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毛泽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在国际关系中,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反对外交上的一切压迫和欺凌,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尊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

1、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

2、中国政府采取了“双轨外交政策”,即一边与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合作,一边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以求取双赢。

3、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平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军备竞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

4、中国政府采取了“多边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参与国际多边谈判,推动国际关系多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外交政策

1、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外交

政策,即采取“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努

力实现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2、中国政府采取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政策,即努力建立和平、安全、发展、

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

3、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全球

治理,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推动全球治

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四、总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

一直坚持“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不断推进中国外交政策的改革

和完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考研笔记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毛泽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在国际关系中,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反对外交上的一切压迫和欺凌,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尊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 1、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 2、中国政府采取了“双轨外交政策”,即一边与社会主义国家友好合作,一边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以求取双赢。

3、中国政府采取了“和平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军备竞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关系和谐发展。 4、中国政府采取了“多边外交政策”,即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参与国际多边谈判,推动国际关系多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外交政策 1、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外交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方连庆《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考点总结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方连庆《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考 点总结 一、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1卡特主义(见表18-1)

表18-1 卡特主义 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1)新遏制政策提出的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仍处于进攻态势,里根入主白宫后面临着苏联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认定,美国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制止苏联的全球野心”。出于两极体系的考虑,里根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基础的秩序,美国在其中占据领导地位。里根政府主张对苏联推行实力政策、恢复对苏联的遏制,将是否反苏作为唯一标准,以此来确定美国的敌人与朋友。 (2)新遏制政策的要点 ①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战略均势 里根采取坚决措施来谋求军事优势,决心打破苏美之间在军事力量方面的相对平衡,用武力抵抗苏联危害美国利益的任何“冒险行动”。为此,里根政府提出了新的核战略,大力加强核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并在某些关键地区加强自己的军事存在,以有限的军事手段达到有限的政治目的。 ②组建堵截苏联的战略防线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心堵住苏联进一步向南扩张。里根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a.同中东一些关键国家如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达成防止苏联势力扩张的“战略一致”,特别是同以色列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b.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稳定中东局势,防止苏联继续扩张;支持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把巴基斯坦作为反苏、防苏的前线国家; c.继续支持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动摇与打击苏联占领军; d.调整同西欧、日本的关系,以协调对苏政策; e.同中国签署“8·17”公报,两国关系得以正常发展。 ③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 a.里根政府在同苏联进行的核谈判中,一方面向苏联显示力量,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向苏提出明显不会被苏联接受的建议,把谈判可能失败的责任推给对方。 b.里根政府对苏联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按美国提出的要求找到令美国满意的解决办法。 ④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 里根在同苏联的经济贸易关系中推行大棒政策,试图利用经济财政和技术上的优势,延缓苏联经济发展,迫使苏联限制其在外部的侵略扩张活动。主要表现在:a.实行贸易歧视政策,拒不提供最惠国待遇; b.严格控制向苏联的高科技产品出口; c.实行经济制裁,把两国间本属于正常的经贸关系与活动作为施加政治压力的工具与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笔记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笔记 第一讲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何谓对外贸易 1.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总和;一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 2.对外贸易的基础或传统内涵: 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活动 3.对外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易货贸易,记账贸易,转口(港澳)贸易,边境贸易 4.两种基本状态:外贸顺差;外贸逆差 5.直接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最大化,获得商品与服务价值增值。 6.中国对外贸易三大支柱: 商品贸易(货物),服务贸易,技术贸易 7.对外贸易依存度: 外贸额/GDP=? 越大说明外贸依存度越大 ,对外贸易的贡献越大,风险越大

