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50年代后任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1959--1964)。新时期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和中

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翻译是文艺的再创造,既无窍门亦无标准,全靠专心致志,靠长期的刻苦学习和实践;翻译俄苏文学作品40余种,达300多万字,包括契诃夫《三姊妹》、《蠢货》、《契诃夫戏剧集》、绥拉菲摩维奇《铁流》、爱伦堡《烟袋》、拉夫列尼约夫《第四十一》和《星花》、《苏联作家七人集》、瓦西列夫斯卡娅《虹》、《恐惧》、阿·托尔斯泰《保卫察里津》、卡达耶夫《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费定《城与年》、列昂诺夫《侵略》、西蒙诺夫《望穿秋水》、克雷莫夫《油船“德宾特”号》、肖洛霍夫《死敌》和《第四座避弹室》、《盖达尔选集》、《列宁的故事》、《斯大林的传说及其他》、《致青年作家及其他》和高尔基《一月九日》等;其散文作品有《曹靖华抒情散文选》和《望断南来雁》等;上述译著后辑为《曹靖华译著文集》(共11卷),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1993)。

3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1923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192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是以胡适和徐志摩为首的“新月派”骨干之一,主编《新月》月刊。20世纪30年代,引发并参与了中国译坛“信顺之争”的大论战。1949年去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大学任教,任国立编译馆馆长;1966年退休后专门从事文学翻译;他提倡“读一流的书,译一流的书”,不为迎合世俗而创作翻译庸俗文字。其翻译观如同其人生观,传统、严谨、一丝不苟。对“信”与“顺”,“直译”与“意译”,译入语的“国化”与“欧化”等关系有精辟见解;强调“信”“顺”统一,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也对译文读者负责;坚持做大量繁琐的文本及背景考证工作,严格选择原文版本,力求作到存真。他以近40年的漫漫人生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是惟一独自将莎剧全集译成汉语的译者;还译有《咆哮山庄》、《职工马南传》、《西塞罗文录》和《潘彼得》等;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英国文学史》和《翻译的艺术》等;编有《最新实用汉英大辞典》和《最新实用英汉大辞典》等30多种英汉词书;散文创作如《雅舍小品》和《槐园梦忆》等。

4张谷若(1903--1994),著名翻译家、学者,山东烟台人;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对英国作家哈代产生浓厚兴趣。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开设英国文学史和文学翻译等课程。一生笔耕不辍,共译有十余种作品,400余万字。其代表性译作是以哈代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文学名著,如《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等,是翻译和学术界的“哈代专家”;对哈代、萧伯纳、狄更斯等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丰硕,如萧伯纳《伤心之家》和狄更斯《大卫·考坡菲》和《旅美札记》等。这些译作多次再版重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小说翻译典范。在译文注释上下了很大功夫,丰富译文内容,提高译文质量;此外还译了不少英诗和英国短篇小说。主张翻译要有高标准,译作应从内容、形式、风格与语言习惯等四个方面与原作对等,即“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在翻译中善于传达原作的意境与语言风格,再现原作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完全实践了自己的翻译主张,其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誉为“译作楷模”。

5傅雷(1908—1966),法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上海南汇人,1927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他仔细研究欧洲艺术大师的作品,打下坚实的艺术文化基础,期间还游历瑞士、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1931年回国后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翻译态度严谨,译著宏富,其译作传神为特色,行文流畅,富有文采,成为传世佳作;一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不堪凌辱而自尽,年仅58岁。关于文学翻译,他提出,翻译如临摹名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其译作共30

余种,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和《幻灭》等, 后辑为《巴尔扎克全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9);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和《扎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和《科龙巴》;莫罗阿3种:《伏尔泰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等;此外还有杜哈曼《文明》、丹纳《艺术哲学》、英国罗素《幸福之路》和牛顿《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因在翻译和研究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全部译作后被辑为《傅雷译文集》出版(共15卷,安徽人民出版

