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首先,颜色的运用是封面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通常采用大自然景色的照片作为背景,因此自然色彩的运用

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景色给人以宽广、庄严、壮丽的感觉,因此常常

运用大面积的蓝色、绿色和棕色等自然色系。这些颜色给人以舒适和融合

的感觉,也符合大自然的特性。

其次,构图和布局也是封面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封面的构图要创

造出一个平衡、和谐和美观的画面,通常采用三分法则或黄金分割来进行

布局。同时,封面上的文字和图像也要有良好的呼应和配合,以达到整体

美的效果。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中,往往会将封面的主题文字与背

景图片相结合,通过位置、大小和字体的选择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第三,图像的选择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封面通常会选择一幅具有特色、代表性的图片作为

封面图。这幅图片不仅要具有美感,更要能够代表杂志的主题和内涵。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题通常是我国的地理和文化,因此封面图往往

会选择我国著名的自然景点、历史文化遗址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等。

最后,字体的选择也会对封面的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国

家地理》的封面设计中,通常会选择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字体作

为主要标题的字体,以体现杂志的国内特色。这种字体往往比较简洁、大气,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能够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设计的视觉美学分析包括颜色的运用、构图和布局、图像的选择以及字体的选择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合理组

合和运用,能够使封面设计更好地吸引读者,并通过视觉传达出杂志的主题和内涵,从而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和美感。

经典杂志封面(中国风系列)

https://www.doczj.com/doc/6619019591.html,/user1/141/16305.html 经典杂志封面 By: diandian 发表于 2008-7-22 12:49:00 曾经轰动世界的最经典杂志封面 image001- 《纽约客》杂志封面- 奥巴马夫妇成“恐怖份子”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他的夫人出现在2008年7月份的《纽约客》杂志封面上,两人被描画成“恐怖份子”的模样,奥巴马夫人身背AK-47,美国国旗被焚烧在壁炉里。

image002- 《滚石》杂志封面 - 约翰-列农和小野洋子的全裸照摄影师Annie Leibovitz 称,为约翰-列农和小野洋子拍照的最初想法是让两人都全裸出镜,最后因为小野洋子感觉不合适,只有约翰-列农是全裸的。

image003- 《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O.J. 辛浦森数字合成照片《时代周刊》杂志上刊登的照片经过处理比原版照片的对比度更加暗,随后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就开始了。

image004- 《Vogue》杂志封面 - 吉赛尔-邦辰和勒布朗-詹姆斯合照摄影师Annie Leibovitz 在为模特吉赛尔-邦辰和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拍照时,同样激发了两人夸张的表情。这是《Vogue》杂志第一次用黑人明星作为杂志封面。

image005- 《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 比尔-克林顿能被《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自然是幸事。不过比尔-克林顿出现在1998年3月份的杂志封面上,头上却多了两个“兽角”(字母M),不禁让人产生联想。

image006- 《滚石》杂志封面 - 说唱歌手肯尼-威斯特黑人说唱歌手肯尼-威斯特出现在《滚石》杂志的封面上,还装扮成耶稣的样子,封面遭到了许多保守人士还有基督教的抗议。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

《中国国家地理》封面的视觉美学分析首先,颜色的运用是封面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通常采用大自然景色的照片作为背景,因此自然色彩的运用 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景色给人以宽广、庄严、壮丽的感觉,因此常常 运用大面积的蓝色、绿色和棕色等自然色系。这些颜色给人以舒适和融合 的感觉,也符合大自然的特性。 其次,构图和布局也是封面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封面的构图要创 造出一个平衡、和谐和美观的画面,通常采用三分法则或黄金分割来进行 布局。同时,封面上的文字和图像也要有良好的呼应和配合,以达到整体 美的效果。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中,往往会将封面的主题文字与背 景图片相结合,通过位置、大小和字体的选择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第三,图像的选择也是《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封面通常会选择一幅具有特色、代表性的图片作为 封面图。这幅图片不仅要具有美感,更要能够代表杂志的主题和内涵。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题通常是我国的地理和文化,因此封面图往往 会选择我国著名的自然景点、历史文化遗址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等。 最后,字体的选择也会对封面的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国 家地理》的封面设计中,通常会选择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字体作 为主要标题的字体,以体现杂志的国内特色。这种字体往往比较简洁、大气,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能够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设计的视觉美学分析包括颜色的运用、构图和布局、图像的选择以及字体的选择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合理组

