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部解剖学基础--头部

头部解剖学基础--头部

头部解剖学基础--头部

头部的境界、分区及表面解剖

头部可分为颅与面两部分。颅的内腔为颅腔,容纳脑及其被膜、相应的血管、神经、脑脊液,面部有视器、前庭蜗器、口、鼻等器官。鼻腔与口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门户。视器、前庭蜗器以及口、鼻黏膜中的味器和嗅器属特殊感受器。

境界与分区

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头部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表面解剖

一、体表及骨性标志

1.眉弓: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状隆起,男性隆起较显著。眉弓适对端脑额叶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2.眶上切迹:有时成孔,即眶上孔,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距正中线约2.5cm,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过。用力按压时,可引起明显压痛。

3.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0.8cm处,眶下血管及神经由此穿过。此处可进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4.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或其稍上方,距正中线约2.5cm处。此孔呈卵圆形,实际上是一个短管,开口多向后上方,有颏血管和神经通过,为颏神经麻醉的穿刺部位。眶上

切迹(孔)眶下孔和颏孔三者之间的连线,一般为一条直线。

5.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之处,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约3.8cm)处,多呈H形。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6.颧弓: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7.耳屏:为位于耳甲腔前方(外耳门前缘)的扁平突起。在耳屏前上方约1cm处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在它的前方可以检查颞下颌关节的活动情况。

8.髁突:位于颧弓下方, 耳屏的前方。在张、闭口运动时,可触及髁突向前后滑动,若髁突滑动受限,将导致张口困难。

9.下颌角: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下颌角位置突出,骨质较为薄弱,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

10.乳突:位于耳垂后方,其基底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11.前囟点:为冠状缝与矢状缝的相交点,故又名冠矢点。在新生儿,此处的颅骨因骨化尚未完成,仍为结缔组织膜性连接,呈菱形,称为前囟,在1~2岁时闭合。

12.人字点:为矢状缝的后端与人字缝的相交点。有的人此处呈一线性凹陷,可以触及。新生儿的后囟即位于此处。后囟较前囟为小,呈三角形,生后3~6个月即闭合。患佝偻病和脑积水时,前、后囟均闭合延迟。

13.枕外隆凸:是位于枕骨外面正中的最突出的隆起,与枕骨内面的窦汇相对应。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施行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14.上项线:为自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内面与横窦平齐。

二、体表投影

6条标志线

①下水平线:通过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②上水平线:经过眶上缘,与下水平线平行;③矢状线:是从鼻根越颅顶正中线到枕外隆凸的弧线;④前垂直线:通过颧弓中点;⑤中垂直线:经髁突中点;⑥后垂直线:经过乳突基部后缘。

1.脑膜中动脉的投影: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后支则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状况,时有变异。探查前支,钻孔部位在距额骨颧突后缘和颧弓上缘各4.5cm的两线相交处;探查后支,则在外耳门上方

2.5cm 处进行。

2.中央沟的投影:在前垂直线和上水平线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介于中垂直线与后垂直线间的一-段。中央沟位于冠状缝的后方约两横指,且与冠状缝平行,其上端在鼻根与枕外隆凸连线中点后方lcm处。

3.中央前、后回的投影:分别位于中央沟投影线前、后各1.5cm 宽的范围内。

4.运动性语言中枢的投影:通常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其投影区在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相交点稍上方。

5.外侧沟的投影:其后支位于上水平线与中央沟投影线夹角的等分线上,前端起自翼点,沿颞骨鳞部上缘的前份向后,终于顶结节下方不远处。

6.大脑下缘的投影为由鼻根中点上方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上缘向后,经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颅底外面观

颅底内面观

颅的正中矢状面

头部解剖学基础--头部

头部解剖学基础--头部 头部的境界、分区及表面解剖 头部可分为颅与面两部分。颅的内腔为颅腔,容纳脑及其被膜、相应的血管、神经、脑脊液,面部有视器、前庭蜗器、口、鼻等器官。鼻腔与口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门户。视器、前庭蜗器以及口、鼻黏膜中的味器和嗅器属特殊感受器。 境界与分区 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头部又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表面解剖 一、体表及骨性标志 1.眉弓: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状隆起,男性隆起较显著。眉弓适对端脑额叶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2.眶上切迹:有时成孔,即眶上孔,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距正中线约2.5cm,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过。用力按压时,可引起明显压痛。 3.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0.8cm处,眶下血管及神经由此穿过。此处可进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4.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或其稍上方,距正中线约2.5cm处。此孔呈卵圆形,实际上是一个短管,开口多向后上方,有颏血管和神经通过,为颏神经麻醉的穿刺部位。眶上

切迹(孔)眶下孔和颏孔三者之间的连线,一般为一条直线。

5.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之处,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约3.8cm)处,多呈H形。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6.颧弓: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7.耳屏:为位于耳甲腔前方(外耳门前缘)的扁平突起。在耳屏前上方约1cm处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在它的前方可以检查颞下颌关节的活动情况。 8.髁突:位于颧弓下方, 耳屏的前方。在张、闭口运动时,可触及髁突向前后滑动,若髁突滑动受限,将导致张口困难。 9.下颌角: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下颌角位置突出,骨质较为薄弱,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 10.乳突:位于耳垂后方,其基底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局部解剖学—头部

