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置管理流程(整理)

配置管理流程(整理)

流程图

1) PM :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是负责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项目经理负责一个项

目的计划,执行及结束关闭。目前,项目经理管理角色在多种行业中得到应用,尤其是在建筑、网络技术、通信、软件开发等行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项目经理的主要对项目目标的完成负责。项目目标包括项目的项目范围,成本,进度,质量,沟通等多维目标,项目经理通过专业努力,组织团队按项目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

PMI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讨论和制定了一套有关项目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论,形成一套专业的指导体系,强有力地支持了项目经理的专业化发展。 从从业角度,项目经理有时会获得企业法人代表或项目拥有者的授权,在工程项目中全面负责,成为企业法定代表或项目拥有者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人。

2)CCB:CCB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又名配置控制委员会(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变更控制委员会

软件开发活动中公认变更控制委员会为最好的策略之一

CCB的组成

CCB可以由一个小组担任,也可以由多个不同的组担任,负责做出决定究竟将哪些已建议需求变更或新产品特性付诸应用。典型的变更控制委员会会同样决定在哪一些版本中纠正哪些错误。

CCB的成员应当能代表变更涉及的团体。其可能包括如下方面的代表:

1.产品或计划管理部门

2.项目管理部门

3.开发部门

4.测试或质量保证部门

5.市场部或客户代表

6.制作用户文档的部门

7.技术支持部门

8.帮助桌面或用户支持热线部门

9.配置管理部门

当组建包含软硬件两方面项目的CCB时,还应当包含来自硬件工程、系统工程、制造部门或者硬件质量保证和配置管理的代表。

CCB是系统集成项目的所有者权益代表,负载裁定接受那些变更。CCB由项目所涉及的多方成员共同组成,通常包括用户和实施方的决策人员。CCB是决策机构,不是作业机构,通常CCB的工作是通过评审手段来决定项目是否能变更,单不提出变更方案。

CCB的作用

1、批准配置项的标识,以及信息系统的基线建立

2、制定访问控制策略

3、建立更改基线的设置,审核变更申请

4、根据配置管理员的报告决定相应的对策

3)CMO: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ficer,配置管理员

根据配置管理计划执行各项管理任务,定期向CCB提交报告,并列席CCB的例会。

其具体职责为以下几项:

文件配置管理工具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各配置项的管理与维护;

执行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方案;

完成配置审计并提交报告;

对开发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识别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拟就解决方案;

4)SIO:System Integration Officer,系统集成员

系统及成员负责生产和管理项目的内部和外部发布版本,其具体职责为以下几项:集成修改;

构建系统;

完成对版本的日常维护;

建立外部发布版本。

5)DEV:Developer,开发人员

开发人员的职责就是根据组织内确定的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和相关规定,按照软件配

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模型来完成开发任务。

6)基线(Baseline)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基线就是一个CI或一组CIs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

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而这个过程被称为“基线化”。每一个基线都是其下一步开发的出发点和参考点。基

线确定了元素(配置项)的一个版本,且只确定一个版本。一般情况下,基线一

般在指定的里程碑(Milestone)处创建,并与项目中的里程碑保持同步。每个基线

都将接受配置管理的严格控制,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不能再被任何人随意

修改,对其的修改将严格按照变更控制要求的过程进行,在一个软件开发阶段结束

时,上一个基线加上增加和修改的基线内容形成下一个基线。

基线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识符、版本、日期等。通常将交付给客户的基线称为

一个“Release”,为内部开发用的基线则称为一个“Build”。

建立基线的好处:

1)重现性:及时返回并重新生成软件系统给定发布版的能力,或者是在项目中的

早些时候重新生成开发环境的能力。当认为更新不稳定或不可信时,基线为团

队提供一种取消变更的方法。

2)可追踪性:建立项目工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目的是确保设计满足要求、代

码实施设计以及用正确代码编译可执行文件。

3)版本隔离:基线为开发工件提供了一个定点和快照,新项目可以从基线提供的

定点之中建立。作为一个单独分支,新项目将与随后对原始项目(在主要分支

上)所进行的变更进行隔离。

二.配置管理中可能涉及的文档:

1)项目管理过程文档:

a)项目任务书;

b)项目计划;

c)项目周报;

d)个人日报和周报;

e)项目会议记录;

f)培训记录和培训文档.

2)QA过程文档:

a)QA不符合报告;

b)QA周报

c)评审记录.

3)工作产品:

a)需求文档:

b)设计文档:

c)代码:

d)测试文档:

e)软件说明书和手册.

4)项目中使用的第三方产品:

一个工程型的项目会大量使用第三方软件,对这些产品的管理至少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a)版本配合的问题:大部分的第三方软件在升级之后,并不能实现二进制层面上的兼容,需要对原有的代码进行重新编译;甚至有的第三方软件在升

级之后,API层面上的兼容性都做不到;因此,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版本

的配合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b)发布的完整性问题:一般来说,比较大型的第三方软件在发布过程中都不会有遗漏,但对于一些小的第三方软件来说,如果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意识

到进行管理的话,很容易发生遗漏。

c)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由第三方软件的变化引起的基线变更。

5)版本命名规范,详见“版本命名规范.docx”。

三.配置管理实施细则:

3.1 CCB的成立

3.1.1 项目在设计发布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成立CCB。

3.1.2 CCB成员组成

CCB成员人数一般为奇数,人数在3~7人范围内。CCB成员一般包括:

1) 项目经理PM;

2) 配置管理员CMO;

3) SQA;

4) 测试人员Tester;

5) 顾客代表;

6) 主要开发人员等。

3.1.3 CCB的决策机制

寻求CCB成员的一致意见。若不能达成一致,可采取由顾客代表做出决策;或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CCB成员投票确定,投票超过半数即为通过。

3.2 确定配置策略

3.2.1 配置策略确定的时机

CCB成立后,由CCB组织会议根据项目的开发计划确定各个里程碑和开发策略,CMO负责整理确定的项目基线和配置项列表,并在编制《配置管理计划》时列明,按约定的时机收集配置项和建立初始基线。

3.2.2 配置项的范围

1) 技术文档(Documents):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报告、软件设计书、质量保证计划、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测试文档、技术报告、用户手册、总结报告等;

2) 程序(Program):阶段产品、计算机程序、源程序、释放产品等;

3) 工具(Tools):自动设计工具、开发工具、测试工具、维护工具等;

4) 交互文档(Communications):与客户或项目组内交互产生文档,如会谈记录、E-mail、会议纪要、MSN记录等。

3.3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3.3.1 《配置管理计划》的编制

通常情况下,由CMO在设计发布后,开始编制《配置管理计划》;如有特殊需要,根据合同或项目要求,由CMO在某一项目或项目的某一阶段开始前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3.3.2 《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

《配置管理计划》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该项目对配置管理的要求;

2) 实施配置管理的责任人、组织及其职责;

3) 需要开展的配置管理活动及其进度安排;

