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一、典例引领

1.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1)B (2)B [从图甲到图丙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森林变为荒漠,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在中纬度地带最明显。]

2.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2)题。

甲乙

(1)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乙图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

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疏林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A (2)B [第(1)题,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从图中可见D的积温在4 000℃左右,④地

区的降水在600 mm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在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二、考点透析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2.图示法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三、题组训练

读我国某地区土壤分布断面图,回答1~2题。

1.下列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工作之一的是( )

A.兴建沼气池B.培植人工林

C.平整土地D.褐土改良

2.图中“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滨海盐土”的转变体现了土壤的( )

A.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B.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分布无规律性

1~2.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的平原多为泥沙沉积而成,山麓地带也有冲积扇,说明该地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今后应加强培植人工林,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图中的褐土、草甸褐土、草甸土、滨海盐土显然不是由于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而形成的,因此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1.B

2.C

水分在地表结冰而不能渗入土壤,会使麦苗窒息或遭受冻害。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中央气象台适时发布北方冬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如图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1年2月20日~

24日的预报图,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图示地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B.气温

C.地形D.海陆位置

4.灌溉气象等级的分布规律与下列何种地域分异规律相近(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3~4.解析第3题,图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由南到北由适宜到不适宜,且时间为2月份,是冬季,根据北方气温分布特点可知影响因素是气温(低于0℃不能进行灌溉)。第4题,图示气象等级分布由南向北由适宜到不适宜,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相近。

答案 3.B

4.A

假设甲乙丙为55°N沿线的三座高度相近的山地,且山顶都有冰川分

布。读图回答5~6题。

5.三地雪线高度的分布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乙>丙>甲

6.三地雪线高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B.太阳辐射

C.植被D.地形坡度

5~6.解析第5题,影响同纬度高山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乙地深居内陆,降水最少,雪线最高;甲沿岸有暖流流经,再加上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最多,雪线最低。第6题,因为三地处于同一纬度,故影响三地高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

答案 5.D

6.A

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山A坡缺失2自然带的原因是( )

A.纬度偏高,热量不足

B.降水少

C.历史上人类的破坏

D.光照不足

8.乙山雪线D坡比C坡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低B.降水多

C.光照足D.风力弱

7~8.解析第7题,由纬度和海拔等特征可知,甲山为天山,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由于北坡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所以山坡分布有云杉群带,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少,缺失该带。第8题,乙山为喜马拉雅山,D坡为南坡,由于迎风坡降水多,D坡雪线比C坡低。

答案7.B

8.B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东、中、西段降水随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9~11题。

9.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B.天山山脉

C.南岭D.祁连山脉

10.该山地中段森林带分布的高度可能是( )

A.1 000米以下B.1 000米至1 500米

C.3 500米以下D.2 000米至2 500米

11.导致该山地最大降水高度东西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从东向西水汽增加B.从西向东温度降低

C.从东向西海拔降低D.从西向东风力增大

9~11.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山地东段降水最少,西段降水多,且山腰海拔2000米处降水多,则该山最可能是天山山脉。第10题,该山地中段2000米至2500米处降水最多,森林带最可能分布在这个高度。第11题,该山降水受西风带的影响,天山西侧水汽比东侧多,

故A项正确。

答案9.B

10.D

11.A

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A.自北向南增高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13.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B.降水

C.热量D.坡向

12~13.解析第12题,从左图可以看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变化趋势是自东向西逐渐增高;从右图可以看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纬向变化趋势是自南向北逐渐增高。结合起来可以得出,该地区雪线高度的变化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增高,故D项正确。第

13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和降水,结合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出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答案12.D

13.B

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15.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

C.②和④D.③和④

14~15.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在一定高度上递增,然后会随水汽减少而递减,A项错误;山地气温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显然B项错误;分析图可以看出降水量垂直变化最大的为③,D项错误。第15题,分析图可知,①山麓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说明该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景观为温带荒漠;②山麓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为我国的半湿润区,景观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③山麓的降水量可知该地为亚热带气候,山麓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④山麓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为我国南方的山脉,热带、亚热带都有可能,因此只有①和③组合正确。