社,1981年起);给长子傅聪的信辑为《傅雷家书》(1981起)多次增订重印,达110多万册,产生巨大影响。

6朱生豪(1912---1944), 著名翻译家,浙江嘉兴人;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副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到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如《暴风雨》、《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等。抗日战争爆发,随身只携《莎士比亚全集》及部分译稿逃离上海,历年收集的莎剧版本、考证著述及大部分译稿均毁于战火。关于莎剧翻译,他主张力求保持原作之神韵,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抗战期间,在家乡的艰苦环境中和贫病交加的状况下坚持翻译莎剧,共译出30多部莎剧,撰写了《译者自序》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提要。在抗战胜利前半年病逝,未能看到自己的译作出版,年仅32岁。他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执着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莎剧翻译,死亦无悔。其莎剧译作数量多,质量高,流畅优美,文采斐然,得到国内外莎学界和戏剧界的赞誉,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短暂而艰难的一生,为中国现代翻译史写下沉重而光辉的一页。

7杨宪益(1915一),著名翻译家、学者,原籍安徽,生于天津,1934年入燕京大学,1936年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法国和英国文学,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曾任重庆及南京国立编译馆编撰,主持翻译《资治通鉴》。1952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在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后任该刊主编。1980年起,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任中国作协、中国译协和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他主张,翻译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过分强调创造性是不对的;强调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提倡保留异国情调和历史底蕴。自20世纪40年代起,即与夫人戴乃迭合作,英译卷帙浩瀚的中国经典名著,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其突出成就是英译《红楼梦》(1978--1980),还有《离骚及屈原的其它诗作》、《儒林外史》、《老残游记》、《鲁迅作品选》、《聊斋志异》、《三部中国古典小说节选》(含《西游记》、《三国演义》和《镜花缘》节译)、《诗经选》、《汉魏六朝诗文选》、《唐宋诗文选》和《明清诗文选》等多种;他精通多种外文,又将世界文学瑰宝译介给中国读者,如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两种》、《古罗马戏剧选》、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和《近代英国诗抄》等,为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8李芒〔1920--2000),日本文学翻译家,辽宁抚顺人,从小奠定日本语言文化的坚实基础。1957年起在中国作家协会《译文》杂志(现中国社科院《世界文学》)任日本文学的翻译审校工作;自1964年起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从事日本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和东方文学室主任,《世界文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译协理事,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和歌徘句研究会会长,译林出版社《和歌俳句双书》总编辑等。翻译了大量日本文学作品,关于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学翻译的任务就是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其译作包括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掘田善工《鬼无鬼岛》(合译),龟井胜一郎《北京的星星》、小林多喜二《在外地主》、《万叶集选译》、三岛由纪夫《春雪》和种田山头火《山头火徘句集》等;广津和郎等《港湾小镇》(李芒译文自选集);主要学术著作有《投石集一一日本文学古今谈》及《采玉集》等。

9许渊冲(1921—),著名翻译家,学者;江西南昌人,1938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莎士比亚与拉辛。1951年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将大量中国古诗译成英法文,也从事英译汉和法译汉工作。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及形美于一体,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1991年退休后专事文学翻译;已出版译著70多部,故自称“书销中外七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汉译英(有些兼汉译法)诗歌选集有《楚辞》、《诗经》、《新编千家诗》、《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新译》、《唐诗三百首》、《唐宋词三百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中国古诗词六百首》、《动地诗—中国革命家诗词选》和《毛泽东诗词集》等多种。英译汉有《飞马腾空》和《埃及艳后》等。法译汉有《追忆逝水年华》、《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和《约翰·克里斯托夫》等。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是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之一。

10草婴(1923-- ),俄苏文学翻译家,浙江镇海人,从少年时代开始学习俄语,40年代为《时代》、《苏联文艺》及《时代日报》等报刊译稿,任时代出版社编译。50年代起为多家出版社翻译俄苏文艺作品;60年代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曾任华东师大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外国文学组组长,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兼翻译委员会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译协副会长等职。关于文学翻译,他强调五个方面:形象活泼,动作清楚,对话生动,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翻译了大量俄苏文学和理论作品,如巴甫连柯《幸福》、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静静的顿河》等、卡泰耶夫《团的儿子》、班台莱耶夫《翘尾巴的火鸡》、《加里宁论文学和艺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列夫·托尔斯泰《高加索故事》、《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等。新时期以来,从1978年至1998年,系统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即《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包括3个长篇、60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其著述作品有《我与俄罗斯文学》等;所获奖项包括前苏联文学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鲁迅文学翻译彩虹奖”和俄中友协颁发的“友谊奖章”等。