4) 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等。

3.3.3 《配置管理计划》的由CCB负责审批。

3.4 配置项标识规则

3.4.1 配置项标识要求

1) 合同有明确标识和追踪要求时,由开发人员按合同要求进行标识,以保证满足合同追踪要求。

2) 在开发过程中项目组人员提交的配置项,由项目组人员按照本节相关部分标识规则进行标识。

3) 项目组人员将要标识或已标识的配置项提交给CMO纳入配置库统一管理,并填写《配置状态报告》。

3.4.2 配置项标识方式

3.4.2.1 标识项

配置项标识属性包括:名称、编号、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本文标识规则对名称、编号、文件状态和版本进行了描述和规定。

3.4.2.2 名称

文件名称的标识按文档模板中统一名称为准。

a) 编号

文档编号格式为CC_XXX_***_$$$_###,其中CC表示公司,XXX是项目的三位英文字母缩写表示,***_$$$表示文档类别,###表示文档顺序号。同时对应每个内容都有固定的一个索引文件CC_XXX_**_$$$_index,目的是为了为本类别下的文件建立一个概要说明列表,保证快速对文档进行识别和检索。

3.4.2.3 文件状态

文件状态分为“草稿”、“正式发布”和“修改中”三种。

修改处于“草稿”状态的配置项不算是“变更”,无需CCB的批准,修改者按照版本控制规则执行即可。

当配置项的状态成为“正式发布”,或者被“冻结”后,此时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必须依据配置变更控制的规则执行。

3.4.2.4 文档版本控制

对于计划性文档、技术文档和用户文档,其版本按修改的先后顺序确定。新生成的文档第一次发行为第一版,修改后第二次发行为第二版,以此类推。

3.4.2.5 发行版本控制

最终完成的软件版本用三位符号表示:“s.x.y”。各符号位的含义如下:

1) “y”为第二次版本号,表示纠正错误时的版本升级,用一位数字表示:“1~9”,对上一次产品或项目中的缺陷做修正,第二次版本号增加;

2) “x”为第一次版本号,表示增加功能时的版本升级,用一位数字表示:“0~9”。与上一产品或项目相比,功能进行了小量的增加或修正时,第一次版本号增加,第二次版本号为零,第二版本号为零时可以省略不写;

3) “s”为主版本号。对产品作重大调整,或与已发行的上一产品相比,在功能与性能上有较大改善时主版本号增加;产品或项目概念全新,第一次完成,版本号为1.0。

3.4.2.6 基线版本标识

内部基线,如计划基线、设计基线等,在版本号前加Build,如Build 1.0;

发行产品基线在版本号前加Release,如Release 2.0。

3.5 配置库管理

3.5.1 配置库(Repository)的分类

配置库分为两类:

1) 文档库(Document Library):由CMO负责管理,主要使用eSM系统管理除程序以外的文档资料(包括图片等);

2) 程序库(Program Library):由PL负责管理,主要使用CVS版本工具对程序代码进行管理。

3.5.2 配置库的建立

3.5.2.1 CCB成立之后,PL即可着手组织建立配置库。所有项目应建立配置库,以便管理各配置项。

3.5.2.2 文档库空间由eSM系统创建,PL仅创建基线文档库,仅PL可以对其操作。

3.5.2.3 程序库主要通过设置版本的分支,来实现对配置项权限管理,基本上要为每个配置项从建立开始就划分成3个不同的分支(如图1):

图1 配置库空间分配和版本迁移策略

1) 私有分支(Private Branch):私有分支对应的是开发人员的私有开发空间。开发人员根据任务分工获得对相应配置项的操作许可之后,他即在自己的私有开发分支上工作,他的所有工作成果体现为在该配置项的私有分支上的版本的推进,除该开发人员外,其他人员均无权操作该私有空间中的元素。

2) 集成分支(Integration Branch):集成分支对应的是开发团队的公共空间。凡是要为同组人员共享的配置项都从该分支获得。即各开发人员必须将私有工作空间中的开发成果归并(Merge)到该分支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开发活动。所有涉及多人协调的开发工作(如集成测试等)都必须工作在这一空间中。该开发团队拥有对该集成分支的读写权限,而其他成员只有只读权限。该分支的管理工作由PL及相关指定人员负责。

3) 公共分支(Common Branch):公共分支对应的是整个软件开发组织的公共空间。各个开发小组在现阶段的任务完成后,将可以发布的版本归并到该分支上,将来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时,以该分支上的版本为准。该分支对组织内的全体软件人员开放只读权限。该分支的管理工作由PL负责。

3.5.2.4 上述定义的3类分支以及文档库由CMO统一管理,根据各开发阶段的实际情况定制相应的版本选取规则,来保证开发活动的正常运作。在变更发生时,应及时做好基线的推进。

3.5.3 分配权限

PL为每个项目成员分配配置库操作权限。一般地,项目成员拥有Add、

Checkin/Checkout、Download等权限,但是不能拥有“删除”权限。PL的权限最高。

3.5.4 配置库的操作与管理

3.5.

4.1 开发人员根据获得的授权的资源进行项目的研发工作,操作配置库,例如Add、Checkin/Checkout、Download等。

3.5.

4.2 PL根据配置管理计划创建与维护基线,“冻结”配置项,控制变更。

3.5.

4.3 配置库的检出

当发生变更且变更评审通过后,或者发现Bug且Bug评审通过后,由PL将Common Branch 中CIs检出至开发人员的Private Branch上,供开发人员进行变更。

3.5.

4.4 配置库的检入

当变更实施结束或Bug修正和测试结束,并通过配置审核后,由PL将变更后的CIs检入到Common Branch。

3.5.

4.5 PL定期清除配置库里的垃圾文件。

3.5.

4.6 PL定期备份配置库。

3.6 配置项和基线管理

3.6.1 CMO根据配置管理计划,对配置项和基线进行分阶段管理。

3.6.2 项目启动

配置项包括需求说明、订单及其评审结果等;项目发布后应封锁该子项目,建立发布基线。

3.6.3 需求分析

系统调研后开发人员进行系统分析,并整理需求分析报告。需求分析报告通过评审并需取得客户的确定。在需求分析报告取得客户的确认后,封锁该子项目,建立需求基线。如需升版则必须通过评审并得到客户的确认。

3.6.4 项目计划

需求分析完成后即可制定项目的开发计划,包括项目总体进度说明、进度跟踪、计划修改、配置管理计划、质量保证计划、测试计划等。项目开发计划评审通过后,封锁该子项目,建立项目计划基线。

3.6.5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可分为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部分。针对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系统设计,配置时应说明系统设计的版本与需求分析报告版本的对应关系。设计书评审通过后,建立设计基线。

3.6.6 编码

编码按功能模块分子项目,即每个模块计作一个配置项。代码基线分别在单元测试结束后建立Alpha版,Alpha测试后建立Beta版,在集成测试时建立Merge后版。

3.6.7 测试

各测试阶段应提供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和测试分析报告,项目启动后应提供项目测试计划书,项目验收结束后应提交项目测试总结报告等。配置时应说明测试的版本与编码版本的对应关系。各阶段测试(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完成后建立测试基线。

