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自我意识_与文学形象塑造_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_李徽昭

_自我意识_与文学形象塑造_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_李徽昭

_自我意识_与文学形象塑造_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_李徽昭
_自我意识_与文学形象塑造_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_李徽昭

/自我意识0与文学形象塑造

)))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

李徽昭

(淮阴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自我意识0反映了作家的精神境界和可以达到的思想高度。高晓声创造的农民形象可分为/自我迷失0型传统农民和/自我觉醒0型新型农民两类形象,这两类农民形象折

射出高晓声尴尬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与囿限的现代意识。通过对陈奂生、李顺大等农民形象/自我意识0的分析,既可见中国社会发展中农民自身的问题,也反衬出高晓声小说创作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思维活动,进而指出:作家要建构独立、自由的自我意识,这样才可以丰富与促进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

关键词:自我意识;高晓声;乡土小说;农民形象;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9)02-0260-06

收稿日期:2008-12-23

基金项目:2008年度淮阴师范学院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08QNZC08)。

作者简介:李徽昭(1975-),曾用名李超,男,江苏泗洪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织、互动与冲撞,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高晓声乡土小说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对乡土的展示。人是世界的灵魂,对乡土的展示主要是对农民的呈现,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以及苗果成、崔全成等农民形象是高晓声意识深处对乡土的深切关注与反映。作家主体/自我意识0与人物形象身上的/自我意识0有着隐秘的联系。/自我0作为小说写作与研究的关键词应该受到重视,因为/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这个谜)))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小说这个东西就是建立在它上面0[1]

。从/自我意识0角度分析,高晓声作品中农民形象显示出一代农民在/自我0缺失中的艰难行进,反映了中国农村发展中农民自身的问题,这也是对高晓声这样一个集合多重性格与身份特征的作家自我意识的深度回应,反映了高晓声这一代作家在塑造农民形象时尴尬的精英意识与囿限的现代意识。

一、作家自我意识与文学形象塑造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去行动。强调/自我0与/自我意识0,主要是强调个人要具有独立意志,应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性格与利益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人、传统、习俗作出判断

[2]

。人格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与一个人的

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健康人格特点也有所不同。健康人格的自我意识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合理的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三种特点可以促进/自我意识0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

自我意识是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主要思维活动,作家自我意识来自个体经验积累。/对个体经验的尊重,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是小说赖以存在并繁盛的基本条件。0[4]

高晓声栖身为农22年,意识深处积郁了

260

对农民的诸多认知,在对农民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实质上也自觉显现出作家的个人体验,这种个人体验是高晓声自我认知的客观条件,也就是高晓声的自我意识。在作家自我意识的主导下,高晓声对文学形象的创造中包含了对/自我0的呼唤与寻找。高晓声以自身强烈的/精英意识0形成了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这种自我精英意识的形成与高晓声从农民到作家的身份转变有关,也与高晓声大学时代接受的五四启蒙有关。这一/自我0(精英)意识的形成使得高晓声在新时期创造出陈奂生、李顺大等具有立体性格特征的中国农民形象,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证明了作家精神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作家的自我意识相应地也会传递到作家塑造的形象上,形成文学形象的自我意识,因此陈奂生、李顺大等老一辈农民显示出20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一代农民形象的自我迷失状态,这是作家创作过程中自我多种意识的充分展示。

个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统一功能,就能发展出积极整合的人格结构,保持个人人格与行为及外部世界的协调一致,反之,就会导致不协调的和未整合的人格结构的形成。从自我意识对健康人格的发展来说,作家精神结构的完善无疑会对作家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作家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必须要建构独立、自由的精神结构,也唯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才可以促进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高晓声自我意识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其囿限的现代意识,主要表现为小说中苗果成、崔全成等新型农民形象身上显现出的重知识、讲平等等形象特征。但高晓声自我意识中现代意识的来源比较单一,多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与其精英意识是不统一的,这导致其现代意识的囿限性[5],使得其笔下的新人形象显得单薄、性格特征直白裸露,影响了文学形象对时代的有效表达。这也昭示作家必须完成统一的自我意识,形成自由独立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的完善达成作家精神结构的完善与健康人格的形成。

高晓声说:/我们为农民的文学,过去虽然有许多优秀之作,但也有许多不够使人们满意的重要方面:有些作品里的农民,不是生活中的主人,他们在作品中的价值,仅仅是为了证明作者概念的正确,仅仅是作者作为主人翁描写的干部的陪衬。0[6]可见高晓声是以鲜明的自我意识来处理不同的农民形象的。在批判地审视长期以来农民文学形象的同时,他给作品中的农民做了定位,即主人,生活的主人,自我命运的主人。这种定位为高晓声的作品定下了基调,表明高晓声是真正经受过长期生活磨砺的为农民写、写农民的作家。高晓声的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是其/底层民众意识0,这一意识的形成是因为其熟知农民生活,能真正进入农民的意识范围去思考生活。新时期初,/反思-文革.和表现社会改革的小说,从小说的艺术形态看,大多属于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颇为发达的-问题小说.类型0[7]。许多作家对农民的认识往往限于先验的结论,导致许多农民形象与生活中的真实有着一定距离。而高晓声在农民身份内外不断出入,既有知识分子高度的精英意识,又有底层民众意识,使其了解熟悉了农民,因此塑造出的农民具有独特的味道[2]。

