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讲座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讲座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讲座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讲座

答案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若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即“相似相溶”。

氢键对药物溶解度影响较大。在极性溶剂中,如果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如果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减小,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

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可增加其溶解度。将含碱性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加酸制成盐类,可增加在水中溶解度;将酸性药物加碱制成盐增加水中溶解度,如乙酸水杨酸制成钙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且比钠盐稳定。

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如维生素K3 不溶于水,分子中引入—S03HN则成为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可制成注射剂。

2. 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很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离子大小以及离子表面积是水分子极化的决定因素。离子的水合数目随离子半径增大而降低,这是由于半径增加,离子场减弱,水分子容易从中心离子脱离。一般单价阳离子结合4个水分子。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粒子大小的影响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粒子大小在0.1?100nm 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Ostwald-Freundlich 方程是描述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子大小的定量关系,是在—定温度下用热力学的方法导出。(见第二章第六节)。

4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Hs> 0,还是放热△ Hs v0。当△ 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果△ Hs v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 pH值与同离子效应

(1) pH值的影响: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受pH值影响很大。

( 2)同离子效应: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是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这是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影响。如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低。

6.混合溶剂的影响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成氢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可与水组成混合溶剂。如洋地黄毒苷可溶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混合溶剂的种类、混合溶剂中各溶剂的比例有关。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但也有高于相加平均值的。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cosolvency ),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cosolvent )。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另外,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如乙醇和水或丙二醇和水组成的潜溶剂均降低了溶剂的介电常数,增加了对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一个好的潜溶剂的介电常数一般是25?80。

选用溶剂时,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必须考虑其毒性。如果是注射给药还要

考虑生理活性、刺激性、溶血、降压、过敏等。常与水组成潜溶剂的有: 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如醋酸去氢皮质酮注射液等,以水-丙二醇为溶剂。

7.添加物的影响

(1)加入助溶剂:助溶(hydrotropy)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 可与药物形成络合物。如碘在水中溶解度为1:2950,如加适量的碘化钾,可明显增加碘在水中溶解度, 能配成含碘5%的水溶液。碘化钾为助溶剂,增加碘溶解度的机理是KI 与碘形成分子间的络合物KI3。

常用的助溶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另一类为酰胺类化合物,如乌拉坦、尿素、烟酰胺、乙酰胺等。

助溶剂的助溶剂机理复杂,有些至今尚不清楚。因此,关于助溶剂的选择尚无明确的规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据药物性质,选用与其能形成水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的物质,它们可以被吸收或者在体液中能释放出药物,以便药物的吸收。常见难溶性药物及其应用的助溶剂见表9-4。

表9-4 常见的难溶性药物与其应用的助溶剂药物助溶剂

碘碘化钾,聚乙烯吡咯烷酮

咖啡因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枸橼酸钠,烟酰

可可豆碱水杨酸钠,苯甲酸钠,烟酰胺

茶碱二乙胺,其他脂肪族胺,烟酰胺,苯甲酸钠

盐酸奎宁乌拉坦,尿素

核黄素苯甲酸钠,水杨酸钠,烟酰胺,尿素,乙酰胺,乌拉坦

安络血水杨酸钠,烟酰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苯甲酸钠,邻、对、间羟苯甲酸钠,二乙胺,烟酰胺

链霉素蛋氨酸,甘草酸

红霉素乙酰琥珀酸酯,Vc

新霉素精氨酸

(2)加入增溶剂: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

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等。每1克增溶剂能

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许多药物,如挥发油、脂溶性维生素、甾体激素类、生物碱、抗生素类等均可用此法增溶。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束中。例如非极性分子苯、甲苯等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如水杨酸等,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其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如对羟基苯甲酸,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之间。

增溶剂不仅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而且制得的增溶制剂,稳定性较好:①可防止药物被氧化,因为药物嵌入到胶束中与空气隔绝而受到了保护;② 防止药物的水

解,可能是因为胶束上的电荷排斥或胶束阻碍了催化水解的H+或

0H接近药物之故。

影响增溶的因素有:①增溶剂的种类:分子量不同而影响增溶效果,如对于强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同系物的碳链愈长,非离子型增溶剂的HLB值愈大,其增溶效果也愈好,但对于极性低的药物,结果恰好相反;②药物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一定时,同系物药物的分子量愈大,增溶量愈小;③加入顺序:用聚山梨酯80或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等为增溶剂时,对维生素A棕榈酸酯进行增溶试

