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公转(四季的变化)课件

地球公转(四季的变化)课件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七年级地理教案 8.活动:根据读图要领,根据动画模拟地球公转图,观察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唐山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在填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四季的划分: 两个表格填完,学生做探究话题总结。 (回顾问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9课《四季与地球公转》粤教版

五年级下册第19 课《四季与地球公转》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四季与地球公转》是《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与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从“夏天热是不是太阳离地球更近”这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四季形成与什么有关。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更近吗”,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对地球的冷暖很难有较大的影响;活动2“四季形成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利用黑纸盒和温度计做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冷暖与阳光照射角度是否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四季成因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在2017 年版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再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教材也因此降低了活动难度,把目标设定为了解四季成因与地球公转有关。 二、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以为冬冷夏热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有关。他们也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不清楚公转轨道的特点。也没有把公转与四季成因联系起来,更加不清楚阳光直射、斜射的差异。 三、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初步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2.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有规律地移动。3. 理解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4. 体会地球公转轨道的巨大,初步领悟宇宙之大。5. 为我国古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四季成因与地球公转有关。 教学难点:知道阳光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方向上有规律地移动。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30 米卷尺、篮球、橡皮泥、牙签、气温计、黑纸盒、计时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波波和彬彬觉得夏天很热。波波好奇:“是不是夏天时太阳离地球更近?” 问题:夏天来了,太阳离地球更近了吗? 交流:四季变化时,人们总能感觉到冬天冷、夏天热。这和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有关吗? 任务:四季成因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活动探究 1. 活动1 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更近吗 任务:讨论夏天热冬天冷的原因。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太阳离地球远近的原因或其他原因)。讲述:地球总是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绕太阳公转。每年7 月初,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一端,这个位置叫远日点;而1 月初,地球则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一端,这个位置叫近日点。 问题:夏天时,地球处于远日点,似乎不应该那么热。近日点和远日点对地 球上的温度变化,会不会有很大影响呢?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能还是有影响的)。任务:体验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用篮球(直径24 厘米)代表太阳,橡皮泥(直径2 毫米)代表地球。借助卷尺以操场中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26.5 米的 大圆,一名同学举着篮球站在中心,其他同学站在大圆上。如果要模拟近日点, 就向前迈一步;如果要模拟远日点,就向后迈一步。 (注:先讲解任务,明确活动目的,暂时不外出活动,和下一活动一起进行。)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关于地球的公转的内容。教材中叙述性课文较少,活动课文和图表占了大量的篇幅。这部分内容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以后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但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果: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课件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 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 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 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 (2))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 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 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旧金山1906年发生了几级地震?1.0 分 A、 7.3级 B、 8.3级 C、 8.5级 D、 9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什么导致了雪球迅速融化?1.0 分 A、 板块运动 B、 地震 C、 太阳黑子 D、 温室气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地震预报三要素不包括哪个要素?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震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地质时代兽类大概多长时间就会灭亡一个种群?1.0 分 A、 1100年 B、 1000年 C、 900年 D、 800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液化一吨煤,需要从地下抽取多少吨水?1.0 分 A、

B、 6吨 C、 6.5吨 D、 7吨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不包括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成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月球上的水来源于1.0 分 A、 木星 B、 水星 C、 金星 D、 彗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的三个阶段不包括哪个阶段?1.0 分A、 粉尘污染时代 B、 胺化合物污染时代 C、 二氧化硫、硫酸盐污染时代 D、 大气符合污染时代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谁的诗句?1.0 分A、 陈毅 B、 苏东坡 C、

D、 毛泽东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证明印度大幅度北漂的是1.0 分 A、 海岸线形态 B、 生物分区 C、 古地磁 D、 古气候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青藏高原的总体地势是1.0 分 A、 东北高,西南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西南高,东北低 D、 东南高西北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2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是1.0 分 A、 构造隆起 B、 热隆起 C、 构造隆起和热隆起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月壤中的什么资源是人类最感兴趣的?1.0 分A、 氧化铝 B、 铁矿 C、 钛矿 D、 氦3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 地球公转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和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公转速度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做地球轨道。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话,那么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公转轨道。 严格地说,地球公转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阳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阳的公共质量中心,不仅地球在绕该公共质量中心在转动,而且太阳也在绕该点在转动。但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日地的公共质量中心离太阳中心仅450千米。这个距离与约为70万千米的太阳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与日地1.5亿千米的距离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转看成是地球绕太阳(中心)的运动,与实际情况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有半长轴、半短轴和半焦距等要素,分

