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部:颅顶部

头部:颅顶部

头部:颅顶部

一、额顶枕区

颅顶部前起眶上缘,后抵上项线和枕外隆凸,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1.层次:覆盖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可分为(图1)

图1 颅顶层次(额状断面)

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组织和颅骨外膜等5层。其

中浅部的三层紧密相连,不易分开,故总称为头皮。

(一)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内含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

易发生疖肿或皮脂腺囊肿。血管和淋巴管也极为丰富,外伤时出血多,但创口愈合较快。

(二)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形成许

多垂直的小梁并将脂肪组织分成小格,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等。故浅

筋膜内有感染时,渗出物多限于局部,不易扩散,神经末梢易受压而

产生剧烈疼痛。在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收缩,故须加压止血或缝合止血。

(三)帽状腱膜与额枕肌:腱膜坚韧致密,前续额腹,后连枕腹。两

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浅层,头皮横向裂伤伤及腱膜时,由于额腹和

枕腹收缩的牵张,创口裂开。缝合头皮时须先将腱膜缝好,以减少皮

肤的张力,利于创口的愈合。

(四)腱膜下疏松组织:是帽状腱膜与颅骨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层,又

称腱膜下间隙。此间隙在颅顶部范围很广,向前达眶部,后达上顶线。间隙内有若干导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故发生感染时,可经导血管向

颅内扩散。此隙出血时,常形成较大的血肿,其瘀斑可出现在上眼睑

皮下。

(五)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各块骨间借结缔组织相连,故手术时

较易剥离,但在骨缝处与缝间韧带愈合紧密,故骨膜下血肿仅限于一

块颅骨的范围,很容易与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

2.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图2)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按其位置可分为前、外侧和后三组。

(一)前组:距正中线2厘米处有滑车动、静及滑车神经。距正中线约2.5厘米处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都是眼

动脉的分支,前者由额切迹至额部,后者经眶上孔(切迹)到达额部。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都是三叉神经眼神经的分支。三叉神经痛患者

可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出现压痛。

(二)外侧组:包括耳前和耳后两组。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及其伴

行的耳颞神经;耳后组包括耳后动、静脉及面神经的耳后支、颈丛的

耳大神经后支和枕小神经。

图2 颅顶部的血管、神经

(三)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

枕大神经为第二颈神经的后支,穿过项深部肌群后,大上项线平面距

正中线2厘米处穿斜方肌腱膜,然后和枕动脉伴行,走向颅顶。封闭枕

大神经可于枕外隆凸下方一横指处向两侧约2厘米处进行。

颅顶的神经走行在皮下组织中而且分布互相重叠,故局麻阻滞一支神

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应当将神经阻滞的范围扩大。

颅顶的动脉有广泛的吻合,不但左右两侧互相吻合,而且颈内动脉系

统和颈外动脉系统也互相联系,所以头皮在发生大块断裂时也不易坏死。由于血管神经从四周向颅顶走行,开颅手术而作皮瓣时,皮瓣的

蒂应在下方。皮瓣蒂应是血管和神经干所在部位,以保证皮瓣的营养,而作一般切口则应呈放射状,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颅顶的静脉也位于皮下组织内,广泛吻合形成静脉网,主干与同名动

脉伴行,额外侧静脉和额内侧静脉向下回流至内眦静脉,再入面前静脉。内眦静脉可借眼上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相交通。

颞浅静脉向下与上颌静脉合成面后静脉,面后静脉也可通过上颌静脉

经翼丛而与颅内静脉窦相交通。

耳后静脉与枕静脉都回流到颈外静脉。

颅顶部的淋巴管我注入头颈交界处呈环形排列的淋巴结,如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和下颌下淋巴结等,它们的输出管注入颈浅