验证明,如将增溶剂先溶于水再加入药物,则药物几乎不溶;如先将药物与增溶剂混合,然后再加水稀释则能很好溶解;④增溶剂的用量:温度一定时,加入足够量的增溶剂,可得到澄清溶液,稀释后仍然保持澄清。若配比不当则得不到澄清溶液,或在稀释时变为混浊。增溶剂的用量应通过实验确定。

答案补充

给一点意见,可供参考,我也是从网上找的,因为说的明白,可供大家共同学习。。。答案补充

表9-4常见的难溶性药物与其应用的助溶剂

药物助溶剂

碘碘化钾,聚乙烯吡咯烷酮

咖啡因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枸橼酸钠,烟

酰胺可可豆碱水杨酸钠,苯甲酸钠,烟酰胺

茶碱二乙胺,其他脂肪族胺,烟酰胺,苯甲酸钠

盐酸奎宁乌拉坦,尿素

核黄素苯甲酸钠,水杨酸钠,烟酰胺,尿素,乙酰胺,乌拉坦

安络血水杨酸钠,烟酰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苯甲酸钠,邻、对、间羟苯甲酸钠,二乙胺,烟酰胺

链霉素蛋氨酸,甘草酸

红霉素乙酰琥珀酸酯,Vc

新霉素精氨酸

比如说这几个药物答案补充

你早说嘛???这个我都不知道考了多少回了。。。

紅翼乍夢回答采纳率:40.0% 2008-12-17 17:29 要看什么药物了,不同的药物成分不同,溶解度也自然不同的,尤其是和温度,有的东西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有的不变多少(比如氯化钠。NaCI也就是食盐)有的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例如熟石灰)等

增加溶解度,还有加压,压缩体积,等等但是都不一定的。

答案补充

是服用还是配药?

答案补充

你看下这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9216853185.html,/qk/90529x/200701/23682132.html 说不定对你有帮助

拒絕孤獨回答采纳率:10.2% 2008-12-17 17:34

一、增溶

(一)增溶的原理

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相互吸引、缔合形成胶团。被增溶药物根据其极性大小,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结合,进入胶团的不同部位,而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影响增溶的因素有:

1. 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

增溶剂的使用方法影响增溶效果。通常宜将增溶剂被增溶药物混合均匀,最好使药物溶解,然后再用溶剂分次稀释至规定体积。

2. 被增溶药物的性质

被增溶药物的同系物中,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被增溶量通常愈小。

3. 溶液的pH及电解质等

pH :溶液的pH增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增溶,溶液的pH减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增溶。

电解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被增溶药物的溶解度增加,其原因是电解质能够降低增溶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从而使增溶剂在较低的浓度时形成大量胶团而产生增溶作用;另外电解质还可中和胶团的电荷,增大了胶团内部的有效体积,为被增溶药物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提高增溶效果。

二、助溶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第二种物质的加入而使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助溶。加入的第二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机理:难溶性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以及通过复

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类。

三、制成盐类

四、应用混合溶剂

有时溶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各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这种现象称为潜溶性,具有潜溶性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90C酷寒回答采纳率65% 2008-12-18 09:13

气体的溶解度大小除了跟气体本性有关外,还跟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有关。加热冷水,在水还没有沸腾之前,就可以看到有气泡从水中冒出。这是因为加热使水的温度升高,原来溶解在水中的空气的溶解度减小,因而冒出气泡。其实气体的溶解度一般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另外,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加而增大。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气体的溶解度不稳定,随着温度、气压等变化而变化较大(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温度越大,溶解度越小)。所以一般注明标准情况下,标准情况也就包含了标准气压、室温等情况。另外,有些气体与水反应后会发生反应,如氯气和水反应会生成盐酸HCI和次氯酸HCIQ二氧化硫SO2与水反应会生成亚硫酸H2SO3 三氧化硫SO3和水反应生成硫酸H2SO4等等。

归依/aiq 佛門回答采纳率:21.9% 2008-12-18 14:22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的四种方法是

