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5首》释文赏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5首》释文赏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5首》释文赏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5首》释文赏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5首》释文、赏析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释文】

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年年枯萎呵又年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呵,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赏析】

这是白居易青年时代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 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次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寥寥10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 无边的野草的芳香播

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侵”“送别”之意,感情深沉但并不悲伤,表现出青年诗人开朗积极的情怀。

2鹿柴

唐·王维

【释文】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

只是听见说话的声响。

夕阳的光线映入深林,

重新照射在青苔之上。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表达出自己淡泊闲远的内心感受。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游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

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晖,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露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3江雪

唐·柳宗元

【释文】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

条条小路上已经人迹稀少。

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

独自一人冒寒雪江上垂钓。

【赏析】

在这样寒冷的雪天,江上垂钓的渔翁也许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

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守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4墨梅

元·王冕

【释文】

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

花儿朵朵都染上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奖它颜色美好,

只求得让清香之气充满乾坤。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墨梅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这是一首题画诗。梅花本是红色,它不会因为墨池水的浇灌而变成黑色。显然,这墨梅不是现实中所有,而是出自诗人的画笔,同时,这也不是对梅花外表之美的描摹,而是对梅花品格的赞美。试想,那傲霜斗雪的梅花,即便没有娇艳的红色,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洁品格,不照样值得我们去歌唱吗? 这同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是多么一致。所以在诗人看来,他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清香之气就足够了。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释文】

早晨细雨润湿了渭城的浮尘,

旅馆中看到柳色青翠又清新。

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故人。

【赏析】

这是唐代送别诗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诗人对好友元二依依惜别,并衷心祝愿好友。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

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新;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渑”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释文】

奔腾的黄河像来自云端,

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

羌笛呵不要怨杨柳不绿,

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赏析】

全诗将深情与悲壮合为一体,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不愧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更能引起边疆将士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7游子吟

唐·孟郊

【释文】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

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

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

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

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

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赏析】

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

孟郊50岁才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迟迟不归,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这一平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了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千古流传。

8山行

唐·杜牧

【释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鲜花。

【赏析】

在寒山的萧瑟背景上,红胜二月春花的枫叶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和无穷的生命力,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来到林木萧条的山前,一条石路蜿蜒而上,仿佛在黄绿的草木中画出一条白线,而这白线的顶端是山巅缭绕的白云,白云下面隐约可见有些房屋。那里居住的一定是世外高人吧?诗人很想去拜访他们,可是他突然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在落日的映照下,经霜后的枫林如火如茶,每一片叶子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红艳。他停下车来,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

9元日

宋·朱熹

【释文】

爆竹声中已把那旧年驱除,

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千家万户迎来新年的旭日,

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决心和信心。

诗中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 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

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对这首诗,人们更乐意把它当作是一首描绘社会风情的小诗来欣赏。

10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释文】

经常打扫的院子洁净得连青苔都不长,

整齐的花草树木全是主人自己亲手栽。

一道蜿蜒的溪水呵护着田地里的庄稼,

门外两座山带着青翠好像要推门进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庭院内外的整洁、优美,表达了作者隐居后淡泊名利的闲适心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这个家庭的院子干净,花木整齐,体现出主人的勤快和生活有规律。是主人的勤劳创造了这“净无苔”与“花木成畦”的庭院。诗中的“长扫”“自栽”都点明了劳动的情景,同结果联系得很准确、紧密。后两句诗人把目光从院子里移到外面,山水

的美景跃入眼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在诗人心里,山水有灵性,有生命力。那“护田”和“绿绕”让水变得有情有意,那山“排闼送青”显得活灵活现、生气勃勃。

11春晓

唐·孟浩然

【释文】

春睡中不觉得天色已晓,

晨光里到处是鸟儿啼叫。

曾记得昨夜里风雨声声,

不知道花儿已落了多少。

【赏析】

诗人用平易浅显的语言,描写了春日雨后清新美丽的早表达了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春天是美丽的,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你看,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那春鸟的啼叫声声。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乌鸣声声,也是春天带给

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是,昨夜里曾有过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酒的春雨声声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12春夜喜雨

唐·杜甫

【释文】

及时雨呵知道时节,

在春天它应运催生。

随着春风潜入夜色,

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乡间路与云一样黑,

江船渔灯孤影独明。

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早晨放眼红湿一片,

【赏析】

诗人以极大的喜悦,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对春雨的描写绘声绘形,入化传神,是一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描写了春雨的状态,甚至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的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 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花的世界,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13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释文】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游园恰遇主人不在而别有所得的情景,表

达了作者对春天无处不在的欣喜之情。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 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没有访到主人,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14三衢道中

