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货丨头颈部血管(动脉)影像解剖

干货丨头颈部血管(动脉)影像解剖

干货丨头颈部血管(动脉)影像解剖头颈部血管(动脉)影像解剖

谢谢大家,今天的头颈部动脉血管影像解剖就到此。下期见~

原创图文,本文作者:医生海馨

医学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 (主要层面)

===========(1)鞍上池层面 鞍上池位于层面中央,呈星形。多数有六个角,呈六角星状。前角通大脑纵裂池,两侧的前外测角通大脑侧裂池,两后外角通大脑角池及环池,后角连大脑脚间池。 鞍上池内容纳重要结构。其前部为漏斗和视交叉,视交叉外侧可见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本层面可显示WiLLis环的大部分。 鞍上池前方为大脑半球额叶底部。两侧方为颞叶,外侧裂池为额叶和颞叶的分界。后方为中脑大脑脚,中脑背侧有一对隆起,为下丘。四叠体池环绕下丘的表面。 小脑幕呈“八”字向后张开,附于乙状窦。小脑幕的前方为颞叶,后方为小脑半球及蚓部。 小脑蚓与枕骨之间为枕大池。 ==============(2)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中脑位于此层面中央,中脑腹侧见大脑脚。在MRT2加权像上可见位于大脑脚底的黑质和红核,左右各一并对称。黑质在前,呈卵圆形。红核在后,呈圆形。它们均呈低信号。中脑背侧可见中脑导水管及上丘。上丘后方为四叠体池。 下丘脑居中脑前方,其中间为裂隙状的第三脑室下部。第三脑室的前方为侧脑室前角下部及大脑半球额叶。两侧方见尾状核和豆状核。前连合在层面近中部横行,形似自行车车把,将前方的纵裂池和后方的第三脑室隔开。在MRT2加权像上观察前连合最佳。 大脑外侧裂呈横置的“T”型,颞叶与基底节核团之间为岛叶。覆盖岛叶的大脑组织称为岛盖; 侧脑室下角居颞叶内,呈弧性裂隙影。侧脑室下角内测为海马所在。 小脑幕呈“V”形向后附于窦汇,其间为小脑蚓部及小脑上池。 =============(3)松果体层面 第三脑室呈纵行裂隙状,位于层面中央。它与前方的室间孔、穹隆及室间隔构成中线结构。 室间孔居穹隆与背侧丘脑之间,它连接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通。 自中线向外依次可见如下结构:侧脑室、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外侧裂、颞叶。 内囊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头及背侧丘脑之间,呈“﹤”形,尖端朝内侧。内囊分三部分,尾状核头部与背侧丘脑之间内囊膝部,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前脚,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为内囊后脚。豆状核由两个核团组成,分别是内测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基底节和内囊的解剖结构在MR图像尤其是T2加权像上显示最清楚。 侧脑室前角与大脑纵裂池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它连接左右额叶。第三脑室后方为松果体,常因钙化而在CT图像上呈现高密度,故易于识别。松果体后方为大脑大静脉池及直窦。大脑大静脉及直窦在增强图像上显示尤为清楚。侧脑室三角区内富含静脉丛,并常发生钙化。三角区后方为枕叶。 ==================(4)侧脑室体部层面 两侧侧脑室形态基本对称,呈现体部及前、后角。体部呈凹缘向外侧的镰刀状,居中线两旁,中间由室间隔相隔。室间隔为两侧膜状结构紧贴而成,之间可有潜在腔隙,如扩大则形成第五脑室,属正常变异。室间隔体部两旁为尾状核头部及背侧丘脑,豆状核在此层面上不显示。两侧侧脑室前角之间为胼胝体膝部,后角之间为胼胝体压部。 大脑外侧裂位于半球凸面中点处,向后向内延伸至侧脑室三角区平面。顶枕沟始于中线后1/3处,为顶叶和枕叶分界标志。此层面同时出现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枕4个叶。

