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欧洲一体化研究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郭灵凤

内容提要:欧洲文化政策有两个层面:一是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二是泛欧洲

的文化政策。在欧洲层面,主导文化政策的政治实体主要是欧洲联盟和欧洲理事

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国际机构也对欧洲文化政策发挥着

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欧盟文化政策,着重考察欧盟作为欧洲范围的行动

者,如何通过其显形和隐形的文化政策,塑造新的文化治理体系、推进欧洲公民社

会各种力量的新型合作关系。

关键词:文化治理文化政策欧盟文化政策民族国家文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文化政策历经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欧洲文化政策”这个概念既指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也指泛欧洲的文化政策。在欧洲层面,主导文化政策的政治实体主要是欧洲联盟和欧洲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国际机构也对欧洲文化政策发挥着重要影响。一个总体的趋势是民族国家文化政策的发展愈来愈受到泛欧洲文化政策的影响,尤其是欧盟文化政策的影响。但是,单从欧洲一体化的文化维度,很难理清这两种文化政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通过分析文化管理体制的变革,我们才能够认识到政治力量是如何通过艺术文化创造活动,正在塑造一个崭新的欧洲社会。因此,理解“文化治理”概念是理解欧洲文化政策的关键。

一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于公共管理体系内的问题。但二者之间仍存在差别。首先是这两个概念出现时间有先后之分。尽管文化政策概念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欧洲中世纪,但在现代意义上使用它,将之规定为民主国家政府的特殊社会文化职能,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文化治理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治理”这个政治学概念而衍生出来的,当然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必然是用以描述或展望一种新的政治现象。因此,这两个概念在含义上还是有差别的。

法国文化部科研局的奥古斯丁?杰拉德在《文化发展:经验与政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政策的经典定义。他指出,“‘文化政策’一词的准确含义来源于‘政策’这个词。政策是最高宗旨、具体目标和执行手段组成的一套体系,由社会组织通过权威机构制定执行。在工会、党派、教育组织、研究机构、企业、市镇或者政府中都可以看到文化政策。但是,不管政策的执行主体是谁,一套政策中必定包含了长期最终目的、中期可测量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手段(人员、资金和立法),

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连贯一致的体系。”①除了政治组织的视角外,丹麦文化

学者彼德?杜伦德从社会现象的角度定义文化政策。他提出,狭义的文化政策指对艺术的资助,即决定哪种艺术是最好的,值得在民众中推广。因此,文化政策成为政府、文化赢利机构、文化团体、艺术家等利益集团影响民众思想的手段并且反映着各个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文化政策反映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为

艺术自我实现建立体制和创造条件的政治斗争。

②分析文化政策的两个定义,我们发觉文化政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单个组织内部的文化管理体制,尤其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政府机构为文化政策设定目标、

选择工具、执行计划,并根据目标完成的程度来评估政策。“创造性”

(Creativi 2ty )、“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 iversity )、“文化民主”(Cultural De mocracy )、“认

同”

(I dentity )是大多数欧美国家文化政策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各国政府根据各自的政治体制、历史传统,采用各不相同的政策工具以实现其政策目标,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政策。哈瑞?希尔曼?查特兰德和克莱尔?麦考吉在比较分析二战以后欧美各国政府文化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文化政策模式:提供便利型、庇护人型、建筑师型和工程师型。提供便利型文化政策主要是

56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①

②Augustin Girard,Cultural Develop m ent:Experiences and Policies,Paris :UNS C O,1972.p 1130.

Peter Duelund,Cultural Policy:A n O vervie w ,in Peter Duelund ed .,The N ordic Cultural

指政府不提供直接的艺术资助,也不制定法规管理文化艺术活动,只是对艺术家得到的私人捐赠、礼物和奖金免税。因此,政府不承担规定文化价值、引导文化潮流的职责。这一模式的典型是美国。在庇护人模式中,政府的作用相当于庇护人,主要的政策目标是提升职业性艺术活动的质量,而非在大众中普及艺术,因此政府对艺术的资助是精英导向的,在“一臂间隔”①原则指导下,由独立的理事会决定资金分配。这一模式以英国为代表。建筑师模式的典型是法国和荷兰,政府通过文化部来设计全国文化发展的框架,经过公众和政府官员讨论后,规划政策目标和执行工具。政府从公共财政中拨款直接资助各级文化团体以保证艺术自由和文化民主。在工程师模式中,政府掌管艺术生产和分配的渠道。政府资助那些满足执政的委员会和政党的政治要求的艺术。政治目标高于艺术自由。哈瑞?希尔曼?查特兰德和克莱尔?麦考吉认为,冷战时期的东欧国家是这种文化政策模式的代表。②

20世纪后半期,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无远弗近,国际政治体制和文化交流模式都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全球化的文化市场、文明冲突和认同危机等新时代的新问题对传统的民族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文化治理”概念正是针对传统文化政策遭遇的困境提出的,并在讨论文化与发展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报告《我们的地球邻居》(Our Gl obal Neighbourhood),开启了“治理”概念的讨论,以推进联合国改革、促进全球安全,以及探索经济相互依存的新形式。③1996年联合国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创造性的多样性》(Our 66欧洲研究 2007年第2期 

②③所谓“一臂间隔”原指人在队列中与其前后左右的伙伴保持相同距离。该原则最先

用在经济领域,针对的是一些具有隶属关系的经济组织,如母公司与子公司、厂商和经销商等。根据这个原则,这些组织在策划和实施各自的营销规划、处理利益纠纷乃至纳税义务上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一方不能取代或支配另一方。“一臂间隔”原则被挪用到文化政策上具有两种主要含义。它多是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同时要求国家对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这是“一臂间隔”原则的基本要义。引自李河:“发达国家当代文化政策一瞥”,《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Harry Chartrand and Claire McCaughey,“The A r mπs Length Princi p le and the A rts:An I nternati onal Pers pective2Past,Present and Future,in M ilt on C.Cu mm ings,J r.and J.Mark Da2 vids on Schuster,W hoπs to Pay for the A rts?Ne w York:ACA Books,1989.

O ur Global N eighbou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 mm 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Ne w York

Creative D iversity )的报告,治理概念开始延伸到关于文化发展的讨论中。1998

年在名为“文化的力量”

(The Power of Culture )的斯德哥尔摩国际会议上通过了一项文化行动计划。《我们创造性的多样性》报告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试图将多样性和创造性联系起来,尤其提到了非政府组织作为促进创造性和多样化文化表达形式的重要力量贡献良多。这份报告专辟一章讨论文化政策,指出以创建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文化政策日益受到挑战,文化政策概念需要扩展,不应仅仅局限于艺术与遗产,还应该接受个人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和团体的各种文化实践。报告还指出,全球化已经限制了政府在提供文化产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政府的职能应转向为文化发展创造更多便利条件、纠正市

场机制对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当影响和保护艺术家的权益。①这些思想对欧洲文

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997年发表的关于文化和发展的欧洲报告《从边缘到中心》

(I n fr om the Margins )中,这些思想的影响清晰可见。这份报告预设的前提是如果忽视文化,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目的在于将文化政策从治理的边缘引入中心,而“文化治理”正是使艺术文化摆脱其在政治领域中边缘化的工具。报告为民族国家和泛欧洲的文化政策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建议公共政策优先考虑艺术

创造性的需要,认为政府会从推进与文化相关的跨部门合作网络当中获益。

②安托尼?埃弗利特在《文化治理:整体性文化计划和政策取向》报告中,进一步阐释了政府职能转变与切实执行文化政策的关系。在传统文化政策中,艺术、媒体和遗产被视为各自孤立的领域,管理文化政策的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互不关联、各自为政。如果经济不景气,扶持文化事务的公共资金必然缩减,导致文化政策不能落实。安托尼?埃弗利特指出,除非采用全局性、整体观念的治理模式以及实际的操作方式,跨越各自为政的行政设置,实现“横向”跨部门合作,

否则文化政策不能完全落实。③2001年欧盟治理白皮书发表,将欧盟新的治理

76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①②③O ur C reative D iversity,the Report of the W orld Co mm ission on Culture and D evelop m ent ,Paris:UNESCO Publishing,1996.

Council of Eur ope,“I n Fr om the Margins:A Contributi on t o the Debate on Culture and Devel opment in Eur ope ”,1997.

