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园林史_考研笔记

中外园林史_考研笔记

中外园林史_考研笔记
中外园林史_考研笔记

中外园林史>>>>>>>

园林的基本问题

------------------------------------------------------------------------------------- 1.园林:从古典园林这个狭义角度看,(周维权)园林是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

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从近、现代园林发展视角看,广义的园林是包括各类公园、庭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在内融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于一体的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更好舒适、快乐、文明、健康的游憩娱乐环境。

2.园林的形成离不开(1)自然的造化;(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需要。

3.园林性质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

4.园林功能:狩猎(围猎);游玩(游戏);观赏;休憩;祭祀;集会、演说;文体娱乐;饮食;教育;

康体;社交;保育;林渔等。

5.园林类型:(1)按构园方式分: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分:皇家园林、

寺观园林、私家(贵族)园林、陵寝(寝庙)园林、公园等;(3)按园林功能区分: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4)按国别分:中国园林、英国园林、法国园林、意大利园林、日本园林、印度园林等。

6.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中国古籍里称之苑、宫苑、苑圃、御苑等。中国皇家园林有

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之分,外国皇家园林也有类似制度。大内御苑在皇城或宫城之内,即是皇帝的宅园,个别的也有建置在皇城以外、都城以内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此外,在皇帝巡察外地需要经常驻跸的地方,也视驻跸时间的长短而建置离宫御苑或行宫御苑。通常把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统称为离宫别馆。

7.寺观园林:即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宗教建筑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8.私家园林:属于官僚、贵族、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中国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

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私家园林亦包括皇亲国戚所属的园林。建置在城镇里面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宅园依附于住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

一般紧邻宅邸的后部呈前宅后园的格局,或位于邸宅的一侧成为跨院。此外,还有少数单独建置,不依附邸宅的游憩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大多是别墅园,供主人避暑、修养或短期居住之用。别墅园不受城市用地的限制,规模一般比宅园大一些。

9.陵寝园林:包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园林绿化。

10.公园:其雏形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圣林和竞技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感染过资产阶级革

命掀起高潮,导致封建君主专制彻底覆灭,许多从前归皇室或贵族所有的园林逐步收为政府管理,开始向平民开放。中国早在西周初期就有向平民开放的灵囿、灵沼和灵台,唐代的曲江池、芙蓉苑亦定期向市民开放,但作为近代意义上的公园是在19世纪末期由西方殖民者在上海、广州等地兴建的。中国土地上真正为中国人享受的公园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们倡导筹建的。

11.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建筑具有双重作用,除满足居住休息或

游乐等需要外,它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风景的构图中心,创造了丰富变化的空间环境和建筑艺术。

12.世界园林体系: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系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交

流等,尤其以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影响最大。根据文化体系诸因素,将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三大体系。

13.中国园林特点主要有:(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3)浓郁的诗情

画意;(4)深邃高雅的意境。

14.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特色:(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

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15.农业文明时期园林的共同特点:(1)直接为统治者所有,为少数贵族服务;(2)具有相对封闭性和

内向性;(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

16.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的共同特点:(1)没收皇家及贵族园林并加以改造,或由政府建立新型园林,所

有园林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2)园林规划设计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不仅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而且重在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7.信息文明时代的园林特点:(1)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2)园林包含城市,“城

市在园林中”;(3)针对防止环境污染选择植物,并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4)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动植物科学等先进科技;(5)城市外围营造防护林带,连接森林公园或更大范围内的绿色景观;(6)任何工程项目开发中,都必须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

18.中国园林史分期:(1)萌芽期(夏—春秋战国)。(2)生成期(秦—两汉):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

的封建帝国初步形成,相应的皇家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3)发展期(魏晋—隋):民间的私家庄园异军突起,一大批饶有田园风光的私家园林涌现,可以称之为田园型山水园林。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也开始勃兴。园林艺术兼容佛、道、儒诸家的美学思想而向更高的水平跃进,奠定了中国山水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4)全盛期(唐—两宋):唐王朝时期,写意山水园林在文人士流的作用下开始出现;两宋时期,由于大批文人参与园林营造,使写意山水园林向更高水平迈进,中国园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5)成熟期(元—清末):一方面继承了唐宋写意山水园林优秀传统而趋于精致,一卷代山、一勺代水,表现了中国写意园林的成熟风格,可以成为成熟型写意园林;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工商业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加之各地的气候、物产和人文条件的差别,私家园林逐渐分化,先后有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脱颖而出,表现出中国园林适应时代的发展,由浓郁的文人风格向世俗化的倾向。

19.以史为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园林。在借鉴中外园林艺术的实践经验中至少还存在以下问题:(1)

造园思想混乱,没有正确解决以人为本和保护自然遗产、人文资产的关系。(2)生搬硬套,不顾本地人文历史环境与自然环境条件。例如草地、模纹管护细致费工,且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或丰富的水源,这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还是有条件做的,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水资源匮乏,尤其是西北地区更加干旱,利用草地、模纹绿化更是得不偿失。(3)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或沽名钓誉,盲目蛮干。

借鉴中外园林历史的公正态度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园制宜。因地制宜是根据园林所在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决定园林风格。因“时”制宜就是根据园林所处的历史时期,按照当时文化背景以决定园林风格。因园制宜就是根据园林的属性以决定园林风格。

欧洲园林

------------------------------------------------------------------------------------- ◇欧洲园林的渊源(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20.古埃及园林可以划分为宫苑园林、圣苑园林、陵寝园林和贵族花园等四种类型。宫苑园林是指为埃

及法老王休憩娱乐而建筑的园林化的王宫,四周围为高墙,宫内再以墙体分隔空间,形成若干小院落,呈中轴对称格局。圣苑园林是指为埃及法老参拜天地神灵而建筑的园林化的神庙,周围种植者茂密的树林以烘托神圣与神秘的色彩。陵寝园林是指为安葬埃及法老以享天国仙界之福而建筑的墓地,其中心是金字塔,四周有对称栽植的树木。贵族花园是指古埃及王公贵族为满足其奢侈的生活需要而建筑的与府邸相连的花园,这种花园一般都有游乐性的水池,四周栽培着各种树木花草,花木中掩映着游憩凉亭。

21.古埃及园林风格与特征:古埃及园林的风格与特征是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宗教风俗和人们生活

方式的综合反映。(1)强调种植果树、蔬菜,增加经济效益的实用目的。(2)重视园林小气候的改善。(3)花木排行作队,种类丰富多变。(4)农业发展导致引水及灌溉技术的提高,土地规划也促进了数学和测量学的进步,加之水体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使古埃及园林大多选择建造在临近水源的平地上,具有强烈的人工气息。园地多呈方形或矩形,总体布局上有统一的构图,采用中轴对称的规则式布局形式,给人以均衡稳定的感受。(5)浓厚的宗教思想以及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使圣苑园林及陵寝园林应运而生。

22.古希腊园林由于受到特殊的自然植被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出现许多艺术风格的园林,可划分为

庭院园林、圣林、公共园林和学术园林等四种类型。古希腊的文人喜欢在优美的公园里聚众讲学,为了方便讲学,文人们开辟了自己的学园。

23.古希腊园林风格与特征:(1)古希腊园林与人们生活习惯紧密结合,属于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因此

园林布局采用规则式以求得与建筑的协调。同时,由于数学、美学的发展,也强调均衡稳定的规则式园林。(2)古希腊园林类型多样,成为后世欧洲园林的雏形,近代欧洲的体育公园、校园、寺庙园林等都残留着古希腊园林的痕迹。(3)园林植物丰富多姿,而以蔷薇最受青睐。

24.古罗马园林可以分为宫苑园林、别墅庄园园林、中庭式庭院(柱廊式)园林和公共园林等四大类型。

古罗马庭院通常由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为迎宾的前庭,第二进为列柱廊式中庭,第三进为露坛式花园。

25.古罗马园林风格与特征:(1)古罗马时期园林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包括果园、菜园和种植香料的园

地,后期学习发展古希腊园林艺术,逐渐加强园林的观赏性、装饰性和娱乐性。(2)由于罗马城一开始就建在山坡上,夏季的坡地气候凉爽,风景宜人,视野开阔,促使古罗马园林多选择山地,辟台造园,这便是文艺复兴后意大利台地园的滥觞。(3)罗马人把花园设为宫殿、住宅的延伸,同时受古希腊园林规则式布局的影响,因而在规划上采用类似建筑的设计方式,地形处理上也是将自然坡地切成规整的台地,园内的水体、园路、花坛、行道树、绿篱等都有几何外形,无不展现出井然有序的人工艺术魅力。(4)古罗马园林非常重视园林植物造型,把植物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文字和动物图案,称为绿色雕塑或植物雕塑。黄杨、紫衫和柏树是常用的造型树木。(5)花卉种植形式有花台、花池、蔷薇园、杜鹃园、鸢尾园等专类植物园,另外还有“迷园”。(6)古罗马园林常见乔灌木有悬铃木、白杨、山毛榉、梧桐、槭、丝杉、柏、桃金娘、夹竹桃、瑞香、月桂等,果树按五点式栽植,呈梅花形或“V”形,以点缀园林建筑。(7)古罗马园林后期盛行雕塑作品,从雕刻栏杆、桌椅、廊柱到墙上的浮雕、圆雕,为园林增添艺术魅力。(8)古罗马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它的园林除了受到古希腊影响外,还受到古埃及和中亚、西亚园林的影响。

◇欧洲园林

26.中世纪西欧园林类型:欧洲中世纪前期以寺院庭园为主,后期以城堡庭园为主。

27.中世纪西欧园林风格与特征:(1)中世纪欧洲园林最初都是以实用性为主,随着战乱平息和生活稳

定,园林装饰性、娱乐性日趋浓厚。(2)城堡园林也有局部设置迷园。(3)用低矮绿篱组成花坛图案,图案呈几何形或鸟兽形及徽章纹样,在其空隙填充各种颜色的碎石、土、碎砖或颜色艳丽的花卉。最初花坛高出地面,周围环绕木条、砖瓦等,以后与地面平齐,常设在墙前或广场上。(4)花架式亭廊也较为常见,廊中设坐凳,廊架上爬满各种攀缘植物。(5)中世纪除了寺院庭园和城堡庭园两大园林类型外,后期又增添了贵族猎苑。

2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

1)意大利园林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使欧洲从此摆脱了中世纪教会神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使生产力和精神文化得到彻底解放。世纪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弘扬都标志着欧洲文明出现了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在各个领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欧洲园林开辟了新天地。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多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北部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半岛及其岛屿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谷地和平原闷热逼人,而山区丘陵凉风送爽。这些独

特的地形和气候,是意大利台地园形成的重要自然因素。

2)意大利园林类型根据文艺复兴各个时期流行的主要园林风格差异,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划分为美第奇式园林、台地园林和巴洛克式园林三大类型。

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风格特征

(1)文艺复兴初期多流行美第奇式园林,代表作有卡雷吉奥庄园、卡法吉奥罗庄园和菲埃索罗庄园(万乔尼庄园)。选址比较注重丘陵和周围环境,要求远眺、俯瞰等借景条件。园林多依山势成多个台层,各台层相对独立,没有贯穿台层的中轴线。建筑往往位于最高层以借景园内外,建筑风格尚保留一些中世纪的痕迹。此外,这一时期产生了用于科研的植物园。