11叶渭渠(1929-- ),广东东莞人,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日文专业毕业(1956)后在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任翻译,1972年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日本文学的编辑审稿工作,1984年后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和研究生院教授,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和中国日本学会理事等。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院大学和京都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员,任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日本文学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及日文化交流工作。翻译大量日本文学和文化作品,主要译作有山崎丰子《浮华世家》、森鸥外《雁》、小林多喜二《蟹工船》、有吉佐和子《木偶净瑠璃》和《恍惚的人》、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等。以翻译和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著称,主要译作有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名人》、《睡美人》、《掌小说全集》、《散文选》和《谈创作》等;相关作品汇辑成《川端康成小说选》、《川端康成散文选》和《川端康成小说百篇》等。此外,参加翻译鲁迅致日本人士书信;主要学术著作有《平安王朝的历史画卷一—评<源氏物语>》、《日本文学散论》、《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和《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等。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

日本文学部分编审,任《东方文学史》副主编;主编《世界文明》日本卷、《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丛书》等,与妻子唐月梅合著《日本文学史》(全四卷六册)和《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合著《日本文明》、《世界文明图库——樱花之国》等。主编《东方文化集成·日本文化篇》、《东灜美文之旅》以及《日本著名作家文集》12套,包括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和芥川龙之介等。其散文创作多与中日文化交流有关,如散文集《樱园拾叶》、《扶桑掇琐》和《雪国的诱惑》等。

12罗新璋(1936-- ),法国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文系法文专业,自1963年起在国家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自1980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1984),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界名著之重译佳作,并在台湾出版)、巴尔扎克《猫球商店》,莫里亚克《黛莱丝·戴克茹》,莫洛亚《栗树下的晚餐》、鲍华耶《禁止的游戏》,以及《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当与伊瑟》等;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选》。校读《傅雷译文集》全15卷;编著《翻译论集》及重要论文“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钱钟书译艺谈”、“释‘译作’”等,产生很大影响

推荐阅读书目:

1. 郭著章等.翻译名家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林煌天主编.中国翻译辞典[Z].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 袁锦翔.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复习思考题:

1.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的译学思想和翻译策略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的翻译研究具有哪些重要

意义?

2.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及其译作在哪些方面为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如何丰富和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4. 以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的翻译活动为例,简析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

5. 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中,你最喜欢哪些翻译家及其译作?为什么?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中国翻译名家

本帖最后由清风12 于2011-10-26 13:54 编辑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有多种译作,多为与其兄鲁迅合译之作。 陈望道浙江省义乌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译著有《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马克思底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1920),日本岛村抱月著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苏俄十年间文学理论研究》(日本岗泽秀虎著)等。 胡适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字适之,汉族,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中国现代哲学家、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译著有:《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林语堂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译作品,数百篇散文小品。 朱光潜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译著有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歌德谈话录》等。 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博学多能,著译甚丰,在漫画、文学、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诸方面有突出成就。尤以富有朴素、细腻、深沉和哲学味的散文和漫画著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董秋斯原名董绍明,笔名秋斯、求思等。河北静海人。三十年代初,出版与蔡泳裳合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士》。抗战期间,译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译著有《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印度童话集》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吉檀迦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著名文学家、学者。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与翻译家。从20年代到80年代,他以优美的文字翻译了俄、法、英、美、日、德、意、匈牙利、波兰等国作家作品。他的作品曾先后被译成日、苏、英、法、德、匈牙利、波兰、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瑞典等国文字。译著有《面包略取》(克鲁泡特金著)(1927)、译文集《父与子》(屠格涅夫著)(1943)、屠格涅夫的《处女地》(1944)、《快乐王子集》(王尔德著)(1948)、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1950)、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1950)… 戴望舒浙江抗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6年发表魏尔伦的诗。翻译书目:《少女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50年代后任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1959--1964)。新时期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和中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08英本1 杨慧颖 NO.35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 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当代:新中国成立后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 •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 •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 •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 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 •严复(最著名)信、达、雅 •梁启超“通学、通文” •马建忠“善译” •林则徐 •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 •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胡适、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 •茅盾、 •郭沫若、 •瞿秋白、 •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 •朱光潜 •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Henry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H. Spenser,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 Stuart Mill,On Liberty)、《穆勒名学》(J. Stuart Mill,System of Logic)、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C.D.S Montesquien,Spirit of Law)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W.S Jevons,Logic)等西方名著,

达160多万字。 严复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严林”即严复和林纾。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同时兼备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取便发挥”),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

