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向和具体措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向和具体措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向和具体措施

摘要:城市居住区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一直十分关注城市居住区的环境问题。居住区是缓解疲劳、让人们放松身心的地方,近年来,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明显加快,人们也因此对居住区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水平,以地区实际为依托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新时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优化住宅商业化政策,地方政府不断提升住宅土地出让收入,住宅一度成为支撑地方财政收入的最主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行业和建筑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我国住房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需要施工企业在新时期积极做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以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向

1.1、改善政府缺位问题

现阶段,市场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使得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盲目追求利润,以经济效益为首要依据进行地块开放。通常由市场策划部门结合实际楼盘销售经验进行设计,由规划设计部门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楼型及风格设计,但是并未结合城市的背景文化,使得城市居住区内欠缺特色。为了让公共设施建设的操作性得到全面提升,需要将商业地产开发商当做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管理的主体,由于政府长期处于缺位状态,未能进行合理的政策引领,导致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建设片面依赖于市场主体的力量,进而丧失了社会公平性。

1.2、强调住宅区的混合功能

现阶段,我国的一线城市已经逐步转变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在居住建筑中逐步融合了商业购物、休闲娱乐和商业办公等功能,让城市居住区的功能逐渐实现了混合化发展。我国还提出了街区制的概念,主张在城市居住区实施街区化管理,相比于以往的居住区,混合化住宅街区对居住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空间及交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节约用地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致力于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要求以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依托实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为了让生活空间的

宜居性得到切实提升,需要我国积极进行老旧小区的改造,不断更新居住区建设,优化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思维,让小尺度渐进式发展得到有效落实。同时,需要在城市更新发展之中积极进行地块用地权属体系的优化,以减少旧产权的交易成本,通过对零散用地的整合,实现对城市居住区资源的高效配置。

1.4、转向社会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需要积极提升城市居住区自我管理及自我组织能力。在进行社会营造时,需要社区规划人员积极发挥自身专业顾问的作用,针对各方利益展开积极协调,不断优化和完善物质环境,打造全面系统的设施建设技术方案,争取在社区成员之间建立共识,为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系统全面的纲领,并针对社区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有效协调。

1.5 、关注居住区的养老需求

现阶段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也因此对城市居住区提出了更高的养老需求。我国的老年群体普遍倾向于居家养老,社区的老年关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国积极进行政策引导,要求地方政府结合地方实际,为老年人打造一个适老化的居住环境。在此过程中,政府主要负责提供资金支持,而社区工作人员则负责进行人力和土地资源的整合,以强化新型养老模式的实践效果。然而,由于受到整体资金的限制,且社区的组织力量有待提升,空间整合的难度较大,难以实现对养老服务设施及居住环境建设的良好统一,要求我国积极展开居住区养老模式的探索,以强化对有关政策标准的细化和完善。

2、新时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措施

2.1、规划要素

在城市中普遍存在人员众多,但土地稀少的情况,且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基于此,需要积极运用土地资源,展开对居住区的合理规划。一般而言,在进行城市居住区规划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第一,居住密度。

通常来讲,居住密度会受到居住发展需求量的制约。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显着加快,导致城市住房需求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住户进入了城市居住区,必须针对居民密度建立清晰的认知。随着城市居住区单元面积的持续增长,居住密度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观察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整体趋势可以发现,在城市居住区中存在许多大单元面积的住宅,而中小户型住宅的规模则明显缩小,进而造成居住区的居住密度持续降低。然

而,由于我国家庭结构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化和小型化趋势,同时表现出人多地少的特点,使得大单元面积住宅闲置的问题严重,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基于此,需要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合理降低大单元面积住宅的开发建设程度,积极进行中小户型住宅单元建设,以控制居住密度为前提,让土地资源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此外,需要积极关注公共服务设施在居住区之中的面积占比,在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建筑层数等手段不断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占地面积。

第二,建筑物容积率。

通过建筑物容积率可以实现对城市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合理评估,此外,建筑物容积率也会直接影响开发商的利润。随着地价的逐年攀升,要求开发商们必须积极探索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更多住宅的问题。现阶段,开发商们主要采取平面布局近端及复式住宅的方法优化建筑物的容积率,但是,在使用上述方法时也常常面临一些问题,部分开发商只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建设速度,而未能严格贯彻技术规范,导致后期问题十分严峻。基于此,要求开发商结合地区和建筑实际,确定有效可行的技术规划,同时,需要开发商结合具体的规章制度,强化对施工阶段的管理,让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2.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2.2.1、网路设计优化