Anthony Everitt,“The Governance of Culture:App r oaches t o I ntegrated Cultural Planning and Policies,Cultural Policies Research and Devel opment Unit ”,Policy Note No .5,Belgiu m:

形式作为欧盟委员会四大战略要点之一。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解释,“治理”是在欧洲层面影响权力运作的规则、过程和实践。从欧洲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治理的总体目标是团结欧洲人民,在开放、参与、责任、高效、团结等原则指导下,制定尊重各民族国家、地区特性的规则和程序,发展欧盟与欧洲公民社会的关系。①从1998年到2002年,由三个欧洲基金会②发起,在欧洲文化政策和艺术比较研究所(the Eur opean Research I nstitute f or Comparative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A rts,即ER I Carts)主持下,欧洲各国学者针对戏剧、视觉艺术两个领域,进行跨学科、跨国界的大型调查研究,提交以《创造性欧洲》为题的最终报告。这份报告为“文化治理”提供了一个明确、全面的定义。

“文化治理”指的是为文化发展确定方向的公共部门、私营机构和自愿/非赢利团体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包括来自公共部门、私营企业、非赢利团体等各种性质的机构和个人,涵盖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政策领域,涉及跨国、民族国家、地区、地方等不同地理和行政运作层面。治理也指公民不仅作为投票者和利益集团的成员,而且作为消费者、专业工作者、文化工人、企业家、志愿者以及非赢利组织的成员,拥有了更为多样化的渠道影响文化的发展。③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一种新的治理关系出现了。然而,这些参与治理过程的不同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动机或出发点并不相同。公共部门意在使其新自由主义政策和去国家化过程合法化,私营机构在企业担负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强调“良好的合作治理”,非政府组织则关注促进公益的非赢利活动。所谓“治理”就是要为不同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这种合作是在一个互动体系中实现的,首先是建立交流、合作的常规机制,然后逐步开始以做项目的形式在特定领域中开展正式合作,渐渐地这种合作会在新扩展的治理体系中达到相互依存的阶段。④因此,“文化治理”无疑是文化管理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合作”取代“管理”成为文化管理部门的基本执政思路。在一个互动体系中相互依存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将逐步培育一种新的公民社会关系。

86欧洲研究 2007年第2期 

②③Comm issi on of the Eur opean Communities,“Eur opean Governance:A W hite Paper,

B russels”,2001,p110.

R iksbankens Jubileu m sf ond,the Eur opean Cultural Foundati on and Fondati on de France.

“Creative Eur ope:On Governance and Manage ment of A rtistic Creativity in Eur ope”,An ER I Carts Report t o the NEF,2002,p121.

二欧盟与欧洲文化政策转型

通过简要考察“文化治理”概念在联合国、欧盟和欧洲理事会几种文献中的由来与发展,我们注意到,尽管“文化治理”概念作为概括文化管理体制变革的一个政治概念具有其普遍的应用价值,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政治机构将这种改革思路应用于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中时,面临的问题却不尽相同。就欧洲的情况而言,文化治理概念的提出就与20世纪后半期欧洲文化政策的变迁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大多数西方国家文化政策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为社会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关注文化事务。在欧洲福利国家体制中,文化事务在公共支出和行政管理中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1970-1975年间,意大利和法国政府的文化支出增长了2.5倍,英国和奥地利增长了2倍,1972-1975年间

的瑞典政府文化支出则增加了60%。①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石油危机促使各

国政府采取更为严格的金融财政政策,一些欧洲国家还出现了对公共文化支出的批评。然而,由于艺术文化在公共政策领域的特殊地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公共资金分配政策,即直接的公共资助,仍旧是欧洲国家文化政策的主要工具,而且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艺术文化的公共资助事实上在增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文化政策领域出现了几个影响深远的新现象。一是许多欧洲国家的公共资助日益非常规化(the p r ocess of public financing deregulati on )。中央政府不断拓展文化事务筹资方式,奖券、体育彩票、新财政税、失业政策项目统统被用于资助艺术文化。直接针对文化事务的公共财政拨款与其他公共、半公共渠道筹集的资金配套使用于具体文化项目。同时,中央政府的资助以资金群(bl ock grants )的形式转移到地区和地方各级政府,其目的是将决策权从中央政府移交地区和地方政府。这种纵向分权的结构变革涉及80年代后半期在全欧范围内展开的非中央集权化运动。中央政府的横向分权则是将更多的决策权和责任交付自治的资助团体,如英国、荷兰、北欧

9

6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①

JacquesDepaigne,“Cultural Policies in Eur ope:Synop sis of the Nati onal Reports Sub m it 2ted t o the Conference of Eur opean M inisters with Res ponsibility f or Cultural Affairs ”,held in O sl o

的艺术理事会、基金和董事会等这样的“一臂间隔”团体和准政府组织。除此之外,80年代文化政策领域另一重要现象是文化网络(cultural net w orks)的兴起。一开始这种文化网络只是公共分配政策领域的短期资助项目,主要指的是由多国或多种组织签订资金协议,联合资助的文化合作项目。其主要特点是非等级化、横向合作、跨国合作、立足于草根阶层、非代表制、多元和缺乏“中央权力”。①这种项目提供了更为灵活的个人与组织合作(尤其是国际文化合作)的方式。②20世纪末,发生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决定性转折:1989年中东欧政治转型、欧洲一体化深化、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世界贸易自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1986-1994年关贸总协定、贸易服务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新经济”急剧扩张。这些事件连同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一起,通常被认为开启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后撒切尔阶段),进一步摧毁了福利国家制度。这些事件对文化政策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公共财政在艺术文化事务方面的支出逐渐收紧。与国家的普遍经济紧缩政策相联系,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新的决策和行政管理导向。首先是20世纪90年代初,财政的去国家化,即缩减政府财政服务体系、削弱公共服务组织网络。这一过程集中体现在采用新预算方式和市场导向机制。其次是行政管理的去国家化,即政府行政机制的“折叠”,建立有行政领导职能、高效率、负责任的自治团体或公共公司。相对健康、教育、社会服务、工业、科研等公共政策领域,艺术文化领域的去国家化改革算是晚的了。这两种导向的改革渗透到欧洲各国的时间也是不同的,首先是英国,然后是以荷兰为首的西欧国家,最后是北欧国家。③

这两种类型的去国家化改革逐渐为制定文化政策、推动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制度条件。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文化政策的目标与80年代的相比,并无明显变化。文化自治、非中央集权、鼓励文化创造性和更大范围的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这些仍是民族国家一贯追求的文化政策目标。但是,在这种连续性表象之07欧洲研究 2007年第2期 

①②Rai m und M inichbauer and Elke M itterdorfer,“Eur opean Cultural Net w orks and Net w or2

k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 ope”,I G Kultur;sterreich,2000,p14,htt p://ei pcp1net/poli2 cies/n wcee/en.

R itva M ichell,“Nordic and Eur opean Cultural Policies”,in PeterDuelund ed.,The N or2 dic Cultural M odel,pp1443-444.

下,一些意义深远的结构性变革悄然发生了。遵循新公共管理原则的经济紧缩和行政改革使80年代的非中央集权运动和财政、管理结构多样化调整的意义完全改变。80年代,其他政策领域被视为文化机构和艺术活动的筹集资金的辅助渠道。而这种多渠道资金筹集方式在90年代变为稀缺管理,政策制定者们开始

意识到艺术文化是一种生产因素,可以为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①因

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化部门和其他政策领域跨部门合作的性质发生了方向性逆转。文化的经济作用这一思想导致了从民族国家到泛欧洲(如欧盟)的政策制定者对艺术文化经济重要性产生兴趣。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日益被视为一个经济部门,对于就业、出口和工业附加值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思想集中

体现在1998年欧盟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文化、文化产业和就业》②当中。其中提

到的重要思想包括:

(1)艺术和文化创造性是文化实践持续不竭的动力,支撑着文化产业和文化就业;

(2)艺术和文化最适合小型企业、分承包商和个体经营者;

(3)文化和艺术机构是重要的雇主,他们可以将生产线扩展到旅游业、在线服务、商店以及各种类型的派生产品,从而提高其雇佣能力;

(4)非正规/更自由的工作性质和艺术家、创作者、职业文化工作者的自由流动使这个职业具有吸引力。这也将有利于建立一个新欧洲维度;

(5)将信息交流技术应用于创新活动的趋势已经在地方孕育出现;非赢利机构经常成为未来职业工作者的训练场。

但在民族国家层面,将艺术文化作为一个生产因素的政策导向还未得到强有力的贯彻,文化部仍然负责执行文化政策。然而,在地区、地方发展计划中,尤其因为新的欧盟/民族国家对文化项目的资助,这一趋势逐渐发展起来。欧盟结构基金和不同类型的跨边界合作资助计划对于这个方向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③事实上,欧盟作为欧洲层面重要的行动者,正在通过其文化政策工具,塑造

17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①

②R itva M ichell,“Nordic and Eur opean Cultural Policies ”,p 1450.

