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自1982年创刊以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直以其深

入浅出的科学性、纵横交错的视野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旗舰刊物,《中国国家地理》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创新的载体。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知识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通过内容创新推动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杂志社拥有一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编辑团队,他们通过对最新的地理科学研究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报道,让读者对世界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地理现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采用新的编辑理念和视觉技术,杂志社将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与此同时,杂志社还开设了线上平台,通过网络与读者进行互动,提供更多的专题报道和知识分享,推动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知识服务的创新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在知识服务方面,杂志社积极探索将出版物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开设平面杂志、电子书籍、手机应用程序等多种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知识服务。杂志社还创办了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地理知识服务。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可定制化的服务,杂志社有效地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提高了知识获取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杂志社通过报道具有地理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地方,呈现了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多样性。杂志社还与各地旅游局和地方政府

合作,推动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为读者提供更加真实、深入的旅游体验。通过这种方式,杂志社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地理知识服务。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还十分重视科普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杂志社定期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和培训班,邀请知名地理学家和学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杂志社还积极参与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编写地理教材与辅导书籍,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系统、科学的地理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杂志社不仅促进了地理学科的普及,而且提升了广大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知识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内容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以及科普教育的推广,杂志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地理学习资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不仅促进了地理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地理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应用。相信在未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将继续不断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地理知识服务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和探索精神。通过内容创新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杂志社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地理学习资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多样性。与各地旅游局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了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另外,杂志社重视科普教育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地理科普讲座和培训班以及编写地理教材与辅导书籍等方式,提升了广大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意识。可以预

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未来将继续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服务,推动地理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应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 自1982年创刊以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直以其深 入浅出的科学性、纵横交错的视野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旗舰刊物,《中国国家地理》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知识服务的探索与创新的载体。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知识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通过内容创新推动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杂志社拥有一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编辑团队,他们通过对最新的地理科学研究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报道,让读者对世界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地理现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采用新的编辑理念和视觉技术,杂志社将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与此同时,杂志社还开设了线上平台,通过网络与读者进行互动,提供更多的专题报道和知识分享,推动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知识服务的创新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在知识服务方面,杂志社积极探索将出版物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开设平面杂志、电子书籍、手机应用程序等多种形式,提供多样化的知识服务。杂志社还创办了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地理知识服务。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可定制化的服务,杂志社有效地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提高了知识获取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杂志社通过报道具有地理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地方,呈现了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多样性。杂志社还与各地旅游局和地方政府

合作,推动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为读者提供更加真实、深入的旅游体验。通过这种方式,杂志社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地理知识服务。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还十分重视科普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杂志社定期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和培训班,邀请知名地理学家和学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杂志社还积极参与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编写地理教材与辅导书籍,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系统、科学的地理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杂志社不仅促进了地理学科的普及,而且提升了广大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知识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内容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价值以及科普教育的推广,杂志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地理学习资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创新不仅促进了地理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地理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与应用。相信在未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将继续不断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地理知识服务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和探索精神。通过内容创新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杂志社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地理学习资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多样性。与各地旅游局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了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另外,杂志社重视科普教育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地理科普讲座和培训班以及编写地理教材与辅导书籍等方式,提升了广大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意识。可以预

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历年明细

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历年(2000-2017)明细? (红色表示已收藏) 2000年? 10《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0期)“空中看中国” 11《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1期)“布达拉宫” 12《中国国家地理》(2000年12期)“伊瓜苏瀑布” 2001年? 1《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1期)“钱币之旅”M世界钱币分布图,人名币及美元防伪图 2《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2期)“青海玉树” 3《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3期)“台湾专辑”M台湾 4《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4期)“三星堆” 5《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5期)“西藏的路” 6《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6期)“北京专辑” 7《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7期)“抚摸巴黎” 8《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8期)“用地图克隆中国” 9《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09期)“中国省市大划界” 10《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0期)“摩天大楼” 11《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1期)“古格文明” 12《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12期)“走进伊斯兰世界” 2002年? 1《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新疆”M新疆 2《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2期)“火山亲历记” 3《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3期)“金丝猴” 4《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4期)“澳门专辑”M澳门 5《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5期)“深入地穴500米” 6《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6期)“山西”M山西 7《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7期)“越南”M越南 8《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8期)“金三角:罂粟怒放谁之罪” 9《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9期)“玉石之路” 10《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云南如此多样”M云南 11《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01期)“重现圆明园”手绘北京城立体鸟瞰图 12《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2期)“契丹飘逝的王朝”M尼泊尔

