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自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

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2)白昼时间长短:看各地所在纬线位于昼夜半球的弧度比例,昼弧比例大则昼长,夜弧比例大则夜长。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七年级地理教案 8.活动:根据读图要领,根据动画模拟地球公转图,观察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唐山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在填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四季的划分: 两个表格填完,学生做探究话题总结。 (回顾问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 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 (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 (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4,指图描述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轨道、方向及周期。(此环节先不涉及公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承转)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探究)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桌上蜡烛)演示公转。事先用纸带在地球仪上明显标出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让蜡烛火焰对准北回归线,从夏至位置(学生观察在讲桌左侧)开始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多。 (1)第一次演示,观察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 (2)第二次演示,观察地轴的倾斜和空间指向特点,归纳出公转的重要特征: (3)第三次演示,观察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时阳光直射的纬度(蜡烛火焰依次对准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请一位学生在黑板略图上画出阳光直射的位置,(此处点明回归线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由学生说出阳光直射点移到四个位置时的节气、日期,教师在黑板略图上填写,完成公转示意图的绘制。 (4)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专题4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 知识点整理

专题4 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 【知识梳理】 一、地球公转方向、周期、速度 1.概念:地球绕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恒星年:日时分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日时分秒(通常使用的日期) 4.速度: 近日点,月初,速度较 远日点,月初,速度较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地轴是字母 赤道面是字母 地轴和赤道面的夹角为(度) 黄道面是字母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字母 黄道面与 赤道面的 夹角为字母,目前为(度) 3月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为春 分,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6月22日,太阳直射在, 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 9月23日,太阳直射在,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太阳高度在正午时达到一天的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H) (2)纬度变化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3)季节变化规律: 在任何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并从直射点纬度处向南北两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全球昼夜等长 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且越向北越长。 当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且越向北越长。(2)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移动,北半球昼渐夜渐 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移动,南半球昼渐夜渐 3.四季更替 在气候统计上,北半球的许多国家把: 月划为春季;月划为夏季;月划为秋季;月划为冬季。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4.五带划分

地球的公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如模拟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验,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 与热量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3、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界限,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四季变化及五带划分 教学难点: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联系实际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一:公转运动的概况 视频演示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得出结论:地球公转概况:绕太阳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等。 活动一学生分组活动,利用地球仪和自制教具演示地球公转: 问题引领: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结束后,选派小组集体到讲台前利用仪器演示地球公转,其他小组同学对其展示

进行评价,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纠正。 特别强调:1、正确演示地球公转,正确摆放地球仪,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 2、地球公转轨道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正确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获取新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环节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讲台前演示地球公转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有何变化,在公转轨道平面上摆放二分、二至标志牌 活动二:分组演示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 问题引领: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位置有怎样的变化呢? 1、分组按时间顺序演示并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 2、学生归纳总结: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学生完成以下表格。 教师讲解并用手电筒演示直射、斜射,说明直射、斜射地面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演示,释疑解惑。学生动手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并观察二分、二至太阳直射光线的位置,用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三: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在一年内变化的体会 教师补充举例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体现“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承转过渡哈尔滨中学寒假时长近50天,而石家庄的寒假长仅20,用地理角度说一说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引出五带,明确五带的名称。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关于地球的公转的内容。教材中叙述性课文较少,活动课文和图表占了大量的篇幅。这部分内容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以后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但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果: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课件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 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 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 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 (2))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 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 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 宁远二中蒋军艳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设计的这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是课程标准中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光照图的判别方法,分析理解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能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观图示和计算机动画理解和比较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和地理意 义。 2、通过模拟动画,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与自主思考,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其中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应用到生活 四、教学方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所以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的掌握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4、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很难去很好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地球的运动,从而能够掌握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就以上目标与教学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几步。 七、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课题6 地球公转与季节 示例一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第二篇“宇宙环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并能说明变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地理图像资料,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参与和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学生对当地(上海)季节变化的亲身体验为情境设计问题: 生活在上海的人,一年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夏天的白昼时间与冬天比较哪一个长?阳光下,夏天中午人的影子与冬天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

【设计思想】由身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及太阳直射点 南北移动的特点 (1)呈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回 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特点:公转时 地轴倾斜于黄道面,夹角为66°34′; 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在公转过程 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大小保 持不变,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相应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设计思想】联系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知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课建构新知的重要基点(生长点),这里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加强对旧识的记忆,更是为了便于对新知的理解 (2)教师承转: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实质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造成的,下面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一)。 进一步明确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请学生读图比较图中不同纬度的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并得出结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设计思想】理清概念,为建构新知作铺垫。 (2)呈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图,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合作讨论,完成观察作业: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basic form of earth movement-rotation and revolu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