3.6.8 交付与验收

在交付前配置审核完成后建立产品基线,产品基线包含程序以及有关文档配置项,包括交付施工文档、工具等。

3.6.9 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应经过部门内部评审,包括项目质量报告、测试报告等。

3.6.10 相关资料与培训

相关资料与培训也应作为配置项纳入配置管理,此部分包括:

1) 相关法律、法规;

2) 必须遵照或项目组约定的技术规范;

3) 与客户或项目组内部重要的交互信息记录,如Question Sheet、会议记录、会谈记录、e-mail和MSN记录;

4) 必要的业务或技术培训等。

3.7 配置变更控制

3.7.1 变更的分类

软件及其相关文档的变更按照变更的影响范围进行分类:

1) A级:变更会影响系统级需求、外部接口、产品价格或者交付期;这类变更必须经过CCB审核并有客户批准和确认。

2) B级:变更会影响配置项间的功能接口、组件级成本或者项目Schedule;这类变更必须由CCB或上级管理部门的批准和认可。

3) C级:变更会影响配置项内部功能的设计和分配;这类变更可以由配置项的管理人员负责批准。

图2 变更控制流程

3.7.2 变更请求的提出

3.7.2.1 由发起者(客户、最终用户或开发部门)确定变更,填写《变更请求/评审单》,描述变更原因和变更内容,并提交给CMO。

3.7.2.2 CMO对填写的申请表是否清晰、明确和完整性进行审查,若CMO发现变更不明确或不完整,应返回申请表给发起者。CMO对通过审查的变更申请分配变更ID,以便跟踪和记录变更信息。

3.7.3 变更评估

3.7.3.1 CMO将《变更请求/评审单》发送给项目经理(或者其他授权人员),由项目经理负责对变更进行评估。

3.7.3.2 变更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变更评估,变更评估要分析每个变更对系统功能、接口、成本、进度以及约定需求的影响,同时还要分析对软件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性能的影响。

3.7.3.3 变更评估产生的文档应描述若实施变更必须变更的配置项、文档和资源;变更评估文档在完成变更评估后发送给CMO。

3.7.3.4 CMO收到评估后的《变更请求/评审单》后,更新变更记录,并安排CCB会议日程。

3.7.4 变更审核

3.7.

4.1 CCB对提交的变更申请进行审核,并根据变更评估确定变更的影响级别;CCB 审核可能的结果有三种:接受变更;拒绝变更;延期变更。CCB也可能需要更多的变更分析的信息。

3.7.

4.2 CCB批准的变更,由CMO将变更项目发送到指定的开发人员(Assigner)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变更工作;对于拒绝的变更,由CMO将CCB拒绝变更的原因发送给发起者,并保存《变更请求/评审单》,更新变更记录,关闭变更活动;需要进一步分析的,由CMO 将变更项目随同 CCB的Question Sheet发送给评估分析人员;对于延期的变更,由CMO对变更的相关文档进行归档,以便在适当时机提交CCB审核。

3.7.

4.3 CMO负责整理CCB会议记录,填写《变更请求/评审单》中相应审核项;更新变更记录,如果是接受变更,还需将要变更的CIs状态改为“修改中”;将变更文档分发给相关人员。

3.7.5 变更实施

3.7.5.1 变更被批准后,PL负责将要变更的CIs以及相关文档迁移至变更负责人的Private Branch上,由变更负责人开始实施变更,并详细记录变更的内容;项目管理部门要对变更的实施进行跟踪。

3.7.5.2 对于代码变更,必须修改设计、代码、测试以及变更正确性的验证。而且与变更相关的文档必须修订,以反映变更。当变更以及测试完成后,进行Merge。

3.7.5.3 对于开发计划、配置管理计划发生变更的,项目组人员要按照变更过的开发计划、配置管理计划提交配置项。

3.7.6 变更确认

3.7.6.1 变更后的程序Merge后必需经过测试组进行回归测试,以确保变更没有引入新的Bug。不会引起程序变更的文档(如计划文档)的变更不需经过测试。

3.7.6.2 通过Merge后测试后,SQA需对变更进行审核,审核的范围一般涉及以下方面:

1) 测试记录;

2) 变更请求;

3) 配置项的检入及检出;

5) 文件的命名;

6) 版本的编号。

3.7.6.3 SQA审核后,开发人员才能生成新的版本,由PL更新到基线库中。

3.7.6.4 PL应重新标识所有被影响的配置项及版本。

3.7.6.5 A级和B级的变更项也可能直到下次系统发行版本时才生成。

3.7.6.6 生成新版本后,CMO负责收集所有变更信息归档,修改变更CIs状态为“正式发布”,关闭变更,并将变更报告发送给发起者。

3.8 配置状态报告

3.8.1 配置状态报告的目的

记录和报告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演化状态。

3.8.2 配置状态报告记录的内容

配置状态报告记录的内容包括:

2) 软件和文档的标识;

3) 目前状态;

4) 基线演化状态;

5) 变更状态;

6) 版本交付信息等。

3.8.3 配置状态报告的生成

配置管理报告自第一个基线创建时建立,由配置管理系统生成,及时反映当前配置状态。

3.9 配置审核

3.9.1 配置审核的类别

配置审核分为:

1) 功能配置审核(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Audit,FCA):审核软件功能是否与需求一致,并符合基线文档要求;通常要审查测试方法、流程、报告和设计文档等。

2) 物理配置审核(Physical Configuration Audit,PCA):审核要交付的组成项是否存在,是否包含所有必需的项目,如正确版本的源代码、资源、文档、安装说明等等。

3.9.2 配置审核执行的时机

通常选择以下几种情况由SQA负责实施配置审核:

1) 软件产品交付或是软件产品正式发行前;

2) 软件开发的阶段工作结束后;

3) 在产品维护工作中,定期地进行。

3.9.3 不符合项的处理

对配置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现象,SQA进行记录,并填写《不符合项报告》,交由责任部门限期进行纠正,SQA负责纠正措施的验证。所有的不符合项报告均关闭后,才能发布新版本。

3.10 发行管理

3.10.1 通过配置审核后,由项目经理负责生产新版本,并由PL检入产品库中,并按照5.4节配置标识规则进行版本标识。

3.10.2 交付管理

这里“交付”是指从配置库中提取配置项,交付给客户或项目外的人员。交付出去的配置项必须有据可查,避免发生混乱。流程如下:

1) “索取人”向CCB提出交付申请。

2) CCB审批该申请。如果该申请不合法(合理),则拒绝交付配置项。如果同意交付,CCB应给出详细的交付清单。

3) PL依据CCB的批示,从配置库中提取配置项交付给“索取人”。

4) “索取人”验收后签字。

四. 可行性流程:

1)客户意见反馈/市场需求收集;

2)产生新的需求,制定新的项目;

3)项目立项;(项目立项方案);

4)需求确定(需求说明书);

