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与变化 (一)

课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与变化 (一)

课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与变

化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自2017年开始实施,是当前中国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标准包含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涵盖了语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本文将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进行解读与变化的分析。

一、课程标准解读

1.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基本要求为: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发展语文能力。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九个课文章节。分别是:语言文字、阅读、写作、言语、文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宣传报道与议论文、信息与媒体。

3. 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学生为本、以多元化为主、以生活为本、以合作为基”等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

维发展、语言交流、情感体验和行为表达。

二、课程标准变化

1. 课文阅读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对课文阅读要求有所变化,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对课文载体的深入理解。同时还要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地理解阅读策略,学会使用诸如推理、判断、说明等阅读方法来分析理解所读的文章,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 写作技能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对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技能要求有所提升,要求学生能够写出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的文章,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关注写作形式和结构、概括和表达等方面的文学技巧。

3. 影视剧与网络技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对影视剧与网络技术的利用也提出了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影视剧和互联网技术对课本中存在的人文和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进行心理和社会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对世界文化的充分了解。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实施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提升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之我见课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之我见 沈阳市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张连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问世以来,自己经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集体培训等,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参加了“东北三省小学语文教学协作第三届年会暨东北三省小学语文阅读课型教学研究展示”交流会,聆听了小语届泰斗崔峦老师的课标解读,收获颇多,下面从两方面谈自己学习后的所得: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原课标的不同点 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修改后的课标强调: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强调夯实基础的识字和写字。 修改后的课标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姿势、习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3、强调核心价值观引领。 修改后的课标强调:以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改革时代精神、良好思想素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放大语文的“文”的文化、文字、文学因素,用文化的因素激发孩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既得意又得言”:从语文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 4、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修改后的课标强调: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包括段落,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5万字,第二学段40万字,第三学段100万字,共145万字。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实施对今后教学的意义

课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与变化 (一)

课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解读与变 化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自2017年开始实施,是当前中国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标准包含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涵盖了语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本文将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进行解读与变化的分析。 一、课程标准解读 1. 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基本要求为: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发展语文能力。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九个课文章节。分别是:语言文字、阅读、写作、言语、文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宣传报道与议论文、信息与媒体。 3. 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学生为本、以多元化为主、以生活为本、以合作为基”等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

维发展、语言交流、情感体验和行为表达。 二、课程标准变化 1. 课文阅读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对课文阅读要求有所变化,在阅读过程中强调对课文载体的深入理解。同时还要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地理解阅读策略,学会使用诸如推理、判断、说明等阅读方法来分析理解所读的文章,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 写作技能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对高年级学生的写作技能要求有所提升,要求学生能够写出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的文章,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关注写作形式和结构、概括和表达等方面的文学技巧。 3. 影视剧与网络技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对影视剧与网络技术的利用也提出了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影视剧和互联网技术对课本中存在的人文和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进行心理和社会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对世界文化的充分了解。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实施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提升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核心素养”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版)》“核心素养”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于今年4月21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 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追求的文化。其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内容。 根据2022年版课标表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个要素。 1.文化认同。通过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话思辨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浸润和对话中自主建构的过程。 2.文化积淀。就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富有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经典文本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文本口诵心惟、熟读精思,并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而拥有数量丰富、品位高雅的文化记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出发,构建了素养型的目标体系。该体系由“总目标”和“学段要求”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总目标”,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九年学习最终应该达成的质量标准,属于语文课程的终结目标;第二层次为“学段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具体应该达成的学业质量水平,属于语文课程的过程目标。终结目标统领和决定过程目标,过程目标支撑和指向终结目标,两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统一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根本目的。 一、总目标: 素养立意,分类落实 2022年版课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一共分成以下九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4.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一、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可不是像从2001年版升级到2011年版那样“不过尔尔”,其变化之大,有目共睹。 课程目标上,语文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虽然与高中基本一致,但提法不同,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不再提“三维目标”了。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不再是分以往的五个版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而是分成了四个领域,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如果说课程目标上的变化是期待和预料之中的,那么,新增的两个内容,就是创造性的了。 其一,终于有了名副其实的“课程内容”。新版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 为了找到一种比较清晰的框架线索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性梳理和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沿用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策略和思路,以六个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来厘清课程内容。