二.历史回顾 1. 旧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征决定了旧中国的对外贸易性质是半殖民地性质 特征: (a)旧中国的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 和垄断(协定关税) (b)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料、倾销商品的 需要 (c)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d)长期的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 新中国成立后 (a) 没收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 (b) 建立国营的对外贸易企业 (c) 改造私营进出口业 从三面全面建立起中国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片面追求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这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一.国民经济恢复与重建时期的对外贸易(1950-1957) 1.新中国的对外贸易起点水平很低旧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但规模小,而且连年逆差 1950年全国外贸总额恢复到11.3亿美元1957年达到31亿美元并实现顺差 2.商品结构 出口商品: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产品:工业原料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 3.贸易伙伴(贸易地理方向): 苏联占对外贸易总额的57.7%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4.贸易方式 以易货贸易和港澳转口贸易为主 5.贸易作用 “互通有无”—以我所有,换我所无,调剂余缺 如何分析国家外贸: 对外贸易总额、规模、结构、方式、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地理方向)、进出口盈余

国际关系史总结[基本脉络和知识点](王绳祖版)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标志。 基础:欧洲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商品货币关系得到普遍的加强,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扩展。资产阶级通过工商业渠道,加速了资本的积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的乏味不断扩大,工商业利润击虚增长,导致了欧洲国家以及后来的美国、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由于列强的海外斗争的激化和亚非拉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加强,各州之间,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和复杂,改变了古代、中世纪那种地区性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三十年战争为契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是国际关系转入近代。既其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其形成的标志是相对模糊的,因为没有历史上的那一个点和事件能够准确地标志其产生,。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确定一个起点又是必要的,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中所形成的一些国际关系惯例、原则对后世影响甚大,有的至今仍然在沿用。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原则。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体系特征:【1】国际关系的行为体由宗教国家转变为民族君主国尽管这只是发展到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个过渡形态,但毕竟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主权成为了是人所认可的最高国家权力。【2】欧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甚至这个中心位置,在此后的三百年间没有转移过。或许有人说威体系只是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战争不尽在欧洲本土展开,而且还在海上进行,这正说明了资本扩张性所带来的对海外贸易的需求和国际关系全球化时期的真正到来。【3】国家权力和财富成为战争的。这证明了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4】大国对均势格局的追求和维护。【5】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6】民族君主国以及后来的民族国家相继登上了国际舞台。威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欧洲各国的均势和平。从国际关系稳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将威体系作为一段时期的静态。但是这种静态是动态中的静态,变化中的相对位置。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战争表现为德国内部的新教和旧教之争。但是开展不久宗教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再是交战双方的主要分野,二是各国基于政治、经济的原因,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是这场战争变为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是国际关系转入近代的契机。战争的一方是以法国为首的瑞典,丹麦和在宗教改革中扩大疆土、增强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另一方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奥地利,西班牙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疆土和消弱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导火线是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压迫的起义。经过四个阶段的战争,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双方互有胜负,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得兵力疲惫,国内困难重重最终和谈,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主要内容:【1】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的领土。法国取得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并肯定了她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和凡尔登。瑞典获得了波罗地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力,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3】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4】加尔文教可以享受与路德教派的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站的人数相等。这不仅扩大了新教的力量,而且制止了天主教利用法庭迫害新教徒。 三十年战争的影响:【1】三十年战争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系,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君主国或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2】通过战争和条约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均势的国际体系。【3】法国从合约中以及后来的《比利牛斯合约》中壮大了自己,削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条约有效期为50年。1950年12月,该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如北约。1954年10月23日,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加入。1955年5月6日,该组织改名为西欧联盟。 东京审判: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0月3日苏,美,英莫斯科宣言精神,以及1945年7月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规定,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4月19日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由中,苏,美,英,法,荷兰,印度,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澳大利亚等11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1946年5月3日开庭,控告被告犯有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等罪行,并列举55项罪状。审讯历时2年零5个月,开庭818次。法庭判决25名被告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宏毅等7人处绞刑。由于美国包庇,一些重要战犯为交付审判,1950年起又释放了在日服刑的所有战犯。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了抗议。 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纽伦堡对二战祸首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1月2日签订的《苏美英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精神,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签署《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和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45年11月,由上述四国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被告按共同策划或阴谋破坏条约,筹划侵略战争和杀害人民,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等四项主要罪行进行起诉。历时十个月,216个审判日。最后判处戈林,等绞刑;冯克等无期徒刑;施佩尔等20年徒刑。宣布纳粹党领导机构,秘密警察,保安处,党卫队为犯罪组织。 波茨坦协定:《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主要内容有:(1)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正是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素,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是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3),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柏林问题: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由于柏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围绕着柏林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成为美,苏争夺欧洲的焦点之一。苏联巴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它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享受优惠待遇;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实行外交方针(108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0世纪50年代)(A)(109-110页) (1)(1949-1950):与17国建交,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A) (2)1953年,周恩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问题的基本准则。(B) (3)1954年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分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A) (4)1955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成就)(B)(113-114(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