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

二、颞区

颞区位于颅顶的两侧。其上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上缘;前界为颧

骨的额突和额骨的颧突;后方为上颞线的后下段。

层次由浅入深分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浅层和深层、颞肌及颅骨外膜。

(一)皮肤此区皮肤移动性大,无论纵行或横行切口,皆易缝合,愈合后瘢痕也不明显。

(二)浅筋膜含脂肪组织较少,上方与颅顶浅筋膜相连,下方续于面部浅筋膜,内有血管和神经,分为耳前、后组(已述于上节)。(三)颞筋膜 temporal fascia

起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浅层止于颧弓的浅面;深层止于颧弓的深面。

(四)颞肌此肌为咀嚼肌之一,为扇形肌起自下颞线和颞筋膜深层的深面,前部肌纤维向下,后部肌纤维向前行,肌腱止于下颌骨冠突及其内侧面。

(五)骨膜较薄,紧贴颞骨表面,剥离困难,因此,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在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间隙。

[颅顶部的解剖步骤与方法]

1.切口和翻皮瓣

在颅顶部略偏中点前方做十字切口,各线约长5厘米。将皮肤及浅筋膜做一层向四周翻开,注意浅筋膜与其深面的帽状腱膜层愈合甚紧。2.清理额腹及帽状腱膜

皮下组织的深面,即为帽状腱膜和部分额肌,清理时刀锋应与肌纤维平行。

3.探查帽状腱膜下隙

将帽状腱膜切开一个小口,将刀柄插入腱膜深面,并向周围拨动,以验证腱膜下存在一个疏松的潜在间隙。

4.剥离颅骨外膜

将帽状腱膜切除一小块,暴露其深面的腱膜下组织,再深面即为颅骨外膜,将颅骨外膜翻起,审视其与颅骨的结合情况。

开颅手术的护理配合

开颅手术的护理配合 一、头颅的解剖 头颅分为颅顶部和颅底部 1、颅顶部 为眉间、眶上缘、颧弓、外耳孔、乳突基部、上项线和枕外粗隆连线以上部分。额顶枕区软组织由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层和颅骨骨膜。皮下脂肪层被许多腱膜纤维分隔,其将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的连接起来。头皮的主要动静脉和神经即穿行于此层。此三层不易分开,术中常被同时切开。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均为皮肤肌,是形成头皮软组织张力的主要组织,缝合创口时必须要缝合此层。帽状腱膜下层为疏松组织,术中分离软组织与颅骨时即由此层分开。颅骨骨膜与颅骨外面间除骨缝外,连接较松,术中可由颅骨上分离。 2、颅底部 由不规则的软骨化骨组成,颅底内表面由前向后为阶梯型的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前高后低。前大部半部被面部诸骨覆盖,后半部枕外粗隆、上项线以下部分称枕下区,是手术通向颅后窝的途径。 3、脑膜 脑组织外有3层脑膜覆盖,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1)硬脑膜内层反折处形成静脉窦,静脉窦壁厚缺乏弹性,破裂时止血困难 (2)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下,两者间为硬脑膜下腔。 (3)软脑膜紧贴脑表面,深入脑的所有凹陷和裂沟,在一定部位形成邹襞,与室管膜愈合形成脉络膜组织,进入脑室形成脉络丛 二、硬膜外血肿手术适应症 1.伤后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有骨折线经过血管沟,并有明显脑受压症状或出现颞叶沟回疝综合征者。 2.CT发现在硬膜下有一较大的梭形血肿,使中线移位者。 3.经钻孔证实为硬膜下血肿者。 三、手术用物准备 1、洗手护士: 器械包:颅脑包、开颅钻、 单子包:大衣包、腹单包、中单包、清创单子包、盆碗包、 一次性物品:吸引器、双极电凝、电刀、骨蜡、明胶海绵、引流管、1.4.7#丝线、50ml、20ml注射器、头皮夹、脑棉片、线锯、冲洗器、手套边皮筋6个、一次性钻套、cp脑科贴膜、必要时备止血纱布。