5)对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开发/测试及其他相关人员),需求原型demo;

6)制定开发计划(项目周期表,数据库结构等);

7)按照制定的计划,在时间节点内完成开发任务;

8)制定测试计划;

9)按照制定的计划,在时间节点内完成测试用例的编写、评审、修改;

10)在规定时间完成开发任务,并转交测试,同时上传SVN测试第一版本;

11)测试一轮完成,提交BUG,研发修复BUG,提交第二测试版本,并上传SVN;12)完成第二轮测试(可能的第三轮测试)验证修复的BUG,完成程序的测试;13)部署正式环境,上传SVN正式环境第一版本,测试正式环境进行测试;

14)完全全部测试任务,整理QC中关于当前项目的BUG提交信息,综合产生图表,并编辑测试结果报告;

15)编写使用说明书;

16)程序上线(交付客户)。

配置管理规程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M)的目的是通过执行版本控制、变更控制等规程,以及使用配置管理软件,来保证所有配置项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 配置管理过程域的四个主要规程: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配置库管理-配置版本控制-配置变更控制 定义 1.工作成果(Work Product) 项目研发和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工作成果,例如文档、程序和数据等。 2.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 CI) 所有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配置项主要有两大类: (1)属于产品组成部分的工作成果,例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源代码、测试用例等。 (2)项目管理中产生的文档。如计划、报告等。这些文档虽然不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但是值得保存。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标识符、名称、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所有配置项都须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3.基线(Baseline) 基线由一组配置项组成,并且这些配置项已被“冻结”,任何人不能再随意修改(见变更控制规程)。基线通常在里程碑处建立,所以一个产品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基线。基线的主要属性有:标识符、名称、版本、日期等。通常将交付给客户的基线称为一个“Release”,为内部开发所用的基线则称为一个“Build”。 4.项目配置管理员(Project Configuration Manager) 为了提高配置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项目需要有专人为项目制定《配置管理计划》,创建和维护配置库,在本文档中,该负责人称为项目配置管理员。在公司,项目支持负责人担任项目配置管理员的角色。 5.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 CCB) 项目CCB对项目内配置管理的各项活动拥有决策权(例如审批配置管理计划,审批变更请求等)。对于配置管理而言,项目CCB是决策者,而项目配置管理员是执行者。项目CCB的人数视项目的规模而定。通常项目CCB由项目经理、资深项目成员等人组成,项目经理为项目CCB负责人。CCB的决策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1.1 配置管理流程介绍 配置管理的流程下图所示:

项目配置管理过程规范方案

研发体系 研发中心

范文范例参考 1.0 发布EPG 202 2.9.25 MSG 2022.9.25 注:对该文件内容增加、删除或者修改均需填写此修订记录,详细记载变更信息,以保证其可追溯性。

1. 前言 (4) 1.1. 目的 (4) 1.2. 合用范围 (4) 1.3. 术语 (4) 2. 职责说明 (5) 3. 输入 (5) 4. 入口准则 (5) 5. 活动 (6) 5.1. 活动关系图 (6) 5.1.1. 配置管理流程图 (6) 5.1.2. 配置变更流程图 (7) 5.2. 活动描述 (7) 5.2.1.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7) 5.2.2. 建立配置库 (8) 5.2.3. 建立配置项 (8) 5.2.4. 基线建立及发布过程 (8) 5.2.5. 配置变更 (9) 5.2.6. 配置审计 (9) 5.2.7. 备份 (10) 6. 输出 (10) 7. 出口准则 (10) 8. 本过程裁剪规定 (10)

用于描述配置管理过程,规范配置管理的操作。 合用于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对各类软件项目的配置管理活动。 :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配置控制委员会,每一个项目组需要建立项目级的CCB 作为变更控制权威。 CCB 由 PPQA、项目经理、测试经理、配置管理员构成,有时也可以包括客户代表、高层经理。 CCB 组长可以是PPQA 或者高层经理,但不能是项目经理。 基线,是开辟过程中标识出的里程碑所交付的一个或者多个配置项,它有三个特征:( 1)已 经过正式的评审和批准;(2)作为项目发展和产品升级的基础。基线变更必须经过CCB 审批。 可以分为物理审计和功能审计。前者审查配置项的外在特征的正确性与一致性;后者审查配 置项内容的正确性与一致性。 确认配置项标识的正确性; 确认已受控配置项的更改是受到控制的; 验证配置库内容与相应记录之间的一致性; 验证配置管理活动与相应记录之间的一致性; 验证配置管理工作是否符合合用的标准和规程; 验证配置管理系统与系统备份的有效性、一致性等。 验证当前基线所含配置项对前一基线所含配置项的追溯性; 确认当前基线所含配置项均正确反映了项目需求; 评估基线的完整性; 验证当前基线和各基线间所含配置项的一致性; 验证配置库内容的完备性和正确性等。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规范 配置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软件的版本管理、配置项管理、变更管理等方面。一个合理的配置管理规范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并且有助于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下面是一个针对配置管理的规范,包括了配置管理的目标、流程和责任。 一、配置管理的目标 1. 提高开发效率:通过规范的配置管理流程,减少了重复的工作,提高开发效率。 2. 确保版本一致性:配置管理可以确保不同开发者之间工作内容的一致性,避免了版本冲突和错误。 3. 控制变更风险:配置管理可以追踪软件版本的变化,并在需要时进行必要的回退操作,降低变更风险。 二、配置管理的流程 1. 管理配置项 (1)定义所有的配置项:明确所有需要进行配置管理的项,包括源代码、文档、测试数据等。 (2)标识配置项:对每个配置项进行唯一标识,便于跟踪和管理。 (3)建立配置项库:建立一个中央的配置项库,记录所有配置项的详细信息,包括版本、修改日期、修改人等。 (4)配置项的版本管理:对每个配置项进行版本管理,确保每个版本的变更能够被记录和追踪。 2. 变更管理

(1)变更申请: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变更申请,申请内容应包 括变更的原因和目的。 (2)变更评审:由配置管理团队进行变更评审,评估变更的 必要性和影响。 (3)变更审批:对通过评审的变更进行批准,并确定变更的 实施计划。 (4)变更实施:按照变更的实施计划进行变更操作,确保变 更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5)变更验证:验证变更的效果,确保变更没有引入新的错 误或问题。 3. 版本发布 (1)版本发布计划:制定版本发布计划,明确发布时间和发 布内容。 (2)发布准备:对即将发布的版本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 括构建、测试和文档整理等。 (3)版本发布:按照发布计划进行版本发布操作,确保发布 过程的稳定和可控。 (4)版本验证:对发布的版本进行验证,确保版本的正确性 和稳定性。 (5)版本控制:记录并管理已发布版本的信息,以供后续参 考和回退操作。 三、配置管理的责任 1. 开发人员:负责对自己的代码进行版本管理,确保代码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并遵守配置管理规范的要求。 2. 配置管理员:负责配置管理流程的执行,包括配置项的标识、