(2)文艺复兴中期多流行台地园林。最著名的三大庄园分别为法尔奈斯庄园、埃斯特庄园和兰特庄园。选址也重视丘陵山坡,依山势辟成多个台层。园林规划布局严禁,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全园,联系各个台层,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庭园轴线有时分主、次轴,甚至不同轴线呈垂直、平行或放射状。中轴线上多以水池、喷泉、雕像以及造型各异的台阶、坡道等加强透视效果,景物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各台层上往往以多种水体造型与雕塑结合作为局部中心。建筑有时作为全园主景而置于园地的最高处。庭院作为建筑的室外延伸部分,力求在空间形式上与室内协调呼应。

台地园理水技术发达,不仅强调水景与背景在明暗和色彩上加以对比,而且注重水的光影和音响效果,并以水为主题形成多姿多彩的水景。

台地园林的植物造景亦日趋复杂,将密植的常绿植物修剪成高低错落的绿篱、绿墙、绿阴剧场的舞台背景,绿色壁龛、洞府等。园林场用树种有意大利柏、石松、月杜、夹竹桃、冬青、紫杉、青栲、棕榈、悬铃木、榆树、七叶树等。绿篱机绿色雕塑植物有月桂、紫杉、黄杨、冬青等。

另外,迷园形状也日趋复杂,外形轮廓各种各样。园路也变化多端,花坛、水渠、喷泉等细部造型也多由直线变成各种曲线。

(3)文艺复兴后期主要流行巴洛克式园林。代表作有伊索拉·贝拉庄园、加尔佐尼庄园和岗贝里亚庄园。受巴洛克建筑风格影响,园林艺术也具有追求新奇,表现夸张的倾向,并在园林中充满装饰小品。园内建筑体量一般很大,占有明显的控制全园地位。园中的林荫道纵横交错,甚至采用三叉式林荫道布置方式。植物修剪技术空前发达,绿色雕塑图案和绿丛植坛的花纹也日益复杂精细。

4)意大利台地园对法园园林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全面学习意大利台园造园艺术,并在借鉴中世纪园林某些积极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地形、植被等条件,促进了本国园林大发展。这一时期,法国园林主要有城堡花园、城堡庄园和府邸花园三种类型,分别以谢农索城堡花园、维兰德里庄园和卢森堡花园为代表。

此时的法国园林风格:(1)在文艺复兴初期,法国园林仍保持着中世纪城堡园林的高墙和壕沟,或大或小的封闭院落组成的园林在构图上与建筑之间毫无联系,各台层之间也缺乏关系。花园大都位于府邸一侧,园林地形变化平缓,台地高差不大。意大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建园要素和手法上,院内出现了石质的亭、廊、栏杆、棚架等,花坛出现了刺绣花纹的简单图案,偶尔用雕塑点缀。岩洞和壁龛也传入法国,内设雕像,洞口饰以拱券(xuan)或柱式。(2)16世纪中叶后,法国园林风格焕然一新。府邸将主楼、两厢和门楼围着方形内院布置,主次分明,中轴对称。花园观赏性增加了,通常布置在府邸的后面,从主楼脚下开始延伸,中轴线与府邸中轴线重合,采用对称布局。(3)法国园林在学习意大利的同时,结合本国特点,创作出一些独特的风格。①运用适应法国平原地区布局法,用一条道路将刺绣花坛分割成对称的两大块,有时图案采用阿拉伯式的装饰花纹与几何图形相结合。②用花草图形模仿衣服和刺绣花边,用黄杨做花纹,除保留花草外,使用彩色页岩细粒或砂子作为底衬,以提高装饰效果。③花坛是法国园林中重要的构图元素之一。从把整个花园简单划分成方格形花坛,到把整个花园作为一个整体,按图案来布置刺绣花坛,形成与宏伟建筑相匹配的整体构图效果,是法国园林艺术的重大飞跃。

5)意大利台地园对英国园林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园林模仿意大利和法国台地园林规则式布局风格,主要有国王宫苑园林和贵族府邸园林两种类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园林风格特征:(1)文艺复兴传入英国后,英国出现了中世纪庭园与意

大利规则式园林的结合,既有宏伟高大的宫殿,又有富丽堂皇的府邸园林。秘园、绿丛植坛、绿色壁龛及其雕像、池园及水喷等无不受到意大利园林设施的影响。(2)英国文艺复兴盛期,造园家们摆脱中世纪庄园风格的束缚,追求更宽阔、优美的园林空间,将本国的优秀传统与意、法、荷等园林风格融合起来。根据本国天气灰暗的特点,在继续保持绿色的草地、色土、砂砾、雕塑及瓶饰的风格基础上,以绚丽的花卉增加园林鲜艳、明快的色调。(3)黄杨属、桧属、冬青、常春藤、报春花、水仙花、荷兰郁金香、土耳其杏树、南欧的紫荆花、金莲花、东欧的丁香。

29.意大利台地园的奠基人是造园家多拉托·布拉曼特,他设计的第一座台地园林就是梵蒂冈附近的望

景楼园。

30.巴洛克建筑与追求简洁明快与整体美的古典主义不同,而流行繁琐的细部装饰,喜欢运用曲线加强

立面效果,往往以雕塑或浮雕作品作为建筑华丽的装饰。

◇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与英国风景式园林

31.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

1)勒诺特尔式园林背景: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国土以平原为主,间少量盆地、丘陵与高原。除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外,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面温和湿润。因而农业十分发达,森林茂盛,约占全国面积的20%。

安德烈·勒诺特尔被誉为“王之造园师和造园师之王”的园林艺术大师开创了勒诺特尔式园林,标志着法国园林艺术的成熟和真正古典主义园林时代的到来。其成名作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这是法国园林艺术史上一件分时代作品,也是法国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从1661年开始,他主持兴造了豪华壮丽著称于世的凡尔赛宫苑,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华,同时,他的园林创作亦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形成了风靡欧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勒诺特尔园林。

法国古典园林由布瓦索等人奠定,勒诺特尔进行创作并形成伟大风格,最后勒诺特尔弟子勒布隆与德扎利埃合著《造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被看做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确立。

2)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类型:

可以划分为宫苑园林、府邸花园和公共花园等三种类型。(1)宫苑园林:代表性园林有凡尔赛宫苑、特里阿农宫苑和枫丹白露宫苑,以凡尔赛宫苑最为著名。(2)府邸花园:代表性园林有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尚蒂伊府邸花园和索园。以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最为著名。(3)公共花园:代表性公共花园是巴黎的香勒里花园,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花园。

3)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风格特征:

(1)以园林的形式表现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宫殿位于放射状道路的焦点上,宫苑中延伸数千米的中轴线,都强烈地表现出唯我独尊、皇权浩荡的思想。

(2)在园林构图中,府邸居中心地位,起着控制全园的作用,通常建在园林的制高点上。建筑前的庭园与城市中的林荫大道相衔接,后面的花园在规模、尺度和形式上都服从于建筑。后花园中都不种高大的树木,以突出府邸或便于俯瞰整个花园。林园既是花园的背景,又是花园的延续。

(3)花园本身的构图,也体现出专制政体中的等级制度。在贯穿全园的中轴线上加以重点装饰,形成全园视角中心。最美的花坛、雕像、泉池等集中布置在中轴线上。横轴和次要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轴两侧。小径和甬道的布置,以均衡和适度为原则。整个园林因此编制在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从分明的集合网络中。

(4)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环境完全体现了人工的特点。追求空间无限性,表现广袤旷远,具有外向性等,是园林规模与空间尺度上的最大特点。简洁明快,庄重典雅。

(5)法国园林又是作为府邸的“露天客厅”来修建的,需要很大场地,并要求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有利于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效果。

(6)在水景创作方面,采用法国平原上最常见的湖泊、河流形式,以形成镜面似的水景效果。除

了行色各异的喷泉外,动水较少,只在缓坡上做一些跌水景观。从护城河、水壕沟、水渠到运河,主要展现静态水景,以辽阔、平静、深远的气势取胜。

(7)在植物种植方面,广泛采用丰富的阔叶树木,明显反映出四季变化。常见树种有椴树、欧洲七叶树、山毛榉、鹅耳枥等,一般集中种植在林园中,形成茂密的丛林。树林边缘经过修剪,又沿直线道路栽植,形成整齐的林冠线。丛林内设小型空间,体现统一中求变化,融变化于统一的思想。丛林体现出树林的整体形象,而每棵树木都失去了个性。甚至将树木作为建筑要素,布置成绿色长廊、绿墙、绿色天井,或成排的绿色立柱,给人以绿色宫殿的感觉。

(8)府邸近旁的刺绣花坛是法国园林的独创之一。在法国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适应以花卉为主的大型刺绣花坛,以追求鲜艳、明快、富丽的效果。在黄杨矮篱组成的图案中,底衬用彩色的碎石或碎砖,富有装饰性,引人注目。

(9)在园内道路上,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品装饰设在路边货交叉路口,犹如项链上的粒粒珍珠,交相辉映,引人注目。

3)勒诺特尔式园林对欧洲的影响:

勒诺特尔式园林顺应了欧洲王权加强中央集权,追求高度统一和规则秩序的需要,也迎合了教皇、君主及贵族们虚荣、浮华和奢侈的生活方式,同时,给欧洲正在兴起的巴洛克文化艺术增添了高贵典雅的风格。

(1)荷兰的勒诺特尔式园林以赫特·洛宫花园为代表。①法国的刺绣花坛很容易被荷兰人所接受,但对花卉的酷爱使他们放弃了刺绣花坛而采用种满鲜花的方格形花坛。园路也铺设彩色砂石,因而使荷兰的勒诺特尔式园林色彩艳丽,效果独特。②园林规模不大,空间布局往往十分紧凑,显得小巧而精致,景色迷人。园中点缀的雕像数量较少,且体量缩小。③荷兰水量充沛,水网交错稠密,造园师往往喜欢用细长的水渠来分隔或组织庭院空间。荷兰水渠虽不如法国园林水渠壮观,但同样有镜面般的效果。④园林植物多以乡土植物为主,且造型更加丰富,修剪亦很精致。但由于荷兰大部分地区受到强风袭击,且地势低凹,故难以形成法国园林那种丛林或森林景观效果。⑥荷兰人还采用方格形铸铁架作为花墙布置在林荫道的末端,园中增设凉亭和鸟笼,以提高园林观赏品味。

(2)德国的勒诺特尔式园林众多,代表作品有海伦豪森宫苑、林芬堡宫苑、夏尔洛腾堡宫苑、维肖克汉姆宫苑和苏维兹因根庄园。①德国的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最突出的是水景的利用。园林中由法国式喷泉、意大利式水台阶以及荷兰式水渠,都处理得壮观宏丽,许多水景的设计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闻名世界。②绿阴剧场在德国园林中较为常见,比意大利园林剧场更大,而比法国式园林的绿阴剧场布局紧凑,并结合雕像具有很强装饰性,同时兼具实用功能。

(3)俄罗斯的勒诺特尔式园林以彼得堡夏花园、彼得宫、库斯可沃等园林为杰出代表。①在总体构图上追求比例协调和完美的统一性,以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为主体控制全园,由宫殿向外展开中轴线,贯穿全园,是宫苑在构图上紧密结合为一体。②俄罗斯园林的主要风格特征体现在造园要素的精心处理上。园林建筑选址和地形处理更胜一筹,利用山坡建造水台阶、水渠、雕塑、喷泉更为精湛,引人注目。俄罗斯园林既有法国园林宏伟壮观的效果,又有意大利园林处理地形及水景的巧妙手法,形成辽阔、开朗的空间效果。③园林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栎类、复叶槭、榆、白桦形成林荫道,以云杉、落叶松形成丛林,以樾菊及桧柏代替黄杨作为绿篱。