意识形态控制下,单一具有革命者身份的作家多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农民就自然成为国家的主人了。这些主人是否可以随意安排自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了呢,是否具有自我意识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政治、文化意识等问题所遮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自我意识也和意识一样产生于两个现实的前提)))劳动和交往的基础之上。0[8]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农民的劳动和交往空间是被限制的,农民根本不能自主选择什么样的劳动,不能自己决定这块田地种植什么、不种什么,甚至他们交往的人、说的话也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限制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农民具有自我意识,无疑是奢侈的事情。同期其他乡土小说作家所写的农民也大多难以逃脱意识形态的樊篱,新老作家均难以从文化深度深入解读农民的文化精神及心理。

高晓声在新时期复出文坛后,以自己22年栖身为农的生活观察,从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农村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农民的精神与文化状态等方面,以一系列农民形象向社会提出了严正紧要的文化与社会问题。在农民没有生产主动权,吃不饱、穿不好的时候,却要其当/主人0,这在逻辑上显然行不通。因此高晓声说:/看来他们并不曾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或者是想当而没有学会,或者是要当而受阻碍,或者简直是诚惶诚恐而不敢登上那个位置。0[9]

261

/想当、要当0是/自我0意识的觉醒与复苏。但/没有学会0和/受阻碍0、/诚惶诚恐,不敢登上0,是有历史与政治原因的。在高晓声看来, /我们的国家,只有让九亿农民有了足够的觉悟、足够的文化科学知识、足够的现代办事能力,使他们不仅有当主人翁的思想,而且确实有当主人翁的本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0[9]。正是这种/让农民成为国家主人0的心声以及栖身为农22年所亲见的农民地位低下及自我迷失的状况,使得高晓声创作出的农民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出现了农民/自我意识0觉醒的苗头,高晓声也正是以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来审视这一问题,在这种意识驱使下,对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而达到了乡土小说创作的新高度。

从鲁迅开始,文学中的中国农民就一直很难有/自我0意识,不仅因为封建宗法制度的统治,也因为从/五四0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农民一直作为/启蒙0的对象存在。作为启蒙对象,重要一点就是知识分子帮助农民寻找/自我0。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5陈奂生上城6)、李顺大(5李顺大造屋6)、陈继根(5陈继根癖6)、江坤大(5大好人江坤大6)等人似乎依然如同20世纪20年代的闰土那么木讷,成为/自我0迷失的典型形象。高晓声也创造出了一些具有/自我意识0的觉醒型农民形象。崔全成(5崔全成6)、苗果成(5蜂花6)、张清流(5荒池岸边柳枝青6)、江开良(5极其麻烦的故事6)与上述农民形象相比是新人形象。/新人0之新,最主要是这些形象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可以时时观照自我的处境,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与命运。在高晓声复出文坛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塑造较多的是中老年农民形象,农村青年、农村妇女以及农村孩子等也有较多表现。其笔下的农民形象可按照/自我迷失0、/自我觉醒0的心理意识分为两类,重点又在/自我迷失0向/自我觉醒0过渡的传统农民身上。

赵树理也创作了诸多农民形象,在他笔下,小二黑、三仙姑、小腿疼等农民形象显示了时代条件下独特的性格特征。赵树理一直是/自觉而本色地代表农民的立场0[10]43,因而其写作便陷入了单一化的创作困境中。赵树理确立自己小说的服务对象是/文化程度相当低的农村读者0,所追求的是/让老百姓喜欢看有政治内容的新故事0[10]42,这种单一的功能指向使得赵树理在创作中未能产生自觉的自我意识,因此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的性格特征显得比较单一。

二、/自我迷失0型农民形象

反映高晓声强烈的精英意识

/自我迷失0型农民是高晓声小说中主要的农民形象,也是给高晓声带来极大声誉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0多与高晓声年龄相仿,出生于20世纪上半叶,经历国民党统治时期、新中国早期和文化大革命,又迎来了改革开放。如高晓声所言:/我熟悉的农民,是和我的年纪差不多的一代农民)))他们的思想感情我了解。0[11]这些/农民0原本应该是高晓声亲近的人,但由于高晓声受过大学教育以及创作中作家强烈的精英意识,他对自我迷失的农民进行了类似启蒙的文化批判。这种对于农民缺点的揭露、对自我迷失的描写体现了高晓声精英意识的强化。

/自我迷失0型农民形象主要有5李顺大造屋6中的李顺大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主人公陈奂生。小说中的李顺大经历时间跨度很大,从解放前一直到粉碎/四人帮0后。在漫长的30多年中,贯穿李顺大生活的主要事件是造屋。他耐得住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劳作和惊人的省俭,也耐住了一次次近于破产的打击和造屋希望的破灭。虽屡遭挫折,但原始的积累方式不变,积三十年之辛劳和哀怨,终于着手造屋。高晓声写活了李顺大一个人,实际上写活了与李顺大际遇相似的一代农民的/自我意识0的状态。

