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

1.地域分异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2.自然带分布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含义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走向的更替

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

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线递减

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3)垂直地带性

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

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

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

水分趋于减少

降水较多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

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驼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

褐土

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

冰雪裸地

北极熊,海豹

未发育

3.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太阳能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布是造成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因。这两种基本分异因素不仅互不从属互不联系,而且造成的分异规律也是互不从属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之所以称为全球性的分异规律,就是因为它的规模是全球性质的,并且分异因素对分异现象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有二:

1、海陆对比性

地球表面分为四个大洋和六个大陆,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分异。它不仅表现为海洋与大陆的强烈对比,而且构成两种明显不同的陆地生态环境与海洋生态环境,并且通过海陆间物质与能量联系的相互影响,造成次一级的地域分异。这正如K.K.马尔科夫在《地貌学基本问题》中所说:“海洋与大陆相互对立,成为两个主要的地貌阶梯,海洋水体集中于深的海洋盆地,把这个地貌的规律改变为地理规律,并且造成地表地理面貌的基本轮廓。所以上述的问题对地理学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海陆分异造成海陆的强烈对比性,使得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在海洋和大陆都有强烈的差异,因而造成明显不同的陆地自然地理系统和海洋自然地理系统。

海陆的配置如北美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间的大西洋及北美大陆、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澳洲大陆间的太平洋,都加强了海陆对比性,引发了一系列的地理分异现象。

地球内部放射能的积聚,既能影响重力分异,又是板块运动的基本能源,所以海陆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地球内能。由于地球表层两个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是近于南北走向的,所以由海陆引起的分异主要方向是沿纬线按经度从沿海向内陆发生变化。

2、热力分带性

地表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地球获得太阳能的数量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光线对该地区的入射角及太阳光线经过大气圈时太阳辐射所发生的变化。由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太阳入射角与一个地方的地理纬度关系很大。低纬度的入射角大,高纬度的入射角小,因而太阳辐射能量在高纬、中纬和低纬分布也就不同。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发生的热力分带性具有全球规模,是一种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不论在大陆还是在海洋,这种热力分带性都有明显的表现,它决定着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向等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

海陆对比性形成的基本因素是地球内能,而热力分带性形成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能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太阳能和地球内能,能源不同,一个来自太阳,一个来自地球内部,两种能源是互不从属的;但太阳能与地球内能作用于地表,却具有互相矛盾的性质——太阳能引起的许多自然现象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发生依次更替;而地球内部引起的海陆对比现象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从沿海向内陆发生变化。因而,海陆对比性和热力分带性这两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互相矛盾又互不从属的两种规律。

4.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1、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大陆的。按其形成因素可分为两类: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

(1)纬度地带性规律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它是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水

文、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这些组成成分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所以地带性就是指纬度地带性。

大陆的地带性规律在海洋为大洋地带性规律所代替。虽然一个大陆的地带可以在另一个大陆重复出现,但大陆自然地带被大洋所切断,代之以海洋自然地带。最明显的自然地理地带象苔原地带、泰加林地带、赤道雨林地带都具有横跨整个大陆的特点。

纬向的地势构造带常与气候、生物、土壤地带结合,往往造成地理上的重要界线,例如阴山-天山地势构造带与气候、生物、土壤结合,成为温带和暖温带的重要地理界限。

(2)经度省性

经度省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依次更替。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气候状况、植物群落及土壤类型都有规律的变化。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这种经度省性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或地带谱,据此,在大陆范围内可以划分为自然大区(sector),如欧亚大陆的东亚季风大区、西欧大西洋大区和欧亚草原荒漠大区等,它们是大陆范围内经度省性的反映。

大陆范围内的经度省性主要与非地带性分异因素有关:由于海洋和大陆的存在及由它所引起的海陆环流是经度省性存在的重要原因;大地构造-地势单元,如乌拉尔山、科迪勒拉山、安第斯山、大兴安岭-太行山等都成为海陆环流的障碍,往往成为气候干湿的重要分界线,故常成为大陆东岸大区、大陆西岸大区和大陆内部大区的明显界线。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所划分的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是经度省性的表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度省性的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由地球内能决定的非地带性因素。

2、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大洋的。按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又可分为两类。

