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颅脑丨颅脑CT解剖口诀及彩色解剖图

解剖颅脑丨颅脑CT解剖口诀及彩色解剖图

解剖颅脑丨颅脑CT解剖口诀及彩色解剖图

来源:Neurosurgery、医侃

颅脑CT解剖口诀

一节一环,三体二囊;八池九面,三室四窦

具体解释

一节:基底节一环:脑底动脉环三体:垂体、松果体、胼胝体二囊:内囊、外囊八池:二桥环枕四裂脚大九面:听眦蝶鞍三下上体顶卵园灰质象1.听眦线层面(00mm)2.蝶鞍层面(+10mm)3.鞍上池层面(+20mm)4.三脑室下部层面(+30mm)5.三脑室上部层面(+40mm)6.侧脑室体部层面(+50mm)7.侧脑室顶部层面(+60mm)8.半卵圆中心层面(+70mm)9.灰质层面(+80mm)

三室:三、四、侧脑室

四窦:额、筛、蝶窦乳突、上颌窦

分层轴位解剖

彩色解剖示图

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

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6、乙状窦(Sigmoid sinus)

7、颞骨及乳突气房(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

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

9、脑桥(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13、桥前池(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 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16、环池(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Sylvian fissure)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20、小脑上池(Third ventricle)

21、侧脑室前角(Fron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21、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

22、尾状核头部(Head of caudate nucleus)

23、岛叶(Insular cortex)

24、外囊(External capsule)

25、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26、丘脑(Thalamus)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

27、纵裂(Interhemispheric fissure)

28、内囊前肢(An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29、内囊膝部(Genu of internal capsule)

30、内囊后肢(Posterior limb of internal capsule)

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钙化(Trigone of lateral ventricle and calcified choroid plexus)

32、侧脑室枕角(Occipi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33、侧脑室体部(Body of lateral ventricle)

34、放射冠(Corona radiata)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35、半卵圆中心(Centrum semioval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额骨(FB;Frontal bone)顶骨(PB;Parietal bone)枕骨(OB;Occipital bone)

36、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37、中央沟(Central sulcus )

38、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Medimaging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留言板

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培训教材

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培训教材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以下简称TCD)超声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教材根据TCD技术问世后二十余年国内外应用、实践及参考文献,概述了有关TCD的基础知识、常见疾病诊断及临床应用等。 ●本教材共分五大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TCD的原理、发展、临床与科研的适用范围、检测和判别血管的方法、正常频谱图像分析、异常频谱图像分析、TCD报告的编写方法、常见疾病的TCD临床诊断、KJ-2型TCD仪的使用,最后还选登了两篇TCD应用的文章供交流。 ●本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基础理论讲解全面、临床实践与TCD应用密切结合,易为广大初学者接受,便于读者打好TCD诊断基础,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教材可作为TCD 临床医生的初期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目录 第一部分 TCD简述?4 一、概述?4 二、TCD的发展史?4 三、TCD原理??6 四、TCD临床与科研的适用范围??9 五、TCD的优点及与CT、MRI、DSA的区别??10 六、TCD的局限性??13 七、 TCD发展动向??13 八、新技术在TCD仪上的应用??13 第二部分 TCD的基础知识?18 一、解剖学基础??18 二、检测血管的超声窗位及判别方法??25 三、TCD正常频谱图像分析??33 四、TCD异常频谱图像分析??39 五、TCD报告的编写方法??45 第三部分 TCD的临床应用及常见疾病的诊断?48 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简述??48 二、临床诊断??52 三、重症及手术病人的监护??68 四、脑血管机能的评价??68 第四部分 TCD仪的使用与维护?70 一、TCD原理框图?73 二、主要性能指标??75 三、功能特点??76 四、安装及注意事项??78 五、软件功能及使用方法介绍??78 六、TCD仪的维护和保养??94 第五部分 TCD检测技术与临床应用的讨论与交流?98 一、浅谈彩色经颅多普勒的检测技术与临床意义??98 二、TCD与经颅彩色多普勒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检测??103 附页:彩图 第一部分 TCD简述 一、概述 经颅多普勒(Trancranial Doppler,简称TCD)超声技术是超声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进