地理中国

地理·中国 地理·中国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地质资源和地貌景观,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地理·中国》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热爱自然,珍惜自然,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之情。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1. 栏目介绍 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地质资源和地貌景观,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地理·中国》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热爱自然,珍惜自然,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之情。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地理·中国》栏目,属科普类电视栏目。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

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地理·中国》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z 中国的自然风貌和地质构造等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2. 栏目特色 1、栏目内容: 《地理·中国》栏目的内容属自然科学范畴,节目通过对地质、地理、地貌形成及演变等自然现象的揭示,普及科学知识,展示大自然的神奇。 2、栏目形态: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3、栏目风格: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行进式拍摄的形式,重在对科学问题的推理、实证和解析,强调快节奏、大信息量和逻辑的严密,兼有大自然景观的新、奇、特、美的展示,融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

中国国家地理简介[修改版]

第一篇: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说,“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中国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是在CNG同一品牌下,依据读者定位不同而产生的两本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益的补充。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实的世界。杂志是一本面向青少年学生的自然人文综合知识类刊物,它提倡博物学的复兴,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知。它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身,图文并茂,紧跟时代。内容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行万里路、赏千秋景、读万卷书、立匡世志”。 第二篇: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杂志,经历了改版、复刊、更名后,如今已发展成拥有《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博物》三本期刊,中国国家地理网、手机报、旅行版电子杂志《行天下》、影视中心等多个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及拥有自己的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图书公司的科学传媒集团。 1950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前身《地理知识》在南京创刊;1998年,《地理知识》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一、铸就品牌 (一)创建新的文体文风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3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3篇 《中国国家地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一)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国家地理》主要介绍了中华名山、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岛屿半岛等自然保护区,非常美丽,那么瑰丽的景色是大自然献给我们的,让我们不用行万里路,也能领略到山川之雄秀壮美,原来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赋予的。 人和大自然应该要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我们要保护大自然,让大家欣赏。我们要实行低碳生活,从节约水电开始,不能浪费地球的资源。让爸爸妈妈在红灯等候时要熄掉引擎,减少废气污染,不能随便扔垃圾。如果看见其他人随地扔垃圾,我们要提醒他们不能这样做。 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的家,我们和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水受到了污染,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可见,大自然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二) 今年7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漂亮,封面是绿色的,很厚,有2厘米,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喷发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喷发,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药泉湖。五大连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疗眼科疾病的.功能,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媲美。 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有72公顷,里面有很多文物。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再用了1000只骡马旱船拉运,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 它们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五大连池是大自然在独特的环境下造出来的,故宫是古人们用心血造出来的。我们现代人应该为大自然、为古人的丰功伟业鼓掌,一定要爱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要学习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坚持不懈,因为更大的奇迹正在等着咱们“00后”去创造哦!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三) 前几天,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真正领略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风光。 