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他一生共翻译了英、美、法、俄、日、德、西班牙、比利时、娜威、瑞士、希腊等国小说180余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大小仲马、狄更斯、易卜生、司各特、雨果等众多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读者中曾产生了极大的形响,是大规模介绍西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纤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是与严复齐名的人物。鲁迅小时候就是林纤译作的一个极为热心的读者。郭沫若在《我的幼年》中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最爱好的一种读物。”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就深受林纤译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 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 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 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 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 匠心。 鲁迅主张直译,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 语言。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不完全中国化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他认为中国语法不够精密。“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 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 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 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翻译家的国家。他们通过翻译,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将世界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之一,擅长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于原著,力求将作者的思想、风格、语言精确地传达给读者。他翻译的《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赞誉。 施蛰存,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擅长翻译俄国文学作品。他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作品成功地引入中国,通过翻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宪益,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曾任中国外文局局长。他翻译的《雾都孤儿》、《哈士奇儿》、《挪威的森林》等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 魏德昭,中国著名的英文翻译家和作家,以翻译英语犯罪小说而闻名。他主要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包括《东方 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经典作品。他的翻译作品精确传达了原著的悬疑和惊悚感,使读者深入体验到英国侦探小说的魅力。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他擅长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他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些著名翻译家通过翻译,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他们将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球。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推动力量。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 1.严复的“信达雅” 2.鲁迅的直译 3.林语堂的美学 4.郭沫若的创作论 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

“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翻译家

严复 简介: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翻译思想: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启蒙思想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名著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上焉。在严复的心中,“信”就是忠实于原著,“达”就是译文通顺畅达,而“雅”则是指译文之文采。当然,严复的“雅”还指译者应使用汉代以前的字法和句法。他说:“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意;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鲁迅也说:“严复的译文桐城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片面求雅,也给严复带来了艰深难懂的毛病,非多读古书之人简直不明白。尽管如此,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则是他的卓见。这样完整而有机地把“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严复乃是第一人,在近代乃至中国翻译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过很大反响。严复这一翻译理论的建构,乃是他在翻译实践中深刻体验的总结,这一翻译标准,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它一方面是对历史上佛经翻译理论的继承,另方面又是翻译理论在近代新条件下的发展,故一直受到学术界和翻译界的重视,并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主要译著:1.《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2.《原富》,亚当?斯密,1901年 3.《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4.《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5.《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6.《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7.《法意》,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8.《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林纾 简介: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生平重要事迹为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1924年10月9日逝世。 翻译思想:林纾是一个不懂外文的译者,这在翻译界是一个特例,让他为其他翻译家所不齿。他的翻译生涯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接近三十年的翻译生涯显明地分为两个时期。癸丑三月(民国二年)译完的《离恨天》算得前后两期之间的界标。在它以前,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在它以后,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钱钟书先生甚至用袁枚论诗所说的“老手颓唐”来形容林后期的翻译。在前期的翻译工作中表现出了极严肃的态度,出现了很多精品。林纾早年翻译外国小说,重视社会效应,并不看重稿酬,翻译生气勃勃,流光溢彩,翻译的作品以名著和政治小说居多。但辛亥革命后则正好相反,他的翻译开始向末路过渡,政治小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言情、侦探小说代替。林纾后期译笔渐失光彩,不仅文字枯燥,支离纠绕,而且不想前期那样写有序、跋、小引、例言、短评等。“后期翻译所产生的印象是一个困倦的老人机械地以疲劳的手指驱使着退了锋了秃笔,要达到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林桦 1927年生于昆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接受为荣誉会员。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2002年,获丹麦年度“伦斯特德隆奖”。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 《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 《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 《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 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等两卷。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郭大力: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翻译出版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原理》,耶方斯的《经济学原理》,伊利的《经济学大纲》,洛贝尔图的《生产过剩与恐慌》。和王亚南合译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欧洲经济史》,还与李石岑合译了《朗格唯物论史》。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翻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着重东欧和北欧文学的评价坚持翻译“唯信使上、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标准。 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翻译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国际歌》的最早翻译者,英特纳雄奈尔(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le)。 郭沫若:翻译《少年维特之烦恼》,认为“写作即处女、翻译即媒婆”。还翻译了《茵梦湖》、《雪莱诗选》、《石炭王》、《艺术的真实》、《浮士德》、《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战争与和平》。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最新文档