李顺大是一个/忠厚老实0、/单纯朴实0、/对党永不失去信心,并且开始能够辨明是非0、/被生活逼出了一点觉悟的0/跟跟派0[9]。/跟跟派0是自我迷失的通俗说法,究竟该/跟0谁,在什么情况下/跟0,都是自我应该深切关注的问题,也是自我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使李顺大对共产党产生的依赖化成了一个/跟0字。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的农民/逆来顺受的奴性0起了作用,在李顺大身上化为一个/跟0字,稀里糊涂地也跟上去。李顺大之所以成为/跟跟派0,迷失自我,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几千年来,农民一直寻找自己的信仰,他们找到的并不多,无非是神仙和皇帝。结果都失望了。后来找到了共产党,

262

他们很高兴,许多事实证明他们找对了,于是就把共产党作为偶像来崇拜。他们找到一个崇拜的对象不容易,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动摇。0[9]这种偶像崇拜、盲目服从也是中国农民整体的精神特征,这显然与/自我觉醒0相悖,与主人翁的姿态相去甚远,是典型的自我迷失,这个/跟跟派0形象无疑就是一代农民自我迷失的典型体现。

系列小说主人公陈奂生,经历了/漏斗户0主、/上城0、/转业0、/包产0等一系列不同生活,清晰地显示了农民过去、现在、未来的命运。在变革面前,陈奂生性格特征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自我0依旧迷失,而且这一迷失似乎更为突出。陈奂生当填不饱的/漏斗户0主是在十年动乱期间,他被集体生产方式驱使,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尽管他/心地光明,从不偷偷摸摸0,还自尊自爱,不拖累集体,也不过多地麻烦乡邻[12],但这些美德因为/自我0的迷失显得更为可怜与可悲。5/漏斗户0主6中陈奂生不再饿肚子了,陈奂生对这种情况已经心满意足。到5陈奂生上城6中,他上城卖油绳,来回步行六十里,不过为赚得三块钱,好买顶帽子戴戴,其实是很苦的事情,但他已很满足。因为感冒,无意中碰上好心而官僚的县委书记吴楚,他住上了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掉五元冤枉钱。辛辛苦苦赚来打算买帽子的钱,结果住一夜招待所还不够,这使陈奂生很心疼,但想到可以在村里炫耀一番,他又感到满足了。大多数论者认为陈奂生多少留有阿Q精神的遗传因子,让人觉得中国国民性积压起来的农民的可笑。如果说可笑,在笑后其实深藏着作为创作者的自我对农民自我迷失的思考与同情。

随后陈奂生在自我迷失的路途上继续展示着。老实的陈奂生凭着与吴楚的很普通的关系而得以成功,不费力气就从队办厂拿到六百元钱。他仿佛交了/好运0,但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像一只风筝,飞得很高,但线还是被乡村权力牵着。农民究竟怎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觉醒呢?5包产6中/陈奂生醒过来了0、/陈奂生又信心十足了0。小说用这样耐人寻味的结尾似乎是要揭示农民可以起来掌握自己命运了。然而在似乎可以自我觉醒的前进路上,陈奂生又适应不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陈奂生的自我迷失在5/漏斗户0主6中已经定型,以后又不断发展变化,充实丰满。5转业6中的陈奂生集中体现奴性和自我迷失。5战术6中的陈奂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精神状态是失落:/他仍像从前一样,别人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他似乎又不曾找到,总不及人家。0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我0,这始终是陈奂生这一代农民的状态,他的经历和由此养成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当一个/自我迷失0的种田大户。陈奂生正是这样典型的/自我迷失0型农民形象。

无论是李顺大,还是陈奂生,他们的性格都是二重组合,一重韧性,一重奴性(奴性是/自我0迷失的充分条件),这是高晓声笔下的/自我迷失0型农民的共同精神特征。李顺大与陈奂生是自我迷失的农民,是需要被知识分子启蒙的对象。以李顺大、陈奂生为代表的一代农民身上深刻反映了创作主体高晓声自我意识中强烈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高晓声还塑造了其他/自我迷失0型农民形象。5陈继根癖6中陈继根是另一种/自我迷失0型农民。陈继根在农民不能当主人的年代里,勤勤恳恳,却只能靠拆祖屋换取口中食。/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农村政策下,陈继根们的农业没有指望,副业不准搞,迫得他只能走这条路。养家活口、送终父母、娶媳嫁妹,全靠他把三间房屋边拆边卖。0[13]这种没有自我的农民在拆祖屋的过程里隐喻了传统中国农民即将面临的在新时代崩溃的危机。5大好人江坤大6中的江坤大也是将自我迷失的奴性发挥到极致的人物形象。江坤大/劳力强,身体好,又聪明,会动脑筋0,完全能够主宰/自我0。但他只会/尽量使别人高兴0,对乡亲们如此,对作威作福的干部也是如此,好得令人愤慨。小说结尾他驮着无赖、恶棍式的干部刘国光,还说自己/是驮惯的0。陈继根形象实际上展示了高晓声主体意识审视出的农民自我迷失的根源:权力集中下对底层民众的压制。中国传统农民总是被权力压制或者是自甘为奴,唯有摆脱并根除奴性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高晓声在农村作为底层农民生活,深刻了解中国农民的性格。在回城之后,强烈的精英意识开始贯穿高晓声的创作中,在对/自我迷失0型农民的阐释中,高晓声印证了自我的精英意识,并与这些农民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我身份与农民的疏远。

