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新编

文学理论新编

文学理论新编
文学理论新编

第一编总体论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第二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活动

第三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体验

第四节文学的审美特性

第一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视觉艺术:美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听觉艺术:音乐——乐音的运动;语言艺术: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类型;综合艺术:戏剧和影视。(二)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语言艺术形象塑造的间接性,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意味着模糊性。间接性的局限:缺乏直观性、减少吸引力。优点:能动性、个体性、无限可能性;更含蓄、更有韵味,耐琢磨。

(三)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二:文学的强大表现力和自由性语言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语言既有再现功能,又有表现功能。语言艺术具有充分自由性,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自由地塑造文学形象。

第二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活动

(一)文学是一种生存方式

人类三种生产方式——三种生存方式:原始的生存方式——自然的生存方式——种的繁衍;文明的生存方式——现实的生存方式——物质生产;

超越的生存方式——自由的生存方式——文学、审美。

(二)文学以现实生存为基础现实生存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首先实际的生活,然后才能从事文学活动。现实生活影响活动,文学离不开人的生活。现实世界是文学描写的对象。文学的内容只能来源于现实生活。总之,主体的生存状况一定体现于文学活动中。

(三)文学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文学是区别于现实的独立生存方式。文学不仅独立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在文学活动中,现实主体变成文学主体,现实个性变成审美个性。在文学展开的自由生活方式中,自我获得解放,更自由、更美好、更纯洁、更有个性。文学形象是一个审美世界。

第三节文学是以审美为导向的生存体验

(一)文学是一种生存体验方式自然的生存方式——原始的体验方式;现实的生存方式——现实的体验方式;自由的生存方式——超越的体验方式;文学以原始体验为原型,以现实体验为基础,并且成为超越的完整的生存体验方式

(二)文学以现实生存体验为基础日常生活体验是文学的基本素材,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情绪感受,都是文学的原始材料。知性的体验即科学和意识形态也影响文学体验,文学总要表达某种世界观,表现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因此要受到科学观点和意识形态观点的影响。(三)文学是超越的生存体验文学的体验是审美意识活动(美感)。审美意识克服现实意识的分裂,主观的意向和客观的认知同一(Identity),因此文学是对人生全身心的体验,知情同一。审美意识是非自觉意识,因此文学是一种直觉想象和情感体验活动,而不是理智思维。审美意识是超现实的自由意识,因此文学也具有超现实性,达到哲学的高度,成为对生存意义的领悟。

第四节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文学的形象性文学区别科学、意识形态,在于用形象说明,不用逻辑论证。文学形象的基础是感性意象,即生活现象和情感体验,文学的形象性首先源于生活的感性特征。文学形象的核心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识的基本单位。

(二)文学的思想性、倾向性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审美意义的原因:文学在现实层面上进行典型化,塑造典型形象。典型即富有个性同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人物形象。

文学形象是审美意象,是感性意象的升华。

文学的思想性不是通过作者的说教,而是自然流露出来。

(三)文学的情感性文学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包含着情感的精神活动。文学情感内涵是复杂的,既有现实的情感,也有审美情感,还包含无意识的欲望。文学情感突破理智的界限,具有不可抗拒的征服性。

(四)文学的虚拟性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塑造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幻世界。文学世界本质上不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现实的复制,不是历史的记录。文学描绘偏离现实世界。文学的虚拟的真实性是一种幻真性。

(五)文学的个性化文学的审美本质决定文学既是社会活动,又是个性化的活动。

文学个性化的表现: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文学形象的个性化。

文学形象越是独特,越有风格,就越有普遍的好评。

第二章文学的起源

第一节文学的原型“文学起源于劳动”说的失误之一在于忽视文学的原型。文学的原型即原始文化——心理活动,即原始巫术文化和原始意识。文学发源于原始巫术,是文学的母体、胚胎和前结构。