法权利。 (2)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正式建交。 (4)影响:①在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4、新时期外交成就。(20世纪80年代)(B)(114-115页)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APE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第9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两极格局: (1)形成的根本原因:(A)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2)形成的过程: ①政治上: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目的),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盛世清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笔记-北大考研辅导培训班

【盛世清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笔记-北大考研辅导培训班 盛世清北分享: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北大考研复试推迟数日,但是丝毫不会阻止2021届考生备考北京大学考研的决心。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基础差的同学更该要早做准备,早规划。 为了帮助考生在北大考研中能成功上岸,盛世清北整理了北大各专业相关复习资料。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参考书: 以下为盛世清北老师为大家搜集的网络参考书目资源,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书籍: 政治学概论参考书目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重点参考书目)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作为第一本的补充,结合第一本没有的知识点来复习) 海伍德《政治学》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这本书考察的简答题、论述题较多)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 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陈岳《国际政治概论》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 孙学峰国际关系理论讲义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 国际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学》朱文莉; 《全球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宋新宁、陈岳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1.《国际关系史》上册王绳祖武汉大学出版社(可参考法律版) 2.《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 3.《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 4.《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主编 5.《国际关系史》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 6.《国际关系史纲》何春超、张志、张季良编著法律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参考书目 1. 《当代中国外交史》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 2.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 3.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孙岩北京大学出版社 4. 《香港模式与台湾前途》李义虎张植荣世界知识出版社 5.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参考书目 1.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册)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 3. 《新中国外交思想》,叶自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5. 《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杨公素,张植荣,北京大学出版社 6. 《中东政治与社会》,王联,北京大学出版社 7. 《国际组织》讲义,张海滨 8.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王泰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0.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比较政治学(含政治思想史)参考书目 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该书内容在每年的真题中都会占到非常大的比重, 是复习的重点书目。应当对全书内容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掌握) 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一本体系简洁明了的参考书,辅助唐士其《西方 政治思想史》使用,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宏观) 3.海伍德《政治学》(许振洲上课所使用的教材,政治学的经典入门书目)

中国对外关系

资料: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妥善解决分歧。 一、中美关系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方在经贸、安全、公共卫生、能源、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和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拥有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特别是在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而且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领导人一再向美方指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的鲜明立场使美方进一步理解了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多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和宣布“独立”的言行。2006年4月20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时,布什总统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关切,不希望看到台湾当局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动损害中美关系。 二、中俄关系 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1991年8月苏联解体,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中国与前苏联的外交关系。 2001年,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新水平。双方政治互信加深,高层接触密切。两国元首2001年签署的两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发表的联合声明,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2006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了新台阶,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两国元首并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签署了22个合作文件,涉及政治、外交、能源、金融等领域。普京与胡锦涛主席共同出席了“俄罗斯年”开幕式。随后,“俄罗斯年”的207项活动将陆续展开,涵盖了两国交往和合作的各个领域。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两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复习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复习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复习 一、绪论 1、外交:各主权独立国家通过和平方式为捍卫和促进国家利益所进行的官方往来活动。 2、外交的特征: (1)外交带有国家性质的特征,政治性和阶级性;(2)外交离不开本国的实力(实力性;(3)外交是一种与战争相对立的和平的国务活动(和平性); (4)外交是政治与艺术的结合(艺术性)。 二、新中国成立-50s末 1、三项外交政策 (1)“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反对帝国主义。必须组成以苏联为首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并遵循正确的政策。新中国与资本主义阵营不可能站在一起,尤其是美国,主动倒向苏联比被动倒向苏联更有利。 (2)“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心得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平等、互利、相互组中领土主权)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彻底素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三、20c50s-20c60s末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为什么要调整(背景)? (1)国际: 1)50年代以来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了国家关系(苏联将中国视 为机会主义国家,中国将苏联视为修正主义国家); 2)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不仅冲击着新旧殖民主义体系,而且也成为反对 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基本力量,使中国推进世界革命有了基

