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步骤:1.选择用地并分析用地条件;2.根据有关定额标准,确定小区人口规模和各项用地规模及建筑面积指标;3.分析用地与周围地区的关系;4.根据当地特色及条件,选择住宅类型、确定住宅数量、层数;5.确定小区规划结构,道路交通组织方式,公建体系和绿化体系布置,强化人、社会、环境的需求与协调关系;6.根据近年城市居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参考各项小区建设定额指标,确定小区公共建筑项目规模;7.布置小区建筑群组,突出空间合理性与特色;8.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9.小区绿化系统及室外活动场地规划设计;10.局部地段室外环境及设施设计;11.计算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总体设计原则:1.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2.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3.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决定居住环境的因素:1.社会生产力水平;2.自然条件,气温、通风、湿度、雨量、地形地貌影响着居住形态;

3.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

4.科学技术进步;

5.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6.规划布局思想。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1.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2.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3.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4.饮水供水系统;5.供热取暖系统;6.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共享社区原则: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亨景象、公平参与。居住区组成基本单位的演变:1.街坊;2.邻里单位;3.居住小区;4.社区;5.综合区;6.综合体。街坊的主要缺点:

1.街坊面积小,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2.汽车交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噪声、废气还严重地影响沿街坊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很差;

3.街坊面积小,很难为居民设置公共绿地和运动设施;

4.道路交叉口过多,而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

5.市政工程密度大(道路、管线),城市总投资高。邻里单位六个特点:1.邻里单位四周应为城市干道所包围,城市干道不穿入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的道路为尽端式;3.以一个小学校的规模来决定邻里单位的规模(居住密度45 户/ha,我国目前250 户/ha);4.小学校应布置在邻里单位中心,使步行交通内向,与车行尽端路的交通互不干扰;5.儿童上学的半径不大于800m(邻里单位的用地控制在40ha 之内);

6.住宅应按照日照、通风、朝向的要求来布置。1933 年《雅典宪章》确定了邻里单位思想作为居住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对邻里单位的理论又做了补充:1.在邻里单位的四周应有比较宽的绿化带和城市道路隔离;2.邻里单位周围的道路城市,道路交叉采用立体交叉;3.住宅类型应以1~2 层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为主;4.除去公共设施外,还应有大量停车场;5.在住宅群中,应布置儿童游戏场(为不进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使用的)和成年人活动场所。1929 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创建了“邻里单元”理论。邻里单元理论包括六个要点:1.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2.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3.邻里公共空间;4.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5.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

6.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居住区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1.居住从无组织到有组织;2.规模越来越大;3.居住环境质量越来越高;4.工业同居住由近到远、由远到近;5.居住建筑层数由低到高,功能由少到多,效率由低到高。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30000~50000 人,户数10000~16000 户,用地50~100 公顷。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10000~15000 人,户数3000~5000 户,用地10~35 公顷。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 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 户,用地4~6 公顷。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它公共建筑。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应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3.按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三级组成。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系统:1.物质系统;2.社区系统;3.社区生活保障系统;4.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5.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6.社区运营系统。住宅区的构成要素四个部分:1.用地―用地规模与配置;2.设施―设施分级与布局;3.空间―空间层次与组合;4.景观―视觉景观与形象。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

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人口密度:住宅区人口密度(毛)=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总用地(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住宅区人口密度(净)=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人均住宅区用地=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总人口(平方米/人)。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用地面积(平方米/ 公顷);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1.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2.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中心;3.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教育设施布局: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告带来干扰。绿地布局:

1.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享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

2.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

3.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系统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

4.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街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户外活动场地布局:1.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好通过性;2.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3.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

4.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住宅区的交通组织方式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两种。停车设施布局:1.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宜尽可能的安排在室内,并接近自家单元,可以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 辆为单位集中设置;2.居民的机动车宜考虑以安排在室内为主,并在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自家单元;

3.晚间路边停车的方式可以考虑作为居民私车停放的辅助方式之一;