合和运用,能够使封面设计更好地吸引读者,并通过视觉传达出杂志的主题和内涵,从而提高杂志的影响力和美感。

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历年明细

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历年(2000-2017)明细 (红色表示已收藏) 2000年 10 《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0期)“空中看中国” 11 《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1期)“布达拉宫” 12 《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2期)“伊瓜苏瀑布” 2001年 1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1期)“钱币之旅”M 世界钱币分布图,人名币及美元防伪图 2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2期)“青海玉树” 3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3期)“台湾专辑”M 台湾 4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4期)“三星堆” 5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5期)“西藏的路” 6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6期)“北京专辑” 7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7期)“抚摸巴黎” 8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8期)“用地图克隆中国” 9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9期)“中国省市大划界” 10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0期)“摩天大楼” 11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1期)“古格文明” 12 《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2期)“走进伊斯兰世界” 2002年 1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新疆”M 新疆 2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2期)“火山亲历记” 3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3期)“金丝猴” 4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4期)“澳门专辑”M 澳门 5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5期)“深入地穴500米” 6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6期)“山西”M 山西 7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7期)“越南”M 越南 8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8期)“金三角:罂粟怒放谁之罪” 9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9期)“玉石之路” 10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云南如此多样”M 云南 11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重现圆明园”手绘北京城立体鸟瞰图 12 《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2期)“契丹飘逝的王朝”M 尼泊尔 2003年 1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1期)“山东”M 山东 2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2期)“寻虫手记” 3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3期)“伊拉克”M 伊拉克 4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4期)“沙尘暴” 5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5期)“德国专辑”M 德国 6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6期)“典藏三峡”M 三峡 7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7期)“失落的中医” 8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8期)“长城魅力” 9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09期)“四川专辑”M 四川 10 《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10期)“西藏科考50年”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4期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4期 ·封面故事·目录·卷首语· 丧钟为谁而鸣(撰文: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4期 封面故事 2011-04-12 09:58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4月备选封面一备选封面二备选封面三 这期盐专辑(下)的主题是“盐与健康”。除了这个主题之外,本期还包含国内外的海盐与井盐等内容。因此,我们遴选的范围就大了许多。这次封面选择的过程与以往也有点不同。以前,封面都是由编辑们投票产生的,这一期单总编想征求一下广大网友们的意见,所以把备选封面放到了他的微博里。网友们发言十分踊跃,而且都很认真,评价中肯。看得出来,很多网友都是我们杂志的忠实读者,非常了解我们的风格。最受网友推崇的是第二张,这张照片表现的是西藏芒康县的晒盐场。在夕晖下,整个画面有一种田园牧歌般安静而祥和的氛围,无论光影和构图都极富艺术表现力。可是,如果单独看,这张照片很像云南元阳“万千明镜映炊烟”的梯田,画面上“盐”这个要素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只好割爱。 一些网友也很喜欢第三张黄色的盐湖照片,认为“颜色很美、很醒目”。这张照片表现的是埃塞俄比亚达纳基勒沙漠中的一

