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读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读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读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读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金沙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浦梅之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属于反思文学中的农村反思小说,它反映的是对建国后极左思潮下人的不幸命运和精神创伤的反思。读完这篇小说,我对文章主人公李顺大的遭遇十分同情,但更多的是对那个年代社会制度的深刻反思。

不得不承认李顺大是一个执着的人,他一直朝着他所认定的目标——“三间房”努力迈近,即使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也没有气馁,反而是在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这样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他的那些经验教训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那些根据以往经验而制订的造房计划也总是被一次次的新政策、新规定所打败,“三间房”的目标久久不能实现。

比如,一九五七年底的时候,李顺大好不容易把造屋的材料都准备好,可没想到刚跨进一九五八年,一场“公社化”运动使他的梦想破灭了。所有的材料都归公,“自己的砖头被拿去造炼铁炉,自己的木料被拿去制推土车,最后,剩下的瓦片也上了集体猪舍的屋顶”,但是李顺大还没有觉得失落,他相信即使自己贡献出材料造不成房,集体也会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可是事与愿违,政府又决定不搞集体主义,回过头来重新搞社会主义,李顺大一口一口节约下来的材料也随之牺牲了。但他也没有多埋怨,只是改变了策略,把物品换成钱放在身边,却又遭到欺骗……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一九七七年,李顺大还是没有如愿造好屋子。

在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的的今天,一座座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很难想象三间小屋居然用了二十年的时间都没有造成。在那个年代里,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上头”的政策一天一个样,农民的计划永远赶不上政策的变化,这是造成李顺大悲剧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我觉得李顺大是个明白事理的人,对于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变动和失败打击他没有抱怨,而是一次次地重新开始,这也许是作品给我们的启迪吧。

摆渡_1

摆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作家”的感情变化。 2.理解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3.理解“摆渡”、“彼岸”在文中含义的变化,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4.学习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感悟“摆渡”的比喻意义。 (解说:这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而文字精练,可以看作一则现代寓言。寓意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读这类文章,应该反复研读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设身处地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感情,并由此领悟作者的倾向,领悟故事蕴涵的人生哲理。) 1.自读课文,加深理解。第一遍自由读,要求读音正确,感知故事情节,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第二遍默读,要求划分层次,画出关键语句,揣摩故事的寓意。第三遍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思考: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 2.讨论寓意,各谈感悟。 ①故事中的五个人对“最宝贵的东西”的看法各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③作家为什么改行去摆渡?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

文章末尾的“摆渡”和“彼岸”的含义与开头有什么不同? 3.表情朗读,读出韵味。畅谈感受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1.了解作者 高晓声(1928-),男,江苏人。当代作家。《陈奂生上城》获198O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漏斗户主”(揩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一种油炸的面食)的经历,反映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的矛盾对立,对“国民性”进行反思,写出了传统文化的压抑性,带有“文化批判”的性质。其后高晓声以“陈奂生”为主人公,写出了一系列小说。先后出版的小说集有《七九年小说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集》等。 2.把握体裁 教科书“自读提示”说,“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但“现代寓言”似未形成独立的文学门类。本文多被收入《十年散文选》、《名人小品》等散文集中,似应看作哲理散文。从另一角度说,本文又是对作家和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一种认识,不过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看作作家的“创作谈”亦无不可。 3.理清思路 课文共16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上城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 陈奂生。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精神面貌

也发生变化。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 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中文名,陈奂生。其他名称,陈焕生。登场作品,“漏斗户”主。身高,170。 人物生平。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变化。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 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人物事件。他善良。正直。勤劳。憨厚。“干起活来。 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穿。

连碰破头都不管”。陈奂生上城正是千千万万个陈奂生。以辛勤的劳作养育着国家。民族。他们事实上。是我国农村乃至民族的中坚。但是。陈奂生并不懂得这一点。长期的“漏斗户”这个经济上的弱者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思想。政治上也是个弱者。除了他和李顺大有一脉相通的惰性之外。“祖传”的“精神胜利法”的某些东西也从陈奂生的性格深层凸现了出来。他的名言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个人的事。 就不算是欺他”。更为可悲的是。在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以后。他性格中那种自欺。自我安慰的因素并未随着过去的时代一起逝去。而是在更高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向自我陶醉。自我麻醉演进。作者对他用五元钱买了个“便宜货”。得到了精神满足的细致描写。令人忍俊不禁。继而引起深思。作者无意写出阿Q 第二。陈奂生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时代给他带来的变化都是阿Q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作者确实继承了鲁迅的传统。