别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轴两端对于焦点(F1、F2)的距离。 半焦距与半长轴和平短轴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即c2=a2-b2 半焦距c与半长轴a的比值c/a,是椭圆的偏心率,用e 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椭圆形状的一种定量表示,e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椭圆越接近于圆形,则e的数值就越小,即接近于0;反之,椭圆越扁,e的数值就越大。经过测定,地球轨道的半长轴a为149600000千米,半短轴b为149580000千米。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为: 可见,地球轨道非常接近于圆形。 由于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随着地球的绕日公转,日地之间的距离就不断变化。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近的一端,称为近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近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一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47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近日距。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远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远的一端,称为远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远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的7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52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远日距。近日距和远日距二者的平均值为149600000千米,这就是日地平均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课题6 地球公转与季节 示例一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第二篇“宇宙环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并能说明变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地理图像资料,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参与和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学生对当地(上海)季节变化的亲身体验为情境设计问题: 生活在上海的人,一年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夏天的白昼时间与冬天比较哪一个长?阳光下,夏天中午人的影子与冬天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

【设计思想】由身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及太阳直射点 南北移动的特点 (1)呈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回 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特点:公转时 地轴倾斜于黄道面,夹角为66°34′; 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在公转过程 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大小保 持不变,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相应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设计思想】联系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知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课建构新知的重要基点(生长点),这里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加强对旧识的记忆,更是为了便于对新知的理解 (2)教师承转: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实质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造成的,下面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一)。 进一步明确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请学生读图比较图中不同纬度的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并得出结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设计思想】理清概念,为建构新知作铺垫。 (2)呈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图,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合作讨论,完成观察作业: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教学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使学生明确地理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公转示意图,并能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地球公转示意图,并能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你知道吗?此刻的你正搭乘地球飞船以10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宇宙中航行,感受着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世界因四季而绚丽多彩,那么四季是如何变化的,又与地球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1、整堂课配以轻柔的音乐,将地理知识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2、导课以正在自转的地球为背景,设置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地球飞船”,并在介绍四季时,配上四季风景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 二、新知讲授 (动画动态演示地球的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原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它自西向东地绕着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运动,每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便是一年。 北极星 地球在公转时并非直着身子,而是斜着身子,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且与地

球公转轨道面呈66.6°的夹角,正是因为这个神奇的夹角,才使得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四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动画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播放地球公转示意图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的动画) 请大家注意看左下角地球仪太阳光线上一个黄色的圆点,它代表的便是太阳直射点。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这一天称为秋分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之后北移,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这一天称为春分日。 【借用动画,直观形象地像学生展示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和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便于下面对于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情况和季节的理解】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较多,所以北半球6,7,8月为夏季,南半球相对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因此处于冬季。越向北昼越长,赤道上昼夜平分,在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绪论(一) 1 地球系统是指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层、水层、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正确答案:√ 2 钱学森何时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思想的人是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正确答案:C 3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 A、王淦昌 B、钱三强 C、钱学森 D、邓稼先 正确答案:C 4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时间是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正确答案:B 5 美国何时提出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正确答案:D 6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7 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 正确答案:× 8 在哪一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A、2000.0 B、2002.0 C、2007.0

正确答案:B 9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包括找矿、环境、资源、灾害。 正确答案:√ 10 地学属于以下哪一类? A、系统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应用科学 正确答案:C 11 地球系统科学即为传统的地学科学。 正确答案:× 12 地球系统科学以美国航天局出版《Earth system science》为标志而建立,这一年是哪一年? A、1983.0 B、1985.0 C、1987.0 D、1990.0 正确答案:C 1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地球学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条? A、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B、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C、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D、太阳系研究 正确答案:D 14 1983年提出要建立地球表层学的思想的人是谁? A、冯如 B、邓小平 C、李四光 D、钱学森 正确答案:D 15 温家宝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 正确答案:√ 16 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 A、自然环境 B、生态系统 C、动植物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资料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B A、5.0 B、6.0 C、7.0 D、8.0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D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3.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C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C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5.Rodinia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B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6.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D A、二氧化碳 B、水