The Comm issi on StaffWorking Paper:“Culture the Cultural I ndustries and E mp l oy ment ”,SEC (98)837,B russels,1998.

新的文化治理体系,加速欧洲新型合作关系的形成。这种文化治理模式与民族国家传统文化政策相比,有很大区别。从传统的民族国家文化政策的角度看,欧盟对文化的支持根本不能被看做是一种文化政策。欧洲民族国家文化政策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通过资金分配方式,即公共财政支持,来引导文化发展。在欧盟背景下,文化政策日益服务于不同于传统的艺术文化目标的其他政策目的。这种政策转向反映了资金分配政策和结构政策的不同。前者包括公共管理机构(财政部、中央银行)的财政、金融政策。后者涉及更大范围的政策领域,目的是改变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部门的制度设置和资源分配结构。工业、教育、人力资源或就业、科研发展领域一直是结构政策的主要目标,而艺术和文化则处于边缘地位。传统文化政策关注艺术创造工作的自主性。然而,一旦艺术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与经济发展、就业和出口挂钩,经济重要性就把艺术文化从边缘拉到了中心,文化政策上升至与科技政策同等的地位。①

欧盟不仅赞同文化政策的新经济取向,而且支持文化政策的去国家化,强调地方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然而,实际上,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欧盟在文化领域的权力十分有限,它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层面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与欧盟适当应用两种文化政策类型有很大关系。

三欧盟文化政策的两种类型:显形政策和隐形政策

欧盟在文化领域行使权力的法律依据来自《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条约规定,欧盟的文化权力仅限于四个方面:促进对欧洲人民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传播;保存和保护具有欧洲意义的文化传统;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艺术和文学创作,其中包括视听部门。而且,欧盟在文化领域的活动应在辅助性原则指导下进行,即共同体的活动是支持和补充成员国的活动。②教育、文化事务既然属于成员国政府间合作的领域,而非共同体决策领域,这就意味着任何欧盟层面做出的决定不能直接适用于各成员国,必须经过成员国国内立法转化后才能应用;做出的决定对成员国没有法律约束力,只有道义上的约束力;没27欧洲研究 2007年第2期 

①②R itva M ichell,“Nordic and Eur opean Cultural Policies”,pp1438-439.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 opean Community,A rticle151,htt p://eur opa.eu/eur2lex/en/

有强制执行权。欧盟在这一政策领域的主要作用是相互协商、协调立场、互相合作。从管理机构角度来看,在欧盟层面与成员国在文化政策方面相互沟通,主要是通过部长理事会。因此,每年三到四次欧盟理事会都要召集各成员国负责教育、文化、青年和文化传播事务方面的部长举行定期会议,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流信息和经验,讨论相关对策。理事会在获得欧洲议会意见后以特定多数同意,采取共同的立场。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文化事务方面,法律规定要得到全体一致同意,而非特定多数,才能采取共同立场。欧盟还通过在成员国建立文化联络点(Cultural Contact Points )来推进相关的文化项目、组织专业文化人员、与驻在国文化管理部门交换信息。因此,,欧盟的文化政策运作方式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性。概括来讲,欧盟在文化领域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三种:部长理事会沟通、交流成员国意见,提供合作框架;在《欧洲联盟条约》授权的领域,运用法律手段,比如视听产业和相互承认学位;通过支持有关项目,补充完善成员国的行动。

欧盟推崇的“欧洲文化模式”,即“多样性中的一致性”

(Unity in D iversity ),集中体现了欧盟文化政策的目标,即强调保护共同的文化遗产,提高属于一个共同社会的归属感;承认和尊重文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多样性,促进各种文化的

发展和传播。①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工具主要是一系列文化项目(以文化2000

框架项目为代表),而这些项目的管理主要归属欧盟委员会,具体来讲是欧盟委员会下属的欧盟教育文化指导委员会(The Educati on and Culture D irect orate 2General )。通过一系列文化项目的执行,欧盟意图塑造“知识欧洲”、建立共同的欧洲文化区、促进欧洲公民参与一体化进程。这些都是所谓的显形文化政策。

为了使欧洲各国人民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加深他们的共同历史意识,欧盟鼓励欧洲人参与各种形式的会议和交流计划。每年欧洲各国文化部长理事会都会选择一定数量的“欧洲文化城市”,这些城市在欧盟的财政支持下,举办音乐会、展览会等各种文化活动并召开欧洲规模的会议,吸引欧洲各地艺术家汇集一城。通过“欧盟兄弟城镇计划”,欧洲各地成千上万的市镇、城市和村庄建立起了持久的合作关系。“欧洲文化遗产日”定期邀请公众发现或重新发现欧洲各世纪的艺术宝藏。人员往来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有效方式,欧盟有一系列项目鼓

37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①

Eur opean Comm issi on:“A Community of Cultures:The Eur opean Uni on and the A rts ”,

励成员国、申请入盟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员往来。苏格拉底计划、伊拉斯谟计划、青年项目资助大学生和青年人在欧洲其他国家居留、学习。欧盟长期以来执行的一项政策是:鼓励欧洲各国人民学习和使用除母语以外的两种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培训、资助翻译文学作品、保存地区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欧盟积极保护欧洲多样文化的独特性。在电子信息技术支持下文化传播更为便捷。“网络时代的欧洲”(The Netd@ys Eur ope I nitiative)计划将新型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和文化交流,鼓励人们参与文化生活。“文艺复兴数字化书库”计划向互联网户用提供电子版的欧洲各地图书馆收藏的16世纪文献。“艺术家计划”联合欧洲著名的艺术品博物馆及出版和新型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者,完成高质量绘画复制的数字化、编档和网络传播,为公众通过互联网高清晰度、远距离观看这些收藏提供了可能,为研究者、艺术类学生、出版界、媒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①欧盟资助的这些跨边界多方合作计划其目标和根源也许是地方性的,但是他们的行动和结果却打破了边界隔阂,为参与者提供了建立超越成员国官方活动的合作关系的可能。这是欧盟项目最具深远意义的结果之一。②

除了显形文化政策,《阿姆斯特丹条约》第151条第4款(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第128条第4款)“共同体应在依据本条约其他条款采取的行动中将文化方面的问题考虑进去”,③为欧盟隐形文化政策留下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欧盟的隐形文化政策基于欧洲共同市场的基本政策原则(即四种自由,人员、产品、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并与社会融入、就业、竞争、税收、版权、信息社会和国际贸易等政策领域相关联。

首先,作为欧盟基石的四种自由原则,通过限制民族国家权力机构对欧盟分配机制的潜在干涉,也通过在民族国家内部建立了平等的竞争场所,改变了公共机构、私营企业和非赢利团体的关系。在艺术文化领域出现了平等对待、不歧视的约定,如欧盟在评估艺术资助申请时,对待不同国家的申请人应一视同仁。民族国家关于文化决策领域资助体系的仲裁法规以及税收法和版权法也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为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基本规则,推进了文化领域47欧洲研究 2007年第2期 

①②

Eur opean Comm issi on:“A Community of Cultures:The Eur opean Uni on and the A rts”.“Creative Eur ope:On Governance and Manage ment of A rtistic Creativity in Eur ope”,

p1150.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 opean Community,A rticle151,htt p://eur opa.eu/eur2lex/en/

的竞争。①开放共同边界、鼓励自由竞争,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欧洲共同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例如,Regnet 计划将欧洲十个国家的博物馆、图书馆、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聚集到一起,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就得益于在文化组织、工业、公