这本书里分别有“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十大瀑布”等等评选,充分展现了中国各个地区的风采。山峰连绵不断,草原一望无际,河水碧蓝碧蓝的,丹霞火红火红的,还有纵横千里的沙漠,与世隔绝的海岛,晶莹透亮的冰川,灌木丛生的森林。这本书里对美的评选标准和往常的评选标准有所不同,以前只有东方,东北方的名山名湖,因为这些地方比较接近华夏祖先的最早定居地,所以很少有西部地区的风景名胜入闱。 这次的评选却让边缘文化大放异彩,让人们更加熟悉我国的边缘地区。我国的边缘美景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川滇藏的交汇处和新疆天山。而且这本书里还配置了一些清晰可见,拍摄角度极佳,让人看了心旷神怡的图片,再加上恰当而优美的文字,让你看了就像如临其境,让你如痴如醉,甚至不想放下书。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深深地被它震撼了。这些纯粹自然的风景,没有被人们过度开发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无比向往的地方。大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篇1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旨在介绍中国地理的杂志,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以来,一直以深入的报道和精美的图片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其内容包括了中国各地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介绍,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探索。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中国各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介绍。通过阅读这本杂志,我得以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包括黄土高原、青藏高原、长江三角洲、塔里木盆地、西双版纳等,这些地方都是我所不曾了解的。同时,我也对中国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中国国家地理》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人文地理现象,如中国的城乡差异、旅游景点的发展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的地理知识,也让我对中国各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杂志,它让我对中国的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对于任何对中国地理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杂志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篇2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在《中国国家地理》中,你会看到很多引人入胜的篇章,关于中国各个地方的探索与记录。在这里,我们不妨对书中几篇经典*进行梳理和解读,同时探索其中蕴藏的知识、历史和人生哲理。 首先,我选取的是《茶马古道》这篇*。在这篇*中,作者深入阐述了茶马古道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古道是古代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这篇*,我们可以了解到茶马古道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感受到古道所代表的坚韧与毅力。 其次,我选择了《黄土高原》一文。这篇*描绘了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通过这篇*,我们可以了解到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感受到黄土高原所代表的坚韧与毅力。 最后,我选择了《丝绸之路》一文。这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这篇*,我们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感受到丝绸之路所代表的坚韧与毅力。 在阅读这些*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所吸引。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这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保护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总的来说,《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于一身的好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地理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所吸引。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这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保护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1 在家,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xx.9(第xx期)的“特别策划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雾都伦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历史——瘟疫肆虐,污水横流,整个城市被包围在恶臭和恐慌之中。不过,这一切在伦敦的下水道“大革命”后成为了往事。这项工程也由此被誉为“工业革命七大奇迹之一”。 接下来,便是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1. 大家都知道,从小我就喜欢读一些关于科学的书,经过千辛万苦,我总算说服了妈妈,买到了一本2010年10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CHIESE NATIONAL GEOGRAPHY,简称CNG) 刚回到家,我便开始细细品读起来,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讲中国南海,而且还加厚到了414页,这总算可以大饱我眼福了。翻开第一页,就讲起了南海,南海是中国最漂亮的海,他不仅有丰富的物种,还有很多很多独有的水生动物,比如重达80千克的蓝旗金qiang鱼和能在空中转圈的飞旋海豚。渐渐地,读到了关于曾母暗沙的知识,曾母暗沙面积有2.12平方公里,最前水深17.5米,是一个长约2385米,宽1380米的纺锤状水下礁体,它的坐标是北纬3°57′44″--3°59′00″,东经112°16′25″--112°17′10″这里的海水蓝的透明,透过湛蓝的海水甚至可以看见几十米以下的珊瑚,这里除了珊瑚,海鸟和海鱼之外根本没有别的东西,只不过时不时会游来几只绿色的大海龟,或者飞起来几条燕遥类的飞鱼,如果把这里当成人间仙境,那简直是在合适不过了。 忽然,一张地图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地看着地图的每一个部分,忽然,我发现,南海的地图上有9个空缺,我心想:怎么回事?国界线上怎么会有空缺呢?难不成祖国的土地受到侵略了?翻开第二页我才知道这些国界线是国际公认的九段线,只可惜的是,我国的军队并未占领南海中部的岛屿,使我国弹丸岛,南威岛,鸿麻岛,太平岛等美丽的岛屿沦入马来西亚和越南手中。掩卷沉思,其实我国并未对南海引起重视,因为如果我国占领的岛屿再往南一些,就算是10公里也能让许多漂亮的岛屿回归祖国的怀抱。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这种事而感到悲哀吗? 2.

