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

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

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内化学或酶代谢,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谢物或原药的化合物。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

剂。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调节pH值

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方法之一。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同一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用不同碱或酸成盐,其溶解度有差别,如可待因用磷酸成盐比用氢溴酸成盐相差较大。通常某些有机酸的钠盐或钾盐的溶解度都较大,如水杨酸钠。

3使用增溶剂

增溶剂的增溶作用,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即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时,在单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溶液内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使体系能量趋于最低,自动形成亲水基向外(形成栅状层〕,疏水基向内(形成烃核中心区)的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作

胶团。溶液中胶团数量开始显著增加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达到CMC时,依据“相似者相容”原理,即具增溶作用,非极性溶质溶解在烃核中。这样难溶于水药物不仅在水中的溶解度得到大大提高,而且因为处于非极性区而与水分子的接触减少而避免了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影响增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中: ①增溶剂的用

量一定要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上,这时药物的溶解度随增溶剂用理的增加而增大;同系物增溶剂直链(碳链)愈长增溶量越大。②一定量的电解质的加入可增大增溶量,原因是电解质的加入降低了形成临界胶团浓度,中和了胶团所带电荷,使胶团的有效空间增大,有利于被增溶物进入胶团。如加过量电解质会产生盐析。③一般先将增溶剂于难溶性药物混合,最好使之完全溶解,然后再加水稀释,则能很好溶解,否则增溶效果不好。④使用复合增溶剂可能会使CMC降低,从而更有利于增溶。调节pH值也会影响增溶剂对可解离药物的增溶效果。

4应用潜溶剂

常用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媒与水混合,使非极性药物更好地与溶剂亲和。理论上,极性参数σ越小的有机溶剂用于极性越小的药物的增溶效果会更好。因为极性小的溶剂加入,使药物所处的环境极性变小,从而还可减少药物的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而增加稳定性。调节pH值也会影响潜溶剂对可解离的药物(具有酸(碱)性药物)的增溶效果。

常用的潜溶剂有乙醇、山梨酸、甘油、聚乙二醇300或400等。

选用时应注意溶剂对人体毒性、刺激性、吸收与疗效等方面的影响。例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潜溶剂不同于增溶剂和助溶剂,它主要是使用混合溶媒,根据不同的溶剂对药物分子的不同结构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原理,能使药物在某一比例时达到最大溶解度。

5 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主要由磷脂双分子膜包裹水泡囊性的载体,脂质体是双分子类脂组成的封闭膜性微球,其结构类似于生物膜。脂质体可以将脂溶性药物包裹在泡囊疏水基团的夹层中,从而增加药物溶解度;同时,脂质体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可以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性。因此,脂质体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Crosasso等[4]采用薄膜分散法,将处方组成确定为PC(磷脂酰胆碱) 2PG(磷脂酰甘油酯) ,其摩尔比为9∶1,制备紫杉醇脂质体,使紫杉酵溶解度达1. 0~1. 5mg·mL- 1。El2Samaligy等[5]将难溶性脂肪肝治疗用药水飞蓟素制成脂质体给药系统,结果发现,卵磷脂固醇:硬脂酰胺:吐温20为9∶1∶1∶0. 5时,溶解度增加,药物吸收和渗透性达到最好。Yuan等[6]制备了PEG24000的槲皮素脂质体,抑制实体瘤实验结果显示,槲皮素在血浆中的半衰期( t1/2)长达2h,抑瘤效果显著提高,小鼠40d存活率达到40%,证明脂质体能够提高槲皮素溶解性,有效提高肿瘤组织生物利用度和抗肿瘤治疗效果。

6嵌段共聚物胶束

嵌段共聚物是指在单一线性分子中存在2种或2种以上结构不同的链段,可根据需要合成具有特定化学结构、分子量的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形成球状胶束,其疏水嵌段构成胶束的芯,亲水嵌段构成水合性外壳,胶束直径在纳米级范围。由于胶束具有粒径小、粒度分布窄、载药量高和改变包载药物体内分布等特点,因此嵌段共聚物胶束主要用作2类药物载体:一类是毒性大、疗效好的难溶性药物,其可被有效

