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七年级地理教案

8.活动:根据读图要领,根据动画模拟地球公转图,观察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唐山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在填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四季的划分:

两个表格填完,学生做探究话题总结。

(回顾问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9.小结: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其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最长,所以获得太阳热量最多,气温也就最高,冬季相反;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四季变化就这样形成的!

10.练习(略)。

11.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季节变化,那不同地区同一时间获得太阳热量的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留待下节课我们去探究。

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成为公转,周期为365.25天。 黄赤交角: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始终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地球四季的变化。 回归线: 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经纬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线。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地球的公转的特点: 1.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的旋转; 2.地球的公转轨道同赤道的夹角为23°26′; 3.地球公转的时间为365.25天; 4,初中生物。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地球绕着______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不停地自____向____自转,出现了______的差异。 ●二、选择题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轴是倾斜的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国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 B. 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 C. 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 D. 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 5.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 D.极昼极夜 7.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 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② 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 ③ 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2018年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公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公转的特征。 2.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生欣赏邓丽君《四季歌》,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公转特征 【自主探究】 1.学生观赏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可从虚拟地球软件中调出),完成以下任务。 (1)看一看: ①图中,地球运动,哪种是自转?哪种是公转? ②地球围绕着谁在公转? ③地球沿着什么方向公转?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势是什么样? (2)想一想: ①地球公转一圈,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②地球公转时,地轴空间的指向总是指向什么位置? 2.教师点拨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观察到的情况: (1)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2)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合作探究】 学生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特征,将比较内容填入下表: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读课本P13—P14页内容,读图1.18,简要归纳,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公转在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到阳光照射不同;一年之中,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合作探究】 1.学生再观察地球公转3D模拟演示图,结合课本图1.18,图1.19,完成下列任务: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 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练习题

1.2 地球和的自转和公转 一、单选题 1.2012年奥运会开幕时间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有关这次奥运会的正确判 断是() A. 奥运会开幕时当地正值冬季 B. 开幕时举办地正值晚上 C. 举办地点在北美洲 D. 举办城市在美国 2.读图,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此时阳光直射的纬线是()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北极圈 D. 南回归线 3.北京时间(东八区)2016年2月7日22时,某工程师在长城站(西四区)参加了 央视春晚微信抢红包活动.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 2月7日22时 B. 2月6日22时 C. 2月7日10时 D. 2月8日10时 4.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同的特点是() A. 方向相同 B. 产生的现象相同 C. 周期相同 D. 围绕的中心相通 5.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完成探月任务时,地球运 行在() A. Q4到Q1之间 B. Q2到Q3之间 C. Q3到Q4之间 D. Q l到Q2之间

6.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 24小时 B. 12小时 C. 1年 D. 36小时 7.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昼夜更替 B. 不同经度的地方存在时间差异 C. 四季的变化 D. 太阳东升西落 8.英国伦敦和北京存在时差的原因是() A. 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 C. 四季的划分 D. 五带的划分 9.当地球昼夜情况如图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A点昼夜平分 C. 不利于我国南极考察队考察 D. 日照昼短夜长 10.潍坊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 光照情况,如下图,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A. B. C. D. 11.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主要差异是() A. 降水的多少 B. 海陆位置不同 C. 气温的高低 D. 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 12.小王在某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阳光明媚,走在郊游的路上,但见漫山遍野 染上了新绿,傲寒的麦苗开始返青…”.据此判断,这一天应该在() A. 春分日前后 B. 夏至日前后 C. 秋分日前后 D. 冬至日前后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说出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那么大家凭着我们日常经验,觉得公转一周会需要多少时间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完整版)初一地理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初一地理测试题 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2、0°纬线是() A、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B、最短的纬线 C、经过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附近 D、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变化的规律是() A.没有变化 B.度数增大 C.度数减小 D.变化无规律 4.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 A.两者等长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5、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表面积约为 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6、以下不属于纬线特点的是() A、所有纬线都是圆圈 B、所有纬线长度不一定相等 C、所有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D、所有纬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7、赤道的长度约为() A、6371千米 B、4千米 C、4万千米 D、5.1亿千米 8、关于地球仪上的纬线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B、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不等 C、沿同一条纬线一直向东走,不改变方向,能回到出发地点 D、沿同一条经线一直向北走,不改变方向,能回到出发地点 9. 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划分南北纬的起始线 D.也就是180度经线 10. 关于地球半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纬的地方,一定位于南半球 B.属于西半球的地方,经度一定是西经度 C.本初子午线位于西半球 D.度数相同的经线或纬线,一定位于同于半球 11.某点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点是 ()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1.3地球的公转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地球的自转并引入新课内容:

1、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小儿辩日》引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 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方向和状态。组织学生观察分析: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2)、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一天,就安排一个闰年为366天。闰年的2月是29天,平年的2月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角。[看书P10夹角示意图,知道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总是歪着身子进行公转)活动:学生分组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身子公转,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66.5倾斜角,公转时,倾斜角度始终不变,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因而形成四季。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同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引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 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 3、四季的形成: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两极产生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的状况。通过提问讨论及练习填表巩固。 问题: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b、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c、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限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 次的纬线是哪两条?那么直射两次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上述要求,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作为初中的地理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下面以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册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

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七年级地理上册练习:1.4地球的公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练习:1.4地球的公转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 上述材料表明北京是我国的 A.经济中心B.文化中心C.政治中心D.国际交往中心 2 . 会议召开期间,太阳直射点最接近的纬线是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北极圈 3 . 会议期间的正午时分,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影子的朝向是 A.正东B.正西C.正南D.正北 4 . 我们每天都会迎来日出和日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公转B.地球的自转 C.纬度差异D.经度差异 5 . 一年中,我们家乡中午太阳升的最高、白昼时间最长的节气是 A.春分B.秋分C.冬至D.夏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 . 下列表示赤道的线是() A.E﹣F线B.N﹣S线C.A﹣B线D.C﹣D线 7 . 此时甲地正值()

A.正午B.子夜C.日出D.日落. 读下图极地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8 . 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A.冬至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春分日 9 .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从东向西B.从西向东 C.站在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D.站在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 10 . 此时漳州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现象 11 . 以23.5°N为界的两个温度带是 A.北寒带与北温带B.北温带与热带 C.热带与南温带D.南温带与南寒带 地球表面的某一点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2 . 图中M点的经纬度是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②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③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同步练习题

星球版《地球的公转》同步练习题 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A 昼夜交替现象 B .星星的东升西落 C.四季的更替 D.地轴的倾斜 2.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3.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什么季节() A.冬季 B.春季 C.夏季 D.秋季 4.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A.有无季节变化 B.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C.正午太阳高度 D.有无太阳直射 5.地球上一年内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的地方是() A.赤道 B.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 D.极圈 6.北寒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7.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得是() A.北极(90°N) B石家庄(38°N) C.基多市(0°纬线) D.广州(23°N) 8.图1-4-1中,位于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9.要想使“井底之蛙”一年见一次阳光,则井的位置是 ( ) A.0°纬线 B.23.5°N

C.66.5°N D.90°N 10.读五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五带名称A. B C D E (2)写出代码代表的纬线名称和纬度 ①、,②、 ③、,④、 (3)五带中有极夜、极昼现象的是() A. 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都有 (4)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都有 11..你居住的地区,元旦这一天时() A.昼夜平分 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 D.极昼、极夜 12.读图1-4-6,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地球公转的方向 (2)我国的国庆节时, 地球公转到 点和 点之间 (3)根据图中A、B、C、D 的位置, 完成下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水平,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水平,小组合作学习水平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准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因为知识点多,水准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 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 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体现理解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 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 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 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 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 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 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 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 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 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 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 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 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能够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练习题

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练习题 为了帮大家提高地理成绩,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练习题,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去学习。 一、填空题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不停地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年。 2.人们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带、带、带、带、带。 二、选择题。 1.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2.当太阳直射在赤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一定是春分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全球昼夜平分 D.南半示是夏至 3.地球上太阳直射的最北和最南的界线分别是( ) A.66.5N和66.5S B.都是0 C.23.5N和23.5S

D.30N和30S 4.下列节日中,北京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5.下列纬线,一年内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是( ) A.23.5N B.23.5S C.30S D.5N 6.下列不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是( ) A.一天中的昼夜交替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四季的更替 D.昼极长短的变化 7.地球上四季分明的地区是( )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极地地区 8.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是( ) A.纬度高低 B.降水多少

C.有无阳光直射 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的状况 三、综合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⑵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正值北半球的____节气,此时阳光直射在____。 ⑶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____现象,菏泽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 ⑷2009年10月1日,我国在北京举行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当时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大致正运行在上图中的____(区间范围)。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AD之间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太阳一 2.热北温南温北寒南寒 二、选择题 1.A 2.C 3.C 4.C 5.D 6.A 7.B 8.D 三、综合题 ⑴(略) ⑵春分赤道 ⑶极夜昼长夜短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练习题