头部 ●概述 ●境界 ●头颈交界 ●分布 ●颅部 ●面部 ●表面解剖 ●颅部 ●颅顶 ●额顶枕区 ●境界 ●前界:眶上缘 ●后界:枕外隆凸及上项线 ●两侧界: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层次及结构特点 ●层次: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 ●皮肤 ●有大量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 ●浅筋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 形成许多小格 ●因形成许多小格,当浅筋膜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出现剧烈疼痛 ●帽状腱膜 ●两侧变薄续颞深筋膜浅层 ●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层紧密相连称头皮 ●腱膜下间隙 ●为帽状腱膜与颅骨的骨膜之间的区域。前达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内有导静脉穿过,与板障静脉及脑膜窦相通,感染可向板障及颅内扩散,故此 间隙称为颅顶的危险区 ●头皮与颅骨骨膜疏松相连,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

●颅骨外膜 ●在颅骨表面疏松贴敷,在骨缝处结合紧密。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 骨的范围内 ●如何鉴别颅顶皮下、腱膜下和骨膜下血肿 ●皮下血肿:轮廓清楚,局部疼痛明显 ●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形成较大的血肿 ●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某一块颅骨范围 ●颞区 ●境界 ●层次 ●皮肤 ●浅筋膜 ●颞筋膜 ●颞肌 ●骨膜 ●颅顶的血管及神经 ●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和颈神经的分支。分为前组、外侧组和后组 ●前组 ●滑车上血管神经 ●眶上血管神经 ●外侧组 ●耳前组 ●颞浅血管与耳颞神经 ●耳后组 ●耳后神经与枕小神经 ●后组 ●枕血管与枕大神经 ●特点 ●呈放射状分布,分布互相重叠 ●颅底 ●颅前窝

●额骨眶板骨折:易造成球结膜下出血和眶周淤血 ●筛板骨折:常伴有脑膜和鼻腔顶部粘膜撕裂,引起鼻腔出血和脑脊液鼻漏,伤及嗅神经导 致嗅觉丧失 ●颅中窝 ●蝶鞍区:主要为垂体,垂体窝和海绵窦 ●垂体及垂体窝 ●海绵窦 ●位置:位于垂体窝两侧 ●穿过的结构 ●穿过窦腔内的结构:颈内动脉,展神经 ●穿外侧壁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临床意义 ●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 ●颅中窝外侧部: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 ●骨折:视神经管及损伤视神经 ●眶上裂骨折 ●蝶骨中部骨折 ●鼓室盖骨折 ●颅后窝 ●颅腔及其内容物 ●面部 ●浅层结构 ●皮肤 ●浅筋膜 ●面部肌 ●面肌 ●重要的面肌有: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枕额肌 ●咀嚼肌 ●颞肌,咬肌,翼外肌,翼内肌 ●血管、淋巴及神经 ●血管

第一章 头 部

第一章头部 第一节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头部head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突的连线与颈部分界。以经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根部的连线为界,将头部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骨性标志 1.眉弓superciliary arch 为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男性显著。眉弓恰对大脑额叶下缘,其内侧半深部 有额窦。 2.额结节frontal tuber 为眉弓上方约5cm处的最突出部,其深面正对额中回。 3.顶结节parietal tuber 为耳廓尖上方5cm 处的顶骨外面最突出处,其下方2cm处的深部对应大脑外侧 沟后升支的末端。 4.颧弓zygomatic arch 位于耳屏至眶下缘的连线上,全长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的下缘。 5.翼点pterion 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处呈“H形”交接。此处是颅骨 的薄弱区,内面对应脑膜中动脉前支,骨折损伤该动脉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6.乳突mastoid process 位于耳廓后方,为颞骨后下方的突起。乳突根部前内侧有茎乳孔,其后部内 面有乙状窦。 7.枕外隆突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位于头后方正中处,其内面对应窦汇。枕外隆突向前至鼻额 点连线的深面为大脑镰和上矢状窦所在。 8.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 位于枕外隆突两侧,其内面平对横窦。 三、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一)横断层常用基线 由于不同的应用目的而存在不同的横断层基线。由于基线不同,按照不同基线所获得的同一高度的横断层标本或扫描图像上的层面结构可互不相同,有时差别显著。另外须强调的是所有横断层标本和影像图像均为其下面观,初学者应特别注意,以免出现左、右侧别颠倒。 1.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CML)或眶耳线(orbitomeatal line,OML) 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 脑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但实际应用中常依不同的检查目的使扫描平面与CML向上或向下成0~20°角。 2.Reid基线(Reid’s base line,RBL) 为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有时又称为人类学基线。头部横断 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RBL与CML向尾侧成角16.74°±2.52°。 3.Frankfort平面(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FHP)为眶下缘和左、右外耳门上缘组成的平面,接近于 Reid基线平面。活体时相当于人直立、臀部和背部靠墙、两眼向前平视时的颅骨位置。此平面常用于颅骨和头面部测量,为国际人类学家所采用的统一标准平面,故又称为人类学平面。 4.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SML) 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 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SML与RBL的夹角为26.12°±4.56°。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 头部

