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Henry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H. Spenser,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 Stuart Mill,On Liberty)、《穆勒名学》(J. Stuart Mill,System of Logic)、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C.D.S Montesquien,Spirit of Law)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W.S Jevons,Logic)等西方名著,

达160多万字。

严复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严林”即严复和林纾。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同时兼备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取便发挥”),

适应当时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例: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未施。

早期,严复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学说。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

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阐释。这期间的译文有:《原富》( 1901-1902 )、《群学肄言》(1903)、《社会同诠》(1904)、《名学浅说》(1909)。

例: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skill, dexterity, and judgment with which it is anywhere directed, or applied, seem to have been the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天下只常言曰:民生在勤。然则,力作者将斯人所定于天之分

而无可逃者欤?虽然,均力作矣,其得效则此多而彼少,其致力则此益疾益巧。而彼常拙常迟,其故果安在也?曰:其事首判于功之分不分。

严复中期的翻译多采取直译,郭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有声,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力”。

严复晚期的译作“更为随便”。译作包括:《支那教案论》、《欧战源起》等。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制度。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代表作品:译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肆言》、孟德斯鸠《法意》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 严复作品及评传(5张)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

严复: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精心整理严复: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 。“与 、斯宾 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

章于不坠。” 严复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省候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段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年68。 着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着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

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 民智” 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

著名翻译家严复

著名翻译家: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Henry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Adam Smith,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的《群学肄言》(H. Spenser,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J. Stuart Mill,On Liberty)、《穆勒名学》(J. Stuart Mill,System of Logic)、甄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History of Politics)、孟德斯鸠的《法意》(C.D.S Montesquien,Spirit of Law)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W.S Jevons,Logic)等西方名著,

达160多万字。 严复被尊为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林”。“严林”即严复和林纾。严复是维新派人士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他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同时兼备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在理论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字简直成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言开必谈的金科玉律。严复的翻译观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取便发挥”),

严复简介

严复(1854-1921)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马尾船政学堂,5年后以最佳成绩毕业后上军舰实习。1877年作为首批海军留学生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英国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还精心研读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著作,并到英国法庭考察审判过程,作中西异同比较。学成归国后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会办、总办。 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并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斥责历代帝王是“大盗窃国者”,力主变法图强,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二十二年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次年又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二十四年九月,又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同年,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 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猛烈抨击陆、王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成之说”。因此,严复是将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古代“经学”形式的划时代人物。除译著外,他还倾心于教育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聘为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三十一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于次年一度任校长;三十二年赴任安徽省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 他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1902)中,提出一个比较详细的学校教育制度蓝图,并对各级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为中国资产阶级新式教育作出贡献。但辛亥革命后,严复思想日趋保守。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他于翌年被委为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同年参与发起孔教会,极力主张尊孔读经。1914年5月任参政院参政及宪法起草委员,并任海军部一等参谋官。1915年列名于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筹安会,为该会理事。1918年回到福州养病。“五四”时期又反对学生运动。晚年他主要靠译书为生。1921年10月27日卒于故里。他的著述有《严几道文集》、《愈懋堂诗集》及《严译名著丛刊》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

严复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近代翻译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严复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开创者。他以其卓越的翻译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 的外国文学作品,为传播和推广西方思想和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通过介绍严复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翻译事业的贡献,来探讨他 作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的重要性。 严复(1854-1921),字复之,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年轻时即显示出对外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曾 学习英法文,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他 的广泛学识为他成为一名卓越的翻译家奠定了基础。 严复的第一次重要翻译是《約翰福音》,这部作品标志着他正式开 始了翻译事业。随后,他相继翻译了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雨果 的小说等在内的大量文学作品。他不仅翻译了这些外国作品,还通过 撰写相关的导言和注释,使得中国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严复翻译的作品语言流畅,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和意境,为中国读者带 来了全新的文学享受,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 除了文学作品,严复还翻译了大量的科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 著作。他相信,通过翻译和传播外国的科学知识,中国可以更好地引 进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他的翻译涉及到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使中国读者能够了解到当时西方国家的最新的 科学发展。

严复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更在于他提倡翻译思想的创新。他强调,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他主张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使得译文更加贴合目标读者的认知和理解。他的这些翻译理念和方法对后来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严复作为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创者,通过他的卓越翻译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并通过翻译思想的创新,为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科学和社会学作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一位伟大开创者。