中国地理的读后感400字四年级

中国地理的读后感篇1 今年8月份,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很巨大,封面是蓝色的,很厚,有7厘米,上面写着:中国国家地理是多么有趣。 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突然喷发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喷发。五大连池的泉水也很奇特,它有治疗眼科疾病的功能,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美丽。 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有72公顷,里面有很多文物。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再用了1000 只骡马旱船拉运,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 快来看吧! 中国地理的读后感篇2 假如有人问你,八大行星是指那八颗行星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五岳”“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哈雷彗星多少年出现一次……这些地理常识你都能答得出来吗答案是不能,然而以前我也不知道这些地理常识,但看我这本书后,我的大脑里已经有很多地理常识了。这本书就是——不可不知的2000个地理常识。 八大行星是指那八颗行星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五岳”“通古斯大爆炸”是怎么回事哈雷彗星多少年出现一次下面就让我为你一一解答。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中国的“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通古斯大爆炸是指。1908年6月30日,一颗流星飞向西伯利亚,引起一次举世瞩目的强烈爆炸,这颗流星陨石被称为通古斯陨石。 我们大家都是河南人,但大家都知道河南的地理概况、是什么样的矿产资源是多么的丰富吗就让我来向你一一解答。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周边和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等六省接壤。河南古代位居于九州之中,又称为中州、中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并且,河南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107种。河南是中国既有煤、又有石油、天然气的少数城市之一。河南省得黄金储量位居全国第二。 王晓梅,本书的主编。中央编译,本书的出版社。是他们改变了我的地理知识储存库。这可真是:“去粗取精,纵览世界的锦绣山河,去伪存真,了解自然的神奇画卷!” 中国地理的读后感篇3 假期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这套书,这本书中讲了许多关于中国地理的知识,从而我也了解了许多中国的名胜古迹,各个地区的美丽风景,简直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打开这本书,首先讲述了中国地势疆城、地貌、气候、水系、自然资源,又讲述了地区,省,然而让我记忆犹深的是一一重庆。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巴城,渝城。重庆,美丽的山城,它曾经是古代巴国的都城,至今保存着一位勇敢的巴国将士墓,抗战时期,它曾是中国的陪都,而如今,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不仅是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更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 重庆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不但资源丰富,而且还有极其壮观的长江三峡呢,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全长总共208公里,瞿塘峡是长江三峡的第一道峡谷,巫峡是长江三峡中最幽深秀丽的峡谷,比起巫峡,我更喜欢瞿塘峡,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美不胜收,正如白居易那句“日出江花红胜火”。 夜晚的瞿塘峡又是一番风味,洁白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好像是披了一层纱,耀眼无比,日峦朦胧,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简直身临其境,如仙人一般,正如白居易的“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拨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夜入瞿塘峡》这首诗正能表达它的美。 重庆,美丽的山城,我爱它,爱它的青山绿水;我爱它,爱它的巍峨之美;我爱它,爱它的幽深之美;我爱它,爱它的宏伟之美,它的美无所不在。

地理中国观后感(6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6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篇1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