局部解剖学重点知识 头部 石璞琨 掌握: 1.头部境界分区。 2.面浅部血管的行径分布、面神经的表情肌支及“危险三角”概念。 3.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内容。 4.腮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腮腺导管的行径。 5.面侧深区的境界、内容。 6.上颌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7.额顶枕区和颞区的结构层次以及头皮的定义。 1.头部境界与分区: 头部借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头部又借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分为颅部和面部。 2.面浅部血管的行径分布、面神经的表情肌支及“危险三角”概念。 面静脉可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静脉瓣,当面部因细菌感染致疖、痈时,可循上述交通途径延及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面静脉所经过的鼻根与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危险三角”。 3.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内容。 腮腺咬肌区 境界: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 下颌支后缘以后的部分称下颌后窝。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有腮腺、咬肌以及有关的血管和神经等。 4.腮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腮腺导管的行径。 腮腺位置和形态:

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缘邻近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后邻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腮腺呈底向外、尖向内的不规则楔形。下颌支后缘深面入腺内,因而将腮腺分为浅、深部和中间的峡三个部分。 穿经鳃腺的结构 纵行结构: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 横行结构: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分支。 由浅入深: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5.面侧深区的境界、内容。 面侧深区 位置和境界: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的腔隙。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为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为下颌支;内侧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面侧深区结构: 1、翼内、外肌 2、翼静脉丛及上颌静脉 3、上颌动脉(分三段) 4、下颌神经 6.上颌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上颌动脉分段: (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第一段(下颌段):主要分支有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 鼓室前动脉、耳深动脉。 第二段(翼肌段):主要分支有颊动脉、咬肌动脉、翼肌动脉、颞深动脉。 第三段(翼腭窝段):主要分支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

颅脑正常解剖

颅脑正常解剖 1、颅骨: (1)外形: (2)颅底:主要孔道及内容物已在平片中讲述 2、脑膜:三层脑膜、三个间隙 (1)硬脑膜:硬膜下(或外)间隙硬脑膜与颅骨间的潜在间隙为硬膜外间隙,与蛛网膜间的潜在间隙---硬脑膜下腔。 硬脑膜的颅内反折形成间隔。 1)天幕:分隔小脑与大脑枕、颞叶,分颅腔为幕上和幕下;前方鞍背围成一孔,称天幕裂孔,幕上颅内压升高时,可将(颞叶)脑回压入此孔内,称小脑幕裂孔疝。 2)大脑镰:硬脑膜插入大脑两半球间形成,上缘长,沿矢状缝附着于颅盖穹窿;下缘短、游离。 3)鞍隔:位于鞍顶,环形,有垂体柄通过。 4)小脑镰: (2)蛛网膜、软脑膜与脑池系统: 蛛网膜与硬脑膜间的潜在间隙为硬膜下间隙。蛛网膜与软脑膜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在颅底等处扩大称为脑池。 小脑延髓池---最大;鞍上池——呈六角形;桥池---基底动脉,环池---大脑后动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视交叉池---视交叉。 3、大脑半球:图3

脑实质:皮质CT值+32-40Hu;髓质CT值+28- 32Hu。 额叶---后方中央沟与顶叶分界、外侧裂与颞叶分界; 颞叶---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前方、外侧裂池下方;顶叶---前界中央沟,后为顶枕沟; 枕叶---顶枕沟至枕前切迹间虚线的后方。 岛叶---位于大脑外侧裂池底部 4、间脑: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包括丘脑、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 5、小脑: 6、脑干:中脑、桥脑和延髓。 7、脑室系统与脑脊液循环 (1)脑室:1)侧脑室:大脑半球内下方的狭长腔隙,内含脑脊液,分为额角、颞角、体部、三角区和后角。双侧脑室体部间透明隔存在潜在间隙,若此间隙扩大,脑脊液进入,称为透明隔间隙(第五脑室,若合并胼胝体后部和穹窿之间的海马闭合不全,称为第六脑室(又称Vergae腔)。2)第三脑室:侧脑室下方,间脑之间的狭窄间隙;上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下方与中脑导水管相连,前下方有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前部有中间块,后方有松果体上陷窝和松果体隐窝。3)中脑导水管:连接3-4脑室间管道,长约15mm,宽1-2mm,其背侧为四迭体,腹侧为中脑。4)第四脑室:位于脑干背侧、小脑腹侧。上通导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两侧经侧孔通蛛网膜下腔。4)脑脊液循环

颅脑CT解剖(图文)