263

三、/自我觉醒0型农民形象

昭示高晓声囿限的现代意识

高晓声自我意识中有一定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主要表现在高晓声笔下诸多/新人0形象上。所谓/新人0,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农民。他们是/自我觉醒0型农民。在/现代化0环境下,西方思潮和新生事物大量涌进中国,高晓声认识到现代化的诸多好处,在思想意识上也乐于用/现代0理论来武装自己,如高晓声说:/当前应着重讨论如何建设一支适应于现代化的创作队伍。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很快,知识分子也面临落伍的危险,面对大量存在的问题,没有经验,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0[14]

高晓声对现代化的态度是积极响应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浪潮在农村蓬勃兴起,高晓声意识到农民应该可以自己主宰命运了。从1981年起,他描写了一系列/自我觉醒0型的农民形象:崔全成(5崔全成6)、苗果成(5蜂花6)、张清流(5荒池岸边柳枝青6)、江开良(5极其麻烦的故事6),,/他们都有文化,有头脑,较少有农民式的偏狭和短见、自私和奴性,对干部包办指挥一切的现状早已不满,对生产责任制的新政策感应最灵敏,最早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0[11]高晓声努力观察他们表现出来的/自我0意识,以此展示了/现代化0之下的农村变革和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自我觉醒0型农民主要是青年农民。5一支唱不完的歌6中青年陈小龙为人正派、厚道、积极肯干、富有主见,可以作为农村干部优秀接班人。5水底障碍6中的张雨大为人正直、精明,对到渔业社开后门的公社干部敢顶,对偷鱼的人敢管,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乡亲们对他的尊敬与钦佩。5崔全成6中的崔全成精明强干,不再像老辈农民那样只知死用力气,而是随时接收新信息,认准了就大干一场。5蜂花6中的苗果成在动乱的年代养了五年蜂,尽管学得一手好技术,却连连受挫。/他的钟一直停着,到了1980年冬天0,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0,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养蜂专家。中篇小说5荒池岸边柳枝青6中的主人公张清流/是个九年制的高中毕业生0,/确实有一股闯劲0, /有见识0,但多年来只能在社办厂里混日子。只有在农村改革的激流中,他才得以一显身手,才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成长为年轻有为的渔业专家。5极其麻烦的故事6中的江开良兴办民间旅游公司,要买客车、面包车、小轿车,要经过县、市、省多少道关口、多少道手续,繁难程度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但不管怎样/麻烦0,事情终究还是一件件办成了。

在对这些/自我觉醒0型农民形象的塑造中,高晓声以/现代化0的视角来体现一代青年农民对/自我0清醒的认知。这些人身上寄寓了高晓声对/农业现代化0的预期。这种视角主要是作家以自己的/现代意识0去观察、把握农村新人的成长,去表现成长起来的/自我觉醒0型农民。养蜂专家苗果成,养鱼专家张清流,公司经理江开良,都在独立的经济活动中成长起来。农村实行责任制,商品经济活跃以后,他们才/放开手脚干0,找到/自己的路0,成为自己的主人、生活的主人。随着他们生产的蜂蜜、鲜鱼作为商品投放到市场,他们有了金钱,也有了自信,有了经济头脑、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自我。

高晓声以/现代意识0书写了农村改革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在高晓声作品中,单一的粮食生产受到改革的冲击,家庭手工业开始兴起(5水东流6、5泥脚6),农村副业出现新活力(5蜂花6、5荒池岸边柳枝青6),农民旅游公司也在农村出现(5极其麻烦的故事6),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由于高晓声具有/现代意识0,因此他不留恋乡土之风,更不陶醉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这些现代意识在小说中有集中展示。5水东流6中的刘淑珍和李松全、5泥脚6中的朱金秋和陈禾生/想学习0, /想看电影0,/想去外面见识见识0。作为/自我觉醒0的一代农民,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高晓声的现代意识,反映了高晓声在意识深处希望现代化的激流能改变乡土生活方式和传统农民性格。

高晓声在创造这些/自我觉醒0型农民形象时,对农民的自我意识作了深刻探讨,显示了高晓声的现代意识。但这一现代意识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对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话语与意识形态的潜在迎合,对传统/土地0观念的强烈拒斥。这主要因为当时乡土小说的话语实践是为了迎合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现代性转换。高晓声对/四个现代化0这一意识形态的迎合使其不可能对/现代化0与/现代性0作出坚定

264

思考,也使其现代意识必然有所局限。作为/新人0的/自我觉醒0型农民从事的都是与土地无关的产业,这表明高晓声倡导农民离土/闯市场0,其/现代意识0是强烈要求农民/离乡离土0。这无疑是高晓声的意识形态定位问题,在当下语境中审视这一意识,可以发现高晓声/现代意识0的朦胧和不成熟。/乡土0走向/现代化0,农民应该如何对待土地,农民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0,这深刻反衬了作家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思维活动。

在当前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的情境下,作家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颇值得深思。不论怎样,作为精神活动的创造者,作家必须要有独立、自由的精神结构,这样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才可以丰富与促进文学形象的创造。ü

参考文献:

[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北

京:三联书店,1992:20.

[2]朱宝荣.心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37-47.