答案14.C

15.B

二、综合题(共40分)

16.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从图中可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________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纬度更替,明显地反映出陆地环境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3)E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属自然带的________地域分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________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季出现在________季。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5)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纬度地带热量

(3)垂直地带在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发生垂直变化

(4)寒流冬

(5)垂直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反映垂直分异规律的依据: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有规律地变化;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反映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依据: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

反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依据: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是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

17.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_。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所在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

(5)从高、中、低纬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

________。

答案(1)寒带苔原 4 000~5 000米左右

(2)没有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亚马孙河流域

(5)低纬度

18.读下面“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________;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带形成的原因。

(5)简述世界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1)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

(2)大热量(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带。

(5)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

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讲义)含解析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1.自然带的形成: 整体性的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受不同气候影响,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植被和土壤类型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 自然带受气候影响而形成的,其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注意:1.沙漠气候对应的是荒漠带;2.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其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带性分布。主要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但受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自然带也呈现出非地带性,简言之,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或者在该出现的地方没有出现。

二、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 自然带的更替:热带雨林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分】 自然带的更替:森林——草原——荒漠。【中纬度陆地最明显】 (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热条件】 自然带的更替:冰川积雪带——荒漠带——高山草甸带——**——基带(海拔从高到低)。 【在低纬度的高山分异明显】 1.自然带的分布: (1)分布规律:垂直带谱变化(由低到高)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2)基带:山麓所在的自然带,由当地的纬度决定; (3)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①温度因素: 同一高度的山体,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②降水因素: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③地形因素: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④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4)林线: 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林线高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关于以下山地雪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珠穆朗玛峰北坡纬度比南坡高,对应的雪线高度是北坡低于南坡 B.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雪线高度是北低南高 C.阿尔卑斯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雪线南低北高 D.安第斯山南端东西坡纬度一样,对应的雪线东低西高 2.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限称为雪线,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高度的制约。有关冰川与雪线,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雪线的高度是变化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不变的 B.雪线的高度是不变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变化的 C.雪线高度以上,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D.一个地区假如地表高度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以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下面两题。 3.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4.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以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5.假设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a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 a坡是向阳坡,b坡是迎风坡 C. b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b坡是向阳坡,a坡是迎风坡

6.假设山顶有永久性冰川,那么山麓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A. T冬<0℃ B. T夏>18℃ C. T冬<18℃ D. T夏<18℃ 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 660米,有许多顶峰海拔超过6 000米,终年积雪。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安第斯山脉不同纬度地段雪线示意图 7.图中能分别表示安第斯山脉在10°S和45°S雪线分布的是() A.甲、丙 B.乙、丁 C.乙、丙 D.甲、丁 8.关于安第斯山在10°S和45°S雪线东、西差异原因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 10°S山脉西侧受海洋影响强,降水多,雪线低 B. 45°S山脉东侧受巴西暖流影响,降水多,雪线低 C. 10°S山脉东侧为东南信风,枯燥,降水少,雪线高 D. 45°S山脉西侧迎西北风,降水多,雪线低 假设甲乙丙为55°N沿线的三座高度相近的山地,且山顶都有冰川分布。读图答复以下两题。9.三地雪线高度的分布比拟,正确的选项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10.三地雪线高度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 B.太阳辐射 C.植被 D.地形坡度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如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一、典题示例 “巍巍祁连百丈雪,悠悠走廊千里春”。这把映了热量与水分等因素对地处西北内陆的祁连山自然景观的深刻影响。读图,回答问题。 1.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热带、亚热带自然景观不同,祁连山北麓呈现出的是温带自然景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种差异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4分) 2.祁连山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巨大差异,东段以森林为主、中段以草原居多、西段则多为荒漠。这种差异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简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3.祁连山中段,山麓水草丰美,低坡林木葱茏,高坡草甸茵茵,山顶白雪皑皑,这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简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4.简释祁连山冰川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的关系,并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祁连山冰川及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1.因素:纬度或热量(2分);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2分) 2.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2分); 原因: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由东向西逐渐变弱(2分),降水量逐渐降低(2分)。 3.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2分); 原因: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热量和水分都发生变化,自然景观也随之变化。(2分) 4.关系: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农业发展的水资源紧缺,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是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的主要水源。(2分); 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淡水量趋于减少(2分),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面临的水源危机将逐 渐加重(2分)。 5.能源资源储量大,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较充沛。(任答两点,每点2 分,共4分) 二、知识梳理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一、典例引领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回答1~2题。 甲乙 1.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 A.甲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乙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规律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规律 2.某地水热状况与a地和⑥地相似,则该地 ( )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 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1.A 2.D [第1题,甲图各自然带分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故A正确;乙图各自然带分异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依据a地的积温情况可知该地气温高、光热条件优越,由⑥地年降水量情况可知该地的年降水量在1 200 mm