严复的生平事迹

严复的生平事迹 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国家将他称为“放眼看世界”的开拓者。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严复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严复的生平事迹 严复,出生在一八五四年的福建侯官县的一个中药世家的家庭中。在严复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当时正在学馆上学的严复中途辍学,放弃了旧时代的科举之路。后来他进入到福建船政学堂进行驾驶学习,在一八七一年顺利毕业,是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在光绪三年二月,严复只身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期间结识中国派往英国的大臣郭嵩焘。两年后学成回国,任职福建船政学堂的教习。而后严复在光绪十六年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深深感受到国家陷入沉陷,留学过的他看过资本社会西方国家的好。于是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的文章,如《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在一八九五年到一八九八年对赫胥写的《天演论》进行了翻译,更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激起消沉的世人。而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群己权界论》、《名学浅说》等文章,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严复信达雅的故事 严复最著名的思想主张是摘自他本人翻译的赫胥《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社会准则。严复还是一个有名的翻译家,严复信达雅便是他的翻译之道。 严复信达雅也是他从《天演论》中摘出的。《天演论》这本译作,不仅阐述了严复的思想主张,也提到了严复翻译时的翻译准则。“信、达、雅”是严复在翻译生涯中总结出的金玉良言。信字指的是相信原来的,不和本身的意思相违背,不过度夹杂译者个人的主观意识。达字则是不过度依赖以及拘泥于本来文章的表达形式,只要达到文章意思通顺,有逻辑即可。后人对雅字的解释有很多种看法,从字面上来说雅指的是译文时要选择词语较为得体的。

浅析严复的翻译实践与成就

浅析严复的翻译实践与成就 【摘要】严复的译作为二十世纪初的西学传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贡献 巨大。笔者认为,严复的翻译实践与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严选译本原著、译前准备充分、对译名和术语的运用要求严格,和开创性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些都为后辈译者树立了楷模和对我国的翻译事业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严复西学翻译信达雅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通过翻译西学名著, 为国人介绍了西洋近世的先进思想,影响深远。同时,他在翻译上面的实践,和 他通过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翻译理论,更是令人钦佩。 首先,严复选取译本原著,非常慎重和注重其社会功用。按理说, 身为海军 人才的他应该去翻译一些介绍造船制炮之类的技艺方面的书籍,但他却选择了去 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思想方面的著作。这表现出了严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急迫的救 世心态。因为在他看来,当时中国的落后挨打,并不在于工兵器械上,而在于学 术思想和政治体制上。因此,他所选取的译本原著,基本上都是有助于救亡济世 的目的的。同时,他还注意有计划、有次序地推出相关的译作,以达到他报国效 命的目的。在用《天演论》唤醒了国人后,他又翻译出正合中国当时所需的《原富》,接着是探讨社会人权、政治体制方面的《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和《法意》等,大致都是按自己的既定计划来完成的。 翻译工作是艰苦的,严复却能够忍受书斋的寂寞和病痛的煎熬,去翻译一些 能匡时济世的经典著作,而不是急功近利或者为了追赶时髦去翻译一些投合普通 小市民庸俗口味的文学作品,确实难能可贵。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后也从事过翻译 实践活动,但用他本人的话说,自己是“务广而荒”。梁曾经回忆说: 壬寅、癸卯间,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然皆所谓“梁启超式”的输入: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原文解读

论译事之难-严复(一) 中国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三字翻译信达雅,下面就是严复先生 曾经写道的他对翻译的个人见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其中信达现在一直沿用,只有雅,严复指的是要用古文写成汉语译文,当今肯定不能接受,但是严复所 处的时代,他翻译过来的东西主要是给朝廷的高官和当权者看的,所以要写成 华丽的古文。 (录自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 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 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 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恉”,不 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 是书为口实也! 一、翻译工作有三项不容易做到的事,忠实于原著即准确,译笔流畅明白,文 字典雅。要做到忠实于原著本来就很不容易,而如果只注意准确却忽略了译笔 的通达晓畅,那么,即便是译了出来也等于没有译。可见译笔的流畅是应予重 视的。自从海外交通开放以来,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几乎到处都有。不过,我们随便取一本译作来看,要求它把忠于原著和译笔流畅这两者结合得很好,却并不多。按其原因,一是由于对原著只作粗略的浏览,二是对原著缺乏 全面的分析研究,三是不能真正理解原著。现在这本《天演论》所阐述的,原 都是五十年来西方科学界崭新的研究成果,又是作者晚年的著作,我的译文着 重在揭示它的理论精髓。因此,词句之间,就时而不免会根据自已的体会而有 所增损,或甚至加以修正补充,只要主要精神不与原文相违背,则译文尽可不 为原著文字结构所执束。换句话说,只要原著的主题思想能得到充分表达,也 不一定按原文直译,以便译者有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但这实在不是做翻译工作 的正确方法。正象名僧鸠摩罗什所说“学得不到家,反而会产生流弊”。以后,搞翻译的人将会更多,千万不要搬用我这种做法。 二、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 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 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 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二、英文句子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一般都边举例边解释,插在中间,就象中文 的引证、旁注一样,然后远远地与前文相接,把前后意思贯串起来,组成一个 完整的句子。因此,英文的句子结构自有其特点,它少则二、三个字,多则数十、成百字为一句,假如机械地照译原文,就必然会令人费解。假如为图省事 而大量砍削原文中的难译部分,又会损害原意。这全靠译者先将原文的全部精 神实质紧紧地掌握住,做到融会贯通,烂熟于胸,而后下笔,自然就能使译文 准确、流利,首尾呼应,较充分地表达出原著的思想。至于那些原著的文字,