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

地球的公转运动教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特征 2、掌握黄赤交角与影响 3、掌握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变化的原因和划分。 课前预习学案 基础知识自学提纲: 一、地球公转的特征 1.轨道 近似正圆的________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________上。 2.方向 地球公转方向为___________。 3.周期 1恒星年,即________________。 4.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 随公转位置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2.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之间往返运动,形成回归运动。 (1)看书填图:在下图中注出太阳直射点在A、B、C、D四位置时所代表的节气及时间 A

B C D (2)看书填图:判断ABCD 代表的节气以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画出晨昏线。 A B C D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极地就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反之;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越往北昼越长,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同时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昼或夜为24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_______。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季节变化,导致________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4)阅读课本,在下图中标出虚实线的度数并填写五带的名称。 预习检测: 1.在国际儿童节这一天,有关太阳直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北半球,并将向南移动 B.太阳直射北半球,并将向北移动 C.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2、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 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3、下列日照图中,表示6月22日昼夜状况的是()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 3、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4、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地球运动形成初步的空间结构思维;激发学生进一步对自然地理的探索兴趣;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属于副科,中考学生也很少选考地理。进入高中后,他们的地理知识较贫乏,地理学习基础往往较差。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高中地理很吃力,缺乏学习兴趣,成绩很不理想。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很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本节知识共分为4课时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教学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使学生明确地理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公转示意图,并能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地球公转示意图,并能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你知道吗?此刻的你正搭乘地球飞船以10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宇宙中航行,感受着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世界因四季而绚丽多彩,那么四季是如何变化的,又与地球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1、整堂课配以轻柔的音乐,将地理知识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2、导课以正在自转的地球为背景,设置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地球飞船”,并在介绍四季时,配上四季风景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 二、新知讲授 (动画动态演示地球的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原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它自西向东地绕着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运动,每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便是一年。 北极星 地球在公转时并非直着身子,而是斜着身子,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且与地

球公转轨道面呈66.6°的夹角,正是因为这个神奇的夹角,才使得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四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动画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播放地球公转示意图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的动画) 请大家注意看左下角地球仪太阳光线上一个黄色的圆点,它代表的便是太阳直射点。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这一天称为秋分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之后北移,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这一天称为春分日。 【借用动画,直观形象地像学生展示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和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便于下面对于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情况和季节的理解】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较多,所以北半球6,7,8月为夏季,南半球相对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因此处于冬季。越向北昼越长,赤道上昼夜平分,在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完整版)地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练习题(附答案)

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 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 京时间可能是( ) A .接近7时 B .5时多 C .不到5时 D .7时多 2.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 A .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12点 B .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 .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 D .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3. 下面四幅地球自转位置示意图中,表示北京时间为上午10点整的是:( ) A .图① B .图② C .图③ D .图④ 4.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那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 ) A .北京时间6点 B .北京的地方时6点 C .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22点 D .此时东京时间为7点。 5.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点时,全世界还有 ( ) A .多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B .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0日 C .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D .少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6.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最后到达伦敦时比原来多出一天,这是因为 ( ) A .记载日期错了 B .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一致 C .东西方的日历不一样 D .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相反 7.当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时 ( ) A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 .北京昼夜等长 C .华北平原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 D .广州白昼或黑夜达最长 读右图,完成8 ~ 12题: 8.图中A 、C 、D 、E 、F 各点中,与B 点地球自转 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有几个(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9.二分日,图中A 、C 、D 、E 、F 各点中,与B 点 昼长相同且地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10.某人测得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那么此 人测量的日期可能是 ( ) A .12月22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D .不存在这样的日期 11.若A 点的经度是160°E ,则E →D 附近的洋流名称应是( ) A .北太平洋暖流 B .北大西洋暖流 C .西风漂流 D .东澳大利亚暖流 12.若E 点经度为120°E ,那么A 点与B 点的自然带名称分别是( ) A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C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热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球公转与季节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地球公转与季节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 2.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画出示意图。 3.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学生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2.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并结合教材P20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创设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自制教具演示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复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出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的教学。 (推进新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板书) (师):计算机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1.黄赤交角 (学生活动): 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出地轴、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 (2)在图中画出太阳平行光线,标出太阳平行光线,进一步找出太阳光线在地表的直射点。 (学生通过动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 (探究活动): (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 (师):若地轴是竖直的,黄赤交角还存在吗?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始终在哪里? 教师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由于地球自 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 过渡: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在公转过程中给太阳直射点也就是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的位置带来什么变化? (板书):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师用自制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教师手持地球仪,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在行间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四个红色箭头(延长线过地心)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 教师讲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23°26′N 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S 即南回归线。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23°2′S 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N 即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我们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一个回归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变化。 课堂活动:学生按要求完成活动题。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按等间距绘图,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 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表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本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轨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详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 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课型:单一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六、安排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泽东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2分钟)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西向东”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逆时针转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