C、氧气 D、氧化铁 7.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B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B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A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10.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A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11.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D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12.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B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13.极端环境不包括()。C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14.反射阳光最少的是B A、雪 B、海水 C、沙 D、植被 15.泥盆纪的偏心率:岁差是()。D A、1:3 B、1:4 C、1:5 D、1:5.9 16.当前国际的先进技术可以通过基准、水准、重力、磁力和什么技术进行地震预测?A A、GPS定位 B、动物反应 C、气候变化 D、海拔变化 17.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不包括下列哪个特性?A A、洋壳与陆壳之间未发生俯冲 B、主动大陆边缘 C、有火山弧、地震 D、洋壳与陆壳之间发生俯冲 18.“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多久以前?A A、一万两千年前 B、两万两千年前 C、三万两千年前 D、四万两千年前 19.地震波中的纵波速度大概是多少kms?C A、6km/s

地球公转与季节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地球公转与季节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 2.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画出示意图。 3.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学生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2.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并结合教材P20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创设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自制教具演示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复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出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的教学。 (推进新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板书) (师):计算机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1.黄赤交角 (学生活动): 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出地轴、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 (2)在图中画出太阳平行光线,标出太阳平行光线,进一步找出太阳光线在地表的直射点。 (学生通过动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 (探究活动): (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 (师):若地轴是竖直的,黄赤交角还存在吗?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始终在哪里? 教师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由于地球自 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 过渡: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在公转过程中给太阳直射点也就是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的位置带来什么变化? (板书):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师用自制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教师手持地球仪,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在行间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四个红色箭头(延长线过地心)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 教师讲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23°26′N 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S 即南回归线。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23°2′S 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N 即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我们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一个回归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变化。 课堂活动:学生按要求完成活动题。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按等间距绘图,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 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表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本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轨迹。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一、地球的公转 1. 轨道——椭圆(偏心率e=c/a=0.017;扁率=(a-b)/a=1/1000) 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近日点、远日点哪里公转快?(P40)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回归年) 2. 黄赤交角:23°26′ △地轴与赤道面?地轴与黄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 3.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范围?(最南最北界线) △过程? △节气 △周期:回归年 △哪段时间直射北半球?南半球? △今天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向北降低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向北降低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向北降低 结论 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讨论1:比较以下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离开它n°,正午太阳高度就减小n°。 计算:上海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wf) 90°-31°12′=58°48′ 90°-(31°12′-23°26′)=82°14′ 90°-(31°12′+23°26′)=35°22′ 结论: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是比离开直射点远近,且在数量上等于(90o-当地与

直射点纬度差) 推论: 如果太阳直射点移近某地区,则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如果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区,则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2)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夏至日达最小值,冬至日达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两次直射,两次出现最大值 讨论:上海10月1日与5月1日比,哪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上海今天的正午太阳高度? △今后变化? △上海与北京比? △一年中有无可能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大? 【例题】读下图,回答: (1)此时,北半球正值____冬至____(节气)日。 (2)此时,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 列次序是__B>C>A>D__。 (3)上海(31.5°N)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___ 最小___(最大或最小)值,其角度约为___35°____。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B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 A、5.0 B、6.0 C、7.0 D、8.0 D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C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3.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C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B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5.Rodinia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D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6. A、二氧化碳 水、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氧气 D、氧化铁

B 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7.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B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A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A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10.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D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11.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B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12.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13.极端环境不包括()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地球公转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地球公转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形成、物体影子的长短、太阳透过窗子射进来的光多少都是地球公转产生的。我着重阐述一下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南北回归线之上,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太阳直射或近于直射;北回归线以北,每年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12月22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每年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6月22日达最小值。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所以:(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大家知道哪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再如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有什 么关系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 南半球此时正是秋季,这两者之间的则是春季或秋季,南半球转为春季,将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厉害的地方将是冬季季节变化与公转有关,但是决定性的条件是地球必须斜着绕太阳转;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绕太阳旋转的话,太阳光线将永远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也永远不变?这就与地球的倾斜有关了. 那么四季的交替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地球转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那么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也就是说,斜射时同样多