宋·曾几

【释文】

梅子黄了的时候日日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沿小溪乘舟至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苍翠的树木与上次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新添的是几声黄鹂的欢唱。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了初夏时生机勃勃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梅子黄时”的五月往往多雨,但现首句写出行时间,表达了诗人的愉快心情。次句写出行路线,在却“日日晴”先泛舟小溪再改山行。读到第三、四句,才知道诗人不久前经过三衢道中一次,诗人不去追述“来时路”的情景,只顺便点出,并与这次所见所闻对比,突出此次旅行的新鲜感受: 山路依然绿阴夹道,不同的是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歌唱。在构思和剪裁上都颇具匠心。

15长歌行

汉乐府

【释文】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本诗用园中葵菜作比喻,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让百草凋零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的

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16咏柳

唐·贺知章

【释文】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柳树高高,

万千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细细的柳叶是谁为它裁出,

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诗中描绘了早春垂柳的迷人姿态,并将春风比喻成剪刀,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刻地抓住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宛如美人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二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

相呼应一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是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这种比喻多么新颖,想象多么奇特!

17题西林壁

宋·苏轼

【释文】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

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

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体现出作者深刻的哲理思考。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

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各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因为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18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释文】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

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

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赏析】

王子午鼎铭文小知识

“王子午鼎铭文”有关资料 王子午其人在史籍中有据可查(史籍中称公子午),字子庚,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弟弟,在楚共王时出任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之职,曾被秦国扣留,后被放归。 “鼎是礼器之首,只要刻了名字的鼎,一般不会送人,且会随着主人下葬。” 随着对铭文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发现,王子午鼎铭文的字体非常不规则,且有很多装饰性的线条,与以往的篆书等字体差别甚大,最后确定它是“鸟虫文,也叫鸟虫篆,是金文的一种。”这种文字习惯呈鸟、中形,是流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吴、越、楚等地的一种金文字体。 鸟虫文又可分为两类,一类象鸟,一类象虫。“鸟书,即在普通字体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线条,让整个字体呈现鸟的形状,虫书则是在普通字体的基础上,让字的线条更曲折,呈现虫的形状。”因为字体形制优美,鸟虫文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美术字”,有关专家也指出,此类字形的改变,在后世的秦代篆书的特征中得到了 进一步体现。楚铭所见儒家道德对楚文化的影响 连秀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 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多为楚国政臣贵族自作器物。其铭文所塑楚国贵族,大都礼敬谦恭,惠爱勇武,贤智圣明,公正谦谨。楚国贵族形象的精神品质与儒家文化的君子人格风范极为符合。春秋楚国青铜铭文表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道德精神进行着自觉认同,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楚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规范有深刻影响。 [关键词]儒家;春秋;楚国;铭文 [收稿日期]2011-03-20 ①本文所用青铜铭文的释文,主要参考马承源著《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相关释文。