这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属于三种在语文学习上处于不同功能层次的类型,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其二,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分四个学段用了近5000字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定位。那么,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定位,以及学业质量的追求,对课程实施,尤其是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和媒介的课堂教学实践,会有什么样新的理念和实践要求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很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 当下,各学科都在探索大单元教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也成为了单元教学实践的热门。为什么要选择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与单元整体教学有什么样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笔者曾经有过简单讨论——说说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与单元整体教学。(其中我要修正的是最后一段话:在使用统编版教材的背景下,大单元教学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渗透在单元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而真正以大单元教学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更应该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 如今新版课标颁布,“教学建议”中有没有提到运用大单元教学的方式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呢?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背景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从2019年开始,历时三年。在此期间,成立了由近300名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修订组,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同时组织浙江、河南、甘肃等15个省份近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并广泛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教研人员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教育部于2022年3月25日以通知的形式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版的修订认真总结了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深刻剖析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2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不断凸显,三维目标的整体理解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整本书阅读呈现喜人的实践,学生学习的合作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同时,改革中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例如,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局限于对单一文本的逐段分析和解释,自上而下的灌输仍然普遍,课程内容整合和问题探究设计的意识薄弱,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不深入和突出,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太大变化。 与其他课程相比,义务教育语文标准修订在内容建设上更具挑战性,语文课程内容的维度、要素和呈现方式的确定难度极大,争议也很大。识字中文学术质量标准的发展更是开创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时期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必然导致一系列

整体的课程变革,新课程目标、内容和考试评价也必然随之修改。 二、新的理念 (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 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继承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严格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内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二)“以核心素养作为统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广大师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既要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相衔接,又要突出自身的基础价值、阶段特征,这些要求应该充分体现在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阐释中。同时,新课标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研制体现核心素养特征的学业质量标准。为此,需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三)“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贯穿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重要环节,追求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避免简单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线性排列、学科知识的逐点分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主题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目标与内容、情境与活动、过程与评价、资源与技术支持等相关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组,从而强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主题分享讲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主 题分享讲座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的背景 (一)落实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新要求的需要 从国家背景来看,2018年的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教育必须考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三个重要的问题,并且指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立德树人;2019年以来,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发表了好几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的文件。而语文学科在传承这三种文化当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次语文学科的修订也关注了这几个方面:第一是要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二是要强调以文化人;第三是要凸显三种文化。 (二)适应国际母语教育变革新趋势的需要 从世界背景来看,申教授提出了三个国际趋势来展示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的必要性。第一就是要强调以核心素养引领语言学习,这是世界母语变革的趋势;第二个趋势是强调以情境任务驱动语言学习;第三个是强调母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融通。 (三)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逻辑 申教授回顾了我国语文教学几次重大转型,从大量地读背到语文知识传授到能力训练模式,到用学习任务群落实学生语文核

心素养,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修订无疑是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逻辑的。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具体内容 (一)素养型的课程目标 这次课标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的第一个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二个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第三个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二)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这次课标修订的一个突破点。其主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然还包括外国优秀文化,甚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其组织形式即动态化、结构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分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六种。 (三)表现性的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全新的内容,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表现性评价的特征。在学业质量部分,新课标首先明确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的实施策略 (一)要系统地把握课标各部分的关系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之一)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之一) 一、内涵与价值: 为审美学语文 2022年版课标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六个学习任务群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存在多重对应关系,同时又各自具有特定的育人功能,在发展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语文关键能力方面各有侧重。 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价值与定位,2022年版课标这样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本任务群的课程意义和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根本意义在于为美好人性奠基 关于文学的意义,巴金曾深有感触地指出:“我永远不会忘记高尔基的名言:‘一般人都承认文学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对此,他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这样认为:“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形式,之所以被人类选中,就是因为它有利于人性的净化与升华。教育实践一再证明,文学正是以其鲜明的审美特性在净化与升华人性方面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毫无疑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宝库。它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以及优美、典范的语言,教育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的人性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在立德树人上,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正是通过它的审美内容和形式发挥着独特的、具有奠基性质的作用。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有助于全面提升语言运用素养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智力成果。文学语言以民族共同语为基础,经过作家的精心加工、提炼而成,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语言代表了一个民族最高的语言成就,是民族共同语中的皇冠。相较于其它语言类型,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和表现力是无与伦比的。文学作品使用一切修辞手法,文学积极的修辞态度和语言的神奇魅力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无疑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言审美品质、增强语言表现力的重要途径。诚如曹文轩所说:“如果我们能透彻地理解文学的意义,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课标引发语文教学的变化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课标引发语文教学的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到底从哪些方面让接下来的语文教发生系列变化呢? 首先,从“课程目标”看,这部新课标会给语文教学带来“两个大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第三部分是“课程目标”,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来说“课程目标”就是上位概念。而课程标准制定者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课程目标”:一是核心素养内涵,二是总目标,三是学段要求。对于“课程目标”这个上位概念来说,“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便是“下位概念”。 1.总目标的理解与归整(9条归整为1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总目标”共9条内容,非常详细。但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没有哪位老师会把这9条一字不落地、较长时间地记在心里。不记在心里,就难以落实于课堂。这真是两难问题。 反复阅读这9条,我最终将9条归为一条,那就是“想尽办法让每位学生喜欢上语文”。只要我一年又一年地通过一节节语文课,让学生爱上语文了,这9条总目标肯定全完成了,如果他们跟着我学语文,连语文都没有任何喜欢,这9条总目标,注定没有完成。我将其归整为一条,立即对总目标有了非常明确可以落地的认识。 这就是“课程标准”给予我的第一大变化。而这一条就是我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这也让我接下来的一个个单元的教学(一册册语文的