4.公交站点应接近住宅区的人行主要出入口。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性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自已的户外平台、阳台和院子空间。半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群落围合的、属于围合住宅院落的住宅居民的住宅院落空间,一般包括其中的绿地、场地、道路和车位等。半公共空间一般指若干住宅群落构筑的街坊、居住小区或居民外部空间,一般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公共场地。公共空间一般指归属于城市空间的居住区或城市外部空间。空间组合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宜益遵循私密一半私密一半公共一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

间衔接点的处理。空间组合考虑因素: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半私密性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调查面:有普查和专项调查两种。调查目的: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调查方法:居民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三种。访谈调查一般具有确定的被调查对象和有针对性的询问内容,范围较小,内容一般需要访谈者解释。观察调查是对事实进行真实的记录与描述,侧重于从调查者的角度去了解现状。抽样调查:抽样需要先指定一个总体,然后从这一总体中的某个预定数中选一子集,这个子集应充分代表整个总体。首先对所要研究的总体的确定即抽样范畴的确定,它决定着抽取样本是否是随机的。抽样范畴应该包括总体中所有类型的调查对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可以采用将问卷直接送卷到户或间接送卷和邮寄到户的方式。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是否有效的关键,它包含研究目的的切,问题切合研究目的,问题切合回答。问卷的提问方式,版面设计,问卷纸张的形式或色彩均应该亲切近人并富有启发性。问卷量不宜过大,一般最好不要超过四页。观察调查:观察性是收集非语言行为资料的初步方法。观察有两种主要方式: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通路系统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道路系统结构:1.住宅区空间形态骨架;2.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

3.最基本的交通功能。交通方式三种: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住宅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1.通勤性交通;2.生活性交通;3.服务性交通;

4.应急性交通。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遵循以下原则:1.顺而不穿,穿而不插;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不同等级

的通路特别是机动车上,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逐级衔接了;3.因地制宜,根据住宅区没同的基地形状基地地形,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和居民的行为轨迹来合理地规划路网的布局,道路用地的比例和各类通路的宽度与断面形式;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 空间结构整合化;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居住区级道路为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 米,山地居住区不小于15 米,车行道一般需要9 米,如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 米,人行道宽度一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也可采用三块板的形式。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10~14 米,车行道为宅间小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元入口的通路,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路幅宽度不宜小于2.5 米,高层住宅时不宜小于3.5 道路规划的其它规定为:1.至少需要两个对外出入口;2.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 米;3.当住宅区主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时,交角不小于75 住宅区内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宽度不小于2.5米,纵坡不大于2.5%;5.尽端路的长度不超过120 米,设12 米*12 米的回车场地;6.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辅梯步;7.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 米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 米的消防车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 时设人行通绿化功能: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居住区绿地分级:1.居住区公园,一般3 万人左右的居住区可以有2~3 公顷规模的公园,步行距离<800m;2.小区公园,一般1 万人的小区可有0.5 公顷的公园,服务半径500 3.组团绿地,不少于三分之一的面积在建筑阴影外;4.宅间绿地;5.公建设施附属绿地;6.街道绿化。植物品种:1.乔木;2.灌木;3.草本植物。植物配植要点:1.确定基调树种,主要是用做行道树和庭荫树的乔木树种;2.保持居住区常年的绿化效果,注意常绿树与落叶

树的搭配;3.植物配植应速生树与慢长树结合,以速生树为主;4.乔灌木配合比例要得当,并与草皮花卉结合;5.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群植、带植等配植方法,起对景、框景、遮挡、引导等效果。居住区绿化空间组织的一般手法:1.空间的分割: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空间尺度,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用水面、山石、树丛、花架、小品等分割;地面高差和铺衬的变化。2.空间的渗透与联系:通过空间的扩散、延伸产生层次变化,扩大景深感。常用的手法有:用窗门洞口、花格墙和植物框景等渗透;利用花架互为因借;利用铺地材料的延伸。居住区绿化空间组织的一般手法:1.空间的分割;2.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指标:组团不少于0.5 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 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 平方米/人;其它带状、块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 平方米的环境要求。绿地率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平方米/人):包括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化、广场等。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居住区总人口(人)绿地率(%)=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总用地面积(平方米)*100 公共建筑物:为居民公共生活和活动所需要的服务性设施。公共建筑的分类:1.按使用性质分(按系统分):儿童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商业饮食系统;公共服务系统;文娱体育系统;行政经济系统;其它。2.按公共建筑的规模分:市级公建;区级公建;小区级公建。