颅脑正常解剖

颅脑正常解剖 1、颅骨: (1)外形: (2)颅底:主要孔道及内容物已在平片中讲述 2、脑膜:三层脑膜、三个间隙 (1)硬脑膜:硬膜下(或外)间隙硬脑膜与颅骨间的潜在间隙为硬膜外间隙,与蛛网膜间的潜在间隙---硬脑膜下腔。 硬脑膜的颅内反折形成间隔。 1)天幕:分隔小脑与大脑枕、颞叶,分颅腔为幕上和幕下;前方鞍背围成一孔,称天幕裂孔,幕上颅内压升高时,可将(颞叶)脑回压入此孔内,称小脑幕裂孔疝。 2)大脑镰:硬脑膜插入大脑两半球间形成,上缘长,沿矢状缝附着于颅盖穹窿;下缘短、游离。 3)鞍隔:位于鞍顶,环形,有垂体柄通过。 4)小脑镰: (2)蛛网膜、软脑膜与脑池系统: 蛛网膜与硬脑膜间的潜在间隙为硬膜下间隙。蛛网膜与软脑膜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在颅底等处扩大称为脑池。 小脑延髓池---最大;鞍上池——呈六角形;桥池---基底动脉,环池---大脑后动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视交叉池---视交叉。 3、大脑半球:图3

脑实质:皮质CT值+32-40Hu;髓质CT值+28- 32Hu。 额叶---后方中央沟与顶叶分界、外侧裂与颞叶分界; 颞叶---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前方、外侧裂池下方;顶叶---前界中央沟,后为顶枕沟; 枕叶---顶枕沟至枕前切迹间虚线的后方。 岛叶---位于大脑外侧裂池底部 4、间脑: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包括丘脑、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 5、小脑: 6、脑干:中脑、桥脑和延髓。 7、脑室系统与脑脊液循环 (1)脑室:1)侧脑室:大脑半球内下方的狭长腔隙,内含脑脊液,分为额角、颞角、体部、三角区和后角。双侧脑室体部间透明隔存在潜在间隙,若此间隙扩大,脑脊液进入,称为透明隔间隙(第五脑室,若合并胼胝体后部和穹窿之间的海马闭合不全,称为第六脑室(又称Vergae腔)。2)第三脑室:侧脑室下方,间脑之间的狭窄间隙;上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下方与中脑导水管相连,前下方有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前部有中间块,后方有松果体上陷窝和松果体隐窝。3)中脑导水管:连接3-4脑室间管道,长约15mm,宽1-2mm,其背侧为四迭体,腹侧为中脑。4)第四脑室:位于脑干背侧、小脑腹侧。上通导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两侧经侧孔通蛛网膜下腔。4)脑脊液循环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 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 脑干(中脑、桥脑、延脑) 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 脑池、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 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 ------血液循环 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 MRI:中等信号影 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2、大脑 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 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 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 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 基底节,丘脑,内、外囊 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 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 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 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 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 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 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 小脑(天幕分界) 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 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 3. 重要的几个区: 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勾 丘脑下部: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垂体漏斗 4、颅内脑血管的正常X线、MRA及DS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

鼻颅底CT、MRI及底断层解剖对照图谱

内容简介 我国的鼻颅底外科在手术入路上不断改良和创新,已能进行鼻内镜下颅底外科手术,并能应用先进手术器械和新技术术中CT、MRI、手术导航等技术,使综合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方兴未

艾,而影像应用解剖学研究是安全开展鼻颅底微创手术前提条件之一。本书采取同一层面的CT和MRI影像断层对照观察,同时配以相应的火棉胶切片,能让读者从多个侧面理解鼻颅底解剖结构特征,相信会对安全开展鼻颅底相关手术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韩德民教授,男,1951年5月生,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理事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会长。曾获国家优秀归国人员奖、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奖、华夏医魂十大杰出院长、王忠诚优秀人才奖、何梁何利奖等十余项殊荣。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鼻内镜外科技术、鼻变态反应学、鼻及颅底微创外科技术、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嗓音医学、人工耳蜗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以及喉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等。已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主编专著20余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15项和发明专利3项。 领导课题组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理生理学、解剖影像学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系统阐述了鼻内镜外科的基本内涵,率先提出了影像学筛窦骨化分型,主持制订了国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和疗效评定标准,首先在国内倡导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促进了传统鼻外科不断向鼻内镜微创外科转变。完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成果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明鼻腔清洗器及鼻腔手术硅胶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并分别获国家专利。最早提出喉癌转移过程中喉声门上区与声门区的解剖学分界,为喉癌手术保留喉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国内最早采用CO2激光显微技术治疗早期喉声门癌。提出联合使用多种客观测试指标估算主观测试结果的方法,扩大了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创建国内第一所临床听力学校和本科听力学专业。主持制订了我国咽喉科学领域第一部OSAHS 诊疗指南,创建了H-UPPP术式。 目录 绪论鼻颅底手术的现状和未来 第一章鼻颅底相关成像技术和解剖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鼻部CT扫描方法和参数 第二节鼻窦、鼻腔及鼻咽部MRI 第三节鼻颅底主要组织结构在CT及MRI显像特点和鉴别 第四节火棉胶切片制作法 第五节阅图说明 第二章鼻颅底断层影像和薄层切片图对照 第一节水平位图集