个盐湖,这种明艳的黄色实际上是铁离子,在大片黄色之上的白色结晶,才是盐。这张照片虽然很漂亮,但是由于构图和表现内容与我们上期的盐专辑封面太过相似,所以无奈落选。还有网友喜欢第四张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盐田的照片,觉得“看着很深沉”。这些明朝即存在于此的砚台状晒盐槽,规模宏大,在光与影中,积淀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确实显得很“深沉”。但也有网友认为这张画面“不够有冲击力和直接”。备受网友好评的,还有第一张山东潍坊海盐场的照片,网友给出的评价是“有视觉冲击力”、“另类,别致”,认为这是“ 一种很大气厚重的盐的景观”。这张照片初看上去,很像农民在耕田,但是仔细一看,那白花花的“田垄”,竟然是盐。综合网友们的意见,编辑们对这几张备选图片从内容与形式上又一次进行了考量,最终胜出的,就是这张山东海盐场的照片。目录 34 海盐:并不是把池中海水晒干这么简单 撰文/吕丁 为什么看起来很干净的海水,尝到嘴里却是又咸又苦又涩?那些分布在中国海岸线的海盐晒场,又是如何利用煎煮和风吹日晒方式,把盐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56 洋浦盐田:阳光与玄武岩的合作 撰文/聂作平杨沐摄影/宋举蒲 海南洋浦的千年古盐田是中国最早开始日晒制盐的地方,数

历年中国国家地理10月特刊

历年中国国家地理10月特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写而成的,如果您有需求,可以下载,希望能够帮您解决问题。文档下载后还可以定制修改,根据大家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比如工作 总结、文案摘录、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等等,如您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后续跟新内容! Download tip: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written by this store, if you have needs, you can download it, I hope to help you solve the problem.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can also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nd adjusted and used according to everyone's actual needs.thanks!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a variety of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work summary, copy excerpts, education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try, classical essays, topic composition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up with the new content! 中国国家地理十月特刊是一本备受关注的地理杂志,每年的十月都会发布一期特刊,涵盖了国家的地理特色、环境变化等内容。本文将重点探讨历年中国国家地理十月特刊的内容和影响。 1. 中国国家地理十月特刊的历史 中国国家地理十月特刊是中国地理学界的一块重要招牌。自1990年起,中 国国家地理杂志就每年的十月都会发布一期特刊,内容涵盖了整个国家的地

中国国家地理BOOK

中国国家地理BOOK 今年8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 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 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 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 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五大连池就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火山爆发了,外溢的熔岩阻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火山爆发,构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药泉湖。五大连池 的泉水也很奇特,它存有化疗眼科疾病的功能,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 水相媲美。 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有72公顷,里面有很多文物。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再用了只骡马旱船 拉运,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 它们都就是小自然和古人的杰作。五大连池就是小自然在独有的环境下所造的,故宫 就是和古人们用心血所造的。我们现代人必须为大自然、为古人的丰功伟业欢呼,一定必 须爱护小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必须自学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坚持不懈,因为更大的奇迹正在 等着咱们“零零后”回去缔造哦! 在家,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 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使我印象很深的就是。9的“特别策划世界下水道,埋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谈起至。在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创建之前,巴黎野参备受内涝、可憎与臭 味的所苦。直至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少见的 “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较之,真的就是小 巫见大巫啊! 雾都伦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历史――瘟疫肆虐,污水横流,整个城市被包围在恶臭和 恐慌之中。不过,这一切在伦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后成为了往事。这项工程也由此被誉 为“工业革命七大奇迹之一”。 接下来,就是日本的非常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理想,地势低洼地区,可是城市就像是一块非常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 不温不火。书上写下“这哪里就是下水道!实际上,我之侧处在一座非常大的殿堂中,面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是一次展示中国各地美丽风光和独特文化的视觉盛宴。通过精美的照片和文字,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宏伟壮丽和多样性。观看这个特辑,我倍感骄傲和自豪,也更加想要去亲自探索中国的大好河山。 这个特辑以“花样中国”为主题,全面展示了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从壮丽的高山巍峨于云,到宛如画卷的水乡小桥流水,再到浩如星海的沙漠,每一张照片都让人震撼不已。这些美景是如此的独特和壮美,令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特辑中还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习惯。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有的传统和特色,让人叹为观止。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敦煌的莫高窟、泰山的五岳之首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通过这些照片和介绍,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最令我感动的莫过于特辑中的选美女孩们。她们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和自信,更重要的是她们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着中国各地的风格和特色。她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自信和魅力,无论是面对大自然还是面对镜头,都让人不禁为之倾倒。这一直是我梦想的工作,能够在中国各地旅行并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与美丽的选美女孩们一起合作,拍摄出这样的美丽画面。 虽然只是通过观看特辑来了解中国,但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这个特辑不仅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更有动力去