3.按居民对公共建筑的使用频率分:居民日常(或每日)使用的;居民经常(或定期)使用的;居民不经常(或不定期)使用的。公共建筑的定额指标:1.千人指标(需要)。2 一般规模(可能):以公建本身合理程度来确千人总指

标: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住宅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与空间。指标确定的依据及影响因素:1.从百岁图和年龄构成上分析;2.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上分析;

3.从生活习惯上分析;

4.从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分析;

5.从政策的变化上分析;

6.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上分析。公共建筑物规划的一般原则:1.公共建筑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为800~1000m,居住小区级为400~500m,居住组团150~200m;2.注意公建合理规模、不能机械地套用指标;3.要注意公建的分布给道路交通带来的问题;4.公建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5.公建宜与公共绿地相邻布置;6.要考虑公建的远近期结合,分期建设的可能性。对服务半径的影响因素:1.与使用频率成反比;2.与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成反比;3.与自然条件有关;4.与居民生活习惯有关;5.与服务质量有关;6.与道路交通的便捷程度成正比;

7.与居住密度成反比。居住区文化商业中心的布置方式:1.沿街线状布置;2.成片集中布置;3.沿街和成片相结合的布置;4.集约化布置。住宅群体布置的空间的类型:流动的带形空间;静止的院落空间。空间的围合程度:在平面上,围合感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在立体上,围合空间是心理感受,因此,平面和立体同时进行分析。围合程度为强围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三类,围合的空间比例为全围合、界限围合和最小围合三种。越是完整的空间形态其围合感越强。住之间为宜。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考虑:1.进行户外活动的环境;2.满足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3.形成特征景观。生理和物理因素有:日照、日照间距、自然通风、朝向、噪声防治。住宅日照: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必须保持的

距离。住宅日照是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日照标准:日照标准是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规范同时还要求一套住房中必须有一间主要居室满足日照标准。在哈尔滨,按照住宅的日照标准,大寒日的日照时数应该不低于2 小时。住宅间距: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侧面)的距离。住宅侧向间距:防火间距是最小间距;低、多层前后间距不得小于日照间距,侧向间距不小于6 米,有窗时不小于8 米(有道路时是9~10 米);多层和高层侧向间距是9 米;中高层和高层住宅(高于24 米),作日照分析后确定,其侧面间距不小于13 住宅类型的选择:1.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2.结合地形地貌、适应地区特点;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简称“三节“);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6.利于规划布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1.行列式;2.周边式;3.点群式;4.混合式;5.自由式。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多数居室日照和通风良好。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常采用山墙错落、前后交错、左右交错、前后左右交错形式布置。周边布置:建筑没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空间封闭,便于组织绿化院落,可阻挡风沙,节约用地。部分居室的朝向较差,结构、施工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增加。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自由布置:散立曲线形曲尺形。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3.整体式组合方式。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1.对比;2.韵律和节奏;3.比例和尺度;

4.色彩;

5.绿化;

6.道路;