头部:颅顶部

头部:颅顶部 一、额顶枕区 颅顶部前起眶上缘,后抵上项线和枕外隆凸,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1.层次:覆盖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可分为(图1) 图1 颅顶层次(额状断面) 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组织和颅骨外膜等5层。其 中浅部的三层紧密相连,不易分开,故总称为头皮。 (一)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内含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 易发生疖肿或皮脂腺囊肿。血管和淋巴管也极为丰富,外伤时出血多,但创口愈合较快。 (二)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结缔组织形成许 多垂直的小梁并将脂肪组织分成小格,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等。故浅 筋膜内有感染时,渗出物多限于局部,不易扩散,神经末梢易受压而 产生剧烈疼痛。在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收缩,故须加压止血或缝合止血。 (三)帽状腱膜与额枕肌:腱膜坚韧致密,前续额腹,后连枕腹。两 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浅层,头皮横向裂伤伤及腱膜时,由于额腹和 枕腹收缩的牵张,创口裂开。缝合头皮时须先将腱膜缝好,以减少皮 肤的张力,利于创口的愈合。

(四)腱膜下疏松组织:是帽状腱膜与颅骨膜之间的疏松组织层,又 称腱膜下间隙。此间隙在颅顶部范围很广,向前达眶部,后达上顶线。间隙内有若干导管与颅内静脉窦相通,故发生感染时,可经导血管向 颅内扩散。此隙出血时,常形成较大的血肿,其瘀斑可出现在上眼睑 皮下。 (五)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各块骨间借结缔组织相连,故手术时 较易剥离,但在骨缝处与缝间韧带愈合紧密,故骨膜下血肿仅限于一 块颅骨的范围,很容易与帽状腱膜下血肿鉴别。 2.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图2)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按其位置可分为前、外侧和后三组。 (一)前组:距正中线2厘米处有滑车动、静及滑车神经。距正中线约2.5厘米处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都是眼 动脉的分支,前者由额切迹至额部,后者经眶上孔(切迹)到达额部。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都是三叉神经眼神经的分支。三叉神经痛患者 可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出现压痛。 (二)外侧组:包括耳前和耳后两组。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及其伴 行的耳颞神经;耳后组包括耳后动、静脉及面神经的耳后支、颈丛的 耳大神经后支和枕小神经。 图2 颅顶部的血管、神经 (三)后组: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

颅骨体表定位标志

颅骨体表定位标志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一)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颅部的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的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 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6. 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8.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枕外

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9. 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0. 前囟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 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新生儿前囟位于此点。前囟膨出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 11. 人字点lambda:又称顶枕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 cm处,为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交点处。新生儿后囟位于此点。 (二) 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主要标志线: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常以六条标线为依据: (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 (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相平行的线。 (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做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 2.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大脑纵裂:相当于矢状线位置。 (2)中央沟:在前垂直线和上横线的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相当于后垂直线与中垂直线之间的一段,此段的下端在颞下颌关节的上方5~5.5 cm处。 (3)外侧沟:相当于中央沟投影线与上横线交角的等分线。 临床手术中,确定大脑外侧沟和中央沟的体表投影线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定眉间至枕外隆凸为矢状线,在颧弓中点上方4 cm处(约2横指)即为翼点,从翼点至矢状线中点(50%)后2 cm处

颅骨重要标志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颅部的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的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 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6. 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8.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9. 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0. 前囟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 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新生儿前囟位于此点。前囟膨出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 11. 人字点lambda:又称顶枕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 cm处,为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交点处。新生儿后囟位于此点。 (二) 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主要标志线: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常以六条标线为依据: (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 (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相平行的线。 (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做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 2.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大脑纵裂:相当于矢状线位置。 (2)中央沟:在前垂直线和上横线的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相当于后垂直线与中垂直线之间的一段,此段的下端在颞下颌关节的上方5~5.5 cm处。 (3)外侧沟:相当于中央沟投影线与上横线交角的等分线。 临床手术中,确定大脑外侧沟和中央沟的体表投影线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定眉间至枕外隆凸为矢状线,在颧弓中点上方4 cm处(约2横指)即为翼点,从翼点至矢状线中点(50%)后2 cm处的连线即为大脑中央沟投影线,从翼点至矢状线前四分之三处(75%)的连线即为大脑外侧沟投影线。