(1)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

由于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大洋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大洋表层,是指大洋表面以下200m深的范围。这一大洋表层的重要性是它与大气对流层和沉积岩石圈之间所进行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这里的水流存在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因而混合强烈。洋流的水深达100-200 m左右。由于太阳能可以透射到200 m深处,因而大洋表层是绿色植物集中带,它是大洋的基本生长部分,也是大洋消费者-海洋动物最集中的水层。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由于受寒流、暖流影响而与纬线略有偏斜,但由于海洋表面比陆地表面更加均一,所以海洋自然带比陆地自然带更为平直。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大洋底层的自然区域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这里水中溶解的气体、盐类和水底有机体相互作用,进行着水底的风化过程,形成各种海底软泥。海底软泥是跟陆地土壤差不多的物质,这里也有海底生物有机体。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随海底地形及距岸远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底栖生物有机体和海底软泥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更替实际上是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随深度及距岸远近而发生的有规律变化。由于大洋底层太阳能的影响微弱,所以大洋底层根本不受地带性规律的影响,海底地形的变化是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分异的直接因素。

孙光宗2009142962

2009 级地理科学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有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集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成因即为地域分异因素,而之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关系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个: 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延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二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使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能量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放射能,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丛属,均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环境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同时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关系 不同因素造成的低于分异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影响着低于分异的范围,一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做为 (1)大尺度地域分异 大尺度地域分异设计全球或分别涉及海洋与大陆,至少涉及一个广大区域,据此又可细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以及区域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海陆分异) 2)全海洋和全陆地地域分异(陆地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区域 内的地带性因素) (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垂直性分异等。(例如罗浮山的山麓多为冲积水稻土、300m以下地山丘陵的赤红壤、300m以上的山地红壤、600m 以上的山地黄壤、1100m以上的山地灌丛草甸土)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聚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例如华北平原的山麓到海滨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海滨盐土等) 大尺度分异规律构成小尺度的基础和背景,小尺度分异规律是大尺度的进一步分化,受大尺度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独立性。 (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通常被视为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其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从狭义上看,地带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由于不同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等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以下为地域分异规律的整理: 一、经济方面: 1.资源分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和数量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速度也不同。如西南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铜等资源丰富,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而东北地区的煤炭、钢铁等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2.地形分异:不同地形的地区,其经济发展也会有所不同。如山区交通不便,农业发展较为困难,而平原地区则农业发展较为便利,以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产量较高。 3.人力分异:不同地区的人口素质、教育程度等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与其教育程度高、人口素质优秀等因素有关。 4.外部市场分异: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外部市场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如浙江地区商贸活动频繁,与各地的贸易往来密切,成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方面: 1.多民族分异:中国境内有着51个民族,不同民族在历史、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不同,反映在制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出现差异。如藏族的信仰、生活方式不同于汉族,导致考古学、文学等领域方向不同。 2.地域文化分异: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如江南地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特征较为浓郁,在饮食、旅游等领域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方面: 1.人口性别比例分异:中国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导致不同地区其人口基本情况也存在差异。如一些妇女少的区域,由于妇女生活较易,家庭儿童的教育和照料工作则由父亲更多地来承担。 2.城市与农村的分异:中国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文化程度都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简单、落后,但农业文化深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等习俗也更为浓郁。 3.历史文化分异:不同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甚至存在对立的结果,如中原地区和南方各地的历史上就存在着多次的战争和纷争。

第六章_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六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名词解释: 1、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3、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支配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4、省性: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5、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6、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带性指由太阳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非地带性指由地球内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不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 7、带段性: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8、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 二、简答题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

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 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 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 2、说明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特点,但整体性是由各级之间的等级从属和制约关系所决定的,高级分异规律是低一级分异规律的背景和基础,低级分异是高级分异的进一步分化,小的分异规律受大的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从成因关系分析,各种地域分异规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两个基本的分异因素,即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3、理想大陆的水平自然地带更替规律有哪些? (1)南北半球的地带谱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带只出现在赤道、高纬和两极;(3)海洋性地带谱为各类森林地带(除大陆西岸寒流流经地带外);(4)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于大陆内部;(5)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地中海型自然带。 4、为什么说地貌部位是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 (1)因为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改变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 (2)地貌部位不同,地表排水条件地下水埋深条件均有较大差异,加剧和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差异; (3)不同的地貌部位,使地表组成物质、小气候和潜水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种和土壤变种,不同的生物群落,从而引起土地自然综合体的有规律的变化。 5、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分异。 6、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什么地带性?为什么?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 1.地域分异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2.自然带分布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含义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走向的更替 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 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线递减 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 纬 度 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是地域分异因素。 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因素 ㈠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㈡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其所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必须区分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不同含义。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非地带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非地带性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㈠全球性地域分异 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属全 球性分异。 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两者都是全球性分异的表现。 ㈡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全海洋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巨大山系和高原。 ㈢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以上三种地域分异都是大尺度地域分异。 ㈣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分异。 ㈤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通常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但是,无论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透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透析 受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和高中阶段将地理学科划入文科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对地理学科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他们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知识,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主动探究,最终导致对知识的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域分异规律是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一个系统总结与归纳,其总括性和规律性很强。因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往往感觉很难理解,在知识的应用上也经常出错。下面,我们对这些难点知识一一进行解释。 一、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因素 概念是对各种零散、感性知识的系统总结,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受到知识系统性、个体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地域分异现象、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因素这三个基本概念时往往模棱两可,出现了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 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受,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大兴安岭雪花飘舞,而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鲜花盛开;西北地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内蒙古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东北地区则是“林海雪原”。从这些感性的知识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地域分异现象。然后将这些现象进行系统化的总结,通过现象反映本质――地