体循环动脉解剖全解

体循环动脉解剖 体循环的动脉是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部的血管,主要的分布特点:①头颈、四肢和躯干一般都有动脉主干分布,左、右基本对称。②躯干的动脉有壁支和脏支之分,壁支一般有明显的节段性。③动脉多居身体的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处,常与静脉、神经等伴行,外包结缔组织形成血管神经束。④动脉往往以最短的距离到达所营养的器官。⑤动脉的粗细、支数多少、配布形式与器官的形态、大小和功能密切相关。 (一)主动脉 主动脉(aorta)是体循环的动脉主干,由左心室发出,向右上方斜行至第2胸肋关节后方,再弯向左后,至第4胸椎体下缘处转折向下,沿脊柱左前方下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至第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平面为界,将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 (ascending aorta)、主动脉弓(aortic arch)和降主动脉。 1.升主动脉自左心室起始后,在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之间行向右前上方,至右侧第2胸肋关节后方移行为主动脉弓。升主动脉根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

2.主动脉弓主动脉弓是升主动脉的延续,呈弓形弯向左后方,至第4胸椎体下缘移行为降主动脉。主动脉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主动脉弓下方近动脉韧带处有2~3个栗粒状小体,称主动脉小球 (aortic glomera),是化学感受器,参与调节呼吸。主动脉弓的凸侧向上发出三个分支,自右向左依次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向右上方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左、右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左、右锁骨下动脉则主要是上肢的动脉主干。 3.降主动脉降主动脉又以主动脉裂孔为界分为胸主动脉(thoracic aorta)和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胸主动脉是胸部的动脉主干,腹主动脉是腹部的动脉主干。降主动脉在第4腰椎体下缘水平由分出左、右髂总动脉(common iliac artery),后者在骶髂关节前方分为髂内动脉 (inter iliaca artery)和髂外动脉(exter iliaca artery)。髂内动脉是盆部的动脉主干,髂外动脉则主要是下肢的动脉主干。 (二)头颈部动脉 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是头颈部的动脉主干。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两侧均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沿气管、喉和食管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是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的扁椭圆形小体,属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的促使呼吸加快,以排除过多的二氧化碳。 颈总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冠状动脉解剖学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1.左主干: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长度5~40毫米,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尚发出第三支血管,即中间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2. 左前降支:沿肺动脉前行至前间沟,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其主要分支包括: (1)间隔支动脉 室间隔穿支:几乎成直角发出,第一室间隔穿支较粗大,越接近心尖部越细小,且与前降支成角越锐利。 (2)对角支: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般有2-6支,相互平行,自近端至心尖,逐渐变细小。偶然一支粗大的角支可以与前降支相似或更粗大。 右室前支左圆锥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3.左回旋支:绕向后于左心耳下到达左房室沟。其分支包括: 1)钝缘支:1-4支,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钝缘支较粗大,其分支后的左回旋支明显变细。 约10%的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称为后降支。 回旋支尚发出分支供应房室结,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来源于左回旋支,还可发出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左室前支左室后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中部,也可发自近主动脉瓣或右冠窦-主动脉交接处。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以一支传导血管至后室间沟。其分支包括: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达肺动脉瓣。 窦房结动脉:约50%的心脏窦房结动脉 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右上方, 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以后分支常成直角发出, 供应右心室前侧壁或右心房。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远端分为2支: (1)后降支: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2)左室后支: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下行至心尖时发出 1~2·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注释:Ao(Aorta主动脉)MT(main Trunk左主干)Rc(Right coronary右冠状动脉)LAD(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左前降支)LCx(Left Circumflex artery左回旋支)Diag.(Diagnoal branch对角支) LMB(Left Marginal Branch左钝缘支) Spyder View(“蜘蛛位”) PLA(Posterior Left ventricle artery左室后支)PDA(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后降支) 四、关于冠心病的基本知识:1、斑块形成分四个阶段:脂质沉积;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性斑块。2、梗塞分心内膜下梗塞和透壁性梗塞,VCT表现为肌壁变薄,密度降低。3、梗塞的并发症: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左室乳头肌梗塞等。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的心梗和ST段无抬高的心梗)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是以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糜烂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其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程度决定了病人有无临床症状。 五、关于斑块:1、定义: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至少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位可见。斑块的典型结构为覆盖有胶原纤维帽的细胞外脂肪核。2、VCT检查的意义在于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及时采取措施,有助于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称为易损斑块,其影响因素包括:脂核(较大,大于40%或呈液性);纤维帽的厚度;局部炎症和新生血管;点状钙化;正性重构(即斑块向壁外生长,保持管腔原有大小。易致斑块破裂);出血等。VCT对脂核、点状钙化和正性重构发现较好,对其他不如血管内超生(IVBS)。3、IVBS 是观察冠脉斑块的金标准:分软斑块、中间斑块和钙化斑块。VCT对应CT值为:-42~47HU;61~112HU;126~736HU。4、VCT的斑块分类为软斑块(软组织密度,有时可见其内脂肪密度的脂核,代表易损斑块);混合性斑块(钙化和软组织均有,可以钙化为主或以软斑块为主);钙化斑块(指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CT值大于130HU)5、血管分叉处易形成斑块,原因是血流变化,此处内膜易受损伤。 6、关于钙化:易受累顺序:LAD37%,RCA25%,LCX22%,LM16%。常用钙化计分表示。钙化计分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头颈部