7. 建筑小品。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问答题 功能、套型、居住区规划

问答题 一、集合式住宅 一栋建筑内集合一定数量的住宅单元(家庭单元) 产生因素: 1.工业革命后,许多人口涌入城市,人口膨胀,住宅奇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2.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尽量减少土地用量,住宅向空间纵向与集成化发展。 3.造价低,方便施工,便于大量建造(工业化,模数化)。 4.第三者介入,形成住宅产业,发展商、政府与购买者。 5.现代主义建筑的贡献,密斯、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等作过大量新型社区的实验。 6.技术方面,二战后,由于战争破坏,许多城市大量建造工业化住宅,高层建筑出现,解 决了大部分人尤其是经济贫困者的居住问题。新型结构、电梯、设备为此提供可能。 二、住宅建筑的功能组成 1.一般来说:住宅的居住单元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居室:起居室、餐厅;卧室、书房 辅助用房:厨房、卫生间、洗衣间、车库 交通空间:单元入口、楼梯间、入户门厅(玄关)、走道 室外部分:阳台、露台、院子 储藏空间:储藏室、阁楼、壁柜、吊柜、地下室 2.小起居室设计的几种手法:当前小户型设计(100以下)成为主流,受面积限制起居室不可能做的很大,这和起居室需要的开敞、通透形成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可采用以下几点。扩大视野,可加大开窗面积,增加空间的纵深;注意墙面划分,简化装修线角;改变尺度感,适当降低窗台及踢脚线高度。可使房间显得高大;色彩的处理,起居室定棚色调偏冷一点,可获得深远、广大的空间感觉。 三、住宅建筑的套型组合与设计认识套型 1.户型套型设计要求及措施 户型: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户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套型: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二者的关系:住宅套型设计就是为了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住宅套型空间。 设计基本要求: 居住者对住宅套型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最基本的是能够避风雨,御暑寒,保安全。进一步则是必要的空气环境质量以及热、声、光环境等卫生要求。 从空气环境质量来说——要保证空气的洁净度,也就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过高,一般其浓度不宜超过0.1% 从室内声环境方面来说——住宅内外各种噪声源对居住者生理和心理产生干扰,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和睡眠,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采用措施: ⑴有足够的空间和一定的换气量。室内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以保证换气量。空气中的相 对湿度与温度等因素共同影响人的舒适度。从室内热环境方面看——人体以对流、辐射、呼吸、蒸发和排汗等方式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达到热平衡。 ⑵利用人工方式如采暖、空调等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在相同的空间容积情况下,空间外界面表面积越小,空间内外热交换越少,越有利于防寒或隔热。减少外墙面积是提高建筑热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外界面材料本身的保温隔热性能、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可编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全文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1资源1 概论 1.城市详细规划概念: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的具体规划。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 2.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根据不同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意图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规定各类用地适建情况,强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结合、规划设计与开发衔接,将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要求转化为微观控制的转折性规划编制层次。 4.控制体系指标有:地块划分、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土地使用强度、道路及其设施、城市环境景观 5.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它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即将建设的各类设施作出具体安排,对建筑空间和艺术处理加以明确,并核算技术经济指标,为各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二)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三)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四)绿地系统规

划设计;(五)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六)竖向规划设计;(七)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绿地率。 7.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一、规划说明书 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图纸 规划地段位置图 规划地段现状图 规划总平面图 4、道路交通规划图 竖向规划图 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8.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9.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

城市规划原理 2

名词解释: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之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道路红线:道路用地与地块用地边界线 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列 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 城市(镇)规划分为哪两个阶段: 1.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2.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规 比较城市、城市规划区、中心区域、建成区概念? 市域:城市的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外围市(县) 市区:市政府管辖范围,不包括外围市(县) 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范围 中心城区: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其范围。 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设备的地区。 总体规划 名词解释: 城镇人口: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的人口、包括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 年平均人数 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 机械增长率= 年平均人数

城市布局形态类型种类及其优缺点及适用性? 城市布局类型:集中布局和分散布局 集中式优点:1.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2.用地比较集中,用地紧凑,节约用地。 问题:1.需处理近期与远期关系2.规划布局要有弹性。 中小城市鼓励集中发展 分散式优点:1.近期与远期关系易处理2.有弹性 问题:1.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方便2.市政工程设施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大城市应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第六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名词解释: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总称。 风向频率=该风向出现的次数/ 风向的总观测次数 简述自然环境条件下分析的五要素,及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定将城市用地分为哪三类? 五要素: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形条件、生物条件 城市用地分为: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的用地 二类用地:采取工程措施方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做好:废水、废气、废渣、噪声四方面的工作 简述工业用地M分类及其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M1 一类工业用地: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布置在城市内 M2 二类工业用地: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布置在城市边缘M3 三类工业用地:有严重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远离城市。 大、中城市用地构成在地理上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 城市建设用地标准由: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三个指标构成。 通常把工业用地布置于居住用地的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根据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地分类包括哪两部分,根据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分哪八大类? 两部分为:城乡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分为:R居住用地M 工业用地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B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G绿地与广场用地

