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_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六章_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六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名词解释:

1、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3、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支配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4、省性: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5、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6、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带性指由太阳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非地带性指由地球内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不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

7、带段性: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8、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

二、简答题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

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

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

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

2、说明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特点,但整体性是由各级之间的等级从属和制约关系所决定的,高级分异规律是低一级分异规律的背景和基础,低级分异是高级分异的进一步分化,小的分异规律受大的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从成因关系分析,各种地域分异规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两个基本的分异因素,即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3、理想大陆的水平自然地带更替规律有哪些?

(1)南北半球的地带谱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带只出现在赤道、高纬和两极;(3)海洋性地带谱为各类森林地带(除大陆西岸寒流流经地带外);(4)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于大陆内部;(5)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地中海型自然带。

4、为什么说地貌部位是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

(1)因为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改变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

(2)地貌部位不同,地表排水条件地下水埋深条件均有较大差异,加剧和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差异;

(3)不同的地貌部位,使地表组成物质、小气候和潜水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种和土壤变种,不同的生物群落,从而引起土地自然综合体的有规律的变化。

5、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分异。

6、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什么地带性?为什么?

地方性。

塔里木盆地本属干旱气候,但由于局部地貌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差异引起地表组成物质与能量的再分异,进而影响了该地植被群丛的变化,形成了绿洲。

三、论述题

1、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经度)地带性的成因是什么?对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纬度地带性是太阳能沿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

干湿度地带性的形成是由大陆本身的大小、形状、与其相邻的海洋远近对比决定的。

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纬度地带性:自南向北依次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干湿度地带性:自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

2、试述我国气候纬度地带性与经度省性的表现。

我国纬度地带性表现:中国自然区划把中国划分为6个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

我国经度省性的表现:表现出由海到陆干湿度和降水的依次变化,反映在土壤、植被、水等自然成分由海向陆的分异上,从沿海到内陆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分析说明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区域划分的重要性。

(1)等级关系;由于作用范围不同,把地域分异规律分为不同等级,有人分为三种尺度:大尺度(行星尺度)、中尺度(区域尺度)、小尺度(局地尺度);

①相互制约性;②相对独立性。

(2)成因关系: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引起的。

(3)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4、根据你的理解,试作出一个地域分异规律结构图式,并加以说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一、知识讲解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二、经典高考题 1.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 解析第(1)题,由经纬网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图示区域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岛屿为爪哇岛。该区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据材料可知,K岛屿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没有种源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恢复植被的优势,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利于植被生长。 答案(1)A(2)C 2.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答案C 3.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解析成都位于秦岭以南的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宝鸡位于秦岭