摆渡_教案教学设计

摆渡 教学建议一、内容主旨这是作者为其《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作者运用寓言的形式,通过“人”把各色人物渡到彼岸,表现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的职业理想。二、层次结构课文共16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0段),的等价物:钱、力、权。写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人不让他上船。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河兴叹,不料感动了人。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情实意”。作家过河后自忖:作家没有“真情实意”,应该无路可走。从一正一反两个视角说明了作家最宝贵的是真情实意。第三部分(l4-16段),创作如同:把人渡向彼岸。写作家自动去做人,并感悟到“创作同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三、“彼岸”的寓义“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是什么? 1.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如“乌托邦”“世外桃源”等)。 2.精神的彼岸:人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

力贪赃枉法。只有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世界。 3.智慧的彼岸:人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名著包含有人类许多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而其中包含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彼岸就是人们拥有人生智慧的境界。四、“”的寓义作者运用“”作为表达思想的形式载体,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佛家认为,佛的使命就是把众生从充满痛苦的现实此岸,渡向理想的彼岸。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作家”替换了佛陀,可以说作者在立意和构思上受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从而赋予“作家”以拯救社会和人类的责任。五、“作家”的寓义作者对“作家”的描写充满了理想化。“作家”的心灵和人格独立于沉溺在物质世界的众生之外。他穷困潦倒,“又饿又冷”,“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但仍保持着自己的自由与追求,“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世人认为“作家”不算什么,社会地位很低,他的“唱”,“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在世人眼中,精神上的财富远远比不上物质上的财富。在作者笔下,这正是众生的悲哀和“作家”的高尚之所在。于是“作家”自然而然地担负起拯救者的责任。作者认为“创作同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作家”的存在可以说意义重大。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年代,可以说文学的地位显赫,一部小说可以风靡全国,可以震撼许多人,可以教育影响一代人。但是随着

《摆渡》教案范文

《摆渡》教案范文 这是作者为其《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作者运用寓言的形式, 通过“摆渡人”把各色人物渡到彼岸,表现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 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的职业理想。 课文共16 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 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 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河兴叹,不料感动了摆渡人。摆渡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情实意”。作家过河后自忖:作家没有“真情实意”,应该无路可走。从一正一反两个视角说明了作家最宝贵的是真情实意。 第三部分(l4-16 段),创作如同摆渡:把人渡向彼岸。写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并感悟到“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是什么? 1. 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 之国(如 “ __ ”“世外桃源”等)。 2. 精神的彼岸:人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只有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世界。 3. 智慧的彼岸:人们常说文学是人生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名著包含有人类许多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多种情感形式,可以供人们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而其中包含的进步的文化哲学思想,更能使人们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彼岸就是人们拥有人生智慧的境界。 作者运用“摆渡”作为表达思想的形式载体,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佛家认为,佛的使命就是把众生从充满痛苦的现实此岸,渡向理想的彼岸。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作家”替换了佛陀,可以说作 者在立意和构思上受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从而赋予“作家”以拯救社会