颅脑CT解剖(图文)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1、蝶窦(Sphenoid sinus) 2、延髓(Medulla oblongata) 3、小脑(cerebellum)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4、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 5、小脑中角(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6、乙状窦(Sigmoid sinus) 7、颞骨及乳突气房(Petrous temporal bone and mastoid air cells) 8、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 9、脑桥(Pons) 10、垂体窝(Pituitary fossa)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11、小脑蚓部(Cerebellar vermis) 12、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13、桥前池(Prepontine cistern) 14、鞍背(Dorsum sellae) 15、侧脑室颞角(Temporal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16、环池(Ambient cistern) 17、角间池(Interpeduncular cistern) 18、大脑角(Cerebral peduncle) 19、侧裂池(Sylvian fissure) 绿色部分为颞叶(Temporal Lobe),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Frontal Lobe) skC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819468193.html,

局部解剖学头部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一章、头部 一、名词解释 1. 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2. 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3. 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 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5.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前界为颗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6. 翼点:位于额骨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颖、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形的骨缝。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背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7. 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8. 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 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的骨壁,后界为舌根。舌下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下颌下腺的导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舌下间隙向后在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交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交通。 9. 头皮:指额顶枕区的浅部三层结构。即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者紧密结合不易分离,称此三层合称为“头皮” 10. 帽状腱膜下间隙:为一潜在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此隙范围较大,向前可至眶上缘;向后达上项线;两侧达上颞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腱膜下隙出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此隙内有导静脉穿过,导静脉可经颅骨的板障静脉与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此间隙若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内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二、简答 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及各层特点 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皮肤特点: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血管丰富外伤易出血。浅筋膜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纤维小隔,内有丰富经,感染物不易扩散,早期有压迫性神经末稍痛。帽状腱膜及枕额肌特点;腱膜下疏松组织“此隙范围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移动性大,此层多发生头皮撕脱伤,此间隙内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海绵窦相通,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此隙被称“危险区”。颅骨外膜特点:不具生骨能力;血管对颅骨不营养。骨膜下血肿可局限。 2、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垂体的位置: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垂体借漏斗穿过鞍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

颅脑的解剖

颅脑的解剖结构 一头皮的解剖(示意图)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肤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解剖(示意图) 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部 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前支在顶骨前下角处(相当于颅外翼点处)多走行于骨性管中。若颞骨骨折往往撕断前支造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部 颅底内面:蝶骨嵴和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后窝,颅中窝,颅前窝。 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的中央为枕骨大骨。孔的前外侧枕骨髁,孔的后方为枕外嵴,其上为枕外粗隆。粗隆两侧是上项线。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 三脑(示意图) 脑位于颅腔内,为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形态功能都很复杂。脑可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是脊髓的延续,在腹侧面它与脑桥间有桥延沟相分隔,脑桥上端与中脑大脑相连脊髓的中央管开放成延髓、脑桥和小脑间的共同室腔(第四脑室)。中脑的导水管下通第四脑室、上通间脑的第三脑室。导水管的背侧为四叠体的下丘和上丘,腹侧为中脑的被盖和大脑脚。自室间孔到视交叉前部的连线,为间脑和大脑的分界线,自后连合到乳头体后缘的连线为中脑和间脑的分界线。大脑向前、向上、向后扩展,并覆盖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一部分。大脑两半球内的室腔为侧脑室,它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大脑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

人体解剖学知识:脑部结构与功能解析

人体解剖学知识:脑部结构与功能解析 人类大脑是身体最复杂和最神奇的器官之一。它占据头部的大约两分之一,重约1.3公斤。大脑主要由两个半球、脑干和小脑组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析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纵向脑部结构。它位于脑干基部,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三个部分。脑干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生命维持和自主神经系统,包括呼吸、血压、心跳和消化;同时还能调节睡眠和意识状态。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下方、脑干后方,占据整个脑部的10%。它主要控制运动学习、手眼协调、平衡和姿态调节等运动学习功能。吸毒或长期饮酒等因素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失去这些控制运动的能力。 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连接到脑干和小脑,占据脑部的大部分,被卷曲的褶皱 称为脑回,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球控制人体的右侧,右半球控制人 体的左侧。大脑半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类高级认知功能,包括语言、判断、情感、记忆等。它还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与机体各部位进行信息 传递,调整身体内部的生化平衡。 脑叶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脑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每个脑叶都 有特定的功能。 *额叶位于大脑半球最前方,控制我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它还负 责人类的情感和感知功能。 *顶叶位于大脑半球最上方,涉及视觉、空间、思考和计算。 *颞叶位于颞骨下方,涉及听觉、语言、记忆、情感和情景模拟。 *枕叶位于大脑半球的最后方,涉及视觉和空间感知。 大脑半球两侧的协调和互动非常重要,这是将左右脑协作起来的 关键。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元,充当传递信息和控制行为的信号传送者。突触是神经元间的连接点,充当信息传递的桥梁。每个神经元可以与数千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构成复杂的网络,对于记忆、学习和认知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经耦合 神经耦合(neural coupling)是指神经元之间的同步变化。当人脑接收到信息时,神经元刺激形成的电信号会在神经耦合强化同步,进而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这有助于加强记忆,提高学习和认知能力,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操作言语或观点。 总结 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神奇的器官,由多个不同的部分和连接组成,控制着我体所有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尽管它是一个困难的研究对象,但人类对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已经在领域的各个层面上探索了大脑,未来仍有更多的工作需要继续开展。