第二节(一)原始巫术文化神话传说——原始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原始人的百科全书;

巫术礼仪——原始人的价值规范——操纵世界,调整关系,维系信仰。原始巫术文化作为艺术(包括文学)的原型的意义:原始巫术是文学艺术的母体。原始巫术是文学以及一切艺术的前结构,也就是形式的来源。原始巫术文化为文学提供基本的母题和原始意象,成为文学的深层——原型结构。

(二)原始意识原始意识的基本特征:巫术性;非自觉性、非理性;意象性;非逻辑性;知情合一;集体意识。

第三节文学起源的心理动因

(一)解除心理压抑的需要文学解除心理压力的两种途径:

通过感性化的描写和幻想泻导原始欲望;

通过想象创造,将原始欲望升华为审美理想。

(二)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文学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文学的交往不仅在读

者与作者之间,或读者与读者之间,更在人与作品之间。人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文学活动是人与另一个主体即文学形象之间的对话,人可以感受理解文学形象,也可以对文学形象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一切秘密。(三)超越现实的需求人的超越性需要体现于以下几点:

追求终极价值,寻找彼岸世界;

要求自由本性的充分实现;

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人的超越能力使文学产生成为可能,其表现:人有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种创造能力。

人有对象化的能力,使对象世界成为自己的化身。

人有自我升华的能力,把现实世界和现实自我提升到理想的高度,满足超越性的需求。

第四节文学起源的历史过程(一)原始世界的瓦解和现实世界的诞生巫术文化→经验知识→科学;

巫术禁忌→价值规范→意识形态;

原始的自然生存方式→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生存方式。(二)巫术向文学艺术的转化(三)巫术到文学的中间环节——史诗(四)文学的独立文学逐步与实用性相分离,突出审美功能。

文学从宗教的统治解放出来。

第三章文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文学史的特性

(一)文学史悖论及其成因延续性:每一时代的文学都是依据前代的文学资源演变而成;但文学是独立自足的超历史存在。发展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体现人的价值的提高;但每种文学形态互相不能比较,在各自时代达到艺术的顶峰。规律性:文学变革受历史规律支配;但又是自由的创造,只有偶然性。

(二)文学史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文学的历时性:在历史进程中变化,不能脱离时间之流,镶嵌在历史的框架里,其思想内容和体裁形式都在历史中变化着。

文学的共时性表现为文学的形式结构和文学传统两个方面,是超历史的稳定的结构,文学的历史被它们打断和分割,也借这种结构的转换而延续。

(三)文学史是发展与超越的统一文学在现实和审美两个层面上达到发展与超越的统一。在现实层面上,文学随历史而发展;在审美层面上,文学没有一般意义的发展,是超历史的。文学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着自己的现实基础,同时不断改变自己超越现实的方式。不仅文学的现实内容的变化,而且文学超越方式的变化构成文学的历史。

(四)文学史是规律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文学的历史在宏观上有规律,微观无规律。

总体上,文学受制于社会历史发展,有基本规律,即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演变。

微观上,文学是充分的个性创造,天才并不因循规律,而是打破规律,创造规律。

第二节文学发展的动因

(一)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原因:

提供物质基础;

提供传播空间;

意味意识形态的进步,从而提高文学的思想水平。

(二)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

(三)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人是社会作用于文学的中介,而人是最大的变量;人的审美创造是超越性活动,因此二者没有因果、决定的关系。社会变革推动社会意识的变革,促使人们思考社会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使文学获得思想的动力。文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第三节文学发展中的继承和革新文学发展中的继承文学发展中的革新继承和革新的关系

第四章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超越作用

审美作用就是精神超越作用,使人由现实存在进入自由的存在、由现实的体验进入超越的体验,从而满足人的自由和超越现实的需要。文学的审美作用是普遍的,每一种文学类型都具有审美作用,但纯文学的审美作用相对突出,是其主要功能。