赵树理与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比较

赵树理与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比较 摘要:赵树理、高晓声之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散点透视与追踪反映、观照问题与审视灵魂、凡人大事与奇人奇事、明丽欢快与含泪微笑及简笔勾勒与细节描绘。于此略作比较。 关键词: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比较 Abstract: Clearly different creative personalitie s can be seen between Zhao Shuli?s and Gao Xiaosheng?s village novels.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dispersedly points perspective between pursuit reaction, problem focused between soul surveyed, the common people with events between the strange people with strange tales, happiness with enchantment between smile with tears, and briefly outlined between specific description. Here we will do some comparison from the above aspects. Key words: Zhao Shuli; Gao Xiaosheng; village novels; creative personalities; comparison 自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创造性地将农民引进小说领域,真诚地将他们奉为作品的主人公之后,农民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不渝的审美对象,农村题材小说川流不息,蔚为大观。其间,赵树理、高晓声脱颖而出,自成一家,业绩卓著。此就赵树理与高晓声两位大家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略作比较。 1 散点透视与追踪反映 赵树理曾极坦诚而直率地称自己的小说是问题小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1]工作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是赵树理小说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映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原动力,也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根本宗旨之所在。赵树理视小说为提出、反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载体,这就势必使其小说创作围绕着“问题”转——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赵树理之小说创作。正因为如此,当赵树理发现有的基层政权被坏分子钻了空子,腐朽的封建思想仍在农村大行其道时,便写了《小二黑结婚》;当赵树理发现工作中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需要大力倡导时,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当赵树理发现党的土改政策被曲解,中农的正当利益被侵害时,便写了《邪不压正》;当赵树理发现农村妇女的地位仍极其低下,其正当权益常被践踏,妇女们应勇敢地争取自己做人的地位时,便写了《孟祥英翻身》;等等。矛盾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以说,哪里有工作,哪里就必定有矛盾,有问题。由于问题(矛盾)是错综复杂的,不同的问题常常分属于不同的体系;即便是同一体系内的问题,限于观察视野,也常常令观察主体管中窥豹,挂一漏万,这就决定了以反映问题为旨归的赵树理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散点透视的特征,即只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问题去反映农村的风云变幻;一部部精彩的作品犹如一颗颗散在的明珠,虽熠熠闪光,但未能成串成条,形成一体。 高晓声“一直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命运,对普通农民在农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作追踪式的描写。”[2]《李顺大造屋》虽使阔别文坛20余年后的高晓声声名鹊起,但真正奠定高晓声在中国当代文坛重要地位的却是他那“上城出国十二年,小说一篇写白头”的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系列小说主要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作品,创

《摆渡》_模板

《摆渡》_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导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作家”的感情变化。 2.理解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3.理解“摆渡”、“彼岸”在文中含义的变化,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4.学习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感悟“摆渡”的比喻意义。 (解说:这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而文字精练,可以看作一则现代寓言。寓意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读这类文章,应该反复研读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设身处地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感情,并由此领悟作者的倾向,领悟故事蕴涵的人生哲理。) 【自读程序】 1.自读课文,加深理解。第一遍自由读,要求读音正确,感知故事情节,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第二遍默读,要求划分层次,画出关键语句,揣摩故事的寓意。第三遍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思考: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 2.讨论寓意,各谈感悟。 ①故事中的五个人对“最宝贵的东西”的看法各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③作家为什么改行去摆渡?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文章末尾的“摆渡”和“彼岸”的含义与开头有什么不同? 3.表情朗读,读出韵味。畅谈感受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自读点拨】 1.了解作者 高晓声(1928-1999),男,江苏人。当代作家。《陈奂生上城》获198O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漏斗户主”(揩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一种油炸的面食)的经历,反映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的矛盾对立,对“国民性”进行反思,写出了传统文化的压抑性,带有“文化批判”的性质。其后高晓声以“陈奂生”为主人公,写出了一系列小说。先后出版的小说集有《七九年小说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集》等。 2.把握体裁 教科书“自读提示”说,“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但“现代寓言”似未形成独立的文学门类。本文多被收入《十年散文选》、《名人小品》等散文集中,似应看作哲理散文。从另一角度说,本文又是对作家和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一种认识,不过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看作作家的“创作谈”亦无不可。 3.理清思路 课文共16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河兴叹,不料感动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 三、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 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 6.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是个派别。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也没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师群,他们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弃。。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有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舒婷《致橡树》。 7.改革文学:改革文学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蒋子龙以工业小说为主,取得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了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瘦欢迎。改革文学表现出的冲击力很大,超出了文学爱好者的范围。从时间上来说,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但黄金季节是1981到1985年,85年到87年为落潮期。除蒋子龙外,其他改革文学的作品有《男人风格》、《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等。柯云路地《新星》是改革文学的高峰之作,它也给改革文学画上了句号。至此,改革文学也退出了最喧嚣的舞台。 8.探索剧:指8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出现的意象富有求新精神和新锐特点的戏剧,他打破了日益僵化的戏剧旧有模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发挥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戏剧在