(4)英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以汉普顿宫苑最为著名。①与欧洲大陆相比,其奢华程度大为逊色。虽用喷泉,却不十分追求理水技巧。英国国土以大面积的缓坡草地为主,树木也呈丛生状,园林中缺少大片的茂密森林,空旷平远而辽阔,又显平淡。②园林植物雕刻十分精致,造型多样、逼真,花坛更为小巧,以观赏花卉为主,园林空间分隔较多,温馨可人。③规则式花园中除了结园、水池、喷泉等以外,常用回廊联系各建筑物。凉亭设在直线道路终点,或设在台层,以远眺美景。园林中常采用柑橘、迷园作为局部点缀,大型府邸花园中还有体育。文娱设施。④日晷是英国园林中常见的小品,气候寒冷地区有时用日晷代替喷泉。常用造型植物有紫杉、水腊、黄杨、迷迭香等。园路上常覆盖爬满藤本植物的拱廊,或以编织成篱垣状的树木种在路旁。

(5)西班牙勒诺特尔式园林以阿兰若埃兹宫苑和拉·格兰贾宫苑为代表作品。①西班牙地形起伏很大,缺少广袤而深远的视觉效果。从平面构图上与法国园林十分相似,而从立面效果看,空间效果差异很大。但西班牙能够因势利导,发挥地形起伏变化、水源丰富的优势,制作大量喷泉、瀑布、跌水和水台阶等,给园林平添了凉爽与迷人的魅力。②西班牙气候炎热,花园中有时种植乔木,为法国园林所罕见。花坛往往处于大树的阴凉之下,加以周围的水体多样,形成凉爽、湿润而宜人的小气候环境。③在铺装上仍采用大量的彩色马克赛贴面。同时在造园中融入了许多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感情。

32.英国风景式园林:

1)英国风景园林发展背景:

英国是大西洋中的岛国,西临大西洋,东隔北海,东以多佛尔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英格兰北部为山地和高原,南部为平原丘陵,属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冬温夏润,多雨多雾,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英国历史上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森林面积为国土面积的10%左右。这种自然景观为英国园林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天然的自然环境。

18世纪中叶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结束了规则式园林统治欧洲数千年的历史,成为西方园林艺术领域脱胎换骨的革命。布里奇曼是自然是风景园林的实践者,是使规则市园林向自然式园林过渡的典型代表人物。威廉·肯特则是完全摆脱了规则式园林的第一位造园家,成为真正的自然风景园林的创始人。朗斯洛特·布朗继肯特之后成为英国园林界泰斗,他设计的园林遍布全英国,被誉为“大地的改造者”。胡弗莱·雷普顿是18世纪后期最著名的风景园林大师,主张风景园林要由画家和造园家共同完成,给自然风景园林增添了艺术魅力。威廉·钱伯斯更极力传播中国园林艺术风格,为自然风景园林平添高雅情趣和意境。

英国风景式园林以其返本复初的自然主义思想和天然纯朴自由的风格冲破了长期统治欧洲的规则式园林教条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园林风格的变迁,对近代欧洲乃至全世界各国园林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类型:

可以划分为宫苑花园、别墅庄园、府邸花园等三种类型。(1)宫苑花园:代表作有布伦海姆宫风景园和邱园。邱园,也称皇家植物园。著名园林建筑大师威廉·钱伯斯被国王乔治三世聘请到邱园,留下了大量中国式风格的建筑作品,如中国塔、孔庙、桥、假山等。这些建筑标志着中国园林风格对英国园林的重大影响。邱园首先以邱宫为中心,以后在其周围建园,又扩大面积,增加不同布局,形成了多个中心。其主要内容是植物园,因此其规划又不同于一般完全花园。邱园不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在国际植物学方面具有权威地位。具有中国风格的园林建筑亦为邱园增添风采。邱园从欧洲、亚洲、澳洲、美洲等世界各地引种的植物,如中国的珙桐、银杏、白皮松等,名贵树木栽培其中,异彩纷呈,复杂多样,这是邱园的显著特色之一。(2)别墅庄园:代表作品有查兹沃斯风景园和斯陀园(隐垣)。(3)府邸花园:代表作品是霍华德庄园和斯托海德花园。

3)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风格特征:

(1)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与中国山水写意园林同属自然山水园林,而在内涵和外貌上又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园林源于自然,表现自然,却高于自然,反应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概括,把人的感情与自然美景结合体现出诗情画意的境界。而英国风景园林所追求的是广阔的自然风景构图,较少表现风景的象征性,而注重从自然要素直接产生感情。所以英国风景式园林只是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回归自然,是自然风光的再现,虽然也有模仿中国园林创作风格的或者模仿风景画面创作的景观,却少有诗情画意和高于自然的意境。这些差异,体现了英国风景式园林的根本特征。

(2)成熟期的英国风景园林排出直线条园路、几何形水体和花坛,中轴对称布局和等距离的植物种植形式。尽量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以自由流畅的湖岸线、动静结合的水面、缓缓起伏的草地上高大稀疏的乔木或丛植的灌木取胜。

(3)英国风景式园林除注重园内再现自然,重塑自然外,亦注意园林内外环境的默契配合。园边往往不筑墙而挖一条宽沟以区别内外,又能防止牲畜入园,称为“哈哈墙”,而在视线上,园林与外界

都无隔离之感,极目所至,远处的农舍田野、起伏的丘陵草地、云朵般的羊群等均可成为园内借景,从而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

(4)英国风景式园林理水方面摒弃了规则式园林几何形水体、大量喷泉设施和自然水道等理水手法,把自然水体及其相关人文景观引入园内。园内往往利用自然湖泊或设置人工湖,湖中有岛,并有堤桥连接,湖面辽阔,有曲折的湖岸线,近处有草地平缓,远方丘陵起伏,森林茂密。

(5)英国风景式园林按自然种植树木,开阔的缓坡草地散生着高大的乔木和树丛,起伏的丘陵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不需要人工修剪和整形。树木以乡土种植为主,如山毛榉、椴树、七叶树、冷杉、雪松等。

4)英国风景式园林对欧洲园林发展的影响

(1)法国“英中式园林”:①仍以借鉴勒诺特尔的某些优秀设计法则,只是花园的规模和尺度缩小了,改变庄重典雅的风格,小型纪念性建筑取代雕像,使花园更富人情味。②往往以法国风景画家创作的反应自然景色和园林风光作品为蓝本,再以造园的手法复制完成。③英国式的草坪花坛取代了色彩艳丽的花坛图案,在整齐精修的草坪边缘,用一些花卉做装饰,显得朴素、亲切、自然。④17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绘画、工艺、园林深受法国人青睐,在法国风景园林兴起之时,园林中出现了塔、桥、亭、阁之类的建筑物和模仿自然形态的假山、叠石、园路;河流迂回曲折,穿行于山岗和丛林之间;湖泊采用不规则形状,驳岸处理成土坡、草地、件以天然石块;有时在园林中设置石碑、陵墓、衣冠冢、短柱残垣或纪念性建筑,令人睹物思贤,缅怀之情油然而生。表明法国人在学习中国园林创作艺术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俄罗斯风景园:俄罗斯风景园可划分为浪漫主义风景园林和写实主义风景园林两种类型。①浪漫主义风景园林是俄罗斯风景园林发展的第一阶段。园林中的景点多以风景画作品为蓝本。园林打破了直线、对称的构图方式,在充满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实现形体结合、光影变化等效果。同时,园林景观往往表现浪漫情调和意境,人为创造一些野草丛生的废墟、隐士草庐、英雄纪念柱等,使游人产生情感共鸣。②现实主义风景园林是俄罗斯风景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园中不仅重视建筑和山水等,也开始重视植物本身。俄罗斯园林开始了以森林景观为基础,展现园林自然风光的苍劲、雄奇、豪放之美为风格的创作。③俄罗斯风景园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往往辟出一小块空地,里面装饰着孤植树和树丛,这种方式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避风。园林树木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云杉、冷杉、落叶松、白桦、椴树、花楸等是形成俄罗斯园林特有风光的重要植物。

◇欧洲园林的渊源

33.近代欧洲园林体系

1)欧洲新型园林:可划分为城市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和城市公共绿地等类型。(1)城市公园:多位于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的原皇家园林改为向市民开放游览的公园,也有一部分属于国家在城市及郊外新建的公共园林。代表性作品有英国伦敦市的肯辛顿公园、海德公园、绿园、圣·杰姆公园及摄政公园等,法国巴黎市内的蒙梭公园、苏蒙山丘公园,德国柏林境内的弗里德里希公园等。(2)动物园:多由皇家猎苑改为向市民开放游览的公园,也有一部分是国家在野生动物聚栖区且交通便利之地新建的供人们观赏的动物园。1828年,伦敦的摄政公园内,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动物园——摄政动物园。(3)植物园:是利用原来的各种园林或新建园林,以观赏各种植物景观为主,兼有教学科研的目的,并向公众开放的园林。代表性园林有英国的邱园和巴加特尔公园。(3)城市公共绿地:是由各类园林以外的广场、街道、滨水地带的绿地,以及公共建筑、校园住宅区绿地等构成的绿地系统,是城市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2)欧洲新型园林的风格特征:继承优秀园林文化,改造历史遗留园林,改造城市环境,更好地适应公众游憩娱乐,成为近代欧洲园林的根本特征。植物引种和大兴植物园也是近代欧洲园林的发展趋势。随着园林内部植物的丰富,出现了不仅按分类布置植物以科学地体现植物的进化过程,而且按照自然生态习性布置以科学地反映植物的自然区域分布。植物配置要求符合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又要求协调,并且强调植物风格与建筑造型的配合,以获得最佳的园林绿化、美化和观赏效果。

34.“奥姆斯特德原则”:(1)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人们提供周末、节假日休憩所学的优美环境,满足全

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娱乐要求;(2)考虑自然和环境效益,公园规划尽可能反应自然面貌,各种活动和服务设施应融于自然之中;(3)规划要考虑管理的要求和交通方便。

35.近代美国园林

1)美国园林形成与发展背景:当美国独立并完成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之后,出现了一味园林巨星——道宁,1814年出版专著《园林理论与实践概要》。道宁之后杰出的大师是奥姆斯特德,他主持修建了美国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开创了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园林化的先河。19世纪末,建立大型国家公园以保护天然动植物群落、特殊自然景观和特色地质地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美国许多州郡破土动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开创了世界国家公园的先河。

2)美国园林类型:

划分为城市公园、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国家公园等三种类型。(1)城市公园。(2)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对城市广场、滨水地带、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学校周围等公共场所的绿化起源于近代欧洲,而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却创新于美国,大盛于美国。以波士顿公园系统“蓝宝石项链”规划设计为杰出代表。继波士顿公园系统之后,芝加哥等城市的开放空间绿化系统也陆续建立,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创了“自然景观分类系统”作为自然式设计的参照。埃里沃特为大波士顿地区设计开放空间系统时,就首先运用这一方法开创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先河。(3)国家公园:是对于那些尚未遭到人类重大干扰的特殊自然景观,天然动、植物群落,有特色的地质、地貌加以保护,以保持保护地区原有面貌而建立的国家级公园。国家公园要求在严格执行保护宗旨的前提下向游人开放,为人们提供在大自然中休憩的环境。同时,也是人们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的场所。美国著名的国家公园有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热泉国家公园等,以黄石国家公园最为著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3)近代美国园林风格特征:近代美国园林在吸收借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基础上,结合本国自然地理条件,加以独特创造,形成了美国特色的园林风格。