以上,故该地应位于我国的热带季风区,雨热同期,这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我国没有热带草原带;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光热条件优越的南疆地区。] 二、考点透析 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是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其具体分布模式如下图。 从山脚到山顶沿着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方向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的变化。其分布模式如下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可以看作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山地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层为基带,其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带一致,在基带基础上向山顶递变的垂直地带性与该山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性变化相似。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六章_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六章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名词解释: 1、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3、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支配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4、省性: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5、地方性:是局部地貌、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也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6、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带性指由太阳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非地带性指由地球内能引起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不沿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分异的规律。 7、带段性: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8、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 二、简答题 1、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有何异同? ①概念: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

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垂直地带性—随地势高度的变化,沿垂直方向呈水平环带状的地域分异,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又不同于水平地带性。 ②相似性:a.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b.成因相同。 ③差异性:a.自然带的宽度不同;b.湿度变化不同;c.光照不同;d.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不同。 2、说明各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特点,但整体性是由各级之间的等级从属和制约关系所决定的,高级分异规律是低一级分异规律的背景和基础,低级分异是高级分异的进一步分化,小的分异规律受大的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从成因关系分析,各种地域分异规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两个基本的分异因素,即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3、理想大陆的水平自然地带更替规律有哪些? (1)南北半球的地带谱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带只出现在赤道、高纬和两极;(3)海洋性地带谱为各类森林地带(除大陆西岸寒流流经地带外);(4)大陆性地带谱主要出现于大陆内部;(5)在寒暖流发生分流的大陆西岸,出现地中海型自然带。 4、为什么说地貌部位是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 (1)因为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改变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 (2)地貌部位不同,地表排水条件地下水埋深条件均有较大差异,加剧和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差异; (3)不同的地貌部位,使地表组成物质、小气候和潜水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土种和土壤变种,不同的生物群落,从而引起土地自然综合体的有规律的变化。 5、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分异。 6、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什么地带性?为什么?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四川)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2013·海南地理)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3.北京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那么,赴喇叭沟门观赏白桦林金黄色树叶美景宜选在( ) A.9月中旬 B.10月上旬 C.10月下旬 D.11月中旬 答案 1.C 2.D 3.B (2019·广东梅州一模)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 答案 4.D 5.C (2018·安徽安庆二模)有学者据我国古代《管子地员篇》里描述,按照现代华北地区的海拔高度,顺次绘制出树木分布图。读下图完成6~8题。 6.枢榆植被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秫 7.不同高度树种不同,主要是由于( ) A.光照的差异 B.降水的差异 C.热量的差异 D.土壤的差异 8.现在有人发现该山树种的分布有很大变化,最主要是因为( ) A.滥砍滥伐,获取木材 B.毁林开荒,获取粮食 C.栽种果树,获取水果 D.气候变干,枯萎死亡 答案 6.B 7.C 8.A (2019·郑州一模)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 m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9~10题。 9.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高三地理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1.下面两图中,图甲为从雅加达经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 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答案】B 【解析】图甲总体为沿经线变化的纬度地带性规律,A正常情况下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但由于山 地影响,这里气温较低,形成了苔原带,属于非地带性。 【2】在图乙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答案】C 【解析】按照正常规律,D处为温带荒漠或半荒漠,这里却形成了温带草原,因为E地势较高, 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分条件比两侧好。 【考点】该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信息反映出 A.木本物种丰富度在2900m左右最低 B.2600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 C.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 D.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B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木本物种丰富度在3300m左右最低,故答案A 错误,2600m处木本物 种比草本物种丰富,故答案选B,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增加先上升后降低,2500m处又上升,后又随海拔高度上升下降,故答案C错误,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故答案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讲)(含解析)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2.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知识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 (1)形成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特别提醒】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随着海拔的升高,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发生变化。 (2)常见自然带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3.影响山地某一自然分布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纬度越高,海拔越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1)基本因素 (2)拓展因素