配置管理过程

配置管理过程

变更记录 注:修订类型:A——增加,M——修改,D——删除

一、目标和范围 在公司的运维服务过程中配置管理是重要的一环,所有的硬件或者软件都用于自己的配置信息,只有了解到对应的配置信息才会给运维人员带来便利。在日常的运维中配置管理十分严格。发生配置变更后需要提交对应的文件以便于客户的管理和日后工作的便利 2.1目标 配置管理的任务是记录和维护IT环境各设备的准确配置项,包括这些设备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些记录信息提供给其他的管理人员,以支持IT服务。 配置管理的目标: 管理本流程管辖范围下的运维服务部及IT配置项和IT服务关系 维护和完善IT信息中心的配置信息完整性,以及与真实环境的一致性 为运维服务的其他流程和服务提供准确信息 2.2范围 配置管理的范围是为保证运维对象正常运行所需要管理的IT组件及相应的属性信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涉及IT服务中的各种应用系统及IT基础设施,它们可能包括各种服务、软件、硬件、文档等运维对象中所有必须控制的组成部分。 2.3术语定义 配置管理: 指识别和确认服务系统的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状态和变更请求、检验配置项的正确和完整性等活动构成的管理活动。 配置管理流程: 是一系列针对IT基础架构组成元素的计划、记录、管理、审核的流程。

配置管理数据库: 保存所有配置项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信息。 配置项: 是指运维对象组件或与其有关的项目,包括软件、硬件和各种文档。这些组件或项目已经或将要受到配置管理的控制。是配置管理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 配置基线: 指一个服务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的配置状况。 2.4角色与职责

配置管理流程及配置控制过程

配置管理流程及配置控制过程 配置管理是一种系统和程序工程的方法,用于在特定时间内,对系统、软件或硬件的多个版本和组成部分进行控制、追踪、审计、发布和变更管理。配置管理通常涉及版本控制、变更管理、权限管理、发布管理和审计等方面,以下是关于配置管理过程的详细说明。 一、配置计划 配置计划是在整个项目开始之前,对配置管理的范围、目标、策略、角色和责任进行定义的过程。这涉及到确定哪些资产需要进行配置管理,哪些不需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管理这些资产。此外,还要确定配置管理的技术手段,如使用哪些配置管理工具,如何分类和命名资产等。同时,为了确保配置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明确各成员在配置管理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进行配置计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配置管理的范围。这涉及到确定需要管理的资产的范围,包括哪些系 统、软件、硬件、文档等需要进行配置管理。 2.确定配置管理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包括确保软件质量、提高开发效率、 保护客户数据等。 3.制定配置管理的策略。这包括如何分类和命名资产,如何进行版本控制, 如何处理变更请求,如何进行发布管理等。 4.选择配置管理的工具。可以选择使用各种配置管理工具,如版本控制系统、 问题跟踪系统、变更管理系统等 5.确定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这包括确定配置管理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 发布人员等的角色和责任。 二、配置标识 在确定了需要配置管理的资产之后,需要对这些资产进行标识,以便能够准确地跟踪和控制这些资产。配置标识包括给每个资产赋予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及为每个标识符创建一个包含所有重要信息的配置项数据库或电子表格。此

外,为了便于搜索和识别,还需要为每个资产创建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型、版本、来源、用途等信息。 在进行配置标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为每个资产分配唯一的标识符。这个标识符应该简单易记,并且不容易混 淆。 2. 2 为每个资产创建包含重要信息的数据库或电子表格。这些信息应该包括 资产的名称、类型、版本、来源等信息. 3. 为每个资产创建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应该包括的资产信息以便于搜索和识别. 4息应该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型、版本、来源、用途等,以便于搜索和识别。 3.5息应该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型、版本、来源信息等. 6. 确定如何分类和组 织资产。这涉及到将资产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类和组织,以便于查找和管理4.为每个资产分配唯一的标识符。这个标识符应该是简单易记且不容易混淆 的。可以使用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标识符,例如“CM12345”,其中“CM”代表配置项的类别或类型,“12345”则是顺序编号。 5.为每个资产创建包含重要信息的数据库或电子表格。这些信息应该包括资 产的名称、类型、版本、来源等信息。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 或在线数据库来创建和管理这些信息。表格中可以添加列来存储这些信息,例如“名称”、“类型”、“版本”、“来源”等。 6.为每个资产创建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应该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型、版本、 来源、用途等信息,以便于搜索和识别。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或专门的元数据管理工具来创建和管理元数据。在创建元数据时,应该考虑到可能需要的搜索和筛选条件,以及如何将元数据与资产关联起来。 7.确定如何分类和组织资产。这涉及到将资产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类和组织, 以便于查找和管理。可以按照资产的类型或用途来分类,例如将配置项分为“系统类”、“应用类”、“文档类”等。还可以创建子类别或子目录来进一步组织资产,例如在“应用类”下创建“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子类别。

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流程

版本历史

目录 1简介 (1) 1.1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引用文件 (1) 1.4术语和缩略语表 (1) 2过程总体描述 (3) 2.1过程概述 (3) 2.2过程流程图 (4) 3过程活动描述 (5) 3.1步骤1:创建配置库 (5) 3.2步骤2: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5) 3.3步骤3:评审通过? (6) 3.4步骤4:完成工作产品 (7) 3.5步骤5:配置库管理 (8) 3.6步骤6:配置项控制 (9) 3.7步骤7:基线管理 (12) 3.8步骤8:报告配置状态 (13) 4附录 (14) 附录A配置管理模板 (14) 附录B公司标准目录结构 (14)

1 简介 1.1 目的 配置管理是一种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技术,目的是使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错误降为最小并最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完整、明确的记载开发过程中的历史变更,形成规范化的文档。使日后的维护和升级得到保证,保护代码资源,积累软件财富,提高软件重用率,加快投资回报。 1.2 适用范围 汉柏科技有限公司 1.3 引用文件 无 1.4 术语和缩略语表 ●SCM:软件配置管理,是一套规范、高效的软件开发基础结构。通过对软 件开发过程的各种输出物进行管理,保证开发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可追 溯性。 ●配置项:配置管理的对象,简单来讲它符合以下任意一个特点: ◆它会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成员共同使用; ◆它会随着项目的开展而发生变化; ◆对项目重要的工作产品; ◆一些工作产品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一个变化其他的就会受到影响。 ●基线: ◆项目存储库中每个工件版本在特定时期的一个“快照”。它提供一个正式标准,

软件开发中的配置管理流程

软件开发中的配置管理流程作为软件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简称CM)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开发团队实现代码的版本控制,还能够为项目的迭代和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就以软件开发中的配置管理流程为主题,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什么是配置管理? 在软件开发领域,配置管理指的是一系列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配置项,如代码、文档、测试用例等。通过对这些配置项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团队可以更好地实现代码的版本控制、问题跟踪、变更管理等。配置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软件开发团队始终可以准确地复制、重建和管理软件产品的不同版本,并确保这些版本在开发和部署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二、配置管理的重要性 配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无比显著。它可以为开发团队提供以下多个方面的好处。