础); 3)当时中国面临美苏两个敌人(中美仍互敌视,中苏反睦为仇)。 (2)国内: 1)中国的实力增强,为推进世界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 2)中国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的苏联已经变成了修正主义国家,作为另一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自然担负起推 进世界革命的重任; 3)中国国内政策对外交政策产生了必然的影响。 2、调整内容119 (1)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外交政策(又称“两个拳头打人”)((2)极左思潮对外交的影响—否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三降一灭”、“三和一少”、“文化大革命”;几乎陷于中断的外交关系-极左思潮影响) 四、20c70s“一条线,一大片”P127 按照大致的维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并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即“一大片”),共同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 (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c70s末—20c80s初 1、中国外交为什么调整(国际国内环境) 内部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新中国诞生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里,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和路线的严重干扰,工作 重心未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发展才是硬道理”,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 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 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 的影响。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 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 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汉武帝时期,中国的 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外交使节、士 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 化交流。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 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 和拓展领土为目标。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 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 以拓展对外关系。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 和恢复中原为主。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 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目标。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近现代的和平共处,中国一直在追求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也在不断演变,为国家的发展和全球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讲述了中国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考知识点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重要知识点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⑤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⑥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再次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37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惟一合法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从此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后,1979年春邓小平副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③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考试38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外交活动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 含义 意义“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 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4.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时间成就意义 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1.背景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②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过程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台湾代表的提案,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是美国孤立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 ③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 1、《乌德勒支和约》 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 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 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1810年,《凤丹白露敕令》又以立法手段完成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起初有效打击英国,但后来并未真正阻止英货进入欧洲大陆市场,使大陆各国进出口限制,引起欧大陆反对。因而大陆政策最终失败。 4、神圣同盟: 为维护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同时也为维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9-20,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9月26日签署《神圣同盟宣言》,三国根据基督教义,结成真正的、不可破灭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但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地利、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这一同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神圣同盟解体。 5、东方问题

新中国外交史讲义

新中国外交史讲义 新中国外交史讲义 目录:概论 第一单元、新中国外交的缘起与形成(1949-19550) 第1节:新中国对外政策的缘起 第2节:建交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第3节:抗美援朝与援越抗法 第4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单元、发展与动荡的十年(1956-1965) 第1节:中共八大外交方针的提出。 第2节:中苏关系的发展与衰落 第3节:中美关系 第4节: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第三单元、文革期间的中国外交(1965-1977) 第1节:文革对中国外交的冲击和影响。 第2节、中苏边界冲突与中美缓和 第3节:中国外交的发展与挫折。 第四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的转型(1978-1989) 第1节:清除 第2节: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曲折发展 第3节、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五单元、冷战后中国外交概论 第1节:后冷战时代中国外交战略 第2节: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格局。 第3节:新世纪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问题极左外交的影响 概论 三课时 一、讲授和研究的目的。(50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中国对外关系。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外交关系;二,以中国共产党为行为者的政党外交关系;三,特殊形式的非政府对外关系,“人民外交”所形成的对外关系,它是国家外交的重要方面和补充。是中国人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重要知识。(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首先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2)学习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是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世界之的系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环节。(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研究必定会对中国当今和今后的对外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学科研究概况。(50分钟)全面介绍有关研究的现状,目的是说明现在教授的内容是很不够的,深度和范围都不够。希望能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积极讨论和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在中国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教研领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20年来,经过学术界不断的努力,中国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