居住区规划原理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居住区规划原理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住宅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要求按“ ”设置与布局即所谓 的“公建配建”。 参考答案: 分级 2.下面哪一项距离不适合选用步行交通?() 参考答案: 1500m 3.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请问该项 目的容积率是多少?() 参考答案: 2.0 4.幼儿园、托儿所的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 阴影外。 参考答案: 1/2 5.在住宅单元组合方式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便于施工的为哪种组合方式?() 参考答案: 平直组合 6.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为400平方米,项目总建筑 面积为4000平方米,请问该项目的容积率是多少? ()

参考答案: 4.0 7.某城市居民小区,有居住户数1000户,居住人口3200人,小区车位比为1:1.5, 请问该小区有多少停车位?() 参考答案: 1500 8.当建筑物总长度超过 220米,或沿街部分长度超过()米时,应在适合位置设 置消防通道,如设置有困难时,应采取环形消防车道用以解决。 参考答案: 150 9.在北方城市中,哪种住宅形式使用的数量占比最大?() 参考答案: 普通单元式住宅 10.15分钟生活圈内的配套设施的距离应为多少公里范围内?() 参考答案: 1公里 11.一般而言,越接近市中心的住宅区其居住密度(),土地资源越紧张的城市其 住宅区的居住密度(),环境质量标准越高的住宅区其居住密度() 参考答案: 越高、越高、越小

12.在城市中心,如想住宅建筑每一层均有较大的室外活动空间,同时又能保证良 好的通风和采光,可采用哪种住宅形式?() 参考答案: 退台式住宅 13.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参考答案: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 14.以下哪些选项不可作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立意构思来源?() 参考答案: 甲方的个人喜好 15.根据住宅防火间距的要求,两栋高层住宅建筑,层数均为18层,两侧间距应最 小满足()的安全距离。 参考答案: 13米 16.在居住区用地中类分级中,哪一类的居住区用地是指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的高端低密度居住用地。() 参考答案: 一类居住用地

居住区规划原理复习

居住区规划原理 1、居住区的组成: (1居住区用地组成: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2、居住区的规模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影响居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道路交通影响,用地影响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居住区800~1000 (米) 小区400~500 (米) 3、居住区的类型 按地域分、按售价分、按使用对象分… 居住区定位:根据用地区位、周边环境和设施条件、居民收入水平、开发商目标和能力 4、居住区规划内容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确定规模(人口、用地)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出入口位置、停车量和方式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5、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 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及演变: 邻里单位: 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C.佩里“邻里单位”: 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居住区的组成细胞, “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并以此控制规模,设置日常公建设施,内外道路分工有 别、防止穿越 居住小区: (50年代苏联提出居住小区概念)一般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居住人 口约10000人,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聚 居地。 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民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特征与规律(活动频率活动距离活动时间活动线 路和方向)、居住区交通特征(方式结构出行方向出行时间。。。)居住区规划结构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区位、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目标定位。。。 内部环境分析:用地、组团、交通、公共服务、绿化。。。 图示表达:组团用地结构、交通系统结构、公共服务系统结构、绿化景观系统结构

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案详细

居住区规划原理教案01 1 绪论 1-1 对“城市”的理解 1-1-1城市的含义 人口数量 产业构成 行政管辖 1-1-2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2 对“城市规划”的理解 1-2-1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1-2-2 “规划”的特性 1-2-3 城市规划体系 (1)法规体系 (2)编制体系 (3)行政体系 1-2-4 城市规划的作用 ——宏观作用 ——微观作用 ——城市规划师作用 1-3 “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 城市规划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指导和控制的过程。1-4 城市规划的编制