在进行住宅区道路设计时,必须积极进行防滑处理,以免因雨雪天气道路湿滑而对正常通行造成影响。在进行道路修建时,不仅需要关注住宅区绿地的小路,还需要尽量避免使用瓷砖及鹅卵石等材料进行道路铺设。要求使用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并适当加入防滑材料。除此之外,在进行居住区路网设计时必须尽力实现“人车分流”和“横平竖直”,不断拓展居住区道路的宽度,以免因道路狭窄或道路迂回而造成交通堵塞。最后,也需要合理规划居民汽车的停放地点,让居民可以顺畅地通行。

2.2.2、住宅间距优化,完善采光及通风工作

住宅间距强调不同住宅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同住宅的高度比例。在进行住宅建设时,必须充分关注管线铺设、消防、采光及通风等问题,以更好适应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了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要求在不同住宅之间预留出恰当的间距,并且针对住宅进行适当绿化,以营造良好的住宅氛围。总体而言,在进行住宅间距规划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第一,充分考虑空间尺度问题。

要求将空间尺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内,避免因空间太小造成压抑感或因空间过大而带来疏远感。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上述问题,需要确保建筑之间的距离大于建筑物的高度,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感受。基于此,需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关注空间尺度问题。此外,需要提高对视觉卫生问题的关注,不断调整相邻住宅的视线,以提升住户生活的私密性。通常来讲,在室外环境中,只要距离保持在20米之内,就可以实现人脸识别。而由于室内环境相比于室外环境较暗,若想实现有效识别,就必须相应缩小识别距离,经大量实测发现,识别距离在16-17米左右为佳。基于此,需要将住宅间距控制在16米以上,以保障住户的隐私性。

第二,争取营造更为良好的光照环境。

对于住宅而言,充足的光照必不可少。基于此,需要在实施规划设计时充分结合太阳在不同季节和时间的角度变化,设计出可以更好获取光照的住宅。一般而言,在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点:首先,通过错位式布局的形式进行设计,充分利用不同山墙之间的空隙,以提升光照强度;其次,借助点条结合的形式,实现对其他空隙的充分利用;再次,通过对不同朝向住宅的高效整合,实现对光照条件的最大化利用。通常来讲,只有将不同建筑物的间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才能让光照得到充分保障。基于此,需要以节约用地为前提实施建筑设计,要求充分关注当地实际,针对建筑物的间距及布局展开科学设计,以实现对采光条件的优化和调整。

从通风角度而言,为了让建筑内部的通风效果得到切实提升,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内容:首先,由于障碍物的背风面会形成较大的涡流区,对涡流区内其他建筑物的通风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可以采取行列布置的形式,确保风从斜向吹入。此外,也可以采取斜列型或错列型的方式进行排列;其次,需要针对建筑物的周边布局展开科学配置,可以在冬季将西北方向的开口位置进行封闭处理,以减缓冬季风速;最后,可以借助导风墙的形式,向住宅区之中引入气流,以促进通风效果提升。

2.2.3、强化无障碍设计

为更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需要在进行居民区建设时强化无障碍设计。无论是老年人还是残疾人,他们的身体机能都已经衰退,他们往往缺乏对事物深刻的感知能力。基于此,在实施居民区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此类人士的需求。通常而言,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内容:首先,为方便轮椅的使用,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无障碍斜坡;其次,设立容易识别的景观标志及提示牌;再次,针对无障碍情况进行高效的绿化设

计,以促进绿化范围提升,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以放松身心,充分激发人们的生活积极性。

2.2.4、关注社会治理需求

城市居住区是一个基础性的生活单元,完善和优化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可以使社会治理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基于此,需要在规划设计时提高对社会治理需求的关注,积极进行群众活动地点和基层行政机构建设。此外,可以结合居住区的实际特点,营造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