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

高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 ——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 刘旭 内容提要高晓声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著名作家,其反映农民苦难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渐渐脱离了现实,他的农民形象只停留在了80年代之前,而评论界和文学史对其评价也同样滞后。究其原因,执着于脱离现实的、静止的国民性批判是主要原因。高晓声创作及评论界的刻舟求剑状态则昭示了重读作品的重要性。同时,对现代性大背景下的国民性话语的再思考也是一个相当紧迫的问题。 谈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高晓声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连推出了数篇极有分量的农村小说,大胆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几十年的苦难。《李顺大造屋》和《“漏斗户”主》极具现实性和文学性,而之后的《陈奂生上城》更是攀上了一个不易复制的高度。这也就难怪高晓声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注意力,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评价。 从1979到1991年,历经12年,高晓声精心构筑的“陈奂生系列”全部推出,同时,高晓声也稳步踏入了文学史。作为新时期文学早期的代表性作家,“高晓声”成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象。然而相当令人遗憾的是,迄今20多年过去了,“高晓声”依然被定格在当初批评家们所塑造的形象,不仅照旧被鲁迅和“阿Q”的阴影笼罩着,甚至在去世多年之后,许多文学史讨论起高晓声来,仍然只限于他80年代中前期的作品。所以,本文试图对高晓声的创作进行再解读,以期发现高晓声的更多侧面。或许,一个立体的“高晓声”显得不再那么高大全,而这在我们看来也是值得的,借重读高晓声为契机,重返80年代的文学场域,也真切地面对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若干问题。 一 1979年,当许多知识分子尚沉浸在自己的“伤痕”之中,《李顺大造屋》和《“漏斗户”主》横空出世,而这时,高晓声自己的右派帽子也还没有摘掉。因此,即便仅仅是因为高晓声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胆魄、为农民兄弟呼吁的情怀,这两篇小说也无愧于其时大量的文学批评以及其后的当代文学史①的基本评价:深刻地反思了“极左”时期农民的苦难。事实上,这一切高晓声做来又相当自然: 我二十多年来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准备就这样过一辈子。我在农民中间,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共同生活,所以对农民的思想比较了解,但是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写他们。为什么后来又写了呢?粉碎“四人帮”以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报告中,都强调恢复党的实事求是和关心群众疾苦的传统,我深受感动,就想为农民叹叹苦经,把他们的苦处说一说。②这篇《创作思想随谈》里,“叹叹苦经”后还有一句话:“农民有些什么苦?我认为受苦最深的就是吃和住。”非常朴素,又真是抓得非常准!李顺大和陈奂生,一个一直没有房子住,一个一直吃不饱,“住”和“吃”两方面的艰难处境,正是中国农民生存的最基本问题所在。22年的“共同生活”使高晓声的自我经验与农民的经验深切地合一,因此,他要为农民“叹叹苦经”,又何尝不是为自己的22年农村生活叹苦经?高晓声被打成“右派”下放,经历过“大跃进”之后的饥荒年代,他不得不想尽办法疗饥驱饿;还因为肺病,三根肋骨被摘除,重活不能做,便也学会了捞鱼摸虾、编箩筐、做小买卖;从他还懂得育蘑菇和挖沼气池之类来看,高晓声还是个当得挺称职的农民。所以,初回城市那阵子,高晓声总觉得生活过得太好就对不起农民,他见朋友家有二十吋的彩电,曾不止一次感慨说,这相当于农民盖三间房啊③。另一方面,下放了的高晓声终究还是一位作家,和农民有同样的生活经验同时,他又有超越普通农民之上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所以,也只有他才能成功地将农民的苦难转化为艺术形式与历史叙述:《李顺大造屋》和《“漏斗户”主》中,高晓声仿佛一个民间说书艺人,将故事缓缓道

语文教案-摆渡范文

语文教案-摆渡范文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这是作者为其《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作者运用寓言的形式,通过“摆渡人”把各色人物渡到彼岸,表现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的职业理想。 二、层次结构 课文共16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河兴叹,不料感动了摆渡人。摆渡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

“真情实意”。作家过河后自忖:作家没有“真情实意”,应该无路可走。从一正一反两个视角说明了作家最宝贵的是真情实意。 第三部分(l4-16段),创作如同摆渡:把人渡向彼岸。写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并感悟到“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三、“彼岸”的寓义 “作家”要把人渡到“彼岸”去,这个“彼岸”是什么? 1.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哲圣贤幻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如“ __”“世外桃源”等)。 2.精神的彼岸:人世间的人们困于物欲,像另外三个渡人,“有钱的”可以直接用金钱买到一切;“大力士”有力量,可以用暴力得到物质享受;“有权的”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只有作家还没有沉溺于物欲横流之中,还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彼岸就是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世界。

