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重点词汇详解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重点词汇详解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重点词汇详解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重点词汇详解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重点词汇详解

专业词汇2008-09-07 10:22:57 阅读37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1、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译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它是建立在CMC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译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机制上的一种学习方式,优点众多,倍受关注和青睐。相关术语还有Collaborative Learning(协作学习)。

2、IT in education:教育信息化

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e-Education)。还有一个缩略语叫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不同于传统通信概念,其产生的背景是行业间的融合以及对信息社会的强烈诉求。ICT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表述更能准确地反映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电信在信息时代自身职能和使命的演进。

3、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

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相关词汇还有Computer Literracy,计算机文化素养。

4、Learning Contract:学习契约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或依据 贫ǖ囊桓銎兰郾曜肌S隿ontract形似异义的词有contact(接触)、contrast(对比)、constant(常数,不变的)、content (内容,满意)、context(上下文,背景,来龙去脉)、contest(竞赛,辩论)。

5、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问题的学习

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6、Concept Maps:概念图

用以指示课、单元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形态的一种图表。思维导图(Thinking Maps)整合了思维技能和地图技术,使用该种学习技术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能力。该技术也能使学习者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有Cicle Map、Bubble Map、Double Bubble Map、Tree Map、Brace Map、Flow Map、Multi-Flow Map、Bridge Map,可参见https://www.doczj.com/doc/923550330.html,/htree/Curriculum/ThinkingMaps.html#CM。

7、E-learning Portfolio:电子学档

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活动成果、业绩、付出、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主要内容有学习作品、学习参与、学习选择、学习策略、学习反思等材料。

8、EPSS: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产生于1991年,是Gloria Gery首先提出:一种整合了多种技术的电子环境,通过它,每个员工可以方便地对各种信息、软件、指导、建议和帮助、数据、图像、工具、评价以及监视系统进行即时的、个性化的在线访问,从而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员介入来完成工作。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具有及时的信息传递、经验共享、以学习者为中心、智能性等特点。9、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

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explict knowledge),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也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

10、Performance Assessment:绩效评估

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个人或小组针对某一主题,独立完成任务,并以过程中各阶段性成果(如电子作品、方案研究报告、实物等)方式来展示绩效的评估方式。

11、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管理

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体,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产生、利用和共享。

12、Knowledge Evolution Theory:知识进化理论

知识的进化观是关于知识的哲学思考,是研究知识的存在及其本质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属于哲学上的本体论范畴。我国学者林启者、张际平认为知识进化观引导我们进入一个以知识为独特产生要素、以知识为工具、知识产业化的时代。知识具有阶段性,分别是纯粹知识、应用知识和生产知识三个阶段。同时,还需指出:“教育技术学不能满足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更不要放弃对知识现象、本质与规律的研究”。

13、Blended learning:混合学习

根据美国Learning circuits的解释,Blended learning被认为是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Learning events that combine aspects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instruction)。从本质上来讲,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它是指在E-learning和企业培训中,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绩效方法,恰当结合传统学习手段和在线学习手段的学习方式。其目标是使学习更容易、更便利,从而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它的依据是企业和组织的学习绩效指标。

但随着人们对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与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的深入认识,对Blended的界定也更为宽泛了,现在我们可以给Blended Learning一个更为恰当的定义:“整合式学习”,它的定义是:为达成最佳的学习目标,以最合适的学习方式,于正确的时间,应用恰当的学习技术,将正确的知识及技能传递给所有人。

14、Authentic Assessment:真实性评价

指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真实性评价任务都是学习过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重要的努力。

15、Virtual Learning Companion System:虚拟学伴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来模拟教师和同级学习者的行为。

16、Web based Teacher Community:基于网络的教师社群

一种利用网络进行支持和互助的教师学习社群。可以在现代教师教育的基础上,将学校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

17、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有很多名称,例如电子学习空间、虚拟校园、在线学习社区、电子学习社区、网上学习社区或虚拟学习社区等。网上学习社区(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简写OLC)。网上学习社区定义为“一个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需要的组织。”

18、Integrated Ware:积件

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系统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积件有“搭建积木”的意思。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

19、Group Ware:群件

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认为群件是指能支撑群体或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课件类型。其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群件是一种新型的课件类型,或者叫做协作型课件。它是介于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之间。在技术方法上,群件的结构和形式与通常的个别号或课堂教学的课件是完全不同的。其重点是放在小组学习过程的控制、管理、学生之间的通信、以及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等主要方面。

20、Scaffold Learning:“支架式”学习

原苏联学者维果茨基(V ygotsky,1978)认为,我们真正需要评价的,并不是孩子靠自己做或者说已经具备的能力有多少,而是要看孩子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的表现及学习的潜力。他提出“最近发展区”(ZPD)概念:“介于独自解决问题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成人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支架”这个名称由布鲁纳(J.S.Bruner)等人于1976年提出,原意是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用以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俗称“脚手架”。把“支架”的概念应用于教育,可以认为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像“支架”。从概念上讲,“支架”是一种的教学技术,它基于一种首先提出学习策略和任务、然后逐渐把学习的责任转移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也有学者把“支架”定义为:“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准。”

在什么时候,我们才需要搭建“支架”?Bernie Dodge提出在学习过程的三个特定点需要采用“支架”。如下图所示。

第一,当学生从WebQustt的各种资源里收集必要的信息时,需要使用一种“接受支架”(Reception Scaffold);

