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10章文学批评

1.结合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谈谈你对文学批评的理解。

答:(1)文学批评的理解

①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活动的参与要素,它具有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和舆论势力,批评家的观点会以各种方式为文学活动的各方面各环节所吸纳。

②文学批评对读者的阅读和鉴赏具有指导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而且可以帮助读者选择和鉴别作品,建构文学经典序列。

③对于个别作家而言,文学批评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批评家的慧眼和发掘,一些作家得以从纷繁的文学世界中脱颖而出,其作品为世人欣赏。

(2)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李健吾是非常认同印象派批评所强调的“印象批评”和“自我表现”的。他认为批评的根据就是批评者的自我与人生体验。印象批评强调主体直觉在批评中的作用,所以其关注重心往往不在重建文学文本的客观性,而在如何呈现阅读主体的直觉状况本身。

①对印象批评的借鉴

在批评思想上,李健吾推崇法朗士与勒麦特。

a.与法朗士“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相类似,李健吾认为,批评是在“一个相似而实异的世界旅行”。

b.文学本身是体现“事物的相对性和现象的继续性”的,所以,批评就是报告自己的读书体验,而不是去证明某种先在的理念。

c.批评自身是个性化、体验化的,批评的实质是要“不误人我生机”,“必须抓住灵

魂的若干境界,把这些境界变做自己的”,尽可能将自己活泼的艺术审美感受(即“印象”)记录下来,传达给自己的读者。

d.阅读印象往往是一种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丰富微妙的体验,所以批评自身也发展出一种富于自我表现力的表述方式,以凝定与传达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

e.在李健吾看来,所谓“态度”构成作者看世界的眼光,从而也构成作家作品与众不同的个性,批评也应该从作者的“态度”进入。

②对印象批评的扬弃

李健吾认同印象派批评,但也警醒到这种批评的主观性也可能伤害到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a.他认为,批评家的艺术“印象”和审美体悟如果不是出于自然,不是基于具体语境中的作家和作品,批评家的心胸不够丰盈、开放,批评家的“自我”就很可能膨胀起来,其“表现”就成为对自我“风格”的执著,从而丧失客观性和公正性。

b.对批评家而言,“风格的感觉未尝不是美丽的感觉的一种”,太钟爱自己的文笔会损害批评,因为自己的文笔和风格也会“是一条美丽的蛇,它会咬人一口的”。

c.批评家的自我并不是单纯的自我和个性,而是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同时又能“比照人类已往所有的杰作”。

d.批评家要公正,同时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时时润泽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于过分的干枯。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来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也不应当尽用他自己来解释,要在比照人类已往所有的杰作,用作者来解释他的出产。

e.一个批评家应当有理论。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而不是唯一无二的标准;一个批评家应当从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却不应当凭空架高,把一个不相干的同类硬扯上去。

2.结合对新批评派的阅读和理解,谈谈对文本批评模式的理解。

答:(1)定义

文本批评主要是指注重形式分析、语词分析、结构探究或修辞解析的批评方式。

(2)特点

①在文学基本问题上,认为文学是形式的创造、情节的翻新和词语的构造,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系统或潜在结构的产物,是充满差异的零散结构,文本也不再由作家主宰而是已经变成“孤儿”。

②在批评对象上,认为作品本体是批评的对象,关注支配具体文学作品的那个抽象的深层逻辑程序,紧密关注文本的缝隙或边缘。

③在批评焦点上,致力于分析作品词语中富有意义的特殊状况,企图建立制约作品意义系统的语言学模型,力图透过文本缝隙或边缘而发现制约意义的形而上思维的虚幻机制。

④在批评方式上,大多采用文本“细读”法,即异常精细地阅读和分析具体文本词语以证明文本的有机统一性和内在张力,通过细读那些存在缝隙的经典文本而挖掘出其中潜藏的上述形而上学症候,有意忽略文本的社会再现、情感表现或词语因而专注于更大的深层结构的发掘。

(3)范例

①以新批评派为例,新批评反对在作品中张扬个性,企图在文本的艺术形式中得到理性与感性平衡的秩序,从而在动乱的世界中占有那份稳定价值的“自信心”。

②新批评的实践就是努力给文本以稳固的价值标准的地位,使整个文学活动凝固在一定的“教规”之上,从而使阅读和批评成为一种稳定的有秩序的活动。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原则?试结合你所接触到的具体文学批评作品或文章谈一谈。

答:(1)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是美学和史学的观点,即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能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

①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起作用的,不是分别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

②任何美学观点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

③所谓史学观点,也就是一种发展的观点,在文学批评中,这种历史的观点尽管同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都有着密切关系,但落脚点终究是文学作品,是对审美对象给予历史的审视和评价。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是辩证地统一的,不能割裂和对立。

(2)范例

①比如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现实主义作品时,就应当坚持史学观点,紧扣住时代特点加以分析的。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对1861年到1905年之间俄国的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都作了激烈的批判:“托尔斯泰的批判的特点和历史意义在于,他用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表现了这一时期的俄国——即乡村和农民的俄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的急遽转变。”

②同时,作为不朽的文学经典,也必须注意托尔斯泰作品中表现出的美学因素。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在于他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

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