1、制成盐类

2、应用混合溶媒

3、使用助溶剂

4、使用增容剂

助溶剂和增溶剂楼上的朋友已经介绍的很仔细了,结合一下就应该可以过关了。

双鱼童话/yl回答采纳率:20.0% 2008-12-18 17:28

溶解度(solubility )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

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例如咖啡因在20E 水溶液中溶解度为1.46 %,即表示在100ml水中溶解1.46g咖啡因时溶液达到饱和。溶解度也可用物质的摩尔浓度mol/L表示。《中国药典》2000 年版关于药物溶解度有七种提法: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和不溶。这些概念仅表示药物大致的溶解性能,至于准确的溶解度,一般以一份溶质(1g或1ml)溶于若干毫升溶剂来表示,药典分别将它们记载于各药物项下。药物的溶解度数据可查阅默克索引(The Merk Index )、各国药典、专门性的理化手册等。对一些查不到溶解度数据的药物,可通过实验测定。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各国药典规定了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了详细的测定方法, 参见药典有关规定。溶解达平衡的时间也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结合能力的不同而不同,从几秒钟到几十小时不等。在实际测定中要完全排除药物解离和溶剂的影响是不易做到的,尤其是酸、碱性药物。

1.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及测定方法药物的特性溶解度(intrinsic solubility 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尤其是对新化合物而言更有意义。从制剂角度出发, 一个新药的特性溶解度是首先应该测定的参数,因为在了

解该参数后, 可以对制剂剂型的选择以及对处方、工艺、药物的晶型、粒子大小等做出适当的考虑。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口服药物的特性溶解度小于1mg/ml就可能出现吸收问题。显然, 这一指标与溶出速率具有一定相关性并具有等同的意义。

常用的药物中,约75%是弱酸性药物,约20%是弱碱性药物。欲准确测定特性溶解度, 对于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应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测定,即便如此,在测定中要完全排除药物解离和溶剂的影响是不易做到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测定的溶解度多为平衡溶解度( equilibrium solubility )或称表观溶解度(apparent solubility) 。

特性溶解度的测定是根据相溶原理图来确定的。在测定数份不同程度过饱和溶液的情况

药剂学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第二章药物溶液形成理论 习题部分 一、概念与名词解释 1.介电常数: 2.助溶剂: 3.增溶剂: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药物的介电常数和溶剂的介电常数越接近,药物在该溶剂中溶解性越好。( ) 2.正辛醇的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脂质接近,因此常用作模拟生物膜测定分配 系数。( ) 3.通常所测定的溶解度是药物的特性溶解度。( ) 6.将维生素K3制备成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的目的是改变维生素K3的药理作用。( ) 7.在多数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顺序为无水物<水合物<有机化物。( ) 8.粒子大小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的规律是:药物粒子越小,药物的溶解度越大。( ) 9.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 10.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生理盐水中溶解度减小的原因是由于同离子效应。( ) 11.苯巴比妥在2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00ml,在40%乙醇中的溶解度为 /100ml,在90%乙醇中溶解度达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 12.碘溶解时加入碘化钾的目的是增溶。( ) 13.灰黄霉素溶解时加人胆酸钠的目的是增溶。( ) 14.药物溶液的pH值的调节主要考虑机体的耐受性、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的溶解 度。( ) 15.药物的pK a越大,碱性越强。( ) 16.同一药物的多晶型中,亚稳定型比稳定型的溶出速率与溶解度均大。( ) 17.药物溶解度参数与生物膜的溶解度参数越接近,越易吸收,吸收也越快。( ) 18.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 ) 19.介电常数大的药物其极性小,介电常数小的药物极性大。( ) 20.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 三、填空题 1.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时药物在该溶剂中的 溶解度,反之,则。 2.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当药物的△H S<0,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4.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主要作用有;;。 5.用聚山梨酯80对维生素A棕榈酸酯进行增溶时,正确的加入方法是。 6.药物的溶出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可分为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法 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法 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 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

剂。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 调节pH值 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法之一。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同一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用不同碱或酸成盐,其溶解度有差别,如可待因用磷酸成盐比用氢溴酸成盐相差较大。通常某些有机酸的钠盐或钾盐的溶解度都较大,如水酸钠。 3 使用增溶剂 增溶剂的增溶作用,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即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时,在单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溶液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使体系能量趋于最低,自动形成亲水基向外(形成栅状层〕,疏水基向(形成烃核中心区)的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作胶团。溶