1.版本控制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的变动和更新是常有的事情。为了让团队成员能够对代码的变动和升级做出及时的反馈和响应,需要有效的版本控制方案来帮助我们保持代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如果需要在之后的时候回溯到之前的某一个版本或者修复某一个已知的问题,有效的版本控制方案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定位到问题所在代码并快速解决。 2.团队协作 配置管理可以帮助开发团队中所有成员协同工作,共享代码和资源,防止出现相互冲突的代码更改,保障代码质量。借助版本控制和变更管理等工具,开发团队的开发、测试和运维人员可以更好地协作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质量控制

配置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变动和更改进行追踪和记录,这样可以提供更加严格的代码审查和测试流程,以保证我们所提交的代码质量更加稳定和可靠,避免代码质量问题的不可预知性。 4.变更管理 在软件开发中,变更管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为了避免快速迭代过程中的代码混乱,团队可能希望减少代码的修改,但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还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更需求,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变更管理工具来帮助开发者快速响应这些变更需求,同时确保代码的可维护性和代码库的清晰性。 三、配置管理的基本原则 为了让配置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开发团队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这几个原则包括版本控制、变更控制、构建自动化、测试自动化等。 1.版本控制

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流程 配置管理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配置项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开发过程中的配置项可追踪和可控。良好的配置管理流程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加快产品开发周期,并帮助团队更好地进行协作。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套完整的配置管理流程。 首先,配置管理开始于需求阶段。在需求定义环节,应该明确定义配置管理规则,并与所有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共识。根据这些规则,团队可以建立一个配置管理计划,其中包含了所需工具和流程。这样可以确保在项目初期就具备了一套完备的配置管理框架。 接下来是配置项的标识和版本控制。每个软件配置项都应该有一个唯一标识符,以便能够准确定位到具体的配置项。同时,为每个配置项建立版本控制机制,确保开发团队能够追踪和管理每个版本的变更。这有助于解决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方便回滚和追溯。 然后是配置项的发布管理。配置管理团队应该负责将经过测试和验证的配置项发布到相应的目标环境中。在发布之前,需要对配置项进行充分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和其他配置项的兼容性。只有通过了测试的才能发布到生产环境中,以避免可能的问题和故障。 在配置项的发布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和定期审核。跟踪和审核的目的是确保配置项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得到监控,并进

行必要的维护和更新。定期的审核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这对于项目的稳定运行和持续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配置管理流程还需要建立一套变更管理机制。在开发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需求变更或错误修复的情况,而这些变更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控制。通过建立变更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和跟踪每个变更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范围,从而减少潜在的风险和错误。 在实施配置管理流程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支持和辅助。例如,版本控制工具可以用来管理和控制配置项的版本;问题跟踪工具可以用来跟踪和记录项目中的问题和变更;自动化构建工具可以用来更快地生成和部署配置项。这些工具的使用将大大提高配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配置管理流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明确定义规则,建立配置管理计划,进行标识和版本控制,发布和跟踪配置项,以及建立变更管理机制,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使用相关工具的支持也能够提高配置管理的效率。良好的配置管理流程将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软件配置管理规范流程

1 概述 1.1 目的 本文档主要目的在于规范项目配置管理活动,确保配置项正确地唯一标识并且易于存取,保证基线配置项的更改受控,明确基线状态,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建立和维护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1.2 适用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不同类别的软件产品和软件项目开发工程的配置管理活动,针对项目不同在流程上作适当的删减。配置管理可采用各种工具及手工办法,本文件以CVS(并行版本系统)配置管理工具为例,规定公司的配置管理办法,使用其他工具时也可对应本文件的要求参照执行。 1.3 术语和缩略语 1.3.1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 软件配置管理是对软件修改进行标识、组织和控制的技术,用来协调和控制整个过程。是通过技术或行政手段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配置管理的目标是记录软件产品的演化过程,确保软件开发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精确的不同版本的产品配置。 1.3.2 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CI) 凡是纳入配置管理范畴的工作成果统称为配置项,配置项逻辑上组成软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一般是可以单独进行设计、实施和测试的。 每个配置项的主要属性有:名称、标签、文件状态、版本、作者、日期等。所有配置项都被保存在配置库里,确保不会混淆、丢失。配置项及其历史记录反映了软件的演化过程。 1.3.3 基线(Baseline) 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基线就是一个配置项或一组配置项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间点上通过正式评审而进入正式受控的一种状态,这些配置项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逻辑实体,而这个过程被称为“基线化”。每一个基线都是其下一步开发的出发点和参考点。基线确定了元素(配置项)的一个版本,且只确定一个版本。一般情况下,基线一般在指定的里程碑处创建,并与项目中的里程碑保持同步。每个基线都将接受配置管理的严格控制,基线中的配置项被“冻结”了,不能再被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目录 1. 目的 (2) 2. 范围 (2) 3. 职责 (2) 4. 工作程序 (2) 4.1置于配置管理下的软件工作产品 (2) 4.2SCCB人员 (2) 4.3 配置管理过程 (3) 4.3.1 计划和配置环境 (3) 4.3.2 基线配置项的管理过程 (4) 4.4 配置管理活动 (6) 5. 参考资料 (6)

1.目的 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是在整个项目周期中建立和维护整个项目及相关产品的完整性及一致性. •在每一个项目中清楚分配SCM人员及任务. •保证软件项目的配置管理活动是有计划的; •SCM贯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 •所选择的软件工作产品是确定的, 受控的, 可访问和可使用的 •对已经确定的软件工作产品的变更是受控的; •SCM贯穿外部软件产品交付、内部软件交付及内部支持工具开发的整个过程. •软件项目中确认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的产品或工件要置于配置管理系统之中并且可被相关人员访问. •在项目生命周期中, 有关部门要对软件基线和SCM行为进行定期检查. 2.范围 •新的软件项目; •基于以往项目进行修改的软件项目。 3.职责 1)SCCB负责审定软件基线的建立和配置项的标识;软件基线审批和针对基线变更的审批;审定由软件基线库生成的产品. 2)配置管理员负责实施项目的配置管理;负责执行SCCB确认的工作,并将配置管理活动通知受影响的组和个人。 3)高级管理者定期审核配置管理活动。 4.工作程序 4.1置于配置管理下的软件工作产品 置于配置管理下的工作产品通常包括: •各种标准(代码书写标准、设计标准等) •计划(开发计划、配置管理、质量保证计划等) •软件需求说明书及相关的演示模型和文档 •设计文档 •软件源代码 •数据库文件 •测试计划、测试程序和数据 •软件操作手册 •各种跟踪记录、测试记录、评审报告等 •其他与软件开发及管理相关的和必要的文档等 4.2SCCB人员 SCCB由研发经理、项目经理、软件项目经理、客户经理、质量保证经理、相关部门代表组成, 具有软件变更及配置变更审批权的小组.