2021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专题复习含答案

地域分异规律 一、我爱做选择 1.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 C.非地带性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2.下图是东非高原某地景观图,高大粗壮的猴面包树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命活动。完成下题。 猴面包树反映当地具有的环境特征是 A.全年干旱少雨B.夏季炎热干燥 C.干季湿季分明D.终年高温多雨 3.互花米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海浪传播,其根茎密集粗壮发达,固碳固氮,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崇明东滩等地互花米草开始引进种植,并在沿海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其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滩涂大量减少 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④提高滩涂养殖能力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在理想大陆和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影响赤道沿线自然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距海远近B.沿岸洋流C.海陆分布D.海拔高度 5.由于全球变暖,格陵兰岛西南部的一条河流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在逐年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地方性C.整体性D.普遍性 6.2019年9月,持续数日的亚马孙森林大火引发各国的关注,“地球之肺”的损毁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量珍稀物种消失,甚至带来更多的灾害。这一现象表明自然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 7.下图为某山脉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山麓自然带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8.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影响东西两坡自然带谱数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地域分异规律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有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所谓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集自然区域的现象,导致这种分异的成因即为地域分异因素,而之约或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关系 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个: 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与此相对应的许多自然现象延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 二是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使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度方向延伸,因此相对于“地带性”而言,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基本因素,它们的能量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前者来自太阳辐射能,后者来自地球内部聚集放射能,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丛属,均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环境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各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同时具有地带性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等级关系 不同因素造成的低于分异现象涉及的空间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影响着低于分异的范围,一分异现象涉及范围做为 (1)大尺度地域分异 大尺度地域分异设计全球或分别涉及海洋与大陆,至少涉及一个广大区域,据此又可细分为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以及区域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海陆分异) 2)全海洋和全陆地地域分异(陆地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分异) 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区域 内的地带性因素) (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差异以及山地垂直性分异等。(例如罗浮山的山麓多为冲积水稻土、300m以下地山丘陵的赤红壤、300m以上的山地红壤、600m 以上的山地黄壤、1100m以上的山地灌丛草甸土)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积聚和排水条件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属于小尺度地域分异,可看做非地带性分异(例如华北平原的山麓到海滨依次出现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海滨盐土等) 大尺度分异规律构成小尺度的基础和背景,小尺度分异规律是大尺度的进一步分化,受大尺度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独立性。 (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通常被视为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其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从狭义上看,地带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由于不同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等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以下为地域分异规律的整理: 一、经济方面: 1.资源分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和数量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速度也不同。如西南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铜等资源丰富,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而东北地区的煤炭、钢铁等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2.地形分异:不同地形的地区,其经济发展也会有所不同。如山区交通不便,农业发展较为困难,而平原地区则农业发展较为便利,以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产量较高。 3.人力分异:不同地区的人口素质、教育程度等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与其教育程度高、人口素质优秀等因素有关。 4.外部市场分异: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外部市场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如浙江地区商贸活动频繁,与各地的贸易往来密切,成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方面: 1.多民族分异:中国境内有着51个民族,不同民族在历史、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不同,反映在制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出现差异。如藏族的信仰、生活方式不同于汉族,导致考古学、文学等领域方向不同。 2.地域文化分异: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如江南地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特征较为浓郁,在饮食、旅游等领域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方面: 1.人口性别比例分异:中国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导致不同地区其人口基本情况也存在差异。如一些妇女少的区域,由于妇女生活较易,家庭儿童的教育和照料工作则由父亲更多地来承担。 2.城市与农村的分异:中国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文化程度都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简单、落后,但农业文化深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等习俗也更为浓郁。 3.历史文化分异:不同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甚至存在对立的结果,如中原地区和南方各地的历史上就存在着多次的战争和纷争。

地理学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第2讲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 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 [体系架构] 域分异规律。 [基本概念]自然带、由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 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 性、干湿度地带性)、热量、水分;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阳坡、阴坡, 迎风坡、背风坡,雪线、林线; 地带性、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 [基本原理]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产生地域分 异的原因。 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考点1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差异 (1)形成 ①同纬度地区 地区沿海地区大陆内部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________强烈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______水分湿润→干旱 景观______区景观干旱区景观 ②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__________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______不同的景观。

(2)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特征 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______分异 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________的差异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分异基础________变化水分变化 分布规律______向延伸、______向更替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典型地区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及中纬度 地区一定范围内 ________地区 举例 特别提醒自然地带与典型植被的区别 植被是自然地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地带多以植被名称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地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 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任何一个自然地带,都具有一定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地带及其气候、植被、土壤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地区陆地自然地带典型植被典型土壤