(1)近代美国园林不仅为观赏园林艺术之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公众的身心健康而创造。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自然进入城市,使人们获得最大健康和快乐的生态园林理念,代表了美国园林的根本特征。

(2)美国国家公园以冰川、火山、沙漠、矿山、山岳、水体、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为主,兼及人文资源保护,即在科研、美学、史学等方面有价值的资源都给予保护。

(3)美国城市公园属于自然式风景园林,开阔的水体,转弯的水岸线,中心地带牧场式的起伏草地、蜿蜒的园林小径,天然的乔、灌木树林,给人以悠闲舒适之感;丰富的娱乐设施更符合居民的游憩需要,使城市公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园。

(4)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把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地纳入一个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建设,从而导致城市生态规划的产生,这是对欧洲城市绿地园林建设的重大发展。

(5)公园周边为大片的森林带,以乡土树种为主调,引进世界各国优良树种,形成独特的植物景观,常见有云杉、椴树、胡桃、桑树、鹅掌楸、湿地松和蔷薇类等天然物种,再现美利坚的田园风景。

伊斯兰园林

------------------------------------------------------------------------------------- ◇伊斯兰园林的渊源

36.古巴比伦园林类型:大致有猎苑、圣苑和宫苑三种园林类型。宫苑园林——“空中花园”又被成为

“悬园”或“架空园”,被誉为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建在数层平台上的层层叠叠的庭园。空中花园由厚墙支承,每一台阶的外部边缘都有石砌的、带有拱券的外廊,其内有房间、洞府、浴室等,台层上覆土,种植各种乔灌藤本树木及花草,台层之间由阶梯联系。台层的角落处设置提水的辘轳,将河水提到顶层台层上,逐层往下浇灌植物,同时形成活泼动人的水帘或跌水。各种树木花草遮住了部分廊柱和墙体,远远望去,仿佛挂在天上,空中花园由此得名。

37.古巴比伦园林的风格特征:(1)从形式及其类型看,有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而产生的猎苑,受宗教

思想影响而建造的神苑。至于宫苑和私家园林所采用的空中花园形式,则既有高温而湿润的地理条件的影响因素,也有工程技术发展水平的保证。(2)两河流域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进入农业社会后,古巴比伦人仍眷恋过去渔猎生活,利用天然森林改造为狩猎娱乐为目的的猎苑。(3)两河流域多为平原地带,人们十分热衷于堆叠土山。(4)古巴比伦人同埃及人一样,对树木有极高的崇敬之情。在古巴比伦神庙周围的圣苑,树木是行列式种植,环境优良,气氛肃穆庄严。(5)古巴比伦园林最显著的风格特点就是采取了空中花园的形式,类似今天的屋顶花园。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为避免居室受到阳光直射,通常在屋前建造宽敞的走廊,起通风和遮阳的作用,同时在屋顶平台上铺以泥土,种植花草树木,成为空中花园,并配有灌溉设施。38.古波斯园林:波斯文化吸取了埃及文化和两河流域文化的优秀成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文化的折

衷性。古波斯园林大致包括游猎园、宫苑、庭园等园林类型。波斯的大型园林不是神庙而是宫苑,是颂扬“王中之王”,体现出波斯建筑的纯世俗性质。庭园是古波斯最典型的园林形式,开伊斯兰园林的先河。庭园呈长方形,周围是矩形花坛、草坪、沟渠、柏树、果树等。中央有矩形水池,并射出四条水渠。在园路的交叉点上,设置了用青瓷砖镶边的浅水池,或缭绕着蔓藤的园亭,这种园林布局是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原型。古波斯庭院中最著名的就是天堂园。

39.古波斯园林风格特征:(1)波斯地处荒漠高原,气候炎热干旱,水显得非常珍贵,水是波斯园林中

最重要的造园要素。(2)在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特殊的引水灌溉系统(地下隧道)就成为园林的一个特点。(3)水不仅浇灌植物,而且形成各种水景,由于园林面积不大,水又十分珍贵,波斯园林一般采取盘式涌泉的方式,泉水几乎是一滴滴地跌落。水池之间以狭窄的明渠连接,坡度很小,偶有小水花。(4)波斯建筑模仿巴比伦和亚述的高起月台和阶梯式建筑风格,仿制有翼公牛、光泽鲜艳的玻璃砖,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建筑的其他装饰,但营造法式上却没有采纳美索不达米亚建筑的两个主要特点,即拱门和圆顶,而是吸取了埃及的圆柱和柱廊结构,内部布局以及棕榈纹、莲花纹装饰柱基础的手法,反映出埃及文化的影响,但圆柱上的沟槽和柱头下方的涡旋纹又是希腊的作风,表明波斯文化的折衷性。(5)波斯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纯世俗性质,波斯的大型园林不是神庙而是宫苑,是颂扬“王中之王”。古波斯庭园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是天堂园,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特点。(6)古波斯民族酷爱绿阴树,在庭园的土墙内侧都密植绿阴树,主要树种有蔷薇、悬铃木、橡树、柏树、松树、箭杆杨、柳树、柑橘、合欢等。

◇中世纪的伊斯兰园林

40.中世纪伊斯兰概况:阿拉伯人的艺术主要源于拜占庭和波斯。其建筑结构如园屋顶、拱门等来自前

者,复杂的、抽象的图案源于波斯,这些图案几乎成为阿拉伯艺术的装饰基调。

41.中世纪伊斯兰园林类型:主要有水法园、庭园、别墅园、城堡等。王宫庭园是中世纪伊斯兰的主要

园林类型。

42.中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风格特征:(1)阿拉伯帝国干旱少雨多沙漠,故把水看得极为珍贵。园林用水

及灌溉方式几近古波斯,水池是组成庭园的重要部分,大多配置在建筑物的前方,也有设在建筑物内部的,形状只有方形或八角形,没有圆形。因为这个国家不去模仿自然,七样式由展开的几何学图形构成,曲线是被视作不合理的形状加以排斥的。(2)从布局方面看,伊斯兰园林面积较小而且封闭,如建筑围合的中庭。庭园大多是矩形,最典型的布局方式便是以十字形抬高的园路,将庭园分为四块,园路上设有灌溉用的小水渠。(3)园址用地面积很大的园林,也通常有一系列的小型封闭院落组成,院落之间只有小门相通,有时也可通过隔墙上的栅格和花窗隐约看到相应的院落。园内装饰物很少,体量与所在园林空间相适宜。(4)在并列的小庭院中,每个庭园的树木尽可能用相同的树种,以获得稳定的构图。园中较花卉装饰更多的是黄杨组成的植坛。(5)装饰方面,与住宅建筑一样,彩色陶瓷马赛克的使用十分广泛,使得伊斯兰园林艺术别具一格。(6)中世纪波斯庭园里,设有描绘成地毯图案的渠道,不仅使庭园充满凉意,而且还起到划分区域的作用。(7)喷泉也是中世纪波斯庭园的重要设施。(8)庭院里的植物种植首推蔷薇,其次是悬铃木和松树。

◇西班牙伊斯兰园林

43.西班牙伊斯兰园林主要类型:西班牙伊斯兰宫苑和别墅花园。宫苑庭园典型的形式是方形或矩形的

院落,周围是装饰华丽的阿拉伯(伊斯兰)式拱廊,在庭园中轴线上,有一方形或矩形水池,并设有喷泉,在水池和周围建筑之间,种植灌木、乔木,杂以花草。(1)宫苑庭园:代表性园林是阿尔罕布拉宫苑,又名红宫。(2)别墅花园:典型代表是格内拉里弗花园,又名园丁园,是西班牙最美的花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之一。

44.西班牙伊斯兰园林的风格特征:(1)引入大量植物,如石榴、黄蔷薇等。(2)从古罗马人的影响较

大,将庄园建在山坡上,将斜坡辟成一系列台地,围以高墙,形成封闭的空间。在墙边种上成行的大树,形成隐秘的氛围,这也是伊斯兰园林所追求的效果。墙内往往布置交叉或平行的运河、水渠等,以水体来分割园林空间,运河中还有喷泉。笔直的道路尽端常常设置亭或其他建筑。有时在墙上开有装饰性的漏窗,墙外的景色可以收入窗中,这与我国清代李渔创造的无心画十分相似。(3)伊斯兰园林的道路常用有色的小石子或马赛克铺装,组成漂亮的装饰图形,酷似中国园林中的花街。

园中地面除留下几块矩形的种植床外,所有地面以及垂直的墙面、栏杆、坐凳、池壁等面上都用鲜艳的陶瓷马赛克镶铺,显得十分华丽。(4)园中常用黄杨、月桂、桃金娘等修剪成绿篱,用以分隔园林形成几个局部。常用攀缘植物如常春藤、葡萄及迎春等爬满凉棚。

◇印度伊斯兰园林

45.印度伊斯兰园林类型:主要有宫苑、庭园、别墅园和陵园。代表性陵园有胡马雍陵、泰姬陵。泰戈

尔称泰姬陵是“历史面颊上挂着的一颗泪珠”,陵园内的尖塔俗称柏楼,原是阿訇(hōng)伊斯兰信徒们向麦加圣地方向朝拜的塔楼,是伊斯兰建筑的特有标志。别墅园有里夏德园和夏利玛尔园等。

46.印度伊斯兰园林的风格特征:(1)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的印度建筑样式最完美的反映了印度教风格

与穆斯林风格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穆斯林的尖塔、尖形拱门和球状圆顶与印度建筑传统强调水平线条和和精致的建筑饰物完美结合,最终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印度伊斯兰建筑形式。(2)印度伊斯兰园林依然以伊斯兰“天国”为样本,布局简单,基本上是一座精心绿化的庭园。位于中心的十字形水渠把整个园林平均分成四部分,正中央是一个喷泉,泉水从地下引来,喷出后随水渠向四方流去,造园艺术与其他各地的伊斯兰园林大体一致。(3)构成印度伊斯兰庭园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水,经常有池贮存,具有调节温湿度、装饰、淋浴和灌溉等多种用途。(4)园亭是庭园不可缺少的设施,兼有装饰和实用两种用途,既是极好的避暑凉台,又是庭园生活舒适的休息场所。(5)植物着重栽植绿阴树,形成大片绿阴,偏爱观赏树木,而不大用花草,除乡土树种外,常见的园林植物有:柏树、悬铃木、杨柳树、柑橘、葡萄、石榴、蔷薇、郁金香、玫瑰、百合、天竺葵、紫罗兰、荷花、酢(zuó)浆草、紫菀、百日草和波斯菊等。

外国园林史其他补充

-------------------------------------------------------------------------------------

47.隐垣:haha-wall,同哈哈墙。

48.哈哈墙:英国风景式园林中,园边往往不筑墙而挖一条宽沟以区别内外(干沟式),既能借园外之景,

并与园外环境默契配合,又能防止牲畜入园,称为“哈哈墙”。“哈哈墙”的设置使视线上,园林与外界都无隔离之感,极目所至,远处的农舍田野、起伏的丘陵草地、云朵般的羊群等均可成为园内借景,从而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