居住区规划原理教案02 2 城市规划的编制 2-1 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设计全国、省域、市(县)域以及跨行政区域等不同范围和层次。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2 城市总体规划 2-2-1 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指在建设居住区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准则。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居住区的合理布局、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丰富的公共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居住区规划原理: 1. 空间布局合理:居住区应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等。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提高居住区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2. 交通便捷性: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到交通的便捷性,包括道路交通和公共交通网络。道路宜宽敞畅通,交通设施齐全,公共交通系统应与居住区相连,并且方便居民出行。 3. 绿化环境: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绿化环境的建设,包括植被覆盖率、绿化率等。绿化环境不仅可以提供美丽的景观,还能净化空气、降低气温,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4. 公共设施完善: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到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场、体育设施等。公共设施的完善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5. 社区互动空间: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社区互动空间的建设,包括公园、广场、休闲场所等。这些场所不仅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能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 6. 灾害防范: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到灾害防范的需要,包括防洪、

防火、防地震等。合理的规划能够减少灾害对居民的影响,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7. 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合理的规划能够从长远角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居住区规划原则是为了提供一个宜居、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 居住区规划原理总结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 第一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机制;以可持续进展战略为指导,建立文明、舒适、安康的居住区;以满意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进展。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意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建立居住区文明与居住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效劳与治理机制,这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根本内容和进展原则。概括为两方面:居住区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一、居住的物质舒适性 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便利、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根本内容。 卫生包括:生理安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和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运转及处理等)。 人均公共绿地、人口密度、绿化率是保证小环境的规划指标。舒适指安康环境与居民心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二、精神的享受性

1、归属感和认同感; 2、美学的要求; 3、文化 其次节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 一、邻里单位 20世纪30年月,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掌握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静为动身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制定了邻里关系的六条根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纳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宁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根底掌握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下学不比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效劳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四周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二、居住区与居住小区 20世纪50年月,各国提出了居住小区的居住组团的组织形式,居住小区的根本特征为: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效劳设施;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中,针对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它旨在通过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功能配置、合理的交通组织等手段,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人本主义原则。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医疗、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造社区共享的空间和设施,促进居民之间的社交和社区凝聚力。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功能分区原则。功能分区是指将不同的功能区域合理划分,如居住区、商业区、教育区、医疗区等。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提高居住区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成本。同时,要注重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提供便捷的交通和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第四,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交通组织原则。交通组织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

内容,直接影响居民的出行和交通安全。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规划道路网络,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要注重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倡低碳出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独特之处,也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提升居住区的文化品质和历史价值。同时,要注重文化活动和艺术设施的建设,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包括人本主义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功能分区原则、交通组织原则和历史文化保护原则。这些原则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利、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最佳的规划设计效果。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份 1、日照间距: 先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 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造后退:是规定建造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者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 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 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 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 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 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 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 :中央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者大城市里主 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造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 11、建造平均层数 :指一个建造地段内所有建造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造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 :国际现代建造协会 。 13、拆建比: 新建的建造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造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者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 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辟建设地区(或者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造布置 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 改造,确定坡度、 控制高程和平衡土 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者其中某一要素对 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 定建设用地性质、 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辟相衔接,作为城市规 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筑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 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造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 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泛博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 要包 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筑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 导各项建造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系统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造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造物 的使用性质确定的, 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者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造外 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3、“雷德朋”

2020年居住区规划原理真题精选

2020年居住区规划原理真题精选 [填空题] 1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填空题] 2日照间距系数 参考答案: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填空题] 3建筑密度 参考答案: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填空题] 4住宅区 参考答案: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填空题] 5配建设施 参考答案: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判断题] 6、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参考答案:对 [填空题] 7简述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参考答案: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 (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3)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界。 [判断题] 8、邻里关系是一种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参考答案:对 [填空题] 9什么是绿地率?绿地的组成有哪些? 参考答案: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判断题] 10、居住组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参考答案:对 [多项选择题] 11、生活保障系统包含有()以及基础设施供应保障等。 A.基本服务保证 B.通行条件保证 C.义务教育保障 D.住房保障 E.环卫保障 参考答案:A,B,C,D,E [填空题] 1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原则: (1)在使用时可根据选用的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2)当规划用地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与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3)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项