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 各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匹配就决定了农业地域的明显差异。如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其次是南北之间的差异,最后是中、高山地区上下之间的垂直差异。 中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西部的地域差异。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别,其中最突出的是水分条件的差异。综合中国自然条件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子的地域差异,全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5%;西北内陆干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0%;青藏高寒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三个区域的农业特征存在本质的差别,东部的季风区形成农业区,西部的西北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形成牧业区。 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南北之间的农业特征均存在差异,尤以东部农业区更为明显。东部农业区南北之间的界线主要是秦岭—淮河线,西部牧业区则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南北界线。 东部农业区南北之间的农业地域差异,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因子水、热资源分布的影响,最大差别是耕地类型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南(年降水量≥800mm)的广大丰水地区,水田为基本耕地类型,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旱地为基本耕地类型,约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土地利用方式上,南方地区农林牧用地比较均衡,而北方地区林牧用地偏少。南北之间的农业差异,还表现为因热量的地带分布造成的适生作物和熟制的不同。南方地区属亚热带、热带气候。其中,亚热带地区以水稻、小麦为主,可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适种茶叶、毛竹、柑橘、油菜、龙眼、荔枝等;热带地区种植喜温作物,可一年三熟,适种咖啡、可可、橡胶、椰子等。北方地区属温带气候。其中,寒温带只适种早熟的耐寒喜凉作物,一年一熟;中温带以春麦为主,一年一熟;暖温带以冬麦为主,两年三熟。 西部牧业区南北之间的农业地域差异,即北方西北内陆干旱区与南方青藏高寒区的差别。北方的土地利用,以天然草地放牧业和灌溉的绿洲农业为主要利用方式,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0.3∶10,林地比重很小;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以广大天然草地放牧业为主要方式,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7.5∶69,耕地严重不足,牲畜、农作物、林木都具高寒区的特点。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 1.地域分异的因素 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2.自然带分布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含义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 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走向的更替 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 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线递减 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 纬 度 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2.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对于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以 水平地带相称。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因为 两者具有温度递降这一共同成因。但也存在差异:首先,水平地带 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而垂直带的湿度 变化一般是降水量由下而上增多,在某一高度出现最大值后复又下降,并有背风坡和向风坡的明显差别,因而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与 水平地带并不完全一致。其次,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水 平地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昼夜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发生分化,而垂直带不发生这种变化。第三,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 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如高山冰雪带与森林带的交错现象。 每个山地都有其独特的垂直带谱,可以通过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区分带谱的差别。所谓带谱的质的对比关系,是指带谱组成和各垂 直带之间的关系;所谓量的对比关系,则指个垂直带占据的海拔高 度上下限和分布面积比例。以基带所在的纬度位置最为重要。不同 纬度地带具有不同的垂直带谱。正是基带的特点把垂直带与水平地 带联系起来。 垂直带与水平地带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情 况来分析,只有在海洋性情况下,垂直带才可能基本上重复水平自 然地带系统。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降水低值区是垂直带所没有的。这就形成了 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的不可比性。而山地垂直带中,决不出现森林 苔原地带和苔原地带。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按广义理解,凡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都叫地带性,包括纬度 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按狭义理解,地带性仅指纬 度地带性。但实际观察到的自然地带,总是以热量分带为基础的纬 度地带性与以干湿度分带为基础的非纬度地带的综合表现,即水平 地带(自然界中的现实状态)。 任何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非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然 区域,任何非地带性区域中都可以发现由地带性分异形成的次级自 然区域。 地理环境各成分的特征及整体景观特征都同时是地带性和非地 带性的。地貌即具有双重性,与大地构造有关的地貌带有非地带性 特点,但某些外动力地貌又主要反映地带性规律。 残积出境中形成与该地地带性水热条件相符合的土壤和植被。 被称为地带性(或显域)土壤和植被。河湖岸及地势低处形成不符 合当地水热条件,与显域植被、土壤不同的草甸、盐生植被、沼泽 植被及相应土壤,即隐域植被和土壤。隐域处境表面看来是非地带.

第六章_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六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名词解释: 1、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3、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支配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4、省性: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5、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6、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带性指由太阳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非地带性指由地球内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不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 7、带段性: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8、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 二、简答题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

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 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 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 2、说明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特点,但整体性是由各级之间的等级从属和制约关系所决定的,高级分异规律是低一级分异规律的背景和基础,低级分异是高级分异的进一步分化,小的分异规律受大的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从成因关系分析,各种地域分异规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两个基本的分异因素,即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3、理想大陆的水平自然地带更替规律有哪些? (1)南北半球的地带谱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带只出现在赤道、高纬和两极;(3)海洋性地带谱为各类森林地带(除大陆西岸寒流流经地带外);(4)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于大陆内部;(5)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地中海型自然带。 4、为什么说地貌部位是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 (1)因为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改变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 (2)地貌部位不同,地表排水条件地下水埋深条件均有较大差异,加剧和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差异; (3)不同的地貌部位,使地表组成物质、小气候和潜水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种和土壤变种,不同的生物群落,从而引起土地自然综合体的有规律的变化。 5、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分异。 6、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什么地带性?为什么?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知识讲解 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1.纬度地带性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经济:人口与城市,产业,交通 (2)农业:作物类型,生长期和熟制 (3)文化:建筑类型,饮食特点,戏曲风格 2.东部季风区的纬度地带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跟踪训练 读某大陆局部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下图),完成1~2题。 1.给该区域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的主导风是( ) A.西北风B.东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2.瓶树粗壮的树干能蓄积大量水分以备少雨期消耗。瓶树集中分布于图中( ) A.红树林区B.荒漠区 C.森林和疏林区D.稀树草原区 【解析】:1.选A。2.选D。 第1题,由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半球,该区域主要是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形成降水。 第2题,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当雨季时,树干能蓄积大量的水,留到早季时用。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稀树草原,故瓶树集中分布在稀树草原区。 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合适应的结果。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图1为“植