的光线照在了更大的面积上.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气温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气温要低一些,地球上将不会有四季的变化. 我们知道,正是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旋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时,光斑将是一个椭圆,而且越斜椭圆越大.当地球转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我们可以理解为.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地球公转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他投射在该平面的光斑将是一个正圆,而斜射时.我们知道气温是决定季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太阳光直射的地方,北半球进入秋季,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光束斜射时光斑区的光线稀一些,直射时光斑区的光线浓一些.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当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

地球上某一平面气温高低与太阳光是直射还是斜射该平面有关,顺序交替的现象?我们来分析一下,北半球便进入了夏季

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

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季节变化季节变化 南半球此时正是秋季,这两者之间的则是春季或秋季,南半球转为春季,将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厉害的地方将是冬季季节变化与公转有关,但是决定性的条件是地球必须斜着绕太阳转;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绕太阳旋转的话,太阳光线将永远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也永远不变?这就与地球的倾斜有关了. 那么四季的交替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地球转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那么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也就是说,斜射时同样多的光线照在了更大的面积上.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气温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气温要低一些,地球上将不会有四季的变化.

我们知道,正是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旋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时,光斑将是一个椭圆,而且越斜椭圆越大.当地球转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我们可以理解为.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地球公转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他投射在该平面的光斑将是一个正圆,而斜射时.我们知道气温是决定季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太阳光直射的地方,北半球进入秋季,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光束斜射时光斑区的光线稀一些,直射时光斑区的光线浓一些.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当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地球上某一平面气温高低与太阳光是直射还是斜射该平面有关,顺序交替的现象?我们来分析一下,北半球便进入了夏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设计: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四季变化》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将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实验,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四季交替的现象,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和操作实验,通过实验体验和感悟四季更替的原因,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b)理解由于地轴倾斜的原因引起的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所造成的气温变化而出现的四季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地球的公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教学难点: 理解由于地轴倾斜的原因引起的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所造成的气温变化而出现的四季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教学课件、记录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播放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四季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师提问:根据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这一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上出现四季现象的吗? 2.学生通过欣赏四季图片,交流在不同季节的感受,并提出猜想:四季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很多学生虽然知道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并知道公转轨道是椭圆形,但是他们认为是地球在公转时距离太阳的远近形成的。 3.教师出示资料(课件展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轨道的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教师:我们知道1月份是寒冷的冬季,7月却是炎热的夏季。看来,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时距离太阳的远近是无关的啊。要真正了解四季的成因,还应该从研究地球的运动开始。 二、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形式 1.通过播放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除了自转,还有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形式。公转的方向与自转一样,方向都是由西向东(即逆时针方向)。并且,在地球进行公转时,其自转轴始终是倾斜的。 2.通过学生模拟地球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公转。请一个学生做模拟地球公转的活动,其他学生共同观察并随时修正模拟公转中地球倾斜状况。 游戏规则:在地上画出椭圆型的地球公转轨道,中间放一个球体表示太阳。让一个学生倾斜着身体代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自西向东进行公转。 三、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教师:上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已经研究清楚了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下面,我们将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2021新高考2版地理一轮讲义:第一单元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

第五讲地球的公转(二)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 单科命 题 备考导航 素养解读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区域认知结合光照图或区域经纬网图,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特点或大小比较。 2.综合思维以常见生产、生活现象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搜集相关材料或实验数据,考查区域正午太阳高度的量算、变化,并说明分析依据。 探究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最大值是①90°。 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②12 时的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③ 直射点 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二至日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④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⑤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⑥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⑦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⑧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⑨b折线所示。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日赤道南北两极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①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地球上,同一日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度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2)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数值具有“来增去减”的特点,即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下图所示: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6课。本课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些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本课则继续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并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并推理得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二是初步尝试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但本课并非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得出科学准确的四季变化成因,只是纠正学生常见的一个错误观点而已。 【学生分析】 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较普遍的错误认识。在我们孩子的经验里太阳像火堆一样,是一个热源,太阳的温度是非常高的,越靠近太阳越热;四季变化最显著特征就是温度的变化,自然就会把“离太阳近温度高,就是夏天;离太阳远温度低,就是冬天”关联起来。在了解太阳公转特征时,恰巧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学生就会把这个事实列入该错误观点的“有力证据”中去。而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是无法真正理解四季的成因的,所以教材只能打破错误观点,没有建立正确观点,但在探究过程中,已经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继续探究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2. 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 2. 通过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距离变化无关。 科学态度目标 1.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2.为完成探究活动,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自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