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家地理》图片设计与文字互动研究

《中国国家地理》图片设计与文字互动研究

《中国国家地理》图片设计与文字互动研究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着名的地理杂志,它以其精美的图片设计和文字互动而著称。这本杂志每期都会通过图片和文字向读者展示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地理特点,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各个地方。本文将从图片设计和

文字互动两个方面对《中国国家地理》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传播地理知识和文化的

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就图片设计而言,《中国国家地理》以其精美的图片设计而闻名。在这本杂志中,每

期都会刊登大量的高清图片,这些图片涵盖了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地理特色。这些图片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美丽山川、壮丽河山,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传统文

化和社会发展的面貌。这些图片以其真实、生动、鲜活的特点,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

受到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风貌,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就文字互动而言,《中国国家地理》通过文字与图片的互动,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中

国各地地理知识和文化的理解。在每一幅图片的旁边,杂志编辑都会配上精心撰写的文字

说明,其中包括对图片背后的故事、相关地理知识、当地文化传统和地理现象的解释。这

些文字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故事情节的叙述,又有地理知识的科普,还有对当地民俗风情

和人文景观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文字的叙述中,编辑们

也会运用一些生动的描述词语和比喻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愉悦地感受到

中国的地理风光和人文精神。

可以看出,《中国国家地理》通过其精美的图片设计和文字互动,有效地扮演了传播

地理知识和文化的角色。它以其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叙述,将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

观和地理特点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了读者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提升了

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中国国家地理》在促进中国地理知识的普及和中国文化

的传承方面,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与此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国家地理》在图片设计与文字互动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

在图片设计方面,可以适度增加一些关于当地动植物的图片,丰富图片的内容,使读者更

加全面地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文字互动方面,可以加强对当地传统文化

和历史风貌的叙述,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各地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通过这些改进,可以使《中国国家地理》在传播地理知识和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国家地理》图片设计与文字互动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

本地理杂志的特色和价值,也能够为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希望未来,《中国国家地理》能够在图片设计和文字互动方面不断创新,更好地传播中国地理知识和

文化,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精彩的阅读体验。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书笔记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书笔记【篇一】黎明与黄昏,是风光摄影师最为钟情的黄金时间段。若天气晴朗,太阳即将升起或者刚刚落到地平线下的几分钟内,蓝色的天空穹顶与西方地平线之间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气象学上称之为“曙暮光”。 若是翻开一本气象学词典,就会发现黄昏所对应的时间并非太阳西垂时分,而是专指: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至高度角位于地平线下6°的这段时间。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黄昏时分,太阳已经不在地平线之上。这时天空依然明亮,人们还可以清晰看到周围事物,不必开灯。同理,气象学中的黎明时分则可以理解为太阳从地平线下6°升至地平线的这段时间。 在大气科学中,描述日出前或者落日后的绚烂天色,还有个专有名词,那就是“曙暮光”。“曙暮光”也叫做“晨昏蒙影”。其形成原因,简单说便是阳光从地平线之下散射出来,照亮了低层的大气。 曙暮光的出现,意味着昼夜即将交替。但严格来说,“黎明”与