作为翻译家的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虽不是中国小说翻译第一人,他却是中国“小说界革命”的发起者、译介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他集政治家、文学家、翻译家于一身,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因其“大力创办译书院,从政治的角度影响了我国的译业,以宏观论作用最大”,故方华文认为将梁启超、严复及林纾三人确立为清末民初时期的译界“三杰”,且梁启超应冠“三杰”之首。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搏。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方面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等,直到今天仍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为政治维新而译书 梁启超的翻译活动是和他从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 同时开始的。1895年,他在北京参加会试期间曾协助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先后写了大量介

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同年12月,清政府勒令《中外纪闻》停刊。1896年3月,梁启超在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创办了《时务报》,他也是主要撰稿人。 这一时期,梁启超精力充沛,思想先进,他不仅注意到政治、经济问题,对文学艺术的价值与作用也很看重。在中国文化界,他最早提出小说的社会效果向题,翻译外国小说也是他首先倡议的。梁启超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是与其维新、改良及爱国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96年,他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巨著――《变法通议》,其中第七章专门论述了翻译西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翻译人才、如何从事翻译。其中《论译书》一文是中国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文学的论著。在文章中他阐述了翻译事业的重要意义,引申说:“泰东西诸国,共盛强果何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大彼得躬游列国,尽收其书,译为俄文.以教其民.俄强至今。今日本书会,凡西人致用之籍,靡不有译本。故其变法灼见本原,一发即中。遂成雄国。” 梁启超的这种为中国走上维新道路而译书的思想是始终如一的。 二、译介政治小说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不仅首先提出“政治小说”的

中国翻译大家介绍

介绍: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学术兼职: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作:王佐良先生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和《风格和风格的背后》等,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王佐良先生是诗人,讲诗、评诗、译诗得心应手。他的不少著述是讲诗的:《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苏格兰诗选》、《英诗的境界》、《英国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读穆旦的诗》,《英国文学名篇选注》、《论学习》等。 生平经历;上中学时,他已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多首。在西南联大写的两首诗被闻一多先生选入他的《现代诗钞》。上世纪40年代是他写诗的旺盛时期,写了《春天,想起了莎士比亚》、《异体十四行诗八首》、《去国行,1947》、《伦敦夜景》、《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节》等诗作。当然,他最广为流传的篇作是翻译培根随笔集其中的《论学习》等,该译作的语言精炼优美传神,被广大读者视为是最权威的版本。 人生小评: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昆明居》为世人所知。五十年代起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主。集诗人、翻译家、研究工作者于一身而各有成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介绍:水天同,著名教育家、学者、知名莎学专家和翻译学家。1909年生于甘肃省兰州 市,1923年进清华学堂读书,1929年秋赴美留学。曾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生平经历;水天同具有深厚的外语造诣,精通英法德日意大利拉丁等语言,主攻方向为 莎士比亚研究,是国内知名的莎学专家和翻译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名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1939-1948年在云南担任英专校长期间为国民党军队培养大批翻译,这些翻译人员多参加了著名的驼峰航线运输,水天同具有深厚的外语造诣,精通英法德日意大利拉丁等语言,主攻方向为莎士比亚研究,是国内知名的莎学专家和翻译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名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1939-1948年在云南担任英专校长期间为国民党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近代翻译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严复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开创者。他以其卓越的翻译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 的外国文学作品,为传播和推广西方思想和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介绍严复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贡献,来探讨他 作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的重要性。 严复(1854-1921),字复之,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年轻时即显示出对外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曾 学习英法文,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他 的广泛学识为他成为一名卓越的翻译家奠定了基础。 严复的第一次重要翻译是《約翰福音》,这部作品标志着他正式开 始了翻译事业。随后,他相继翻译了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雨果 的小说等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他不仅翻译了这些外国作品,还通过 撰写相关的导言和注释,使得中国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严复翻译的作品语言流畅,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和意境,为中国读者带 来了全新的文学享受,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 除了文学作品,严复还翻译了大量的科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 著作。他相信,通过翻译和传播外国的科学知识,中国可以更好地引 进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他的翻译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使中国读者能够了解到当时西方国家的最新的 科学发展。

严复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更在于他提倡翻译思想的创新。他强调,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他主张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使得译文更加贴合目标读者的认知和理解。他的这些翻译理念和方法对后来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通过他的卓越翻译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并通过翻译思想的创新,为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科学和社会学作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一位伟大开创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