地增溶至胶束中,利用胶束相对粒径较小,通过EPR效应有效地将抗肿瘤药物递送至肿瘤部位。另一类是在生理环境中不稳定的药物,如基因药物。萘普生2聚乙二醇2聚谷氨酸苄酯(PEG2PBLG)共聚物纳米胶束粒径在30~245nm范围,胶束呈核2壳型结构, PEG2PBLG胶束大大增溶了疏水性药物[7]。Mathot等[8、9]制备单甲基醚PEG(750) 2聚(环丙烷2己内酯)嵌段胶束,结果显示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达到40%,胶束是通过被动扩散及胞吞作用透过消化道膜,其较小的粒径有助于穿透生物膜,达到增加药物溶解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7制成环糊精包合物

环糊精(cyclodextrin,简称CD)是一种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环状中空圆筒型结构,内径0. 7~0. 8 nm.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客分子(如药物)形成包合物。常用的β2环糊精,具有由7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环形结构,与药物经适当处理后,可将药物包裹于其环状结构中形成超微囊包合物,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10]。

天然环糊精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都较小,其羟基呈现类似酶的催化作用,影响了药物的稳定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需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因此,目前对其改性的研究非常活跃。改性后的环糊精对药物具有增溶、增稳、降低毒性等作用;部分甲基化β2环糊精无毒,它的增溶作用远大于β2环糊精。一些药物β2环糊精包合物的含药量较低,包合效率不高,因此在药物β2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过程中,常使用各种不同的添加剂。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能增强地塞米松与22羟丙基2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水溶性高聚物PVP可增强了巴比妥与β2CD的包合作用[11]。当β2CD与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混合,有的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

8结语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的难溶性药物越来越多,尤其是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多为难溶性,许多药物的溶解度为lμg·ml- 1以下。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改善其溶出度,从而促进药物在人体的吸收,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已成为当代药物制剂开发的研究重点。随着药学领域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得以解决,通过口腹给药也可获得较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1] Ernst Binderup, Fredrik Bjorkling, Pernille Vig Hjarna, et al. EB1627:

a solubleprodrugof the potent anticancer cyanoguani2 dine CHS828[J ]. 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Letters,2005, 15(10):2491.

[2]Chabot GG, ArmandJP, Terret C, et al. Etoposide bioavailability afteroral administrationof theprodrugetoposidephosphate incanc2 erpatients during a phase I study[J ]. J Clin Oncol, 2003, 14(7):2020 [3]YoshimiA, HashizumeH. Importance of hydrolysis of amino acid moiety in water soluble prodrugs of disodiumcromoglycate for increased oral bioavailability [J ]. J Pharmacobio2Dyn, 2003, 15(7):339

[4]CrosassoP, CerutiM, BrusaP, et al. Preparationcharacteri2z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abilizedpaclitaxel2containing liposomes[J]. J Control Release, 2000, 63:19

[5]El2SamaligyMS, AfifiNN,MahmoudEA. Increasingbioavailabili2tyof silymarinusingabuccal liposomal deliverysystem: preparation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investigation[J ]. Int J Pharm,2006, 308(122):140 [6]YuanZP ,ChenLJ ,FanLY, et al. Liposomal quercetin, efficiently suppresses growth of solid tumors in murine models[J]. ClinCancerRes, 2006, 12(10):3193

[7]潘仕荣,冯敏. 茶普生/聚乙二醇2聚谷氨酸苄酯共聚物纳米胶束[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 2003, 24(1):52

[8]Mathot F, vanBeijsterveldtL, PreatV, et al. Intestinal uptake and biodistributionof novel polymericmicell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J ]. J ControlRelease, 2006, 111(122): 47

[9]Mathot F, des RieuxA, ArienA,et al.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mmePEG750P(CL2co2TMC) polymericmicelles across the intestinal barrier[J]. J ControlRelease, 2007, 124(3):134

[10]王小萍,马麦霞,双少敏,等. 薄层色谱法测定大黄类药物与环糊精的包结常数[J]. 分析化学研究简报. 2002, 30(1):38

[11]吴文娟,陈任宏,俞红,等. 聚乙烯吡咯烷酮对药物与β2环糊精包合作用的影响[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1, (7):10

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习题部分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介电常数: 2.助溶剂: 3.增溶剂: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 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 /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 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 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 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4.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主要作用有;;。 5.用聚山梨酯80对维生素A棕榈酸酯进行增溶时,正确的加入方法是。 6.药物的溶出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可分为