“黄昏”并不与曙暮光在天边浮现的时间段完全吻合:因为在太阳处于地平线下6°至18°之间时,虽然已不是天文学定义的黄昏,天空也不再明亮,但曙暮光依然存在。同样在黎明时,太阳虽然还没有到地平线下高度角6°的位置以上,但在18°至6°的这个区间时,天际已经开始有亮色,曙暮光已经出现。至于黄昏与黎明,以及曙暮光出现的时间段为什么与太阳高度角在地平线下6°及18°相关?更加详细的解释需要借助光学以及气象学的算式,在此就不涉及了。 在气象学上,黎明与黄昏时段的天际光,叫做“民用曙暮光”。按照常理,与“民用曙暮光”相对的应该是“军用曙暮光”,但“军用曙暮光”这个词并没有出现,而是被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分类与命名: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6°至12°之间,以及地平线下12°至18°之间时,曙暮光分别被称作“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意为着白昼的到来;而当太阳高度角落至地平线下18°之后,夜幕才真正降临。 对于普通人而言,暮曙光意味着可以在早上和晚上时迟些开灯照明从而节省一笔微量电费;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曙暮光意味着很多瑰丽绚烂而又转瞬即逝的美图题材;而对于气象研究者而言,曙暮光则意味着一种对高层大气中的气溶胶进行间接观测的方式。 抱歉,最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可能有些陌生。 我们试着说得轻松点:“高层大气”,说的是平流层,就是飞机飞行的那个高度;至于“气溶胶”,目前最火爆的热点词汇——“霾”,就是一种气溶胶。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自1982年创刊以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直以其深 入浅出的科学性、纵横交错的视野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旗舰刊物,《中国国家地理》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创新的载体。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知识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通过内容创新推动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杂志社拥有一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编辑团队,他们通过对最新的地理科学研究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报道,让读者对世界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地理现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采用新的编辑理念和视觉技术,杂志社将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与此同时,杂志社还开设了线上平台,通过网络与读者进行互动,提供更多的专题报道和知识分享,推动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知识服务的创新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在知识服务方面,杂志社积极探索将出版物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开设平面杂志、电子书籍、手机应用程序等多种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知识服务。杂志社还创办了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地理知识服务。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可定制化的服务,杂志社有效地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提高了知识获取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杂志社通过报道具有地理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地方,呈现了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多样性。杂志社还与各地旅游局和地方政府

合作,推动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为读者提供更加真实、深入的旅游体验。通过这种方式,杂志社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地理知识服务。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还十分重视科普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杂志社定期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和培训班,邀请知名地理学家和学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杂志社还积极参与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编写地理教材与辅导书籍,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系统、科学的地理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杂志社不仅促进了地理学科的普及,而且提升了广大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知识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内容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以及科普教育的推广,杂志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地理学习资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不仅促进了地理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地理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应用。相信在未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将继续不断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地理知识服务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和探索精神。通过内容创新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杂志社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地理学习资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多样性。与各地旅游局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了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另外,杂志社重视科普教育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地理科普讲座和培训班以及编写地理教材与辅导书籍等方式,提升了广大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意识。可以预

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历年明细

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历年(2000-2017)明细? (红色表示已收藏) 2000年? 10《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0期)“空中看中国” 11《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1期)“布达拉宫” 12《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2期)“伊瓜苏瀑布” 2001年? 1《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1期)“钱币之旅”M世界钱币分布图,人名币及美元防伪图 2《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2期)“青海玉树” 3《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3期)“台湾专辑”M台湾 4《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4期)“三星堆” 5《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5期)“西藏的路” 6《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6期)“北京专辑” 7《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7期)“抚摸巴黎” 8《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8期)“用地图克隆中国” 9《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9期)“中国省市大划界” 10《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0期)“摩天大楼” 11《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1期)“古格文明” 12《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2期)“走进伊斯兰世界” 2002年? 1《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新疆”M新疆 2《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2期)“火山亲历记” 3《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3期)“金丝猴” 4《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4期)“澳门专辑”M澳门 5《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5期)“深入地穴500米” 6《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6期)“山西”M山西 7《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7期)“越南”M越南 8《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8期)“金三角:罂粟怒放谁之罪” 9《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9期)“玉石之路” 10《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云南如此多样”M云南 11《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重现圆明园”手绘北京城立体鸟瞰图 12《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2期)“契丹飘逝的王朝”M尼泊尔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首先,颜色的运用是封面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通常采用大自然景色的照片作为背景,因此自然色彩的运用 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景色给人以宽广、庄严、壮丽的感觉,因此常常 运用大面积的蓝色、绿色和棕色等自然色系。这些颜色给人以舒适和融合 的感觉,也符合大自然的特性。 其次,构图和布局也是封面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封面的构图要创 造出一个平衡、和谐和美观的画面,通常采用三分法则或黄金分割来进行 布局。同时,封面上的文字和图像也要有良好的呼应和配合,以达到整体 美的效果。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中,往往会将封面的主题文字与背 景图片相结合,通过位置、大小和字体的选择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第三,图像的选择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封面通常会选择一幅具有特色、代表性的图片作为 封面图。这幅图片不仅要具有美感,更要能够代表杂志的主题和内涵。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题通常是我国的地理和文化,因此封面图往往 会选择我国著名的自然景点、历史文化遗址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等。 最后,字体的选择也会对封面的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国 家地理》的封面设计中,通常会选择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字体作 为主要标题的字体,以体现杂志的国内特色。这种字体往往比较简洁、大气,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能够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设计的视觉美学分析包括颜色的运用、构图和布局、图像的选择以及字体的选择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合理组