鼻外侧A 上唇A 下唇A 颏下A 颈外A 面A 內眦A 颞浅V 下颌后V 面V 颈内V 内眦V 翼V 丛 海绵窦 头部 头皮、面浅部和面深部 1.熟悉头皮五层的结构特点及颅内外血管交通的途径及其意义。 皮肤—浅筋膜—颅顶肌和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CT 和颅骨外膜 临床头皮 颅顶部危险区 颞区:皮肤→颞浅筋膜 耳前组:颞浅A 、V ,耳颞N →颞筋膜→颞肌→骨膜 耳后组:耳后A 、V 、枕小N 2.掌握头部肌肉(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位置、作用和神经支配。 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唯一一块开口肌)(三叉N 下颌支) 面肌:眼裂周围肌、鼻孔周围肌、口裂周围肌(面N ) 3.熟悉面部血管、神经的配布。 ①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经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深面至下颌下三角→在咬肌前缘处 绕过下颌骨下缘转至面部→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与眼动脉吻合。 主要分支有颏下动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②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行于面动脉后方→在下颌角下 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于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 面静脉可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通过面深静脉和翼 静脉丛等与海绵窦相通。两侧口角与鼻根连线围成的三 角区,称危险三角,此区域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海绵 窦,引发颅内感染。 ③淋巴:浅淋巴丰富成网,注入下颌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④神经:面部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面肌由面神经支配,咀嚼肌由三叉神经下颌支支配。 三叉神经三个终末支分别称为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它们分别穿眶上孔、眶下孔和颏孔至面部。其中,眶上神经分布于眼裂以上皮肤,眶下神经分布于眼裂与口裂之间,颏神经则分布于口裂以下。 眼神经 (眶上裂)→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管理额区和顶区的皮肤感觉 上颌神经 (圆孔) →眶下神经:管理临近的面部皮肤感觉 下颌神经(卵圆孔)

脑供血与脑血管解剖(图文)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 状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 要全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 脑组织对血液供应的依赖性很强, 对缺氧十分敏感。脑血管的特点: 动脉壁较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 无瓣膜,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 独特的硬脑膜窦,血液与神经元间 有血脑屏障,此屏障有重要的临床 意义。 正常的脑功能依赖于通过致密的血 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 养。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 组血管来供应:即双侧的颈动脉系 统和椎动脉系统。脑组织由四条大 动脉供血,即左右两条颈内动脉构 成的颈内动脉系统和左右两条椎动 脉构成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部血 液供应量约80%-90%来自颈内动脉 系统,10-20%来自椎-基底动脉系 统。 下面一组图为不同方位和模式下所示负责脑部血液供应的几条大动脉。