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去亲身感受这些美景和人文风情。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盛宴。它让人对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人更加热爱这个国家。这个特辑展现了中国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令人为之惊叹。希望以后还有更多这样的特辑能够向我们展示中国的美丽和魅力。

中国国家地理简介[修改版]

第一篇: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说,“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中国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是在CNG同一品牌下,依据读者定位不同而产生的两本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益的补充。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实的世界。杂志是一本面向青少年学生的自然人文综合知识类刊物,它提倡博物学的复兴,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知。它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身,图文并茂,紧跟时代。内容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行万里路、赏千秋景、读万卷书、立匡世志”。 第二篇: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杂志,经历了改版、复刊、更名后,如今已发展成拥有《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三本期刊,中国国家地理网、手机报、旅行版电子杂志《行天下》、影视中心等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及拥有自己的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图书公司的科学传媒集团。 1950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地理知识》在南京创刊;1998年,《地理知识》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一、铸就品牌 (一)创建新的文体文风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篇1 如果评选中国最优秀的杂志,我相信中国国家地理一定会入选,不仅仅是精美的印刷,优美的图片,更有历史的厚重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当然这些优点大家都知道了,读了这么久,我主要想写写这本杂志的不足,虽然这些不足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 一,就是受中国国情影响,有些只能唱赞歌,不能提异议,这点不是杂志的原因,而是国情的原因,所以就不多谈了。 二,广告。虽然广告图片很美很有创意,但是读者购买杂志是为了更好的阅读而不是看广告。希望杂志社把广告归到一起,不要在正文中突然插广告,这很影响阅读心情的。再优美的广告如果突兀的出现,也会破坏读者沉醉的心情。 三,相片。相片可以说是这本杂志的灵魂,但显然杂志选用的相片有很多流于形式,甚至是凑数用的。我想这个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供稿,或者杂志社能够选择的杂志相片过少。因为杂志中的`地图实在是做的很好。希望杂志社能够有自己的专职摄像师,向美国的地理杂志看齐。要知道,相片是这种地理杂志的重中之重。 四,地理与历史。这本杂志似乎更多篇向历史,虽然是人文类的。历史与地理联系紧密,但是还是希望能看到名副其实的地理杂志。虽然这点很难,中国的历史有这么深厚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篇2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我们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了神州大地山绝石险的自然奇观。我们的祖国宽广博大、

国家地理读后感

国家地理读后感 导读: 国家地理读后感(一) 在家,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别策划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雾都伦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历史——瘟疫肆虐,污水横流,整个城市被包围在恶臭和恐慌之中。不过,这一切在伦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后成为了往事。这项工程也由此被誉为“工业革命七大奇迹之一”。 接下来,便是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

