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课题6 地球公转与季节

示例一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第二篇“宇宙环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并能说明变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地理图像资料,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参与和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学生对当地(上海)季节变化的亲身体验为情境设计问题:

生活在上海的人,一年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夏天的白昼时间与冬天比较哪一个长?阳光下,夏天中午人的影子与冬天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

【设计思想】由身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及太阳直射点

南北移动的特点

(1)呈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回

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特点:公转时

地轴倾斜于黄道面,夹角为66°34′;

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在公转过程

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大小保

持不变,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相应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设计思想】联系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知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课建构新知的重要基点(生长点),这里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加强对旧识的记忆,更是为了便于对新知的理解

(2)教师承转: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实质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造成的,下面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一)。

进一步明确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请学生读图比较图中不同纬度的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并得出结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设计思想】理清概念,为建构新知作铺垫。

(2)呈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图,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合作讨论,完成观察作业:

A.太阳高度随纬度的(空间)分布:

主要分析二分和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和正

午太阳高度情况。

B.太阳高度随季节(时间)分布:

主要分析家乡上海、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

区的太阳直射点和正午太阳高度情况。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地

球运动的三维动态情境,启发学生通过观

察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新知;分析

地理规律的过程中,融入乡土(上海)地理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

观察作业Ⅰ: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由向南、北。

观察作业Ⅱ: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距上海最近的节气是,此时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值。

2.一年中太阳直射点距上海最远的节气是,此时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值。

【设计思想】由学生试作总结规律,尝试地理学习的归纳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

(3)师生达成共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实质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造成,具体分布规律:

A.春、秋分日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B.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冬至日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C.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情况正好相反。

D.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4)反馈练习

今天上海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相比,哪个城市大?为什么?今天以后上海正午太阳

高度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

【设计思想】通过即时练习,训练思维,加强和巩固对新知的理解。 3.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

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二)。

(1)教师同时使用地球仪指导读图:学习昼、夜半球、昼夜更替、晨昏圈(线)、昼弧、夜弧、极昼极夜、任意一点昼夜长短及同一时刻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比较等概念和知识。

【设计思想】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地球模型指导读图——立体与平面的结合,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支点”,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进行。

(2)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合作讨论,完成观察作业Ⅲ。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位置。

观察作业Ⅲ:观察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二)中的A 、B 两点,填写下表:

【设计思想】读图作业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完成,相互启发,激发思维;由学生试着总结规律,尝试地理学习的归纳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

(3)师生达成共识,昼夜长短的具体分布规律是:

A.春分日与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B.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而秋分日至春分日,情况则相反。

C.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D.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设计思想】由学生总结规律,尝试地理学习的归纳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

(4)反馈练习

教师设问:今天上海(31°N)昼夜长短情况,与北京(40°N)相比昼夜长短情况有什么不同?而北极圈内可能出现什么现象?与今天相比,明天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怎样?

【设计思想】通过即时练习,训练思维,加强和巩固新知的学习和理解。

4.季节的形成

归纳:正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使地球表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产生年变化,从而具有寒暑交替的年变化,特别是在中纬度地带形成明显的四季更替现象。四季的变化南北半球相反。

教师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多少的年变化,来解释季节的变化。

【设计思想】承上启下,得出季节变化的结论。

5.新课总结

呈示结构图,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

(1)美国夏季时采用“夏令时”工作制,而非常注重节约能源的新加坡为什么不采用?

(2)我国许多城市居民楼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它的感光板为什么是倾斜放置的,而且角度是可随季节作调整的?

(3)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一般选择在1~2月份?北极探险选择什么时间合适?