解剖颅脑丨颅脑CT解剖口诀及彩色解剖图

解剖颅脑丨颅脑CT解剖口诀及彩色解剖图 来源:Neurosurgery、医侃 颅脑CT解剖口诀 一节一环,三体二囊;八池九面,三室四窦 具体解释 一节:基底节一环:脑底动脉环三体:垂体、松果体、胼胝体二囊:内囊、外囊八池:二桥环枕四裂脚大九面:听眦蝶鞍三下上体顶卵园灰质象1.听眦线层面(00mm)2.蝶鞍层面(+10mm)3.鞍上池层面(+20mm)4.三脑室下部层面(+30mm)5.三脑室上部层面(+40mm)6.侧脑室体部层面(+50mm)7.侧脑室顶部层面(+60mm)8.半卵圆中心层面(+70mm)9.灰质层面(+80mm) 三室:三、四、侧脑室 四窦:额、筛、蝶窦乳突、上颌窦 分层轴位解剖 彩色解剖示图 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 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6、乙状窦(Sigmoid sinus) 7、颞骨及乳突气房(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 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 9、脑桥(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13、桥前池(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 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16、环池(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Sylvian fissure)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 20、小脑上池(Third ventricle) 21、侧脑室前角(Front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21、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黄色部分为枕叶(Occipital Lobe)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 像特征表现 颅脑CT窗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CT值,可利用不同CT值来鉴别组织性质。 空气对X线吸收为0,空气CT值为-1000;骨组织X线衰减是水2-4倍,CT值为+1000;水CT值为0。 颅脑CT常用的三个窗(图A-C): 图A:骨窗(the bone window)。 图B:脑窗(the brain window)。 图C:血窗(the blood window)。

图A:骨窗;主要用于明确骨折、窦腔病变、颅内积气。 图B:脑窗;可清晰显示灰白质,可发现中风的早期征象或其他导致脑水肿等表现的病变。

图C:血窗;更利于显示硬膜下或颅内出血。 本例表现:骨窗示:右顶骨骨折;三个窗均示:软组织水肿并皮下积气;血窗:少量硬膜下血肿。 常见伪影

射线硬化伪影 BEAM-HARDENING ARTEFACT 常见于颅脑基底部及后颅窝。

容积平均伪影 VOLUME-AVERAGING ARTIFACT 层厚较大时,可导致血液密度表现,在脑基底部较典型, 易发生在眼眶上方额叶。 本例表现:四脑室囊性病变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 Reid基线(RE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解剖bgq* 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虽然我们的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医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基础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面观察摄入内容。 为保证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改变的影像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全部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定义和特点: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冠状断层解剖。 横断面:水平面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矢状面: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观测其右表面。 冠状面:额状面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冰冻切片技术:选材、固定、X线标记、

画线、冰冻、切锯.生物塑化技术:固定、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电子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激光共聚焦技术.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 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头侧成角℃。 、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 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故人脑立体定位图谱多以此线进行研究。 Reid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

头颈部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头颈部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正文: 头颈部影像学表现 一、头颈部CT检查 1.头颈部CT检查目的 头颈部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头颈部区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 情况,对于颅脑、眼周、颞下颌关节等各个部位的疾病具有重要的 诊断价值。 2.头颈部CT检查的常规项目 (1) 头部平扫:包括颅顶、颅底和脑室等区域的扫描,用于 评估颅脑的病变情况。 (2) 面颅部平扫:包括眼眶、鼻窦和面部骨骼等区域的扫描,用于评估面部骨骼的病变情况。 (3) 颈部平扫:包括甲状腺、喉部和颈部骨骼等区域的扫描,用于评估颈部的病变情况。 (4) 增强扫描:根据需要进行增强扫描,以提高病变的显像度。 3.头颈部CT检查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病变