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国家地理读后感(二) 今年8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1 中国是一只色彩斑斓的雄鸡。 前几天,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真正领略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风光。 这本书里分别有“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十大瀑布”等等评选,充分展现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采。山峰连绵不断,草原一望无际,河水碧蓝碧蓝的,丹霞火红火红的,还有纵横千里的沙漠,与世隔绝的海岛,晶莹透亮的冰川,灌木丛生的森林。这本书里对美的评选标准和往常的评选标准有所不同,以前只有东方,东北方的名山名湖,因为这些地方比较接近华夏祖先的最早定居地,所以很少有西部地区的风景名胜入闱。这次的评选却让边缘文化大放异彩,让人们更加熟悉我国的边缘地区。我国的边缘美景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川滇藏的交汇处和新疆天山。而且这本书里还配置了一些清晰可见,拍摄角度极佳,让人看了心旷神怡的图片,再加上恰当而优美的文字,让你看了就像如临其境,让你如痴如醉,甚至不想放下书。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深深地被它震撼了。这些纯粹自然的风景,没有被人们过度开发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无比向往的地方。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可人们却想方设法地在这儿建旅馆,在那儿砍筏树木修渡假村,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这些美丽的事物造成破坏,甚至使这些美景变得平常,不再有它的独特之处。西沙群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远离大陆,人迹罕至的缘故,它的美丽被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因此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首。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虽然生活在中国,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却不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篇一】 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 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 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篇二】 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关于地理中国观后感。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 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 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文字,让无声的照片带你去旅行——读《中国国家地理》 与其说《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讲地理的杂志,不如说它是一本文学作品。书中的照片都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作者的文字却使得那些图片像是会说话了一样,生动而优美。 读国家地理,会感到这些文字都是作者发自内心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一篇游记。让人们读了以后,从视觉、听觉、嗅觉几方面都如身临其境一般。 这期的国家地理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坐火车认识中国”。作者在讲丰沙铁路时,有这样的描述:“丰沙线可以说是北京周边风光最好的铁路线,东风4型机车牵引着列车沿永定河北上,穿行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傍水,迂回曲折,鲜艳的颜色给单调的山涧增添了一道色彩。”将丰沙铁路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细致的描写融合起来,让文字看起来不那么干巴巴的,而是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假如没看照片,只看文字,几乎能想象出照片中的风景,而这些文字,也将一张张静态的照片变成了一段段动态的画面。这是视觉上的享受。 “烟墩角村村南有一个相对封闭的海湾,两侧各有一条淡水溪流入,聚集了丰富的鱼虾和浮游生物。每到寒风飘雪季节,成群结队的大天鹅就来到这里,在碧波荡漾的海湾里,或凌空翱翔,或翩翩起舞,如梦如幻。”读着这段文字,我好像听到了一阵阵

海浪拍打着岸边的声音、成群结队的天鹅扑扇着翅膀的声音,还有海风的呼呼声。这些声音交错着,成为一首海边村庄特有,永不停息的交响曲。当那些动态的画面中加入了声音,原本的照片就成为了一段段电影,这是听觉上的享受。 “养蜂人小心翼翼地用竹刀切割下一块装满蜂蜜的蜜脾。近看蜜脾,外观像果冻一样,但有一股浓浓的中药香味。”我好像闻到了晶莹剔透的蜂蜜的香味。有一点点药材的味道,其中又夹杂着一点甜甜的香味。当一段段电影让你有了嗅觉,那就变成身临其境了。这是嗅觉上的享受。 文字,给一张张无声的照片配上了动态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一段绝佳的、恰到好处的文字能够让一张沉默的照片带着读者去旅行。我想,这就是《中国国家地理》最大的魅力所在。 【点评】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份颇受好评的杂志,它的魅力何在?郑逸杉同学的诗意评价是:给一张张无声的照片配上了动态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一段绝佳的、恰到好处的文字能够让一张沉默的照片带着读者去旅行。对于这么好的一份杂志没去关注,该是多大的遗憾呢?

最新书籍调研报告(五篇)

最新书籍调研报告(五篇) 书籍调研报告篇一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正文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点,设计时应掌握几个要点:正文字体的类别、大小、字距和行距的关系;字体、字号符合不同年龄人们的要求;在文字版面的四周适当留有空白,使读者阅读时感到舒适美观;正文的印刷色彩和纸张的颜色要符合阅读功能的需要;正文中插图的位置以及和正文、版面的关系要恰当;彩色插图和正文的穿插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由于本人比较喜欢文学杂志,所以对文学杂志关注得比较多。在文学类杂志中,因其文字叙述较多,而且一般表达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所以版面结构相对朴素。仔细观察《读者》《萌芽》《青年文摘》,发现《读者》的版面结构更胜一筹。到底是文学类里的老大,为了避免单页全是字而造成的阅读疲倦《读者》合理的采用了分栏并且合理控制单页文章数量:一般都在2~3篇,这样就不会在视觉上产生单一感。适当的小插图让读者们在品位文字后感到回味;相比之下《萌芽》和《青年文摘》感觉略现呆板。科技类杂志中的叙述性文字也不能少,由于其较为深奥必须配上不少的图片,并且由于其专业性图文搭配必须能让人一目了然,也就决定了其版面结构不能复杂花哨。《中国国家地理》的版面结构几乎全程仿照《美国国家地理》,所以说《中国国家地理》版面的成功不如说是《美国国家地理》的成功。科技类中类似于《大众软件》这样的杂志是it界里普及面比较广的,属于菜鸟与中级都比较爱看的,他的版面特点就是有色彩但不华丽,适合男性品位。能把握住这样的度,对版面设计者表示敬佩。 受团委工作的影响,本人对字号、字形也关注得比较多。通常来说,宋体传达出秀气、文采的感觉,所以在文学类---《读者》《青年文摘》被大量使