[3]王晓明,周爱保.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J].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4]何永康.二十世纪中西比较小说学[M].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6:107.

[5]李徽昭.高晓声的当下意义[J].理论与创作,2008

(5).

[6]高晓声.自勉的话[J].青春,1982(5).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260.

[8][苏]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M].佟景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76.

[9]高晓声.5李顺大造屋6始末[J].雨花,1980(7).

[10]高晓声.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

[M]//刘旭.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58.

[11]金燕玉.赵树理与高晓声.两个交融而又相异的世

界[J].福建论坛,1988(1).

[12]金燕玉.论高晓声的创作个性[J].当代作家评论,

1985(3).

[1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1999:43.

[14]高晓声.创作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88.

责任编辑:刘海宁

(上接第255页)

走昆山、嘉定两县,虽强力而莫能振。子复沈氏,曰沈果、善继、善述。果从有光游,为入室弟子,果妻为有光继室王氏之妹。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享年五十二。有光为之作墓志铭(卷十九,第479页)。

潘士英,字子英,嘉定人。县学弟子员,其父潘用中亦为弟子员,父子相随至学宫。尝病,其父抱持哺饮食。从师问学,常出百里之外。御史至试常为首选,而未第。然不戚戚,反以不及古人为耻。曾与有光游。有光为其父作5潘用中墓志铭6(卷二十,第495页)。

沈子善,名绍庆,昆山人。诗书世家,娶妻顾孺人,为诸生,悒悒不得意。孺人与共劳苦,有鸡鸣警戒之志。及游两京太学,遂魁畿甸多士。又再试,不利。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进士。官鄱阳知县。孺人先以死,未及见。有子四人:尧俞、尧典、尧钦、尧文。尧俞为有光弟子,为其母求文,有光为作5顾孺人墓志铭6(卷二十一,第500页)。

责任编辑:刘海宁

265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2)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 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认为如此利用,亵渎了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1《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word教学参考

【题文】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小说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但总体上看这类文体的阅读的得分率不高,不少考生见到小说阅读题就心里没底,实际小说阅读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小说阅读题的解答还是很有帮助的。 人物形象的题目在小说中是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查的是概括特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的是结合环境、情节、标题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这节微刊我们就来讲解一下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二、考点解读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

(一)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神描写。 例: 初到鲁镇家做工——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家做工——眼角带着泪,眼光也没有那样精神了——经受丧子之痛,打击沉重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不理会镇上人冷冷的笑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表示自己的愤怒 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有了生存的希望 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生命之火已经接近熄灭 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生命的微光突闪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眼睛的变化看出生命之火日渐熄灭。 鲁迅高超的文学手法之一“画眼法”,深刻地惟妙惟肖地活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2.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 陈奂生。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精神面貌

也发生变化。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 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中文名,陈奂生。其他名称,陈焕生。登场作品,“漏斗户”主。身高,170。 人物生平。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变化。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 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人物事件。他善良。正直。勤劳。憨厚。“干起活来。 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穿。

连碰破头都不管”。陈奂生上城正是千千万万个陈奂生。以辛勤的劳作养育着国家。民族。他们事实上。是我国农村乃至民族的中坚。但是。陈奂生并不懂得这一点。长期的“漏斗户”这个经济上的弱者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思想。政治上也是个弱者。除了他和李顺大有一脉相通的惰性之外。“祖传”的“精神胜利法”的某些东西也从陈奂生的性格深层凸现了出来。他的名言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个人的事。 就不算是欺他”。更为可悲的是。在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以后。他性格中那种自欺。自我安慰的因素并未随着过去的时代一起逝去。而是在更高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向自我陶醉。自我麻醉演进。作者对他用五元钱买了个“便宜货”。得到了精神满足的细致描写。令人忍俊不禁。继而引起深思。作者无意写出阿Q 第二。陈奂生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时代给他带来的变化都是阿Q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作者确实继承了鲁迅的传统。

毕业论文--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目录 引言 (1) 一、符号化 (1) 二、类型化 (3) 三、真实性 (5) 四、人物的意义 (7) 结语 (9)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内容摘要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余华以独特的认知和感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独特的人物形象。文章以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小说人物的类型化、符号话、真实性等特点的分析,探求当中所蕴含的文学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余华小说人物特点价值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write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Yu Hua creats a lot of unique characters by his unique knowledge and fresh insigh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gures, this article implys the meaning and value through some points, such as the types of characters, authenticity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Yuhua the characters of the novels the feature the value