溶解度的测定

硝酸钾溶解度得测定(方法1:结晶析出法) 实验原理: 先设计好不同溶质与溶剂得量,称量、混合、加热、搅拌使其溶解,降温并用温度计分别测定其开始析出晶体时得温度,即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得饱与溶液,计算该温度下得溶解度。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J0160,200g,0.2g),烧杯(J6124),大试管(J6104),玻璃棒(J6453),温度计(J6071,量程0~100℃),酒精灯(J6201),量筒(J6001,10ml),方座支架(J1102,带铁圈),石棉网(J6432),药匙(J6442),试管刷(J6471),硝酸钾(化学纯),蒸馏水。 实验步骤: 一、检查实验用品就是否齐全、完好。 二、硝酸钾得称取与溶解。 1、用托盘天平分别准确称取硝酸钾3.5g、1.5g、1.5g、2.0g、2.5g,称量过程详见分组实验三得步骤二。将称好得5份硝酸钾放在实验台上,并做标记。 2.在一支大试管中加入上面称取得3.5g硝酸钾。 3.用量筒准确量取10.0m1蒸馏水,加入大试管中。 4.在水浴中加热大试管,边加热边搅拌,至硝酸钾完全溶解(水浴温度不要太高,以刚好使硝酸钾溶解为宜,否则会使下一步结晶析出操作耗时过长) 三、硝酸钾得结晶。 1.自水浴中取出大试管,插入一支干净得温度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摩擦试管壁,同时观察温度计得读数。当刚开始有晶体析出时,立即记下此时得温度t1,并填入下表中。 2.把试管再放入水浴中加热,使晶体全部溶解,然后重复两次上述实验步骤得操作,分别测定开始析出晶体时得温度t2、t3。将读数填入表格。 四、溶解度曲线得绘制。 1.依次向试管中再加入1.5g、1.5g、2.0g、2.5g硝酸钾(使试管中依次共有硝酸钾5.0g、6.5g、8.5g、11.0g),每次加入硝酸钾后都重复溶解、结晶实验步骤得操作,并将晶体开始析出时得温度读数填人表格。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法 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法 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 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

剂。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 调节pH值 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法之一。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同一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用不同碱或酸成盐,其溶解度有差别,如可待因用磷酸成盐比用氢溴酸成盐相差较大。通常某些有机酸的钠盐或钾盐的溶解度都较大,如水酸钠。 3 使用增溶剂 增溶剂的增溶作用,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即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时,在单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溶液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使体系能量趋于最低,自动形成亲水基向外(形成栅状层〕,疏水基向(形成烃核中心区)的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作胶团。溶

实验6 电导法测定难溶盐的溶解度

实验10 电导法测定难溶盐的溶解度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电导法测定难溶盐溶解度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第二类导体导电能力的大小,常以电阻的倒数表示,即电导: (10.1) 式中G称为电导,单位是西门子S、 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截面积成反比,即: (10.2) 是比例常数,称为电阻率或比电阻。根据电导与电阻的关系,则有: (10.3) k称为电导率或比电导,它相当于两个电极相距1m,截面积为导体的电导,其单位是。 对于电解质溶液,若浓度不同,则其电导亦不同。如取1mol电解质溶液来量度,即可在给定条件下就不同电解质来进行比较。1mol电解质全部置于相距为1m的两个电极之间,溶液的电导称之为摩尔电导,以Λ表示之。如溶液的浓度以C表示,则摩尔电导可以表示为: (10.4) 式中Λm的单位是;C的单位是。Λm的数值常通过溶液的电导率k,经(10.4)式计算得到。而k与电导G有下列关系,由(10.3)式可知: (10.5) 对于确定的电导池来说,是常数,称为电导池常数。电导池常数可通过测定已知电导率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或电阻)来确定。

溶液的电导常用惠斯顿电桥来测定,线路如图10.1所示。其中S为信号发生器;R1、R2和R3是三个可变电阻,R x为待测溶液的阻值;H为检流计,C1是与R1并联的一个可 变电容,用于平衡电导电极的电容。测定时,调节R1、R2、R3和C1,使检流计H没有电流通过。此时,说明B、D两点的电位相等,有下面的关系式成立: (10.6) Rx的倒数即为该溶液的电导。 本实验测定硫酸铅的溶解度。直接用电导率仪测定硫酸铅饱和溶液的电导率(K溶液)和配制溶液用水的电导率(K水)。因溶液极稀,必须从溶液的电导率(K溶液)中减去水的电导率(K水),即为: K硫酸铅=K溶液-K水(10.7) 根据10.4式,得到: (10.8) 式中:C是难溶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由于溶液极稀,Λm可视为Λm∞。因此: (10.9) 硫酸铅的极限摩尔电导可以根据数值求得。因温度对溶液的电导有影响,本实验在恒温下测定。 电导测定不仅可以用来测定硫酸铅、硫酸钡、氯化银、碘酸银等难溶盐的溶解度,还可以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盐的水解度等。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恒温槽,电导率仪,电炉一个,锥形瓶两只,试管三支,电导电极。 试剂:二次蒸馏水配制 四、操作步骤