解读陈奂生系列

向精神进阶的困惑——解读陈奂生系列 摘要:本文从高晓声创作的陈奂生系列的5篇小说中,对跨过12个年头的同名同质的主人公陈奂生的物质改善后的精神生活做了解读。通过同为农民的阿q与陈奂生的性格对比、历史因袭下的精神重负与时代烙印下个人创作动机这三个影响因素的论争与联系对比,探寻温饱之余追求精神生活的困惑之音。 关键词:陈奂生;阿q ;因袭;精神重负;创作动机 正文 "陈奂生系列"沿续《李顺大造屋》的历史线索,由《上城》发端农民形象陈奂生,继而陈奂生系列拉开了一条粗糙的历史红腰带,记录了主人公陈奂生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政策变化下,陈奂生不论如何努力跟上时代变革,仍无法摆脱因袭历史重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化转向时的窘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高晓声是江苏最火爆的作家,也是全国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他从北京领了全国奖回来,电视台前去采访,问他对文学有什么看法,高晓声用一口浓重的乡音回答,说文学吗?是好玩的事。在接下来的另一访问中,高晓声又表明了自己的第二个文学观点,这就是要潜移默化,要稍稍拐点弯。不能说直截了当不是文学,然而太直截了当,太浅薄了,很可能就不够文学。高晓声的两个文学观点在付诸于陈奂生系列的书写时也概莫能外。

作为引起轰动的小说系列主人公陈奂生来说,他的平平凡凡的存在与沉默感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其面对困境心存疑惑时自我“安慰”后的“淡定”自然而然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联系起来。而随之而来的声音把阿Q和陈奂生拉的更紧了,道说其子嗣亲缘关系云云,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一、阿q与陈奂生 "农民是一个古老的阶级。比现存的一切其他阶级都古老, 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他们一直用古老的方式生活, 用古老的工具种地, 用古老的思想看待世界上的事物。他们的习惯根深蒂固, 虽然也有变化, 但是一向很缓慢。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品质。但根本的弱点在于没有足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足够的现代办事能力, 没有当国家主人公的充分觉悟和本领,奇怪的是他们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的巨大力量, 他们迷信、盲目崇拜、自卑, 得到别人的一点好处就把他当恩人。他们总是习惯于否定自己。"高晓声:《中国农村里的事情—在密西根大学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不可置否,陈奂生的身上具有许多类似阿Q的性格色彩,如阿Q 被人打了以后,会说,“儿子打老子”而处之泰然,为了摆阔,可以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而心安理得。陈奂生出了肉痛的五元钱,说/ 这等于出了晦气钱) ) ) 譬如买药吃掉0, 这样的话,他又回到房间里时胡乱报复一通, 于是便保持了心理平衡。归途上他怕老婆追问, 左思右想苦无计策时, 猛然想到总算有点自豪

陈奂生上城 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

陈奂生上城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包括《“漏斗户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陈奂生。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变化。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 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中文名,陈奂生。其他名称,陈焕生。登场作品,“漏斗户”主。身高,170。 人物生平。也叫陈焕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他有着中国农民的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劣根性”。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变化。就其形象的主体姿态来看。 作者显然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人物事件。他善良。正直。勤劳。憨厚。“干起活来。 像青鱼一样。尾巴一扇。向前直穿。连碰破头都不管”。陈奂生上城正是千千万万个陈奂生。以辛勤的劳作养育着国家。民族。他们事实上。是我国农村乃

至民族的中坚。但是。陈奂生并不懂得这一点。长期的“漏斗户”这个经济上的弱者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思想。政治上也是个弱者。除了他和李顺大有一脉相通的惰性之外。“祖传”的“精神胜利法”的某些东西也从陈奂生的性格深层凸现了出来。他的名言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个人的事。 就不算是欺他”。更为可悲的是。在经济地位有所改善以后。他性格中那种自欺。自我安慰的因素并未随着过去的时代一起逝去。而是在更高的需要未能满足时。向自我陶醉。自我麻醉演进。作者对他用五元钱买了个“便宜货”。得到了精神满足的细致描写。令人忍俊不禁。继而引起深思。作者无意写出阿Q 第二。陈奂生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时代给他带来的变化都是阿Q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作者确实继承了鲁迅的传统。看到了国民性远非完美。陈奂生们“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在他的性格里。陈奂生上城多少留