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图2为“不同光照和湿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1,判断最佳的叶面积为( ) A.甲B.乙 C.丙D.丁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光照不变,在有光条件下,叶片随湿度的降低而减小 B.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随光照的降低而减小 C.在沙漠地区,植物叶片小,以减少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D.在热带雨林区,植物叶片大,以增加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解析】:3.选C。4.选B。 第3题,据据图可知随着叶面积的增大,植物蒸腾耗水持续增大,而光合收益增长到峰值后降低,所以最佳的叶面积为光合收益与蒸腾耗水相差最大点。 第4题,读图可知,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以中等光照最大,故B项错误。沙漠地区属于干旱和强光条件,热带雨林则为湿润和中等光照条件,故C、D 正确。 托木尔峰位于天山山脉的西端,海拔7 435.3 m,为天山最高峰。读托木尔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5~6题。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两种类型和形成基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两种类型和形成基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是在地域尺度上影响空间规律的主要因素,可以影响地理格局,进而影响地表水、地貌、植被、人口等地理要素的分布。水平地域分异主要表现为宏观地域分异和微观地域分异。宏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的地理要素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的趋势性变化,比如地表水的分布、地貌的分布以及植被的分布;微观地域分异通常则是指地球表层空间分布上的局部可视化变化,比如某种植物或动物在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宏观地域分异和微观地域分异均能反映出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 宏观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是自然因素所决定的,主要是气候、地形和土壤三大要素。在气候条件上,太阳辐射在地球表层有着明显的南北温度分布差异以及季节性变化,温度差异在南北极地内外很大,在向宁朗温带到极温带这几个方向转变,温差还有着明显的多少及季节性变化。在地形条件上,由于地球表层地貌类型的差异、海拔高度的差异以及受山脉、海洋、湖泊、峡谷的分布的影响,海洋面积越大,空气湿度就越大,给定的地形高度越高,气温就越低,气流动力也就比较弱,影响到宏观地域分异。在土壤条件上,地表水以及矿物质及有机质等对水分来源有着积极的贡献,因而土壤类型差异也就决定了宏观地域分异背景的形成。 微观地域分异的形成和宏观地域分异的形成有着不尽相同之处,其形成基础主要是地表水及植被的分布。湿润的地区就会发生大量的植物出现,给植物群落的演变和衔接提供条件,宏观地域分异不是由这种动态发展的平缓而来的,而是受环境背景条件和各种要素共同作用而发展出来的;植物群落会随着宏观地域分异而不断演变,随机事件则会赋予植物群落新的变化,形成出独特的植物群落,从而形成出微观地域分异。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份沿地理坐标确信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进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显现以下自然景观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要紧散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域。那个地址是我国最严寒区,连年冻土层散布普遍。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另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落叶松林经采伐后,大部份为桦木、山杨等阔叶树次生林代替。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分中硅的含量丰硕而盐基较贫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映。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要紧散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那个地址距海较近,气候湿润,散布着以海洋性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例如红松,阔叶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原始林经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若是再经破坏那么成为杂木林,在山麓南坡尚有蒙古栎纯林。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凋落物盐基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映,肥力较高。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要紧散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那个地址夏热多雨,冬季干冷,阔叶林冬季落叶,故又称夏绿林带。其建群种主若是由包括辽东栎、槲栎、栓皮栎、麻栎等各类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组成的地带性丛林植被。另外,还有温性针叶林,例如赤松、油松等。棕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映,适于进展暖温带果木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域,依植被、土壤的散布又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 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散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林为主。在现状植被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较强,因此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黄棕壤的性质具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点,呈微酸性反映,自然肥力较高。 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是亚热带的典型部份。要紧散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等地。植被由常绿青冈、栲、吉栎和茶科、樟科、