颈总动脉于第四颈椎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A和颈外A两个分支,其中颈外动脉负责脸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分出后沿颈部向上直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海绵窦,紧靠海棉窦内侧壁,穿出海棉窦行至蝶骨的前床突内侧,开始分支(颈内A按行程分为四段:即颈段、颈内动脉管段、海棉窦段和脑段,临床上将后两段合称为“虹吸部”),其颅外的颈段无任何分支,颈内动脉管段先后分出颈鼓A和翼管A两个小支,海棉窦段先后分出海棉窦支、垂体支和脑膜支,脑段在前床突内侧处分出眼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ACA)和最大终末支的大脑中动脉(MCA)两个主要终末支。供应除部分颞叶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前3/5的血液,即又称为前循环系统。

椎-基底动脉供应脊髓上部、大脑的后2/5(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部和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和小脑的血液,故又称为后循环系统。 两侧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相连,颈内动脉的末端通过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相连,于是围绕脚间窝形成一完整的血管环即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Willis动脉环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如果一条动脉发育不良或阻断时,其他动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动脉环来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供,从而防止了严重损害的出现。 右图为从脑的底面向上观察所 示,包括了Willis动脉环和各条 主要的动脉 任意一条颈内动脉的血流减 少都会造成额叶功能的某些损 伤,这种损伤可能会造成另外一 侧身体的麻木、无力或瘫痪。椎

头颈部血管的正常解剖

头颈部血管的正常解剖 头颈部的血供主要来自于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甲状颈干及肋颈干。脑的动脉血液分别由颈动脉的颈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供给。颅面及颈部的动脉血液则由颈动脉的颈外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肋颈干供给。 一、颈动脉系统 颈总动脉右侧颈总动脉起自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顶端。两侧颈总动脉的起源也有变异,如左侧颈总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等。颈总动脉也可先天发育不全。颈总动脉常于颈4椎体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外动脉,但也可高至颈1或低达胸2水平。 二、颈内动脉 分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出后,先居颈外动脉后外侧上行,再转向颈外动脉后内侧,垂直上升达颅底,经颈动脉管入中颅窝,穿过海绵窦止于前床突上方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六段法:颈段、岩段、海面窦段、虹吸弯段、前床突上段、终末段。 四段法:颈段、岩段、海面窦段、脑内段 颈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开始至颞骨的颈动脉孔为止,正常情况下,两侧等粗者占多数,不等粗时,往往左侧粗于右侧。该段无分支,是鉴别颈内外动脉的一个依据。颈内动脉起始部形成一稍呈梭形的膨大称颈动脉窦,是压力感受器。该段和颈总动脉分叉处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狭窄的好发部位。 岩骨段:位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两者借弯曲的膝相连。该段与面神经管、内耳道、耳蜗、膝状神经节、面神经、岩大神经、岩小神经、三叉神经、鼓室、咽鼓管、脑膜中动脉及张骨膜肌的关系密切。此段动脉发出颈鼓室支和翼管支,与颈外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是介入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海面窦段:颈内动脉穿出颈动脉孔,先向后床突,然后在蝶骨的外侧颈动脉沟内向前穿过硬脑膜进入海面窦。沿着海面窦的侧壁,与第III、IV颅神经、第V颅神经上颌支及眼动脉伴行,最后向后、内、上急转弯穿硬膜而出。该段分为五个部分,即后升部、第一弯曲(凸段)、水平部、第2弯曲(凹段)和前升部。颈内动脉海面窦段分支的分型和命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较为恒定的分支为脑膜垂体干和海面窦下动脉。 脑膜垂体干:脑膜垂体干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最大、最恒定的分支,大多起自第一弯曲(凸段)顶壁,部分起自侧壁。主要分支有: 小脑幕动脉:自凸弯部走向后外方,至颞骨岩部硬膜,再延至小脑幕游离缘,分支供应动眼神经、滑车神经、海面窦上壁和外侧壁,及半月神经节被囊深面,并与眼动脉的脑膜支、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脑膜背动脉:外径与小脑幕动脉相仿,自凸弯走向海绵窦后下方,穿海面窦后壁,供应斜坡硬膜与外展神经,并分细支伸向鞍背后方的基底窦内,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垂体下动脉:自凸弯顶壁或顶壁内侧斜向前内,供应鞍底和鞍背硬脑膜及垂体后叶,并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海面窦下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海面窦段水平部外侧面,少数起自脑膜垂体干或与小脑幕动脉共干,越过外展神经上方后分为前后两支,供应海面窦外壁下部和下壁、卵圆孔和棘孔区硬脑膜,并与脑膜中动脉吻合。少数海面窦下动脉还分出半月节被囊动脉、幕缘动脉和眼动脉等分支。 虹吸弯段:为海面窦段移行为前床突上段的转折处,眼动脉通常发自此段。 前床突上段:自虹吸弯段再穿硬脑膜则上行为前床突上段,与海面窦走行方向相反,即由前向后行,至前穿质下方移行为终末段。 终末段:甚短,其终末支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血管解剖