共管理部门等各方参与者之间引进了新的合作方式。

②其次,欧盟在与艺术文化相关的政策领域的活动业已对欧洲范围内的艺术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结构基金资助地区发展的计划已经为文化项目开辟了相当数量的“新财源”。比如其中有一个“遗产修复和维护”的内容,希腊据此得到了巨额资助以保护其文物古迹、改建博物馆。就业政策与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培训、流动息息相关。信息社会政策与民主、高效和透明的文化管理以及便捷地参与文化活动相关。社会融入政策的某些方面事实上可称为文化多样性政策,它与市民社会、非赢利团体的有效职能和消除地区间的文化社会隔膜相关。除了这些政策领域外,还有一些具有明确文化政策含义的欧盟政策领域,如竞争政策、附加值政策和版权政策。竞争政策通过阻止滥用主导性的市场地位和形成不公平竞争或固定价格的垄断,规范文化产业的商业领域。附加值政策被用于为艺术文化提供免税的优惠。新版权条例为艺术

家、创作者和生产者在新交流环境下的工作提供公平的保障。

③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民族国家文化政策的欧洲化。以媒体政策来说明。民族国家媒体政策变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欧盟工业政策。20世纪80和90年代在失业状况日益严重的情形下,传媒产业被欧盟视为关键性的增长企业。1986年欧盟的单一欧洲法案(Single Eur opean Act,即SE A )出台,许多欧洲国家也纷纷制定法规,开放媒体市场。相关的法规有:法国1986年出版和交流自由法、德国1987年联邦广播电视法规协定、意大利1987年出版法和西班牙1988年私营电视法。这些法律法规导致了商业广播电视公司的出现。这些公司要求打破法规束缚、拓宽融资渠道以便采用新技术。在这一背景下,1989年欧盟出台无国界电视条例(Television W ithout F rontiers D irective )要求民族国家正

5

7 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①

②“Creative Eur ope:On Governance And Manage ment of A rtistic Creativity in Eur ope ”,pp 1152-153.

Eur opean Co mmissi on:“A Co mmunity of Cultures :The Eur opean Uni on and the A rts ”,p 119.

式修订各自的广播电视法规。各国执行这一条例的媒体法规包括:法国1994年广播电视法、德国1991年联邦广播电视协定、意大利1990年广播电视法、西班牙1994年无国界电视法、英国1990年广播电视法。但是,这一条例由于不能完全与各成员国原来的广播电视法规相适应,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欧盟各机构(欧洲法院ECJ、欧盟委员会及其Merger Task Force)对条例实施情况十分不满,通过各种渠道施加压力,促进民族国家修订其媒体法规。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各国再次修订法规,如法国1996年信息高速公路法、德国1996年联邦广播电视协定、意大利1997年新媒体法、西班牙1998年数字电视法和英国1996年广播电视法。因此,

院、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和欧盟委员会政策建议影响下形成的。①

通过显形和隐形的文化政策,欧盟正借助共同市场的强大作用,有力地推动着欧洲范围内跨国界、跨部门、跨行业的文化交流。当市场把艺术文化的创造性看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以文化为工具来解决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时候,文化也以市场为媒介在实现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和融合,孕育着一个崭新的欧洲公民社会。当然,治理并不能决定治理的真实结果。②正在形成中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是否会成为欧盟所希望的“良好治理”,仍待时日观察。但是,我们期待在这种文化创新和融合的基础上,欧洲各民族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联盟,欧洲一体化能够进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简介:郭灵凤,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责任编辑:张海洋)

67欧洲研究 2007年第2期 

①②A lis on J.Harcourt,“Engineering Eur opeanizati on:The Role of the Eur opean I nstituti ons

in Shap ing Nati onalMedia Regulati on”,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Vol.9,No.5,2002, pp1738-740.

Antje W iener and Thomas D iez,European Integration Theory,Ne w York:Oxf ord Univer2

p rincip le of rule of law and i m p lements this p rincip le in p ractice.Rule of law has been one of the basic p rinci p les of the EU.T wo major fact o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le of law p rincip le in the EU:one is the basic treaties of the EU p r oviding 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basis for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p rinci p le,and the other is the Eur opean Court of Justice that has p layed a p ivotal r ole in the devel2 op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eaty basis of the p rincip le,the role of the Eur o2 pean Court of Justice and s 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 ractice of rule of law in the EU including so me universal natures of rule of law as well as s ome s pecialties.

47 A com p a ra tive S tudy o f t w o D ec is i o n2m aking Mo de ls:C a se S tudy o f D i2 rec tive2004/17/EC

Z HON G Shu jia

Decisi on2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EU)involves different and comp lex p roce2 dures and rules.Scholars fro m different academ ic traditions have app lied vari ous per2 s pectives and methodol ogies to analyze this comp lex p rocess.Rati onal Choice I nstitu2 ti onalists and Institutional Realists all work out models to p redict policy outcomes of EU decisi on2making and try to identify factors that are decisive t o the p r ocess.I n this paper,t wo theoretical models from those t wo academ ic traditi ons are tested on one specific case-the D irective2004/17/EC,upon which their capacity of exp lanati on is compared.A p reli m inary conclusi on seem s to be that the“Comp rom ise Model”

derived fr om the I nstituti onal Realis m tradition that stresses the interaction at the bar2 gaining stage of the decisi on2making p r oves to be more convincing.

64 EU C u ltu ra l Po li cy and C u ltu ra l Go ve rna nce

G UO L i ngfeng

The concep t,“European cultural policy”,refers to both nation2state and pan2Eur o2 pean cultural policy,and it has t w o levels.A t the European level,while the Europe2 an Union and the Council of Europe have p layed a leading r ol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olicy,UNESCO and W T O have exerted influences on the policy.Focusing on EU cultural policy,this paper exam ines how the EU,as a transnational act or,is shap ing

a new system of cultural governance by its manifest and latent policies,and thus fos2

tering a new partnershi p of different sectors in European society.

77 The I m p ac t o f EU Ea s t w a rd En l a rgem en t o n the I nne r Co n text o f C FSP

D e c is i o n2M aking

J I N L i ng

欧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政策和行动

提要欧盟是各个成员国之间为消除贸易的环境障碍,首先在环境保护的共同标准上进行协商和签订条约,所以乃是以环境为中心,覆盖资源保护问题。现在欧盟已成为超国家的地区主权的实体。欧盟的环境保护局已经成了一个大袋子,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甚至与工农业生产有关的问题都包括了进去。它的好处就是有利统一协调。欧盟的环境保护在 40 多年中,走过了从各成员国自行负责到形成共同的法律和行动,从工业环境为主到全面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污染到主动预防,从国家到区域到全球行动,在环境保护行动中欧盟将变得更为活跃和日益重要。 关键词欧盟立法程序公民权利保护政策 分类中图法 x3 1 欧盟法律日益重视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欧共体 1970 年提出的第一个环境口号是“环境无国界”(the environment knows no frontiers),在 eu 制定环境立法时更被大家所认识。早期的环境法令焦点集中于测定和标志危险化学制品、饮用水和地表水的保护以及控制空气污染,如 so2,nox。到 70 和 80 年代,欧洲的很多法令是和它的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相联系的。人们日益认识到生活质量是不能用物质商品单独衡量的。80 年代欧共体着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动植物区系的保护,要求对资源和自然界进行良好的管理,严禁开发利用对生态平衡造成不良的影响。1987 年的单一欧洲法(the single european act)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立法基础,确定了它的 3 个目标: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健康,谨慎和理性地利用自然资源(条款 130r)。这个新的条款认识到:国家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赖的,人民是与他们呼吸的空气、吃的食品、用的物品、扔的废品、消费的能源以及旅游和娱乐捆绑在一起的。1992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形成了欧盟法律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7 年阿姆斯特丹条约把可持续发展列为欧盟的优先目标。可持续发展和更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成为欧盟承诺的未来发展所必须依据的原则。环境必须贯彻到欧盟的其他经济和社会的政策中。欧盟的环境保护在 40 多年中,走过了从各成员国自行负责到形成共同的法律和行动,从工业环境为主到全面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治理污染到主动预防,从国家到区域到全球行动,在环境保护行动中欧盟将变得更为活跃和日益重要。 2 欧盟的环境与资源法的主要内容、公民权利和立法程序 在欧洲,环境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可称之为大口袋,自然资源的保护通常也包含在环境保护之中,作为其日益重要的部分。 2.1 欧盟的环境与资源法的主要内容 (1) 法律基础欧洲共同体条约第 2 条第 3 项 (k) 和第十六章的第 130 条的 130r -130t 是其法律基础。欧盟的环境政策追求以下目标:维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谨慎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国际水平上处理区域的或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 欧盟的环境政策将致力于高水平的保护,对联盟内不同区域的多样化条件加以考虑。它将建立在谨慎的原则和预防行动的原则基础上,必须首先在源头上限制破坏环境,污染者必须付费。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包含在共同体的其他政策之中。 在准备有关环境的行动中,共同体必须考虑:已有的科学和技术的数据;共同体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行动的潜在利益和成本的需求;共同体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是和各地区的平衡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在互相尊重和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共同体和它的成员国将和第三国以及有能力的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体的合作安排可能是共同体和第三方的共同协议课题,将按照第 228 条通过谈判作出安排。以上所述的随后安排不得伤害到成员国在国际机构中的谈判和签订国际协议的能力。 在其他条款中还包括财政安排、有关城镇和乡村土地利用和总体自然规划的措施以及水资源的管理;影响到成员国能源供应结构的重要的措施。在不伤害共同体的本质时,成员国