(一)文学的审美批判功能文学的批判是彻底的批判,以自由的意识来对现实总体进行批判,深入到生存层次,达到哲学的高度。

(二)文学的审美关怀功能文学通过审美理想的创造,建立一个审美乌托邦,在审美体验中获得终极关怀。

(三)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功能是文学对现实的人的完善和提高。审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手段。

第二节文学的现实作用文学的现实认识功能

文学的教化功能

文学干预现实的功能

第三节文学的消遣娱乐功能

(一)文学的感性娱乐功能文学是一种感性化的体验,感性化的文学描写往往突破理性规范直接表达人的生命欲求,使无意识中的原始欲望得以宣泄。

文学的感性娱乐功能是正当的。

(二)文学的美感娱乐功能

(三)文学消极作用的防范

(四)第四节文学作用的特点

(一)文学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在文学的现实层面,特别是严肃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要干预现实、教化人群,有突出的现实功利性。在文学的审美层面,具有审美价值,其没有现实目的,以自身为目的。文学的审美作用是纯粹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的满足,其不会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没有现实功利性。

(二)文学社会作用的间接性文学社会作用间接性包含两个方面:

文学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同时又达到功利的目的;

文学以人的整体发展为中介而间接地发生社会作用。

(三)文学社会作用的内在性内在性是文学发生社会作用的特性,表现为:

潜移默化性,即通过长期的文学修养的积累,涵养性情,美化心灵,不知不觉的改变人格和世界观,从而影响人的社会实践,发挥社会作用。

不可抗拒性,即满足人的心灵的渴求,对人的非理智层面发生影响,打动人的情感,启迪智

慧,因而能够突破理智的防线,顽强的改变人的思想。

第二编文本论

第五章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第一节文本的结构

文本结构的三个层面:深层结构——原型层面;表层结构——现实层面;超验结构——审美层面。总之,文学文本就是由这三个层面构成的复合结构。

(一)文本的原型层面

原始意象:原始巫术的产物,是原始文化和原始意识的一些基本意象。

原型:历史上形成的、在人类文化心理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基本意象。

文学的原型的来源:集体无意识和原始巫术;个体无意识和童年经验。

(二)文本的现实层面

概念:文学文本直接呈现出来的表层结构,是文学语言的字面意义。

来源:现实体验。主观方面,主体思想感情的表现;客观方面,现实生活的再现。(三)文本的审美层面

概念:审美层面是文本的超验结构,作为最高层次,具有支配性,主导作品的意义,使文学具有审美导向。

审美层面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超验生成的。

英加登的“填空”说。第二节文学的形态原型层面——原型意义——通俗文学;

现实层面——现实意义——严肃文学;

超越层面——审美意义——纯文学。

(一)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的特征:极具感性化、消遣娱乐性;通俗化、大众化;商品化。

作为文学现代性表征的两面性:民主性(积极);低俗性(消极)。

(二)严肃文学严肃文学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贴近现实、发挥社会作用,从而较直接从生活中获取生命力。

局限(参照纯文学和通俗文学):执着于现实问题削弱审美价值,漠视对生存意义问题的探索。严肃而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限制接受的广泛性。

(三)纯文学纯文学的特征:

审美超越性;穿透现实层面,触及更为根本的生存意义问题。

高雅性,具有贵族渊源,保持超凡脱俗的品格。

第三节文学的意义

(一)文学的原型意义

文学的原型意义体现于文学中蕴涵的人类文化的深层模式。

揭示文学的原型意义就是原型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

(二)文学的现实意义文学的现实意义就是意识形态观念。通俗文学要把感性描写纳入意识形态规范。纯文学的审美意义就建立在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是其的升华。严肃文学的现实意义突出,明显的传达某种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义文学的审美意义即生存意义问题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具有超越性:超越现实;