药典中溶解度

称取约1g样品置100ml容量瓶,先加0.8ml水(在极易溶解范围内:1g在不到1ml溶剂中溶解),按药典试验方法30分钟内观察溶解情况,如果未完全溶解,则接着往里加约8ml水(在易溶范围内:1g在1~不到10ml溶剂中溶解),继续同法试验30分钟内观察溶解情况,如还未完全溶解,再往后加约20ml水(在溶解范围内)...... 因为采用的是100ml容量瓶,则当加到90ml水时(在略溶范围内)如还未完全溶解,则需要重新配制样品继续往下作,这时可以适当减少药物称样量,也可节约溶剂用量,比如称取约10mg样品置100ml容量瓶,加9ml水(在微溶范围内),同法操作,如还未完全溶解,则接着往里加约80ml水(在极微溶解范围内).....如还未完全溶解,则接着往里加水至刻度(在几乎不溶范围内)...... 做到某一步完全溶解,就是该药在这个溶剂中的溶解度! ( 2 )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各品种项下选用的部分溶剂及其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可供精制或制备溶液时参考;对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能需作质量控制时,在该品种检查项下另作具体规定。药品的近似溶解度以下列名词术语表示: 极易溶解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不到1ml中溶解; 易溶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溶解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l中溶解; 略溶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ml中溶解; 微溶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 极微溶解系指溶质lg(ml)能在溶剂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系指溶质lg(ml)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试验法:除另有规定外,称取研成细粉的供试品或量取液体供试品,于25°C±2°C —定容量的溶剂中,每隔5分钟强力振摇30秒钟;观察30分钟内的溶解情况,如无目视可见的溶质颗粒或液滴时,即视为完全溶解。

药剂学题库

第一章绪论 form 6.药物制剂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必须凭职业医师或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是() A.柜台发售药品 B.处方药 C.非处方药 2.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 A.调剂学 B.制剂学 C.药剂学 D.方剂学 是指下列哪组英文的简写() Manufacturing Practice Manufacturing Practise Manufacture Practise Manufacture Practice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颁布于年年年 5.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及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是() A.药品标准 B.成方制剂 C.成药处方集 D.药剂规范 6.具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开始实施于() 年年年年 7.下列哪一部药典无法律约束力()A.国际药典 B.中国药典 C.英国药典 D.美国药典 8.研究剂型及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科学称为() A.生物药剂学 B.工业药剂学 C.现代药剂学 D.物理药剂学 9.研究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为() A.临床药剂学 B.物理药剂学 C.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D.生物药剂学 10.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A.成药 B.汤剂 C.制剂 D.剂型 11.美国药典的英文缩写是()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4】A.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 B.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 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C.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 D.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E.能反应该国家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能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 1.药典中收载了 2.药典中规定了 3.药典的作用是 4.药品标准是 【5~8】A.新药 B.处方药 C.非处方药 D.制剂 E.剂型 5.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 为 药品指的是 7.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称为 8.根据药典、局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三)多项选择题 1.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是() A.只针对医师等专业人员作适当的宣传介绍的药品 B.必须凭职业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实训5 药物溶解度测定

实训5 药物溶解度测定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药典对药物近似溶解度的规定。 2.理解药物结构特点(极性)与溶解性的关系。 3.了解CTC的形成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及CTC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药物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溶剂中药物形成饱和溶液时的浓度。溶解度的大小,表明一种药物在某一种溶剂中被分散的难易程度。药物溶解时,药物的分子结构不会改变,是一种物理性质。 溶剂一般分为三类:以水为代表的极性溶剂、以甲醇和乙醇为代表的亲水性有机溶剂和以苯、石油醚为代表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经验规则:相似相溶。 为了适应某种制剂的要求而将药物制成盐或加入助溶剂形成电子转移复合物(CTC),这是增加药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三、实验方法 (一)不同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测定 1.“极易溶”药物的溶解:称取1.50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1.0~1.5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2.“易溶”药物的溶解:称取1.0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1.0~10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3.“溶解”药物的溶解:称取0.1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1.0~3.0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4.“略溶”药物的溶解:称取0.1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3.0~10.0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5.“微溶”药物的溶解:称取0.1克的药物于合适的试管中,加入纯化水10.0~100.0毫升,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注:以上实验是根据药典对药物溶解度定义设计的,药物在所加的溶剂范围内均可溶解,实验时原则上加入最小溶剂量即可,如果出现不溶的现象,则可能是药物的纯度差、药物的称量和溶剂的取量不准确等因素引起。将实验结果折算为标准溶解度。) (二)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测定 1.取三支试管,一支加入0.01克的维生素C,加入乙醚10.0毫升,另两支均加入0.1克的维生素C,再分别加入10.0毫升乙醇和1.0毫升纯化水,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2.取三支试管,一支加入0.1克的水杨酸,加入纯化水10.0毫升,另两支均加入0.1克的水杨酸,再分别加入1.0毫升乙醇和1.0毫升丙酮,室温下每隔5分钟振摇30秒,30分钟后观察溶解情况。记录溶剂用量。 思考题: 1.药物的极性与药物在水中的溶解性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药物溶解度? 3.简述药典对药物近似溶解度的规定和溶解度的实验方法。 1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答案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若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即“相似相溶”。 氢键对药物溶解度影响较大。在极性溶剂中,如果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如果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减小,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 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可增加其溶解度。将含碱性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加酸制成盐类,可增加在水中溶解度;将酸性药物加碱制成盐增加水中溶解度,如乙酸水杨酸制成钙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且比钠盐稳定。 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如维生素K3不溶于水,分子中引入-SO3HNa则成为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可制成注射剂。 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很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离子大小以及离子表面积是水分子极化的决定因素。离子的水合数目随离子半径增大而降低,这是由于半径增加,离子场减弱,水分子容易从中心离子脱离。一般单价阳离子结合4个水分子。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粒子大小的影响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粒子大小在0.1~100nm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Ostwald-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子大小的定量关系,是在-定温度下用热力学的方法导出。(见第二章第六节)。 4.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ΔHs>0,还是放热ΔHs<0。当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果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pH值与同离子效应 (1)pH值的影响: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受pH值影响很大。 (2)同离子效应: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是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这是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影响。如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低。 6.混合溶剂的影响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成氢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可与水组成混合溶剂。如洋地黄毒苷可溶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混合溶剂的种类、混合溶剂中各溶剂的比例有关。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但也有高于相加平均值的。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cosolvent)。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另外,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如乙醇和水或丙二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式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式 2010-6-29 16:45【大中小】【我要纠错】 执业药师药剂学中经常会讲到增加药物溶解度,到底如何增加药物溶解度,现总结以下 方法供大家参考。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 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 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 定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1、增溶机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 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 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 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 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