(1) 头部解剖结构:主要包括颅骨、脑组织、眼眶、鼻窦和面部骨骼等。 ●颅骨:包括颅顶、颅底和颅嵴等,常见病变有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等。 ●脑组织:包括颅脑皮质、白质和脑室等,常见病变有脑梗死、肿瘤和脑积水等。 ●眼眶:包括眼球、视神经和眼眶骨骼等,常见病变有眼球肿瘤和眼眶骨折等。 ●鼻窦:包括额窦、筛窦和蝶窦等,常见病变有鼻窦炎和鼻窦肿瘤等。 ●面部骨骼:包括上颌骨、下颌骨和面部软组织等,常见病变有颌骨肿瘤和面部骨折等。 (2) 颈部解剖结构:主要包括颈部淋巴结、甲状腺、喉部和颈动脉等。 ●颈部淋巴结:包括颈总动脉前深颈淋巴结和颈总动脉后深颈淋巴结等,常见病变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瘤等。 ●甲状腺:包括甲状腺叶、甲状腺峡和甲状腺旁淋巴结等,常见病变有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肿瘤等。

●喉部:包括声带、喉软骨和声门等,常见病变有声带 息肉和喉癌等。 ●颈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等,常见病变有颈 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瘤等。 二、头颈部MRI检查 1.头颈部MRI检查目的 头颈部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头颈部区域的组织结构和病变 情况,对于颅脑、神经系统和颈椎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2.头颈部MRI检查的常规项目 (1) 头部平扫:包括颅脑、眼球和面部软组织等区域的扫描,用于评估颅脑的病变情况。 (2) 面颅部平扫:包括眼眶、鼻窦和面部软组织等区域的扫描,用于评估面部骨骼和软组织的病变情况。 (3) 颈部平扫:包括甲状腺、喉部和颈椎等区域的扫描,用 于评估颈部的病变情况。 (4) 对比增强扫描:根据需要进行对比增强扫描,以提高病 变的显像度。 3.头颈部MRI检查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病变

颅脑的解剖

颅脑的解剖结构 一头皮的解剖(示意图)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肤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解剖(示意图) 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部 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前支在顶骨前下角处(相当于颅外翼点处)多走行于骨性管中。若颞骨骨折往往撕断前支造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部 颅底内面:蝶骨嵴和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后窝,颅中窝,颅前窝。 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的中央为枕骨大骨。孔的前外侧枕骨髁,孔的后方为枕外嵴,其上为枕外粗隆。粗隆两侧是上项线。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 三脑(示意图) 脑位于颅腔内,为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形态功能都很复杂。脑可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是脊髓的延续,在腹侧面它与脑桥间有桥延沟相分隔,脑桥上端与中脑大脑相连脊髓的中央管开放成延髓、脑桥和小脑间的共同室腔(第四脑室)。中脑的导水管下通第四脑室、上通间脑的第三脑室。导水管的背侧为四叠体的下丘和上丘,腹侧为中脑的被盖和大脑脚。自室间孔到视交叉前部的连线,为间脑和大脑的分界线,自后连合到乳头体后缘的连线为中脑和间脑的分界线。大脑向前、向上、向后扩展,并覆盖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一部分。大脑两半球内的室腔为侧脑室,它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大脑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