1.2地球和的自转和公转 一、单选题 1.2012年奥运会开幕时间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有关这次奥运会的正确判 断是() A.奥运会开幕时当地正值冬季 C.举办地点在北美洲 B.开幕时举办地正值晚上 D.举办城市在美国 2.读图,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此时阳光直射的纬线是() A.赤道 B.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回归线 3.北京时间(东八区)2016年2月7日22时,某工程师在长城站(西四区)参加了 央视春晚微信抢红包活动.该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2月7日22时 B.2月6日22时 C.2月7日10时 D.2月8日10时 4.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同的特点是() A.方向相同 C.周期相同 B.产生的现象相同 D.围绕的中心相通 5.如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2011年6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完成探月任务时,地球运 行在() A.Q 4 到Q1之间 B.Q 2 到Q3之间 C.Q 3 到Q4之间 D.Q到Q之间

6.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A.24小时 B.12小时 C.1年 D.36小时 7.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更替C.四季的变化 B.不同经度的地方存在时间差异D.太阳东升西落 8.英国伦敦和北京存在时差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四季的划分 D.五带的划分 9.当地球昼夜情况如图所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A点昼夜平分 C.不利于我国南极考察队考察 D.日照昼短夜长 10.潍坊的小明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 光照情况,如下图,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A. B. C. D. 11.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主要差异是() A.降水的多少C.气温的高低 B.海陆位置不同 D.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 12.小王在某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阳光明媚,走在郊游的路上,但见漫山遍野 染上了新绿,傲寒的麦苗开始返青…”.据此判断,这一天应该在()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第4节《地球的公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4节《地球的公转》教案(新 版)商务星球版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逐渐养成观察、动手操作和绘制简图的能力。2.能准确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明确公转产生的四个特殊节气(二分二至)及特点。3.通过分组演示、讨论、画图、归纳等方式,加深对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理解,如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等。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学生用小地球仪、橡皮筋或纸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可以

师生共同小结:演示公转时,先将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再将地球仪由左手方按弧形轨道缓缓拉至胸前, 着弧线到面前最远点,后回到左手方。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方向是5.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2、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学生小组内演示地球公转,观察二分二至时阳光直射情况,思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操作步骤: (1)中间以十字光源为太阳;(2)从春分点开始,注意地轴方位,直尺正对赤道; (3)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保观察演示,动手尝试,互说规律 (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听取 教师对展示步骤的讲解。 (2)教师演示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课本的“实验记录”部分,按步 骤进行演示。通过演 示将头 脑的知 识点转

(1)楼间距的设计主要应该参考哪个季节的光照情况。 (2)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楼间距设置略大一些的应该是哪个地区?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到来的时候, 当这一天中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

地理:1.4《地球的公转》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

第四节地球的公转教案 【教学目标】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每年都放寒暑假,都经历春夏秋冬的变化,谁能说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一>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北半球的季节月份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读教材图1.19“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四季变化情况

初中地理中考专题 地球公转(专题)含答案

地球公转 2018.10 一、选择题 1.中学生倩倩去年到黑龙江漠河去观光旅游,她发现漠河这一天白天时间甚至超过了16个小时,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有可能是图1中的() 图1 A.①B.② C.③D.④ A.甲日,伦敦与开普敦昼长时间相同 B.甲是冬至日,乙是夏至日 C.春分日,伦敦建筑物的影子一年中最短 D.秋分日,开普敦6:00日出,18:00日落 3.此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大小B.地球自转 C.地球形状D.地球公转 4.图2是某市某一天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示意图,这一天可能是() 图2 A.3月21日B.6月22日 C.9月23日D.12月22日 读3月21日(春分)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图3),完成5~6题。 图3 5.根据春分日的正午影长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B.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C.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气温越低D.此时北极点附近全天都是白天

6.这一节气全球白天与黑夜长短情况是() A.昼夜等长B.昼短夜长 C.昼长夜短D.不确定,纬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2016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4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根据材料完成7~8题。 图4 7.下列关于一年中节气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立春、雨水、惊蛰B.大暑、小暑、夏至 C.冬至、大雪、小雪D.立夏、谷雨、清明 8.寒露到霜降期间,出现的现象有() A.华南地区雨量逐渐增多B.我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 C.候鸟开始北飞D.我国南北温差开始减小 观察光照图(图5),完成9~10题。 图5 9.判断所示季节,下列现象在江西南昌最可能出现的是()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B.同学们穿着短袖上学 C.雷雨天气经常发生D.正午房屋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 10.根据这份光照图做出判断,有误的是() A.中国的黄河可能出现冰冻B.南昌市昼长夜短 C.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终日看不到日出D.澳大利亚的珀斯市高温少雨 二、综合题 1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做模拟地球自转运动的实验(地球仪代表地球,白炽灯泡代表太阳)。读图6、图7和图8,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6中的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四季的变化B.五带的形成 C.昼夜的更替D.影子长短的变化 (2)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蕴涵了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A.小明凌晨1点观看美国NBA球赛现场直播 B.北京四季分明,夏季白天比冬季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