剂。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调节pH值 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方法之一。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同一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用不同碱或酸成盐,其溶解度有差别,如可待因用磷酸成盐比用氢溴酸成盐相差较大。通常某些有机酸的钠盐或钾盐的溶解度都较大,如水酸钠。 3使用增溶剂 增溶剂的增溶作用,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即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时,在单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溶液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使体系能量趋于最低,自动形成亲水基向外(形成栅状层〕,疏水基向(形成烃核中心区)的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作胶团。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 2009-08-20 18:53 【大中小】【我要纠错】 导读:本部分主要讲述执业药师考试中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的知识,其中涉及溶 解度、增溶、成盐等知识。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重 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 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定 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1、增溶机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 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 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2、影响增溶的因素

提高溶解度的方法

采取什么样的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能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 一、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新制剂技术 1、自乳化释药系统和液固压缩技术: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是将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以及药物在环境温度( 通常指37 ℃左右) 条件下,通过温和地搅拌混合在一起,加入水相进行稀释后自发形成的一种水包油型的均一液体。SEDDS 可以增加溶出速率是因为自微乳化制剂进入体内,在胃肠道轻微的蠕动下,其可在胃肠液中自发形成粒径范围在100 ~ 500 nm,甚至小于50 nm 的水包油型乳剂或微乳,在这种状态下,药物是以溶解的状态而存在的,形成的微滴具有很小的粒径,可以快速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中,减少了由于药物与胃肠壁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刺激。药物在油/水两相之间分配,依靠细小油滴的巨大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了水不溶性药物的溶出,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液固压缩技术是将液体药物、药物混悬液或者药物溶液,加入载体材料后,利用涂层材料吸附后得到一种不包含挥发性溶剂的,不粘连的,流动性好,具有可压性的固体粉末,进而开发成胶囊剂或者片剂的一种技术。 2、制备纳米晶技术:药物纳米晶是指由药物晶体及少量稳定剂所形成的胶体分散药物传递系统,药物晶体的粒径处于纳米尺寸范围,通常为10~1000nm。纳米晶极小的粒径使得药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可提高药物溶解度及溶出速度,现已成为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策略之一。与使用表面活性剂增溶、制备环糊精包合物、固体分散体、脂质体、胶束、固体脂质纳米粒等方法相比,纳米晶不使用大量增溶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几乎全部由药物组成,具有很高的载药量。 3、制成胶束: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较低时呈单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溶液的表面上而降低表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加至溶液表面已经饱和而不能再吸附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即开始转入溶液内部,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亲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50~150个)的疏水部分便相互吸引,蒂合在一起,形成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束,具有疏水内核的胶束可以增溶难溶性药物,改善其溶解性能,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4、制成生物粘附制剂:生物黏附给药系统是利用材料对生物黏膜表面的粘附性能,使给药系统在生物膜的特定部位滞留时间延长,或达到在特定部位吸收的问题,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5、固体脂质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亚微粒给药系统,是指粒径在10~1000 nm,以固态天然或合成的类酯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制成的固体胶粒给药系统,以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的固态天然或合成的类脂为载体,将药物吸附或包裹于脂质膜中制成的新一代纳米粒给药系统。