药典中溶解度

称取约1g样品置100ml容量瓶,先加0.8ml水(在极易溶解范围内:1g在不到1ml溶剂中溶解),按药典试验方法30分钟内观察溶解情况,如果未完全溶解,则接着往里加约8ml水(在易溶范围内:1g在1~不到10ml溶剂中溶解),继续同法试验30分钟内观察溶解情况,如还未完全溶解,再往后加约20ml水(在溶解范围内)...... 因为采用的是100ml容量瓶,则当加到90ml水时(在略溶范围内)如还未完全溶解,则需要重新配制样品继续往下作,这时可以适当减少药物称样量,也可节约溶剂用量,比如称取约10mg样品置100ml容量瓶,加9ml水(在微溶范围内),同法操作,如还未完全溶解,则接着往里加约80ml水(在极微溶解范围内).....如还未完全溶解,则接着往里加水至刻度(在几乎不溶范围内)...... 做到某一步完全溶解,就是该药在这个溶剂中的溶解度! ( 2 )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各品种项下选用的部分溶剂及其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可供精制或制备溶液时参考;对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能需作质量控制时,在该品种检查项下另作具体规定。药品的近似溶解度以下列名词术语表示: 极易溶解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不到1ml中溶解; 易溶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溶解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l中溶解; 略溶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ml中溶解; 微溶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 极微溶解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系指溶质lg(ml)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试验法:除另有规定外,称取研成细粉的供试品或量取液体供试品,于25°C±2°C —定容量的溶剂中,每隔5分钟强力振摇30秒钟;观察30分钟内的溶解情况,如无目视可见的溶质颗粒或液滴时,即视为完全溶解。

药剂学题库

第一章绪论 form 6.药物制剂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必须凭职业医师或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是() A.柜台发售药品 B.处方药 C.非处方药 2.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 A.调剂学 B.制剂学 C.药剂学 D.方剂学 是指下列哪组英文的简写() Manufacturing Practice Manufacturing Practise Manufacture Practise Manufacture Practice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颁布于年年年 5.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及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是() A.药品标准 B.成方制剂 C.成药处方集 D.药剂规范 6.具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开始实施于() 年年年年 7.下列哪一部药典无法律约束力()A.国际药典 B.中国药典 C.英国药典 D.美国药典 8.研究剂型及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科学称为() A.生物药剂学 B.工业药剂学 C.现代药剂学 D.物理药剂学 9.研究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为() A.临床药剂学 B.物理药剂学 C.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D.生物药剂学 10.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A.成药 B.汤剂 C.制剂 D.剂型 11.美国药典的英文缩写是()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4】A.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 B.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 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C.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 D.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E.能反应该国家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能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 1.药典中收载了 2.药典中规定了 3.药典的作用是 4.药品标准是 【5~8】A.新药 B.处方药 C.非处方药 D.制剂 E.剂型 5.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 为 药品指的是 7.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称为 8.根据药典、局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三)多项选择题 1.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是() A.只针对医师等专业人员作适当的宣传介绍的药品 B.必须凭职业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实训5 药物溶解度测定