3 、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综合性和难度逐年提升,也对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基于此,需要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人员积极展开对设计内容的细化调整,关注细节,并结合当地实际确定高效的设计模式,以促进居住区建设质量提升。此外,要求有关人员建立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认知,积极提升自身的规划设计水平,为居民营造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1.人性化设计:城市居住区应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性化设计。这包括设置适宜的公共设施、完善的交通网络、多样化的商业和文化服务,以及绿化景观等。人性化设计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住区的吸 引力。 2.住房供应:城市居住区规划需要考虑居民的住房需求,并配套提供 适量的住房供应。住房供应应包括不同类型、不同价格和不同面积的住房,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 确保每个居民都能够得到适宜的居住条件。 3.公共设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布局。这 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和 质量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规模和人口分 布来确定公共设施的布局和数量。 4.交通规划:城市居住区的交通规划是保障居民出行便利的关键。交 通规划应充分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包括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 车交通等。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道路和停车设施,以确保交通流畅和停 车位供给的充足。 5.绿化和景观: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绿化和景观的营造。绿化能够 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并且增加居住 区的美感。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特色和文化,营造出宜人的生活 环境。 6.社区建设: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建立居民自治的机制 和平台。社区建设应包括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社区组织的发展和

居委会的运作等。社区建设有助于增强居民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7.环境保护: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这包括节能减排、水资源管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环境保护能够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人性化设计、住房供应、公共设施、交通规划、绿化和景观、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而且, 不同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要点可能会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通 过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能够建设出宜居、便利、安全、绿色的城市居住区,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居住区规划方法

居住区规划方法 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 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 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 2.1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居住区环境内向心性的存在是这种心灵结构的外化,具有公共化的特性。故与居住区的公共生活有强大的满合力。 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克服了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共同生活的矛盾,是指居住区环境中各种序列的连续性,环境的断裂必然导致主体行为中的隔阂,这隔阂将削弱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这时,主体的共同生活才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这才是居住区共同生活的特性。因此,有序性的实质在于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行为的有机化。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目前许多新居住区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不利于居住区群体交流行为的形成。如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现在,人们已注意到空间有序性的意义,提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这样的序列。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与基本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在遵循上一层次的规划及相关控制条件的前提下,对建筑布局、交通系统、景观绿地系统作总体布置:包括对各类型的建筑,如居住建筑、公建配套用房、公用服务设施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道路系统—出人口、车行系统、步行系统、停车设施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绿地系统—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绿地进行组织和布置;对居住区的水、暖、电、热、燃气等专业作规划与设计等。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1设计要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包括: (1)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从整体上对居住区用地作出统一的安排,包括建筑的位置、数量、面积,同时也包括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色彩以及具体的环境设计。由于居住区是由多个住宅单体组成,因而整体性是整个规划设计的核心。 (2)经济性。居住区用地要经济,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很好地组织通风、采光,节约能源。通过分析地形特征,合理地解决好用地土方平衡问题。 (3)生态性。要通过各种规划手段和技术途径,使生态的思想贯穿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部过程。 (4)地域性。居住区规划要与该地段以及城市的地域特征结合起来.使居住建筑、空间环境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5)超前性和灵活性。规划本身具有计划的概念,既要兼顾现实的情况,又要有超前性和灵活性,要有弹性,留有余地。

2基本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包括: (1)功能要求。这是住户使用的根本要求,也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功能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日照要求、通风要求、安静要求、交通是否便捷以及居住用地的气候特征等。 (2)安全要求。居住区要给人以安全感,便于防盗、防止交通事故,并满足防火、防灾、防空等要求。 防火—建筑之间要满足防火要求的间距; 防灾—包括防震和防洪,用地要选择在地质条件好的地块,要有合理的疏散宽度、疏散场地和合适的建筑密度,建筑物要满足一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居住区内排水要通畅,与城市排水管网有良好的衔接; 防空—设置一定面积的防空地下室,满足战时需要。 (3)经济要求。居住区规划要与一定的经济条件相符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有适宜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还要考虑道路、铺地、环境工程、绿化小品等的工程量和造价是否符合投资要求。 (4)美观要求。居住建筑是城市重要的物质嫌观要素之一,对城市的形象面貌、空间特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居住规划也要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设计要体现灵活、大气、整沽、优美,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审美情趣相符合,既要体现地方特色.又要体现时代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一、方案描述 本规划设计方案是为了满足城市居住区的需求,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规划设计包括居住区的布局、道路系统、绿地和公共设施等方面,旨在创建一个便利、健康、安全的居住区。 二、布局设计 1. 小区整体布局:将小区划分为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等。住宅区应尽量避免高层大楼的过密建设,保持一定的绿地面积,增加居民的舒适感。 2. 道路系统设计:设计一套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干道和支路,确保住户的出行便利。主干道应宽敞平坦,布局合理,将不同区域连接起来,支路则主要服务于小区内部交通,确保交通流畅。 3. 绿地和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中应保留一定比例的绿地面积,用于种植花草树木,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还应增设公共设施,如儿童乐园、休闲广场等,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三、规划设计原则 1. 人性化原则: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同时,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需求。 2. 生态原则:尽量保留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环保、可持续发