没有最终答案。

第六章文学的语言

第一节语言的性质和结构

(一)语言的性质能指:语言的物质形式即音形层面。所指:语言的意义。

语言符号的两重性:交流思想、认识世界的工具,受主体支配。意义的结构,制约人的思想,限制人的主体性。

(二)语言的结构水平层次感性知性超越性意义表象概念

范畴

涵义

感性意象

知性意象

审美意象

原型

原始意象

第二节文学语言的性质

(一)文学语言是意象符号文学语言继承原始语言的意象性。

文学语言克服意义与涵义的分离和对立,克服语言的抽象性,意象充分转化为语言。

文学语言的充分意象性也导致充分个体性。

(二)文学语言是超越性符号文学语言继承原始语言的隐喻性,从而具有超越意义。

文学语言超越现实语言,突破现实语言的限制,传达生存体验。

文学语言的意义是现实(感性)语言的隐喻意义。

(三)文学语言的特征文学语言继承原始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同一的特性,克服现实语言的能指与所指、指称与含义的分离。文学语言继承原始语言的混融性,恢复认知与意向的同一性。文学语言继承原始语言的幻想性和心理能量,具有超个体的感染力。

第三节文学语言的构成

(一)文学语言的创造

(二)文学语言的层次

现实语言层次遵循现实语法,具有现实意义。

文学(审美)语言层次遵循文学语言的语法即审美原则,具有审美意义。

现实语言作为基础制约着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又超越现实语言。

(三)文学语言对现实语言的偏离

修辞手段的运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反讽、含混、感觉错位。语法规则的偏离:外延语法和横组合关系;内涵语法和纵聚合关系。

第七章文学的叙述方式

第一节文学叙事的要素

(一)人物——角色文学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角色。

人物:现实的身份,文学形象的材料。

角色:行动的主体,文学叙述中的能动的因素。

文学角色以现实人物为基础,受到现实原型的制约,但必须按照新的视点和审美理想加以改造。

(二)事件——情节事件:人物的行动。

情节:故事的发展线索,不同于事件的自然过程,而是按照一定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事件。情节是角色行动线索,必须符合角色性格,在行动中展示性格。情节包含冲突。情节可以是单一,也可以是多条线索。

(三)背景——环境背景:人物和事件存在的条件,如社会背景、时代氛围、生活条件等。环境:不是现实人物和事件的环境,而是文学角色和情节的环境,具有虚拟性。环境是情节展开的社会、自然背景和时空条件。环境是角色性格形式的条件。

第二节文学的叙事结构

(一)叙述主体

拟作者:审美的叙述主体,指支配文学叙述,真正创造文学形象,并与读者对话的人。

叙述角色:叙述者与文学角色的关系。叙述态度:叙述者以什么态度讲故事。

叙述角度:叙述的故事是随哪个人物的视点变化的。

(二)叙述的时间结构文学叙述的时间结构对现实时间的突破体现:情节对时间顺序的改变;情节对时间流驶速度的改变;文学叙述对主观心理时间的强调,主观心理时间是个体对时间的内部体验形式,受现实时间结构制约,体现个体差异。

(三)叙述语言文学的叙述语言的类型:概述,指对事件的简要交代,区别于细致的场景描写。场景描写,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具体行动,是发生在某一时间地点的具体事件。

即时话语(内心独白):从心理描写中分离出来的新的叙述手段。

第八章文学的体裁和类型

第一节文学类型的划分

(一)文学类型划分的原则功能角度:叙事文学,抒情文学;

表现手段:读本文学,剧本文学。

文学体裁的划分综合功能角度和表现手段角度的划分原则,是比文学类型更具体的形式分类。

(二)文学体裁的性质文学体裁是个历史的概念。

文学体裁的演变是有规律,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文学体裁又具有民族性。

第二节文学体裁的划分(上)

(一)小说概念: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代表,使用散文语言,描写人物命运,讲述相对完整的故事,具有叙事性,包括人物(角色)、事件(情节)、背景(环境)等因素和特殊的叙事结构。