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现象,即地域分异规律。而引起地域分异现象的要素,则称为地域分异因素,如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貌等。地域分异因素是产生地域分异现象的根源,而地域分异现象的概括、总结和深化就形成了地域分异规律。 二、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不清,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地带性规律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的综合。而非地带性规律就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和某个要素的特殊情况,如沙漠中的绿洲、回归线附近的雨林等。这些认识都是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是纬度地带性规律的简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沿纬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热量的纬度差异是形成纬度地带性规律的基础。地带性规律虽在全球具有普遍性,但它仅仅指的是纬度地带性,不包括干湿度和垂直分异规律。 概念理解得不深刻就有可能导致知识应用的错位。如对热带内部气候类型的南北更替,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疑惑:“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之间的年均温差异不大,而区域内自然景观差异巨大却是因为降水。但这三种气候的分布具有典型的纬向性,那么形成它们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就应该是热量而不是降水啊?”显然,学生出现这种疑惑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纬度地带性的本质和三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课时数:8课时 重点: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和尺度 难点: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 1,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2,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3,必须区别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两种规律共同起作用。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上巨大的构造单元。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国家,其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川地貌的分异 中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是丰富多彩。除了长江、黄河等流域和华北平原等平原地带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由山脉和高原组成的。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3%,是世界上山 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山地地形地貌的分异是中国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的山峦、山地、山脊、山峰等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征。例如,位于西南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是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 山峰。而位于中国境内的川西高原则是我国的高原地带之一,其地面海拔超过4000米,是我国最高的平原。 二、气候特征的分异 中国的地域和气候条件有着十分显著的分异。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地势高低差异大、 海拔高低差异大、地形地貌变化多样,导致中国的气候特征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中国的经 线分布来看,我国的气候可分为北亚洲季风、东亚季风、西北季风、西南季风等四大类型,以及青藏高原气候、永久冻土区气候等。各个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地形、海洋、污染物排放 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国的自然景观也呈现出了气候分异的规律。 三、植被分布的分异 中国的植被资源丰富,随着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 国植被资源分为森林、草地、湿地、沙漠等四大类,共计有5000多种植物,占全球的15%左右。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纬度差异大,海拔高度差异大,从而产生了多样的植被类型。 例如,辽东半岛和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差异很大,前者以草地、灌丛为主,后者则主要是 亚高山和高山草甸。 四、水文地理的分异 中国水文地理条件的分异主要表现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河流 和湖泊资源,流域和湖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方式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中国的五大水 系是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和辽河,以及海南岛周围的诸多小河流。各个水系的特征 因地制宜,发展出各自的独特水文地理条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总的来说,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多方面综合的。山川地貌、气候特征、植 被分布、水文地理等因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地域分异名词解释

地域分异名词解释 地域分异是指地理位置上相对偏离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政治制度等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地区发展及其民生改善方面的因素。 十九世纪末,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的差异也在加剧。地域分异对当时的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英国,随着19世纪末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发达的工业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开始凸显出来。企业家们为了拓展自己的获取技术改善生产力的时候,资源的分配也因此沿着国家经济结构发展所走出的路径来进行,这个过程中也对发达地区带来了更高的经济繁荣,以及发展不尽相同的社会文明和政治进展,并且由于发达地区更快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保护,大大增强了社会稳定性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因而可以看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落后地区,导致了地域分异的明显化。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及政治状况的影响,也对地域分异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上看,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种族、宗教、语言以及政治制度,这些都会对该区域的社会发展及道德价值有着不同的影响,也对不同的地区发展造成了差异化的影响。例如,美国及欧盟,不同社会、政治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社会进展和政治制度的形成,比如西部的民主制度及東部的