合和运用,能够使封面设计更好地吸引读者,并通过视觉传达出杂志的主题和内涵,从而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和美感。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杂志,经历了改版、复刊、更名后,如今已发展成拥有《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三本期刊,中国国家地理网、手机报、旅行版电子杂志《行天下》、影视中心等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及拥有自己的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图书公司的科学传媒集团。 1950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地理知识》在南京创刊;1998年,《地理知识》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一、铸就品牌 (一)创建新的文体文风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记者+学者+诗人+哲学家”的文体。 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图片与文字并重,版面达到1︰1。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写好每张图片说明,充分表达图片信息,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图和晕渲图外,大量采用三维地形图、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以及手绘图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专辑中赠送大幅单张地图,至2010年共赠送65幅。 (二)加强整体策划 自1998年第7期首次推出特别策划专辑后,“策划”逐渐成为编辑部的核心工作。从策划一个专辑到全年十二期整体策划,已形成四种类型:地理专题如“用地图克隆中国”、“沙尘暴的是非”、“中国的四大美味”、“长城魅力”、“地震专辑”、“选美中国”、“全球变化”、“拆坝与建坝”、“问河”、|“春色”“愧对海洋”、“秋景”、“冰川专辑”……;省区专辑,2001年第3期首次刊登台湾省专辑后,至今已策划了16个省区专辑。其中陕西、青海、河南、福建、宁夏均为上下两期;跨地区专辑如“大香格里拉”、“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塞北西域珍藏版”、“东北专辑”等;周边国家专辑:如“四性尼泊尔”、“早安越南专辑”、“柬埔寨:苦难与微笑”、“缅甸:多少烟云佛塔中”……。 (三)用新的设计理念,提升杂志品质 一是要求杂志整体视觉设计风格的完整一致,保证杂志视觉形象的协调统一。 二是强调信息传达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设计要有信息的切入点,要第一时间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自改版以来,逐步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网格设计理念,遵循视觉规律,通过理性的设计将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梳理,从而使编辑意图表现更加充分,读者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三是版面设计追求简约、灵性,有意味的设计形式,强调设计形式对内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传达与阅读趣味之间的平衡,通过设计阅读的延展,拓展想象的空间,丰富阅读的体验。 (四)打造10月超厚品牌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国家地理》主要介绍了中华名山、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岛屿半岛等自然保护区,非常美丽,那么瑰丽的景色是大自然献给我们的,让我们不用行万里路,也能领略到山川之雄秀壮美,原来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赋予的。 人和大自然应该要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我们要保护大自然,让大家欣赏。我们要实行低碳生活,从节约水电开始,不能浪费地球的资源。让爸爸妈妈在红灯等候时要熄掉引擎,减少废气污染,不能随便扔垃圾。如果看见其他人随地扔垃圾,我们要提醒他们不能这样做。 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的家,我们和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水受到了污染,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可见,大自然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2 今年7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喷发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喷发,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药泉湖。五大连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疗眼科疾病的功能,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媲美。 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有72公顷,里面有很多文物。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再用了1000只骡马旱船拉运,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 它们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五大连池是大自然在独特的环境下造出来的,故宫是古人们用心血造出来的。我们现代人应该为大自然、为古人的丰功伟业鼓掌,一定要爱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要学习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坚持不懈,因为更大的奇迹正在等着咱们“00后”去创造哦!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3 前几天,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真正领略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风光。 这本书里分别有“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十大瀑布”等等评选,充分展现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采。山峰连绵不断,草原一望无际,河水碧蓝碧蓝的,丹霞火红火红的,还有纵横千里的沙漠,与世隔绝的海岛,晶莹透亮的冰川,灌木丛生的森林。这本书里对美的评选标准和往常的评选标准有所不同,以前只有东方,东北方的名山名湖,因为这些地方比较接近华夏祖先的最早定居地,所以很少有西部地区的风景名胜入闱。 这次的评选却让边缘文化大放异彩,让人们更加熟悉我国的边缘地区。我国的边缘美景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川滇藏的交汇处和新疆天山。而且这本书里还配置了一些清晰可见,拍摄角度极佳,让人看了心旷神怡的图片,再加上恰当而优美的文字,让你看了就像如临其境,让你如痴如醉,甚至不想放下书。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深深地被它震撼了。这些纯粹自然的风景,没有被人们过度开发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无比向往的地方。大