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二)诗歌诗歌的基本形式特征:分行、压韵、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性和形式美,适宜情感抒发。诗歌语言凝练、鲜明、富有特殊的表现力。诗歌的语句和情感表达富有跳跃性,给想象留下广阔空间。

(三)第三节文学体裁的划分(下)

(一)散文散文的特点: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描写身边人和事以及日常生活体验,是一种私人化的文体。形式自由,短小精练。语言简洁、自然、优美。

(二)戏剧文学戏剧文学的特点:口语化、动作化;尖锐的戏剧冲突;人物、事件、场景、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三)影视文学影视文学的特征:以视觉画面的塑造为主要手段;画面的流动性;结构的跳跃性。

第三编创作论

第九章第一节(一)主体与客体的分立与依存

人意识自己、认识自己要通过两种方式:

其一,以论理反思的形态来认识自己。即以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来观察内心、反思心念,如中国儒家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主体的自我把自我内在心念作为客体来观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的意思。

其二,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认识自己。

(二)文学创作主客体的相互依存

主体与客体在意识分化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又在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相互依存。人作为主体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但人并不是超自然的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作为主体的活动也不仅在意识内部的圈子里盘转的,人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物,他在实践活动中与外部事物建立起关系,把它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如果没有对象性存在的物的客体,也就没有人的主体。而外部事物之所以成为对主体而言的客体,就因为它与人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联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作为主体的人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证,不与主体构成对象性的关系,它永远只能是“自在之物”,也就不成其为客体了。因此,主体与客体是互为前提、互为印证的,主体与客体自身的属性是在相互关系中获得的。也就是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它们是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主客体相互依存这一特点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尤为明显。作家王蒙曾在《创作是一种燃烧》一文中谈到:回忆我个人写作的过程,最难解决的也是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有时候这个问题不像哲学上的问题那么容易说得清楚,那么单纯。在文学创作上、文学作品里往往是非常纠缠不清的一种关系。文学作品,它既是非常客观的,又是非常主观的。这个问题不只是现代作家所遇到的,在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中论之更多。如晋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客体

㈠文学创作客体的形式类分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与作家、诗人在美的创作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对象,它是客观的存在物。按其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自然客体指的是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对象性客体首先就是自然界。作家、诗人多以自然界作为自己描绘和表现的对象。

社会客体指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即人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中的活动。

精神客体的情况比较复杂,它是指与实践主体构成对象关系的感觉、意识、心理活动等精神现象。其具体形态包括潜形的社会思潮、时代精神,以及作家个体的内在生活体验、精神旨趣等。

㈡文学创作客体的特质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不同于它种的精神活动,因此文学创作的客体有着它自身的特质。

其一,文学创作客体是具体、感性的人,及其情感、意志、欲望等心理内容所构成的生活。其二,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作家审美体验的对象。

其三,文学客体所欲表现的是人物对象的全貌,社会生活的整体。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主体

㈠文学创作主体的形式类分:

面对外在客体对象的创作主体,这是易于理解的。当作家、诗人与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社会思潮、时代精神以及他人的精神世界,建立起美的创造关系时,他就是面对这些外在客体的创作主体。

面对内在自我精神客体的创作主体。这是在文学艺术的美的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创作主体面对的审美对象,即创作客体,是创作者自身的内心世界、自我的精神领域。㈡文学创作主体的特质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因此,它的创作主体也像创作客体一样,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

其二,文学创作主体须具有特殊的禀赋才能。

其三,文学创作主体具有不同于物质性创造活动及它种创造活动的精神内质。

生命总要创造出更好、更美、更有价值的东西,但主观的美好愿望往往受制于客观的条件,而文学艺术则以其最高的自由品格,升华了人的精神世界,这样,文学创作主体在美的活动中就必须具有超越意识。