【特别提醒】同一座山脉影响雪线的因素中,温度和降水的作用结果相矛盾时,降水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三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及其成因 (1)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 (2)洋流

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案第一册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区域认知)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合理性。(地理实践力)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1.差异性:地球表面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区域. 2.自然带 [图表点拨]教材P125图5-2-2,该图展示出: (1)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大陆位置等规律。 (2)热带雨林带大陆的东部向南北延伸,主要受暖流影响.(3)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的东部受寒流影响,纬度较低;大

二、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整体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性作有规律的更替高,垂直自然带越 丰富 3。非地带性分异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4.实践意义: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 [图表点拨]教材P127图5-2-4,该图展示出: (1)自山麓到山顶依次形成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高寒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和冰川积雪带。 (2)南坡是迎风坡,基带是热带雨林带,雪线海拔低于北坡;北坡是背风坡,基带是热带疏林草原带,雪线高于南坡. [易误点拨]实际上,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在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只不过前者是以热量为基础,后者是以水分为主导. (1)相邻自然带之间的差异很明显。() (2)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景观的差异反映了陆地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3)所有山地都存在垂直地域分异. ()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 1.下图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水系(图甲)及植被带(图乙)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该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阴坡为迎风坡,阳坡为背风坡B.阳坡坡度大于阴坡 C.阴坡植被总量大于阳坡D.阳坡面积大于阴坡 【答案】C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结合指向标判断,阳坡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阴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该地应位于季风区,不能简单说阴坡为迎风坡,阳坡为背风坡,A错。根据图示范围和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判断,阴坡在很短距离内海拔下降到812米,阳坡在较远距离上海拔仍1865米,说明阳坡坡度小于阴坡,B错。根据图中植被分布的面积判断,阴坡面积大于阳坡面积,阴坡植被总量大于阳坡,C对,D错。 【2】该自然区位于() A.南岭B.秦岭C.天山D.长白山 【答案】B 【解析】结合前面分析,结合指向标判断,该山脉为东西走向,且为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所以应是秦岭,B对。 【考点】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2.下图为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B.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C.为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D.山麓1月份气温约为0℃ 【答案】C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此山南坡基带海拔较高,应在高原面上,北坡的基带为荒漠带,说明 深处西北内陆,综合判断,此山应为我国的昆仑山脉。只有C答案正确。 【2】该山地以北地区 A.以灌溉农业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适宜水稻生长 D.地势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昆仑山以北为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以灌溉农业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考点】中国地形。西北地区。 3.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 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我国110°E以东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110°E以西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A.土壤B.降水C.冰川D.海拔 【答案】B 【解析】110°E以东地区降水多于以西地区,植被覆盖率高于西部,所以植被叶面指数大于西部。故选B。 【2】我国100°E以西叶面积指数较小,发展农业遇到的限制性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热量D.土壤 【答案】C 【解析】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气温低,热量不足,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因素。故选C。 【3】与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 A.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叶 B.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 C.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 D.暑假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玩见到的点点绿洲 【答案】A 【解析】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而 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叶,也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刚果盆 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是因热量不同造成的,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是因水热不同所引起的,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