溶解度增加方法

一、增溶  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依数性影响小,非溶解。在水为溶剂的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团,亲水基在外部,疏水基在内部,整个胶团内部为非极性的,外部为极性的。可以增溶疏水性药物。  增溶影响因素  1.增溶剂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不同或同系物增溶剂的分子量不同,增溶效果不同。同系物的碳链愈长,其增溶量也愈大,但通过增长烷基链增加增溶量是有限度的。  2.被增溶物质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一定时,药物的分子量愈大,体积愈大,胶团所能容纳的量愈少,即增溶量愈小。  3.增溶剂HLB值的影响:对极性或非极性溶质而言,非离子型增溶剂的HLB值愈大,其增溶效果愈好;对极性低的溶质则相反。  4.加入顺序:通常将被增溶药物溶解于增溶剂中,然后用溶剂分次稀释至规定体积。  5.pH值及电解质:少量加入电解质,可降低CMC,利于增溶。  6.温度:影响胶束形成、影响被增溶物的溶解度、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增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增如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  一些难溶性成分,如乌头中提取的乌头碱、蟾酥中提取的脂溶性甾体,以及丹参酮、大黄素及挥发油成分,制成液体药剂有一定难度,加入tween-80后可制成澄明的液体药剂。  改善中药注射剂澄明度  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增加对细胞的润湿、渗透性,溶解或增溶有效成分,尤其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与成分起作用,毒性又低.适用于作各种成分提取的

辅助剂,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tween-80可使熏衣草油提取率增加20%,而油的性质不变。  二、加入助溶剂  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可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助溶剂常分为两大类:  ⅰ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ⅱ酰胺类化合物如乌拉坦、尿素、烟酰胺、乙酰胺等。  碘在10%碘化钾水溶液中制成含碘达5%的水溶液,这是利用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增大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咖啡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50,用苯甲酸钠助溶,形成分子复合物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增大到1:1.2  三、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弱酸、弱碱,可将之制成盐而增加溶解度。  改变部分化学结构  某些难溶性药物常在其分子结构中引入亲水性基团,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四、使用潜溶剂  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但也高于相加平均值。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  两溶剂之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s://www.doczj.com/doc/9216853185.html,/ 安徽医院招聘药学专业考试重点之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 点总结 药物的溶解度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中药学常见考点,中国卫生人才网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相关知识,供大家学习之用。 药物的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是反应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1.影像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药物的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间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间作用力,药物的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遵循相似相容原理。 (2)溶剂化作用于水合作用 (3)晶型 晶型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药物的溶解度、熔点、溶解速度等也不同。 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 (4)溶剂化物 (5)粒子大小 对可溶性药物溶解度影响不大,对于难溶性药物,当微粒小于100nm时,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 (6)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若为吸热过程,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中公卫生人才网https://www.doczj.com/doc/9216853185.html,/ (7)pH与同离子效应 (8)混合溶剂 混合溶剂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溶剂,按一定的规律混合在一起的产物。 (9)添加物 1)加入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此处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2)加入增溶剂 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其中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例题: 1.以下各项中,对药物的溶解度不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 A.药物的极性 B.药物的晶型 C.溶剂的量 D.溶剂的极性 【正确答案】C 【中公解析】药物的分子结构、晶型、粒子大小,温度、pH值、混合溶剂、添加物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度,但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

药剂学题库原版)