2.课后作业(视具体条件而定)

要求同学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地理实验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并做好测量记录(附表)。

【设计思想】课堂作业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理论联系实际,思考解决现实问题;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参与课堂地理学习外的课外实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上海市冠龙高级中学徐文

六、专家评析

1.本节课内容是高二教学中的难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模拟演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模拟天体运动的瓶颈,为学生创造了在观察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采用了“问题化”的设计,在图上标出A、B、C三个观察点,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比较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归纳出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有效地提高了观察效率。

2.采用“任务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过程,在演示观察前先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为他们通过观察自主构建知识搭建“支架”。例如,在观察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前,先出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使学生建立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图像概念,明确在全球图上怎样表示正午太阳高度。

4.本节课的设计尚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任务表”的设计为学生观察带来了方便,但是某些观察栏目的设计要求过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思考空间。

例如,观察作业Ⅲ的“北半球A、B两地昼夜长短情况等”一栏中,教师设计了选择填空形式的题目“A地昼(长、短)于夜,B地昼(长、短)于夜;与B 地相比,A地昼更;北极点周围出现现象;这期间A、B两地昼渐、夜渐;北极点周围昼范围逐渐(扩大、缩小)。”学生在每个空格中只要选择填入一个字,就可以完成任务,不必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比较,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如果教师能以问题的形式,要求从对“点”的观察比较,扩大到对全球分布规律的比较,将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样的设计对于教师如何更好地面对学生在回答中生成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陈肖芬

湖南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5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湖南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36分) 1. (4分) (2019高一上·合肥月考) 下列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是() A . 南北极点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 . 恒星都会绕地球东升西落 C .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D . 每年7月北京都比杭州早见到日出 2. (4分) (2020高二上·天津期中) 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秳中,需要做到() ①使地轴不公转轨道而夹角成23°26′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斱向相反 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 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 . 天津一年内正午太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变小 C . 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 . 杭州30°N可能被阳光直射 3. (2分) (2019高一上·吉林月考) 2019年2月5日是我国农历己亥年(猪年)春节,举国上下,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下图为我国某地在该日正午时的钟表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该地的经度大约是() A . 90°E B . 150°E C . 146°E D . 90°W (2)春节当天可能发生的是() A . 地球绕日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B . 长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北京 C . 澳大利亚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D . 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4. (4分) (2016高三上·赣州期末) 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为昼半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七年级地理教案 8.活动:根据读图要领,根据动画模拟地球公转图,观察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唐山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在填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四季的划分: 两个表格填完,学生做探究话题总结。 (回顾问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3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5课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重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用H表示)。同一时 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向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 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合作探究: 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 Ⅱ随季节变化:夏至日——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最小值。 ④计算公式:H=

(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①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弧和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月21日—9月23日9月23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夏半年 各纬度昼弧>夜弧,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6月22日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与北半球夏半年相 反,冬半年相同。 各纬度夜弧>昼弧,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夜越长,12 月22日冬至日,昼最 短,夜最长。在北极 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夜。 与北半球冬半年相 反,夏半年相同。 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12小时。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两天一地昼夜等长) 规律总结:根据直射点所处的南北半球的位置判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最 大。 合作探究: 1、劳动节我们海口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3、教师节我们海口地区昼夜长短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如何? ③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判断 规律总结:根据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判断,如下图所示: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反之; ④昼夜长短的定量计算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关系规律总结:昼长 =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重庆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II)卷

重庆市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36分) 1. (4分) (2018高二下·江苏期中) 下图是某日我国两地昼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若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位于乙地的() A . 东北方 B . 东南方 C . 西北方 D . 西南方 (2)若乙地日出时刻是北京时间8:00,则该地可能位于() A . 青藏高原 B . 塔里木盆地 C . 四川盆地 D . 华北平原 2. (4分)位于赤道和180o经线上的某舰艇,向正北方发射炮弹,炮弹应落在() A . 180o经线上 B . 180o经线以东 C . 180o经线以西

D . 东半球 3. (2分) (2013高一上·遂平期中) 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题. (1) 此时太阳直射的地理坐标是() A . 0° 30°E B . 0° 60°E C . 30°N 30°W D . 0°120°E (2) 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 . 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B . 0°,180° C . 0°,150°W D . 150°W,180° 4. (4分)与地球公转远日点最接近的节气(北半球)是()

