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案

一、地球的公转

1. 轨道——椭圆(偏心率e=c/a=0.017;扁率=(a-b)/a=1/1000)

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近日点、远日点哪里公转快?(P40)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回归年)

2. 黄赤交角:23°26′

△地轴与赤道面?地轴与黄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

3.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范围?(最南最北界线)

△过程?

△节气

△周期:回归年

△哪段时间直射北半球?南半球?

△今天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向北降低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向北降低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向北降低

结论

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讨论1:比较以下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离开它n°,正午太阳高度就减小n°。

计算:上海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计算.swf)

90°-31°12′=58°48′

90°-(31°12′-23°26′)=82°14′

90°-(31°12′+23°26′)=35°22′

结论:

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是比离开直射点远近,且在数量上等于(90o-当地与

直射点纬度差)

推论:

如果太阳直射点移近某地区,则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如果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区,则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2)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夏至日达最小值,冬至日达最大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两次直射,两次出现最大值

讨论:上海10月1日与5月1日比,哪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上海今天的正午太阳高度?

△今后变化?

△上海与北京比?

△一年中有无可能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大?

【例题】读下图,回答:

(1)此时,北半球正值____冬至____(节气)日。

(2)此时,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

列次序是__B>C>A>D__。

(3)上海(31.5°N)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___

最小___(最大或最小)值,其角度约为___35°____。

【关键技能】

比较两地或不同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就是比离开直射点远近,且在数量上等于

(90o-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

2.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在图上可归结为昼弧、夜弧的长短比较。

(1)北半球

a)春分日至秋分日(夏半年)(最后出)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有极昼现象。6月22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这一天,北极圈内到处极昼。

b)秋分日至春分日(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正好相反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12月22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极圈内到处极夜。

(2)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赤道——昼夜始终等长

【例题】读下图,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在___北回归线___(纬线)上。

(2)图中B、E两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___B___,

白昼较长的是___B___。

(3)这一天上海的白昼比C处___长___(长、短)。

(4)D在B的___东南___方向,从E吹往C处的风偏向后为____东南____风。

【关键技能】

比较两地的昼夜长短,首先要确定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然后比纬度。

【例题】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

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

1.该日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_66°

34′N~90°N__。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12__月__22__日__14__时。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D )

A.45°E、135°W B.135°E、450°W

C.60°E、120°W D.0°、180°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A )

A.90°W向东至180°B.0°向东至180°

C.90°W向东至90°E D.0°向东至90°E

3. 四季更替

(1)四季的形成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季节变化→四季更替(2)四季的天文含义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季—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3)四季的划分(节气盘)

4、五带的划分

【例题】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ABD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热带、北寒带、南寒带____。

湖南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5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湖南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36分) 1. (4分) (2019高一上·合肥月考) 下列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是() A . 南北极点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 . 恒星都会绕地球东升西落 C .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D . 每年7月北京都比杭州早见到日出 2. (4分) (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 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秳中,需要做到() ①使地轴不公转轨道而夹角成23°26′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斱向相反 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 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 . 天津一年内正午太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变小 C . 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 . 杭州30°N可能被阳光直射 3. (2分) (2019高一上·吉林月考) 2019年2月5日是我国农历己亥年(猪年)春节,举国上下,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下图为我国某地在该日正午时的钟表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该地的经度大约是() A . 90°E B . 150°E C . 146°E D . 90°W (2)春节当天可能发生的是() A . 地球绕日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B . 长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京 C . 澳大利亚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D . 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4. (4分) (2016高三上·赣州期末) 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为昼半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在公转吗教案 教科版

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 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 ok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 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 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七年级地理教案 8.活动:根据读图要领,根据动画模拟地球公转图,观察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唐山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在填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四季的划分: 两个表格填完,学生做探究话题总结。 (回顾问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完整版)《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方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要求是:一是“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二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是观测不同季节太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并解释产生的季节变化。 2.例举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是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合作探究、动手实验、地理观测等方式理解地球公 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最近早晨上学天亮的迟了还是早了?为什么?(学生议论纷纷,表现出极强求知欲)。这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球的公转。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照“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 (1)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________. (2)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是______,方向是_______,周期为______.