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

《中国国家地理》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地理》的新媒体发展之路 作者:才华烨 来源:《传媒》 2012年第2期 文/才华烨 对《中国国家地理》来讲,新媒体是未来发展的“接力棒”,为杂志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中国国家地理》在新媒体发展上积极探索,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中国国家 地理》新媒体发展的“四屏”业务。 电脑屏 这里的电脑屏指的是中国国家地理网。作为我国最早的商业网站之一,中国国家地理网与 新浪、腾讯这些大的门户网站不同,它要作一个有深度的网站,要打造成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网站。我们调动各种因素,提高用户的黏合度,希望将网站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权威的平台。 首先,注意提升品牌影响力。从宗旨、定位、特色频道到专题活动,中国国家地理网的网 站架构已超越网站本身,要打造的是一个延续纸媒品牌、与网络无缝衔接的新媒体平台。品牌 不应是僵化的概念,此前中国国家地理网以“CNG”为域名,但品牌简称不方便记忆,后来中国国家地理网域名正式改为“dili360”。以“阅古今、品天下、行生活”为宗旨,网站推出了很多具有品牌特色的频道:如“图片摄影”,网站与摄影杂志及其他媒体合作,建立幻灯图片库;又如《地理e周刊》,将网站内容重新设计通过注册用户邮件发行,提供在线浏览及RSS订阅 等多种阅读方式。此外,中国国家地理网以线下活动带动线上,通过线上的专题、论坛、路线 攻略等多种形式,形成对品牌的支持和提升。 其次,抓好论坛建设,提高用户黏合度。论坛是网站的重要板块。比如说我们要打造中国 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地理论坛。一开始,很多地理爱好者到地理论坛交流,所以在打造论 坛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利用最新的在线形式,将网站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编辑和整合,并通过《地理e周刊》的方式,结合免费周刊的订阅,主动留下邮箱订阅的读者。当我们把这个网站 实行商业化运作的时候,地理论坛更彰显了影响力。怎样提高用户的黏合度?怎样通过线上线 下的结合提高名牌的认知度?这些我们都在认真思考。 第三,打造付费电子杂志《行天下》。《行天下》2009年7月正式推出创刊号,采取付费 阅读的发行策略。对网站来说,《行天下》电子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品牌内容的延伸,或 者说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旅行版。其特色在于,在新媒体的建设平台上,不仅用图片故 事的形式告诉你那些很美的地方,同时会给你提供很详细的出行路线和攻略。中国目前的电子 杂志都是以免费为主的,但是对于《中国国家地理》来讲,希望提供给读者的是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随便在网上能搜索到的内容,让读者感到它是值得付费的。 而且《行天下》这本电子杂志的价格比纸质杂志便宜很多。我们跟很多的网站合作,只要 接入互联网,只要在网站上通过手机支付,或者通过银联支付等方式都可以付费、购买。同时 我们也推出了《行天下》手机版,方便用户。目前,除《行天下》外,中国国家地理网又推出 集成客户端,内容包含《中国国家地理》、《行天下》、《博物》、《中华遗产》等诸刊。 第四,注重专题的制作和提升。在网站的建设中,各种专题的制作和提升非常重要。过去 我们曾做单一主题,每天围绕一个内容进行诠释,后来发现有的用户连续三天对内容不感兴趣 就会退订。基于这样的状态,我们对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以不同的栏目构架,制作不同的专题,每天至少保持有一款内容是用户喜欢的。我们还独家推出很多原创的内容,如图片故事等。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1 今年8月份,我们现代人应该为大自然、为古人的丰功伟业鼓掌,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 五大连池的泉水也很奇特,这本书很漂亮。 是工人们花尽心思、绞尽脑汁采下来。 因为更大的奇迹正在等着咱们“零零后”去创造哦!丁峤枫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城市实验小学,上面写着:美丽而富饶的华夏大地,再用了1000只骡马旱船拉运,。 据说有一块300吨的巨大石雕,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和药泉湖,有72公顷。 与法国“维希”、俄罗斯“高加索”矿泉水相媲美,后又经过两次喷发,要学习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坚持不懈,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花了28天才运到北京的,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故宫是古人们用心血造出来的,五大连池是大自然在独特的环境下造出来的,有2厘米,一定要爱惜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说到故宫,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是明清的权力中心,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

封面是绿色的,里面有很多文物,它们都是大自然和古人的杰作。 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喷发了,我读了《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2 《中国国家地理》主要介绍了中华名山、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岛屿半岛等自然保护区,非常美丽,那么瑰丽的景色是大自然献给我们的,让我们不用行万里路,也能领略到山川之雄秀壮美,原来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赋予的。 人和大自然应该要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我们要保护大自然,让大家欣赏。我们要实行低碳生活,从节约水电开始,不能浪费地球的资源。让爸爸妈妈在红灯等候时要熄掉引擎,减少废气污染,不能随便扔垃圾,如果看见其他人随地扔垃圾,我们要提醒他们不能这样做,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的家,我们利用星期天到公园里组织清洁活动,让人人都认识到大自然的保护性,我们和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水受到了污染,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可见,大自然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3 这本书分两部分:自然之韵、人文魅力。自然之韵里描绘了长白山、珠穆朗玛峰、五大连池、浩渺的鄱阳湖等景观。人文魅力里介绍了故宫、北京、西安、洛阳等名城。其中我最爱看五大连池和故宫了。 五大连池是白河的河道,它一旁的两座休眠火山喷发了,溢出的熔岩堵塞了河道,后又经过两次喷发,形成了头池、二池、三池、四