教学),不再设任何其他目标了。 2.“学段要求”对教案或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变革(即变“教学目标”为“单元要求”,“某课要求”,不再使用“教学目标”这个词了) 而“学段要求”却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把“学段目标”改为“学段要求”了! 不少专家、学者、老师认为“学段目标=学段要求”,如果是等于,为何课程标准还要改呢?我知道“=”与“≌”是两个符号,如果你觉得等于是对的,我却说“学段目标不可能≌学段要求”。为什么?因为“目标”与“要求”就是两个不同的词汇。 何为目标?目标的解释大概有两个,一是打击或寻求的对象(轰炸的目标是……,目标消失了……)二是希望达到的地方或标准。“目标”,可以理解为:人为制定的、通过努力奋斗、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可以取得的结果或效果,也就是预期结果或预期效果。目标是未来的结果或效果,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实现。目标具有挑战性,不经过努力奋斗就不能达到。 何为要求?一是向人提出愿望或条件;二是向人提出的愿望或条件。要求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应该做哪些事情、怎么做,即不按这些要求去做,很大程度上就不会完成那9个总目标。 “目标”与“要求”是不一样的,是不能等同的!所以,接下来,老师们书写的“教案”,搞的相关教学设计,就不能再写“教学目标”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正式颁布。它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继续坚持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坚持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坚持课程设计的层级性。同时,它也有所改革与创新:提炼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探索构建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对于课程标准,当下仍有些深层次问题和操作性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旋律。为落实党中央的新部署,应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2019年初,教育部成立修订组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开展修订。日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正式颁布。新课标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义务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适切性,是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的重要指导性文本。本人作为语文课标审议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课标修订的讨论和审议,在此分三个方面谈谈学习新课标的体会。 一、继承与发展 本次课标修订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对2011年版课标的继承和发展。新课标延续了2011年版课标的核心理念和设计思路,同时对语文课标的结构和内容做了调整、补充和完善,从单一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发展为核心素养统领下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20年版)》... 教师:杨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文字修改200余处.其中,体例、内容方面的变化主要包括: 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跨学科学习”解读(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跨学科学习”解读 (一) “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列入语文课程内容。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一、内涵与价值: 为真实世界学语文 跨学科学习是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内容,2022年版课标针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上述定位出发,我们认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学科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边界 真实的语文学习,绝不只是语文课上的学习,也绝不限于学校中的语文学习。它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正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跨学科学习的“跨”,首先表现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跨时空。它不仅在课堂、学校学语文,也在家庭、社会学语文;不仅在课程计划表上规定的时间学语文,也在非计划、非规定的各种时间学语文;不仅通过语文学科学语文,也通过其它学科,如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语文;不仅通过显性课程学语文,也通过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第一次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将“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这一大语文理念落到实处。 因此,该任务群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说,跨学科学习是对语文真实性学习的一种场景还原。生活在哪里,语文就在哪里;世界有什么,语文就有什么。语文学习边界的拓宽,有助于学生发现、体认语文学习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也有助于学生在更复杂、更开放的真实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逐步确立“生活即语文”的意识,养成“时时用语文、处处用语文、事事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跨学科学习”整合了语文学习方式 跨学科学习,改变了单一的语文学习方式。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固然需要,但是,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语文学习,却常常是语文学习方式与非语文学习方式的综合使用。根据加拿大学者史蒂夫·雷温顿的研究,真实性学习主要涉及12个要素,其中的“设计规划”“角色扮演”“整合科目”“混合调度”“合作学习”“专家咨询”等,均与跨学科学习方式密切相关。跨学科学习往往是一种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其所依托的项目则来自学生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要解决这些相对复杂的真实问题,仅仅依靠语文学习方式,如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往往是力有不逮、捉襟见肘的。