49.迷园:流行于欧洲园林中,由绿篱灌木栽植成纵横曲折的夹道,人行其中往往迷失方向,以来回冲

撞取乐。

50.日本园林:

从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源于中国,中国园林的山水骨架从汉末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池泉园的始祖。日本园林善于吸收先进文化并与自己文化相融合,最终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园林。根据日本的变迁史,日本古代园林风格可分为古代(大和、飞鸟、奈良、平安)、中世(镰仓、南北朝、室町)、近世(桃山、

江户)三个阶段。其中,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的舶来期,平安时代是日本式池泉园的和化期,镰仓、南北朝、室町时代是园林佛教化时期,桃山时代是园林茶道化时期,江户时代是园林的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江户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人文精神发展、个性思想抬头、文化艺术发展,这一切使园林的儒家味道也逐渐显露出来。

51.池泉园: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上

山、溪流、桥、亭榭等。

52.水石庭:在水局中用景石的分量较多而显要者,称作水石庭。

53.枯山水:

源于日本本土的微缩式景观,仅用白砂石铺地与叠放有致的石组构景,将白沙绕石耙出波纹状,象征大海或溪流,石组象征峰峦起伏的山景,借以高度概括海、岛屿、云海、孤峰的意境,以夸张和缩写的手法创造出残山剩水形式的景观,被称为枯山水式庭院。

镰仓时代的僧侣造园家、枯山水的创始人梦窗疏石通过象征手法来构筑“残山剩水”,以表达禅的真谛,这便是镰仓后期枯山水的雏形。南北朝(动荡)时期,梦窗疏石完成了大量枯山水的实践,如西芳寺庭院、天龙寺庭园、临川寺庭园等。西芳寺庭院是日本最早的枯山水范例。室町时代,独立的枯山水开始在寺社园林中出现,此时期的枯山水园林代表作有大德寺大仙院和龙安寺石庭,两庭园被称为枯山水双壁。

54.茶庭:

是布置在茶室前封闭的小院或青苔铺地,以布石(飞石)带路,布置石组、绿树、石灯笼、洗手钵等,创造“和,敬,清,寂”的精神环境,以摒弃杂食,专心享受具有禅宗意境的饮茶情趣。

室町末期,茶道与庭园相结合,成为茶庭的开始。茶庭兴于桃山时代,茶道已从上层社会普及到民间,成为社会生活风尚。茶道往往将茶、画和庭三者结合起来品赏,辅有石灯笼、手水钵和飞石敷石的陈设增加了幽奥的气氛,甚至阶苔生露、翠草洗尘,有如禅宗净土的妙境,这些都成为桃山、江户时代茶庭的特点。

中国园林的雏形——囿(夏—春秋战国)

------------------------------------------------------------------------------------- ◇时代背景

55.传说时代——肇中华文明之基: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以

火熟食;伏羲氏——画八卦,传授渔猎畜牧之法;神农氏——发明耒耜(lěi sì),教导耕种,尝百草,传播医药诸法。五帝是指皇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时期——开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春秋战国时期——解放思想,确立中国园林发展轨道。

56.园林萌芽状况:从夏立国到秦统一,这段2000多年的历史时间里孕育了中国山水园林的胚胎——囿

(yóu),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周代定城郭宫室之制,宫门、宫殿、明堂、辟雍等定出等级,又规定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前宫后苑等宫苑布局,此后历代相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宫苑形式。殷末扩展沙丘苑台,开周代苑囿之先河。桐宫作为一种离宫,此时开始出现。楚国的章华台开后世大规模离宫别苑之先河。囿、沼、台三者的融合是到了周代确立下来的,王者与民同乐,孕育了囿的公共娱乐性。春秋战国时大兴宫殿园囿,以台阁建筑为标志,中国建筑至此发生重大转变和飞跃,吴王夫差的姑苏台、秦国的冀阙和阿房宫是这一时期建筑的代表。囿设计时考虑到与建筑物与池沼的景物联系,并以山河表里为背景,与山水相映交辉,是从囿到苑的重大进展。诗歌自周兴盛,春秋以来,神仙方术的活跃,诸子百家出现,给苑囿的发展变化注入思想与艺术活力。

◇上古暨夏商宫室

57.囿:最早的囿(殷代后期)是蓄养禽兽观赏狩猎的场所。把一块较大的地段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

目的是供帝王观赏狩猎活动,也兼作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三代时期狩猎活动除作为再现祖先生活方式的一种娱乐活动外,还兼有征战演习、军事训练的意义。囿的范围广阔,除了天然植被外,在空地上种植植物、经营果蔬,同时还开凿水池作灌溉之用,当然也有一些简单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帝王在打猎的间隙,可以观赏自然风景,这就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囿中较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时台,中国古代园林的孕育完成于囿、台的结合。

58.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吕氏春秋》高秀注:“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其用处是登高以观天象、

通神明。后期台的作用有(1)自然崇拜,敬天通神;(2)祭天和观象;(3)赏园功能;(4)审美功能;(5)远望功能;(6)玩赏功能。

59.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帝王狩猎的“囿”和敬天通神的“台”,也可以说,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

最早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

60.九阶:指台基的四边都有台阶,南面为三阶,其余各二阶。

61.四阿重屋:四阿,四注屋;重屋,王宫正堂,指两层房屋,后世成楼;屋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

和四条斜脊,屋面略有弧度。

◇西周宫室制度完备

62.早在周初文王时期,就达到了囿、台、沼的完美结合(灵囿、灵台、灵沼)。西周时期的“文王之囿”

人工管理明显,一是它的方位、大小、功能等制度规定,二是它略具朴素的“民主”性质。高台建筑正式对山岳的崇拜而产生的模拟物。文王作灵台的初衷并非是出于游览之目的,二是作为“观祲(jìn)象,察氛祥”的观测台,以察吉凶之兆,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园林观赏性质渐趋明显,它的实际功能远远超出了当初设计的范围。灵沼,是对水的崇拜。古人的崇拜自然中,对水的崇拜不亚于对山的崇拜。

63.坛庙祭祖代表了家天下的族权,设坛祭天祀地,代表神权,理朝政的衙署代表统治阶级的政权。

64.明堂:为宣明政教而建的堂成为明堂,为宫苑中的主体建筑,构图中心。

65.辟雍:天子讲书的建筑物叫做辟雍,诸侯的成为泮宫。辟雍周围流水环绕,以象征教化圆满流行。

环绕泮宫的水称为泮水。后世由此演变成孔庙建筑的样式,。设计孔庙的时候,在大门前开掘半月形或长方形的池子,并且架上桥,这已成为必不可缺的方式,这个池子称为泮池,泮宫、泮水、泮池

关系密切。

◇春秋战国从囿向苑的转变

66.影响园林从囿到苑发展的思想流派: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

比德思想、神仙思想。“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但作为哲学思想则起源于周代而丰富于春秋战国。正由于天人合一的哲理的主导,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不同于西方理性主义主导而表现的“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从而明确了的园林的自然风景式的发展方向。“君子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诗经》中的比兴,《楚辞》中的借喻等均属此类思想的范畴。中国自古以来即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山水”成为自然风景的代称。园林从这一时期开始便重视筑山和理水,繁育花木、鸟兽,把它们与人的道德情操逐渐结合起来。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神仙思想的产生,一是由于时代的苦闷感,二是由于思想解放。神仙思想乃是原始的神灵、自然崇拜与道家的老、庄学说融糅混杂的产物。它刺激了早起园林艺术、浮雕、图画、造型艺术的发展,建筑也有很大进步,我国古典建筑屋顶造型上出檐伸张和屋角起翘,在春秋战国,甚至周朝末年已经产生了。

67.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单个的狩猎通神和娱乐的囿、台发展到城

外建苑,苑中筑囿,苑中造台,集田猎、游憩、娱乐与一苑的综合性游憩场所。作为敬神通天的台,其登高赏景的游憩娱乐功能进一步扩大,苑中筑台,台上再造华丽的楼阁,成为当时园林中一道道美丽分风景线。以楚国的章华台、荆台,吴国的姑苏台最为著名。

68.姑苏台:创造了台、宫建筑与水体的完美结合,又开乘舟游览园林的先河。

69.荆台:是人工建筑与大自然原始天然纯朴之美的融合,它进一步启发了园林向大自然的贴进趋势。

70.章华台:被后世誉为离宫别苑之冠。每次登临须休息三次,故又称“三休台”。章华台三面为水池环

抱,为中国古代园林开凿大型水体工程的先河。

71.秦咸阳宫苑:商鞅变法时“筑翼阙宫廷”,惠庄公时期,大兴土木,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空

前的帝王之都。苑囿有上林苑、宜春苑、牛首池等。这一时期的上林苑直到汉代,或者残留,或者基本保存,秦始皇、汉武帝等在此基础上或重修,或改造利用,如汉建章宫就是在秦章台宫的基础上建造的。

中国园林的形成——苑(秦汉时期)

------------------------------------------------------------------------------------- ◇时代背景

72.秦汉时期,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初期基本上为皇帝王侯富豪所专有,

建筑宏伟壮观,装饰穷极华丽,规划宏放,空前绝后。园林总体布局模拟天上星宿图案,并由简单地模仿发展为自觉地对应;苑囿的形制较自然,无规定,无拘束,能因山就水,随遇而作;祈求长生成仙的意念在宫苑中时有反映。西汉中期以后,受文士影响,园中布景、题名已开始出现诗情画意。东汉后期,皇家苑囿由崇尚建筑逐步推崇山水林木,园林建设亦趋向小型化,文人宅园初见端倪,隐士和隐逸思想开始对园林发生影响。

◇秦皇家园林

73.皇室宫馆:信宫(极庙)、阿房宫(由阿城、前殿、门阙等三部分组成)、兰池宫(可视为秦代水景

园)。

74.秦皇御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保留诸侯苑囿,又扩建上林、甘泉、宜春等苑。上林苑规模空前,

著名的阿房宫就造在其中。阿房之外。建有许多离宫别馆。上林苑除建筑外,自有大量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是秦始皇主要游猎场所。

◇两汉皇家园林

75.先秦方术神仙传说对皇家园林的影响:秦汉时,民间已广泛流传许多关于神仙和仙境的传说,其中

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也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东海仙山,即蓬莱、

方丈(方壶)、瀛洲三神山。

76.长安宫苑:

西汉最主要的宫殿建筑有长乐、未央、建章、甘泉等4处,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格局,从不同侧面显示了西汉皇家园林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角,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由于位置在东,故有“东宫”之称。长乐宫布局严整,中轴线上主要宫殿有前殿、临华殿和大厦殿。其余各殿分列左右,殿屋均正向朝南,排列疏朗。东部有池和台,是一组相对对称,自由奔放的建筑群落。

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是萧何监修的。西汉王朝,除刘邦曾一度居住长乐宫外,未央宫始终是政治统治中心。未央宫位置偏西,故有“西宫”之称。未央宫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未央宫总体分三个部分,并有宫墙横隔。第一部分是未央前殿为中心的前宫区,主要是帝王受朝理政布教之所;第二部分是包容有几个建筑群的中宫区;第三部分是以椒房为中心的后宫区。