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余华无疑是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作家。他的许多小说,诸如读者熟悉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活着》等,无不密集地充斥着许多迥异于传统意义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当代小说人物建构的某些先锋性探索倾向。本文试从余华的部分小说作品出发,分析这些人物塑造极具诱惑力同时倍受争议的特点,并力图发掘其背后存在的一些可能性意义。 一.符号化 在耳熟能详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和文学权威经典中,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被告知一个似乎成为真理的命题:文学就是人学。世世代代各种文学的成熟形式,也充分地证明和表达了这条真理的绝对意义。不过,余华却有意与这种传统的文学理念做出偏离,将他的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符号化。这种卡西尔式表现性“符号”意义的呈现,使得人物与小说中其它形式因素如结构、语言等一样,成为一种形式美学意义的符号。小说中的人物,也往往不再具备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完整属性,仅仅成为构造故事情节而设置的“道具”,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发动机。 这种人物的符号化表现,首先体现于小说人物的命名形式中。在传统小说的叙事过程里,人名通常是不可缺少的标签,它不但能够凝炼地体现人物性格,使观众闻其名而知其人,而且还可能暗示人物的命运和归宿,人物形象与其蕴含的客观社会生活的意义紧密相联。许多作家常常富有深意地为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如鲁迅小说中的“夏瑜”(《药》),“孔乙己”(《孔乙己》)都无不如此。前者富于象征意味,与小说内容相联系具有一种深切的悲剧感;后者含有讽刺意味,与人物命运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化凄凉感。而在余华那里,作品中人物的名字被多次取消,《世事如烟》中所有人只有“1,2,3,4,5,6,7”这样的阿拉伯数字,或用“算命先生”、“灰衣女人”、“瞎子”这些名词,《往事与刑罚》只用“陌生人”、“刑罚专家”来代替具体人名。人在这里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名称,人物自我也不再具有丰富的人格特征,成为小说文本叙述人为了完成叙述而使用的道具,最多也只是成为营构叙述情节的一些纽带。 其次,余华小说在具体的人物塑造方式、对人物的美学理解上也与传统小说有着根本性差别。在传统意义上说,人物的工笔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一直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在刻画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时,对于他们的出场、造型、服装等无一不浓妆重墨,相关的艺术表现效果至今仍为人们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本文对小说塑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它从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多样性,对故事情节的依赖性,还有通过具体描绘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与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分析得尤为详细,并引用了古今中外小说名着中大量的实例,从道理和事例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综合运用描写 正文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之人物形象知识清单(1)

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之人物形象 一、设题类型 1、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法:(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常见问法:(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常见问法:有人认为XXX怎么样?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思路点拨: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神态细节等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即正面塑造人物小说的方法)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别人的描述、衬托对比等)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b.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的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5.侧面描写:衬托、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第二,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答题模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答题方法:特点+身份 比如; ××是一位怎么样(一般为形容词)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工人,农民,诗人等 比如; ××是一位怎么样(一般为形容词)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工人,农民,诗人等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出实例 三、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常见问法: (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3)赏析XX(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思路点拨: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 ①情节:(线索)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也有重要的关系。 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xx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赵树理与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比较

赵树理与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比较 摘要:赵树理、高晓声之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散点透视与追踪反映、观照问题与审视灵魂、凡人大事与奇人奇事、明丽欢快与含泪微笑及简笔勾勒与细节描绘。于此略作比较。 关键词: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比较 Abstract: Clearly different creative personalitie s can be seen between Zhao Shuli?s and Gao Xiaosheng?s village novels.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dispersedly points perspective between pursuit reaction, problem focused between soul surveyed, the common people with events between the strange people with strange tales, happiness with enchantment between smile with tears, and briefly outlined between specific description. Here we will do some comparison from the above aspects. Key words: Zhao Shuli; Gao Xiaosheng; village novels; creative personalities; comparison 自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创造性地将农民引进小说领域,真诚地将他们奉为作品的主人公之后,农民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不渝的审美对象,农村题材小说川流不息,蔚为大观。其间,赵树理、高晓声脱颖而出,自成一家,业绩卓著。此就赵树理与高晓声两位大家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略作比较。 1 散点透视与追踪反映 赵树理曾极坦诚而直率地称自己的小说是问题小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1]工作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是赵树理小说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映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原动力,也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根本宗旨之所在。赵树理视小说为提出、反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载体,这就势必使其小说创作围绕着“问题”转——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赵树理之小说创作。正因为如此,当赵树理发现有的基层政权被坏分子钻了空子,腐朽的封建思想仍在农村大行其道时,便写了《小二黑结婚》;当赵树理发现工作中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需要大力倡导时,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当赵树理发现党的土改政策被曲解,中农的正当利益被侵害时,便写了《邪不压正》;当赵树理发现农村妇女的地位仍极其低下,其正当权益常被践踏,妇女们应勇敢地争取自己做人的地位时,便写了《孟祥英翻身》;等等。矛盾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哪里有工作,哪里就必定有矛盾,有问题。由于问题(矛盾)是错综复杂的,不同的问题常常分属于不同的体系;即便是同一体系内的问题,限于观察视野,也常常令观察主体管中窥豹,挂一漏万,这就决定了以反映问题为旨归的赵树理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散点透视的特征,即只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问题去反映农村的风云变幻;一部部精彩的作品犹如一颗颗散在的明珠,虽熠熠闪光,但未能成串成条,形成一体。 高晓声“一直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命运,对普通农民在农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作追踪式的描写。”[2]《李顺大造屋》虽使阔别文坛20余年后的高晓声声名鹊起,但真正奠定高晓声在中国当代文坛重要地位的却是他那“上城出国十二年,小说一篇写白头”的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系列小说主要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作品,创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 零度写作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分数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学生:熊风 指导教师:何文善 摘要: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暴力,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采用零度笔触手法。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 A Study on the Violence and "Zero Writing" in YuHua's Novels Undergraduate:XiongFeng Supervisor:HeWenshan Abstract:YuHua's early novels applying many colours to a drawing blood, violence, and death. Among of them ,violent, bloody in novel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https://www.doczj.com/doc/bf14173429.html,ually,yuhua in writing brush with zero technique.So,this text will zero the rise of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 三、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 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 6.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是个派别。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也没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师群,他们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弃。。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有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舒婷《致橡树》。 7.改革文学:改革文学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蒋子龙以工业小说为主,取得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了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瘦欢迎。改革文学表现出的冲击力很大,超出了文学爱好者的范围。从时间上来说,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但黄金季节是1981到1985年,85年到87年为落潮期。除蒋子龙外,其他改革文学的作品有《男人风格》、《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等。柯云路地《新星》是改革文学的高峰之作,它也给改革文学画上了句号。至此,改革文学也退出了最喧嚣的舞台。 8.探索剧:指8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出现的意象富有求新精神和新锐特点的戏剧,他打破了日益僵化的戏剧旧有模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发挥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戏剧在