近年来,随着楚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表明,楚人的先祖来自中原地区,其文化的主源本属于华夏文化,但是南下以后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楚文化”[1]()。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的七百多枚战国竹简为“中原文化与楚文化”这一论题提供了重要的出土文献证据。郭店楚墓竹简包括《六德》、《缁衣》、《成之闻之》等多篇文字,它们不同程度地涉及《诗》、《书》等儒家典籍。郭店楚墓竹简的这些内容使人们认识到,南方楚文化并不是独立发展的,它深受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 毫无疑问,20世纪出土的距今两千六百余年的楚国青铜器及其铭文,为考量春秋时期楚国的道德观念和精神世界同样提供着更加坚实的物质凭证和文献依据。楚国青铜器同样深刻表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考察湖北出土的两周金文的基础上,在比较中原地区的新郑郑伯大墓和淅川下寺楚墓的基础上,刘彬徽先生认为,春秋中期以后,楚国“有铭铜器的数量反而大大超过了同时期中原地区有铭铜器。”“淅川下寺令尹墓内有铭器很多,且有王子午鼎、王孙诰钟等长铭的铜器。”[2](pp.273-274)虽然铜器铭文在中原地区呈现着衰减之势,但却在江汉流域的楚国呈现着极大发展和繁荣。 一则以衰一则以盛,盛衰之间彰显着中原文化的文化精神在楚人的道德文化精神世界中的传承和发扬。 研究春秋楚国铭文发现,楚人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论文)观念与中原文化儒家的思想内涵有很大的一致性。1978年5月在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王孙诰钟及湖北宜都山中出土的王孙遗者钟等器物上铭文,清晰地呈现着楚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其铭有曰:“严恭舒迟,畏忌翼翼”(《王子午鼎》),“肃哲圣武,惠于政德”(《王孙遗者钟》),“淑于威仪”(《王孙诰钟》)①。这些楚国青铜器大都是王臣做器,如《王子午鼎》的器主王子午是楚—1—时令尹子庚;《王孙遗者钟》的器主是楚庄王之子公子追舒,曾任楚国令尹;《王孙诰钟》的器主王孙诰亦是王室后裔。 铭文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历史论文)记载中的人物形象大体相符。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王子午鼎》的器主子庚即王子午是位行事稳健平生谨慎的楚国政臣,堪称“严恭”。春秋时期,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有“完整的君子人格标准,即仁、信、忠、敏,君子已不是一个人的身份标志,而成为一种道德评价。君子既有从容镇定的外在风范,又有仁信忠敏的内在气质。”[3]()春秋时期,“君子作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已经基本完成。 后来的中国思想家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构建了以仁为内在要求,以礼为外在风范,以智为文化标准,以勇为英雄气度的君子人格体系。君子的人格标准愈来愈为广大士人所接受,君子人格成为中国人一生的道德追求,而其基本形态是春秋时代完成的。”[3]()楚系铭文中的政臣贵族的自我形象的表述,正是儒家的理想的君子形象。春秋时期,君子人格这一理想人格境界,是中原文化儒家的道德风范,也是楚国贵族阶层的伦理道德追求。为了全面审视楚国铭文的文化内涵,引其铭如下:正月吉日丁亥,王子午择其吉金,自作尊彝宝鼎,用享以孝我皇且文考,用祈眉寿。严恭舒迟,畏忌翼翼,敬厥盟祀,永受其福。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淑于威仪,阑阑兽兽,令尹子庚,殹民之所亟,万年无諆,子孙是利。(《王子午鼎》)隹正月初吉丁亥,王孙遗者择其吉金,自做龢钟。

甲骨文对应字笔划检索表

汉字笔画检索表 一 (292) 丶 (245) 亅 (236) (167) (145) 乙 (384) (144) 【一】二 (293) (299) (299) 十 (295) 丅 (299) 丁 (245) 厂 (356) (64) 七 (294) 匚 (224) 丂 (237) 【丨】丄.........299 刂 (266) 冂 (165) 【】 亻 (1) 人 (1) 入 (299) 八 (294) 乂 (235) ? (293) 匕 (61) (19) 儿 (12) 几 (232) 九 (294) 勹 (21) 乃 (144) (227) 【丶】 冫 (350) 【乛 】 力 (144) 刀 (266) (266) 又 (64) 卩 (32) 丩 (393) 阝[在左] (358) 【一】 三 (293) 干 (241) 于 (246) 亏 (237) 士 (147) 土 (350) 工 (244) 卄 (295) 艹 (380) 下 (299) 廾 (81) 大 (23) 万 (429) 兀 (7) (30) (115) 才 (380) 弋 (239) (145) 【丨】 上 (299) 口 (115) 囗 (162) (285) 巾 (150) 山 (354) 屮 (379) (224) 【】 千 (296) 乇 (385) 乞 (315) 川 (348) 彳 (191) 彡 (301) 亼 (221) 个 (8) 亽 (221) (245) 兦 (167) (144) 犭 (402) 夂 (113) 久 (294) 夕 (312) 么 (152) 凡 (216) 饣 (213) 及 (65) 【丶】 丬 (184) 广 (177) 文 (31) 亡 (167) 门 (181) 义 (286) 忄 (139) 氵 (326) 宀 (170) 之 (103) 辶 (196) 【乛 】 尸 (21) (21) 己 (157) 巳 (63) (65) 弓 (253) 卫 (192) 也 (426) 卪 (32) 女 (40) 小 (300) 刃 (266) 刄 (266) 习 (439) 叉 (70) 飞 (438) 子 (62) 马 (407) (153) 幺 (152) 巛 (348) 【一】 丰 (384) (233) 王 (274) 井 (354) 天 (23) 夫 (24) 元 (7) 无 (27) (167) 韦 (111) 云 (315) 专 (243) 弌 (292) 耂 (10) 丐 (5) 廿 (295) (258) 木 (361) 卅 (295) (280) 卝 (147) 艺 (38) 支 (71) (120) 帀 (381) (142)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修订版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颜勤礼碑》标点、注解及今译君讳勤礼,字敬,琅琊(lángyá)1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2,事见《梁》、《齐》、《周书》3。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4。 祖讳之推,北齐5给事黄门侍郎6,隋东宫学士7,《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长安人。[注解] 1、琅琊: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暴苛政,竞也在位48年。《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有《颜协传》,《南史》列传第六十二《文学》亦有《颜协传》。但唐姚思廉撰《梁书》、唐李延寿撰《南史》均无《文苑传》,倒是李延寿撰《北史》之《文苑》有《颜之推传》。所以,此处“文苑”可能应为“文学”,系鲁公笔误,清董诰编《全唐文》上作“文学”,是对的。 5、北朝先后有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和北周(557-581)等朝代。南朝禁碑,书法以尺牍行草为时尚。北朝刻石书法棱角锋利,质朴劲健,后世统称为魏碑。 6、给事黄门侍郎:黄门即皇宫门。给事黄门侍郎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官员,史称颜之推为“颜黄门”,在下文中鲁公直接以“黄门”代颜之推的名讳。《颜氏家训》就是颜之推的传世之作,后世序跋中又称作《黄门家训》。 7、太子所居之宫称为东宫。东宫学士为太子东宫里掌管典礼、编撰的文官。8、颜之推自南朝入北朝做官,隋统一后再出仕,故曰“始自南入北”。 [今译]君名讳勤礼,字为敬,琅琊临沂人。勤礼君的高祖名讳为见远,是齐朝的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登基,他绝食数天,一声痛哭,与世长