展的材料和技术。 3. 安全原则:注意居住区的安全性,规划有效的防火、防盗措施,保障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4. 隐私原则:尊重居民的隐私权,合理设计住宅布局,避免窗户直接面对其他居民的窗户,保护居民的私密空间。 四、实施方案 1. 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土地资源和财力支持,落实环保和安全要求,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2. 各方合作:政府、设计师、开发商等各方应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设计方案能够顺利得到实施。 3. 后期管理:设计方案实施后,应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包括居民委员会的成立和管理等,确保居住环境的良好保持。 五、总结 本规划设计方案注重人性化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旨在创造一个宜居的居住区,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实施本方案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各方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总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可以为城市居住区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向和具体措施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向和具体措施

摘要:城市居住区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一直十分关注城市居住区的环境问题。居住区是缓解疲劳、让人们放松身心的地方,近年来,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明显加快,人们也因此对居住区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水平,以地区实际为依托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新时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优化住宅商业化政策,地方政府不断提升住宅土地出让收入,住宅一度成为支撑地方财政收入的最主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行业和建筑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我国住房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需要施工企业在新时期积极做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以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向 1.1、改善政府缺位问题 现阶段,市场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使得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盲目追求利润,以经济效益为首要依据进行地块开放。通常由市场策划部门结合实际楼盘销售经验进行设计,由规划设计部门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楼型及风格设计,但是并未结合城市的背景文化,使得城市居住区内欠缺特色。为了让公共设施建设的操作性得到全面提升,需要将商业地产开发商当做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管理的主体,由于政府长期处于缺位状态,未能进行合理的政策引领,导致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建设片面依赖于市场主体的力量,进而丧失了社会公平性。 1.2、强调住宅区的混合功能 现阶段,我国的一线城市已经逐步转变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在居住建筑中逐步融合了商业购物、休闲娱乐和商业办公等功能,让城市居住区的功能逐渐实现了混合化发展。我国还提出了街区制的概念,主张在城市居住区实施街区化管理,相比于以往的居住区,混合化住宅街区对居住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空间及交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节约用地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致力于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要求以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依托实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为了让生活空间的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总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经过:里坊、街巷、邻里单位、综合居住区 扩大街坊:随着城市道路网格的扩大和改造,破坏了构成街坊的规划结构形式,产生了扩大街坊。所谓扩大街坊,就是将几个街坊合在一起规划兴建,也就是将一个街坊扩大几倍。邻里单位: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C.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以保证幼儿上学的安全;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并以此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邻里单位内还设有商店、公共活动中心等。 第二章 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物质要素(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精神因素(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居住区按规模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居住区(3W~5W)、居住小区(1W~1W5)、居住组团(1Q~3Q)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居住区用地包括:①住宅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④公共绿地。其他用地包括: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用地等。 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800~1000m);②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④住宅层数。 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原则“以人为核心”,达到“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设计要点:整体性;生态型;经济型;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分析图、基地地形分析图、规划设计分析图;规划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结晶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基本形式: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②以居住组团;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①片块式;②轴线式;③向心式;④围合式;⑤集约式;⑥隐喻式; ⑦综合式。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①通行的功能;②埋设管道,组织地面排水的功能;③创造城市景观的功能。 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①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利于工程设施布置。②满足安全与防护要求: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要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③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的要求: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适应地形布置道路;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此外还有混合式和自由式。 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人车混流、人车分流。 道路分级布置:①居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需要9米;②居住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车行道宽度一般为5~8米;③居住组团级