(3)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地轴是______的,且_______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_________. (学习预习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略图) (检查预习)分别请四位学生上台完成下列活动,其他学生帮助纠错,教师指导。 1,在图中指出太阳、地球,用手指画公转轨道并说出轨道形状。 2,标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3,在公转的四个位置上画出赤道、回归线、极圈,并说出纬度。 4,指图描述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轨道、方向及周期。(此环节先不涉及公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承转)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活动探究)教师用地球仪围绕光源(桌上蜡烛)演示公转。事先用纸带在地球仪上明显标出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让蜡烛火焰对准北回归线,从夏至位置(学生观察在讲桌左侧)开始演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发现的多。 (1)第一次演示,观察公转的轨道、方向、并说出公转一周的时间。 (2)第二次演示,观察地轴的倾斜和空间指向特点,归纳出公转的重要特征: (3)第三次演示,观察公转到四个特殊位置时阳光直射的纬度(蜡烛火焰依次对准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请一位学生在黑板略图上画出阳光直射的位置,(此处点明回归线的含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公转示意图,由学生说出阳光直射点移到四个位置时的节气、日期,教师在黑板略图上填写,完成公转示意图的绘制。 (4)结合自已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重庆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II)卷

重庆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36分) 1. (4分) (2018高二下·江苏期中) 下图是某日我国两地昼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若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位于乙地的() A . 东北方 B . 东南方 C . 西北方 D . 西南方 (2)若乙地日出时刻是北京时间8:00,则该地可能位于() A . 青藏高原 B . 塔里木盆地 C . 四川盆地 D . 华北平原 2. (4分)位于赤道和180o经线上的某舰艇,向正北方发射炮弹,炮弹应落在() A . 180o经线上 B . 180o经线以东 C . 180o经线以西

D . 东半球 3. (2分) (2013高一上·遂平期中)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题. (1) 此时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是() A . 0° 30°E B . 0° 60°E C . 30°N 30°W D . 0°120°E (2) 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 . 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B . 0°,180° C . 0°,150°W D . 150°W,180° 4. (4分)与地球公转远日点最接近的节气(北半球)是()

A . 冬至日 B . 春分日 C . 夏至日 D . 秋分日 5. (2分) (2019高一上·会宁期中) 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两地,它们的() A . 太阳高度相同 B . 地方时相同 C . 日出时间相同 D . 自转速度相同 6. (4分) (2018高三上·桂林月考)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图示太阳能蓄电池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可以转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能蓄电池板与地面的倾角不断变小 B . 从夏至到冬至太阳能蓄电池板与地面的倾角不断变小 C . 夏至日前后太阳能蓄电池板一天内水平旋转的角度较小 D . 冬至日前后太阳能蓄电池板一天内水平旋转的角度较大 7. (4分)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 . 任何时候均有一个交角 B . 每年都要重合一次 C . 两平面夹角最大为66°34′ D . 只有二分日才能重合 8. (4分) (2013高一上·合肥期中) 元旦过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地球的公转 教学设计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点时,受太阳直射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时二分二至点,总结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规律。 ⑵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⑶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三、教学重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情况的差异。 2.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50cm长棒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教学情 景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一些知识: 1.地球公转的轨道是?(黑板画出椭 圆轨道) 2.地球公转的方向?(教鞭比划自 西向东) 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 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板图 学生依次回 答:椭圆、自 西向东、倾 斜、没有。 拿出草稿纸 跟着画图 让学生回忆太 阳的公转,方便 下面新知识的 理解。 板图加深学生 已学知识 让学生产生对 四季划分作为 二分二至的背