甲骨文

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发展历程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

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史事帖

史事帖 ,欧阳询曾书古人逸传,汇为《史事帖》其中包括现在流传的《张翰帖》、《卜商读书帖》,此帖著录不详,或为“史事帖之一种”。 小楷千字文 署题“贞观十五年(641)”。锡山秦氏曾藏宋拓,后不得见。河北丰润有近代翻刻本。 《传授诀》 帖目又称《秉笔帖》。文见《全唐文》卷一四六。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书,立在凤翔.著录首见郑樵《金石录》卷下。 心经 又称《小字心经》。,贞观九年十月,立在越州.著录首见《博古堂帖存》,刻在越州。 兰惹帖 《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条下录有"贞观六年仲夏中旬初偶诣兰惹"云云; 车驾帖 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著录首见王寀《汝帖》“唐欧虞褚薛 书汝刻十”。 比年帖 文件《唐文拾遗》卷十四,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比年帖》,黄伯思《法帖刊误》卷上以为集公碑中字为之。容

庚《丛帖目》列为伪 脚气帖 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阴符经帖 宋-岳珂-宝晋斋法书赞卷五曰“欧阳询- /楷书/二十七行…贞观十一年丁酉岁九月□□/书与善奴”云云。 房先生;所缺文字补齐奉上,请斟酌选用。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1,史事帖查无实据,且笔墨与率更不尽相似,也许删掉更好。 2,P36窦娘子墓志三行中“盏顶题”当为“盖顶题”。 3,P48小楷千字文注释漏字。 4,P62脚气帖和比年帖释文连排,需分开。 5,现在帖序排列杂乱,建议稍加归类,如三幅千字文可连排,诸帖可连排。 6,书名建议改为《欧阳询的书论和书法》,在下不必署名,前言中提一下即可。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甲骨文的临摹与书写 一.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1)字形多变: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体式丰富: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因字成型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线条瘦硬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5)形象生动 甲骨文是师法自然,合众美的结果,大部分字在大自然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形状、声音、轨迹等。 万[萬] 形如蝎子.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每胎可达数一甚而 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后,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 密密麻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不可胜数之“万”字. 春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是一个计时的标志, 组合起来,表示草木遨生开始的时序. 至 一支箭由远方而来,射到靶上,一横代表箭靶

观 是一只猫头鹰的特写,最上面是羽,角中间一竖是 喙,两侧是一双眼睛.显出一副主神贯注观贯注观察的样子,最下面的是乌,表明猫头鹰的类属.此字充分的掌握住了猫头鹰的表情。 二.甲骨文的艺术特点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有“书圣”之称。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顷”,同“倾”,尽的意思。“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扒一扒至今无解蝌蚪文