心的血管 心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冠状动脉;心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回流到右心房,少量直接进入心腔(主要是右心房)。 (一)动脉 1.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r arters起于主动脉右窦,在右心耳与肺动脉干根部之间进入冠状沟,绕行至房室交点处形成一倒“U”形弯曲并分为二支:后室间支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较粗,是主干的延续,沿后室间沟走行,分支分布于后室门沟两侧的心室壁和室间隔后1/3部;左室后支,向左行,分支至左心室隔壁。 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后1/3部(其中有房室束左后下支通行)、部分左心室隔壁。 2.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起于主动脉左窦,在肺动脉干和左心耳之间左行,随即分为前室支和旋支。 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沿前室间沟走行,绕心尖切迹至后室间沟,与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门支吻合。前室门支向左侧、右侧和深面发出三组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部分右心室前壁间隔2/3部(其中有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左前上支通过)。因50%以上的心肌梗塞系前室门支闭塞所致,故常将该支称为“猝死动脉”。当前室间支闭塞时,可发生左室前壁和室间隔前部心肌梗塞,并可发生束支传导阻滞。 旋支circumflex branch沿冠状沟左行,绕过心左缘至左心室隔面,多在心左缘与后室门沟之间的中点附近分支而终。旋支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左侧面和隔面。旋支闭塞时,常引起左室侧壁或隔壁心肌梗塞。 左、右冠状动脉较重要分支有: (1)窦房结支:近60%起于右冠状动脉,40%起自左冠状动脉旋支。沿心耳内侧面上行,分布于窦房结和心房壁。 (2)勋脉圆锥支:左、右各一。分别由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右冠状动脉发出,在动脉圆锥前上部相互吻合形成Vieussen环。该环是左、右冠状动脉之间的重要侧支循环通路之一。 (3)左缘支和右缘支:左缘支起于左冠状动脉旋支,沿心左缘走行;右缘支起自右冠状动脉,沿心下缘向心尖走行,与前、后室门支吻合。左、右缘支比较恒定,比较粗大,是冠状动脉造影时辨识血管分支的标志之一。 (4)房室结支:90%起于右冠状动脉“U”形弯曲的顶端,8.41%起于左冠状动脉旋支。分布于房室结区。由于90%的房室结支起自右冠状动脉,故当急性心肌梗塞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时,应首先考虑右冠状动脉闭塞。 3.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左、右冠状动脉在心胸肋面的分布比较恒定,但在隔面的分布范围变异较大。根据左、右冠状动脉在心隔面分布区的大小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室隔面和左心室隔面一部分,此型占71.35%; (2)均衡型左冠状动脉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分别分布于左、右心室膈面,互不逾越后室间沟,此型占22.92%; (3)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旋支分布于左心室隔面和右心室膈面的一部分,此型占5.73%。 在上述分型中所谓优势动脉仅指它在心室隔面的分布范围,而非供血量的多少。左冠状动脉在所有正常人中,供血量占绝对优势。当然,优势动脉(尤其是左优势型)的狭窄或闭塞后果比非优势动脉更严重。 (二)静脉 心的静脉经三条途径回心。 1.心最小静脉smallest car diac veins称Thebesian静脉,是位于心壁内的小静脉,直接开口于各心腔(主要是右心房)。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解剖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解剖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均走行于浅筋膜内,大致可分为耳前组和耳后组。 一、颅顶部的血管: 颅顶部的血管有五对,其中耳前组有三对,耳后有二对。 (1)滑车上动、静脉supratrochlear a. & v.:距正中线约2cm。滑车上动脉是眼动脉的终支之一,与滑车上神经伴行,绕额切迹至前额部。 (2)眶上动、静脉supraorbital a. & v.:距正中线约2.5 cm。眶上动脉系眼动脉的分支,与眶上神经伴行,在眼眶内于上睑提肌和眶上壁之间向前行,至眶上孔(切迹)处绕过眶上缘到达额部。 上述两组动脉和神经的伴行情况:常是