政府较为严格的规则观念,甚至会出现私有财产在西部被认可而在东部不能被认可的情况。 总之,地域分异是一种因地理位置上相对偏离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发展出来的概念。虽然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但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一种共赢的普遍的发展。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一、通过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我们对地域分异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地域分异规律是怎么被人们所了解的呢?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 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国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二、通过地理学家的严密探索普遍认同的几种分布规律为: ①因太阳辐射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纬度地带性;②大地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③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④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垂直带性;⑤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异。 三、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是进行自然区划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具有指导作用。例如:我们中国的农业生产就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南北气温差异导致了作物熟制不同;东西据海远近不同,水分存在差异导致作物种类不同;山地海拔高度不同造成耕作方式存在差异。就此,我们必须合理分析当地区位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的安排,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同样,我们黑龙江省也存在自身的特点。我省位于全国的东北部,属温带-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土壤类型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大豆,薯类,甜菜。适宜气温的选择作物保证了产量和质量直接加速了北方油业和制糖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其他条件如:当地发展企业,风俗习惯,生产力发展水平,管理的科学性也指导了农业选择。黑龙江省讷河市被称为“马铃薯之乡”,制粉企业发展较快,“中国糖王”北方糖业有限公司坐落在讷河市,同时南临依安县博天糖业公司,以上原因造成马铃薯和甜菜的需求量大增,订单合同的保障使农民喜欢种植马铃薯和甜菜,改变了以往大豆为主的布局。 四,是不是非地带性可以忽视呢?

人文地理事象的地域分异

人文地理事象的地域分异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 律分布的现象。例如,从赤道至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从山麓至山顶,都可以观察到不同属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能随纬度而变化,二是地球内能导致的海陆分布与地表起伏。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二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深刻作用,便决定了地域分异具有地带性。这些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特性、表现形式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是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发现不少人文事象也同样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规律。认真总结这些规律,有利于人文地理研究的深化,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纬度地带性规律 人文地理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表人文事象大致随纬 度方向产生有规律的南北变化。例如,在人种地理上,人的肤色大体与纬度成反比关系,即纬度越低,肤色越深。黑种人起源并主要分布在低纬地带,黄种人起源并主要分布在中纬地带,白种人则起源并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带即是明证;人的身高也与纬度有密切关系,其大致与纬度成正比,即随

着纬度的增高而增高,如我国低纬地区的华南人与西南人身材中等偏矮,中纬度地区的华中与华东地区人的身材属于中等,较高纬度地区的东北人、西北人与华北人的身材中等偏高;至于人的脸型、唇厚、鼻高、汗腺、毛发等生理现象都与纬度有一定关系。在农业地理上,农作物的品种、产量:耕作制度及复种指数等存在着明显的纬度差异。在旅游地理上,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北雄、南秀、中古”的地带性特征鲜明。在文化地理上,我国人的性格特征、语言、服饰、饮食、园林、民居、文学、音乐、戏剧、书法、绘画等文化事象更是南北有别,地域风格存在明显反差,不少文化产品“北雄南秀”的地带性特征十分明显。这种地域分异现象即使在一个小的区域也是存在的,例如同是陕西民歌,北、中、南三个地带就有明显的不同风格:陕北民歌粗犷豪放,陕南民歌委婉流畅,陕中民歌清新雅趣。在世界经济地理上,欧洲的北部与南部,非洲的北部、中部与南部,中国、美国等国的南北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地带性 差异。在世界政治地理上,南北矛盾与南南合作等也与纬度地带性规律有一定的联系。 经度地带性规律 人文地理的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表人文事象大致随经 度方向产生有规律的东西变化。例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沿海与内陆在区位、地形、气候、交通诸方面的不同

地域分异现象的名词解释

地域分异现象的名词解释 地域分异现象是指不同地区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的差异表现。它涉及人文、经济、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在发展和特征上的差异。 一、地理因素 地理条件是地域分异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球上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貌, 包括山川河流、气候状况、土壤质量等。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物产资源的分布。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作物,如水果,而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地区则适合发展冷藏农业。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也是导致地域分异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 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导致其经济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如沿海地区,发展了先进制造业和国际贸易。此外,政府政策、技术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等也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也对地域分异现象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 民族特点等都会影响到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特征。例如,中国的北方地区多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在农业和农村建设方面拥有独特的经验和发展水平。而南方地区,则由于历史上多为沿海贸易的中心,更注重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地域分异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结构、人口 分布、教育水平、医疗设施等都会影响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

城市化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往往拥有更发达的交通网络、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吸引了更多人口和资本的流入,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总结: 地域分异现象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地理、经济、人文和社会因素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地域分异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促进全国各地的均衡发展。同时,针对地域分异现象,我们也应该重视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

地域分布规律有哪几种

地域分布规律有哪几种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发生更替的规律。 四种地域分异规律的详细解释1.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大概沿纬线方向延伸,呈一定宽度的带状分布,并沿经线方向做南北更替的规律变化。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不一样纬度的地带,热量和水分都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一样的植被和自然景观。 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布,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因为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当然,经度地带性的

产生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 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使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布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有些相似。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4.非地带性。在地球外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好或很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因为大局部是海洋,因此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