扒一扒至今无解蝌蚪文 来更新了,今天我们八卦蝌蚪文和《夏禹书》,纯属讨论,无关解密。好几天没来了,本来想着这几天有空去九江,结果吃了海鲜面,胃不舒服,等休息好点了再过去逛逛。因为这两天都在兴头上,网上到处翻阅老爷庙的相关记载,无意中在同一档揭秘栏目中发现了仙居蝌蚪文的相关一档子 栏目。楼主老家本来就挨在仙居县隔壁,所以俺就就留神多看了几眼,这一看就被里面的内容给吸引住了。那么蝌蚪文到底是个啥玩意呢?可能大家平时对蝌蚪文关注的不是很多,也并不知道楼主说的蝌蚪文到底是什么。我们先从有限的资料开始熟悉这种特殊文字的存在和发现。据记载仙居蝌蚪文被发现在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个高达128 米的陡壁上,有人工锲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传说是大禹治水留下的记录,专家认为蝌蚪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也因它的字体头粗尾细形似小蝌蝌蚪而得名,同时它也是鸟虫书的一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蝌蚪文算不算文字还是一个问题。应该更接近某一类符号。蝌蚪文的发现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并不是由于近代才被人所知。早在东晋时期,就曾有人造飞梯用蜡临摹了崖壁上的字体,然而最终无法识其意而作罢。由此可见蝌蚪文晦涩难解,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现世存在的数量也不多,好像只有八处地

方才有。在当代蝌蚪文消息被披露之后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引起很大的兴趣。但很可惜的是结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人真的把它完整的解释出来。有的人认为它是少数民族古畲族留下的文字;有的把它与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汤人联系起来,认为是先民的遗迹;当地老百姓一直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刻;有的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蝌蚪文根本不存在.是子虚乌有的事。有的则展开丰富的想像,说那是外星人留下的杰作。还有的更是天马行空觉得它们是天书,是神仙才会用的一种文字。反正说啥的都有。说实话当楼主看了这么多仙居蝌蚪文的相关报道也强烈激发了俺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我不会告诉你们楼主其实是贪心了,当姐第一眼看到蝌蚪文的时候就开始幻想这会不会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某某庞大的藏宝图,又或者是某某失传的牛轰轰修炼功法)。当时就抱着寻宝的发财梦楼主手里捧着电脑,探着脑袋对身边正在奋力植物大战僵尸的大叔说:嗨,哥们,你知道蝌蚪文吗?我发誓当时问的时候我是真心没抱任何希望的,我知道大叔懂的东西比我们平凡人多很多,但是我也了解他的脾气,只要关系到改变现实的,他绝对打死也不会说。但是这次大叔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握着手机慢吞吞的说了一句:认识啊。。。当时楼主的心里就觉得有千万只骏马奔腾而过。我轻拍他笑眯眯的试探着说:哎呀,你吹牛,你要是认识还躺在这干嘛,早就被那些专家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影初拓) 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铭文(原件藏台北故宫及故宫)毛公鼎铭文(原件藏台湾中央博物馆) 秦石鼓文(影明拓,原件藏故宫) 汉袁安、袁敞碑(影初拓,原件藏辽博) 汉西狭颂(影明拓) 汉史晨前后碑(影明拓) 汉鲜于璜碑(影初拓) 汉礼器碑(影明拓) 汉张迁碑(影明拓) 汉石门颂(影古鉴阁本) 汉曹全碑(影明拓) 汉张景碑(影初拓) 汉尹宙碑(影清拓) 汉乙瑛碑(影王氏拓本) 明拓夏承碑(影明拓) 宋拓天发神谶碑(影宋拓,拓本藏故宫) 晋王羲之兰亭序帖(影神龙本) 宋拓懐仁集王书圣教序(影宋拓)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影碧玉版本) 北魏张猛龙碑(影明拓) 北魏张玄墓志(影宋拓) 北魏元怀墓志(影初拓) 北魏元略墓志(影陶湘监拓本) 北魏刁遵墓志(影清拓) 龙门二十品(影清拓)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影坊本) 石门铭(影明拓) 爨寳子碑(影初拓) 爨龙颜碑(影初拓) 宋拓智永千字文(影宋薛嗣昌刻本,藏故宫) 隋龙藏寺碑(影宋拓) 隋苏慈墓志(影初拓) 隋董美人墓志(影清拓) 晋唐小楷五种(影宋拓,) 大唐王居士砖塔铭(影辽博藏拓)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影唐拓) 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影明拓,藏北京文物商店)唐欧阳询书皇甫府君碑(影宋拓) 唐欧阳询书化度寺碑(影明郁逢庆题跋本)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影宋拓,藏故宫) 唐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影宋拓,藏故宫) 唐贺之章书孝经(影原件) 唐李邕书麓山寺碑(影宋拓,藏北京文物商店)