A . 冬至日 B . 春分日 C . 夏至日 D . 秋分日 5. (2分) (2019高一上·会宁期中) 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两地,它们的() A . 太阳高度相同 B . 地方时相同 C . 日出时间相同 D . 自转速度相同 6. (4分) (2018高三上·桂林月考) 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图示太阳能蓄电池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可以转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能蓄电池板与地面的倾角不断变小 B . 从夏至到冬至太阳能蓄电池板与地面的倾角不断变小 C . 夏至日前后太阳能蓄电池板一天内水平旋转的角度较小 D . 冬至日前后太阳能蓄电池板一天内水平旋转的角度较大 7. (4分)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 . 任何时候均有一个交角 B . 每年都要重合一次 C . 两平面夹角最大为66°34′ D . 只有二分日才能重合 8. (4分) (2013高一上·合肥期中) 元旦过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2020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知识点梳理 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 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 和太阳日的关系。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 (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或4分钟/10,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V=2πcosΦR(周长)/24小时(时间)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判断晨线和昏线。(图略) (2)产生地方时差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经度数/150(四舍五入)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区时都 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 界线日期加一天。★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和零时经线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730E——1350E) (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图略)*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气旋与反气旋、 大气环流);影响大洋环流(举例:太平洋);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地球公转: 一、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做公转。 二、基本特征 1、方向:自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自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3、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速度:角速度,平均约为1°/天;线速度,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练习题: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5、黄赤交角的影响 1.黄赤交角的大小:目前为23°26′。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阿 (2)影响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在0°~23°26′之间变化;黄赤交角变大,极夜极昼范围扩大,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1、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A.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从23°26′S向北移至23°26′N B.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半球移动 C.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D.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一直向北移动 2、假如地轴与黄道相交成90°,那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①全球任何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均相等 ②沿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存在偏转现象 ③全球任何纬度都昼夜平分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无四季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新人教版

第五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16 ?高考北京卷)2016年8月21 —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 1 ?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A. 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 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 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 D. 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会议举行时北半球为夏季。北京八达岭长城红叶出现在秋季;和北京相比,首尔的纬度较低,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知,此时段首尔的正午太阳 高度比北京大;此时段北京的昼长比华盛顿长,故日出的时刻早于华盛顿。故排除 B C、D 三个选项。处暑在秋分之前,且与秋分中间隔一个白露,故处暑与秋分时间相差约1个月,A项正确。 (2018 ?天津一模)2016年冬至日,M P两地的日出、日落时间如下表所示(北京时间),完成2?3题。 2. 关于两地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 M在P东北方向 B. M在P西北方向 C. M在P东南方向 D. M在P西南方向 3. 关于表中M P两地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区时相同 B. 同在东半球 C. 线速度相同

D. 同在大陆西岸 解析:第2题,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除极昼、极夜地区外,越往南昼越长。 表中数据显示,P地昼长大于M地,则M位于P的北方;再依据日出、日落时刻,可知M地日出时间比P地早,则M位于P的东方。故A正确。第3题,依上题分析,M地正午地方时12时,是北京时间的12:09左右,则M地经度约为118° E;而P地正午地方时12时,北京时间约为13:53,则P地经度约为92° E;两地同在东半球。 答案:2.A 3.B (2018 ?长沙质检)图1为甲、乙、丙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图2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 有关图1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地有阳光直射现象 B. —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 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D. —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5. 图2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甲地旗杆影子始终朝北,说明甲地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乙地旗杆影子 既有朝北也有朝南,说明乙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丙地旗杆影长最小值为0,说明丙地在回 归线上。所以甲地没有直射现象,乙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而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第5题,乙地旗杆影子既有朝北也有朝南,但朝北的时间较长,说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昼夜与四季》教案