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与流程(八)

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与流程 网络虚拟私人网络(VPN)是一种在公共网络上建立私密连接的技术方案,它可以保障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VPN已经成为无数企业和个人的选择,无论是远程办公、跨地域互联还是个人隐私保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分享一些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和流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工具。 一、选择合适的VPN协议和技术 选择合适的VPN协议和技术是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第一步。常 见的VPN协议包括PPTP、L2TP/IPSec、OpenVPN等,每种协议都有自 己的优缺点。PPTP是一种简单易用的协议,但安全性较低; L2TP/IPSec结合了两种协议的优势,提供较高的安全性;OpenVPN是 一种基于SSL/TLS的开源协议,安全性和灵活性都表现优秀。在选择时,需根据实际需求权衡各种因素。 二、搭建服务器端VPN 搭建服务器端VPN是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重要一步。首先,选 择一台可靠的服务器作为VPN服务器,确保硬件和软件都能达到要求。然后,在服务器上安装所选协议的相应软件,根据软件提供的步骤进 行配置。最后,为用户分配VPN账号和密码,并设定访问权限和限制。 三、配置客户端VPN 配置客户端VPN是连接到VPN服务器的关键。根据所选协议和客 户端设备的操作系统,下载相应的VPN客户端软件。安装和打开软件

后,根据VPN服务器提供的信息填写服务器地址、账号和密码等,然 后点击连接按钮进行连接。如果一切顺利,客户端将成功连接到VPN 服务器,实现虚拟私人网络的建立。 四、管理VPN连接和安全 管理VPN连接和保障安全是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企业网络来说,需要对员工进行VPN使用培训,确保他们了 解VPN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此外,定期检查和更新服务器和 客户端的安全补丁,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防止潜在漏洞被攻击。 五、优化VPN性能和速度 VPN的性能和速度对用户体验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优化VPN性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选择高质量的VPN服务提供商,他们通常 会提供更稳定和快速的服务。其次,选择距离较近的服务器,减少传 输延迟。另外,优化本地网络设置,关闭不必要的网络应用和服务, 释放带宽资源。最后,及时清理和优化客户端设备的垃圾文件和缓存,提升设备性能。 六、应对常见VPN问题和故障 在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故障。 常见的问题包括无法连接到VPN服务器、连接不稳定、速度慢等。此时,可以尝试重新启动VPN客户端和服务器,检查账号和密码是否正确,排除网络设备和路由器的问题等。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可以联系VPN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持部门,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 总结:

配置管理流程手册v1.0

XXX有限公司ISO20000体系文件配置管理流程手册

文档信息 版本记录

目录 1.目的与范围 (4) 1.1编写目的 (4) 1.2适用范围 (4) 2.制定依据 (4) 3.术语定义 (5) 4.角色及职责 (5) 5.具体条款 (5) 5.1 执行策略 (5) 5.1.1总体策略 (5) 5.1.2配置项审计策略 (6) 5.1.3配置项更新策略 (6) 5.2 流程相关定义 (6) 5.2.1配置项分类及属性 (6) 5.2.2配置项关系 (6) 5.2.3配置项状态 (6) 5.3 输入及输出 (7) 5.3.1流程触发条件 (7) 5.3.2输入 (7) 5.3.3输出 (7) 5.4 过程概览 (8) 5.4.1过程概览 (8) 5.4.2主要活动说明 (8) 6.相关文件与记录 (9)

1.目的与范围 1.1编写目的 本文件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IT运维环境,并向其他管理流程提供相关信息和支持,如:事件管理的配置项定位,变更管理的风险评估,问题管理的相关性分析等。 通过配置管理流程的定义,将建立一个完整的配置项管理体系,从而实现: ❑管理范围内的配置项(CI)被识别和记录下来; ❑配置项当前和历史状态得到汇报; ❑配置项记录的完整性得到维护和确认。 1.2适用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XXX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的运维及IT服务部(以下简称“运维及IT服务部”),本文档所规定的IT服务是指运维及IT服务部为公司研发部门所提供的IT 服务。 IT服务团队对所有运维管理对象的各配置项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 ❑硬件: ⏹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 ❑软件: ⏹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 ⏹应用软件。 ❑机房环境: ⏹包括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 2.制定依据 ISO/IEC 20000-1:2011。

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与流程(二)

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与流程 在当今数字时代,网络安全成为企业和个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使用虚 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来建立加密通讯管道。本文将重点介绍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与流程,帮助读者更好地 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 一、选择合适的VPN协议 在配置VPN之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VPN协议。目前常见 的VPN协议有PPTP、L2TP/IPsec、SSTP和OpenVPN等。每种协议都有 各自的优缺点,比如PPTP配置简单但安全性相对较低,而OpenVPN则 是目前最为安全和灵活的VPN协议。选择合适的协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包括对安全性的要求、使用环境以及设备兼容性等。 二、配置VPN服务器 配置VPN服务器是建立VPN连接的第一步。通常情况下,服务器 端应该是一台具备稳定网络和高性能的服务器,可以选择云服务器或 者自建服务器。然后,安装并配置所选择的VPN软件,根据软件提供 的向导设置相关配置,如IP地址、端口号、加密算法等。 三、设置VPN客户端 一旦VPN服务器配置完成,接下来需要设置VPN客户端。VPN客 户端是用于与服务器进行连接和通信的工具。根据所选VPN协议的不同,客户端软件也会有所差异。在Windows系统中,可以使用内置的

VPN客户端,或者选择一些第三方软件。对于移动设备,可以在应用商店中下载相应的VPN客户端。 四、配置VPN连接 配置VPN连接是连接VPN服务器的关键步骤。对于Windows系统,可以在“网络和Internet设置”中找到VPN设置选项。在这里,需要 输入服务器地址、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并选择相应的连接类型和协议。对于移动设备,可以在系统设置中找到VPN选项,然后输入相关 配置参数。 五、测试VPN连接 在配置完成后,一定要进行VPN连接的测试。可以尝试连接到 VPN服务器,并访问一些内部网络资源或者浏览器访问某个特定网站,以确认VPN连接是否正常。如果连接失败,可以根据错误信息进行排 查和修复。 六、VPN管理与维护 配置完成后,还需要进行VPN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这包括监控 VPN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定期更新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以及处理用户账户和权限等。此外,还应该定期审查VPN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根 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 七、克服常见问题与优化VPN性能 在使用VPN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比如连接速度慢、断线频繁等。这时可以考虑优化VPN的性能。一些常用的优化方

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与流程(九)