居住区规划方案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方案 在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础。一个完善的居住区规划方案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社会发展。本文将从居住区规划的目标,规划原则,规划流程以及规划实施等方面来探讨居住区规划方案。 居住区规划的目标 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宜居、安全、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使居民的 生活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合理布局:居住区规划应该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布局,方便居民生 活。同时充分考虑周边道路交通、商业设施、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地形地势、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限制因素。 2.安全性:居住区应尽可能地提升安全保障,包括防火、防犯、防地震 等方面的考虑。规划方案建议为居住区配备消防设施,安装安保设备等。 3.生态环境:居住区规划应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建设公园、 绿化等公共环境,使居民能够接触到自然、舒适的环境。 4.社区感:居住区规划应该注重社区感,考虑到居民的需求以及与周边 社区之间的联系,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提高城市社区的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5.可持续性:居住区的规划应该是长期性的,切忌短视行为的影响,要 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 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居住区的规划应该始终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具有前瞻性:规划方案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和 居住需求变化等因素。 2.以人为本:规划应该以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出 发,打造一个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3.多重目标:规划方案应该多方面考虑,既要兼顾居民的生活质量,又 要兼顾城市的长期发展和环境保护。 4.可行性:规划方案应该具有可行性,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 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个合理的居住区 规划设计方案可以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居住 品质和生活幸福感。本文将从住宅建筑规划、公共设施布局、绿化景 观设计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在住宅建筑规划方面,应以居民的生活需求为核心进行合理 布局。居住区内的住宅建筑应具备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应有 多种类型的住房供给,涵盖不同面积和户型,以适应各种家庭结构和 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住宅建筑应考虑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特性, 采用节能材料,加强隔音隔热措施,建造光照充足的房屋。此外,还 应确保住宅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融合,注意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色彩搭配,避免单一、呆板的外观设计。 其次,在公共设施布局方面,应注重便捷性和智能化。居住区应内 设配套设施如医院、学校、超市、公园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公共设施的布局应便利居民出行,缩短步行距离。此外, 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公共设施的智能化也应提上日程。例如,可在 居住区设立智能停车场,方便居民停放车辆;设立智能洗衣房,提供 便捷的洗衣设施;甚至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管理和维护,提升居住区的品质。 再者,在绿化景观设计方面,应注重生态环保和美观性。绿化带和 公园的规模应根据居住区人口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居民有足够的 休闲活动空间。此外,绿化带和公园应注重生态环保,选择适应当地

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学物质。同时,可以在居 住区内建造人工湖和小溪等水系景观,增加观赏性和生态效益。此外,还可以设置户外健身器材和运动场地,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增强身体健康。 最后,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中,应注重社区文化和共享空间的建设。社区文化是居住区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设施,举办文化艺术展览、讲座、演出等活动,促进居 民的文化交流和共享。此外,共享空间的建设也是居住区规划中的重 要内容,如公共广场、休闲椅、儿童游乐区等,为居民提供交流、休 闲和娱乐的场所,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应考虑住宅建筑规划、公共 设施布局、绿化景观设计、社区文化和共享空间等多个方面。通过科 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可以为居民提供宜居、便利、美丽的居住环境, 提升城市居住品质和生活幸福感。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1.合理土地利用: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 过科学的规划布局,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这包括确定居住用 地的主要区域和比例,同时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和绿地,以提供人们休闲 娱乐和交流的场所。 2.多样化的住宅类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重视住宅类型的多样性,包 括高层住宅、公寓楼、别墅、联排别墅等。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经济能力,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便捷的交通网络:城市居住区规划需要考虑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设计,包括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道等。合理规划交通系统可以提高城 市的交通效率,并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此外,要注重公共交通设施 的建设,以提供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 4.宜居的环境条件: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创造宜居的环境条件,包 括提供优质的空气、水质和声环境。通过合理的绿化和植物种植,提供充 足的阳光和通风,并避免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5.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和社区 服务的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休闲设施等。这些设施的合理布局 和充足供应,可以提供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并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 社会互动。 6.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保护自 然资源、改善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水体,提 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7.合理的社区规模:城市居住区规划要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和人口密度。社区的规模不宜太大,以便人们在社区内能够相互熟悉和交流,形成邻里 关系和社会互动。适当的人口密度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 8.增加自给自足能力:城市居住区规划要鼓励自给自足能力,通过设 置农业用地、蔬果园等,为居民提供本地生产的食品和农产品。这不仅可 以提高食品安全性和居民的健康水平,还有助于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和 跨区域交通。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要注重土地利用、住宅类型、交通网络、环境 条件、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区规模和自给自足能力等 方面的统筹考虑。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可以创造一个人们舒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安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城市规划中,居住区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包括其意义、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的意义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首先,居住区规划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居住区的位置、面积和布局,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此外,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还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此外,居住区规划还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二、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和布局。 1. 合理的地理位置选择:居住区的选择应基于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市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的良好连接。 2. 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居住区应考虑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包括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等,以满足不同收入和家庭结构的居民的需求。