一、名词解释 介电常数:将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 溶解度参数: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 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 溶出速度: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增容量:每1克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 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 胶束:当表面活性剂的正吸附到达饱和后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其分子则转入溶液中,因其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赖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形成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表面活性剂对水和油的综合亲和力。 最大增溶浓度(MAC):当表面活性剂1g,增溶药物达饱和浓度。 K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征值,也是表面活性剂使用的温度下限。 昙点: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现象,是表面活性剂使用的温度上限。 分散体系: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分散介质: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这里的某种介质即为分散介质。 布朗运动:悬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化学稳定性:药物的化学变化,如水解、光解、氧化。 物理稳定性:物理变化,如固体药物溶出、晶型变化。 微生物稳定性:微生物学变化,如药物的腐败、霉变。 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期: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藏条件下质量能够符合规定要求的期限。 粉体:无数个固体粒子的集合体。 粉体学:研究粉体的基本性质及应用的科学。 一级粒子:晶型或无定型的单个粒子。 二级粒子:多个粒子的聚集体。 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所受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 接触角:液滴在固液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 真密度:粉体质量与真体积之比。 颗粒密度:粉体质量与颗粒体积之比。 堆密度:粉体质量与堆体积之比。 流变学:研究物质流动和变形的学科。 剪切速度:流体层流速度不同形成速度梯度。 剪切应力:为了使流层维持一定的速度梯度,必需给一个反向力,与阻力相等,方向相反的单位液层面积上的阻力。 油水分配系数:指某物质在正辛醇(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比值的对数值。 固体分散系: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载体材料中的一种技术。 包合物:一种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复合物。 主分子:包合材料,具有空穴结构。 客分子:被包合的药物。

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讲座

答案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若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即“相似相溶”。 氢键对药物溶解度影响较大。在极性溶剂中,如果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如果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减小,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 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可增加其溶解度。将含碱性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加酸制成盐类,可增加在水中溶解度;将酸性药物加碱制成盐增加水中溶解度,如乙酸水杨酸制成钙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且比钠盐稳定。 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如维生素K3 不溶于水,分子中引入—S03HN则成为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可制成注射剂。 2. 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很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离子大小以及离子表面积是水分子极化的决定因素。离子的水合数目随离子半径增大而降低,这是由于半径增加,离子场减弱,水分子容易从中心离子脱离。一般单价阳离子结合4个水分子。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粒子大小的影响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粒子大小在0.1?100nm 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Ostwald-Freundlich 方程是描述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子大小的定量关系,是在—定温度下用热力学的方法导出。(见第二章第六节)。 4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Hs> 0,还是放热△ Hs v0。当△ 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果△ Hs v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 pH值与同离子效应 (1) pH值的影响: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受pH值影响很大。 ( 2)同离子效应: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是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这是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影响。如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低。 6.混合溶剂的影响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成氢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可与水组成混合溶剂。如洋地黄毒苷可溶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混合溶剂的种类、混合溶剂中各溶剂的比例有关。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但也有高于相加平均值的。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 cosolvency ),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cosolvent )。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另外,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如乙醇和水或丙二醇和水组成的潜溶剂均降低了溶剂的介电常数,增加了对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一个好的潜溶剂的介电常数一般是25?80。 选用溶剂时,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必须考虑其毒性。如果是注射给药还要

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复习指导: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溶解度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提法: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一般以一份溶质(1g或1ml)溶于若干毫升溶剂中表示。 2.影响因素 (1)药物的极性:极性相似者相溶。 (2)溶剂的极性(溶剂化与氢键缔合)。 (3)温度影响:温度对固体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药物的溶解度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有利于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4)晶型:药物晶型不同,其物性不同,如mp(熔点)、bp(沸点)、S(溶解度)等。稳定晶型表现为高的mp、bp,而S小。亚稳晶型或无定型一般mp、bp低,而S大,但亚稳晶型不稳定,溶解同时加入抑晶剂。 (5)粒子大小:药物微粉化(μm级)后可增加溶解度。 (6)加入第三种物质:增加溶解度原因:络合、复盐形成或改变溶剂极性。减小溶解度原因:同离子效应。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 如难溶性弱酸或碱制成盐可增加药物溶解度。 2.引入亲水基团 3.加助溶剂 助溶机理:药+助溶剂→复盐或络合物(溶解度大且不稳定)→释放药物。例如难溶于水的碘(l:2950)可用碘化钾作助溶剂,与之形成络合物(I2+KI=KI3)使碘在水中的浓度达5%;咖啡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50,若用苯甲酸钠助溶,形成分子复合物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增大到1:1.2。 常用的助溶剂:一类是无机化合物如碘化钾、氯化钠等;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4.使用混合溶剂: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并能增加它们介电改常数、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混合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的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常用于组成潜溶剂的有:乙醇、山梨醇、甘油、聚乙二醇300或400与水等。 5.加入增溶剂 (1)增溶: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增溶,加入的表面活性剂为增溶剂。 (2)影响增溶因素 a.增溶剂的种类:增溶剂种类或同系物的分子量不同影响增溶效果,同系物的C链↑,增溶量↑。 b.药物的性质:分子量↑,增溶量↓。 c.增溶剂加入顺序 药 + 增溶剂→加水形成溶液,易达到增溶平衡 药 + 水→药物溶液 + 增溶剂→不易平衡 d.增溶剂用量:比例不当“起浊”,增溶剂的用量应通过实验来确定。 三、溶解速度及影响因素