一是对物质功利需要的超越。二是对现存价值形态的超越。三是对时间空间局限的超越。

第四节文学创作中主客体动态关系

(一)新唯物主义的审美认识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新唯物主义”时,指出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弊病:“前此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在内)的主要缺点都在于对对象、现实界,即感性世界,只以对象的形状或直观得来的形状去理解,而不是把对象作为人的具体的活动或实践去理解,即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很值得重视。他提出了一项著名的有关认识论的“建构学说”:“认知关系的建立。或者更广泛地说,认识关系的建立,既不是由于外物的一种简单复本,也不是由于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自显现,而是包括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结构。”

皮亚杰用了一个图式传示:S→(A T)→R 其中,S代表外界信息的刺激;R代表反应结果。

(AT)的涵义是这样的:T为认识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一方面包括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还包括在新一轮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再发展而生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T的内涵相当丰富,它还可以包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心理要素(如感知、理解、情

感、想象、直观,以及集体无意识、个体潜意识、生命原力等)、气质类型等。

A就包含了主体对外界信息接纳的两种状况:

一是同化,它是把外界的信息(元素)整合于认知主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经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内,使信息产生某种质的变异。

二是顺化,它是指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信息(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从而促使主体的认知结构产生新的建构,向前发展。主体认知的同化与顺化形态可以达到平衡,但这平衡难于稳定,一旦认识开始它就被打破了,它们的失衡会产生两种情况:

其一,同化超过顺化,会出现客体主体化的倾向。

其二,顺化超过同化,会出现主体客体化的倾向。

(三)主客体双向逆反同质同步的进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在其“物色”篇中也论及创作过程中主客体的双向动态关系:“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形象地写出这一关系。当代文论家王元化是这样阐释这段话的:“随物宛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为主,而以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服从于客体。相反的,“与心徘徊”却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为主,而用主体去锻炼,去改造,去征服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并不只是表现为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过滤、提炼、集中、概括等诸如此类的“中介”性能,更重要的是创作主体内在本质向客体的主动介入、渗透与汇融。仅是强调提炼、概括,是不够的,这还只是停留在旧唯物主义的樊篱中,只有肯定、认同主体与客体在创作中是“双向逆反、同质同步”的运动进程,才是属于真正的“新唯物主义”的审美认识论、艺术创作论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6章 文学叙事)【圣才出品】

第6章文学叙事 一、名词解释 1.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2.叙述人语言[吉林大学2012年研] 答: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3.视角[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

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4.叙述视角[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二、简答题 1.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述之。[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呈现方式的不同。 (1)戏剧化的呈现。小说叙事中,作者往往透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推衍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在读者面前“演绎”。 (2)情节式的呈现。叙事散文或小说都是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事件与事件之间,叙事散文一般着眼于先后关系,小说则进一步处理内在的、复杂的因果关系,构成情节。情节是故事有效重组。小说家往往借着情节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牵引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欲罢不能。这方面的技巧包括:伏笔的设计,顺序、倒叙、插叙等灵活运用,背景的有效烘托,以及选择什么事件作开头、结尾,在什么地方借着什么事件制造高潮等等。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主要参考教材 1(《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4年版 2(《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著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4(《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5(《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必读书目: 1(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2(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4(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5(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一般阅读书目: 1(《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3(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4(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6(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 7(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8(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 9(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1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1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 14(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16(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8(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 22(佛克马:《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25(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 26(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1964年 28(韦勒克:《近代文学批判史》1—5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与审美 1.康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三类,请结合你的审美经验,说说这三类艺术的特点。 答:康德对广义的艺术分类: (1)机械的艺术 机械的艺术只是为了实现对某一对象的认识。在广义的艺术概念中,自然的、科学的、手工的技艺和实践都被归入艺术范围之内,而这些艺术被康德称为“机械的艺术”。例如关于植物生长的研究,天体运行的奥秘等等,这些机械艺术都伴随着对某一对象的理性认识。 (2)审美的艺术 审美的艺术是以直接的快感作为目的,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 ①快适的艺术 快适的艺术是一种单纯的快感。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感官的愉悦感是其最直接的目的,在得到感官享受之后,快适的艺术戛然而止。例如蛋糕的香气、丝绸的柔软,这些都给人带来了感官的快感。 ②美的艺术 美的艺术与快乐伴随的是理性认识。例如绘画、诗歌等今天仍然界定为艺术的形式。在这些美的艺术当中,创作者是自觉自愿的,心理状态是自由的,创造者内心是愉快的,通过对形式的理性认识和表达表现内心的自由,同时也引发出欣赏者的愉悦感。 2.康德认为天才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学史谈谈你的理解。 答:(1)天才的定义