(转)高晓声《摆渡》赏析

(转)高晓声《摆渡》赏析 摆渡高晓声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 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过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 有钱人给了点钱,上了船。大力士举举拳头说:“你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你听听吧。” 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作家就唱了一个。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得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说罢,不让作家上船,蒿子一点船就离了岸。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 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烧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禁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

请上船吧!”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到了明天, 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过了一阵之后, 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摆渡》简析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为《七九小说集》写的前言。“摆渡人”通过渡船把人渡到彼岸,作家“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用“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这巧妙的构思把艰深的文学创作理论故事化、通俗化,作者关于创作的真知灼见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寓于耐人寻味的情节中,做到了理趣与谐趣的统一。 (一)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可以归为几类?这三组人物形象各自有哪些特征? ①第一类人是世俗力量的象征。②作家虽不具世俗力量,但也自有其超世俗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来自于具有“真情实意”的作品。③摆渡者既掌握着渡河的权利,又是权衡四个人的评判者,他一方面是世俗力量的认同者,又是作家“真情实

寓言故事《摆渡》教案设计

寓言故事《摆渡》教案设计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远的现代寓言,它和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寓言有区别,具有极大的多义性。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深入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概括和思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言的寓意较好理解,何况有的作者还明确地指出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寓盲就像一池清水,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实好的‘寓言总是让人咀嚼不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摆渡》,就是这样一篇寓意深远的寓言。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中独树一帜。 1.了解这篇寓言的情节。 2.标记一些自己认为对理解寓言有关键性意义的字词句。 198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高晓声的《七九小说集》时,高晓声就“讲了一个‘摆渡’的故事”作为代前言。寓

言故事的.写作往往是一语双关、意在言外。这篇作为小说集代前言的故事,自然也应该包含着一些作者对文学、人生的看法。因此,我们理解本文寓意时,应该时时紧扣住“作家”、“文学”、“人生”等字眼。 1.采取关键词讨论法。 1)首先请同学们谈谈对这篇文章寓意的理解,哪些词语是关键?(“彼岸”) 2)讨论“彼岸”的含义。 参考:①“彼岸”的本意是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后来多用采指代抽象化的、与世俗对立的精神世界。②文章的开始句和结尾句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含义却是迥然有别的。开始处的“彼岸”就是简单地指实实在在的“河对岸”,对岸有家、有妻儿、有买米烧夜饭的现实生活。 2.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你认为创作者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现实生活中,还需要作家做这样的“摆渡人”吗? 板书设计: 摆渡 高晓声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可采取三个步骤进行教学。一是把这篇寓言和初一第一册学过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进行比较,了解寓言的特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作者:高晓声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3期 高晓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其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 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主要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以期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机制,日渐成为高等院校提升育人水平的切入点之一。各类创新创业课程、 实践、孵化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完善育人体系,探索新的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特点的方法和 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意愿不强,缺乏主动创新创业意识 相比之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和意识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总体上看,高校大学 生创新创业意愿并不强烈,创新创业意识也不够主动。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教育模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如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数是应试 教育,以学科分数为导向,对创新性、独创性的要求或者说鼓励较少,导致大学生的思维存在 很大的依赖性,推崇权威和书本,缺乏创新意识。二是在社会文化上,大学生也受到一些思想 的影响,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实践,追求稳定,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三是高 校相应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目标缺乏清晰认识,意愿不 强的重要原因。四是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独生子女生活安逸是他们这个群体的一大特点,大多数认为学好知识就可以,不用去冒险吃苦,在家庭中,父母也对创新创业抱有较大的担忧和质疑,过于关注成败得失,缺乏对子女创新创 业的引导和支持。 (二)创新创业教育不够,缺乏创业实践锻炼平台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理念提出后,高校纷纷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 活动,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前所未有。但是,创新创业的教育质量和成效有待提高,实践锻炼的 平台建设滞后,导致了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各种政策解读、创业宣讲、模拟竞 赛等层面,与实践的关联性较弱,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覆盖面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提 升创新创业能力的迫切需求。 有的高校虽建有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等,但是质量并不高,甚至 形同虚设,平台的孵化功能没有很好发挥,能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也较少。 (三)创业措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创业环境支撑