中国国家地理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国家地理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国家地理调研报告》 摘要:中国地理调研是以全国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项系统性研究工作。通过对中国地理环境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国情,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报告以中国国家地理调研为主题展开讨论,包括调研内容、调研方法、调研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调研内容 中国国家地理调研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1. 自然地理:调研中国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气象、水资源、植被分布等自然环境情况,探索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 人文地理:调研中国的人口分布、工业布局、城市化进程、农村发展等人文环境情况,考察人文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 中国国家地理调研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等。 1.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走访勘察中国各地的地理环境,收集地

理数据和样本,了解地理现状和变化趋势。 2. 数据统计分析:采集各类地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地形地貌数据、气候气象数据、人口统计数据等,为地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对发展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 通过中国国家地理调研,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调研结果: 1. 自然地理方面: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盆地、河流、海滨等多种地貌类型,气候差异明显。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存在地区性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植被分布广泛,但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人文地理方面:中国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地区。工业布局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工业发达,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但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内部发展不协调。农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人口流失、农业产出下降等。 结论: 通过对中国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文字,让无声的照片带你去旅行——读《中国国家地理》 与其说《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讲地理的杂志,不如说它是一本文学作品。书中的照片都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作者的文字却使得那些图片像是会说话了一样,生动而优美。 读国家地理,会感到这些文字都是作者发自内心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一篇游记。让人们读了以后,从视觉、听觉、嗅觉几方面都如身临其境一般。 这期的国家地理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坐火车认识中国”。作者在讲丰沙铁路时,有这样的描述:“丰沙线可以说是北京周边风光最好的铁路线,东风4型机车牵引着列车沿永定河北上,穿行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傍水,迂回曲折,鲜艳的颜色给单调的山涧增添了一道色彩。”将丰沙铁路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细致的描写融合起来,让文字看起来不那么干巴巴的,而是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假如没看照片,只看文字,几乎能想象出照片中的风景,而这些文字,也将一张张静态的照片变成了一段段动态的画面。这是视觉上的享受。 “烟墩角村村南有一个相对封闭的海湾,两侧各有一条淡水溪流入,聚集了丰富的鱼虾和浮游生物。每到寒风飘雪季节,成群结队的大天鹅就来到这里,在碧波荡漾的海湾里,或凌空翱翔,或翩翩起舞,如梦如幻。”读着这段文字,我好像听到了一阵阵

海浪拍打着岸边的声音、成群结队的天鹅扑扇着翅膀的声音,还有海风的呼呼声。这些声音交错着,成为一首海边村庄特有,永不停息的交响曲。当那些动态的画面中加入了声音,原本的照片就成为了一段段电影,这是听觉上的享受。 “养蜂人小心翼翼地用竹刀切割下一块装满蜂蜜的蜜脾。近看蜜脾,外观像果冻一样,但有一股浓浓的中药香味。”我好像闻到了晶莹剔透的蜂蜜的香味。有一点点药材的味道,其中又夹杂着一点甜甜的香味。当一段段电影让你有了嗅觉,那就变成身临其境了。这是嗅觉上的享受。 文字,给一张张无声的照片配上了动态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一段绝佳的、恰到好处的文字能够让一张沉默的照片带着读者去旅行。我想,这就是《中国国家地理》最大的魅力所在。 【点评】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份颇受好评的杂志,它的魅力何在?郑逸杉同学的诗意评价是:给一张张无声的照片配上了动态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一段绝佳的、恰到好处的文字能够让一张沉默的照片带着读者去旅行。对于这么好的一份杂志没去关注,该是多大的遗憾呢?