《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原理设计 英文名称:Design Theory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54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占 50%,考试占 50%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建筑设计、住宅设计 二、课程简介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从比较理性的和理论的角度来提升学生对居住区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的构成及影响居住区组织与布局的各项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规划结构和居住区各项要素的规划安排的角度来具体阐述居住区规划的各项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城市住宅区设计和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等。并通过课程规划实践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住宅区的构成 •目的与要求 •掌握住宅区的意义 •掌握住宅区的物质系统组成 •熟悉住宅区的物质与非物质系统组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内容 1-1 认识住宅区 1-1-1 住宅区的概念 1-1-2 住宅区的构成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住宅区的类型、概念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内容

1-2 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概念 住宅区的分级与构成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住宅区的类型如何划分?(掌握) •实践环节 课后参观市区各居住区,分析各个不同规模的居住区尺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教学主要采用分组讨论、课堂讨论、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目的与要求 •熟悉构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了解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四大总体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1 构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2-1-1 “需求层次”理论与社区的概念 2-1-2 社区的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题型:填空+选择+判断与改错+概念+简答+论述 •重要复习线索: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则性、常识性内容 1.修筑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2.住区中各项用地组成 3.住区结构的演变(邻里单位、新城市主义) 4.住区的规模分级、结构的基本形式 5.住区规划设计总体原则一社区发展原则(三点)一需求层次理论 6.空间(外部空间构成要素,空间限定手法,空间类型,D: H,手法等) (二)居住用地中“三大级别”(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与“四大系统”(住宅、道路、绿地、公建) 7.住宅用地一平面组合方式一立面组合方式一群体组合方式 日照、通风相关常识与噪声的防治 8.道路用地: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道路断面形式,以及配置内容、技术要求 道路路网的布置形式 9.公建系统:“千人指标”的概念与公建布置规模、规划布置方式、小学与托幼的位置 10.绿化景观:各级绿化景观系统的内容、要求、最小规格(表格) 11.各技术指标的公式与计算方法 12.第三版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的居住小区案例 (三)城市公共空间规划 13.城市中心的位置选择、交通组织 14.城市广场实例、城市广场类型 第一部份修筑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修筑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筑性详细规划:修筑性详细规划(site plan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造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 修筑性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是: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并为下一层次建造、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筑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造、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论文

居住建筑外部环境探讨 建筑131 张志平7011413007 导论:外部空间环境广义上是指围绕着主体的周围事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的生存环境,既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的外部世界。它既是作用于生物的外界影响力的总和,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体验和感知的外界的总体,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以及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及社区环境。那么,我们能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去创造一个最适合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建筑外部环境呢? 关键词:居住建筑、环境设计、人性化、舒适度 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公建配套、市政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创造有序的流动的小区空间序列。便捷的交通、安全宁静的环境、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齐全的市政公共设施,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令人流连忘返的点线面连续不断的绿化环境,精美宜人的建筑小品和假山水体。“人—建筑—环境”在规划设计中予以充分的体现。居住区规划中环境设计的引入使居住区的空间富于变化和特色,提升了整个居住区的品质,营造富于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居住区规划的重点。 要想做好这些,我们必须知晓下列的三个设计原则 一,同整个居住区风格协调的原则。 居住区建筑风格奠定了全区环境风格的基础,西方园林追求恢弘

的气势,构图工整、装饰小品多为西洋古典柱式以及喷泉雕塑,中式园林追求自然朴实,构图自由,装饰小品多为假山石及亭台楼谢。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纯西式或中式园林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以一种风格为主综合运用两种造园方法。 二,充分利用自然的原则。 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居住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 ,三,整体和精细设计的原则。 居住区环境要有整体设计的理念,要有总体构思和通盘考虑,即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同时对居住区环境细部要有精细设计,现代景观环境不但可以借鉴传统的一些东西,更可以将现代社会才有的声、光、电、喷泉、不锈钢材质、玻璃、彩色涂料等综合运用在环境设计中,以求创造富有现代设计感的居住区环境。 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分析南昌市环境设计的实例,较为具体的理解上述关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观点。 一,区域位置及场地分析, 九龙帝景湾位于南昌望城新区物华北路东侧,南面靠近320国道;项目占地约103亩,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米。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居住区规划及原理 教学大纲