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与流程 一、引言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安全的日益重要,很多组织 机构和个人都开始重视配置和管理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隧道建立私密传输通道的技术, 它可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提供远程访问和跨地域连通的便利。本文 将介绍一些配置和管理网络VPN的技巧与流程。 二、选择合适的VPN协议 在配置网络VPN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VPN协议。常见 的VPN协议有PPTP、L2TP/IPSec、OpenVPN等。PPTP是最常用的协议,配置简单,但安全性较低;L2TP/IPSec结合了L2TP和IPSec的优点,提供较高的安全性;而OpenVPN则是一种开放源代码的协议,支持跨 平台,并提供高度的安全性。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VPN 协议非常关键。 三、购买和配置VPN服务 在购买和配置VPN服务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可靠的VPN服务提供商。网络上有很多VPN服务提供商,但并非都是可靠的。我们需要选择有良好口碑和信誉的服务提供商,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配置VPN服务器。一般情况下,VPN服务提供商会提供详细的 配置教程,我们可以根据教程逐步配置VPN服务器,包括设置IP地址、端口、加密方式等。 3. 使用双因素认证。为了进一步提升VPN的安全性,我们可以启用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要求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外,还需 要输入一次性验证码或使用指纹识别等方式进行身份验证。 四、网络拓扑设计 在配置和管理网络VPN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网络拓扑设计,以确 保VPN的稳定性和性能。 1. 考虑带宽需求。VPN需要占用一定的带宽资源,我们需要根据 实际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带宽。 2. 配置防火墙和路由器。为了实现VPN的正常工作,我们需要在防火墙和路由器上进行相应的配置,允许VPN流量通过。 3. 选择合适的VPN连接模式。常用的VPN连接模式有站点到站点(Site-to-Site)和远程访问(Remote Access)两种。站点到站点适 用于连接多个办公地点,而远程访问适用于个人在外部网络上访问内 部网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模式。 五、VPN安全和管理 配置和管理网络VPN时,我们要重视VPN的安全性和有效的管理 措施。

配置变更管理流程

配置变更管理流程配置变更管理流程 文件名称:配置变更管理流程 文件编号:技术部V1.0 编写部门:技术部 审批人:安全管理部门 版本号:V1.0 编写人:技术部 发布时间:2016-04-12 密级:内部

第1页共8页 目录: 1.引言 2.安全配置变更管理流程 3.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主要内容 4.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具体步骤 5.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实施方法 6.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监督与评估 7.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改进 1.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配置变更管理流程是指对系统、网络、应用程序等进行修改、更新、升级、维护等操作的管理过程。本文档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配置变更的部门和人员。 2.安全配置变更管理流程 安全配置变更管理流程是指在配置变更管理流程中,针对安全问题的管理过程。安全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目的是保证配置变更的安全性和可控性,防止安全漏洞的产生和扩大。 3.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主要内容 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配置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批、实施、测试、验证和记录等环节。其中,安全配置变更管理流程还包括安全需求的评估、安全控制的实施和安全测试等环节。 4.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具体步骤

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具体步骤包括:4.1 配置变更申请 4.2 配置变更评估 4.3 配置变更审批 4.4 配置变更实施 4.5 配置变更测试 4.6 配置变更验证 4.7 配置变更记录 5.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实施方法

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实施方法包括:制定配置变更管理制度、建立配置变更管理流程、培训配置变更管理人员、建立配置变更管理数据库、实施配置变更管理工具等。 6.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监督与评估 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监督与评估是指对配置变更管理流程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监督与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抽查、评估报告等。 7.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改进 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改进是指对配置变更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配置变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改进的方法包括:分析配置变更管理流程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等。 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第一章总则

配置管理及变更过程

配置管理和变更控制过程 1.目的 规范公司配置管理过程,保证在整个软件产品/项目的生命周期中, 建立并维护软件工作产品的完整性。 其涉及: •识别配置项。 •策划和执行配置管理活动。 •系统地控制变更。 •在整个软件产品/项目生命周期中,维护配置的完整性和可追踪性。 2.适用范围 涉及部门: •事业部内涉及软件产品/行业项目研发的各开发组织涉及业务: •软件产品/项目开发中的配置和变更管理活动 •发版产品的软件资产完整性保障 3.定义Definition 软件配置管理(SCM,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是在整个软件生存周期中管理开发过程和软件产品的方法和规程,它标识、定义系统中软件项并指定基线;控制软件项的修改和发行;记录和报告软件项的状态和修改申请;保证软件项的完整性、协调性和正确性;以及控制软件项的储存、装载和交付。 配置项(Configuration Item):由配置管理视为一个单一整体而进行处理的工作产品(例如:在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形式和各种版本的文档、程序、数据等)以及完成工作产品所需的软件工具和支持系统。 基线(Baseline):已经通过正式的同级评审而获得认可,可以作为一个基本纲领为今后工作服务并且只能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才可改变的一个或多

个软件配置项。 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Software 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简称SCCB):负责评价和批准(或不批准)建立基线,评价和批准(或不批准)对基线化配置项所提出的变更,并负责保证那些已批准的变更能得到实施的组织。 4.角色与职责定义

配置管理流程(整理)

流程图 1) PM :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是负责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项目经理负责一个项 目的计划,执行及结束关闭。目前,项目经理管理角色在多种行业中得到应用,尤其是在建筑、网络技术、通信、软件开发等行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项目经理的主要对项目目标的完成负责。项目目标包括项目的项目范围,成本,进度,质量,沟通等多维目标,项目经理通过专业努力,组织团队按项目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 PMI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讨论和制定了一套有关项目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论,形成一套专业的指导体系,强有力地支持了项目经理的专业化发展。 从从业角度,项目经理有时会获得企业法人代表或项目拥有者的授权,在工程项目中全面负责,成为企业法定代表或项目拥有者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人。

2)CCB:CCB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又名配置控制委员会(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变更控制委员会 软件开发活动中公认变更控制委员会为最好的策略之一 CCB的组成 CCB可以由一个小组担任,也可以由多个不同的组担任,负责做出决定究竟将哪些已建议需求变更或新产品特性付诸应用。典型的变更控制委员会会同样决定在哪一些版本中纠正哪些错误。 CCB的成员应当能代表变更涉及的团体。其可能包括如下方面的代表: 1.产品或计划管理部门 2.项目管理部门 3.开发部门 4.测试或质量保证部门 5.市场部或客户代表 6.制作用户文档的部门 7.技术支持部门 8.帮助桌面或用户支持热线部门 9.配置管理部门 当组建包含软硬件两方面项目的CCB时,还应当包含来自硬件工程、系统工程、制造部门或者硬件质量保证和配置管理的代表。 CCB是系统集成项目的所有者权益代表,负载裁定接受那些变更。CCB由项目所涉及的多方成员共同组成,通常包括用户和实施方的决策人员。CCB是决策机构,不是作业机构,通常CCB的工作是通过评审手段来决定项目是否能变更,单不提出变更方案。 CCB的作用 1、批准配置项的标识,以及信息系统的基线建立 2、制定访问控制策略 3、建立更改基线的设置,审核变更申请 4、根据配置管理员的报告决定相应的对策 3)CMO: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ficer,配置管理员 根据配置管理计划执行各项管理任务,定期向CCB提交报告,并列席CCB的例会。 其具体职责为以下几项: 文件配置管理工具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各配置项的管理与维护; 执行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方案; 完成配置审计并提交报告; 对开发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 识别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拟就解决方案; 4)SIO:System Integration Officer,系统集成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