1)、一天当中,早晚和中午什么时候气温高?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2)、一年当中,最热的是什么季节?最冷的是哪个季节?哪个季节正午时分太阳升得高一些,那个季节低一些?与冷热有什么关系? 3)、一年当中,不同时间白天时间长短一样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冷热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有关。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用手电筒演示直射和斜射,让学生讨论哪种情况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下面,我们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球公转的模拟演示。讨论回答 做笔记 目光由黑板 转向教师手 中的地球仪, 观察起来 景知识的理解 理解并记忆 通过地球仪进 行地球公转的 模拟,加深学生 对地球公转的 理解。 二、新课教学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 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 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 我们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A、 B、C、D四个特殊位置时,用长棒模 拟光线,分别找出其对应的直射点。 我们先来观察D点,其太阳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受热比北半球 多,北半球处于冬季,D点在12月 22日前后,为冬至日。 再来观察A点,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此时南半球与北半球受热同样多,北 半球处于春季,A点在3月21日前后, 为春分日。 然后是B点,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 线,此时北半球受热比南半球多,北 半球处于夏季,B点在6月22日前后, 为夏至日。 最后是C点,与A点相似,其太阳直 学生积极思 考,并认真听 讲,在书中分 别对A、B、C、 D四个特殊位 置做相应的 笔记。 通过地球仪模 拟地球公转,长 棒模拟光线的 直观演示,使学 生正确理解二 分二至日太阳 直射情况的差 异。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新人教版

第五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16 ?高考北京卷)2016年8月21 —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 1 ?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A. 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 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 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 D. 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会议举行时北半球为夏季。北京八达岭长城红叶出现在秋季;和北京相比,首尔的纬度较低,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知,此时段首尔的正午太阳 高度比北京大;此时段北京的昼长比华盛顿长,故日出的时刻早于华盛顿。故排除 B C、D 三个选项。处暑在秋分之前,且与秋分中间隔一个白露,故处暑与秋分时间相差约1个月,A项正确。 (2018 ?天津一模)2016年冬至日,M P两地的日出、日落时间如下表所示(北京时间),完成2?3题。 2. 关于两地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 M在P东北方向 B. M在P西北方向 C. M在P东南方向 D. M在P西南方向 3. 关于表中M P两地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时相同 B. 同在东半球 C. 线速度相同

D. 同在大陆西岸 解析:第2题,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除极昼、极夜地区外,越往南昼越长。 表中数据显示,P地昼长大于M地,则M位于P的北方;再依据日出、日落时刻,可知M地日出时间比P地早,则M位于P的东方。故A正确。第3题,依上题分析,M地正午地方时12时,是北京时间的12:09左右,则M地经度约为118° E;而P地正午地方时12时,北京时间约为13:53,则P地经度约为92° E;两地同在东半球。 答案:2.A 3.B (2018 ?长沙质检)图1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图2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 有关图1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地有阳光直射现象 B. —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 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D. —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5. 图2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甲地旗杆影子始终朝北,说明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乙地旗杆影子 既有朝北也有朝南,说明乙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丙地旗杆影长最小值为0,说明丙地在回 归线上。所以甲地没有直射现象,乙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而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第5题,乙地旗杆影子既有朝北也有朝南,但朝北的时间较长,说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说出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教案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重难点)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重点)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重难点)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重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行星地球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 ■■课下达标训练■ ■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2018 ?济南一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 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1?2题。 秋分 --十叫节气 1. 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A. 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 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 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2. 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 B. 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 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 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解析:第1题,图示惊蛰是3月上旬,此时为春初,气温回升,作物正在成长,还处于农闲时期,故A正确。华北地区一般6月初冬小麦成熟,东北地区是秋季收割春小麦,此时节无麦熟、晚稻等现象,故B、D错误;我国3月份还处在冬季风(西北风)控制下,故东风、下雨现象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第2题,图示立春与立冬关于冬至日对称,冬至日太阳直 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贝毗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同一纬度上, 故这两天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项正确。寒露是秋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南半球; 清明是春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北半球,但直射的纬度数是一样的,这两天中,一天的昼长应该等于

另一天的夜长,A项错误;小寒距离冬至日较大寒更近,昼长更短,日出时间应 该更晚,则B项错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冬半年)运行速度较快,故相同长度内经过的时间短,则冬半年的时间长度短于夏半年,则D项错误。 答案:1.A 2.C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关于地球的公转的内容。教材中叙述性课文较少,活动课文和图表占了大量的篇幅。这部分内容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以后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但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果: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课件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 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 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 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 (2))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 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 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公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在四个季节的不同位置,南北半球表示黑夜的阴影区域与表示白昼的白色区域面积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北极圈内与南极圈内分别是什么现象? ③图中,在四个不同节气点,表示太阳光的箭头分别指向哪一条纬线? (2)学生想一想:根据你观察到的情况,怎样描述不同节气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学生合作完成下表: 2.学生分析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1)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5页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2)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__ 师问: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生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学生结合课本中图1.18,图1.19完成下面的表格。