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

高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 ——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 刘旭 内容提要高晓声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著名作家,其反映农民苦难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渐渐脱离了现实,他的农民形象只停留在了80年代之前,而评论界和文学史对其评价也同样滞后。究其原因,执着于脱离现实的、静止的国民性批判是主要原因。高晓声创作及评论界的刻舟求剑状态则昭示了重读作品的重要性。同时,对现代性大背景下的国民性话语的再思考也是一个相当紧迫的问题。 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高晓声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连推出了数篇极有分量的农村小说,大胆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几十年的苦难。《李顺大造屋》和《“漏斗户”主》极具现实性和文学性,而之后的《陈奂生上城》更是攀上了一个不易复制的高度。这也就难怪高晓声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注意力,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 从1979到1991年,历经12年,高晓声精心构筑的“陈奂生系列”全部推出,同时,高晓声也稳步踏入了文学史。作为新时期文学早期的代表性作家,“高晓声”成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象。然而相当令人遗憾的是,迄今20多年过去了,“高晓声”依然被定格在当初批评家们所塑造的形象,不仅照旧被鲁迅和“阿Q”的阴影笼罩着,甚至在去世多年之后,许多文学史讨论起高晓声来,仍然只限于他80年代中前期的作品。所以,本文试图对高晓声的创作进行再解读,以期发现高晓声的更多侧面。或许,一个立体的“高晓声”显得不再那么高大全,而这在我们看来也是值得的,借重读高晓声为契机,重返80年代的文学场域,也真切地面对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若干问题。 一 1979年,当许多知识分子尚沉浸在自己的“伤痕”之中,《李顺大造屋》和《“漏斗户”主》横空出世,而这时,高晓声自己的右派帽子也还没有摘掉。因此,即便仅仅是因为高晓声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胆魄、为农民兄弟呼吁的情怀,这两篇小说也无愧于其时大量的文学批评以及其后的当代文学史①的基本评价:深刻地反思了“极左”时期农民的苦难。事实上,这一切高晓声做来又相当自然: 我二十多年来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准备就这样过一辈子。我在农民中间,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共同生活,所以对农民的思想比较了解,但是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写他们。为什么后来又写了呢?粉碎“四人帮”以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报告中,都强调恢复党的实事求是和关心群众疾苦的传统,我深受感动,就想为农民叹叹苦经,把他们的苦处说一说。②这篇《创作思想随谈》里,“叹叹苦经”后还有一句话:“农民有些什么苦?我认为受苦最深的就是吃和住。”非常朴素,又真是抓得非常准!李顺大和陈奂生,一个一直没有房子住,一个一直吃不饱,“住”和“吃”两方面的艰难处境,正是中国农民生存的最基本问题所在。22年的“共同生活”使高晓声的自我经验与农民的经验深切地合一,因此,他要为农民“叹叹苦经”,又何尝不是为自己的22年农村生活叹苦经?高晓声被打成“右派”下放,经历过“大跃进”之后的饥荒年代,他不得不想尽办法疗饥驱饿;还因为肺病,三根肋骨被摘除,重活不能做,便也学会了捞鱼摸虾、编箩筐、做小买卖;从他还懂得育蘑菇和挖沼气池之类来看,高晓声还是个当得挺称职的农民。所以,初回城市那阵子,高晓声总觉得生活过得太好就对不起农民,他见朋友家有二十吋的彩电,曾不止一次感慨说,这相当于农民盖三间房啊③。另一方面,下放了的高晓声终究还是一位作家,和农民有同样的生活经验同时,他又有超越普通农民之上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所以,也只有他才能成功地将农民的苦难转化为艺术形式与历史叙述:《李顺大造屋》和《“漏斗户”主》中,高晓声仿佛一个民间说书艺人,将故事缓缓道

浅谈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法

浅谈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法 商城县吴河一中雷炳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的篇目不少。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在三要素中必不可少。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也就成为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了。那么,阅读一篇小说应该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浅淡一下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一、要分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一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但这些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塑造的典型形象,次要人物是为这一典型形象而服务的陪衬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对于把握小说的主题至关重要。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1.据文题判断。因为题目一般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直接表露。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等,题目中出现的人物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2.据小说的主题判断。看作者是通过对哪个人物性格的刻画来表现主题的。如《七根火柴》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卢进勇,一个是无名战士,谁主谁次,要看人物在体现中心思想上的地位。无名战士向战友拿出自己用生命的代价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在长征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见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卢进勇是次要人