现代中国风绘画设计说明

现代中国风绘画设计说明 所谓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大体来说,中国风是一种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基础上,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中国风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形式语言的再现设计来突出主题的民族性风格。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想要具体定义中国风是一件相当之难的事情,中国风一词本身就是博大的代名词。 妄图通过复刻或者堆砌中国元素来做出中国风的设计,这反而是对中国风的误解。 例如一些国外高奢品牌的“中国风”设计,这种刻意使用中国元素来迎合消费者,使设计流于形式的做法,不仅没有传递元素的文化寓意讨得中国人民的欢心,而且这种不伦不类设计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两者对比,高下立分。其实想要做出中国风的设计并不难,关键在于是否设计师是否愿意用心理解和钻研中国文化。 中国风的设计中涵盖着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以及重要的东方审美特质。想要做出中国风格的设计那就不能让设计止于形式,而是要从文化的深层挖掘与创造,用当下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中华文化的意蕴。 如何将中国风融入设计,除了被反复被提到的中国元素,我们也许也应当从其他方面进行学习和深入思考。

色彩 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在设计中亦是如此,色彩元素往往给观者留下第一印象。而中国风的设计所带来的独特美感与色彩不无关系。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与西方色彩体系之间存在着差异,西方色彩体系是科学色彩观,是光谱色,即在光的作用下,讲明暗。而中国传统色彩是是建立在原始色彩自发性基础上,关注物体的固有色彩,不会出现特别艳丽刺激的色彩。 例如《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古代历史上相关文物的经典配色,整理和罗列了48种常用的中国传统颜色。 例如故宫之前推出的口红不仅在口红色号上选用了国宝色,就连外包装选色也颇有讲究。外包装选色灵感来源后妃服饰,选取了绯红、品月(蓝色)、明黄、青碧、玄黑、牙白六色,一股古典优雅之感扑面而来。 小米也携手敦煌研究院联合研发小米MIX S2,其产品选取了煌壁画现存面积最多、保存最好的色彩翡翠色作为手机颜色。是不是有一丝丝梦回敦煌的感觉呢? 其实,我国在配色上也别有风味。由于我国一直以来追求事物在感情上产生满足和共鸣,因此中国在用色上产生了主观意向性,十分强调人文和谐与自然的乐趣,并不拘泥于还原自然色彩,这也使得我国用色和西方追求写实主义的用色方式产生了差异。 运用色相对比是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最常见而巧妙

2022年全国语文中考真题(江苏河南广东四川湖南等)汇编专题3 句子(病句、标点符号排序)(解析版)

专题03 句子(病句、标点符号、排序) 1.(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坚守和创新,是老字号品牌价值焕发生机的关键。 B.林间,空气格外清新凉爽,处处弥漫着雨露泥土的气息与花草树木的身影。 C.在文学创作中,以淡然的人生态度创造美、传播美、发现美、表现美,于寻常中见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大美”。 D.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个欣欣向荣、开放自信的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缺少主语,删去“通过”; B.搭配不当,“弥漫”不能和“身影”搭配; C.语序不当,应该是“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 故选D。 2.(2022·广西柳州·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们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勇做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 B.保持清正廉洁,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支持的重大保证。 C.柳州青少年宫以音乐教育促进美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D.中渡古镇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出浓浓的古韵遗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 B.“保持清正廉洁”与“能否取得信任、支持”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故选B。 3.(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礼记》、《周易》、《尚书》、《春秋》合称“四书五经”。C.大雨过后,云雾缭绕的九峰山吸引了一大批游客。见到如此美景,游客们不禁感叹道:“多美啊,雨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