主题10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含答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主题10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知识结构 ◆ 对应的课标点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 主要知识点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类型 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要表现 示意简图 显著地区 低纬地区,北半球高纬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赤道地区的高山: 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盛行风从沿海吹向内陆,导致 湿度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海拔越高,热量越低,水分、 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有 规律地变化

【补充】垂直地带性的地区差异 1.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相对高度相关。 (1)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高的山地,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层次越多。而山麓自然带和当地水平地带性的自然带一致,如下图中①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2)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层次比北坡多的原因是南坡的相对高度比北坡大。

2. 湿润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主要表现为森林对温度变化的适应,如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与纬度地带性类似;干旱地区的垂直地带性除受温度变化影响外,受水分影响也很明显,如天山垂直自然带(见下图),山麓是荒漠石山,海拔1000米以上却出现草原、森林等景观,这就和水分状况的垂直差异有关。因有丰富的地下水出露,干旱地区出现了绿洲,也是非地带性的体现,下图中的乌鲁木齐、库尔勒,都位于绿洲。 3.某山峰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分布高度的差异:如新疆天山自然带图所示,阳坡比阴坡高,雪线在迎风坡比背风坡低。 4.典型例题: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读甲、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1 第5章 第26讲 考点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第26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以及不同山体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2.区域认知: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分布特点,认识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景观的特点。3.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区域,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 考点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一、地域差异 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空间尺度差异 (1)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 (3)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热量变化。 (3)分布规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分布地区⎩ ⎪⎨⎪⎧ 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中纬度地区一定范围内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水分变化。 (3)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变化规律。 自然地带、气候带与典型植被的区别 植被是自然地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地带多以植被名称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

型+带”的形式,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个“带”字,则代表自然地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 2.形成:受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除地形及岩石风化物等因素外,影响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还有海陆分布、洋流和大气环流。 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任何一个自然地带,都具有一定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世界陆地上的自然地带及其气候、植被、土壤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地区陆地自然地带典型植被典型土壤 低纬度地区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砖红壤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燥红土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热带荒漠土 中纬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土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温带荒漠土 高纬度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苔原带苔原冰沼土冰原带冰雪裸地未发育 2.学会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是看自然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地带的变化。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三年高考地理(海南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地域分异规律

三年高考地理(海南卷21-23)真题知识点汇编地域分异规律一.选择题(共6小题) 如图中曲线示意自然带的分界线。2020年4月20日,某科考队从甲地出发,沿此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自然科学考察活动。据此完成16~18题。 1.该线南缘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亚寒带针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如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5~6题。 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3.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A.东部低西部高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D.自南向北递减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1)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2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示意图,据此完成16~18题。 4.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A.1月,海拔1000米以下B.4月,海拔1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000米以下D.10月,海拔1000米以上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图1)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图2为霸王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3题。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微专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气候→地形,地形→河流等。 ★★重难点突破★★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考向透析] 此考点的考题往往涉及两种问题,一是直接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或某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或其他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二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评价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试题载体往往涉及到区域图、景观图、人们的地理实践活动等。 [学法指导] 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要素进行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特点。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解析分析描述。 (2)分析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产生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4)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会导致地理环境要素某一要素甚至多个要素发生变化,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前就必须作出综合评价,并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如西气东输留下的野生动物通道,三峡水利工程预留的排沙通道,建立稀有鱼类人工繁殖基地。 一、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与表现 1.形成原因: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表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知识讲解 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1.纬度地带性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经济:人口与城市,产业,交通 (2)农业:作物类型,生长期和熟制 (3)文化:建筑类型,饮食特点,戏曲风格 2.东部季风区的纬度地带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跟踪训练 读某大陆局部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下图),完成1~2题。 1.给该区域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的主导风是( ) A.西北风B.东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2.瓶树粗壮的树干能蓄积大量水分以备少雨期消耗。瓶树集中分布于图中( ) A.红树林区B.荒漠区 C.森林和疏林区D.稀树草原区 【解析】:1.选A。2.选D。 第1题,由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半球,该区域主要是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形成降水。 第2题,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当雨季时,树干能蓄积大量的水,留到早季时用。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稀树草原,故瓶树集中分布在稀树草原区。 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合适应的结果。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图1为“植