实训5 药物溶解度测定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药典对药物近似溶解度的规定。 2.理解药物结构特点(极性)与溶解性的关系。 3.了解CTC的形成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及CTC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药物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溶剂中药物形成饱和溶液时的浓度。溶解度的大小,表明一种药物在某一种溶剂中被分散的难易程度。药物溶解时,药物的分子结构不会改变,是一种物理性质。 溶剂一般分为三类:以水为代表的极性溶剂、以甲醇和乙醇为代表的亲水性有机溶剂和以苯、石油醚为代表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经验规则:相似相溶。 为了适应某种制剂的要求而将药物制成盐或加入助溶剂形成电子转移复合物(CTC),这是增加药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三、实验方法 (一)不同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测定 1.“极易溶”药物的溶解:称取1.50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1.0~1.5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2.“易溶”药物的溶解:称取1.0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1.0~10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3.“溶解”药物的溶解:称取0.1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1.0~3.0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4.“略溶”药物的溶解:称取0.1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3.0~10.0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5.“微溶”药物的溶解:称取0.1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10.0~100.0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注:以上实验是根据药典对药物溶解度定义设计的,药物在所加的溶剂范围内均可溶解,实验时原则上加入最小溶剂量即可,如果出现不溶的现象,则可能是药物的纯度差、药物的称量和溶剂的取量不准确等因素引起。将实验结果折算为标准溶解度。) (二)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1.取三支试管,一支加入0.01克的维生素C,加入乙醚10.0毫升,另两支均加入0.1克的维生素C,再分别加入10.0毫升乙醇和1.0毫升纯化水,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2.取三支试管,一支加入0.1克的水杨酸,加入纯化水10.0毫升,另两支均加入0.1克的水杨酸,再分别加入1.0毫升乙醇和1.0毫升丙酮,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思考题: 1.药物的极性与药物在水中的溶解性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药物溶解度? 3.简述药典对药物近似溶解度的规定和溶解度的实验方法。 1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答案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若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即“相似相溶”。 氢键对药物溶解度影响较大。在极性溶剂中,如果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如果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减小,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 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可增加其溶解度。将含碱性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加酸制成盐类,可增加在水中溶解度;将酸性药物加碱制成盐增加水中溶解度,如乙酸水杨酸制成钙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且比钠盐稳定。 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如维生素K3不溶于水,分子中引入-SO3HNa则成为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可制成注射剂。 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很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离子大小以及离子表面积是水分子极化的决定因素。离子的水合数目随离子半径增大而降低,这是由于半径增加,离子场减弱,水分子容易从中心离子脱离。一般单价阳离子结合4个水分子。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粒子大小的影响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粒子大小在0.1~100nm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Ostwald-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子大小的定量关系,是在-定温度下用热力学的方法导出。(见第二章第六节)。 4.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ΔHs>0,还是放热ΔHs<0。当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果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pH值与同离子效应 (1)pH值的影响: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受pH值影响很大。 (2)同离子效应: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是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这是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影响。如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低。 6.混合溶剂的影响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成氢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可与水组成混合溶剂。如洋地黄毒苷可溶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混合溶剂的种类、混合溶剂中各溶剂的比例有关。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但也有高于相加平均值的。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cosolvent)。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另外,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如乙醇和水或丙二

溶解度的测定

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结晶析出法)实验原理: 先设计好不同溶质和溶剂的量,称量、混合、加热、搅拌使其溶解,降温并用温度计分别测定其开始析出晶体时的温度,即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计算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J0160,200g,0.2g),烧杯(J6124),大试管(J6104),玻璃棒(J6453),温度计(J6071,量程0~100℃),酒精灯(J6201),量筒(J6001,10ml),方座支架(J1102,带铁圈),石棉网(J6432),药匙(J6442),试管刷(J6471),硝酸钾(化学纯),蒸馏水。 实验步骤: 一、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二、硝酸钾的称取和溶解。 1. 用托盘天平分别准确称取硝酸钾3.5g、1.5g、1.5g、 2.0g、 2.5g,称量过程详见分组实验三的步骤二。将称好的5份硝酸钾放在实验台上,并做标记。 2.在一支大试管中加入上面称取的3.5g硝酸钾。 3.用量筒准确量取10.0m1蒸馏水,加入大试管中。 4.在水浴中加热大试管,边加热边搅拌,至硝酸钾完全溶解(水浴温度不要太高,以刚好使硝酸钾溶解为宜,否则会使下一步结晶析出操作耗时过长) 三、硝酸钾的结晶。 1.自水浴中取出大试管,插入一支干净的温度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摩擦试管壁,同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当刚开始有晶体析出时,立即记下此时的温度t1,并填入下表中。