3. 完善的公共设施: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这些设施的布局要合理,能够满足 居民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 人性化的设计:居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提供良好的社区 空间和环境。同时,应注意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营造宜居的绿色环境,提供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居住区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快,居住区规划也在不断发展和 创新。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体现以下几个趋势。 1. 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节 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居住 区的能源效率,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 智慧化: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居住区规划也将越来越智慧化。智慧居住区将通过网络互联和智能设备的应用,提供更加便利的 生活体验和高效的管理服务。 3. 生态友好: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友好设计,提供更 多的绿色空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生态廊 道等措施,营造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4. 美观和创意: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建筑和景观的美观和 创意。通过采用创新的建筑设计和艺术装饰,打造与众不同的居住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形象。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居民的居住需求,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系列要求和标准。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一、规划范围 1.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整体规划,确定规划范围,明确区域边界。 2.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居住区的面积和户数。 3. 参考周边设施和交通条件,确定居住区的位置和主要道路布局。 二、规划原则 1. 人性化原则:设计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2.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居住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形成合理的居住区布局和功能配套。 3.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居住区布局 1. 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布置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道路交通布局: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方便居民出行,提高交通效率。同时,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 3. 公共空间布局:合理布置公园、广场、游憩设施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居住的舒适性。 4. 社区设施布局:合理设置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社区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四、建筑设计 1. 统一风格:居住区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一定的统一性,形成整体的城市形象。 2. 绿化设计:注重居住区的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设置宜人的休闲空间,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3. 阳光照明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立面、采光窗,保证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足够的自然光照。 4. 建筑红线控制: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密度,确保建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概述,旨在为开发商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指导,以确保居住区的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 2. 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高品质、宜居的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变得至关重要,以确保居住区的社区功能、交通便利性、环境可持续性和住宅质量。 3. 规划目标 制定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主要目标如下: •促进社区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和互动; •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包括空气、水、土壤等; •优化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为居住区内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4. 规划原则 规划设计方案将遵循以下原则: 4.1 可持续发展 居住区将侧重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设计。规划将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节水设施、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此外,绿化和公园设施也将在规划中优先考虑,以提供良好的户外环境和空气质量。 4.2 社区参与 规划的过程将鼓励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开发商和城市规划者将与居民合作,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确保规划设计方案满足他们的期望和利益。 4.3 多功能性 居住区将被设计为一个多功能的社区,旨在为居民提供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等多种需求的场所。这将促进区域内的社交互动和活跃的生活方式。

4.4 可访问性 规划设计方案将优先考虑交通可访问性。将设计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步行和自行车道,并提供充足的停车位。 5. 规划内容 5.1 用地分配 使用合理的用地分配是一个成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关键。规划将合理划分用地,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公园和绿地等。不同类型的用地将根据其功能需求进行布置,以提供最佳的生活环境。 5.2 社区设施 规划设计方案将重点考虑社区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该计划将包括学校、医疗设施、娱乐场所、购物中心和图书馆等。 5.3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将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包括便捷的巴士和地铁系统,以及步行和自行车道的设施。此外,该规划还将为居住区提供足够的停车位。 5.4 绿化和景观设计 绿化和景观设计将在规划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规划将注重保护和增强自然环境,提供良好的绿地和公园设施,以促进居民的健康和福祉。 6. 实施计划 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计划将包括以下步骤: 1.开发详细的设计方案,并与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者讨论和商讨。 2.获取必要的法规和政府批准。 3.确定所需的资金和资源,并制定相应的预算和时间表。 4.开始施工,并监督项目的进展。 5.进行最终验收,并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7.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概述。通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社区参与、多功能性和可访问性等原则,该方案旨在为居住区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此外,文档还提供了一个实施计划,以确保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和监督。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首先是小区规划。一个良好的小区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用地布局,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用地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合理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小区不显得拥挤,同时也能保护居民的隐私;合理的交通布局,包括道路、步行道、自行车道等,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其次是建筑设计。城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风格和外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小区的风貌统一;建筑的高度应与周围建筑相适应,避免出现高低悬殊的情况;建筑的内部布局应合理,充分利用空间,使居住舒适。 再次是公共设施。城市居住区应配备一定的公共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中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娱乐设施等。这些设施应尽可能分散布局,以方便居民就近使用。 另外,城市居住区的绿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绿地能提供居民的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能改善环境质量。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应要求一定比例的绿地用地,并注重绿地的布局和景观设计,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此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还应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建筑和公共设施应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同时,