主题10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含答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主题10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知识结构 ◆ 对应的课标点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 主要知识点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类型 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要表现 示意简图 显著地区 低纬地区,北半球高纬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赤道地区的高山: 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盛行风从沿海吹向内陆,导致 湿度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海拔越高,热量越低,水分、 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有 规律地变化

【补充】垂直地带性的地区差异 1.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相对高度相关。 (1)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高的山地,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层次越多。而山麓自然带和当地水平地带性的自然带一致,如下图中①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层次比北坡多的原因是南坡的相对高度比北坡大。

2. 湿润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主要表现为森林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如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与纬度地带性类似;干旱地区的垂直地带性除受温度变化影响外,受水分影响也很明显,如天山垂直自然带(见下图),山麓是荒漠石山,海拔1000米以上却出现草原、森林等景观,这就和水分状况的垂直差异有关。因有丰富的地下水出露,干旱地区出现了绿洲,也是非地带性的体现,下图中的乌鲁木齐、库尔勒,都位于绿洲。 3.某山峰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分布高度的差异:如新疆天山自然带图所示,阳坡比阴坡高,雪线在迎风坡比背风坡低。 4.典型例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甲、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一轮用书 第6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含答案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一、选择题 富铝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 B.砖红壤 D.黄壤 2.B 1题,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分解,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B项正确。第2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气候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2021·天津高三二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的海拔信息,该山脉可能为() A.盘山 B.天山 C.秦岭 D.南岭 4.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 A.植被类型相似 B.人类活动相似 C.水热条件相似 4.B 3题,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海拔1000~3000米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度较高。海拔2000米以下,南坡大部分植被覆盖度比北坡高,说明在2000米以下的同海拔处,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B项错误;盘山主峰挂月峰海拔864.4米,盘山平均海拔400~600米,不符合本山的海拔,A项错误;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且秦岭海拔接近4000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别称:地带性 定义: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影响因素: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 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 主要分布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 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 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重点解析: 雪线 1、含义: 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每 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即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线,也是固体降 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气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把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实为一个地带,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有多年积雪和冰川的形成。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 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 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山势: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 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 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 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寡。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 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 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 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在同一 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 志之一。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 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 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3、雪线影响因素变化规律: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 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 测定的。 雪线高度受气温、降水、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地而异。 (1)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如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为4800~5200米,天山为3500~4200米,北新地岛为600米。 (2)降水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重点:讲明基本概念,自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地域分异在不同尺度的表现形式, 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为综合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与分类奠定理论基础。 难点:本章似乎是纯理论内容,但也是从实际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很多规律 均有实际内容,因此学习本章时要注意从事实上去理解各种规律,不必离开客观实际去背诵 这些理论。 前面讲到地球表层的整体性,地球表层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负熵流)才能维持一定的 有序性,使地球表层具有整体特征。从整体上看,地球表层具有整体性,那么内部有无差异 呢?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由于输入地球表层的能量(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 a.时间上,公转产生四季,自转产生昼夜,一天中接受的太阳能不同。 b.空间上,赤道、中纬、高纬不同的纬度获得的能量不同。 由于内力作用结果,使地球表层不均匀,产生了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 所以内部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自然综合体在不同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分纬向、经向、垂直和局部。 热热带 亚热带 (土壤、植被相应的 1 .从赤道-- -极地J 温带 表现出不同的类 型) (纬四化) 亚寒带 I 寒带 (湿润 森林 2.从沿海-- -内陆 半湿润 J 森林草原 (经向变 化) j 干早 草原 |半干旱 小漠 3.从山下一- -山顶,自然带垂直变 化。 4.局部小到一个山地的阴坡、阳坡都不相同。 前述现象都是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分异的结果。

第一节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 1.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2.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现象各组成部分及整个的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 狭义的是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3.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各种分异的原因):导致地域分异差异的各种原因及因素,称为地域分异因素。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J太阳能一一地带性分异因素 !地球内能一一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一一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布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地球内能)一一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的地球内能称为非地带性因素(或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 这两种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有直接作用),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和地方性地域分异因素。例如,地方性(小)地域分异因素只是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如岩性不同,地表物质组成不同,而基本的(大)地域分异因素是作为整个地球所引起的地表分异。两者完全不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是地方性分异因素的背景和基础。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这里很难分出哪种分异因素为主。 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 《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 半干旱草原地区 ,干旱荒漠地区 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在基本的] 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存在着四种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