物,卢进勇是无名战士的观察者,同时又对他起烘托作用。 3.据小说的具体内容判断。看作者刻画的重点是哪个人物,看作者对人物是采取正面刻画还是进行反衬。《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作者对深知官场内幕,诡计多端,趋炎附势的门子的刻画,是为了反衬贾雨村的奸诈圆滑、虚伪阴险、忘恩负义。因此贾雨村是主要人物,而门子是次要人物。《卖蟹》一文中作者对“过滤嘴”肖像、语言和动作的刻画,可看出他老奸巨滑、分分计较、强横霸道、利令智昏,这正是为了反衬小姑娘的健美纯朴、机灵活泼和美丽的心灵。因此,小姑娘是主要人物,而“过滤嘴”是次要人物。 二、要明确人物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 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还要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因为一定的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并和环境联系在一起。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进一步深化主题。如《社戏》里对“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赶往赵庄看社戏的一段场景描写:碧绿的豆麦,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扑鼻的豆麦清香,点点的渔火绘制成的水乡月夜行船图,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孔乙己》开头几段对鲁镇酒店大致情况的介绍,就是对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对咸亨酒店的格局,从“长”与“短”,“坐”与“站”,“里”与“外”不同人物的身份、穿着、喝酒方式等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状况。从“每碗涨到十文”看,可知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从“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反映了人情的冷漠。此外,

浅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浅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摘要:真正的小说关心的是人,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而读者则通过对小说的理解领悟人生经验和智慧,对自身产生极积正面的影响。了解一本小说最重要的是了解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描写方法的分析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小说内容、认识文学。 关键字: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情感分析、内容解读、小说价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本中的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孩提时代翻看童话、寓言故事;青少年时读读散文、看看名著;成年以后书看的杂了,便通通归为小说。年轻的时候往往沉溺在作者华美的文笔中;执着于故事的结局;激动于小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仅停留在比较轻松的感悟方式,缺少理性的内在力量。感悟往往被小说众多的现象所阻挡,从而使我们局限于情节甚至故事当中,我们将优秀的文本降格,成为仅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好奇心的通俗读物。董学文编著的《文学原理》中有段话对小说人物作出精辟的定位:“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扣紧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产生更为有效的解读。把握住人物和小说复杂的语境、结构,小说所描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就开始变得清晰。”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则需要我们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一、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文首有这样一段肖像描写:“老人消瘦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

解读陈奂生系列

向精神进阶的困惑——解读陈奂生系列 摘要:本文从高晓声创作的陈奂生系列的5篇小说中,对跨过12个年头的同名同质的主人公陈奂生的物质改善后的精神生活做了解读。通过同为农民的阿q与陈奂生的性格对比、历史因袭下的精神重负与时代烙印下个人创作动机这三个影响因素的论争与联系对比,探寻温饱之余追求精神生活的困惑之音。 关键词:陈奂生;阿q ;因袭;精神重负;创作动机 正文 "陈奂生系列"沿续《李顺大造屋》的历史线索,由《上城》发端农民形象陈奂生,继而陈奂生系列拉开了一条粗糙的历史红腰带,记录了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政策变化下,陈奂生不论如何努力跟上时代变革,仍无法摆脱因袭历史重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化转向时的窘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高晓声是江苏最火爆的作家,也是全国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他从北京领了全国奖回来,电视台前去采访,问他对文学有什么看法,高晓声用一口浓重的乡音回答,说文学吗?是好玩的事。在接下来的另一访问中,高晓声又表明了自己的第二个文学观点,这就是要潜移默化,要稍稍拐点弯。不能说直截了当不是文学,然而太直截了当,太浅薄了,很可能就不够文学。高晓声的两个文学观点在付诸于陈奂生系列的书写时也概莫能外。

作为引起轰动的小说系列主人公陈奂生来说,他的平平凡凡的存在与沉默感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其面对困境心存疑惑时自我“安慰”后的“淡定”自然而然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联系起来。而随之而来的声音把阿Q和陈奂生拉的更紧了,道说其子嗣亲缘关系云云,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一、阿q与陈奂生 "农民是一个古老的阶级。比现存的一切其他阶级都古老, 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他们一直用古老的方式生活, 用古老的工具种地, 用古老的思想看待世界上的事物。他们的习惯根深蒂固, 虽然也有变化, 但是一向很缓慢。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品质。但根本的弱点在于没有足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足够的现代办事能力, 没有当国家主人公的充分觉悟和本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的巨大力量, 他们迷信、盲目崇拜、自卑, 得到别人的一点好处就把他当恩人。他们总是习惯于否定自己。"高晓声:《中国农村里的事情—在密西根大学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不可置否,陈奂生的身上具有许多类似阿Q的性格色彩,如阿Q 被人打了以后,会说,“儿子打老子”而处之泰然,为了摆阔,可以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而心安理得。陈奂生出了肉痛的五元钱,说/ 这等于出了晦气钱) ) ) 譬如买药吃掉0, 这样的话,他又回到房间里时胡乱报复一通, 于是便保持了心理平衡。归途上他怕老婆追问, 左思右想苦无计策时, 猛然想到总算有点自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