滑车上动脉在滑车上神经的内侧,眶上动脉在眶上神经的外侧。 (3)颞浅动、静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 & v.:与耳颞神经伴行,穿出腮腺上缘,跨过颧弓到达颞区。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大终支之一,起自下颌颈后方,在腮腺深面、耳颞神经前方上行,该动脉的搏动可在耳屏前方触及。在颧弓上方约2~3 cm处颞浅动脉分为额支和顶支。 额支较粗,外径约1.8mm,通常与垂直线呈15~900的前倾角向前上方斜行,至眶外上角或额结节附近向上至颅顶,行程中向后上方发出2~5条额顶支,分布于颅顶,分布的面积约99 cm2,这些分支中有一支以上的管径超过1.0 cm2(82%)。 顶支的外径约1.7mm,与垂直线约呈300

的后倾角,向后上方至顶结节,分支分布于颅顶,分布面积约53 cm2。颞浅动脉位臵恒定,管径粗大,且具有较大的扩张性,是在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时作颅内外动脉吻合的理想供血动脉。 颞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 (4)耳后动、静脉posterior auricular a. & v.:耳后动脉细小,在腮腺深面起自颈外动脉,沿二腹肌后腹上缘行向后上方,经耳廓后面上行,分布于耳廓外侧面及后上方的皮肤。由于该动脉口径细,不适合作颅内、外吻合术的供血动脉,但其与颞浅动脉及枕动脉之间的吻合较多,是耳后区代蒂游离皮瓣的轴血管,也是全额瓣的补充血管。 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

颈部解剖实验报告

颈部解剖实验报告 篇一:局部解剖实验报告_颈 福建中医学院____________级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骨科局部解剖学》颈部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1)(2)(3)(4)(5)(6)(7)(8)(9)(1)(2)(3)(4)(5)(6)(7)(8)(9)(10)(1)(2)(3)(4)(5)(6)(7)(8)(9)(10)(11)(1)(2)(3)(4)(5)(6)(7)(8)(1)(2)(3)(4)(5)(6)(7) (8)(9)(10)篇二:鸡解剖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鸡的解剖 二、试验时间:2021年12月12日三、实验地点:动医楼 四、使用器械:镊子(不带齿)、手术刀、手术剪 五、解剖程序:首先把鸡处死,方法是:在鸡的颈部靠近头处开口放血致死;然后 解剖六、观察内容 1. 嗉囊:食管的膨大部,位于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偏右 2. 腺胃:纺锤形,在 肝左右两叶之间的背侧 3. 肌胃:紧接与腺胃,近圆形,呈暗红色 4.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前端与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状 5. 空肠:前接十二 指肠,后接回肠,灰白色,管状 6. 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直肠,夹在两条盲肠之间,灰白色,管状 7. 结直肠: 很短,前接回肠 8. 胰腺:夹在十二指肠降升支之间,淡黄色,长条形 9. 肝:位于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有一绿色胆囊 10. 法氏囊:位 于鸡的泄殖腔的背侧,是泄殖腔的一个盲囊 11. 气管:较长而粗,半透明管状,位于皮下,偏右,进入胸腔在心基上方分为两个 支气管 12. 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叉处,分外鸣膜和内鸣膜,禽类的发声器官 13. 肺:位于胸腔背侧,扁平四方形 14. 心脏:位于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椎体形 15. 肾:位于综荐股两旁和髂 骨内面,红褐色 16. 卵巢:位于左肾前部肾上腺的腹侧,上有发育着的大小不一的黄色卵泡