《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之路

《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之路 李栓科是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之一,他在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上的发言,又一次引起了期刊界的注意。为他撰写的入选理由是这样的:一位自然科学家,成功打造出一本时尚的地理杂志,叫人不得不叹服。他的成功也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原来科学只要找到了合适的传输方式,也是很容易走进普通大众的。 他原先是一位自然科学家,1997年,角色发生了转换,变成了传媒人。这个转变不是没有风险的。但,李栓科还是拿定了主意,他要以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办一本中国人的国家地理。 原先薄薄的一本《地理知识》,在走过47年的风雨路后,于1997年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如今,改名后的杂志又走过了10年的路。仅仅10年,《中国国家地理》就跻身国家大刊的行列。这其中有什么奥妙,有什么绝招,它引起了记者和读者的兴趣。带着问题,在5月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举行前夕,本刊记者采访了这家杂志的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 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向前推进 《地理知识》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刊物之一。1950年创刊,几十年来,在宣传普及地理知识,介绍报道祖国大好河山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学的人,不少人都阅读过这本刊物,受过它的恩泽。

用李栓科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国家地理》首先站在两个巨人的肩膀上,一个是与科学研究结缘,一个是与传媒结缘。今天的《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科学传媒,而它的前身《地理知识》是一本科普读物,仅仅传播知识,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改刊后的《中国国家地理》就不能停留在科普读物的水平上,而应既有科学的角度,又有传媒的特性。 李栓科对过去的《地理知识》和今日的《中国国家地理》都有太多的了解。他说,从媒体属性来讲,《中国国家地理》抛弃了《地理知识》那种坚持了几十年的传统的科普概念。传统的科普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是居高临下的姿态,有一种疏远感。因为他在地理学上有成就,是大家,有资格讲地理方面的话题。又,因为他是气象专家,所以他有资格坐在台上讲气象对流。凡是这种居高临下的媒体,都是很难办好的。李栓科认为,居高临下,难免把人拒之千里之外。试想,一个很成功的律师,一个很成功的银行家,已坐在高高的位子上,不看你的《地理知识》,照样有他的社会地位,照样尽他的社会责任,照样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为什么他要看一本居高临下很不舒服的东西呢? 即使是地理杂志,也应该做社会热点问题 1997年,《地理知识》进行了改版。说到改版,李栓科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如果媒体把传播知识作为首要的任务,那是很低的要求。让我们看看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比方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也是传播知识,增长技能。对民众来讲,他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如课堂教学、学校培训。相对来讲,知识也在更新,但

《地理中国》观后感(通用11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通用11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通用11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篇1 太白山,秦岭山脉的主峰。它,宏伟俊秀,风光绮丽,千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吟咏感慨。尤其是山顶上那个椭圆形的湖泊———大爷海,如同一只幽蓝的天眼,向尘世间抛出一个个足以令人动心的眼神。在山下,在宝鸡,在陕西民间对其神秘的猜想经年不断。 有一个传说,在天上玉皇大帝让他的儿子们下凡来到太白山上修炼,被太白山那锦绣的风景所吸引住了,于是便不愿意离去,就化为一个个湖泊,从此以高山相伴。相传大爷海就是玉皇大帝的大儿子变的。 大爷海东、南、西三面高耸着山,北面为山谷。大爷海周长约为300米,以此推算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它的最深处是18米,有23万立方米的储水量。在大爷海的背后崖壁上有一个宏大的洞穴,难道那就是传说中的水晶宫吗? 洞内常年有冰,寒气逼人,好似一个“天然冰库”。在洞内有许多冰锥、冰笋、冰旗琳琅满目,景象万千,这就是大爷海的头——水晶宫。它里面之所以有那麽多的冰体,是因为他

正好处于背阴的山坡,常年没有阳光的照射,而岩石中渗出的水滴,到了这里,就化成了冰锥、冰笋。一局部的水化成了冰锥、冰笋的奇观,更多的那么形成一条地下暗河,在侵蚀岩石的同时,也注入了下方湛蓝的湖泊——大爷海。 在神奇的世界中,蕴含着那么多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这是大自然的恩赐,送给我们那麽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着神秘的世界中,到底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神秘景观?让我们渐渐的来破解大自然中的神奇密码吧! 《地理中国》观后感篇2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奉献,是大自然的功绩。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 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冰川就是用冰聚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宏大的财富。我国在研究这方面时,是在1958年开场的,人们克制了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缺乏1公里有一条透明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这座冰川,有非常典型的冰川特点和地貌。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但生活条件缺乏,被迫放弃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