唐张旭古诗四帖(影原件,藏辽博) 唐孙过庭书谱(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怀素自叙帖真迹(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颜真卿书麻姑山仙坛记(影明翻刻明拓) 唐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影明拓西安本) 唐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影宋拓) 唐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影宋拓)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影初拓) 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影宋拓) 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影敦煌唐拓) 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影宋拓) 唐灵飞经(影初拓) 宋苏轼人来得书、新岁展庆帖(影原件,藏故宫) 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华严疏卷(影原件,藏台北故宫) 宋米芾苕溪诗卷(影原件,藏故宫) 宋蔡襄自书诗(影原件,藏故宫) 宋赵佶真书千字文、秾芳诗(影原件、藏上博及台北故宫)元赵孟俯书洛神赋(影原件,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元赵孟俯书胆巴碑(影原件、藏故宫) 元赵孟俯书妙严寺记(影墨迹影) 元赵孟俯书六体千字文(影原件) 元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影原件、藏故宫) 明宋克书急就章(影原件) 明唐寅落花诗册(影原件,藏苏博) 明祝允明书琴赋卷(影原件) 明文征明西苑诗(影原件,藏故宫) 明董其昌浚路马胡记(影原件,藏故宫) 草诀百韵歌(影原件) 清傅山书丹枫阁记(影原件,藏辽博) 清杨沂孙篆书(影原件) 清吴大澄临金文三种(影原件) 邓石如篆书(影原件)

甲骨文书法欣赏

甲骨文书法欣赏 甲骨文书法欣赏一、引言 在人类发展史上,文字的创造和应用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而在世界上以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古文字为主的各国古文字中,汉字则是唯一的从产生到现在延续使用数千年还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一棵长青树。而以汉字书写作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是世界所公认的最为纯粹的中华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在草、行、隶、楷等今文字字体先后成熟的魏晋时代,先秦古文字退出了社会实用字体的舞台,仅在特殊场合使用。尽管此后也有对它们艺术特色的高度赞扬,依然有书法家喜欢运用古文字作为书法的表现形式,但从书学理论到艺术实践,都明显存在着厚今文字字体而薄古文字书法的倾向。虽然由于文字演变和古今审美意趣变化,这种倾向的产生自属“势在必然”,但是古文字书法和今文字书法所能体现的审美范畴,所能造就的艺术意境是完全不同的,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同样,古文字书法中不同字体的书法也是这样。因此,如果缺少了历史上任何一种成熟字体(如古文字中的甲骨文、金文、楚简、帛书等)书法,这个系统就是不完美的,中国书法这座“东方艺术的最高峰”就不那么雄伟壮丽了。为了全面继承和弘扬传统

书法,我们应该在重视今文字书法的同时,加大对整个古文字书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力度。 殷墟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我国最早有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不仅表现于字的个数之多,也表现在字的结构复杂,古人所说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实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甲骨文被著名学者王懿荣发现至今的百余年中,有许多前辈学者在甲骨学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奠基和开拓的关键性作用,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甲骨学史上的“四堂”:即参照《说文解字》并利用金文字形与卜辞相互验证,考释出大量甲骨文且纠正了不少《说文解字》的谬误,在甲骨的搜集、著录、考释等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的雪堂(罗振玉);将卜辞系联为有系统的古史材料,用以重构商史并推测其社会制度,使《史记·殷本记》和《帝王世纪》等书所传的殷代王说得到物证的新史学开拓者观堂(王国维);将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亡8世12王的二百多年历史划分五个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王朝断代说”创造者彦堂(董作宾);以研究古文字手段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并在商世系的考证和甲骨文字的考释等方面,有许多独特创见的鼎堂(郭沫若)。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给史学界、考古学界、文字学界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课题,也对中国书法有着巨大的影响。它那千姿百态的构形,高古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有“书圣”之称。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顷”,同“倾”,尽的意思。“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说大鼎铭文中的騂犅

說大鼎銘文中的“騂犅” (首發) 付强 上海三唐美術館 大鼎原名己白鼎,有兩件,一件原為曹秋舫先生的藏品,五十年代上海市文物保管委會從廢銅中揀獲,後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銘圖》的編號為02465。另一件原系清宮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銘圖》的編號為02466。兩件鼎的形制不同,銘文都是完全一樣的,下面我們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這件大鼎進行討論。

大鼎

大鼎銘文 鼎的內壁鑄有銘文八十一字,現依原行款隸寫如下:“隹(唯)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亥,王才(在)侲宮。大以氒(厥)友守,王卿(饗)醴。王乎(呼)譱(膳)大(夫)召大以氒(厥) 友入攼(捍)。王召走馬應令取卅二匹易(錫)大。大拜 稽首,對揚天子不(丕)顯休,用乍(作)朕烈考己伯盂鼎,大其子