_自我意识_与文学形象塑造_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_李徽昭

/自我意识0与文学形象塑造 )))以高晓声及其小说农民形象为例 李徽昭 (淮阴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处,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自我意识0反映了作家的精神境界和可以达到的思想高度。高晓声创造的农民形象可分为/自我迷失0型传统农民和/自我觉醒0型新型农民两类形象,这两类农民形象折 射出高晓声尴尬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与囿限的现代意识。通过对陈奂生、李顺大等农民形象/自我意识0的分析,既可见中国社会发展中农民自身的问题,也反衬出高晓声小说创作中强烈的自我意识思维活动,进而指出:作家要建构独立、自由的自我意识,这样才可以丰富与促进作家对文学形象的创造。 关键词:自我意识;高晓声;乡土小说;农民形象;现代意识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9)02-0260-06 收稿日期:2008-12-23 基金项目:2008年度淮阴师范学院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08QNZC08)。 作者简介:李徽昭(1975-),曾用名李超,男,江苏泗洪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织、互动与冲撞,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高晓声乡土小说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对乡土的展示。人是世界的灵魂,对乡土的展示主要是对农民的呈现,李顺大、陈奂生、刘兴大以及苗果成、崔全成等农民形象是高晓声意识深处对乡土的深切关注与反映。作家主体/自我意识0与人物形象身上的/自我意识0有着隐秘的联系。/自我0作为小说写作与研究的关键词应该受到重视,因为/所有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这个谜)))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小说这个东西就是建立在它上面0[1] 。从/自我意识0角度分析,高晓声作品中农民形象显示出一代农民在/自我0缺失中的艰难行进,反映了中国农村发展中农民自身的问题,这也是对高晓声这样一个集合多重性格与身份特征的作家自我意识的深度回应,反映了高晓声这一代作家在塑造农民形象时尴尬的精英意识与囿限的现代意识。 一、作家自我意识与文学形象塑造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去行动。强调/自我0与/自我意识0,主要是强调个人要具有独立意志,应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性格与利益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人、传统、习俗作出判断 [2] 。人格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与一个人的 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健康人格特点也有所不同。健康人格的自我意识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合理的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三种特点可以促进/自我意识0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 。 自我意识是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主要思维活动,作家自我意识来自个体经验积累。/对个体经验的尊重,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是小说赖以存在并繁盛的基本条件。0[4] 高晓声栖身为农22年,意识深处积郁了 260

七年级下学期《摆渡》 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摆渡》示例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导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作家”的感情变化。 2.理解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3.理解“摆渡”、“彼岸”在文中含义的变化,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4.学习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感悟“摆渡”的比喻意义。 (解说:这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而文字精练,可以看作一则现代寓言。寓意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读这类文章,应该反复研读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设身处地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感情,并由此领悟作者的倾向,领悟故事蕴涵的人生哲理。) 【自读程序】 1.自读课文,加深理解。第一遍自由读,要求读音正确,感知故事情节,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第二遍默读,要求划分层次,画出关键语句,揣摩故事的寓意。第三遍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思考: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 2.讨论寓意,各谈感悟。 ①故事中的五个人对“最宝贵的东西”的看法各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③作家为什么改行去摆渡?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文章末尾的“摆渡”和“彼岸”的含义与开头有什么不同? 3.表情朗读,读出韵味。畅谈感受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自读点拨】 1.了解作者 高晓声(1928-1999),男,江苏人。当代作家。《陈奂生上城》获198O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漏斗户主”(揩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一种油炸的面食)的经历,反映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的矛盾对立,对“国民性”进行反思,写出了传统文化的压抑性,带有“文化批判”的性质。其后高晓声以“陈奂生”为主人公,写出了一系列小说。先后出版的小说集有《七九年小说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集》等。 2.把握体裁 教科书“自读提示”说,“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但“现代寓言”似未形成独立的文学门类。本文多被收入《十年散文选》、《名人小品》等散文集中,似应看作哲理散文。从另一角度说,本文又是对作家和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一种认识,不过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看作作家的“创作谈”亦无不可。 3.理清思路 课文共16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河兴叹,不料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