颅骨定位标志

颅骨定位标志

颅骨定位标志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一)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颅部的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的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 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6. 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8.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9. 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0. 前囟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 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新生儿前囟位于此点。前囟膨出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 11. 人字点lambda:又称顶枕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 cm处,为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交点处。新生儿后囟位于此点。 (二) 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主要标志线: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常以六条标线为依据: (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 (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相平行的线。 (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做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 2.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大脑纵裂:相当于矢状线位置。 (2)中央沟:在前垂直线和上横线的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相当于后垂直线与中垂直线之间的一段,此段的下端在颞下颌关节的上方5~5.5 cm处。 (3)外侧沟:相当于中央沟投影线与上横线交角的等分线。 临床手术中,确定大脑外侧沟和中央沟的体表投影线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定眉间至枕外隆凸为矢状线,在颧弓中点上方4 cm处(约2横指)即为翼点,从翼点至矢状线中点(50%)后2 cm

头部及颈部解剖实验报告

头部及颈部解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头颈部生理结构与其构成;掌握重要动、静脉、神经、肌肉;培养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主要使用仪器:解剖刀、解剖镊、解剖剪等。 一、面部解剖 1. 尸体仰卧位,肩部垫高,使头部后仰。 2. 作皮肤切口:自颅顶正中向前下经鼻背、人中至下颌体下缘作一正中切口;自鼻根中点向外到眼内眦再沿眼裂两缘到眼外眦,并继续向外到耳前作一横切口;在鼻孔和口裂周围各作一环形切口;沿下颌体下缘至下颌角,再到乳突尖作一横切口。 3. 逐步分离面部皮肤、筋膜等 从而可见: 额肌、降眉肌、眼轮匝肌、颧大肌、提上唇肌、口轮匝肌、笑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 4. 去除腮腺咬肌区的筋膜,切开腮腺鞘、剪断颈阔肌 从而可见:腮腺导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出,与面横血管和面神经颊支伴行 咬肌区

* > 腮腺导管、咬肌腮腺上缘:颞浅动脉、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面神经颞支 腮腺前缘: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上颊支、下颊支、下颌缘支 腮腺下端:面神经颈支 5. 清理咬肌前缘 从而可见: 面动脉:其分支有上唇动脉、下唇动脉、鼻外侧动脉 面动脉面前静脉 二、颅顶部解剖 1•将尸体头部垫高。 2. 作皮肤切口:在颅顶作一正方形切口(只切开其中三条边) 3•将颅顶部的结构分层次剥离

依次可见:

头皮: 皮肤 浅筋膜 帽状腱膜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头皮、腱膜下 颅骨外膜 1. 尸体仰卧位,垫高肩部,使头部尽量后仰。 2. 作皮肤切口:从颏下中点作正中切口,至颈静脉切迹;自正中切口的上端向左、右沿下颌骨下缘切至乳突;从颈部正中切口的下端向左、右沿锁骨切至肩峰。 3. 切开并翻起皮肤 从而可见: 浅筋膜中的颈阔肌 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三.颈部解剖

麻醉解剖学名词解释

【头部】 1.颅顶部危险区又称腱膜下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内有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2.面部危险三角: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此三角内静脉无瓣膜,故此处感染易逆行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成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 【颈部】 1.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通过。 2.静脉角:为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左右静脉角分别有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注入。 3.颈动脉三角:是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的区域,又称肩胛舌骨肌舌骨角。 4.腋鞘:又称颈腋管,是椎前筋膜向下外侧包绕腋血管及臂丛而形成的鞘管。 【胸部】 1.乳房悬韧带:乳腺叶间结缔组织中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为乳房悬韧带,又称Caoper 韧带。 2.纵隔:是在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以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 3.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或者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等。 4.心包腔:浆膜心包脏壁二层之间有一层狭窄密闭的腔隙。 【气管插管】 1.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双侧咽鼓管扁桃体和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它们围绕在口、鼻腔与咽腔连通处附近,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2.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行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叫声韧带。弹性圆锥前份较厚,呈垂直方向张于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中份,成为环甲正中韧带。 3.气管隆嵴:在气管分叉处的内面,形成向上突的纵嵴,呈半月状,常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的重要标志,也作为气管插管深度的定位标志。粘膜内有较丰富的迷走神经分布,极为敏感。 4.声门裂:又称声门,是指两侧声襞和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该隙未喉腔的最狭窄部位。但小儿喉腔呈漏斗状,其最狭窄部位在声门裂下方的环状软骨水平。 5.易出血区:或称little区,筛前后动脉的中隔支、鼻后中隔动脉、腭大动脉和上唇动脉的中隔支,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和粘膜下吻合成动脉丛,有时还有鼻翼动脉的中隔支参与,约90%的鼻扭发生于此,故称其为易出血区。