影像解剖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影像解剖 第一节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一、颅脑影像解剖 (一)颅脑X线解剖 1、颅骨组成 颅骨由23块骨组成,分为脑颅骨及面颅骨。脑颅 骨围成颅腔,容纳、支持和保护脑。面颅骨构成眼眶、 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 2、头颅外形和大小头颅的大小与年龄有关,也 与性别、种族有关。 3、颅内生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钙化斑成人平片显影率高达30%~40%,多呈点状或几点聚集,形成类圆形致密影,少数呈环状。 (2)脉络丛钙化:脑室内的脉络丛钙化平片显影率不到0.5%,最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 (3)大脑镰钙化,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镰前部,其平片显影率近l0%。 4、颅盖骨X线解剖 (1)颅壁厚度、密度与结构。儿童颅盖骨较薄,成人较厚,老年人则厚而平坦。 (2)颅缝与囟,冠状缝自颅穹窿前中1/3交界处 下行至前、中颅凹交界处;人字缝自枕内粗隆上方数 厘米处向前下方延伸。冠状缝前为额骨,人字缝后为 枕骨,两缝之间为顶骨。顶骨稍下方较透亮区为颞骨 鳞部。 (3)压迹主要有脑回压迹,血管压迹和蛛网膜粒。 5、颅底X线解剖 整个颅底影呈类圆形,最前凸出部分为鼻部及上 牙槽,稍后为颏部及额面部结构的重叠影像,其两旁 为颧骨弓。鼻中隔与筛骨垂直板相续并位于中线前部, 两旁结构对称。中部的透亮影为蝶窦及鼻后孔,其后 为蝶骨体部。蝶窦的透亮影明显,窦壁清晰,蝶窦的 两侧壁旁紧邻磨牙呈“人”形的致密影为翼突内、外板。 翼突板的后方有卵圆孔,后外方较小呈圆形者为棘孔。 颞骨岩部呈“八”字形致密影,位于枕骨大孔的前外方, 左右对称呈轴位影像。岩骨前缘颈内动脉管外口呈圆 形透亮影,岩尖部不规则透亮影为破裂孔,由岩尖部、 蝶骨与枕骨共同围成。 6、新生儿颅骨解剖出生时脑颅骨与面颅骨比例 悬殊,约为8:1,18岁时为2:1面颅骨无鼻窦影像, 无牙齿,颅缝宽,有颅囟。 7、眼眶X线解剖后前位:眶口近似圆形,左右 对称,眶腔密度较正常上颌窦密度稍高。在眶内,上 内侧可见眶下裂影,为一斜行倒逗点形透亮区。眶上 裂上界为蝶骨小翼,下界为蝶骨大翼阴影,内侧为蝶 骨体。眶上裂分开眶顶与外侧壁。眼眶外上缘有新月 形稍高密度区,其上缘为泪腺窝顶,下缘为眶上缘。 在眼眶外侧可见颧弓。 侧位:眼眶呈锥体形,底朝前,尖朝后。在眼眶前部,鼻骨部分显影,在鼻骨后下方的眶内缘,可见上颌骨额突。眶的中部有一弧形致密影,为左右颧骨的额突。眶的后部一较细的前凸弧形致密线,为颅中窝前壁的投影。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最全的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检查多采用横断面扫描,亦称轴位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一)横断面扫描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收,以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OML)为基线;也有用听眶线,即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为基线的。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一般扫描12层即可。多采用扫描层面与基线平行的扫描,25cm 的扫描视野,层厚10mm,间隔10mm,256 x 256或320X 320矩阵。脑部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此区域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位。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描层面应向头侧倾斜与OML成15”夹角。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区域作重叠扫描或加薄层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脑组织窗宽选择80-100,窗位35左右。对脑外伤及与颅壁相连的肿瘤,均需同时观察骨组织,即窗宽为1000,窗位为300左右,以确定有无颅骨骨折及颅骨破坏。 对耳鸣患者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听道骨窗,以观察听道口有无扩大。(二)增强扫描 在平扫的基础上,对怀疑血管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的病变,均需加增强扫描。1.扫描前准备:患者增强前4-6h空腹,且做碘过敏试验呈阴性者,方能实行增强扫描。

2.扫描技术:扫描条件和参数同轴位平扫。以2.5-3mL/s的流速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再对平扫围进行扫描。 3.图像显示:观察图像的窗宽、窗位同平扫图像。可利用光标测量病灶大小和CT值帮助诊断。 (三)冠状面扫描 主要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也适用于大脑深部、大脑凸面、接近颅底的脑和幕下病变的显示。 1.扫描技术: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头部过伸,即采用检查颅底的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OML垂直的原则,倾斜扫描架,选择扫描围及层厚层距。扫描鞍区应根据扫描层面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或与鞍底垂直的原则,视蝶鞍大小选取1-3mm层厚和层距,512 x 512矩阵,扫描视野25cm。常采用直接冠状位增强扫描方式,从蝶鞍后床突扫描至前床突。增强方法同轴位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即对鞍区行冠状面增强扫描。 2.图像显示:观察冠状面图像窗宽选取300,窗位40左右。常采用局部放大或再次重建技术(改变视野为15cm)观察鞍区。由于再次重建放大技术提高了密度分辨力,可显示出体积仅数毫米的微小腺瘤及它的许多间接证象,对大的垂体瘤可分辨其与血管的关系。因此成为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脑CT血流灌注扫描 CT灌注成像可以在脑缺血性卒中发作的超早期显示病灶,半定量分析及动态观察脑缺血性病变的位置、围及程度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不足之处是现在临床应用中的主流机型只能进行单一层面的检查,对病变的全貌缺乏足够的了解。而近两年推出的多层螺旋CT(MSCT),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有望能部分替代