建章宫:建章宫是上林苑中最重要的一个宫城。其宫殿布局利用有利地形,显得错落有致,壮丽无比。建章宫与长乐宫、未央宫不同,它打破了建筑宫苑的格局,在宫中出现了叠山理水的园林建筑。它在前殿西北开凿了一个名叫太液池的人工湖,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以象征东海中的天仙胜境。

甘泉宫:是西汉王朝的行宫,其规模宏大,仅次于未央宫。以甘泉宫为主体建筑,周围还有许多附属宫、观、台榭建筑。甘泉宫因其地位之重要(“黄帝升天处”,远在黄帝时代这里已经成为祭天神的神坛所在),功能之齐全,西流诸王多有行幸。秦汉以来,祭天隆盛,郊祀不绝,甘泉宫便肩负了这个历史使命。

77.上林苑:上林苑本为秦代营建阿房宫的一处大苑囿,汉武帝时扩而广之为上林苑。秦始皇在苑中建

造诸多离宫别馆,还掘长池引渭水,池中筑土为蓬莱仙境,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上林苑作为皇家禁苑,是专供皇帝游猎的场所。上林苑中建章宫最大,是宫中有宫、有观、有池的一个宫城。

上林苑穿凿众多的池沼水系,苑中最大的是昆明池。昆明池之初衷是着眼于军事目的,但后来却变成了皇帝泛舟览胜的场所。汉代不仅在园中挖池掇山,而且配置花木,植树工程日臻完善。上林苑树木种类之多,当时堪称世界之最。

◇两汉私家园林

78.两汉时期,是私家园林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的时期,它包括王侯官僚、富商的苑囿和文人的宅园。

79.王侯官僚的苑囿:以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兔园和东汉梁冀的苑囿为代表。

梁孝王兔园:兔园后称梁园,也称梁苑。兔园的范围颇为客观,其形制仍以建筑为主,但山水、动植物已占很大的比重。园中以土为山,以石叠岩,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中国园林式实为首创。由于受到文士影响,园中布景、题名已开始出现诗画意境。

梁冀园苑:有三种园,一是园囿,此处指宅园,其中堆置了形似二崤绵延起伏的山丘,山上有大片树林,山下有深陡的溪涧,山林间放养奇珍异兽;二是“林苑”,似现今的大型自然公园,范围非常大,比当时的全部皇家苑囿还要大得多;三是“兔苑”,这是一个专类动物园,面积巨大。

80.富豪巨贾苑囿:西汉时茂陵袁广汉可为代表。

袁广汉园,园中楼台馆榭,重檐回廊,曲折环绕重重相连,用石堆造假山,高十余丈,引激流水为池。梁冀创造了土假山的记录,袁广汉则创造了石假山的记录。积沙为洲渚,这和堆假山一样,是人造(其中自有艺术手法)自然的大手笔,若没有相当的胸襟和胆识,没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是不可能有如此作为的,这在当时,是园林艺术美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的神来之笔。

樊重园:方圆数里绿树碧野,并在园内养鱼放牧,这是古代园林结合生产的一个典型。

81.文人宅园:在汉代还处于滥觞阶段。某些植物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成为人的某种精神寄托,此类

植物即被人格化,称之为“人化植物”。与《诗经》中比兴手法一脉相承,我国人文园林中运用人化植物由来已久,高阳池(侍中习郁)可为先导。

82.隐士、隐逸思想对园林的影响:隐士总要在一定范围内经始山川,以使山水草木填补他们的精神空

缺,适应他们的生活需求。园林与隐士的关系就是这样密切。隐士、隐逸思想对东汉后期的园林山水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六朝山水园林风格形成与此不无关系,寺观僧侣对山林风景名胜的发现与开发同样受其影响,甚至唐宋至明清时期写意园林的诸多景题亦从中汲取了多方面精神营养。

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魏晋—隋)

------------------------------------------------------------------------------------ ◇背景时代

83.时代背景:

(1)社会动荡,民生凋敝。

(2)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由于思想解放而带来了人性的觉醒,便成了这个时期文化活动的突出特点。号称“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是名士的代表人物。名士们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其行动则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崇尚隐逸和寄情山水,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服食指吃五石散或曰寒食散,为了自我解脱而饮酒、服食、狂狷则在于放荡形骸,都无非是想要暂时摆脱名教礼制的束缚。魏晋人士多有不满于现实政治礼教束缚,对隐逸寄予憧憬,尤其崇尚那些远离朝堂而栖息园林山水的隐士。伴随着对隐逸的崇尚,必然会产生无限向往大自然山水的情怀,从而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士人们普遍寄情山水的社会风尚。名士们这种寄情山水的思想基础,是魏晋哲学的鲜明特征。佛教东汉中叶传入中原,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山水风景陶冶了士人的性情,他们也多以爱好山水,能鉴赏风景之美而自负。把先秦儒家强调人格与山水相结合的比德又加以引申,直接以自然物的形象作品评人物的标准。大自然被揭开了秦汉以来披着的神秘外衣,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单纯功利,伦理附会,以它的本来面目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有关自然山水的艺术领域大为开拓,对大自然的审美鉴赏遂取代了过去所持的神秘、伦理和功利的态度,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寺观园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园林体系的最终完成。

(3)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功能。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表现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开后世文人园林即山水写意园林的先河。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从此,中国园林形成了皇家、寺观、私家、陵寝等四大园林类型并行不悖的鼎立局面,标志着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皇家园林

84.邺都园林:(1)铜雀园:园内修筑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台上设有精美的朱雀、凤凰等大型金属

雕塑艺术品;铜雀台居中,高10丈,金凤在南,冰井在北,各8丈。铜雀园已具备生活、休憩、游览和观赏等多种功能。(2)华林苑(园)。

85.洛阳园林:(1)芳林园:“曲水流觞(百转千回的绵延之情)”的园景设计开始出现在园林中,为后

世园林效法。后改名为华林园。(2)西苑。

86.建康园林:比较著名的是华林园和乐游园。

87.长安园林:长安皇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破坏殆尽,隋统一后才有所改观。隋炀帝兴味于东都洛阳

和行都扬州,长安园林虽有名胜而少人问津。芙蓉园、西苑。

◇寺观园林

88.宗教建筑世俗化原因:(1)汉文化的先进性和同化性,木结构灵活的适应性。(2)儒家和老庄思想

影响,导致对宗教信仰一开始便持有平和、执中的态度,并不狂热,因此并不要求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根本差异,宗教建筑世俗化意味着寺、观无非是住宅的放大和宫殿的缩小。(3)寺观建筑与世俗建筑相仿,也和当时民间皈依寺观、“舍宅为寺”活动流行分不开。

89.寺观园林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二是寺、观内部各种殿堂庭院的绿化

或园林化;三是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90.城市寺观园林:城市的寺、观不仅使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各种宗教节

日、法会、斋会等都有大量群众参加。

91.郊野寺观官林:郊野地带的寺观,除了经营本身的园林之外,尤其注意其外围的园林环境。佛、道

作为山野风景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固然出于宗教本身的目的和宗教活动的需要,也是受到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的必然结果。至隋唐时,五台山已作为佛教名山远播海内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峨嵋山作为道教名山而驰名天下。寺观的选址与风景的建设相结合,意味着宗教的出世感情与世俗的审美要求相结合。东晋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建寺营居,建成了庐山的第一座佛寺——东林禅寺。慧远是一位相地的高手,出色的造园家,他还组织了一个社团名叫“白莲社”。

◇私家园林

92.北方的私家园林:以洛阳地区最为繁华。(1)城郭宅园: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的背景,

已经能够把天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练而集中地表现出来。它的结构相当复杂,显然是以土、石凭借一定的技巧筑叠而成的土石山。(2)郊野庄园别墅:当时北方著名的庄园别墅以西晋石崇的金谷园为代表。是一座临河的。地形略有起伏的天然水景园。

93.南方的私家园林:南方的私家园林也像北方一样,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讲究华丽格调。文人、

名士的别墅园则更多的体现超然尘外的隐逸情调而着重突出自然天成之美。(1)城郭宅园:湘东苑(湘东王)在山池、花木、建筑以及创造园林景观方面是经过精心构思和总体规划的。(2)郊野庄园别墅:快寄谢家庄园可谓是这一时期南方私家庄园别墅的杰出代表。谢家庄园的相地卜宅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文化素养,与魏晋南北朝开始形成的堪舆风水的学说也不无关系。从园林角度看,谢灵运《山居赋》涉及到卜宅相地、选择基址、道路布设、景观组织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是在汉赋中所未见的,是风景式园林升华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中国园林的写意化(唐宋时代)

------------------------------------------------------------------------------------ ◇时代背景

94.时代背景:

(1)政治盛极而衰。

(2)经济文化持续繁荣。

唐代山水画开始影响造园艺术,一大批文人、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使诗文、绘画、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相互渗透,园林艺术开始呈现诗情画意。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活艺术方面均已完全成熟,建筑物的造型丰富,形式多样。花木栽培技术也有很大进步,能够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园林开始向写意化发展。中唐到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化阶段(向外拓展转向纵深的内在开拓)。中国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繁荣文化大背景影响,在唐代山水园林写意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最终达到全盛时期。

宋代建筑技术方面,李戒的《营造法式》和喻培的《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当时发达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园林观赏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利用实生变异发现新种的繁育方式。品石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造园素材,江南地区尤甚。相应地出现了专以叠石为业的技工,吴兴叫做“山匠”,苏州叫做“花园子”。园林叠石技艺水平大为提高,人们更重视石的鉴赏品玩。知识分子的数量陡增,政府官员多半文人。加之叫宽容的文化政策,提供了封建时代极为罕见的的一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因而两宋人文之盛,远迈前代。这些特殊文化背景刺激了文人士大夫

的造园活动,民间的士流园林更进一步文人化,又掀起“文人园林”的高超,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亦更多地受到士流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影响。宋代山水画尤其受到社会上的重视而达到最高水平。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经达到诗、画、园三位一体的艺术境界。

(3)园林成就蜚声中外。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丽,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而予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标志着皇权的神圣独尊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前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到了宋代,儒家的现实生活情趣、道家的清心寡欲和神清气朗、新兴的佛家禅宗依靠自醒而寻求解脱,此三者得以合流融汇于知识分子的造园思想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文人园林观。促进了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作为一种活动,推动这个皇家、私家、寺观园林的全面写意化。

皇家、寺观、私家三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主要特点,另外,文人园林经过唐代发展至两宋,其园林风格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正是中国风景园林主要特点的外伸,成为中国写意山水园林的杰出代表。

佛教禅宗兴盛,佛寺确立七堂珈蓝制度表明佛教建筑已完全汉化。禅宗与儒学结合,文人的禅悦之风、僧道的文人化等因素促成了寺观园林由世俗化更进一步人文化。同时,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其城市公共园林职能,对于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大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皇家园林

95.长安皇家园林:(1)唐城三大内:唐长安城中,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内”,即西内太极宫,东