第四讲地球的公转运动 一方向二周期 三速度 行星绕恒星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四意义 1 黄赤交角—23°26′ 注: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2 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90°;地方时12时)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二分二至

4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太阳直射半球(南或北)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或北)的方向移动,那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位于最北时,即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长,夜长达最短。 ③赤道终年昼夜平分在不是全球昼夜等分时,只有赤道昼夜等长 指出下图中哪些北半球昼长夜短,哪些昼短夜长,哪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5 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太阳直射纬度的余角等于刚好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 例如:太阳直射10°N时,80°N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极昼范围80°N—90°N为极昼范围。 太阳直射纬度范围 0°--23°26′极昼极夜范围90°--66°34′ 指出图中极昼极夜现象范围

6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地方事) 12-x 12时 12+x 上午x 下午x 昼长等于2x 强化训练 1.下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 A.甲乙B.甲丁C.乙丁D.丙丁 2.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最有可能表示地球处于冬至日节气的是( )。 3.下图,甲、乙、丙三幅图反映了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冬、夏至阳光照射情况,每幅图中都画出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阳光,用A或B表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极地地区B.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C.丙地位于北半球D.图乙中,阳光A是该地夏至日的阳光 4 读6月22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此图是以为中心的半球图,判断的依据是。 ⑵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 ⑶此日上海市最有可能的日出时间是。 A、5时 B、6时 C、7时 D、8时 ⑷此日A点夜长小时,B点昼长小时, C点的昼夜 长短情况为______________。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一、地球的公转 1. 轨道——椭圆(偏心率e=c/a=0.017;扁率=(a-b)/a=1/1000) 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近日点、远日点哪里公转快?(P40)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回归年) 2. 黄赤交角:23°26′ △地轴与赤道面?地轴与黄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 3.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范围?(最南最北界线) △过程? △节气 △周期:回归年 △哪段时间直射北半球?南半球? △今天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向北降低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向北降低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向北降低 结论 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讨论1:比较以下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离开它n°,正午太阳高度就减小n°。 计算:上海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wf) 90°-31°12′=58°48′ 90°-(31°12′-23°26′)=82°14′ 90°-(31°12′+23°26′)=35°22′ 结论: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是比离开直射点远近,且在数量上等于(90o-当地与

直射点纬度差) 推论: 如果太阳直射点移近某地区,则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如果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区,则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2)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夏至日达最小值,冬至日达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两次直射,两次出现最大值 讨论:上海10月1日与5月1日比,哪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上海今天的正午太阳高度? △今后变化? △上海与北京比? △一年中有无可能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大? 【例题】读下图,回答: (1)此时,北半球正值____冬至____(节气)日。 (2)此时,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 列次序是__B>C>A>D__。 (3)上海(31.5°N)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___ 最小___(最大或最小)值,其角度约为___35°____。

(完整版)地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练习题(附标准答案)

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接近7时 B.5时多C.不到5时D.7时多 2.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A.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12点B.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D.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3. 下面四幅地球自转位置示意图中,表示北京时间为上午10点整的是:() A.图①B.图②C.图③D.图④ 4.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那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 A.北京时间6点B.北京的地方时6点 C.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22点D.此时东京时间为7点。 5.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点时,全世界还有() A.多一半地方是3月21日B.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1日D.少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6.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最后到达伦敦时比原来多出一天,这是因为()A.记载日期错了B.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一致 C.东西方的日历不一样D.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相反 7.当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时()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B .北京昼夜等长 C .华北平原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 D .广州白昼或黑夜达最长 读右图,完成8 ~ 12题: 8.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地球自转 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有几个() A.4个B.3个C.2个D.1个 9.二分日,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 昼长相同且地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 A.4个B.3个C.2个D.1个 10.某人测得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那么此 人测量的日期可能是() A.12月22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D.不存在这样的日期 11.若A点的经度是160°E,则E→D附近的洋流名称应是() A.北太平洋暖流B.北大西洋暖流C.西风漂流D.东澳大利亚暖流12.若E点经度为120°E,那么A点与B点的自然带名称分别是() A.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用箭头画出此时照射地球的太阳光线,及地球自转方向 (2)这一天是:____月____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_______点附 近。 (3)A点此时的太阳高度______。B点正午的太阳高度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