第2章颅脑的CT解剖

第二章颅脑的CT解剖 第一节颅骨的CT解剖 (1) 第二节硬脑膜的CT表现 (4) 第三节脑池的CT解剖 (5) 第四节脑室的CT解剖 (7) 第五节脑实质的CT解剖 (8) 第六节脑血管的CT解剖 (12) 第七节蝶鞍和垂体的CT解剖 (13) 第八节颅脑正常不同和钙斑 (14) 第九节颅脑伪影 (16) 第一节颅骨的CT解剖 -、颅盖骨的CT表现 (一)颅顶部层面(图2-1-1) 颅顶部颅骨不显颅腔,颅顶中央呈椭圆形的高密度区为颅顶部中央全层骨质显影,外周部份密度较低是因在层面内的骨质向外慢慢变薄,同时存在部份容积效应的结果。 (二)颅盖上部各层面(图2-1-2)

颅盖上部是指除颅顶部之外的颅穹结构。颅盖上部各层面中,居上位者颅环较小;居下位者颅环较大。特点是颅环分三层:中层密度较高,是全层骨质的显影;内、外两层的密度较低,是因层面内的骨质呈斜面,同时存在部份容积效应的结果,不该误为软组织影像。 (三)颅盖下部各层面(图2-1-3) 颅盖下部因骨结构与扫描层面垂直,故不显现内、外低密度的层次。颅环较厚的部位能区分出内、外板和板障。在较低层面上颅前壁内外板之间显现低密度的额窦。自颅前壁中央有向后突出的额内嵴,自颅后壁中央有向前突出的枕内隆凸。在颅盖最低层面上,可见自颅环前外部向腔内突入的蝶骨嵴影和自颅环侧部向腔内突入的岩上嵴外端影。 二、颅底骨的CT表现 (一)眶板和鞍背层面(图2-1-4) 层眼前段由额骨组成,其前缘系额鳞下部,额鳞内仍见低密度的额窦。自额鳞双侧部向后方延伸的三角形高密度区为额骨眶板,眶板后端的突出部为前床突,眶板后缘即蝶骨小翼。双侧眶板后部之间有蝶平面相连,蝶平面后缘与双侧前床突之间可见视神经管影。 蝶平面后方有游离的鞍背。鞍背呈横位,两头突起为后床突。鞍背与鞍结节之间的空间为垂体窝。颅侧壁向内的小突起为岩上嵴外端,颅后壁中央有枕内隆凸上延的枕内嵴。 (二)蝶鞍和岩锥上部层面(图2-1-5) 层眼前段中部为鼻腔上部,双侧为眶腔。鼻腔前为较厚的鼻骨,双侧与眶腔之距离以很薄的纸样板,后界为蝶鞍。鼻腔上部的中线上有鼻中隔,双侧为筛窦。眶腔呈锥形,眶外壁由颧骨和蝶骨大翼组成,眶内壁即纸样板。眶腔后端直接后延的管状影系眶上裂内段显影。 鼻腔后方有蝶鞍,蝶窦因发育情形不同而有多种表现。在蝶鞍后外侧有岩锥上部影,其尖朝前内,与蝶鞍相邻,其底朝后外,与颅侧壁相连。岩锥内段由骨松质组成,显较低密度影。中段由内耳组成显高密度影,但其后内侧部有密度较低的内耳道影,其开口即内耳门。岩锥外段充满气房,故显低密度影,其中接近内耳的最低密度区为鼓室上隐窝。 蝶鞍与双侧岩锥的后方为颅后窝。岩锥后缘与侧壁之间的转折处常显向外的凹窝为乙状沟,颅后窝后壁的中央仍见枕内嵴。 (三)蝶鞍和岩锥中部层面(图2-1-6) 蝶鞍较低层面显现双侧部。蝶鞍侧部是相当于颈内动脉沟通过的部位,其后端有前凹的切迹,是颈内动脉沟后端的显影。岩锥体积最大,岩尖已接近蝶鞍,并与颈内动脉沟后端和蝶鞍一起围成破裂孔。岩锥内部结构