颅骨解剖学深入了解人体头颅骨骼的构造和特点

颅骨解剖学深入了解人体头颅骨骼的构造和 特点 人体头颅骨骼是构成头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了解人体 解剖学和研究头颅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颅骨解剖学进行深入 探讨,包括头颅骨骼的构造、类型和特点等方面,为读者带来全面而 系统的知识。 一、颅骨解剖学概述 颅骨是指组成头部骨架的骨骼结构,包括颅骨和面骨。颅骨通过缝 隙和关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头颅骨骼主要由一系列 的骨头组成,包括顶骨、颞骨、额骨、枕骨、蝶骨、颧骨和下颌骨等。 二、颅骨的构造 1. 颅骨的骨组织结构 颅骨主要由骨质和骨膜组成。骨质是颅骨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硬 度和强度。骨膜则覆盖在骨质表面,具有养分供应和修复损伤的作用。 2. 颅骨缝隙和关节 颅骨之间通过缝隙和关节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头颅结构。缝隙 的存在使得头颅在生长发育期间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也方便了颅骨 的修复和重建。 三、颅骨的类型和特点 1. 平骨

平骨是指那些相对较薄的骨骼,如额骨和蝶骨。平骨通常具有较大 的面积,为头颅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2. 管状骨 管状骨主要包括颞骨和枕骨。相对于平骨,管状骨的形状更加复杂,包含有许多凹凸不平的结构和突起。这些结构和突起的存在为头颅提 供了更好的支撑和稳定。 3. 空洞骨 空洞骨是指那些含有空腔或空隙的骨骼,如颧骨和上颌骨。这些空 洞的存在使得头颅骨骼更加轻便,同时也为面部的正常功能提供了便利。 四、颅骨解剖学的意义和应用 颅骨解剖学对于了解头颅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相关领 域的疾病诊断、手术治疗提供了必要的解剖学基础,如颅脑损伤、面 部整形和颅腔内手术等。 此外,颅骨解剖学也为人体进化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颅骨的形态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人类演化的过程 和变化。 总结起来,颅骨解剖学是了解人体头颅骨骼构造和特点的重要学科。通过研究颅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头颅的组成和功能,为相关 领域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希望本文能够使读者对颅 骨解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人的头部结构解剖——头骨

人的头部结构解剖——头骨 头骨是构成人类头部骨骼的主要部分,它为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 了保护和支撑。头骨由多个骨骼组成,每个骨骼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功能。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人类头骨的组成和结构。 人类头骨由28个骨骼组成,它们可以分为脑骨和面骨两大类。脑骨 是构成颅腔的主要骨骼,它们包括颅顶骨、颅底骨和颅侧骨。颅顶骨位于 头骨的顶部,由两块颞骨和一块额骨组成。颅底骨位于颅腔底部,由后脑骨、蝶骨、腭骨和蝶骨等多块骨骼组成。颅侧骨位于头骨的侧面,由颞骨、乙状骨和枕骨等多块骨骼组成。面骨位于头骨的前部,它们包括颧骨、上 颌骨、下颌骨和鼻骨等。 颅顶骨是头骨的最大部分,它位于头顶之上。颞骨是颅顶骨的两侧, 它有许多凹陷的区域,包括颞窝和鼓室。额骨位于颞骨之前,它是头骨前 部的主要组成部分。颅底骨是头骨的底部,它通过多个骨缝与颅顶骨相连接。后脑骨位于颅底的后部,它是和颈椎相连的主要骨骼。蝶骨位于颅底 的中央部分,它是一个具有多个开口的骨骼,其中通过视孔和咽管等开口 与眼眶和鼻腔相通。腭骨位于颅底的前部,它是一个扁平的骨骼,分为硬 腭和软腭两部分。枕骨位于颅底的后部,它是头骨最后一个生长的骨骼。 面骨是头骨前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面部的骨架和面部特征。颧骨位于颅骨的侧面,它是一个稍微凸出的骨骼,形成了面部的颧弓。上 颌骨位于颧骨之下,它是构成上颌部的主要骨骼,上颌骨中有上颌窦,它 是头部最大的空腔之一,位于上颌骨的上部。下颌骨是头骨的唯一活动部分,它位于下颌骨的下部,通过颞下颌关节与颞骨相连。鼻骨位于鼻子的 中部,它构成了鼻梁的一部分。

除了这些骨骼之外,头部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骨骼,比如耳骨。耳 骨分为外耳骨、中耳骨和内耳骨三部分。外耳骨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们 是人类听觉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耳骨是耳鼓腔内部的一组骨骼,包括锤骨、砧骨和盾骨。内耳骨是位于颅骨内部的一组骨骼,包括耳蜗和前庭。 人类头骨的骨骼结构非常复杂,它们通过骨缝、骨骼间的关节和软骨 连接在一起,并与其他部位的骨骼相连。这种复杂的结构为头部提供了足 够的支撑和保护,为大脑、听觉和视觉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提供了条件。 总结起来,人类头骨由脑骨和面骨两大部分组成,包括颅顶骨、颅底骨、颅侧骨和面骨等。头骨通过骨缝和关节相连,并与其他部位的骨骼相连。这种复杂的结构为头部提供了保护和支撑,使其能够正常发挥各项功能。对于理解人类头部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