子孫孫邁(萬)年永寶用。” 我們將重點來討論銘文中的“”這兩個字,吳鎮烽先生在《銘圖》的釋文是“(犅)”[1]。《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的釋文是“誰()(犅)”[2]。《商周青銅器銘文 選》的釋文是“誰(騅)(犅)”[3]。字大家的考釋基本是統一的認為是“犅”字,字有釋為、誰()、誰(騅)這些看法。 金文中的字一般作“”(彔伯[冬戈]簋蓋),也有從作“”(柞伯鼎),字的右邊雖然大體是像鳥的,但是突出表現了尾巴,鳥沒有這樣的尾巴,這種尾巴應該是馬的,所以右邊應該是馬的訛誤,左邊應該是辛的訛誤,所以我們認為此字就是“騂”。 另外一個證據是,大作的銅器還有一件大簋,兩件銅器的時代《商周青銅器銘文選》都定為周夷王時期,先把簋的銘文寫出來“唯六月初吉丁子(巳),王才(在)鄭,蔑大曆。易(錫)芻 ,曰:用啻(禘)於乃考。大拜稽首,對揚王休,用乍

国家公祭鼎铭文

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注释: 洎(jì)及近代:意指到了近代。洎:到。

金戈鼍(tuó)鼓:意指金色的戈鼍皮的鼓。鼍:扬子鳄。 永矢弗谖(xuan):语出《诗经·卫风·考盘》,意指永不忘记。矢:发誓。谖:忘记。 原文:译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气魄恢弘我华夏,千年文明灿如花。 仁风远播,大化周行。仁爱风仪传远方,威德教化如大道。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延及近代苦难始,积贫积弱陷沼泽。 九原板荡,百载陆沉。天下九州具动荡,光阴百年土沦丧。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日寇侵华滔天罪,毁我南京金陵城。 劫掠黎庶,屠戮苍生。普通黎民遭洗劫,无辜百姓被屠杀。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三十万死者含冤,四十天江城抱恨。 日月惨淡,寰宇震惊。日月悲光华惨淡,全世界为之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侵略者残暴如兽,诸罪行闻所未闻。 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同胞们何罪之有,只在于国家多难。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军与民奋起抵抗,拿起枪战鼓擂响。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兄弟们同心协力,共御敌义无反顾。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甘洒热血献生命,浩然正气冲云霄。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八年硝烟终清扫,天地改变换新颜。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一九四五胜利后,建立共和更制度。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史清晰且真切,警醒后人以为戒。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铸就这一楚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永不忘记此誓言,全球和平是祈愿。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慰英灵。

甲骨文概述

甲骨文概述甲骨文概述 2013-12-27 甲骨文书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包括“以刀代笔”的契刻卜辞的书法艺术,和“以笔代刀”的卜文(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狭义而言,指后者“以笔代刀”的卜文笔墨书法。现在通常讲的甲骨文书法,主要指的是“以笔代刀”的卜文笔墨书法。 殷商甲骨文具有应用和艺术的双重性。殷商甲骨文虽说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古文字,但却是成熟的形体兼备的文字,可称上是书法。因为殷商的人们己有了将汉字书写得整齐美观的观念,且在点画、结字、布局方面已基本上确立了后世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的格局。甲骨文字的点划基本上是均齐划一的等线性,首尾则多取尖势。这固然与以刀刻骨这种具体“书写”方式有关,但风格在这里的趋向统一,也完全可以证明.人们在这种整齐划一之中铭刻下对整齐美、技巧美的执着追求的。以刀刻骨的难以驾驭与一丝不苟的谙练娴熟之间的强烈对比,更促使这种美的价值迅速增长。点画虽均齐而偏细,但却有质感、有力度,又显示着人们在笔画质地美方面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郭沫若先生在《殷英粹编》中提出第一四六八片,刻十个干支字,“刻而又刻者数行,中仅一行盖精美整齐,余则歪刺几不能成字。然此歪刺者中,却间有二三字,与精美整齐者之一行相同。盖精美整齐者乃善书旁刻者之范本,而歪刺不能成字者乃学书学刻之

摩伎也。刻鹄不成,为师范者从容捉刀助之,故间有二三字合乎规矩、师弟二人蔼然相对之态。情如目前。” 此外当时有了‘专业’的书写者。用甲骨进行占卜,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和分工。在《周礼 ? 春官》中记载有掌管卜事的“大卜”,“卜师”、“龟人”、“垂氏”等官名。在甲骨文实物中,不仅发现了卜辞中有“贞人”的名字。而且在甲骨的甲桥、甲尾、背甲和牛骨的骨臼、骨面上发现了“入者”、“示者”、“乞者”等的签名。在这样细致的分工中应当包括专门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专门书写者。我们还在商铭文中,发现了肥瘦相间的笔道、这说明当时已经使用毛笔并有了提按运笔的意识.并且最为重要地发现甲骨文出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书法中的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已经初露端倪。如《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这标志着汉字书写已经上升为艺术。 殷商甲骨文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是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因为殷商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因此我们谈到甲骨文书法史有必要从殷商开始。 殷商甲骨文书法 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商朝的第二十代君王盘庚把都城从亳迁到殷,经过一系列的复古改制,中兴了即将崩溃的商王朝。嗣后,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即殷纣王),八代十二王皆建都于此。殷作为后期商朝的都