2.把试管再放入水浴中加热,使晶体全部溶解,然后重复两次上述实验步骤的操作,分别测定开始析出晶体时的温度t2、t3。将读数填入表格。 四、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1.依次向试管中再加入1.5g、1.5g、2.0g、2.5g硝酸钾(使试管中依次共有硝酸钾 5.0g、6.5g、8.5g、11.0g),每次加入硝酸钾后都重复溶解、结晶实验步骤的操作,并将晶体开始析出时的温度读数填人表格。 2.根据所得数据,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五、整理实验用品。 1.用试管刷清洗玻璃仪器。 2.整理实验用品,恢复实验前的摆放位置。 注意事项: 1.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称取硝酸钾晶体的质量和量取倒入试管的蒸馏水的体积应尽量准确。 2.水浴加热时,烧杯里的水面不能低于试管里的液面。温度计应插在溶液的中部,使所示的温度具有代表性。 3.使试管里的液体升温时应采用水浴加热,而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式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式 2010-6-29 16:45【大中小】【我要纠错】 执业药师药剂学中经常会讲到增加药物溶解度,到底如何增加药物溶解度,现总结以下 方法供大家参考。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 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 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 定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1、增溶机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 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 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溶解度的测定

实验2 溶解度的测定 37 一 目的 藉由不同温度下测定物质的溶解度,以了解温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并以图形表达之。 二 实验原理 溶质的溶解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溶质的本性、溶剂的种类、温度…等。即使是在同一种溶剂中,如图E2-1所示,不同的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各不相同,硝酸钾在约22℃以下,其溶解度小于氯化钠,但高于此温度时,其溶解度则远大于氯化钠。大部分的固体溶质,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变大,但是如下图所示有些变化较大,有些则变化较小。 图E2-1中的各条曲线是如何画出来的?我们可以在高温下配制数支不同浓度的不饱和溶液,然后依序让试管内溶液的温度徐徐降低,直至溶液中有碎屑开始出现时,记录当时的温度,将其浓度换算即可得知该温度的溶解度,将数点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在图形中相连,即可得相似的曲线。 三 实验器材 每組 器材(规格) 数量 器材(规格) 数量 天平 共享 中型试管(18 mm 口径) 4支 试管夹 1支 烧杯(600 mL ) 1个 量筒(25 mL ) 1个 电热板和磁搅拌子(或其他加热装置) 1组 温度计 1支 末端有环的铁丝(可自制) 1支 试管架 1座 溶解度的测定 如何使更多的固体溶到水中? 2 连结课本P.116 图E2-1 各种固体溶解度与温度关系

36高中化学(全)实验活动手册 四实验试药 每組 药品份量药品份量 水约20 mL 硝酸钾(KNO3)约14 g 五实验步骤 1 取600 mL烧杯,装热水 半满并置于电热板上,开 启电源,把火力调至最 小,加热烧杯内的水。 2 称取质量为2.0 g、3.0 g、 4.0 g和 5.0 g的硝酸钾倒入 四支试管。 3 再各加入5.0 g水于四支 试管。 4 将4支试管放入装水烧 杯中,以水浴法加热。 5 注意观察各试管内固体。 6 依序用试管夹将固体已 溶解的试管取出(其先后 顺序应为加了2.0 g、3.0 g、4.0 g和5.0 g硝酸钾 固体的试管),先进行下 一步骤,直到所有试管均 取出为止,关闭电热板的 电源。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 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 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

剂。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调节pH值 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方法之一。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同一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用不同碱或酸成盐,其溶解度有差别,如可待因用磷酸成盐比用氢溴酸成盐相差较大。通常某些有机酸的钠盐或钾盐的溶解度都较大,如水酸钠。 3使用增溶剂 增溶剂的增溶作用,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即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时,在单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溶液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使体系能量趋于最低,自动形成亲水基向外(形成栅状层〕,疏水基向(形成烃核中心区)的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作胶团。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 2009-08-20 18:53 【大中小】【我要纠错】 导读:本部分主要讲述执业药师考试中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的知识,其中涉及溶 解度、增溶、成盐等知识。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重 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 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定 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1、增溶机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 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 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2、影响增溶的因素