严复中英文简介

严复(1853——1921):tripl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 达(expressiveness):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Yan fu put forward this“three character guide”in his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Huxley`s book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天演论》译例言1898)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岂钓奇哉。……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to be faithful,expressive,and elegant。It is difficult enough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and yet if a translation is not expressive,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be required too……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the first requisite of rhetoric is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rs in language。He adds that if

思想家翻译家严复

思想家翻译家严复 第一节弃科举,习海军 严复,初名传初,乳名体乾,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年号癒壄老人,别号尊疑、尺盦、辅自然斋主人、观我生室主人,别署天演宗哲学家,门人谥为文惠先生。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为福州市)人。祖父严秉符是一名医生,父严振先继承祖业。咸丰三年十一月十日(1853 年12 月10 日),严复生于福州南台。咸丰九年(1859),“始就外传” ①,先后从师数人,中间曾从五叔父严厚甫(光绪年间举人)受业就读。同治二年(1863),严父聘请同邑黄少岩(昌彝)在家设立学馆。黄是“闽之宿儒”①,治学以汉宋并重,平时严复跟他学儒家经典,闲时听他讲述宋元明儒学案,因而为学“明汉宋源委,听指日异”②。越三年,黄少岩去世,其子孟修(拔贡生)继续设馆。同治五年(1866),严复的父亲病逝,学馆中辍。由于生活困难,严复不得不放弃走科举的“正途”。 同治六年(1867),严复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在后学堂学习驾驶。同治十年(1871),他从船政学堂毕业,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由于他实习认真,成绩优秀,被选派去英国深造。 光绪三年二月(1877 年 3 月),严复到英国后,先在抱士穆德(Portsmouth)学习,后入格林尼次海军大学(GreenwichNaval College)。尽管严复是抱着学习海军知识的目的来到英国的,然而到了英国之后,使他感兴趣的不是西方军事知识与技术,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思想。在英国期间,除了认真学习军事学校规定的高等数学、格致、海军战术、海战公法以及建筑海军炮堡诸学等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外,他十分注意接触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和阅读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并曾去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的法国游历。由于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西学问同异”,探索中国富强之道,“穷日夕弗休”③,因而他的学习往往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不同,引起了清朝出使大臣郭嵩焘的注意。他每逢假日,辄至使馆,与郭嵩焘论析中西学术和中国富强之道,并论及去英国法庭听狱的收获,说:“英国与诸欧之所以富强,公理日伸,其端在此一事。” ①郭嵩焘听了大为惊奇,“引为忘年交”②。 ①《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第65 页。 ①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 册,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1545 页。②林耀华:《严复社会思想》,《社会学界》第7 卷(1933 年6 月)。③王允皙:《侯官严先生行状》,闵尔昌纂:《碑林补集》卷末,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印,线装石印本。①陈宝琛:《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严复集》第5 册,第1541 页。②孟德斯鸠著、严复译:《法意》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 年重印版,第224 页。 第二节走“变今”维新的道路 光绪五年五月(1879 年6 月),严复以各科考试成绩“屡列优等”毕业回国,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创办天津水师学堂(或称北洋水师学堂),严复被调任水师学堂的总教习(教务长)。光绪十五年(1889)升为会办(副校长)。次年任总办(校长)。严复出于爱国热情,到天津水师学堂后,一心想把学校办好,多培养人才,建设强大的海军,使中国独立富强起来。但官场的腐朽,使他感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他在中法战争至甲午战争前10年间,曾捐监生,参加举人考试,先后于光绪十一年(1885)、光绪十四年、光绪十五年、光绪十九年4 次参加乡试,但都未考中。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严峻的现实,令严复清醒,他决然放弃追求个人前途的科举仕途,走上了“变今”维新的道路。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在天津《直报》上

论文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严复及其翻译简述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Yan Fu and his translation contributions 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传西学,译西著,对近代中国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历来受到学术界各家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它却能长盛不衰,屡改不倒,这说明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关键词:严复生平;信达雅;译著

Abstract: Yan Fu is a great modern enlightenment thinker in China. He raised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translation work. He had introduced and translated some famous western works to china. After reading his translating works, our Chinese have changed much more in thoughts. He also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played a great role in Chinese society’s advancing. Key words: Yan Fu; biography ;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