颅脑部CT基础知识

颅脑部CT基础知识 关键词:颅脑CT 颅脑CT诊断 第一节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1.头部扫描前须将发卡、耳环、假牙等异物取掉。 2.需做增强扫描的病人,检查前4~6小时禁食,并做好碘过敏试验。 3.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防病人在扫描时移动。 二、检查方法 (一)横断扫描 1.病人仰卧,头摆正,使头正中矢状面与身体长轴平行,听眦线与床面垂直。以听眦线(眼外眦至外耳孔的连线,也称为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若重点观察后颅窝,则以听眉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孔连线)或上眶耳线(眼眶上缘至外耳孔连线)为基线。 2.层厚、层间距为10mm。 3.常规采用骨窗和脑窗观察和摄片。 4.先平扫,根据描情况再作增强扫描。 (二)冠状扫描 脑垂体、鞍区检查常用冠状扫描。 1.病人仰卧位或俯卧位,下颌前伸,尽量使听眦线与床长轴平行,先扫侧位定位相,再定扫描基线应尽量与鞍底垂直,从后床突至前床突。 2.层厚、层间距为1~3mm。 3.直接作增强扫描,因垂体无血脑屏障,可提高垂体与正常脑组织间密度差别,以更好显示垂体。 第二节正常CT表现 一、平扫CT图像

1.颅骨及含气空腔 颅骨密度高,为高吸收结构,呈现高密度影,而含气空腔为低吸收区,呈现低密度影。 (1)颅底: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大孔、蝶窦、筛窦及乳突气房均可见到。 (2)颈静脉结节:在枕骨大孔上一层面,位于岩骨后缘的内后方,呈八字形高密度影。 (3)蝶骨小翼与岩骨:在横断层面上,于蝶鞍处呈X形交叉。 (4)蝶鞍:鞍背为横行高密度影,其前方为前床突,上层面可见后床突。 (5)颅盖骨:用骨窗可显示内外板及冠状缝和人字缝。 (6)额窦、蝶窦、筛窦与乳突气房皆呈低密度影。 2.含脑脊液腔(蛛网膜下腔) 脑室、脑裂、脑池与脑沟等腔内含脑脊液,为低密度区,CT值为0~22Hu。脑脊液腔因年龄增长而扩大。 (1)枕大池:在小脑后方,有时枕大池较大。 (2)第四脑室:呈马蹄形,居后颅凹中线。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与闭塞对确定幕下占位病变有很大帮助。 (3)桥小脑角池:双侧对称,呈三角形。桥脑及小脑萎缩时,可扩大。 (4)桥脑前池:居桥脑前方,此池扩大时,说明桥脑变小。 (5)鞍上池:在桥脑前方呈五角星形,在中脑前方呈六角星形,有时为四角星形。鞍上池前方为额叶直回,两侧为颞叶海马回。 (6)脚间池:中脑前方正中为脚间池,双侧为环池。天幕上方压力增高初期患侧环池增大,对侧消失;发生天幕下疝时,双侧消失。环池上方与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相续。 (7)四叠体池:位于四叠体后方。幕上疝时变窄消失,小脑萎缩时扩大。 (8)大脑大静脉池:在松果体后方,由V字形天幕尖围绕。 (9)第三脑室:位于两丘脑之间,呈前后走行的长裂隙状。 (10)外侧裂池:在双颞叶内侧呈V形或菱角形。 (11)大脑纵裂池:为正中线细长形纵行低密度影。其中有大脑镰。脑萎缩或小儿硬膜下积液时扩大。大脑镰正常时可显示为线状高密度影。

影像解剖学知识点

影响解剖学知识点 学期结束了,在此把学的知识整理一下,这里有老师讲课中强调的 考试重点,也有以后到临床要注意的问题。这里不安书本的章节顺 序,, 一,中枢神经系统 1、颅中窝:蝶鞍两侧从前至后依次为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 孔。(眶上裂通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以及外展 神经,圆孔通过上颌神经,卵圆孔通过下颌神经,棘孔通过脑膜中 动脉) 2 、脑干的组成:中脑、脑桥、延髓。 3 、大脑半球比较重要的三个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4 、颅缝的封合时间是30—50 岁,闭合顺序是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 5 、鞍上池的形状有五边形和六边形,五边形时后方为脑桥上缘,六边形时正后方为脚间池,脚间池向后通环池,四叠体池(呈“W”型)脚间池和环池环绕的脑组织是中脑。 6 、小脑幕的形态:

有八字形、V 形、Y 形

形 形 7、大脑半球从外向里的结构:脑皮质、脑髓质、基底核、第 三脑室

8 、大脑大动脉环(基底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后交通动脉及两侧的大脑后动脉起始部构成,又称Willis 环. 二、头颈部 9 、中耳的结构:包括鼓膜、咽鼓管、鼓室、听小骨、乳突窦,乳突小房。 10 、内耳从前内到后外结构为:耳蜗、前庭、半规管 11、面神经管的分段:内耳上段、鼓室内壁段、乳突段 12 、常见变异:鼓室盖低位、乙状窦前位、导静脉高位 13 、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即前组副鼻窦在中鼻道开口区域,包括(上颌窦口、)钩突、筛漏斗、半月裂、筛泡、中鼻甲和中鼻道. 14 、硬脑膜窦: 三、消化系统 15 、食管的三个狭窄、三个压迹的名称