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二、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并包 括其深面的颅顶诸骨。 (一)额顶枕区 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2.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 浅部三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深部 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皮肤skin: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 外伤时出血多,但伤口愈合较快。发根斜性穿过真皮到达浅筋膜,附于毛囊, 手术切口应与毛发的方向一致,以减少对毛囊的破坏。 (2)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 有许多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并将此层分隔成许 多小格,其中充满脂肪,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所以 肿胀局限,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另外,小格内血管的壁被周围结 缔组织紧密固定,当血管损伤时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 缝合止血。 (3)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为一厚而坚韧的腱膜,前连枕额 肌的额腹,后连枕腹,在正中部向后突出附着于枕骨隆凸,在两侧作为耳上肌 和耳前肌的起点,并逐渐变薄,续于颞浅筋膜,附着于颧弓,犹如一顶紧扣在 头顶的帽子。

枕额肌的额腹前方止于额下皮肤,部分纤维与眼轮匝肌混合;后方在冠状 缝稍前方与膜状腱膜相连,收缩时额部产生横纹。 枕额肌的枕腹起自上项线的外侧部,行向前上方,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 收缩时牵引头皮向后。 帽状腱膜借浅筋膜的纤维隔与皮肤紧密相连,临床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 腱膜三层合称为头皮。头皮外伤时,如未伤及帽状腱膜,则伤口裂开不明显; 如帽状腱膜同时受伤,由于额枕肌的收缩牵拉则伤口裂开,尤以横向伤口为甚。缝合头皮时一定要将此层缝好,才能减少皮肤的张力,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止血。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隙subaproneurotic space):是位于帽状 腱膜与颅骨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 上项线,两侧到达颧弓。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 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腱膜下隙出血 或化脓时,可迅速蔓延到整个颅顶,形成较大的血肿,痕斑可出现于鼻根及上 睑皮下。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 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故临床认为 此层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dangerous area)。 (5)颅骨外膜pericranium: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 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但骨膜与颅缝紧密愈着,并深入缝间,成为骨缝膜,与颅内的硬脑膜外层融合。因此,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这一特征易于与腱膜下血肿鉴别。严重的头皮撕脱伤,可将头皮连同部分骨膜 一并撕脱。 颅骨外膜对颅骨的营养作用较少。剥离后不影响颅骨的生长。 (二)颞区 1.境界:位于颅顶的两侧,介于上线与颧弓上缘之间,前方至颧骨的额突 和额骨的颧突,后方达乳突基部和外耳门。

医学头皮的名词解释

医学头皮的名词解释 头皮是指位于颅骨顶部的皮肤结构,它覆盖着人类头部的不同区域,如额部、顶部、颞部和枕部。头皮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保护颅骨和脑组织,维持温度平衡,并作为头发生长的环境。医学中,头皮也涉及一些特定的疾病和治疗方法。本文将对医学头皮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毛囊 毛囊是头皮中的重要结构,它是头发生长的场所。毛囊由多个组织组成,包括毛乳头、毛母细胞、毛乳头毛细血管和周围纤维组织等。毛囊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维持头发的生长。当毛囊受损或受到炎症等刺激时,可能导致脱发问题。 脂腺 脂腺是头皮上存在的一种皮脂分泌器官。它分布在头皮的各个区域,并通过分泌皮脂来保护头发和头皮的健康。然而,过度分泌或堵塞的脂腺可能导致头皮油脂过多,引发头屑和痒症。 头屑 头屑是头皮上脱落的角质层,通常呈现为白色或黄色的小片状物质。头屑的产生常常与头皮过度干燥或过度油脂分泌有关。一些头皮疾病,如头屑性皮炎,也会引起头皮上的头屑问题。 皮炎 皮炎是指头皮上的炎症反应,常常伴随着红肿、痒痛和其他不适症状。头皮炎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反应等。常见的头皮炎类型包括脓疱性头皮炎、脂溢性头皮炎和接触性头皮炎等。 脱发