《昼夜与四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4.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成因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昼夜的形成 1.播放幻灯片。 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昼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 问题:是不是白昼永远都是白昼,黑夜永远都是黑夜? 问题:那昼夜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为什么昼夜是不断的交替? 2.师生共同探究地球的自转。 (1)学生实验探究地球自转方向:四个同学围成一个地球,一个同学是太阳。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学生通过转动手中的地球仪领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同时去发现地球自转的其他特征: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3.议一议。 (1)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呢? (2)如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会有什么特殊现象? (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那些现象? 讲述:同学们说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球体(太阳光照)昼夜现象(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吗?(约24小时,也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日)。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1日=24小时。 讲述:我们古代祖先就注意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就以地球自转为计时基准,以“日”为单位,发明了许多计时仪器:(圭表,日晷,漏刻)。 讲述古代计时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以说我们的祖先非常的聪明,他们不仅发明了这么多计时工具,也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天文学取得辉煌的成就,他们中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你能说说他们是谁吗? 二、四季的形成 1.学生模拟地球绕日公转特点。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北极星附近)(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要求地轴与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是自西向东绕日旋转。 2.得出结论。 (1)太阳直射点到北半球最北的纬度上即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2)太阳直射点到南半球最南的纬度上即南回归线。 (3)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3.四季的形成:我国所在温带地区,太阳直射点到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大,光照时间长,气温高,白昼长黑夜短,为夏季。把太阳最高,白昼最长(杆影最短),其中直射到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南回归线附近时,太阳高度小,光照时间短,为冬季。把太阳最低,白昼最短(杆影最长),其中直射点到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赤道附近时,太阳高度适中,白昼黑夜差不多,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就进入了春季或秋季。因为公转一周直射点经过赤道两次,一次叫春分,一次叫秋分。这两天中白昼和黑夜长度相等。因此四季的形成最终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 三、二十四节气 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沿用的与农时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即农历。 2. 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农历属于阴阳历。

(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行星地球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 ■■课下达标训练■ ■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2018 ?济南一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 了很大推动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1?2题。 秋分 --十叫节气 1. 下列农事活动中的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相吻合的是() A. 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B.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 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 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2. 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寒露的夜较清明的昼短 B. 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 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 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解析:第1题,图示惊蛰是3月上旬,此时为春初,气温回升,作物正在成长,还处于农闲时期,故A正确。华北地区一般6月初冬小麦成熟,东北地区是秋季收割春小麦,此时节无麦熟、晚稻等现象,故B、D错误;我国3月份还处在冬季风(西北风)控制下,故东风、下雨现象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第2题,图示立春与立冬关于冬至日对称,冬至日太阳直 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贝毗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同一纬度上, 故这两天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项正确。寒露是秋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南半球; 清明是春分之后15天,直射点在北半球,但直射的纬度数是一样的,这两天中,一天的昼长应该等于

另一天的夜长,A项错误;小寒距离冬至日较大寒更近,昼长更短,日出时间应 该更晚,则B项错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冬半年)运行速度较快,故相同长度内经过的时间短,则冬半年的时间长度短于夏半年,则D项错误。 答案:1.A 2.C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关于地球的公转的内容。教材中叙述性课文较少,活动课文和图表占了大量的篇幅。这部分内容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以后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但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果: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课件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 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 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 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 (2))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 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 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 地球公转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和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公转速度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做地球轨道。如果我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质点的话,那么地球轨道实际上是指地心的公转轨道。 严格地说,地球公转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阳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阳的公共质量中心,不仅地球在绕该公共质量中心在转动,而且太阳也在绕该点在转动。但是,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日地的公共质量中心离太阳中心仅450千米。这个距离与约为70万千米的太阳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与日地1.5亿千米的距离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转看成是地球绕太阳(中心)的运动,与实际情况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椭圆有半长轴、半短轴和半焦距等要素,分