头颅知识点

头颅知识点简介 头颅是人类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包含了大脑、眼睛、耳朵、鼻子和口腔 等重要部位。头颅知识点涵盖了头颅的解剖学结构、功能和相关的疾病。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介绍头颅的各个知识点,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这一重要部位。 1. 头颅的解剖结构 首先,我们来了解头颅的解剖结构。头颅由颅骨和颌骨组成,颅骨由多块骨头 相互连接而成。这些骨头包括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蝶骨和筛骨等。颌骨由上颌骨和下颌骨组成,上颌骨连接到颅骨,而下颌骨则通过关节与颅骨连接。 2. 头颅的功能 头颅是人体各个感官器官的容纳和保护部位,它还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功能。 •大脑:头颅内的大脑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感觉、运动和行为等。它由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组成,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的功能。 •眼睛:头颅中的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能够感知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传送到大脑进行处理和解读。 •耳朵:头颅中的耳朵负责听觉功能,它能够接收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鼻子:头颅中的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负责嗅觉功能,能够感知气味并将其传送到大脑进行处理。 •口腔:头颅中的口腔包含了舌头、牙齿和喉咙等部位,它们共同协作完成咀嚼食物、言语表达和呼吸等重要功能。 3. 头颅相关的疾病 头颅作为人体重要的部位,也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头颅 相关疾病: •头痛:头颅中的许多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引起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颅内压增高等。 •眼疾:眼部疾病包括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 •耳疾:耳朵受损或感染可能导致听力损失、耳鸣和晕眩等症状。 •鼻疾:鼻腔和鼻窦的感染或过敏可能导致鼻塞、鼻涕和嗅觉损失等。 •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包括蛀牙、牙周疾病和口腔溃疡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口腔健康和食物消化。

头皮的解剖

一、头皮解剖 (一)头皮软组织层次:额顶枕部(五层)和颞部(六层) 第一层是皮肤,头部皮肤与其他部位相比比较厚,后枕部可达7 毫米。皮肤和纤维、纵膈与深部的组织肌肉相连,当肌肉收缩,头皮也被动移动。 第二层是皮下脂肪层,是一层致密的纤维脂肪层。生长期的毛囊可以达到这一层。 第三层是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前起于眼轮匝肌,后面止于枕骨上隆突。由2 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肌肉,另一部分是筋膜。前边是额肌,后边是枕肌,中间是帽状腱膜。这三层紧密结合又称为头皮。 第四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隙,叫帽状腱膜下间隙。这个区域非常容易分离,在进行头部手术时,分离的区域常是此层次。 第五层是颅骨外膜。 (二)头皮的血液供应 头部血液供应的5 对血管,颈内动脉系统的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颈外动脉系统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枕动脉。 (三)头皮的神经支配 前额部-- 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起源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眼神经。 颞侧部-- 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发出的外侧支颧支。 头颅外侧-- 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发出耳颞支。 耳后区域-- 颈丛的耳大神经。 稍后侧-- 颈丛发出的枕小神经。 枕部和后颈部-- 枕大神经它起自第二颈神经的后支。 (四)头皮的解剖特点: 第一个特点:血液供应丰富。所以在进行手术时,要正确选择措施以减少血流量。常用副肾盐水,除局麻药当中加副肾之外,要用副肾盐水注射,使血管收缩以减少出血。 第二个特点:弹性相对较差。 第三个特点:毛发角度生长。在进行毛发移植手术时,刀的走行方向一定要顺着毛发,避免损伤毛发。 第四个特点:疏松的帽状腱膜下间隙。 第五个特点:神经血管都在头皮内分布。 头皮的解剖结构 头皮是覆盖在头颅穹窿部的软组织,按位置可分为额顶枕部(五层)和颞部(六层)(1).额顶枕部范围界限:前至眶上缘,后至枕外粗隆和上项线,侧方至颞上线。该范围内头皮有5层结构。自外向里依次是: 1).皮肤:厚且致密,内含汗腺、皮脂腺、淋巴、血管、毛囊和头发。 2).皮下组织:为众多致密结缔组织分隔的小叶,其间充以脂肪、血管和神经,位于皮下和帽状腱膜之间。 3).帽状腱膜:为白色坚韧的膜状结构。它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侧方与颞浅筋膜融合 ,可认为是颅顶肌的一部分。该层与皮肤由纤维束紧密连接,与骨膜连接疏松。(腱膜: 每一块骨骼肌都分成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质软,有收缩能力,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较硬,没有收缩能力。肌腱把骨骼肌附着于骨骼。长肌的肌腱多呈