脱发是指头发在不正常情况下脱落的现象。头皮中的脱发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包括雄性型脱发、斑秃、弥漫性脱发和脱发症等。脱发通常会导致头发减少或稀疏,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社交压力。 头皮检查 头皮检查是确定头皮疾病类型和程度的一种常用方法。医生可以使用专业仪器 和工具来观察头皮的外观、触摸头皮和采集头皮样本等。头皮检查有助于确诊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头皮保养 头皮保养是指通过正确的护理方法来维护头皮的健康状态。头皮保养包括定期 洗发、保持头皮清洁、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学产品和热烫等。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头皮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头皮移植 头皮移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脱发的手术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健康的头皮组织或 毛囊移植到患者稀疏的头发区域,以促进新毛发的生长。头皮移植术通常由专业医生进行,并需要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特殊护理。 总结: 头皮作为头部的保护层和头发生长的环境,在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了解头 皮相关的名词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头皮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通过正确的头皮保养和及时的治疗,我们可以维护头皮的健康,促进头发的生长和发展。

颅骨定位标志

颅骨定位标志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一)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颅部的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的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 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6. 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8.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9. 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0. 前囟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 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新生儿前囟位于此点。前囟膨出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 11. 人字点lambda:又称顶枕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 cm处,为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交点处。新生儿后囟位于此点。 (二) 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主要标志线: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常以六条标线为依据: (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 (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相平行的线。 (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做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 2.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大脑纵裂:相当于矢状线位置。 (2)中央沟:在前垂直线和上横线的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相当于后垂直线与中垂直线之间的一段,此段的下端在颞下颌关节的上方5~5.5 cm处。 (3)外侧沟:相当于中央沟投影线与上横线交角的等分线。 临床手术中,确定大脑外侧沟和中央沟的体表投影线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定眉间至枕外隆凸为矢状线,在颧弓中点上方4 cm处(约2横指)即为翼点,从翼点至矢状线中点(50%)后2 cm处

颅骨体表标志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发表时间:2009-09-23 发表者:王迪(访问人次:978) (一)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颅部的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的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 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 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翼点内 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6. 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cm, 外耳道中心点后约cm处。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8.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 免导致大出血。 9. 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0. 前囟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 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新生儿前囟位 于此点。前囟膨出是。颅内压增高的体征。 11. 人字点lambda:又称顶枕点,位于枕外隆凸上方约6 cm处,为矢状缝和人字缝的交点处。新生儿后囟位于此点。 (二) 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主要标志线: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常以六条标线为依据: (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 (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相平行的线。 (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做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 2.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1)大脑纵裂:相当于矢状线位置。 (2)中央沟:在前垂直线和上横线的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相当于后垂直线与中垂直线之间的一 段,此段的下端在颞下颌关节的上方5~cm处。 (3)外侧沟:相当于中央沟投影线与上横线交角的等分线。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解剖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解剖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均走行于浅筋膜,大致可分为耳前组和耳后组。 一、颅顶部的血管: 颅顶部的血管有五对,其中耳前组有三对,耳后有二对。 (1)滑车上动、静脉supratrochlear a. & v.:距正中线约2cm。滑车上动脉是眼动脉的终支之一,与滑车上神经伴行,绕额切迹至前额部。 (2)眶上动、静脉supraorbital a. & v.:距正中线约2.5 cm。眶上动脉系眼动脉