青铜器铭文之研究

青铜器铭文之研究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战国以前多铸铭,战国时期有较多的刻铭。这些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青铜器作伪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制作假铭文,所以了解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的诸方面特征对于青铜器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青铜器铭文是古文字学研究的一类重要的材料,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属于古文字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按照古文字学的科学的研究手段具体地研究青铜器铭文在各历史阶段之字形特点、修辞、语句、文法的习惯及其 演化过程,才能较深刻的理解此种文字。即使是从青铜器研究角度来观察与认识金文,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古文字规则去做深入的钻研,而没有简易的道路。 目前所见考古发掘出土的有铭青铜器,以殷代即商晚期为最早,但有少数传世的二里冈上层期的青铜器却铸有铭文。 属于早商的二里冈文化时期,在青铜器上有铭文是应予肯定的。发现甚少的原因首先应该是由于此时期在青铜器上铸铭尚未成为风气。其次也与迄今很少发现较大型的、保存完好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墓有关。这点,已有学者指出过。 商代晚期铭文 此时期金文最常见的形式有: 一,仅铭有所谓族氏铭文,即家族之名号,用以表明作器者之属。其中有的属于所谓复合氏名,即作器者在署名家族名号的同时还署名了其家族所从属的更高级别家族的名号,从而显示了一种宗族组织的谱系关系。此种氏族名文还常常同亚字形相结合,在亚字形内部或其外部。对于亚字形的含义,现在的研究人员尚有不同的见解。 二,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 三,仅铭有“日名”。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四,仅铭有作器者名。由于家族长的个人名号往往被用作家族名号,所以此种形

长平帖

长平帖4行,38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得告承长平,未佳善得适,适君如常也。知有患苦,耿耿。念劳心,食少,劳甚,顿还。白不具。王羲之再拜。 小大佳帖4行,42字。草书。《右军书记》著录,又名《都下帖》。入刻《淳 化阁帖》等。 释文足下小大佳也。诸疾苦忧劳非一,如何?复得都下近问不?吾得敬和二十三日书,无他。重熙住定为善。谢二侯。 省飞白帖3行,25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省飞白乃致佳。造次寻之,乃欲穷本,无论小进也。称此,将青于蓝。 丹杨帖5行,42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知比得丹杨书,甚慰。乖离之叹,尚复可言,寻答其书。足下反事复行,便为索然,良不可言。此亦分耳。迟面,一一。 太常帖5行,42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太常故患胛,灸愈,体中可可耳。仆射事已行。以《表》让,未知恕不? 未复司州旨告,悬悚。鄱阳岁使,应有书,而未得。 得万书帖4行,34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向亦得万书,委曲备悉,使人慨然。见足下,乃悉知。叔虎克昨发,月半略必至。未见,劳参军。 热日帖3行,29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热日更甚。得书,知足下不堪之,同此无赖。早且乘凉,行欲往,迟散也。王羲之。 多日帖3行,29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七月六日羲之白:多日不知问,邑邑。得二日书,知足下比问,耿耿。今已佳也。 期已至帖1行,1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期已至,迟还,具足下问耳。 力东帖3行,2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当力东,治道家,无缘省苦,但有悲慨!不得东,此月问。 舍子帖2行,19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信云:舍子别送,乃是北方物也。何以欲此?欲几许? 月末帖2行,11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月末必往,迟见君,无以为喻。 择药帖4行,45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乡里人择药,有发梦而得此药者。足下岂识之不? 乃云服之令人仙,不知谁能试者?形色故小异,莫可尝见者。谢二侯。 昨见帖5行,48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昨见君,欢复无喻。然未善悉,想宿昔可耳。肋中云何,一善消息,值周转胜也。耿耿。疾患小差。与弘远俱诣,迟共写怀。王羲之白。 雪候帖3行,27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雪候既不已,寒甚。盛冬平可,苦患。足下亦当不堪之。转复知问。王羲之。 知远帖3行,23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知远比当造,顷迟见此子。真以日为岁。足下得审问,旨令吾。 荀侯帖5行,30字。草书。入刻《淳化阁帖》等。 释文荀侯佳不? 未果,就卿许,企怀耳。安西音信明公,愚得归洛也。计介解有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