(新课标版)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南京模拟)读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四地由南向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解析:①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小于90°,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以南;②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在四地中较小,说明其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高(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③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90°,说明其位于北回归线上;④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说明其位于南半球,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综合判断四地由南到北分别是①④③②。 答案:B 2.四地中( ) A.①地位于热带 B.②地有极昼现象 C.③地一年出现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D.④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不位于热带;②地二分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都大于0,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③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④地纬度最低,所以其自转线速度最大。 答案:D 大年初一,某摄影爱好者在福建泉州(24°52′N,118°37′E)某高楼屋顶拍摄了郑成功

像“马上日出”图片(如图1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1的拍摄地点可能位于图2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大年初一日出东南方向,从图中看拍摄者位于塑像的正前方,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4.该爱好者打算次日前往太原(37°52′N,112°32′E),继续拍摄类似该题材的照片,已知太原当日昼长比泉州短44分钟,则其次日拍摄照片的时间较泉州约( ) A.早22分B.晚22分 C.早46分 D.晚46分 解析:当日昼长比泉州晚44分钟,则日出晚22分钟,加之两地经度相差约6°,因而D项正确。 答案:D (2018·河北石家庄诊断)读某地某时刻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该地可能位于( ) A.20°N B.20°S C.30°N D.30°S 解析:图示正午日影全年大部分时间朝南、少数时间朝北,说明正午时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正北、少数时间位于正南,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为南北回归线之间,可判断该地可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3.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天体)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的理论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教具、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堂课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中的自转。但是,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新课讲解】 【教师提问】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教师讲解】实际上,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而且,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大家请先阅读书18面的阅读材料。)与地球自转周期类似,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地球的公转周期有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分,同样的,真正周期是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承转】地球公转一周是一个恒星年,那么,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是沿着怎样的轨迹呢?也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怎样的?(画图) 【教师讲解】大家应该还没有系统的学过椭圆,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正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正圆有一个圆心,而椭圆就有两个焦点,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 的距离之和是 一个常数。太 阳就位于椭圆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通过这幅图,大家可 B 太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方向

地球公转教案

地球的运动公转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1、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2、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3、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两位同学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 思考:1、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其轨道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一年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呢?原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讲授新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一、(活动)教师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讲述)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这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一)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天(24小时)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自西向东一年(365天)昼夜长短变化;四 (二)归纳:(一)、公转的规律 ①概念围绕太阳转动

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课题6 地球公转与季节 示例一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第二篇“宇宙环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并能说明变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地理图像资料,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参与和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学生对当地(上海)季节变化的亲身体验为情境设计问题: 生活在上海的人,一年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夏天的白昼时间与冬天比较哪一个长?阳光下,夏天中午人的影子与冬天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

【设计思想】由身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及太阳直射点 南北移动的特点 (1)呈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回 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特点:公转时 地轴倾斜于黄道面,夹角为66°34′; 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在公转过程 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大小保 持不变,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相应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设计思想】联系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知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课建构新知的重要基点(生长点),这里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加强对旧识的记忆,更是为了便于对新知的理解 (2)教师承转: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实质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造成的,下面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一)。 进一步明确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请学生读图比较图中不同纬度的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并得出结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设计思想】理清概念,为建构新知作铺垫。 (2)呈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图,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合作讨论,完成观察作业: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1.3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地球的自转并引入新课内容: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小儿辩日》引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 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方向和状态。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2)、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一天,就安排一个闰年为366天。闰年的2月是29天,平年的2月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角。[看书P10夹角示意图,知道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总是歪着身子进行公转)活动:学生分组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身子公转,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66.5倾斜角,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因而形成四季。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同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引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 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 3、四季的形成: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两极产生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的状况。通过提问讨论及练习填表巩固。 问题: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b、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c、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限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 次的纬线是哪两条?那么直射两次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上述要求,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