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2)天才的特点 ①独创性 天才的独创性包括立意的独创性和形式的独创性。天才提供的规则是不确定的,也即是说天才创造的艺术规则是前无古人的;天才创造的规则是无法重复的,也即是说天才提供的规则是后无来者的。以唐代诗人李白为例,其以才为诗的创作方式,飘逸豪放的创作风格是极具独创性的,同时,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并不能带给后人超越的机会,后代诗人只能进行模范而难以超越。 ②示范性 天才的作品是艺术中的典范。天才的示范性是对天才的独创性的限制,独创性应达到示范性的高度,才会有意义。同样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在诗歌创作当中将律诗用韵达到了圆融的地步,其诗歌用韵严谨规范同时不漏痕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种天才般的创作方式成为了后世效法的典范,之后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正是以杜甫为最高标准。 ③神秘性 表现为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不可言说,艺术创造的理念不可传授。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在艺术创作中在丰富的宗教内涵加入了人文因素,其作品内蕴丰富,展现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性,例如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正是这种神秘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内涵,使人回味无穷。 ④美的艺术性 天才只属于美的艺术而与科学无关。在康德看来,科学是沿着逻辑顺序前进的,这种前进过程中,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天才与庸人的区分。美的艺术中则不然,天才总是借助其异禀给美的艺术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从古典到现在的演进,印象派的出现,现代派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章节题库](第2章 文学与语言)【圣才出品】

第2章文学与语言 一、填空题 1.________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案】语言 【解析】题干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①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②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因此文学又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2.文学是一种________,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答案】语言艺术 【解析】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言语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材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受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要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不仅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而且采用描写、表现、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甚至刻意追求使用阻拒性言语。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性[四川大学2011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

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暧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2.陌生化[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南开大学2011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 答: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3.俄国形式主义 答:俄国形式主义是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们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主要指语言。此外,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 三、简答题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汇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 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 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 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 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 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 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 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 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 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 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 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 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 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 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 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 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 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 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 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 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 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 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

读书笔记之文学理论新编--杨春时

文学理论新编 绪论 ●目的 1.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和任务。 答:(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属于人文学科范围,又是一门综合学科。 a.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它们各有 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任务。 b.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文学理论或文艺学属于人文学科。人文科学研究精神现象,它缺 乏实证性,不能进行量化研究,不属于精密科学。文学是一种精神现象,因此文学理论或 文艺学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 c.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基础学科,在文艺学中具有主导地位。文学史必须有文学理论的 指导,才能提示文学的历史规律。 d.文学理论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了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等多学科 的知识。 (2)文学理论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术任务,一个是社会任务。学术任务是揭示文学的性质 和规律;社会任务是通过文学批评来指导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 2.明确如何建设和发展文学理论。 答:文学理论的建设和现代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联系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实际, 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合理因素,向世界现代文学理论开放。 3.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答:学习文学理论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包括学会运用理论思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 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等。 ●主要术语、概念 文学理论 人文学科:一般把科学研究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人文学科,即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精神现象,它缺乏实证性,不能进行量化研究,不属于精密科学,因此有人称之为人 文学科而不称之为人文科学。 理论思维:把具体的日常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并进一步建立诸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立起严 整的概念体系。 ●论述 1.文学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大全 (1) 2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关于文学理论教材的一点感想