内大明宫(内有太液池,筑有蓬莱山),南内兴庆宫。“三大内”是唐代各个时期政治活动的中心,是建筑宏伟壮丽,山水花木配置恰当,又各具特点的三个园林胜区。(2)大内三苑:唐朝皇帝“大内三苑”既有园林之胜,又专门辟地为苑,专供皇帝游观和狩猎,于是在都成之北建三苑,及西内苑、东内苑和禁苑,亦称大内三苑,成为著称于世的皇家园林风景区。梨园,位于禁苑之南,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皇家艺术学院”,专门传习“法曲”和音乐舞蹈,男女艺人三百余人,玄宗亲自点授,号为“梨园子弟”。安史之乱后,许多梨园弟子宁死不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此,“梨园”成为艺人的雅号而受人尊敬。(3)离宫别馆:华清宫;曲江池(开发始于秦代,称恺州,西汉称宜春苑,隋营大兴城时,凿以为池,辟为都城风景区),以湖面景色为主;九成宫,是结合自然山水设计的离宫代表作,其建筑豪华壮丽,其布局因势随形,各的其宜。

96.长安八景:骊山晚照、太白积雪、灞柳风雪、咸阳古渡、雁塔晨钟、曲江风荷、华岳仙掌、草堂烟

雾。

97.汴梁园林:

1)大内御苑:著名的大内御苑有延福宫,寿山艮岳等园林,犹以艮岳最具代表性。艮岳的建园工作由宋徽宗亲自参与。宋徽宗精于书画,是一位素养极高的艺术家。具体主持修建工程的官宦梁师成“博雅忠荩,思精志巧,多才可属”。二人珠联璧合,经过周详的规划设计,然后制成图纸,“按图度地”,使艮岳具有浓郁的典雅的文人园林意趣。

艮岳也属于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建园的目的主要是以山水而“放怀适情,游心赏玩”。建筑物为游赏性的,没有朝会、仪典或居住的建筑。园林的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成“左山右水”的格局。主山寿山,主峰为全园制高点,上建“介亭”。寿山西面隔溪涧为侧岭“万松岭”。

这座历史上著名的人工山水园,其造园成就如下:

(1)园林掇山构思独特,精心营造。寿山的主峰位于主位,两侧峰是宾位。西面的万松岭与主峰相互呼应,东南面的芙蓉城为山脉的余势,构成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是天然山岳的典型化概况,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整个山系相互联系,并非各自孤立的山丘。

掇山用石也有许多独到之处。石料都是从各地运来的“瑰奇特异瑶混之石”,而以太湖石、灵璧石

之类为主,均按照图样的要求选择加工成型。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故艮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艮岳无论石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其规模均为当时之最大者,而且反映了颇高的艺术水平。为了安全运输巨型太湖石,还创造了麻筋杂泥堵洞之法。

(2)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它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山水的全部形态:河、湖、泉、沼、溪、涧、瀑、潭等。水系与山系配合而形成删嵌水抱的态势,这种态势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的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符合于堪舆学说的上好风水条件,体现了儒、道思想的最高哲理——阴阳、虚实相生互补、统一和谐。画理,在艮岳的山水关系的处理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3)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使皇家园林平添诗情画意。园内植物已知七十余种,包括乔木、灌木、果树,藤本植物、水生植物、药用植物、草本花卉、木本花卉以及农作物等。植物的配置方式有孤植、对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成片栽植。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不下数十万,仅大鹿就有数千头,设专人饲养。

(4)园林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的布局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引景”的作用。山顶制高点和岛上多建亭,水畔多建台、榭,山坡上多建楼阁。除了游赏性的园林建筑外,还有道观、庙、藏书楼、水村、野居以及模仿民间集镇市肆的“高阳酒家”等,可谓集宋代建筑艺术之大成。

(5)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宋徽宗崇佞道教,艮岳景观以道骨仙风为基本格调,如华阳宫、介亭、老君洞、蓬壶等充满道教洞天仙地的意境。但是,宋徽宗毕竟是一国之君,又是集文化、书画、造园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因此。通过造园设创了多样意境。

艮岳称得上是一座掇山、理水、花木、鸟兽、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林。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和典型化,汲取了私家园林,尤其是文人写意园林的创作艺术,把皇家园林艺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离宫别馆:即所谓“东京四苑”——琼林苑、玉津苑、宜春苑、含芳苑。琼林苑附园金明池每年定期开放任人参观游览,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金明池夺标图》生动地描绘了水嬉之日东京居民倾城观看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琼林苑亦与金明池同时开放,届时苑内百戏陈杂,允许百姓摆摊做买卖,所有殿堂均可参观。

98.洛阳园林:洛阳是唐朝的东京,也是北宋的西京。洛阳山水甲天下,皇家园林素称发达。神都苑堪

称洛阳地区皇家园林的代表。

99.临安皇家园林:南宋以杭州为行都,改名临安(宫城布局“倒骑龙”)。著名的西湖十景,南宋时就

已经形成了。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曲院风荷、断桥残雪。1)大内御苑:即宫城的苑林区,又称后苑。2)离宫别馆:德寿宫、玉津园、聚景园等。

◇寺观园林

100.寺观园林从世俗化到文人化:

封建时代的城市,市民居住在封闭的坊里之内,没有任何为群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寺、观往往于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开展社交和公共娱乐活动。由于寺观进行大量的世俗活动,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它的环境处理必然会把宗教的肃穆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考虑,因而更注重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的经营。许多寺、观以园林之美和花木的栽培而闻名于世,文人们都喜欢到寺观以文会友、吟咏、赏花,寺观的园林绿化亦适应于世俗趣味,追摹私家园林。

寺观不仅在城市兴建,而且遍及于郊野。但凡风景幽美的地方,尤其是山岳风景地带,几乎都有寺观的建置,“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作为香客和游客的接待场所,对风景名胜区的区域格局的形成和原市旅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郊野的寺观把植树造林列为僧、道的一项公益劳动,也有利于风景区的环境保护。因此,郊野的寺观往往内部花繁叶茂。外围古树参天,成为风景名胜之地,许多寺观园林注意绿化,栽培名贵花木,因而,使一些珍稀化木得以繁衍。

佛教发展到宋代,禅宗势力尤盛,并与传统儒学相结合而产生新儒学——理学,成为思想界的主导

力量。随着佛教的完全汉化,大约在南宋时禅宗寺院已相应地确立了“珈蓝七堂”的制度,完全成为中国传统的一正两厢的多进院落的格局,就连唐时保留着的一点古印度佛寺建筑的痕迹也已消失了。佛寺建筑到宋代意境全部汉化,佛寺园林世俗化的倾向也更加明显。随着禅宗与文人士大夫思想上的沟通,儒、佛的合流,一方面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盛行禅悦之风,另一方面禅宗僧侣也愈文人化。许多禅僧都擅长书画,诗酒风流,以文会友,经常与文人交往,文人园林禅宗僧侣也愈文人化。许多禅僧都擅长书画,诗酒风流,以文会友,经常与文人交往,文人园林的趣味也就更广泛地渗透到佛寺的造园活动中,从而使得佛寺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人文化。

道教方面,宋代南方盛行天师道,金王朝统治下的北方盛行全真道。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重阳,天师道的创始人为张道陵。宋代继承唐代儒、道、释三教共尊的传统更加以发展儒、释、道互相融合。道教的一种趋势是老、庄靠拢,强调清净、恬适、无为的哲理,表现为高雅闲逸的文人士大夫情趣。同时,一部分道士也像禅僧一样逐渐文人化,“羽士”、“女冠”经常出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社交圈里。相应地,道观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地文人化,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宗教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之间的差异,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其他已基本上消失了。两晋、南北朝,僧侣和道士纷纷到远离城市的山水风景地带建置佛寺、道观,促成了全国范围内山水风景的首次开发。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二次全国范围内山水风景大开发的高潮。宋代以寺观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者、管理者和游客、香客的接待场所。

101.长安寺观园林:大慈恩寺、玄都观、兴教寺。

102.洛阳寺观园林:潜溪寺、奉先寺。

103.汴梁(东京)寺观园林:相国寺、祐国寺塔。

104.临安寺观园林:南宋杭州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寺观建设、园林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的典范。

西湖之所以逐渐成为风景名胜区,历来地方官的整治建设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寺观建置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灵隐寺、三天竺寺、净慈寺。

◇私家园林

105.盛唐以后,中国园林已由自然山水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写意山水园也称文人山水园。

106.长安私家园林:代表性园林有韦、杜别业;安乐公主的定昆池;王维的辋川别业。长安附近的辋川别业是一座比较有代表性的、依附于庄园的文人别墅园林。由于园林主人王维是当时的大诗人、大画家而名重一时,也由于王维曾著文、赋诗咏赞、绘画园景而成为历史上的一座名园。它是唐代文人山水园林即写意山水园林的代表作之一。辋川别业原是大诗人宋之问的庄园,后为王维所得,就天然山水地形和植被稍加整治规划并作局部的园林化处理。辋川别业有山、岭、岗、坞、湖、溪、濑、滩等自然景观,亦有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鸟兽活动,总体上是以天然风景取胜,局部的园林化则偏重于各种树木花卉的大片成林或丛植成景。建筑物并不多,形象朴素,布局疏朗。王维长于诗歌绘画,园林造景尤重意境。王维晚年笃信佛事,辋川别业极力追求自由、恬淡和静寂安宁的氛围,表达万机空灵、民胞物与、返璞归真的至高境界。

107.洛阳私家园林:白居易的履道坊园、李德裕的平泉山庄、富弼的富正公园、裴度的湖园、司马光的独乐园等,其中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最具代表性。白居易造园目的在于寄托精神和陶冶性情,那种清新优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情。根据《洛阳名园记》对十九座名园的状写,有四点值得一提:(1)除宅园外,还有许多单独设置的游憩园。(2)洛阳的私家园林都已莳(shì)花栽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犹以竹林居多另外,在园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圃”,栽植花卉、药材、果蔬。某些游憩园的花木特别多,以花木造景取胜。(3)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仅在特殊需要的地方掺以少许石料,一般少用甚至不用。(4)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

108.临安私家园林:园林的分布以西湖为中心,·南、北两山为环卫,随地形及景色之变化,借广阔湖山为背景,采取分段聚集,或依山,或滨湖,起伏疏密,配合得宜,天然人工浑为一体,充分发挥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外园林史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姓名:马涛 学号:201257049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林墨飞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深圳大学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外国教育史

深圳大学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外国教育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外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着。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 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 2、维多里诺; 3、伊拉斯谟; 4、莫尔; 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研究生初试真题要点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研究生初试真题 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外服装史(设计艺术学专业) 注意事项:1.答题纸上写清本人的考生编号。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清题号。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答题必须使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 4.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在考试结束后统一收回 中国服装史部分 1、简述周代服装的基本特点。(10) 2、简述宋代重要的学术派别对该时期服饰的影响。(15) 3、谈谈丝绸的发展简史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5) 4、清代服饰特点及审美评价。(15) 5、以中国服装史的事例阐述服装与政治的关系。(20) 外国服装史部分 1、简述拜占庭时期的服装特征。(10) 2、简述古希腊与法国革命后古典主义女装的服饰特点。(15)

3、十七世纪荷兰风的服装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15) 4、简述现代男装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原由。(15) 5、简述20世纪20年代、60、70年代最具影响的服装风格及与同时期艺术流派的联系。(20)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外服装史(设计艺术学专业) 注意事项:1.答题纸上写清本人的考生编号。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清题号。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答题必须使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 4.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在考试结束后统一收回。 答题需用的用具:如答题需要图示时,可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简单表现即可。 中国服装史部分 1、“上古穴居而野外,衣毛而冒衣,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人以丝麻……..始作五色成以服,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缨以为首饰。”的文辞出自哪本书?有何启示?(10) 2、试谈汉代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15)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 1.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五、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 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 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 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特点是神学、宗教色彩)】 一、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2)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为《上帝之城》;(1)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2)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包括①正反论辩式②开放调和式③启发诱导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1.宫廷学校: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2.骑士教育: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分为①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②侍童教育(7至14、15岁)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东方文化的影响;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3.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的学位;4.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5.中世纪大学的特点:世俗性、国际性、独立自主性等;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