大脑动脉环名词解释解剖学

大脑动脉环名词解释解剖学 大脑动脉环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大脑内、外的血管系统的学科。它通过对大脑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研究,确定大脑血管系统在大脑发育、功能实现和病变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大脑动脉环解剖学是神经解剖学、脑病学、脑影像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脑动脉环由内部和外部血管等构成,它们包含主要的血管和风湿血管等支血管,形成脑内外血管系统。大脑内血管系统主要由额动脉、乙状结肠动脉、颞动脉、小脑动脉、椎动脉等组成,这些动脉通过血管环连接,形成动脉环及其分支,支撑大脑的内部组织。外部血管系统包括环形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枕大动脉、颈垂动脉等,这些动脉的分支供给大脑的外部血络。 大脑动脉环发挥着大脑发育、功能实现和病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动脉环和分支接受和分配到大脑内部组织的血液,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大脑血管系统也维持和支持大脑功能的实现,例如它能够向大脑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维持大脑功能的正常运行。此外,血管系统也发挥着一定的防御作用,能够有效阻止病原体和外界物质进入大脑,从而保护大脑组织免受病毒和其他毒素的侵害。 大脑动脉环是大脑如何发育、功能实现和病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有必要对大脑动脉环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保护大脑的健康。大脑动脉环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和治疗大脑疾病,及时开发有效的治疗手段,以

减少其发病率。大脑动脉环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脑功能的发展,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发育过程,从而提高人类的智慧,实现更为高效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总之,大脑动脉环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大脑内、外血管系统构成及本质特征的学科,它是神经解剖学、脑病学、脑科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保护大脑健康,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大脑疾病,促进脑功能的发展,提高人类的智慧,实现更高效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动脉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动脉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1. 动脉的概述 动脉是人体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输和分配血液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管道。动脉通常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压力,以适应血液的高速流动。在解剖学上,动脉被分为多个层次,并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2. 动脉的解剖结构 动脉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内膜、中膜和外膜。 2.1 内膜 内膜是动脉最内层的结构,由内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内皮细胞具有平滑的表面,防止血液与动脉壁发生摩擦。此外,内皮细胞还参与调节血液供应和维持动脉的健康状态。 2.2 中膜 中膜是动脉的中间层,由平滑肌细胞、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平滑肌细胞具有收缩和扩张的功能,可以控制动脉的直径。弹力纤维增强了动脉的弹性,使其能够承受血液流动时的冲击力。胶原纤维提供了结构支持,保持动脉的形状。 2.3 外膜 外膜是动脉最外层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和一些纤维细胞构成。外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动脉免受外界损伤,并为动脉提供结构支持。 3. 动脉的分类 根据其所供应的部位和功能,动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 弹性动脉 弹性动脉是直径最大的动脉,具有非常高的弹性和扩张性。它们主要包括主动脉和股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3.2 分支动脉 分支动脉是从主动脉分离出的动脉,负责将血液输送到特定的区域或器官。例如,冠状动脉分支负责向心脏供血,颈动脉分支负责向头部供血。 3.3 终末动脉 终末动脉是最小的动脉,其直径通常不超过0.5毫米。它们将血液输送到细胞级别,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终末动脉主要包括毛细血管和小动脉。 4. 动脉的功能 动脉在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 4.1 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动脉承载着从肺部获得的富含氧气的血液,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此外,动脉还携带着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等,以满足细胞的营养需求。 4.2 维持血液循环 动脉的弹性和收缩能力使其能够将血液推送到远离心脏的部位。动脉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以及调节血液流量,维持血液的稳定循环。 4.3 调节血压 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可以通过收缩和放松来调节血管的直径和阻力,从而对血压产生影响。当动脉收缩时,血管的直径减小,阻力增加,从而提高血压。相反,当动脉放松时,血管的直径增大,阻力减小,血压降低。