关于文学理论教材的一点感想 叶毓 三天的精彩授课使我深感王一川教授在解读诗歌中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启蒙”一词的深刻内涵,逐渐认识到高校文学研究者应承担的文化传承、普及、提高的责任。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到底要解决什么?这恐怕是我们这个研修班的每一位自愿和非自愿从事文学概论教学的老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我真的感到越教越觉得很难教,一个文学理论教师不仅是一位睿智的理性学者,还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诗人。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不仅是文学文本,还有文学现象、思潮等,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文学理论书籍要看,美学、哲学要学,文学作品要读,文学思潮、文学批评都得知道,再加上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思维很活跃,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很浓,他们经常把创作的诗歌给你,希望你提出宝贵意见,我感到这门课程因为涉及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的确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感觉,自己如蝜蝂背物一样看书越来越杂,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我感到真是变得不知道应该研究什么。这种感慨也许很多人都有,上课当中听到王老师讲治学经验,真是受益匪浅。我现在终于知道“学西学,做中学” 的道理。 下面谈谈我对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与《文学理论新编》两部教材的看法。这两部教材在体例上有极大的不同,我个人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是最根本的。大学新生刚入校没有认真思考过文学是什么?一部体系完整的文艺理论教材如《文学理论教程》给他们以比较容易把握的答案,这是对的。但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一答案就显得有些不足,思维没有拓展。 《文学理论教程》与《文学理论新编》相比,前者运用演绎法,后者运用归纳法。比如对“文学是什么”的探讨,《文学理论教程》从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阐释其理论渊源,梳理概念的流变并揭示其理论内涵。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文本编纂者的理论渊源和思路,文学理论教师则必须在对理论的透彻理解基础上进行阐释。从许多老师的提问中,包括自己的教学经验也可以知道,我们很多人还处在准确理解这部教材的阶段。很多艰深的理论术语还需要阅读原著加以消化。理论的艰深令学生望而却步,我敢保证大一的新生很难自学这部教材。包括我们在培训期间听到的不同讲课风格,其实也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而带来的避重就轻的阐释方式。往往学生爱听例子而对于生涩的理论术语仍然记忆模糊,考完试就会忘记。说句实话,能做到王老师那样深刻而透彻的讲解“中国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的五个阶段”的教师并不多。这是一种综合素质,需要长期积累,非一日之功。 《文学理论新编》这部教材与《文学理论教程》相比有三个好处:首先,运用了归纳法。每一章的前半部分选了两到三篇的经典文论,并且对所选内容做了比较浅显的阐释。然后才进入“文学是什么”的提问和探讨,对于文论史中的不同文学观念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比较可行的文学的疆界。理论显得不那样可怕,空洞、生涩。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很快,新鲜术语、词汇密集,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他们很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也需要历史纵向深入,对于文学的思考有一个参照坐标。这样的话,学生的视野的确是更开阔了。其次,他们切实阅读了几部文学理论专著的选段,我要求学生阅读了《文心雕龙》、《人间词话》和《柏拉图文艺对话录》、《诗学》等,不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高低,他们锻炼了理论文本阅读的能力,对于培养逻辑思维、概括的能力非常有益,学生都认识到文学与文学理论文本完全不同。虽然初读很难,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他们常常提出问题,我有时候能够解答,有的不能解答,但是这不要紧,随着理论的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他们会就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为写做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最后,适合水平稍好的学生自学,水平中等、稍差的学生还需稍加讲解。真正的大学教育并不是以教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课堂更多的是讨论和争论,是答疑、解惑。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研究领域的观点见解,还可以介绍其他诸家的观点,让学生选择。这部教材可能给了我们这种自由度。但《文学理论教程》却没有,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