欧盟法

一、欧盟法的特质 (一)欧盟法形成背景 1、欧盟法是欧洲统一运动的产物。 在欧洲,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统一思想由来已久,并且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终于促使这种统一思想付诸实施。(长期以来,欧洲各国的历史无不打上了为争夺统治权和势力范围进行斗争的烙印,而欧洲各国在文化、经济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却长期被忽视。而两次世界大战在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进行思考,使他们逐步确立了这样的信念:人类已不再容许以暴力作为解决国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的手段,需要各国之间更多的协作、协商,谈判应当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手段。同时,欧洲各国深感欧洲分裂为众多的民族国家乃是爆发战争的根源。战争削弱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欧洲各国必须联合起来,通过欧洲的统一谋求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信念的驱动下,促成了泛欧运动的发起)。 过程:1950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宣言》,宣布法德实行煤钢联营,将煤炭和钢铁业置于共同的“高级机关”控制之下,且此联营向其它欧洲国家开放时,欧洲统一运动的最初设计已为欧盟法注入不同于传统国际法的新因素。根据这一计划,1951 年4 月18 日,以法国、德国为核心,联合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四国缔结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条约规定六国将本国煤钢工业的管理权让渡给高级机关。高级机关由各成员国政府共同任命的、地位独立的个人组成。。1957 年德、意、比、荷、卢六国在罗马订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以上两条约并称《罗马条约》。以巴黎条约和罗马条约为基础的欧共体法形成了。1986 年2签署的《统一欧洲文件》(又称单一欧洲文件) ,为欧洲联盟的建立打下了法律基础经过努力,1992年2 月7 日,欧洲共同体原先的六个成员国法、德、意、比、荷、卢,加上1973 年加入的英国、丹麦、爱尔兰、1981 年加入的希腊,以及1986 年加入的葡萄牙、西班牙共12 个国家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Maast richt) 共同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以下简称《马约》。1993 年11 月1 日《, 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成员国于1997年和2000年签署的旨在继续对《欧洲联盟条约》进行改革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和《尼斯条约》;为取代未能批准生效的《欧洲宪法条约》,欧盟27国领导人于2007年12月签署并于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条约》。 (二)欧盟法概述 一、欧盟法的概念、渊源、法律特点与性质 (一)概念:欧洲联盟法是调整欧洲联盟在建立与内外关系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法律渊源: ( 1) 欧盟与成员国签订的基础性条约, 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单一欧洲法令》和《欧洲联盟条约》等; ( 2) 欧盟与第三国或国 际组织签订的条约; ( 3) 欧盟通过的条例、指令和决定。这是欧盟 法的三个主要法律渊源。(4)其次,欧洲法院的判例经常被作为先

欧盟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欧盟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 在冷战存续期间,西欧国家在美国的援助下走出战争创伤,但已经无法恢复到战前的国际地位。西欧国家为了自强,开始走向一体化的道路。欧盟的组织结构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及原子能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93年11月1日宣告12国的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马约》开始生效。 随着欧盟的成立,50多年来,欧盟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经济集团,它不但是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实体,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积极发表对国际重大问题的意见,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升。同时,欧盟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从欧盟对欧洲的影响来看,欧盟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洲国际地位,同时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发展。东扩战略是欧盟全球战略中最重要的战略。按照西方民主价值观和经济模式“改造”中东欧等国家,使其尽快纳入欧盟势力范围,是冷战后欧盟发展战略中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欧盟东扩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是欧洲统一道路上的里程碑。在政治方面,欧盟东扩将中东欧纳入欧洲体系,实质上是与美俄争夺欧洲主导权。欧盟在扩大的过程中,蕴含着谋求强化欧洲政治力量的雄心。通过东扩,中东欧国家的价值被不断地趋向于欧盟的主导价值观,欧盟国家努力主导欧洲的势头开始增强,欧盟国家在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谋求强化欧洲的政治独立。但应当注意的是,欧盟接纳俄罗斯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太大了。欧盟如果接纳了俄罗斯,将会打破两个平衡。一是欧盟内部的平衡,另一个是世界格局的平衡。这个结局,是欧盟和美国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未来欧盟主导下的欧洲,将是一个不包含俄罗斯的欧洲。如何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 从欧盟对美国的影响来看,欧盟与美国之间是既依赖又矛盾的关系。《欧洲联盟条约》明确提出建成后的联盟将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强大力量。随着欧盟势力和影响日益增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霸主地位受到动摇。欧盟对美战略的目标是,在维护美欧政治、军事同盟的同时,努力争取建立平等的美欧关系。在欧盟总体对外战略中,维系与美国的跨大西洋联盟关系是欧盟的外交重点,在国际安全防务领域,欧美合作仍占主导地位。美国对欧盟及其前身的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2年到1991年,即从欧洲煤钢联盟成立到苏联解体的整个冷战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为了增强抗苏力量,美国积极促进欧洲盟国的联合和一体化进程。这一阶段美欧关系的特点是美主欧从。第二阶段是从1991年底至2003年3月,即从冷战结束至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夕。随着苏联解体及欧盟自身力量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美欧之间的战略纽带趋于松散,欧盟不甘充当美国的附庸,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增强。这一阶段美欧关系的特点仍旧是美国居于主导地位,欧盟加强了在联盟内部竞争与美国平等伙伴角色的努力。双方的矛盾趋于深化。美国及支持欧盟的扩大进程,又牵制其深化一体化的行动。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3月迄今,即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后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和欧盟的矛盾进一步深化、激化、表面化。美国对欧盟的政策基调和目标是竭力维系美欧联盟关系及其对美欧联盟的主导,但加强了欧盟的分化和对欧盟一体化进程的牵制。从目前来看,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似乎正以出乎意料方式波及欧洲,美国与欧盟关系将更进一步得到恶化。但从长远来看,欧盟在与美国政治上合作、军事上依赖、经济上竞争的关系的基本框架在相当长时间里还不会发生动摇。 从欧盟对亚洲的影响来看,1994年11月8日欧盟首脑会议批准了欧委会制定了《对亚洲新战略》的报告,报告指出“亚洲和欧洲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欧洲给予亚洲新的优秀地位,对亚洲国家采取更加积极和坚定的政策”。欧盟确定对亚洲的总体战略框架和优先实现的主