提高溶解度的方法

采取什么样的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能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 一、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新制剂技术 1、自乳化释药系统和液固压缩技术: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是将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以及药物在环境温度( 通常指37 ℃左右) 条件下,通过温和地搅拌混合在一起,加入水相进行稀释后自发形成的一种水包油型的均一液体。SEDDS 可以增加溶出速率是因为自微乳化制剂进入体内,在胃肠道轻微的蠕动下,其可在胃肠液中自发形成粒径范围在100 ~ 500 nm,甚至小于50 nm 的水包油型乳剂或微乳,在这种状态下,药物是以溶解的状态而存在的,形成的微滴具有很小的粒径,可以快速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中,减少了由于药物与胃肠壁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刺激。药物在油/水两相之间分配,依靠细小油滴的巨大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了水不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液固压缩技术是将液体药物、药物混悬液或者药物溶液,加入载体材料后,利用涂层材料吸附后得到一种不包含挥发性溶剂的,不粘连的,流动性好,具有可压性的固体粉末,进而开发成胶囊剂或者片剂的一种技术。 2、制备纳米晶技术:药物纳米晶是指由药物晶体及少量稳定剂所形成的胶体分散药物传递系统,药物晶体的粒径处于纳米尺寸范围,通常为10~1000nm。纳米晶极小的粒径使得药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可提高药物溶解度及溶出速度,现已成为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策略之一。与使用表面活性剂增溶、制备环糊精包合物、固体分散体、脂质体、胶束、固体脂质纳米粒等方法相比,纳米晶不使用大量增溶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几乎全部由药物组成,具有很高的载药量。 3、制成胶束: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较低时呈单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溶液的表面上而降低表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加至溶液表面已经饱和而不能再吸附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即开始转入溶液内部,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亲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50~150个)的疏水部分便相互吸引,蒂合在一起,形成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束,具有疏水内核的胶束可以增溶难溶性药物,改善其溶解性能,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4、制成生物粘附制剂:生物黏附给药系统是利用材料对生物黏膜表面的粘附性能,使给药系统在生物膜的特定部位滞留时间延长,或达到在特定部位吸收的问题,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5、固体脂质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亚微粒给药系统,是指粒径在10~1000 nm,以固态天然或合成的类酯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制成的固体胶粒给药系统,以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的固态天然或合成的类脂为载体,将药物吸附或包裹于脂质膜中制成的新一代纳米粒给药系统。

溶解度的测定

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结晶析出法) 实验原理: 先设计好不同溶质和溶剂的量,称量、混合、加热、搅拌使其溶解,降温并用温度计分别测定其开始析出晶体时的温度,即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计算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J0160,200g,0.2g),烧杯(J6124),大试管(J6104),玻璃棒(J6453),温度计(J6071,量程0~100℃),酒精灯(J6201),量筒(J6001,10ml),方座支架(J1102,带铁圈),石棉网(J6432),药匙(J6442),试管刷(J6471),硝酸钾(化学纯),蒸馏水。 实验步骤: 一、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二、硝酸钾的称取和溶解。 1. 用托盘天平分别准确称取硝酸钾3.5g、1.5g、1.5g、 2.0g、2.5g,称量过程详见分组实验三的步骤二。将称好的5份硝酸钾放在实验台上,并做标记。 2.在一支大试管中加入上面称取的3.5g硝酸钾。 3.用量筒准确量取10.0m1蒸馏水,加入大试管中。 4.在水浴中加热大试管,边加热边搅拌,至硝酸钾完全溶解(水浴温度不要太高,以刚好使硝酸钾溶解为宜,否则会使下一步结晶析出操作耗时过长) 三、硝酸钾的结晶。 1.自水浴中取出大试管,插入一支干净的温度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摩擦试管壁,同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当刚开始有晶体析出时,立即记下此时的温度t1,并填入下表中。 2.把试管再放入水浴中加热,使晶体全部溶解,然后重复两次上述实验步骤的操作,分别测定开始析出晶体时的温度t2、t3。将读数填入表格。 四、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1.依次向试管中再加入1.5g、1.5g、2.0g、2.5g硝酸钾(使试管中依次共有硝酸钾5.0g、6.5g、8.5g、11.0g),每次加入硝酸钾后都重复溶解、结晶实验步骤的操作,并将晶体开始析出时的温度读数填人表格。

水质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称量法方法确认

水质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 5750.4-20068.1)称量法方法确认1 目的 通过精密度测试来验证水样中的溶解性总固体GB/T 5750.4-2006 8.1,判断本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是否合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试用于饮用水及水源水中溶解性总固体。 3 方法原理 3.1水样经过过滤后,在一定温度下烘干,所得的固体残渣称为溶解性总固体,包括不易挥发的可溶性盐类、有机物及能通过滤器的不溶性微粒等。3.2 烘干温度一般采用105℃+3℃。但105℃的烘干温度不能彻底除去高矿化水样中盐类所含的结晶水。采用180℃+3℃的烘干温度,可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3.3 当水样的溶解性总固体中含有多量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镁、硝酸镁时,由于这些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吸湿性使称量不能恒定质量。此时可在水样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而得到改进。 4分析方法 4.1 测量方法简述 溶解性总固体(在105℃+3℃烘干) ℃+3℃烘箱内30min。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 4.1.2 在分析天平上称量,再次烘烤、称量,直至恒定质量(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0004 g)