居住区规划及原理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90139Z10 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及原理/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Principl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学时/学分:24/1.5 先修课程: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基础、城乡规划原理 适用专业:建筑学 教材 1.周俭著. 住宅区规划原理.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 教学参考书 2.朱家瑾著. 居住区规划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科一门专业必修课。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了解居住区规划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背景,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理、方法与技能,将建筑设计原理知识和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灵活运用到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结合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全面分析、解决城市住区问题的综合协调能力。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为居民规划出安全、方便、合理的住区,营建舒适、优美、宁静、人性化的居住环境,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内容:居住区规划的经典理论和当今实际运用的动态发展形式;居住区规划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背景;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内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规划结构布局、道路组织与分级、建筑群体组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空间组织、景观要素组织的方法与手法;相关规范、规划指标等技术要求。 能力:现场踏勘、调研能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能力;分析周围环境、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 素质:对国情、环境、节能、文脉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与交流意识。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第一章居住区的意义与组成 居住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居住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因此,居住区的构成既应考虑其物质组成的部分,也应充分关注其非物质的内容。 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1、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响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4、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其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5、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社和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 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分级是居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城市居住区中,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设置的项目、数量和规模一般应根据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进行配置。 第二节社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Tonnize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社会关系指一定地域内的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现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与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但影响往往是整个社会。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所谓“场所精神”便是一种在空间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特征。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单位是一种广泛影响的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 邻里单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它是针对人口

居住区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节相关概念与定义 城市 中国历史上认为:“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现代城市的定义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的区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区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 治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现代城市远非古代城市的“城”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区域广大、人口密集、功能复杂的综合体。 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特征: 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因此居住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是一定地域范围中心地; 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包托入口、经济、建筑和文化等方面的高度聚集地; 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体现在大规模、高效率、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高密度、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高度组织性、包容性和快捷性的发展方式。 城市居住区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居民居住性和日常活动的区域。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区域(即城市中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的居住区域)。 居住小区是居住区规模等级划分只能够的第二个结构层次,即不被城市道路所分割、界限明确、地段完整,且具有道路交通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域。 城市居住规划 城市居住规划:指专门针对城市居住用地所进行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居民、经济合理创造一个社会物质和文化需求 的舒适、卫生、安全、安静和优美的环境。 环境 环境原意是生物学范畴用语,可理解为“被围绕、包围的境域”,亦可以理解为“围绕着生物体以外的条件”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环境是指一切影响人类、城市和建筑的时空系统,这个时空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而这个时空系统中的 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和精神之间都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今城市的复杂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远离孤单的简单依赖,人们对环境的朴素认知逐渐升华,认为建筑、城 市和环境之间应建立持久、和谐与系那个湖依赖的关系。 五、城市居住环境 城市居住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概念: 即人居环境概念: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或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交往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等五个子系统。它不仅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无形空间。 狭义 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包括社会秩序、邻里质量、人际交往、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等社会人文软环境。 六、城市居住环境设计 主要指对狭义概念所理解的城市居住空间环境所进行的设计,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人文环境这两个范畴。 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人物就在于优化“人类+环境系统”,展现人类与环境的共存,人类与环境在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和发展,现代环境设计象征着人类的觉醒,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创造人与客体的相互渗透。 七、城市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主要是指对居住区进行规划和对相应环境进行设计的综合 在传统概念中,居住区规划是规划建筑师的责任,而环境设计则是景观建筑师的职责;居住区规划侧重功能与技术,环境设计则侧重景观和艺术;因此,两者往往割裂开来。在实际建设中,也往往是先按照规划来布置住宅,修建道路等,然后再进行住区的环境和景观设计。这样不仅造成对居住区环境理解的片面,也造成规划师与景观师对同一环境创造和理解的衔接困难。 第二节城市用地居住区的功能用地构成与分类 在城市居住区中,除了保证城市居民的栖居之外,还涉及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除了住宅设施之外,还包括与居 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各类相关设施。 居住区功能的组成 居住区主要由栖居和相关的功能两部分功能组成。 栖居功能 即满足城市居民的家居休憩的生活需要,城市的各类住宅建设市满足该功能需求的保证。 相关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