蛛网膜、硬脑膜、大脑镰及小脑幕等解剖结构、影像学表现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诊断和鉴别诊断

蛛网膜、硬脑膜、大脑镰及小脑幕等解剖结构、影像学表现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 血肿诊断和鉴别诊断 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为较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临床少见,认识不足,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钙化等,国内报道甚少。 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 (1)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如下图所示: (2)蛛网膜下腔是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解剖结构,蛛网膜下

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原发性)或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穿破脑室、实质,流入蛛网膜下腔(继发性)。其头颅CT直接征象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量大时出现铸型,间接征象脑室内出血等。 图2a-c 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图2a[2];图2b 作者提供;图2c[3])备注:图2c中“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颞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形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量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位于后缘中间,是脚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Y”字型视交叉。 (3)典型大脑镰前部蛛网膜下腔出血: 图3 大脑镰前部蛛网膜下腔出血 典型的大脑镰前部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边缘毛糙(红箭头)且

抵达第三脑室前缘(黄箭头),这是与硬膜下血肿的重要鉴别点。 大脑纵裂和小脑幕高密度预示疾病 1硬膜下血肿 (1)硬脑膜伸入大脑纵裂形成大脑镰,伸入大脑半球与小脑间形成小脑幕,相应部位及形成大脑镰硬膜下间隙及小脑幕硬膜下间隙: (2)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大脑凸面的硬膜下间隙,形成常见的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硬膜下血肿: 图5头部CT示颅板下局限性凸透镜样高密度影,内缘清楚 如出血积聚于大脑镰及小脑幕等特殊部位,即形成较少见的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颅骨解剖及CT三维重建

(切牙孔、后鼻孔、卵圆孔、破裂孔、棘孔、颈动脉管、颈静脉窝、乳突) 颌面部三维(3D )显示在创伤、切除肿瘤或校正先天畸形手术的术前计划中非常有 用。 (切牙孔、硬腭、后鼻孔、卵圆孔、破裂孔、棘孔、颈动脉管、乳突、颈静脉窝) 切牙北 1―破根孔 依孔 斓方脉京 叨牙孔 破裂孔 旅外I*音

颌面部CT,容积再现显示 ・ 对于检出颅底骨折的范围和性质,3D 容积重建非常有用。 ・ 鼻腭神经是硬腭前部感觉神经,可通过切牙孔进行注射麻醉。 ・ 三叉神经下颌支(V,)穿过卵圆孔支配咀嚼肌。 脑膜中动脉沟、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道) 脑膜中动脉沟沿着侧颅骨最薄部分(翼点)的内缘走行,因此,该区域的骨折可导 致硬膜外血肿。 (筛板小孔、 蝶鞍内垂体窝、

M机小礼------ 内垂体育 中功,*构 •MM 4L 娥R几 内耳述 (筛板小孔、蝶鞍内垂体窝、脑膜中动脉沟、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道)颅底CT,容积再现显示 •脑膜中动脉是上颌动脉的一个分支,通过棘孔进入颅内。 ・由于颅底小孔倾斜走行,影像学图像中对于小孔的显示往往不如解剖图中明显。 ・颅底形态弯曲复杂,在单独的横截面图像中结构显示不完整,因此容积再现显示可能有助于显示肿瘤对于颅底骨的侵蚀。图像的连续性滚动观察可以形成肿瘤累及骨骼的整体影像,但三维重建图像精确直观,更易理解。

(外耳道、茎突、须孔、茎突舌骨韧带、舌骨) 在刑事诉讼中,发现舌骨骨折被认为是勒死的有力证据。 (外耳道、茎突、须孔、舌骨) 颌面部CT,容积再现显示 舌骨小角附着于茎突舌骨韧带,茎突舌骨韧带偶尔骨化。茎突延长与韧带骨化 (或没有骨化)可产生颈部或吞咽疼痛,称为Eagle综合征。 对于无牙的老年患者,下颌骨牙槽突骨质吸收,亥页神经出须孔处暴露,咀嚼时 受压,造成咀嚼时疼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