头颈部局部解剖-名词解释

(一)头部 1.帽状腱膜: 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筋膜浅层相移行。颅顶外伤若伤及帽状腱膜,因受额腹和枕腹的牵拉而伤口裂开,尤以横行创伤为甚,可导致大面积的头皮撕裂。 2.头皮: 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紧密相连,临床上通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这三层结构称为头皮。 3.颞间隙: →是介于颞筋膜与颞窝骨膜之间的间隙,分浅深两部 浅部位于颧弓上,颞筋膜浅深两层间,①内容:颞中血管; 深部位于颞筋膜深层与骨膜间,①内容:颞肌、颞深前、后血管和神经。 ②交通:通颊间隙、颞下间隙和翼颌间隙。 4.颞下间隙: →位于颞下窝,指翼外肌及周围的范围。 上界—颧弓上缘;上壁—蝶骨大翼的颞下面构成;下界—翼外肌下缘;前壁—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下颌支后缘;内侧界—翼突外侧板、翼上颌裂;外侧界—下颌支上半部、颞肌腱。

①内容:翼外肌、血管、神经、脂肪等 浅部:上颌动脉及分支、翼丛 中部:翼外肌、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深部:颞深前、后神经、耳颞神经、鼓索、下颌神经及分支 ②交通:向上—颞间隙,经颅底孔洞—颅内,前下—眶外间隙,外下—翼颌间隙,向外越下颌切迹—咬肌下间隙,向后经上颌血管—下颌后间隙,向内经翼上颌裂—翼腭窝。 5.危险三角: 面静脉位于面动脉后方,它经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相通,经面深静脉与颞下窝内的翼静脉丛交通,眼上静脉和翼静脉丛则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细菌可随血液循环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称鼻根至左右口角额三角形区域为“危险三角”。 6.腮腺囊: 由腮腺咬肌筋膜分两层包被腮腺浅深两面而成,腮腺囊的浅层致密,与腮腺附着较紧,且深入腮腺小叶间,因而腮腺炎症肿胀时受限而疼痛剧烈,腮腺囊的深层比较薄弱。 7.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space):

人体解剖学 47端脑1

(四)端脑 由两侧大脑半球组成,是脑的最发达部分。左右半球之间由大脑纵裂将其分开。大脑纵裂的底部有连接两半球的横行纤维,称胼胝体。半球表层为一层灰质,称大脑皮质,皮质的深面是髓质(白质)。髓质中包藏着一些核团,称基底核。大脑半球内部的空腔为侧脑室。 1.大脑半球的外形大脑半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布满了深浅不同的脑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脑回。脑沟和脑回是因大脑的高度发展,大脑皮质折叠而形成的。每侧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每侧大脑半球有3条主要的叶间沟,分别是:中央沟,位于半球的上外侧面,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外侧沟,位于半球的上外侧面,是最深的一条脑沟,由前下方斜向后上方;顶枕沟,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由前下斜向后上,并略转到上外侧面(图11-14)。 图11-14 大脑半球的外形(上外侧面) (1)上外侧面(背外侧面): 1)额叶:在额叶上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二者间的部分称中央前回。自中央前沟水平向前分出两条构,分别称额上沟和额下沟。额上沟以上的部分为额上回。额上、下沟之间的部分为额中回,额下沟和外侧沟之间的部分为额下回。 2)顶叶:在顶叶上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后沟,二者之间的部分称中央后回。在中央后沟中部向后发出与上缘平行的沟称顶内沟,此沟将中央后回以后的顶叶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分为缘上回和角回。 3)颞叶:在颞叶,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的部分称颞上回。颞下沟与颞上沟之间为颞中回。颞下沟以下的部分为颞下回。 4)枕叶:在外侧面有许多不恒定的沟和回。 5)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部,被额、顶、颞三叶覆盖,其表面有长短不等的回(图11-15)。

头部地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头部的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

课题:头部解剖结构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理论课 目的及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懂得头部的内在结构和外形的关系,要求学生在素描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头部结构的练习。 重点与难点:头部骨点、骨骼和外形特征的关系。头部骨骼和比例的关系。头部骨骼和个性特征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人体骨骼 教程及内容: 第一节头部的骨骼 头部的骨骼可分为二大部分:脑颅和面颅,脑颅由1块额骨、1块枕骨、2块顶骨、2块颞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蝶骨、1块筛骨构成。面颅由2块鼻骨、2块上颌骨、2块颧骨、1块下颌骨和隐形于内部的1块犁骨、2块泪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骨构成。 头部的骨骼对于刻划人物形象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头部肌肉较薄,骨形很明显,无论多胖的脸,从颧骨到头顶这一段骨形仍然是很清晰的,否则就是病态。头部的骨点和对应关系是研究头骨的两个重要方面。

(出示头骨并讲解头骨的结构和骨点) 一、头部的主要骨点: 1. 额结节2. 眉弓3. 眶上缘4. 额骨颧突5. 鼻骨6. 颧结节7. 颧弓8. 下颌角9. 颏结节 10. 颏隆凸 11. 犬齿隆凸 12. 斜线 13. 颞线 14. 乳突 15. 顶丘 16. 顶结节 17. 上项线 18. 枕外隆凸