的分支,与眶上神经伴行,在眼眶于上睑提肌和眶上壁之间向前行,至眶上孔(切迹)处绕过眶上缘到达额部。 上述两组动脉和神经的伴行情况:常是滑车上动脉在滑车上神经的侧,眶上动脉在眶上神经的外侧。 (3)颞浅动、静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 & v.:与耳颞神经伴行,穿出腮腺上缘,跨过颧弓到达颞区。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大终支之一,起自下颌颈后方,在腮腺深面、耳颞神经前方上行,该动脉的搏动可在耳屏前方触与。在颧弓上方约

2~3 cm处颞浅动脉分为额支和顶支。 额支较粗,外径约1.8mm,通常与垂直线呈15~900的前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额结节附近向上至颅顶,行程中向后上方发出2~5条额顶支,分布于颅顶,分布的面积约99 cm2,这些分支中有一支以上的管径超过1.0 cm2(82%)。 顶支的外径约1.7mm,与垂直线约呈300的后倾角,向后上方至顶结节,分支分布于颅顶,分布面积约53 cm2。颞浅动脉位置恒定,管径粗大,且具有较大的扩性,是在颈动脉系统缺血时作颅外动脉吻合的理

想供血动脉。 颞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 (4)耳后动、静脉posterior auricular a. & v.:耳后动脉细小,在腮腺深面起自颈外动脉,沿二腹肌后腹上缘行向后上方,经耳廓后面上行,分布于耳廓外侧面与后上方的皮肤。由于该动脉口径细,不适合作颅、外吻合术的供血动脉,但其与颞浅动脉与枕动脉之间的吻合较多,是耳后区代蒂游离皮瓣的轴血管,也是全额瓣的补充血管。 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5)枕动、静脉occipital a. & v.:枕

最全面胎儿颅脑切面多图详解,值得收藏

最全面胎儿颅脑切面多图详解,值得收藏 1. 近颅顶部横切面:近圆形光环,较小,中间可见中线贯穿前后,此为大脑镰和大脑中央型,中线两侧为大脑实质,回声均匀,孕晚期可见脑回形态。 图1A 胎头颅顶部横切面声像图

图1B 胎头颅顶部横切面声像图详解 2. 侧脑室平面:从顶部向下横切平移,颅骨光环变大,呈椭圆形,中间有连续中线,两侧在中间1/2部有平行光带,较中线短,为侧脑室的外侧,见图2。在13周以前,侧脑室被高回声的脉络膜丛填充,见图3,脉络膜丛随孕周增加逐渐退化。整个孕期侧脑室可以有少量积液,其最大宽径一般小于10mm,不超过15mm. 图2A 胎头侧脑室平面声像(28周)

图2B 胎头侧脑室声像图详解(28周) 图3A胎头侧脑室平面声像(13周) 图3B胎头侧脑室平面声像图详解(13周)3. 丘脑平面:侧脑室

向下平移为头颅最大平面,中线不连贯,前1/3可见等号样平行短光带为透明隔腔。中1/3可见两侧对称的丘脑,呈低回声。稍斜切可见侧脑室。丘脑平面是测量双顶径和头围的标准切面,见图4.孕中晚期可见位于中部的第三脑室,宽度在2-3mm,若达到5mm为第三脑室扩张。 图4A 胎头丘脑平面声像 图4B胎头丘脑平面声像详解4. 中脑切面:丘脑平面往下颅骨光环逐渐变小,仍可见颅中线,两侧对称蝶形回声为大脑脚,此平面可见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后颅窝的上部。 5. 小脑横切面:后颅窝见蝶形对称的小脑,回声比大脑实质稍强

显示规则排列的一条条蚓突回声,见图5. 基本占满后颅窝池,后颅窝池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前后宽度在10mm以内,小脑横径随孕周而增长,妊娠20-38周每周增长约1-2mm,妊娠38周以后每周增长约0.7mm。 图5A 胎头小脑横切面声像 图5B胎头小脑横切面声像详解 6. 胎头冠状切面:从前到后可以观察到①面骨和额叶切面,见图6; ②透明隔和尾状核切面,见图7;③丘脑冠状切面,见图8;④大脑脚切面,见图9;⑤小脑切面,见图10.