欧盟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欧盟环境政策的新发展及启示 x 邓 翔1 瞿小松2 路 征 3[内容摘要]近年来,欧盟环境政策的改革和发展备受关注,在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即 将结束之际,欧盟又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行动指南和规划,包括生态创新行动计划、生 态管理和审核计划、环境合规性援助计划、资源效率路线图、海洋战略框架、绿色公 共采购等。本文对上述欧盟环境政策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整体政策效 果做出了评价,最后指出了欧盟环境政策对我国环境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欧盟;环境政策;环境治理;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邓 翔(1963)),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瞿小松(1989)),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研究方向:欧盟经济。路 征(1982)),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都一直将环境政策作为其共同政策优先考虑的议题,并且,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欧盟也是建立全球气候变暖政策的最先的倡导者和发起者。欧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各项环境指标稳步提升。从1973年欧共体发表5第一个欧共体环境行动计划6以来,欧盟至今已完成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最近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择0 (规划期:2002年6月22日至2012年7月21日)也已到期(EC,2001)。[1]总的 来讲,欧盟环境行动计划从最初只涉及环境立法的基本原则,然后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并注重环境法律的执行,最近则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重大环境问题的治理,这一演变过程表明欧盟在不断加强环境行动计划的应用性,也更加注重各成员国的具体实践。最近,欧盟提出了其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欧洲20200(EC,2010),[2]目标是将欧盟建设成为一个知识性、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体,从而帮助欧盟和各成员国促进就业、提升生产率和社会凝聚力。在此背景下,欧盟环境总局也相应提出了一系列环境行动指南和计划,其内容涵盖了生态创新、资源效 论文得到了四川大学/让1莫内最佳欧洲研究中心0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173149)的资助。

欧盟法(比较法PPT)

您如何看待欧盟法律的特质及其与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法律的相互影响?欧盟法这种特殊的样态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法律格局有何启示? 一、建立欧共体的原因:受到一战后“泛欧洲”运动的影响;战后初期,欧洲各国进一 步考虑联合问题,丘吉尔1946年提出英法建立“欧洲合众国”,在其倡议下,47年12月,建立“统一欧洲协调委员会”;48年1月,荷比卢三国正式建立关税同盟。 二、“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经过长期秘密准备,50年5月9日,法 国外长舒曼和现代化及设备计划总专员莫内,向国际社会公布一项声明,阐述法德和解以及欧洲联合对欧洲以及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提出先建立一个“经济的欧洲”,进而建立一个“政治的欧洲”,并提出煤钢共同体的倡议。 三、《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25日签署,1958 年1月1日生效,即两个《罗马条约》,基础条约,三个共同体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标志着六国将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盟。 欧盟法的特质: ?欧洲联盟法是一个既不同于国际法又不同于国内法,而是具有自身独特特点、自成 一类的法律体系。 ?国际法主要调整国与国之间的行为规范,而欧盟主要调整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 系。 ?国际法上自然人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不能对国家提起诉讼,而欧洲联盟法律是 容许的,这说明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异。 ?欧洲联盟具有国内法的一些特征,如代表成员国参与一定的国际间的条约与协定的 签订、谈判,以特定国家的身份参加国际间的组织与活动,但是它在相当程度上又必须依赖于成员国的赞同,在一些方面并不能代表成员国做出决定。 欧盟法的法律渊源: 一、基本法(Primary Law) 它是构成欧共体/欧盟法律制度之基础的基本法律规范,包括成文基本法和非成文基本法。(一)成文基本法 包括:建立欧共体的三个条约以及与此相关的附件、声明、备忘录(狭义),再加上《建立欧盟条约》和未来的《欧盟宪法条约》(广义); (二)非成文基本法 包括:一般法律原则及习惯法(包括法院有拘束力的案例)。所谓“一般法律原则”是指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它客观法律原则(例如:比例性原则、信任保护原则等)。 二、派生法(Secondary Law) 由欧共体/欧盟立法机构(欧盟的理事会与欧共体委员会)根据基本法所制定的、旨在实施基 本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规则;法令;决定;建议和意见。其中规则、法令与决定具有明

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一)

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一)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国际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所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逐渐把环境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来推动环境保护。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的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在跨国界、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环境政策、区域性的环境保护行动为全人类的环境保护做出了典范,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欧盟环境政策环境行动计划 一、欧盟环境政策回顾 在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中,并没有包括任何关于环境、环境政策或环境法的条款。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共同体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采取一致行动的必要性。1972年10月19日到20日,欧共体首脑首次强调了一个共同环境政策的重要性,并在会议结束之前责成共同体立法机构在1973年7月31日之前制定一个具有史诗时间表的行动计划。在此次会议上,欧共体环境政策终于形成雏形。1973年11月22日理事会以《欧共体理事会以及理事会中成员国政府代表会议的宣言》的形式通过了《欧共体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由此促成了共同体统一环境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987年和1983年欧共体理事会分别通过了《欧共体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和《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期间制定了《单一欧洲法》和几项重要的环境指令。1987年通过《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92年约7日,欧盟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其后,欧盟理事会于1993年通过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又称《走向可持续性行动计划》。从1972年10月的欧共体首脑首次会议至今通过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和一些法案及条约,欧盟的环境政策在这些行动计划和法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1.环境行动计划 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1973年~1976年):欧盟明确指出了其环境政策的目标,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该计划也提出了欧盟环境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好的环境政策在于防止污染的产生;在所有技术计划和决策过程的最初阶段都必须考虑环境因素;任何将导致生态失衡的消耗资源和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必须被禁止;在科学和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对改善环境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污染者付费;一国在采取行为时应确保不会导致另一国环境恶化;在欧盟及成员国的环境政策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断加强对改善全球环境的关注与努力;重视公众的意见;分清等级责任;在共同一致的基础上加强联盟政策与成员国政策的合作与协调。 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1977年~1981年):该计划基本上是第一个行动计划的延续和扩大。它重申了1973年计划的整套原则和目标,还对防止水和大气污染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权,对噪声污染也提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措施,加强了共同体环境政策的预防性质,尤其关注对周围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管理。 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1982年~1986年):欧盟对原有的环境政策进行了变革,将环境政策与共同体的其他政策综合起来,考虑环境政策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同等重要意义,并且明确强调了加强环境政策预防性特征的重要性。 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87年~1992年):此计划发展和细划了第三个行动计划中的环境政策,强调了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如就业、农业、运输、发展等)的综合必要性,并加强了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1993年~2000年):该计划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对欧盟以往的环境政策作了重大的发展。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环保,而是在不损害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追求适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不应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2001年~1010年):该计划命名为“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霍桂桓 【专题名称】文化研究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 识到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 政策。在加入WTO、文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 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 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关键词】第二次现代化/全球文化市场/文化政策/文化转型/体制转轨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美国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已经全面市场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国家对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以“无为而无不为”为特征,具体管理方式以各州政府为核心协调单位并且灵活多样;而其文化政策重点则是,一方面,就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手段而言,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规促成软件硬件的剥离、使硬件生产归于传统产业,进一步促进、保护和开发国内外文化资源(特别是开发国外文化资源),在使“文化资源

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最好的刑事政策

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最好的刑事政策 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李斯特说过:“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最好的刑事政策。”刑法学家认识到了在预防犯罪方面,起到更重要作用的不是刑法以及刑事政策,而是社会的大环境。 什么是社会政策?什么是刑事政策? 社会政策,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安全、改进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措施、法令、条例的总称。何秉松教授主编的《刑事政策学》认为:“刑事政策是指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为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 为什么说“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最好的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刑事政策预防、控制和惩治犯罪,是为了从整体上减少犯罪或者在某些个别领域消灭犯罪,把犯罪对国家、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社会的各项事业和人们的生活正常进行。而社会政策可以说是解决或对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是针对社会问题更直接的举措。社会政策在现代政治中之所以日益重要,是因为现代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有的且越来越严重,如果没有社会政策,社会问题将得不到适当或合理的解决,个人与团体的安全与福利,也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社会将难以维持稳定。 周良沱《犯罪根源论》中说:“犯罪的根源,或曰终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犯罪共通的终极原因。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犯罪,根源相同但犯罪原因各不相同。”犯罪原因参照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原因,即犯罪人的不良人格和犯罪动机体系等;另一类是客观原因,即主体以外的犯罪原因。客体犯罪原因又包括两类因素:一是指行为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腐败因素、矛盾和冲突等;二是指助长、促使、便利犯罪发生的各种情景因素,也就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夕遇到的有利的时空条件、目的物保护状态不佳、被害人状态以及行为环境的气氛等。犯罪的社会因素是指能够引起和影响犯罪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作为犯罪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因素,它具有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特点,是犯罪原因系统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 而这些都说明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犯罪的孳生根源。社会安稳了,刑事案件就少了,良好的社会政策直接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更有利于社会的长久良性发展,从而取代好的刑事政策发挥更大作用。毕竟,刑罚只是惩治危害社会行为的最后手段,并非主要手段。 拐卖儿童案件屡禁不止,不少网友都发帖要求“人贩子一律死刑”,以死刑来震慑那些丧心病狂的犯罪分子。但需要着重注意,多数父母尤其是“妈妈党”在发表言论,而这,大多无关表决意义上的支持死刑,更多的是感情的粗浅表达:作为父母,舐犊情深的情感驱动,难免加深他们对拐卖犯罪的憎恨,这很难用大道理去消解——在亲情面前很多说教都并不会有什么作用。而要消弭这些父母的焦虑,关键还在于加强对儿童的保护。毕竟,他们要的不是对人贩子用“虎头铡”,而更多的是天下无“拐”。 对于频发的儿童拐卖案,实际彰显的是儿童保护制度设计上的纰漏。在涉“拐”题材电影中,都有这样的情景,当事父母自行踏上寻亲路,苦苦寻觅;而在2015年的“干尸男童”案中,公安部门对失踪儿童信息采集录入不及时,未信息共享,救助站也没有发布寻亲公告,在接收、托养、治疗等环节没有进行指纹采集等。