《中国国家地理》的读书笔记领悟

《中国国家地理》的读书笔记领悟1 前几天,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真正领略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风光。 这本书里分别有“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十大瀑布”等等评选,充分展现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采。山峰连绵不断,草原一望无际,河水碧蓝碧蓝的,丹霞火红火红的,还有纵横千里的沙漠,与世隔绝的海岛,晶莹透亮的冰川,灌木丛生的森林。这本书里对美的评选标准和往常的评选标准有所不同,以前只有东方,东北方的名山名湖,因为这些地方比较接近华夏祖先的最早定居地,所以很少有西部地区的风景名胜入闱。这次的评选却让边缘文化大放异彩,让人们更加熟悉我国的边缘地区。我国的边缘美景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川滇藏的交汇处和新疆天山。而且这本书里还配置了一些清晰可见,拍摄角度极佳,让人看了心旷神怡的图片,再加上恰当而优美的文字,让你看了就像如临其境,让你如痴如醉,甚至不想放下书。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深深地被它震撼了。这些纯粹自然的风景,没有被人们过度开发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无比向往的地方。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可人们却想方设法地在这儿建旅馆,在那儿砍筏树木修渡假村,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这些美丽的事物造成破坏,甚至使这些美景变得平常,不再有它的独特之处。西沙群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远离大陆,人迹罕至的缘故,它的美丽被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因此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首。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只有我们更有力地去保护它们,才能它们的美永远延续下去。 《中国国家地理》的读书笔记领悟2 这几天闲余时间,在家看看《中国国家地理》刊物的重庆篇,让本人初触重庆这世界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同时具备多种气候条件下所生长的特色植物。及一百多年来,近两百年,让世界地理学家纷至沓来,进行科考的探索过程。没想到重庆这么奇妙,没想到有这么漫长的、惊险的、丰富多彩的探索历史。使我从百余年的探险历史过程中生出那万千感慨。 重庆大名鼎鼎,这毫无疑问,抗战它曾是中国的陪都,如今又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世人对重庆好像都很熟悉,但就重庆的自然形象而言,究竟是何模样?世人也许并不明了。人们对重庆的人文历史知道的远远大于对其自然形家的了解,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是一次展示中国各地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的视觉盛宴。通过精美的照片和文字,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宏伟壮丽和多样性。观看这个特辑,我倍感骄傲和自豪,也更加想要去亲自探索中国的大好河山。 这个特辑以“花样中国”为主题,全面展示了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从壮丽的高山巍峨于云,到宛如画卷的水乡小桥流水,再到浩如星海的沙漠,每一张照片都让人震撼不已。这些美景是如此的独特和壮美,令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特辑中还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习惯。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有的传统和特色,让人叹为观止。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敦煌的莫高窟、泰山的五岳之首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通过这些照片和介绍,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最令我感动的莫过于特辑中的选美女孩们。她们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和自信,更重要的是她们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着中国各地的风格和特色。她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自信和魅力,无论是面对大自然还是面对镜头,都让人不禁为之倾倒。这一直是我梦想的工作,能够在中国各地旅行并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与美丽的选美女孩们一起合作,拍摄出这样的美丽画面。 虽然只是通过观看特辑来了解中国,但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这个特辑不仅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更有动力去

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去亲身感受这些美景和人文风情。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盛宴。它让人对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人更加热爱这个国家。这个特辑展现了中国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令人为之惊叹。希望以后还有更多这样的特辑能够向我们展示中国的美丽和魅力。

中国国家地理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文章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的国家,数千年的历史和多彩的自然风光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中国旅游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是中国国家地理的相关介绍和参考内容。 1.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北界内蒙古、黑龙江等省份与俄罗斯接壤,西接新疆、西藏等省份与中亚共和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交界,南濒南海,与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相邻。地处亚欧非三大陆交界处,是一个“东 亚文化圈”、“中华文化圈”的重要成员。 2.地理特征 中国境内的地形地貌多样,各具特色。大体可分为东部平原地区和西部山地地区。东部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西部则是中国的腹地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国有许多山脉、盆地和高原,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此外,中国还有遍布全国的河流湖泊,如长江、黄河、珠江、淮河、太湖等。 3.旅游地区 中国各地旅游资源丰富,许多地区被列为国内外旅游热门目的地。下面是几个著名的旅游地区:

(1)北京和长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 化遗产,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而长城则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迹之一,拥有众多历史上的名关。 (2)西安和兵马俑: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都城之一,而兵 马俑则是陪葬于秦始皇陵的一组兵马俑雕塑,是中国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 (3)黄山和张家界: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以奇特 的岩峰、怪异的松树、云海、温泉著称。张家界则以其喀斯特地貌和溶洞为特色,被誉为“神秘的童话世界”。 (4)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西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独特的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喜马拉雅山脉则位于中国西部,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4.自然灾害 由于中国面积广阔,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常常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有地震、水灾、山洪、滑坡、风暴等。因此,在游览中国时,游客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安全,并遵循当地的应急指导和规定。 综上所述,中国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一个值得前往探索的国家。

《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之路

《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之路 李栓科是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之一,他在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上的发言,又一次引起了期刊界的注意。为他撰写的入选理由是这样的:一位自然科学家,成功打造出一本时尚的地理杂志,叫人不得不叹服。他的成功也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原来科学只要找到了合适的传输方式,也是很容易走进普通大众的。 他原先是一位自然科学家,1997年,角色发生了转换,变成了传媒人。这个转变不是没有风险的。但,李栓科还是拿定了主意,他要以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办一本中国人的国家地理。 原先薄薄的一本《地理知识》,在走过47年的风雨路后,于1997年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如今,改名后的杂志又走过了10年的路。仅仅10年,《中国国家地理》就跻身国家大刊的行列。这其中有什么奥妙,有什么绝招,它引起了记者和读者的兴趣。带着问题,在5月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举行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这家杂志的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 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向前推进 《地理知识》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刊物之一。1950年创刊,几十年来,在宣传普及地理知识,介绍报道祖国大好河山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学的人,不少人都阅读过这本刊物,受过它的恩泽。

用李栓科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国家地理》首先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一个是与科学研究结缘,一个是与传媒结缘。今天的《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科学传媒,而它的前身《地理知识》是一本科普读物,仅仅传播知识,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改刊后的《中国国家地理》就不能停留在科普读物的水平上,而应既有科学的角度,又有传媒的特性。 李栓科对过去的《地理知识》和今日的《中国国家地理》都有太多的了解。他说,从媒体属性来讲,《中国国家地理》抛弃了《地理知识》那种坚持了几十年的传统的科普概念。传统的科普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是居高临下的姿态,有一种疏远感。因为他在地理学上有成就,是大家,有资格讲地理方面的话题。又,因为他是气象专家,所以他有资格坐在台上讲气象对流。凡是这种居高临下的媒体,都是很难办好的。李栓科认为,居高临下,难免把人拒之千里之外。试想,一个很成功的律师,一个很成功的银行家,已坐在高高的位子上,不看你的《地理知识》,照样有他的社会地位,照样尽他的社会责任,照样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为什么他要看一本居高临下很不舒服的东西呢? 即使是地理杂志,也应该做社会热点问题 1997年,《地理知识》进行了改版。说到改版,李栓科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如果媒体把传播知识作为首要的任务,那是很低的要求。让我们看看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比方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也是传播知识,增长技能。对民众来讲,他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如课堂教学、学校培训。相对来讲,知识也在更新,但