影响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中药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中药液体制剂是按形态分类的一大类制剂,系指中药提取物溶解或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态制剂。目前,中药液体制剂存在澄明度差、放置过程中析出沉淀、发生颜色变化、出现絮凝、分层、药效降低、甚至变质等稳定性问题。下面就分别讲一下影响中药溶液剂、中药混悬剂和中药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1 . 中药溶液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影响中药溶液剂稳定性的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低,放置过程中易出现沉淀,空气中的氧使药物氧化分解,溶液的 pH不适药物发生水解,光照使药物降解、色泽变化等。因此,保持和稳定分子分散状态,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溶解成分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制剂的外观、性状,是解决中药溶液型制剂稳定性的关键问题。 1.1 选择合适的溶剂 溶剂对药物起溶解和分散作用,其本身质量直接影响制剂的制备和稳定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溶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制剂的澄明度,提高稳定性尤为重要。溶剂选择应依据“相似者相溶”原理,同时溶剂应具有较好溶解性和分散性、化学性质稳定、不影响药效和含量测定、毒性小等特点;常用的溶剂有很多,下面我就以乙醇为例,乙醇含量达20%时具有防腐作用;大于40%时能延缓许多药物水解,如脂类、苷类成分的水解;小于50%适于提苦味质,蒽醌苷类;50%-70%时用于提纯生物碱苷类;大于75%可除蛋白质多糖;70%-80%用于消毒;大于90%用于提挥发油、有机酸、树脂。 1.2 调节制剂的pH 中药制剂中的蒽醌类、酰胺类等有效成分常受H+或OH一作用,发生水解反应,导致药物的含量降低,影响制剂的稳定性;药液的碱性较强时,生物碱易析出,酸性较强时,部分皂苷可沉淀。 1.3 制备包合物 许多药物都可以用包合的方法,改善其溶解度,提高稳定性。环糊精广泛应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其独特的笼状结构可以形成主客分子复合物,非极性药物分子位于非极性的笼状结构内部,环糊精外部的多羟基与极性的水分子亲和力强,从而增溶。 1.4 改进制剂工艺 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过程包括提取、分离、浓缩和成型等阶段,须经水、醇和热的处理,各阶段都可能发生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变化,导致制剂中有效成分的降解和损失,影响制剂的稳定性;因此,选择适宜的制剂工艺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中药溶液剂的稳定性。超滤法,甲壳索絮凝沉淀法、膜分离技术等。

(整理集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整理集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及膜通透性对所有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系统,共分成4类: 高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Ⅰ类) 、低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Ⅱ类)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 和低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Ⅳ类) 。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核酸、多糖、皂苷类药物等,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 某些水溶性的药物,药物极性太强,油水分配系数太低,反而导致药物不利于吸收,而且药物肠道不稳定,因此在提高该类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 1. 极性或亲水性药物由于油水分配系数低或跨膜扩散能力差而不能有效地分配到小肠壁细胞膜,吸收差,可加入过量反离子与该药物合用,从而可以形成亲脂性较强的离子对而促进吸收; 2. 如果由于药物分子结构中氢键数目较多导致透膜速率下降时,可加入促渗剂改善膜渗透性; 3. 制备磷脂复合物解决某些药物生物度差的方法之一。可改变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亲水药物制成复合物后大都亲脂性增强,且磷脂复合物在水中可分散成极小的囊泡结构利于透过生物膜。例如苦参素 4. 制备脂质体,利用脂质体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降解。 5. 制备自乳化给药系统,例如山地明口服自乳化给药系统,药剂微乳史上的成功案例。 6. 制备口服纳米粒给药系统,利用纳米粒子的效应,直接被细胞膜胞饮或吞噬,通过生物膜而被吸收。一些大分子多肽类物同样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易失活降解的情况例如胰岛素,有将其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报道,可以借鉴一下。 7. 制剂学方法:将该类药物做成片剂后包裹肠溶衣,避免或大大降低肠道菌群或酶对主要的水解破坏。 8. 化学修饰,如制备前体药物 参考文献 吴诚,王玲,刘丽宏.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4):298 贺然,刘国琴,李琳.玻璃微球法制备胰岛素脂质体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