头颈部DSA

头颈部DSA [单项选择题] 1、颈内动脉虹吸段是指() A.ICA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与后交通起始部之间 B.眼动脉起始部至后交通ICA起始部间 C.ICA进入海绵窦至大脑前、中动脉分叉部之间 D.前交通动脉至后交通动脉ICA起始部之间 E.眼动脉起始部至前交通动脉之间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2、有关颈动脉体瘤的血液供应,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颈内动脉 B.锁骨下动脉 C.颈深动脉 D.甲状颈干 E.椎动脉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颈动脉体瘤的血供可来自于颈内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甲状颈干。 [单项选择题] 3、脑膜瘤患者行栓塞治疗后头皮痛,可能是由于以下哪支动脉被栓塞所致() A.耳后动脉 B.腭升动脉 C.咬肌动脉 D.颊动脉 E.颞浅动脉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颞浅动脉分支被栓塞可导致缺血、头皮痛,为防止头皮坏死,栓塞时注意保留颞浅动脉主干是非常重要的。 [单项选择题] 4、鼻咽癌的主要供血动脉是() A.咽升动脉 B.上颌动脉咽支

C.上颌动脉翼管支 D.腭升动脉 E.舌动脉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上颌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末分支之一,位置恒定,管径较粗,是鼻咽癌的主要供血动脉。 [单项选择题] 5、以下化疗药物的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DDP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B.DDP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C.5-Fu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D.BLM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E.药物微球可起"化疗性栓塞"作用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DDP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杀伤各时相的肿瘤细胞,其作用特点呈剂量依赖性。5-Fu和BLM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动脉灌注化疗在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也高于同剂量的静脉化疗用药。药物微球具有药物缓释和末梢栓塞双重作用,可使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起到"化疗性栓塞"作用,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单项选择题] 6、DSA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金标准是() A.海绵窦扩大 B.眼上静脉增粗 C.眼下静脉增粗 D.眼动脉增粗 E.海绵窦瘘口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DSA显示颈动脉海绵窦有瘘口是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金标准,主要应与肿瘤继发的眼上静脉增粗相鉴别。 [多项选择题] 7、DSA的禁忌证为() A.对碘对比剂过敏者 B.肝炎患者 C.有凝血障碍者 D.肾功能不全者 E.脾功能亢进者 参考答案:A,C,D 参考解析:DSA的禁忌证为对碘对比剂过敏者、有凝血障碍者及肾功能不全者

头颈血管c t后重建标准-解释说明

头颈血管c t后重建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头颈血管CT(Computed Tomography)重建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用于评估头颈部血管结构和功能。伴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头颈血管CT重建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头颈血管CT重建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多层次和多角度的X线图像进行获取和重建,以获取头颈部血管的精确信息。与传统的两维X线摄影相比,头颈血管CT重建不仅可以提供更加清晰和精确的三维图像,还可以进行多平面重建、血管造影和血管容积重建等进一步处理,使医生能够全面了解头颈部血管的结构、形态和功能。 头颈血管CT重建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可以用于评估头颈血管的狭窄、扩张和阻塞等病理变化,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类头颈部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颈动脉夹层等。其次,头颈血管CT 重建还可以用于指导手术操作,为外科医生提供头颈部血管的精确定位和定量信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此外,头颈血管CT重建还可用

于研究血管动力学、评价血管介入治疗效果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头颈血管CT重建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该技术对于血管周围组织的分辨率有一定限制,容易出现图像伪影和成像模糊等问题。其次,头颈部血管CT重建对于钙化和骨骼的影响较大,难以应用于有丰富钙化或颅骨畸形的患者。此外,头颈部血管CT重建对于血管内血栓和细小动脉的显示相对困难。 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头颈血管CT重建有望通过不断改善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减少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提高对血管壁组织的识别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头颈血管CT重建有望实现自动分割、智能识别和对病灶的定量评估等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功能。 综上所述,头颈血管CT重建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头颈血管CT重建将为医生提供更加可靠和有效的头颈部血管评估手段,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帮助。 1.2文章结构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头颈血管CT后重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