别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轴两端对于焦点(F1、F2)的距离。 半焦距与半长轴和平短轴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即c2=a2-b2 半焦距c与半长轴a的比值c/a,是椭圆的偏心率,用e 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椭圆形状的一种定量表示,e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椭圆越接近于圆形,则e的数值就越小,即接近于0;反之,椭圆越扁,e的数值就越大。经过测定,地球轨道的半长轴a为149600000千米,半短轴b为149580000千米。根据这个数据计算出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为: 可见,地球轨道非常接近于圆形。 由于地球轨道是椭圆形的,随着地球的绕日公转,日地之间的距离就不断变化。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近的一端,称为近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近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一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47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近日距。地球轨道上距太阳最远的一点,即椭圆轨道的长轴距太阳较远的一端,称为远日点。在近代,地球过远日点的日期大约在每年的7月初。此时地球距太阳约为152100000千米,通常称为远日距。近日距和远日距二者的平均值为149600000千米,这就是日地平均距离,即1个天文单位。

(新课标版)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限时规范训练

限时规范训练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南京模拟)读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四地由南向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解析:①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小于90°,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以南;②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在四地中较小,说明其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高(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③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90°,说明其位于北回归线上;④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说明其位于南半球,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综合判断四地由南到北分别是①④③②。 答案:B 2.四地中( ) A.①地位于热带 B.②地有极昼现象 C.③地一年出现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D.④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不位于热带;②地二分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都大于0,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③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④地纬度最低,所以其自转线速度最大。 答案:D 大年初一,某摄影爱好者在福建泉州(24°52′N,118°37′E)某高楼屋顶拍摄了郑成功

像“马上日出”图片(如图1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1的拍摄地点可能位于图2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大年初一日出东南方向,从图中看拍摄者位于塑像的正前方,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4.该爱好者打算次日前往太原(37°52′N,112°32′E),继续拍摄类似该题材的照片,已知太原当日昼长比泉州短44分钟,则其次日拍摄照片的时间较泉州约( ) A.早22分B.晚22分 C.早46分 D.晚46分 解析:当日昼长比泉州晚44分钟,则日出晚22分钟,加之两地经度相差约6°,因而D项正确。 答案:D (2018·河北石家庄诊断)读某地某时刻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该地可能位于( ) A.20°N B.20°S C.30°N D.30°S 解析:图示正午日影全年大部分时间朝南、少数时间朝北,说明正午时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正北、少数时间位于正南,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为南北回归线之间,可判断该地可

地球公转与季节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地球公转与季节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 2.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画出示意图。 3.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学生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2.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并结合教材P20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创设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自制教具演示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以问题的形式复习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出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的教学。 (推进新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板书) (师):计算机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设计问题让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1.黄赤交角 (学生活动): 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出地轴、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 (2)在图中画出太阳平行光线,标出太阳平行光线,进一步找出太阳光线在地表的直射点。 (学生通过动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 (探究活动): (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 (师):若地轴是竖直的,黄赤交角还存在吗?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始终在哪里? 教师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由于地球自 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 过渡: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在公转过程中给太阳直射点也就是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的位置带来什么变化? (板书):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师用自制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教师手持地球仪,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在行间按逆时针方向走动,以中间四个红色箭头(延长线过地心)为太阳直射光线,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何变化。 教师讲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23°26′N 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S 即南回归线。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23°2′S 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N 即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我们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一个回归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变化。 课堂活动:学生按要求完成活动题。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按等间距绘图,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 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表示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本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轨迹。

1-6地球公转与季节(示例一)

课题6 地球公转与季节 示例一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第二篇“宇宙环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并能说明变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地理图像资料,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参与和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 2.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学生对当地(上海)季节变化的亲身体验为情境设计问题: 生活在上海的人,一年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夏天的白昼时间与冬天比较哪一个长?阳光下,夏天中午人的影子与冬天相比哪一个长?为什么?