关于欧盟环境政策对于中国的一些启示

关于欧盟环境政策对于中国的一些启示 卢梓枫2013141431087 1.欧盟环境政策的概况 如我们之前的小组展示中所说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工业他国家并没有停止发展,发展同样培环境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作为世界的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环境政策在发展的历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其中一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 欧盟环境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政策本身的动态发展,即环境政策范畴的扩大和深化:从最初狭义的环保内容,如保护饮用水、控制空气污染、处理危险化学品等,逐步扩展为囊括了环境、能源、自然资源、全球气候、野生动植物保护、生产及消费过程中的一切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二是政策目标的演进:从末端治理和仅仅作为共同市场的衍生品发展为独立完备的政策体系,在此过程中主动性不断增强,并渗透到经济、政治等领域,影响着外交和贸易(欧盟是最早和最频繁使用环境贸易壁垒的经济体)。欧盟环境政策目标随着政策本身的动态发展而不断提升,从最初的末端治理上升到全球战略层面。 其发展约经历过三个阶段: (一)环境理性的萌芽阶段(1951年-1972年):末端治理这一阶段,欧盟环境政策的目标重在末端治理。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巴黎条约》)中明确提出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共同体层面上首 次关于环保的条款。其中明确提出了政策目标是“确保维护相关的条件, 以鼓励企业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并建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政策,从而 避免资源因缺乏这种考虑而耗竭”。 (二)现代环境主义阶段(1972年-1987年):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该阶段欧盟陆续出台了三个环境行动规划,为欧共体提供了一个自然资源 和环境保护的全面战略。其中第一个环境行动规划将环境议题真正纳入 了欧盟政策性领域,第三个行动规划则首次在规划中提出“综合污染控 制”的概念,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再生能力,强调环境政策的经济、 社会影响,指出将环境政策纳入共同体的各部门政策的必要性。它充分 重视环境政策的成本效应,开始更多地权衡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和对经济 社会的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时期(1987年-2000年):环境政策从衍生品走向完整体系可持续发展时期是欧盟环境政策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欧 盟签署了一系列的条约、环境行动规划、环境指令,并对之前的政策性 文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期间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包括实施了两 个新的环境行动规划,建立了资源可持续利用,废物控制与循环、气候 变化、化学品、噪声、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众多的完备的政策体 系。欧盟环境政策在这一阶段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欧盟能源战略

从欧盟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欧盟对于石油的依赖与美国相当,对于天然气的依赖超过美国。由于欧盟的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欧盟对外能源的依存程度还会加剧。 对于欧盟来说,能源安全因素有两个:一是供应量的稳定,二是价格的稳定。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欧盟的战略目标是在世界上寻找价格最稳定、运输最便利、供应量稳定增长的能源。具体地讲,欧盟的对外能源战略包括: 在致力于能源资源多样化的同时,使能源进口来源多样化。在能源来源地方面,不仅考虑到经济因素,也考虑到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因素、恐怖主义的威胁。重新审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加强与能源出口国的联系,特别是发展与临近能源大国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第一大国和石油出口第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能源外交,以及其他多种控制能源供给的形式,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建立与欧盟能源网络相联通的能源大市场。 进口能源来源的多样化 欧盟将未来能源进口增量的希望寄托在环里海国家(包括俄罗斯)。环里海5国的石油储量是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4.6%,天然气储量将近全球已探明储量的50%。由于亚洲和中国将吸纳OPEC增产的大部分石油,环里海地区石油生产的增长对于欧盟经济增长的需求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环里海地区的石油,那么2010年,欧洲从海湾地区的进口就要每天增加50万桶,如果能够确保环里海地区的能源供应,那么2010年欧洲从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进口就可以降到每天150万桶。这个前景虽然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考虑到海湾地区诸多的不稳定因素,经略环里海地区对于欧盟来说就是大有可为的。 经略环里海地区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能源的种类上:环里海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而欧盟要实现能源清洁的目标,已经加重了天然气在欧盟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环里海地区是欧盟的近邻,可以通过架设运输管线,直接向欧盟各国供应能源。更重要的是:欧盟在环里海地区各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政治和感情的投资。这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对于欧盟来说,比中东海湾地区更加容易控制。 欧盟在环里海地区发展的前景看好:目前,欧盟进口的石油大约有40%来自于中东海湾地区,48%来自于前苏联地区和北非。欧盟进口的天然气96%来自于前苏联和北非。欧盟已经在环里海地区确定了一些关键性的项目和供应商,其中多数是私营企业。欧盟目前正在调动财力和物力,组织在当地进行能源开发。与此同时,欧盟还稳定了来自北非和阿尔及利亚的原油供应,并且和俄罗斯展开长期供货谈判。从表中可以看出,欧盟现在和未来的能源安全与环里海地区和北非息息相关: 进行能源对话与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欧盟与海湾石油国和俄罗斯等天然气输出国都发展了特殊关系。1991年,国际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开始对话,这个对话机制在1999年更名为“国际能源论坛”。2000年利雅得的第七次论坛决定设立一个秘书处和一个有15名委员组成的执行会,委员包括来自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能源机构和OPEC的代表。欧盟积极参与这样的行动,但是这种没有约束力的交换意见的渠道并不能解决高油价的威胁。 2005年4月,在欧盟委员会能源与交通总司的支持下,欧洲几个能源研究机构共同完成了长达614页的“欧盟与海湾产油国之间关于能源稳定和可持续问题的对话。”对话不是简单的交换意见,而是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例如,欧盟与乌克兰之间进行了持续有效的对话,对话的核心是乌克兰在欧盟与中亚新独立国家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欧盟委员会的参与下,乌克兰和波兰签署了一项石油管线协定,来自里海的石油通过乌克兰输往西北欧。欧盟与所有能源供应者之间都建立了建设性的双边对话关系。与阿尔及利亚的双边对话使双方解决了长期天然气合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阿出口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天然气能够加倍。 能源外交也是欧俄关系的重心,因为能源对于双方来说都蕴含着最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欧俄能源对话从2000年10月开始,通过对话确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建立北欧天然气管道,在莫

欧盟第三阶段新政策

世界银行《碳市场现状与趋势2011》表明,2010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在30个国家运行,是全球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欧盟一直努力实现在2050年之前过渡到低碳社会的目标,并制定了欧盟2050路线图,包括减排80%—95%的长期目标。为此,欧盟将加强EUETS政策,并在EUETS未涵盖的部门采取“责任共担”政策。 EUETS第三阶段新政策 EUETS第三阶段从2013年到2020年,是实现欧盟2020年比1990年减排20%目标的最主要政策手段。为此,欧盟修订完善了EUETS指令,规定从2013年起: 欧盟范围内排放配额上限将在第二阶段年度上限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每年递减1.74%。在2020年,上限将达到比2005减排21%的目标。 更多排放配额将通过拍卖进行分配自2013年起,至少50%的配额将被拍卖,而在第二阶段,实际拍卖仅为3%。在欧盟很多成员国,电力部门的全部配额都将被拍卖。此举将提高EUETS的经济效率。 利用《京都议定书》下抵消额将被限制在不超过EUETS规定所需的减排额总量的50%。这一规定意味着欧盟自身将做出更大减排努力。 出于维护欧盟内部统一和公平考虑,12%拍卖配额的收入将分配给GDP较低的成员国。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是新加入的东欧成员国。 欧盟成员国提议将拍卖所得的至少50%用于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出于国际竞争和泄漏的考虑,工业部门将在产品基准的基础上,获得免费配额。被视为具有显著碳泄漏(因碳价格而将生产转移至欧盟境外)风险的部门,将获得基准100%的免费配额;那些被认为不具有显著碳泄漏风险的部门,将在2013年获得其基准的80%的免费配额,2020年减至30%,2027年减至0%。 第二阶段不超过3亿新加入者储备配额将被用于支持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示范项目,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为减少监管负担,小型排放源和医院可以不纳入EUETS。 拍卖政策 在EUETS第二阶段(2008—2012年),绝大部分配额一直被免费分配。而自2013年第三阶段开始,拍卖将成为政府分配配额的默认方式,大约一半的配额将被拍卖。 2010年11月11日,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欧盟拍卖规则”,该规则作为欧盟范围内的规则,将决定第三阶段内每年的10亿配额如何进行分配。该规则为