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号正式颁布,将在2022年的秋季正式投入使用。新课程标准坚持德育为先,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重要环节,追求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避免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以及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目标与内容、情境与活动、过程与评价、资源与技术支持等相关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从而加强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打通语文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更多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过程性表现。真正推动语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深度变革,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让人耳目一新,打开了新视野,增强了语文教学教研的可操作性,无疑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指南针”。 那么,对比2011版的课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教育工作者又将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从而让新课改精神落地生根呢? 一、重要变化

首先,增加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二,学段要求中,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个别措辞有微调。 第三,新增加了“课程内容”部分。 1.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2.新增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第四,新增加了学业质量。 第五,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第六,附录部分有所变化。 1. 附录1推荐古诗文篇目共135篇(2011版136篇),删除7-9年级《河中石兽》。 2. 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新增《可爱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十万个为什么》,删除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具体化为《海底两万里》(2011版为“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 3.附录3语法修辞要点中增加了“常用标点符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认真学习和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主要内容,把握新变化,明确新要求,是指导我们准确把握教材,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关键。 1、主要变化 “课程目标”中新增了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课程内容”全部更新。(1)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2)新增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具体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课程实施”中,新增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评价建议”中,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学段要求”中,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体现了口语输出和写作输出的一致性。“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新课标提出了“梳理与探究”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增强学习内驱力的重视。 2、重点内容: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3、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主题与载体形式,二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任务群有三个阶段,一是基础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二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4、亮点所在:“跨学科学习”。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里,“整本书阅读”跟之前倡导阅读的思路没有变化,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则是综合了科学课和大语文的一些内容,主要是体现在“研学”活动上。从整体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跟大家平时重视的语文学习路线是完全一致的!阅读仍然是重中之重,不仅不能放松,还进一步明确了“思辨性”的要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古文、历史、文物建筑、神话传说、艺术工艺等仍然是未来10年的热门题材。 5、语文教学建议。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关键。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核心。新课标的修订,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些欠缺。课标提出: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解读(解析)文稿讲话稿实录(王菘舟 2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本书阅读”解读 王菘舟 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是对语文课程中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提升,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关于整本书阅读,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早就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遗憾的是,叶老的主张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在语文课程中加以落实。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快乐读书吧”的设置,为整本书阅读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就实践情况而言,整本书阅读时间不够、阅读质量不高、教学落实乏力、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依然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直面的重要挑战。 一、内涵与价值: 为终身阅读奠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针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由上述定位出发,我们认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众所周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篇短章作为主体的。这样的编写体例,文章篇幅短小,教材内容有限,教与学的重点集中在字、词、句、段、篇上,学生的认知范围相对狭窄,情感体验比较粗浅。曹文轩指出:“一个孩子必须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应当如此。因为大规模的作品,在结构方式上,是与短篇作品很不一样的。短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 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的主要不同,在于它的阅读视野与思维含量。总体来说,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更开阔,内容含量更丰富,思维方式更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全面和深刻。整本书阅读所对应的不应只是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一块小天地,重点应放在阅读兴趣、范围、习惯、速度、策略以及思维品质提升、作品意义建构、对生活生命的体悟上。 事实上,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主要不是通过篇章阅读,而是整本书阅读。阅读量的积累,本质上是文化底蕴的积淀、语言经验的充实、思维含量的提升、精神营养的丰厚,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阅读视野的拓宽与转变。整本书阅读,为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宽提供了坚实、有效的课程载体。 (二)“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元阅读能力 整本书阅读,当然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阅读能力。但是,相较于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元阅读能力。所谓元阅读,就是通过把阅读的思维过程外化,让读者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尽管是低调亮相,但大家对于这件教育界的大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有较大的调整变化,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 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 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

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 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 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 重点展示2011 年版课标在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具体说明变化的原因,阐释变化背后的理念与思想。以帮助教师了解2011 年版课标的变化,帮助教师完成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重点讲析的内容包括: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钻研文本。 (三)阅读教学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四)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五)阅读教学评价要关注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六)诵读的评价,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学习要求】 学员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首先要细致阅读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部分的相关表述,揣摩相关语句的含义,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 第一,思考课标修订的意图并理解其对语文教学目标与方式的具体描述。 第二,理解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体会案例蕴含的教学理念。 第三,撰写学习心得,书面呈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第四,结合学习内容重新设计自己的一节课,并阐明设计意图。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 一、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理论的始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340 页。)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具体说来,上课伊始,可以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人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感知文本的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