同济大学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同济大学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21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021年西方哲学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兄弟院校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考研真题及详解 导言 0.1 复习笔记 一、西方哲学史 1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 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 1哲学问题 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 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 (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3)哲学,它像自然科学一样诉诸理性,但又像宗教一样,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作为其希图实现的理想,如果说宗教是信仰的世界观,则哲学就是理性的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问题的特点 (1)哲学问题有历史性的特点,就哲学这门学科而论,有一些一般性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必然会关注的。 (2)哲学问题有时代性特点,由于小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因而就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问题。 (3)哲学具有理想性的特点,它不仅关注终极关怀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理想。 三、哲学史 1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外服装史学习心得

中外服装史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辅修课程中,我校开设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而我对服装本来就很感兴趣,对于这门可以让我纵观中外数千年服装文明发展的课程我更是非常喜欢。 在整个课程的前大部分,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直到现代的西方服装发展过程。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服装实物图以及自己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服装特点,服装和时代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西方服装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最初兴起时的服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服装中心的影响。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和发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六世纪开始出现的对人体的大量人为化造型,比如女子的紧身胸衣和女子裙撑。经紧身胸衣的束造,女性的胸部被抹平出现平板僵硬的外观,腰部被勒得极其纤细,而女子裙撑的人为塑造女子下体造型更使得女性整体造型夸张,为追求一时的时髦而对当时的欧洲女性造成了巨大的摧残。 此外,我还知道了服装起源有御寒护体,吸引异性等说法,知道了古希腊时期服饰和建筑造型的一定联系,知道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开始了男子上宽下窄女子上窄下宽的人为化造型,还知道了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推动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中心以及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服装的迅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十九及二十世纪,一大批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处开始崭露头角,而如今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如Dior,Channel等等都是在当时开创了女装的新风尚。 不知不觉,我们已学习完西方服装史,继而开始对中国服装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2018考研中外教育史的脉络梳理

2018考研中外教育史的脉络梳理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我们的考研备考中,制定学习计划一是要注重计划的周期性。周期过长,计划就显得呆板,不切实际:太短了又效果不大。处理这个矛盾我认为可以制定两套计划。一套大计划,处于纲领性地位。主要规定全国统考的总目标、理想的分数必备条件。二是要以月为周期的小计划,处于战略性地位。这就必须尽可能地详细,以至于可达到每天该干些什么的详细程度。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一、学科分析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考纲所提出的中外教育史的考查目标是: 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认真阅读有关中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施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揭示特点与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针对上述目标,提请各位考生注意: 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 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

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 一、中国古代教育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三、中国现代教育 四、外国古代教育 五、外国近代教育 六、外国现代教育 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二、方法指导 1.从宏观到微观 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为便于大家操作,我们以外国教育史其中一章为例进行说明。 复习思路举例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xx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xxxx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考研中外服装史模拟试题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 (一) 一、绘图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绘出宋代男子服饰及方心曲领示意图和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示意图; 2.请画出浪漫主义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和巴斯尔时期的女装特色; 注: 形式不限(线描或单色明暗均可);无须着色;是否画人物自定,以准确、美观为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汉代的服饰纹样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2.什么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简述巴洛克时期的服饰特征。 3.试简述荷兰风时期的服装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宋代理学对当时审美特征和服饰有何影响。 5.简述旗袍的发展历史及审美特征。 6.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阐述女装的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通过文革时期人们的服饰特征论述政治与服装之间的关系。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 (二) 一、绘图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绘出唐代小袖短襦加紧身长裙示意图和明背子、比甲示意图; 2.请画出德意志风时期的流行的男子着装和新洛可可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 注: 形式不限(线描或单色明暗均可);无须着色;是否画人物自定,以准确、美观为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周代的服饰特征。 2.简述xx时代的服装特征。 3.简述明代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 4.简述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女装的区别与联系。 5.中山装在中国经历过几个发展时期,分别有何特点。 6.简述70年代到90年代的服装特征及其相关文艺思潮。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1949年后中国服装的发展轨迹。 2.阐述现代男装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 (三) 1.清绘出民国时期中国男子常见服装款式示意图(至少两种); 2.请画出洛可可风时期的流行的女子着装和巴洛克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 注: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漫长的远古时代 1.1复习笔记 一、叙说 1.史前社会阶段(远古时代) (1)人类诞生之前时段划分 ①地球的形成——距今46亿年以上; ②最原始生物出现——距今33亿年; ③太古代——距今33亿年~25亿年; ④元古代——距今25亿年~6亿年; ⑤古生代、中生代——距今6亿年~7千万年; ⑥新生代——距今7千万年到今天。地质年代分类的“代”之下有“纪”和“世”两个层次。 a.距今7千万年到300万年之间是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三纪,其中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五个阶段; b.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从距今300万年到1万年,是原始人向现代人演化的阶段。 (2)世界早期的猿类 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南方古猿纤细种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①“能人” “能人”生活的时代距今200万年左右。能人在体质方面的重要特点是脑容量有较多增加。被称为“奥杜韦文化”的东非能人石器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最早阶段,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开始了社会群体生活。 ②直立人 继“能人”之后的远古人类称为“直立人”。直立人的分布区域已经遍布亚洲、非洲和欧洲。在亚洲,以我国的发现最为丰富,例如元谋猿人、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和县猿人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另外,19世纪末发现的印尼的爪哇猿人也很著名。火的使用是直立人文化发展的重大突破。我国山西芮城西侯度经古地磁法鉴定距今180万年的地层中,发现有用火烧过的鹿角、马牙等物,被认为是人类用火的最早物证。 ③“智人” 距今20万~10万年之间,直立人向智人发展。19世纪50年代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之一。19世纪60年代末在法国克罗马农山洞发现有晚期智人的化石材料,其发展水平可以作为欧洲晚期智人的代表。 2.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1)旧石器时代 ①开始制造简单的工具,如砍砸器、石斧等。代表有奥杜韦文化、蓝田猿人、北京猿人。 ②开始出现了墓葬文化,代表尼安德特人。 (2)新石器时代 ①原始农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 ②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原始畜业的出现等,也具有重要影响。 ③金属的使用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与教育学原理分值持平,但是其涉及内容在几个学科中是最多的,而且知识点是最琐碎的,历年对于中外教育史内容的考查都是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性考查,而且考试内容五花八门,覆盖面很大,这也构成了中外教育史学习的最大困难。教材和大纲考查内容多而零碎,考生们时间精力都很有限,所以凯程教育郑老师提示大家——学习中外教育史一定需要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一、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2.中国近代教育 本章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较多。 按时间线索来梳理,该部分内容共分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

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史考研讲义

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史考研讲义 第四节流行的变化 一、“年轻风暴”与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 (1)经济方面的发展、社会政策和税制的改变使战后出生的新一代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但因缺乏家庭温暖,在情感上饱受挫折和不安,常借暴力行为和各种破坏行为来发泄情绪,他们自称是Beat Generation——垮了的一代。 (2)60年代的“年轻风暴”发展成对社会与政治制度的批判、反现行体制、反传统、反战等反传统反体制运动。 (3)这种风靡全球的年轻风暴强制性的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从而扭转了20世纪后半叶的服装流行方向和模式,给为贵妇人服务的高级时装业以致命的打击,使高级成衣业趁机崛起,人们的服饰朝着更加丰富多样化方向迈进。 二、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 (1)女装的单纯化和轻便化 1.从近世纪到近代,流行的源头是宫廷、沙龙、王公贵族、资产阶级贵妇的穿戴,进入20世纪后,流行仍然靠高级时装设计师的感觉和技术来产生、形成。 2.两次大战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服装越来越强调合理性和机能性,特别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以更大范围的一般消费层(经济上独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新的价值观的年轻一代)

为对象的时装产业走上成衣化道路。 3.50年代中期起,女装开始朝着单纯化、轻便化、简洁、朴素化方向发展。机能性越收到重视。 4.1958年的萨克?多莱斯(布袋女装),是放松腰身的。 5.迪奥店的伊夫?圣?洛朗推出了高腰身的朝气蓬勃的梯形; 6.玛基?鲁夫店推出了胸前和臀围处抽褶的娃娃式女装。 7.1957年,基?拉?罗修推出低腰身的“却尔斯登”形。 8.皮尔?卡丹推出了高腰身的后背宽松的斧形,裙长缩短到离地50cm。 9.尤贝尔?德?基邦希推出了后背宽松形。 10.1959年,伊夫?圣?洛朗、皮尔?卡丹等推出充满年轻气息的作品。 11.1960年春,女装进一步单纯化。 12.1960年秋,出现了20年代样式复兴的现象,吊钟状的帽子,宽松的低腰身,细长的茄克等,设计师通过20年代的风格向人们提供新的出发点。 13.1961年又出现30年代样式的复兴,裙长没变,裙子多采用斜裁的方法加大下摆量,或放射状地取普利兹褶,构成轻快的外形。30年代的长波浪裙表现的是一种文静的淑女风格,而这时的“30年代风格“则是轻快的、年轻活泼的、动的、现代感极强的一种崭新现象,因为流行的“根基”已不是过去的“夫人”而是年轻人。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结 语)【圣才出品】

第8章 结 语 8.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1.影响因素 (1)农业经济和集权政治成为决定园林性质的根本基因,推动园林演进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众多封建文化形态的影响和浸润。 2.园林艺术的分水岭 园林及其造园艺术逐渐发展到成熟状态,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1)宋代以前(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 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十分活跃,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其演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宋代以后(成熟期、成熟后期) 园林演进平和、稳重,缓慢地暴露衰减势头,造园技术取得发展,造园思想日益萎缩。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是园林的精华荟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成熟、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2)到了后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并峙的两个高峰。 (3)北方的离宫御苑和江南的宅园尤为出类拔萃。如今,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私家园林中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2.寺观园林 (1)总体特征 寺观园林,宗教色彩并不显著,一般接近世俗私家园林。与同属汉文化圈内的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寺院园林不同, (2)与日本寺院园林比较 日本的禅僧造园犹如中国的文人造园;日本的寺院园林突出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寺观园林彰显文人风格和世俗情调;日本世俗园林的宗教化犹如中国寺观园林的世俗化。 3.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虽然已显示其开放性的特点,但大多数是自发而形成,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尚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4.其他非主流园林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非主流园林,规划设计简单,状态比较原始,自发形成,具有开发性。

中国古代史笔记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 商代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生产规模大,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 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青铜文化 文 字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对尺寸、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进行了焚书坑儒。 边 疆: 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末农民战争 原因:秦的暴政。 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领导贫苦农民举行起义,在陈建立政权。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秦统一六国 与中央集权的建立 大 一统的汉朝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背景:东汉衰落,军阀割据混战,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 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 ,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形成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 222年,孙权建立 ,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 民族融合 北魏建立和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定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迁都 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其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作用:洛阳迅速发展到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促进了北魏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 措施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3 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4 奖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口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