要注重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配置、绿化等措施,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同时,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住区规划要点

城市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住宅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景观设计 一、根本概念、术语、代号 1、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限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限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根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与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与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7、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与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8、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9、小区〔级〕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10、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11、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12、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方案分析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方案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建设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居住区的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从城市居住区规划的背景和意义、规划的原则、建设方案的要素以及实施中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居住区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城市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城市内的居住区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包括住宅建筑的 选址、容积率、绿化率等方面的规定。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住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二、规划的原则 城市居住区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人性化原则: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要充分考 虑居民的工作、学习、娱乐等生活需求,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和便利设施,创造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2. 生态环保原则: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绿地和景观,增加城市 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 3. 经济可行原则:规划应注重经济可行性,合理布局商业区、办公区和住宅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4. 社会公平原则: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合理配置住房资源,提供不同层次、 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选择,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建设方案的要素

城市居住区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要素: 1. 建筑设计:合理的建筑设计是城市居住区建设的核心。建筑应注重功能性、 美观性和可持续性,兼顾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2.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居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应合理布局道路、交通枢纽和停车场,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减少交通拥堵。 3.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规划应合理布局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4. 绿化景观:绿化景观是城市居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应合理布局绿 地和公园,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实施中的挑战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1. 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土地资源有限,规划与建设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往往面临 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3. 规划与建设不协调: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往往存在规划与建设不协调的问题,需要加强规划与建设的衔接,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4. 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后,需要进行管理和维护。但是 往往存在管理和维护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力度,确保规划与建设的效果能够持久。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一个合理的规划与 建设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居住区的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政府、社会资本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管理和维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一、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4.布置合理,空间丰富,环境美,体现地方特色。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2).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 3).精心设立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解决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互相关系。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拟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拟定。

居住区内绿地应涉及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社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二、建筑基地 也可以称为建筑用地。它是有关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划定为建筑使用的土地。建筑基地应给定四周范围尺寸或坐标。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基地与道路红线相连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建筑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基地假如有滑坡、洪水淹没或海潮侵袭也许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车流量较多的基地(涉及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 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电影院、剧场、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应考虑人员疏散的安全和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符合本地规划部门的规定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 三、住宅容积率 是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或以住宅建筑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值表达。 建筑容积率是建筑规划设计中一项重要指标。它可以控制建筑基地内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以便留出一定的空地作为绿化交通广场用地,也可以控制建筑物的层数以符合城市规划的规定。本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对需要建设的基地应提出建筑容积率指标。 四、建筑红线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方向和具体举措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方向和具体举措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给城市居住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为了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方向和具体举措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方向和一些具体举措,并分析其在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方向 1. 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 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关键方向之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设置合理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可以提供人们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通过加强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运用,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整体居住环境质量。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方向之一。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居民的出行质量。同时,加强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增加住房保障和改善 增加住房保障和改善也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一项重要方向。在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加大公共住房建设的力度、提供租赁补贴和优惠政策,以及加强住房市场监管等。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和改善住房品质,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的居住幸福感。 二、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具体举措

1. 推动城市绿化建设 推动城市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种植树木,提高空气质量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更宜居。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植树绿化,同时加强绿地和树木管理,确保绿化效果的长期维护。 2. 加强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管理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必要举措。政府应加强对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水平,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确保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整洁,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3.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和非机动车道建设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和非机动车道的建设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可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提高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和运行频次,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选择。同时,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居民采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拥堵和减少污染。 4. 引入智能科技促进城市管理与居民生活 引入智能科技促进城市管理与居民生活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创新举措。通过智能化的城市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精准调配,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引入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科技应用,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便利度,推动城市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发展。 总结起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需要从城市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和改善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通过不断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我们可以创造更为宜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的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居住区由基本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组成,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则是物质的内涵,具有精神境界的高品位居住环境是造就人们优良品格与素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与居住环境,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在小区规划设计方面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例如社区功能不完善、居住组团布局不合理、服务性设施缺乏、居住环境安全差、小区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等等。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地运用各构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项用地的空间环境。 1居住区规划的概念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2居住区的设计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使用者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