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图2为“不同光照和湿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1,判断最佳的叶面积为( ) A.甲B.乙 C.丙D.丁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光照不变,在有光条件下,叶片随湿度的降低而减小 B.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随光照的降低而减小 C.在沙漠地区,植物叶片小,以减少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D.在热带雨林区,植物叶片大,以增加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 【解析】:3.选C。4.选B。 第3题,据据图可知随着叶面积的增大,植物蒸腾耗水持续增大,而光合收益增长到峰值后降低,所以最佳的叶面积为光合收益与蒸腾耗水相差最大点。 第4题,读图可知,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以中等光照最大,故B项错误。沙漠地区属于干旱和强光条件,热带雨林则为湿润和中等光照条件,故C、D 正确。 托木尔峰位于天山山脉的西端,海拔7 435.3 m,为天山最高峰。读托木尔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5~6题。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高考考点训练(原卷版)

微专题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微考点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2020·北京平谷·一模)下图为我国新疆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南北向分布体现纬度地带性B.高值区的分布与光照呈正相关 C.分布趋势与地势起伏相一致D.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N地比M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多主要因为() A.河流较多,水源充足B.有西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C.纬度较高,日照时间长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赴塔里木河观赏胡杨林金黄色树叶美景最佳节气() A.清明B.立秋C.寒露D.立冬(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A.7月的热带季雨林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5.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其根系较浅,也被称为多草苔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多草苔原植被根系较浅的原因是() A.土壤肥沃B.风力较大C.冻土埋藏浅D.地上植株小 7.寒冷季节积雪较浅的环境下,多草苔原在雪面之上少植物残留的原因是() A.风化作用B.温度过低C.流水侵蚀D.风和雪的磨蚀8.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的演化趋势是() A.逐渐被灌木和森林代替B.逐渐被荒漠代替 C.草苔原植被群落获得明显优势D.寒冷季节草苔原植被长势喜人(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土壤冻融通常是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因季节或昼夜气温变化使得土壤温度在0℃上下波动而出现土壤冻结和融化现象。研究发现,除纬度和海拔外,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历年冻土深度中的最大值)和土壤冻结日数还与当地积雪覆盖厚度、植被覆盖度和腐殖质厚度等相关。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季节性冻土地区不同海拔各站点土壤最大冻结深度,其中站点③、④的自然植被分别是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草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推测图示四个站点中冻结日数最多的是() A.站点①B.站点②C.站点③D.站点④ 10.与站点③相比,站点④土壤最大冻结深度较浅是因为() ①积雪时间长②积雪厚度大③植被覆盖度高④腐殖质层较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该地可能位于() A.伊犁河谷B.东南丘陵C.青藏高原D.松嫩平原(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中曲线示意自然带的分界线。2020年4月20日,某科考队从甲地出发,沿此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自然科学考察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一、典例引领 1.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1)B (2)B [从图甲到图丙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森林变为荒漠,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在中纬度地带最明显。] 2.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2)题。

甲乙 (1)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乙图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 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2)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疏林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A (2)B [第(1)题,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从图中可见D的积温在4 000℃左右,④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透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典例引领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1~2题。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2.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 A.水分B.光照 C.土壤D.热量 1.A 2.D [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沿纬度变化方向进行的更替,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变化,表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非地带性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4.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3.A 4.D [第3题,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很明显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4题,洋流会对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非洲南部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此影响下,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 读针阔混交林在3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海拔高度分布表,回答5~6题。 5.①②两地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光照C.坡向D.降水量 6.②③两地点比较,造成两地针阔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坡向 D.降水量 5.A 6.D [第5题,①②两地比较,最明显的是纬度的差异,纬度的不同导致热量的不同,从而影响针阔混交林海拔高度差异。第6题,②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③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二者所处的纬度相当,热量的差别小,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降水量的不同。] 二、考点透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