4.1.3 将水样上清液用滤器过滤。用无分度吸管吸取过滤水样100ml于蒸发皿中,如水样的溶解性总固体过少时可增加水样体积。 4.1.4 将蒸发皿置于水浴上蒸干(水浴液面不要接触皿底)。将蒸发皿移入105℃+3℃烘箱内,1h后取出。干燥器内冷却30min,称量。 ℃+3℃烘箱内30min,干燥器内冷却30min,称量,直至恒定质量。 4.2 溶解性总固体(在180℃+3℃烘干) ℃+3℃烘干并称重至恒定质量。 5. 计算 5.1 溶解性总固体的计算公式 公式中: —水样中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 (TDS m—蒸发皿的质量,单位为克(g); m—蒸发皿和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单位为克(g); 1 V—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6实验结果 选取10份样品加标,使溶解性总固体值为170.5mg/L,按4进行测试。由附表可知,精密度RSD<4.9%,满足GB/T 5750.4-2006 8.1要求。

溶解度增加方法

一、增溶  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依数性影响小,非溶解。在水为溶剂的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团,亲水基在外部,疏水基在内部,整个胶团内部为非极性的,外部为极性的。可以增溶疏水性药物。  增溶影响因素  1.增溶剂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不同或同系物增溶剂的分子量不同,增溶效果不同。同系物的碳链愈长,其增溶量也愈大,但通过增长烷基链增加增溶量是有限度的。  2.被增溶物质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一定时,药物的分子量愈大,体积愈大,胶团所能容纳的量愈少,即增溶量愈小。  3.增溶剂HLB值的影响:对极性或非极性溶质而言,非离子型增溶剂的HLB值愈大,其增溶效果愈好;对极性低的溶质则相反。  4.加入顺序:通常将被增溶药物溶解于增溶剂中,然后用溶剂分次稀释至规定体积。  5.pH值及电解质:少量加入电解质,可降低CMC,利于增溶。  6.温度:影响胶束形成、影响被增溶物的溶解度、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增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增如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  一些难溶性成分,如乌头中提取的乌头碱、蟾酥中提取的脂溶性甾体,以及丹参酮、大黄素及挥发油成分,制成液体药剂有一定难度,加入tween-80后可制成澄明的液体药剂。  改善中药注射剂澄明度  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增加对细胞的润湿、渗透性,溶解或增溶有效成分,尤其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与成分起作用,毒性又低.适用于作各种成分提取的

辅助剂,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tween-80可使熏衣草油提取率增加20%,而油的性质不变。  二、加入助溶剂  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可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助溶剂常分为两大类:  ⅰ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ⅱ酰胺类化合物如乌拉坦、尿素、烟酰胺、乙酰胺等。  碘在10%碘化钾水溶液中制成含碘达5%的水溶液,这是利用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增大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咖啡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50,用苯甲酸钠助溶,形成分子复合物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增大到1:1.2  三、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弱酸、弱碱,可将之制成盐而增加溶解度。  改变部分化学结构  某些难溶性药物常在其分子结构中引入亲水性基团,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四、使用潜溶剂  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但也高于相加平均值。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  两溶剂之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s://www.doczj.com/doc/b217167059.html,/ 安徽医院招聘药学专业考试重点之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 点总结 药物的溶解度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中药学常见考点,中国卫生人才网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供大家学习之用。 药物的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是反应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1.影像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药物的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间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间作用力,药物的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遵循相似相容原理。 (2)溶剂化作用于水合作用 (3)晶型 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药物的溶解度、熔点、溶解速度等也不同。 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 (4)溶剂化物 (5)粒子大小 对可溶性药物溶解度影响不大,对于难溶性药物,当微粒小于100nm时,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 (6)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若为吸热过程,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s://www.doczj.com/doc/b217167059.html,/ (7)pH与同离子效应 (8)混合溶剂 混合溶剂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按一定的规律混合在一起的产物。 (9)添加物 1)加入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此处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2)加入增溶剂 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其中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例题: 1.以下各项中,对药物的溶解度不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 A.药物的极性 B.药物的晶型 C.溶剂的量 D.溶剂的极性 【正确答案】C 【中公解析】药物的分子结构、晶型、粒子大小,温度、pH值、混合溶剂、添加物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但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