【设计思想】由身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及太阳直射点 南北移动的特点 (1)呈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回 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特点:公转时 地轴倾斜于黄道面,夹角为66°34′; 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在公转过程 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大小保 持不变,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相应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设计思想】联系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来建构新知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本节课建构新知的重要基点(生长点),这里突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加强对旧识的记忆,更是为了便于对新知的理解 (2)教师承转: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季节的变化,实质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造成的,下面来探究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又有什么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呈示太阳照射地球表面示意图(一)。 进一步明确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请学生读图比较图中不同纬度的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并得出结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设计思想】理清概念,为建构新知作铺垫。 (2)呈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图,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合作讨论,完成观察作业:

高中地理 第5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17版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学业层 级 2018年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核心素养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 球运动(公转)的地 理意义 等级考 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 运动(公转)特征 综合思维、地理实 践力 2.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 (公转)的地理意义 人地协调观、综合 思维、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 ?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易误辨析] 1.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

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示意图如下: 2.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①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 ②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易误辨析] 2.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与昼长、夜弧与夜长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教学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使学生明确地理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公转示意图,并能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地球公转示意图,并能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大家好!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你知道吗?此刻的你正搭乘地球飞船以10万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宇宙中航行,感受着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世界因四季而绚丽多彩,那么四季是如何变化的,又与地球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1、整堂课配以轻柔的音乐,将地理知识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2、导课以正在自转的地球为背景,设置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地球飞船”,并在介绍四季时,配上四季风景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 二、新知讲授 (动画动态演示地球的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原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它自西向东地绕着一个近似椭圆的轨道运动,每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便是一年。 北极星 地球在公转时并非直着身子,而是斜着身子,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且与地

球公转轨道面呈66.6°的夹角,正是因为这个神奇的夹角,才使得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四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动画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播放地球公转示意图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的动画) 请大家注意看左下角地球仪太阳光线上一个黄色的圆点,它代表的便是太阳直射点。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南移,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这一天称为秋分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之后北移,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这一天称为春分日。 【借用动画,直观形象地像学生展示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和春分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便于下面对于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情况和季节的理解】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较多,所以北半球6,7,8月为夏季,南半球相对获得太阳光热较少,因此处于冬季。越向北昼越长,赤道上昼夜平分,在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甘肃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5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甘肃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36分) 1. (4分)一艘行驶于大洋的帆船,下列各处线速度最大是() A . 船最前端 B . 船帆 C . 船底 D . 桅杆顶端 2. (4分)纬度相同的各地() A . 地方时相同 B . 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C . 地球自转线速度不同 D . 昼夜长短相同 3. (2分) (2018高一上·桦甸月考) 读日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 . C在昼半球

C . DE两点线速度都相同 D . AB是昏线 (2)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A . 120°E B . 100°W C . 20°W D . 60°E 4. (4分)下列现象中,能正确反映或证明地球公转的是() A . 北半球所见的天体每日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运动 B . 一年之内泰山观日出时间不同 C . 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方时相同 D . 河流两岸侵蚀程度不同 5. (2分)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下列节日中升旗时间最早是() A . 劳动节 B . 建军节 C . 教师节 D . 国庆节 6. (4分) (2017高二下·江西月考) 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下图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 . 2月18日12时 B . 2月18日20时 C . 2月19日4时 D . 2月19日12时 7. (4分) (2019高一上·中山期中) 北京时间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如图所示①地)顺利发射升空。远在纽约(西五区)的李华同学十分自豪地观看了央视国际频道的发射直播。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天舟一号”发射升空时,李华同学所在地的区时为() A . 20日6时41分 B . 20日7时41分 C . 19日7时41分 D . 21日6时41分 (2)与酒泉、太原和西昌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相比,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选择①地发射,主要考虑的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3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5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教学目标 1、 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 2、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重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 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 (用H 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 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合作探究: 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 Ⅱ 随季节变化:夏至日—— 达一年中最大值, 达一 年中最小值。冬至日—— 达一年中最大值, 达一年中最小值。 ④ 计算公式:H =

(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①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 弧和 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 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规律总结:根据直射点所处的南北半球的位置判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各地昼长夜 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最大。 合作探究: 1、劳动节我们海口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3、 教师节我们海口地区昼夜长短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如何? ③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判断 规律总结:根据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判断,如下图所示: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反之; ④昼夜长短的定量计算 (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关系规律总结:昼长 =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