每个人的不同长相即个体特征,主要取决于以上骨点之间的位置关系,骨相决定肉相,头骨决定人的脸型和个体特征。骨点是皮下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形体结构的转折点,抓不住骨点就抓不住形体,画面就会出现松散零乱或轻浮等毛病。 (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并讲解面部特征和骨点的关系) 二、头骨各部位的对应关系 从侧面看:耳孔大致位于头骨的中间;下颌骨将头骨分为前后两半;颧弓上缘将头骨分为上下两截;从顶丘到颏结节画一根直线即相当于给头部穿上一根轴;额结节到耳孔的连线将脑部和面部分开;耳孔对眶下缘;颧弓位于头骨中间;眶下缘到颏唇沟可以画一弧线;颞线经颧骨到斜线可画一条弧线。 从正面看:颧下缘弧线与眼眶下缘弧线相似;颧下缘齐鼻切迹(鼻孔下 缘);眶内缘经犬齿窝到斜线再经眶外缘画到颞线形成一“V”字形,•左右

头颈部解剖最终总结

1. Ⅰ嗅神经olfactory nerves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由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成20多条嗅丝(即嗅神经),穿筛孔入颅,进入嗅球,传导嗅觉。颅前窝骨折延及筛板时,可撕脱嗅丝和脑膜,造成嗅觉障碍,脑脊液也可流入鼻腔。 Ⅱ视神经optic nerve由特殊躯体感觉纤维组成,传导视觉冲动。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会聚,再穿过巩膜而构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眶内行向后内,穿视神经管入颅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柬连于间脑。由于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包有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所以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水肿。 Ⅲ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上支细小,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内直和下斜肌。由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它由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组成,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动眼神经损伤,可致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瘫痪;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以及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散大等症状。 Ⅳ滑车神经为运动性神经。起于滑车神经核,由中脑的下丘下方出脑后,绕大脑脚外侧前行,穿入海绵窦的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向前内走行,支配上斜肌。Ⅴ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三条大的分支,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的粘膜、牙齿、脑膜等,传导痛、温、触等多种感觉。 (一)眼神经 眼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在动眼及滑车神经下方经眶上裂入眶,分支分布于硬脑膜、眼眶、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粘膜及额顶部,以及上睑和鼻背的皮肤。分为1泪腺神经2.额神经3.鼻睫神经 (二)上颔神经 上颔神经maxillary nerve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布于硬脑膜、眼裂和口裂间的皮肤、上颌牙齿以及鼻腔和口腔粘膜。其主要分支有:1.眶下神经2.回神经3.翼腭神经4.上牙槽神经(三)下颔神经 下颌神经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为混合性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后,在翼外肌的深面分为前、后两干。前干细小,除发肌支支配咀嚼肌、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外,还分出一颊神经。后干粗大,除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粘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肤外,尚有一支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大一解剖学颅骨知识点总结

大一解剖学颅骨知识点总结大一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中颅骨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颅骨是构成头颅的骨骼结构,不仅保护着重要的脑组织,还对整个颅腔起到支撑和稳定的作用。下面将对大一解剖学的颅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颅骨的分类 按位置来划分,颅骨可以分为脑颅骨和脸颅骨两大类。脑颅骨包括颅顶骨、颅底骨和颅侧骨,主要构成了颅腔;脸颅骨包括上颌骨、颧骨、眶骨、鼻骨、下颌骨等,主要构成了面部的骨骼结构。 二、颅骨的构成 颅骨由单个骨骼或多个骨骼通过缝隙连接而成。缝隙主要分为前额长缝、顶枕缝、顶额缝和颞枕缝等,这些缝隙在婴儿阶段还未完全骨化,便于颅骨的生长和脑组织的发育。 三、颅骨的解剖结构

1. 颅顶骨:包括顶骨、枕骨和额骨。顶骨呈凸面状,构成了头 部的顶部;枕骨呈凹面状,构成了头部的后部;额骨位于前额部分,构成了前额部的骨架。 2. 颅底骨:可以分为脑颅底和面颅底。脑颅底由翼额骨、蝶骨、腭骨、蝶腭突、胶骨、枕骨嵴等组成;面颅底由颧骨、腭骨、上 颌骨、腭骨嵴等组成。颅底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脑组织, 并通过与颈椎的连接使头颅和脊椎形成连续的轴线。 3. 颅侧骨:包括颞骨、蝶骨和半月骨等。颞骨位于头侧,由颞 鳍和颞骨岩部组成,是颅腔侧壁的主要构成骨骼;蝶骨位于颅底,形状如蝶翼,是颅腔中央的重要骨骼。 四、颅骨的突起和孔隙 颅骨上有许多突起和孔隙,其中,突起主要是骨刺或骨嵴,用 于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孔隙则是通过的通道,用于神经和血管的 通过。 五、颅骨的发育

颅骨的发育始于胚胎阶段,先是软骨发育,然后逐渐骨化。成 年后,颅骨的生长基本停止,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颅骨畸形、骨折等)才会继续生长。 大一解剖学颅骨知识点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颅骨分类、构成、解剖结构、突起和孔隙以及发育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 头颅的结构和功能。颅骨的学习是医学专业学生打下基础的重要 内容之一,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到大家对颅骨的理解和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