第2章颅脑的CT解剖

第二章颅脑的CT解剖 第一节颅骨的CT解剖 (1) 第二节硬脑膜的CT表现 (4) 第三节脑池的CT解剖 (5) 第四节脑室的CT解剖 (7) 第五节脑实质的CT解剖 (8) 第六节脑血管的CT解剖 (12) 第七节蝶鞍和垂体的CT解剖 (13) 第八节颅脑正常不同和钙斑 (14) 第九节颅脑伪影 (16) 第一节颅骨的CT解剖 -、颅盖骨的CT表现 (一)颅顶部层面(图2-1-1) 颅顶部颅骨不显颅腔,颅顶中央呈椭圆形的高密度区为颅顶部中央全层骨质显影,外周部份密度较低是因在层面内的骨质向外慢慢变薄,同时存在部份容积效应的结果。 (二)颅盖上部各层面(图2-1-2)

颅盖上部是指除颅顶部之外的颅穹结构。颅盖上部各层面中,居上位者颅环较小;居下位者颅环较大。特点是颅环分三层:中层密度较高,是全层骨质的显影;内、外两层的密度较低,是因层面内的骨质呈斜面,同时存在部份容积效应的结果,不该误为软组织影像。 (三)颅盖下部各层面(图2-1-3) 颅盖下部因骨结构与扫描层面垂直,故不显现内、外低密度的层次。颅环较厚的部位能区分出内、外板和板障。在较低层面上颅前壁内外板之间显现低密度的额窦。自颅前壁中央有向后突出的额内嵴,自颅后壁中央有向前突出的枕内隆凸。在颅盖最低层面上,可见自颅环前外部向腔内突入的蝶骨嵴影和自颅环侧部向腔内突入的岩上嵴外端影。 二、颅底骨的CT表现 (一)眶板和鞍背层面(图2-1-4) 层眼前段由额骨组成,其前缘系额鳞下部,额鳞内仍见低密度的额窦。自额鳞双侧部向后方延伸的三角形高密度区为额骨眶板,眶板后端的突出部为前床突,眶板后缘即蝶骨小翼。双侧眶板后部之间有蝶平面相连,蝶平面后缘与双侧前床突之间可见视神经管影。 蝶平面后方有游离的鞍背。鞍背呈横位,两头突起为后床突。鞍背与鞍结节之间的空间为垂体窝。颅侧壁向内的小突起为岩上嵴外端,颅后壁中央有枕内隆凸上延的枕内嵴。 (二)蝶鞍和岩锥上部层面(图2-1-5) 层眼前段中部为鼻腔上部,双侧为眶腔。鼻腔前为较厚的鼻骨,双侧与眶腔之距离以很薄的纸样板,后界为蝶鞍。鼻腔上部的中线上有鼻中隔,双侧为筛窦。眶腔呈锥形,眶外壁由颧骨和蝶骨大翼组成,眶内壁即纸样板。眶腔后端直接后延的管状影系眶上裂内段显影。 鼻腔后方有蝶鞍,蝶窦因发育情形不同而有多种表现。在蝶鞍后外侧有岩锥上部影,其尖朝前内,与蝶鞍相邻,其底朝后外,与颅侧壁相连。岩锥内段由骨松质组成,显较低密度影。中段由内耳组成显高密度影,但其后内侧部有密度较低的内耳道影,其开口即内耳门。岩锥外段充满气房,故显低密度影,其中接近内耳的最低密度区为鼓室上隐窝。 蝶鞍与双侧岩锥的后方为颅后窝。岩锥后缘与侧壁之间的转折处常显向外的凹窝为乙状沟,颅后窝后壁的中央仍见枕内嵴。 (三)蝶鞍和岩锥中部层面(图2-1-6) 蝶鞍较低层面显现双侧部。蝶鞍侧部是相当于颈内动脉沟通过的部位,其后端有前凹的切迹,是颈内动脉沟后端的显影。岩锥体积最大,岩尖已接近蝶鞍,并与颈内动脉沟后端和蝶鞍一起围成破裂孔。岩锥内部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