《中国国家地理》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地理》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作者:才华烨 来源:《传媒》 2012年第2期 文/才华烨 对《中国国家地理》来讲,新媒体是未来发展的“接力棒”,为杂志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中国国家地理》在新媒体发展上积极探索,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中国国家 地理》新媒体发展的“四屏”业务。 电脑屏 这里的电脑屏指的是中国国家地理网。作为我国最早的商业网站之一,中国国家地理网与 新浪、腾讯这些大的门户网站不同,它要作一个有深度的网站,要打造成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网站。我们调动各种因素,提高用户的黏合度,希望将网站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权威的平台。 首先,注意提升品牌影响力。从宗旨、定位、特色频道到专题活动,中国国家地理网的网 站架构已超越网站本身,要打造的是一个延续纸媒品牌、与网络无缝衔接的新媒体平台。品牌 不应是僵化的概念,此前中国国家地理网以“CNG”为域名,但品牌简称不方便记忆,后来中国国家地理网域名正式改为“dili360”。以“阅古今、品天下、行生活”为宗旨,网站推出了很多具有品牌特色的频道:如“图片摄影”,网站与摄影杂志及其他媒体合作,建立幻灯图片库;又如《地理e周刊》,将网站内容重新设计通过注册用户邮件发行,提供在线浏览及RSS订阅 等多种阅读方式。此外,中国国家地理网以线下活动带动线上,通过线上的专题、论坛、路线 攻略等多种形式,形成对品牌的支持和提升。 其次,抓好论坛建设,提高用户黏合度。论坛是网站的重要板块。比如说我们要打造中国 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地理论坛。一开始,很多地理爱好者到地理论坛交流,所以在打造论 坛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利用最新的在线形式,将网站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和整合,并通过《地理e周刊》的方式,结合免费周刊的订阅,主动留下邮箱订阅的读者。当我们把这个网站 实行商业化运作的时候,地理论坛更彰显了影响力。怎样提高用户的黏合度?怎样通过线上线 下的结合提高名牌的认知度?这些我们都在认真思考。 第三,打造付费电子杂志《行天下》。《行天下》2009年7月正式推出创刊号,采取付费 阅读的发行策略。对网站来说,《行天下》电子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品牌内容的延伸,或 者说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旅行版。其特色在于,在新媒体的建设平台上,不仅用图片故 事的形式告诉你那些很美的地方,同时会给你提供很详细的出行路线和攻略。中国目前的电子 杂志都是以免费为主的,但是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来讲,希望提供给读者的是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随便在网上能搜索到的内容,让读者感到它是值得付费的。 而且《行天下》这本电子杂志的价格比纸质杂志便宜很多。我们跟很多的网站合作,只要 接入互联网,只要在网站上通过手机支付,或者通过银联支付等方式都可以付费、购买。同时 我们也推出了《行天下》手机版,方便用户。目前,除《行天下》外,中国国家地理网又推出 集成客户端,内容包含《中国国家地理》、《行天下》、《博物》、《中华遗产》等诸刊。 第四,注重专题的制作和提升。在网站的建设中,各种专题的制作和提升非常重要。过去 我们曾做单一主题,每天围绕一个内容进行诠释,后来发现有的用户连续三天对内容不感兴趣 就会退订。基于这样的状态,我们对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以不同的栏目构架,制作不同的专题,每天至少保持有一款内容是用户喜欢的。我们还独家推出很多原创的内容,如图片故事等。

参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观后感

参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涵盖丰富内容的杂志,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报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爱好者,我在参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时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收获。 首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内容多样化且充满深度。无论是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人文地理还是科学探索,都能在杂志中找到相应的报道。例如,我在杂志中看到了一篇关于长城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长城的历史背景、保护状况以及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另外,杂志还有关于珍稀动物保护、深海考古等内容的报道,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让我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作品令人赞叹。在参观中,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关于西藏的,展示了蓝天白云下的雪山和湖泊,给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感觉。另外还有许多关于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通过这些照片,我感受到了地球的多样性和美丽。这些摄影作品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引起了我对地理的兴趣。 除了内容和摄影作品,我还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深感佩服。杂志中的新闻报道总能及时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让读者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杂志还推出一些学术研究,如地理学家探险报告、环境变迁研究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内容,不仅提升了读者的知识水平,还为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宗旨和发展历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致力于传播地理知识,倡导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展示中国及世界各地的风貌和人文,使读者更加了解世界和中国。杂志的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杂志品牌。这让我对中国的地理传媒行业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参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让我对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本杂志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摄影作品和学术研究都很出色。通过这次参观,我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品质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地理学科。希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能够继续发展壮大,为读者呈现更多精彩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