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3章 文学与审美)【圣才出品】

第3章文学与审美

1.康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三类,请结合你的审美经验,说说这三类艺术的特点。

答:康德对广义的艺术分类:

(1)机械的艺术

机械的艺术只是为了实现对某一对象的认识。在广义的艺术概念中,自然的、科学的、手工的技艺和实践都被归入艺术范围之内,而这些艺术被康德称为“机械的艺术”。例如关于植物生长的研究,天体运行的奥秘等等,这些机械艺术都伴随着对某一对象的理性认识。

(2)审美的艺术

审美的艺术是以直接的快感作为目的,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

①快适的艺术

快适的艺术是一种单纯的快感。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感官的愉悦感是其最直接的目的,在得到感官享受之后,快适的艺术戛然而止。例如蛋糕的香气、丝绸的柔软,这些都给人带来了感官的快感。

②美的艺术

美的艺术与快乐伴随的是理性认识。例如绘画、诗歌等今天仍然界定为艺术的形式。在这些美的艺术当中,创作者是自觉自愿的,心理状态是自由的,创造者内心是愉快的,通过对形式的理性认识和表达表现内心的自由,同时也引发出欣赏者的愉悦感。

2.康德认为天才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学史谈谈你的理解。

答:(1)天才的定义

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2)天才的特点

①独创性

天才的独创性包括立意的独创性和形式的独创性。天才提供的规则是不确定的,也即是说天才创造的艺术规则是前无古人的;天才创造的规则是无法重复的,也即是说天才提供的规则是后无来者的。以唐代诗人李白为例,其以才为诗的创作方式,飘逸豪放的创作风格是极具独创性的,同时,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并不能带给后人超越的机会,后代诗人只能进行模范而难以超越。

②示范性

天才的作品是艺术中的典范。天才的示范性是对天才的独创性的限制,独创性应达到示范性的高度,才会有意义。同样著名的唐代诗人杜甫在诗歌创作当中将律诗用韵达到了圆融的地步,其诗歌用韵严谨规范同时不漏痕迹,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种天才般的创作方式成为了后世效法的典范,之后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正是以杜甫为最高标准。

③神秘性

表现为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不可言说,艺术创造的理念不可传授。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在艺术创作中在丰富的宗教内涵加入了人文因素,其作品内蕴丰富,展现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性,例如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正是这种神秘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内涵,使人回味无穷。

④美的艺术性

天才只属于美的艺术而与科学无关。在康德看来,科学是沿着逻辑顺序前进的,这种前进过程中,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天才与庸人的区分。美的艺术中则不然,天才总是借助其异禀给美的艺术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从古典到现在的演进,印象派的出现,现代派

的创作,这些都是颠覆式的活动。

3.严羽所说的“妙悟”与“才学”、“议论”、“文字”的关系,也相当于西方美学中审美与概念的关系。试对比作一些分析。

答:(1)“妙悟”

“妙悟”说针对“江西诗派”种种违反艺术审美规律的弊病而发,其目的是为艺术创作和鉴赏树立一个醒目的路标。具体表现为:

①“妙悟”是审美主体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

②“妙悟”是一种艺术直觉,无须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对事物的本质有所把握,用最朴素的方式达到最玄妙的境界;

③为了培养“妙悟”的能力,严羽提出了“以识为主”、“熟参”等方法。

④“妙悟”的美感类型既有“优游不迫”之优美,又有“沉着痛快”之壮美

(2)“才学”、“议论”、“文字”

“才学”、“议论”、“文字”都是诗的取材。严羽在此提出了“别材”的观点。

①含义

“别材”之“材”不是指诗人之才,而是指写诗所用的材料、题材。“诗有别材”即是说诗在取材上有特殊要求,而非单纯的“文字”、“才学”和“议论”。

在严羽看来,宋诗之所以不如唐诗,尤其不及盛唐诗,一个重要原因是宋诗在取材上出了问题。在诗歌里卖弄学问,把书本学问而不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和认识作为诗歌的源泉,致使诗歌里充塞着古人的陈词滥调。

②要求

“诗有别材”即是要求诗应该表达一唱三叹的情性,创造空灵蕴藉的意境,达到词理和

意兴的融合无间。不过,严羽也并未否定读书和学问对诗歌创作的意义,以读书涵养性情,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而不能反被书本束缚。

(3)审美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

(4)概念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概念可以大众公认的,也可以是个人认知特有的一部分。

(5)比较

①相同点

通过以上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严羽所说的“妙悟”与“才学”、“议论”、“文字”的关系,于西方美学中审美与概念的关系具有相通之处。在追求“妙悟”与审美的过程中,离不开“才学”、“议论”、“文字”或概念的加入,否则审美过程无法进行,“妙悟”也无法产生。而这里的“才学”、“议论”、“文字”与概念也不是任意的,而应该符合审美要求。

②不同点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妙悟”与“才学”、“议论”、“文字”的关系同审美与概念的关系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注重创作过程中达到灵感到来的心理状态,其“才学”、“议论”、“文字”是对创作内容的具体划分;后者注重的是接受过程中如何达到美的鉴赏,其概念是帮助进行接受活动的理性指引。这种不同也体现出了中西方文论的视角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