欧盟法律特点

欧盟法广义是指以欧洲作为区域范围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法律规范和欧洲国家所组成的所有国际组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仅限于欧洲的三个共同体的法律规范。所谓欧盟法,指以建立欧盟、规制欧盟各国的国际条约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包括欧盟自己为实施条约而制定的各项条例、指令、决定和判例以及欧盟各国的相关国内法,旨在调整欧盟各国对内和对外关系的国际法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是一个将国际条约的内容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法规范的法律体系。 以立法模式为划分标准,欧盟法律体系包括了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欧盟法体系包括成立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的国际条约以及后续修改的一系列条约,主要有比利时、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法国分别于1951年、1957年、1965年签署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巴黎条约》)、两个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罗马条约以及《合并条约》(《布鲁塞尔条约》); 1987年7月1日生效的《单一欧洲文件》;于1993年1月1日生效的旨在渐次消除国境关卡管制的《申根协定》; 1991年12月在马斯特里赫特欧盟峰会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成员国于1997年和2000年签署的旨在继续对《欧洲联盟条约》进行改革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和《尼斯条约》;为取代未能批准生效的《欧洲宪法条约》,欧盟27国领导人于2007年12月签署并于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条约》。在欧盟法这个层面上,欧盟成立所依据的国际条约以及对其修改的条约的性质是国际法。它由作为欧盟及其前身欧洲共同体成员的各缔约国制定,由各缔约国按条约规定的程序批准生效。与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内法不同,它只对缔约国产生特定法律约束力,产生所缔结条约约定事项的国家责任,具有国际法的所有特性。 其次,欧盟法包括欧洲议会、部长理事会等欧盟主要机构根据基本条约,以解释条约和执行条约的方式制定的,具有国内法属性的条例、指令、决定等法规及欧洲法院的判例。欧盟立法机构颁布的法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条例,它具有普遍意义,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约束力,可以直接适用于所有成员国; (2)指令,它所规定的应达到何种结果的要求,对任何接受指令的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但应采取何种形式或方法,由有关成员国决定; (3)决定,它仅对所下达的有关对象具有拘束力。 上述三种形式的法规,是欧盟法的重要渊源。就调整的领域而言,这部分法规是对各成员国国内公权力行使的规制,涉及关税同盟、货币政策、环境保护、竞争规则、商业政策等诸多领域;就内容而言,最能反映欧洲联盟一体化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部分法规是欧盟法最主要的渊源。它的效力高于各成员国的国内立法,但要在构建欧盟的各项国际条约的框架内作出,其解释依据来源于国际条约。欧盟法院的判例也是欧盟法的重要来源。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建立的欧盟法院的任务是通过争端的解决来保证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得以履行,进而维护欧盟法制的统一。它行使欧盟的全部司法职权,同时还有权对条约条款进行解释,并有权确定部分法规的有效性。在司法实践中,欧盟法院审理了大量的案件,其中一些判决提出了一系列对整个联盟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和规则,成为各个成员国行动的准则。欧盟法院的判例在数量上虽不如欧盟法规多,但它的作用是其他法规所不能替代的。由于建立欧洲联盟的各条约是欧盟各国妥协的产物,条约中规定国家责任的条款过于粗略或纲领性,不能适应欧洲联盟一体化的发展的具体需要,因而那些含混、不确切的条约条款需要运用判例来重新解释和补充;并且,受海洋法系的影响,判例成为欧盟法的一部分。由于欧盟重要成员英国是海洋法系的代表性国家,欧盟法要受到判例法的影响。欧盟法院的判例恰恰在综合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的国内法特点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判例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原则、规则自然是欧盟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层面的欧盟法律大多是对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管理、管制的公法性规范,既有受国际条约制约的一面,也有自上而下制定法律约束各缔约国国内法成为各缔约国国内最高法的一面。关于这一层面的法律的性质到底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颇有争议,有一些学者将之界定为“自成一类的法”。这一层面的欧盟法是国内法,

RoHS是由欧盟立法制定的一项强制性标准

oHS是由欧盟立法制定的一项强制性标准,它的全称是《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该标准将于2006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主要用于规范电子电气产品的材料及工艺标准,使之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该标准的目的在于消除电机电子产品中的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共6项物质,并重点规定了铅的含量不能超过0.1%。其中涉及到的铅主要出处有以下几类。 欧盟ROHS和WEEE指令的基本内容 欧盟议会及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2月13日在其《官方公报》上发布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和《电子电气功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 《RoHS指令》和《WEEE指令》规定纳入有害物质限制管理和报废回收管理的有十大类102种产品,前七类产品都是我国主要的出口电器产品。包括大型家用电器、小型家用电器、信息和通讯设备、消费类产品、照明设备、电气电子工具、玩具、休闲和运动设备、医用设备(被植入或被感染的产品除外)、监测和控制仪器、自动售卖机。 RoHS指令限制使用以下六类有害物质 1 水银(汞)使用该物质的例子:温控器、传感器、开关和继电器、灯泡 2 铅使用该物质的例子:焊料、玻璃、PVC稳定剂 3 镉使用该物质的例子:开关、弹簧、连接器、外壳和PCB、触头、电池 4 铬(六价)使用该物质的例子:金属附腐蚀涂层 5 多溴联苯(PBB)使用该物质的例子:阻燃剂,PCB、连接器、塑料外壳 6 多溴二苯醚(PBDE)使用该物质的例子:阻燃剂,PCB、连接器、塑料外壳 测试原则: 根据欧盟WEEE&RoHS指令要求,AOV是将产品根据材质进行拆分,以不同的材质分别进行有害物质的检测。一般来说: ?金属材质需测试四种有害金属元素如(Cd镉/Pb铅/Hg汞/Cr6+六价铬) ?塑胶材质除了检查这四种有害重金属元素外还需检测溴化阻燃剂(多溴联苯PBB/多溴联笨醚PBDE)

文化政策法规

讨论: 1、如果你是一个出版人或者音乐人,对于盗版你是如何看待的? 2、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假唱,对此你有何评论? 3、商场超市播放背景音乐用付费吗? 4、你是如何评价韩剧的? 5、看过电影《阿凡达》,你对中国的电影有何评价? 相关参考书: 1、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陈杰、闵锐武编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文化产业与政策导论,张玉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张玉国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文化产业政策汇编增订本,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编,2005年。 5、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张玉国翻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7、文化政策学,胡惠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8、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李庆本、吴慧勇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 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立法研究,潘嘉玮,人民出版社,2006年。 相关网站: 1、中国文化产业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3、文化政策图书馆 绪论 一、政策法律 (一)政策、法律的含义 1、政策是指一定的社会集团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达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目的,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而制定的政治对策。 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灵活性等特征。 2、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具有普适性、规范性、稳定性等特征。 法律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 (二)政策和法规的区别 1、意志属性不同 2、规范形式不同 3、实施方式不同 4、稳定程度不同(三)政策和法律的联系 政策和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工具,共同调整、控制和规范社会关系 二、文化、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的含义 1、文化的含义 (1)文化或者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继承下来的其他的素质和习惯。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是属于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的一系列独特的精神的、物质的、智力的和情感的特点,除文学和艺术之外,他还包括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价值系统、传统和信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的定义——《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文化政策 是与文化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1)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分为多种层次:既可以是本地的、国家的,也可以是地域性或国际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