第二,当学生阅读他们获取的信息后,反思并发现它们的意义时,需要一种“转换支架”(Transformation Scaffold);

第三,当学生准备制造某项作品,或者表达他们学习的结果时,需要一种“产品支架”(Production Scaffold)。

21、Webquest:网络探究课程

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学习者使用的多数信息来源于Web,也可采用视频录像等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收集信息而言,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WebQuest课程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这种学习模式,至少有两种不同水平的WebQuest:

(1)短期WebQuest探究学习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其主要目标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某一次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获得大量有用的新信息,并获得探究体验和感受;

(2)长期WebQuest探究学习的学习目标是扩展和提炼知识,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一次探究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学会分析某一主题的深入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并且要求他们提供某些体现他们理解能力的作品,如网页或模型等,以帮助他人进行学习。多数WebQuest探究活动应该以小组形式组织,也不排除个人独自探究学习的方式。探究活动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组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扮演科学家、侦探、记者,或者模拟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景等等。WebQuest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是交叉学科,设计一种多学科综合探究课,要比设计单一学科的挑战性更大,设计者可以从单一学科开始入手,然后向综合科目迈进。

22、Multiple Quotient(MQ)或Multiple Intelligence(MI):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提出。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一共有八种:

(1)言语——语言智能(V erbal-Linguistic inteligence)

(2)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Thythnlic intelligence)

(3)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4)视觉——空间智能(Visual一Spatial inteligence)

(5)身体——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6)自知——自省智能(lntrapersonal inteligence)

(7)交往——交流智能(Interpsonal intelligence)

(8)识别——自然观察智能(Nattlralistintelligence)

对多元智能的理解,具体包含如下涵义:

1)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

2)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4)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地看待智能问题的视角,即这八种智能所代替的八种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在现代学习观下,多元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并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其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别的智能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3、Digital Game Based on Learning:基于学习的数字化游戏

教育内容和数字化游戏的结合,就是将各种形式的教育内容,通过传统的学习方法与计算机游戏和视频游戏结合起来,来达到一种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游戏是能够实现教学与游戏双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包,目的就是以游戏化的形式增强学习过程的娱乐性,使游戏者(学习者)参与到竞争与协作、学习与娱乐并存的游戏场景中,在各游戏要素的直接刺激下,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达到学科知识学习的目的,实现学习的目标。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游戏中,学习者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游戏而学习,学习的过程转变为游戏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转变为游戏的动力,游戏即学习。

其特征包括:

(1)学习过程的情境化:教学内容整合于游戏故事情节中,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感受游戏中的情境、情节、情感等完成体验式学习,这是一种知识的自我建构、认知能力的自我发展;(2)学习过程的虚拟化:各种游戏情境是一个虚拟环境。学习者通过选择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进行人机交互,获得在教材、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建构知识的生动体验;

(3)学习过程的趣味化:游戏的趣味性会引发学习这学习的自发性、自愿性。使学习者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

(4)学习过程的多样化:在游戏的设计上会根据游戏的类型来设置各种游戏的玩法,每一种游戏的玩法代表了一种学习形式,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游戏所提供的学习路径来选择学习的形式;

(5)学习过程的自主化:根据自身能力来控制游戏的进度以及可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的地点、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要求,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6)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可跟踪化:可以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便于对学习效果和学习需求的分析。

基于数字化游戏自主学习的模式有:自学辅导模式、操作练习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情境探究模式。

这里还引出另一个概念:数字化教学游戏。此概念最早出现在娱教技术(EDUTAIMENT),是教育与娱乐两个词汇的缩写。数字化教学游戏就是以数字化游戏的形式呈现学科学习内容,产生一个带有竞争性的虚拟学习情境的计算机软件。数字化教学游戏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较好的切入点。

按照游戏的动机分为:

(1)探索性游戏(Explore Game):如角色扮演型(RPG)游戏、冒险类游戏

(2)创造性游戏(Creative Game):如角色扮演型(RPG)游戏、策略类游戏

(3)娱乐性游戏(Divertive Game):如策略类游戏、益智类游戏

(4)模拟性游戏(Mimetic Game):如运动类游戏、模拟类游戏

按照游戏的学习目的分类:学科学习型、知识巩固型、训练型、考试型。

在开发此类教学游戏中应考虑:

(1)学习者进入游戏的起点设计以及简明的游戏规则;

(2)把知识点难度和游戏难度级别结合起来;

(3)明确游戏环节的教学目标;

(4)游戏单元与教学单元的一致性;

(5)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和奖惩;

(6)适当的帮助与提示等方面的问题。

开发的技术难点:

(1)虚拟现实游戏较少,大部分三维游戏中见到的3D场景,常常只达到了“虚拟”的层次,与“现实”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教学游戏的特殊性,因此数字化教学游戏中对于虚拟现实的应用还比较少。

(2)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可以增加游戏的体验性并改善游戏的可玩性,非玩家角色(NPC)不必依赖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群便可以使的单人游戏的实现成为可能,并改善多人游戏的真实感。

24、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

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汇点。移动教育是指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用于支持移动学习的移动设备主要指的是:手机、PDA、笔记本电脑、混合设备(指混合了移动电话的语音功能和PDA的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SmartPhone、PocketPC Phone 等),实现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具有可携带性(portability)、无限性(wirless)、移动性(mobility,在移动过程中也可较好地使用)。下图是欧盟的移动学习系统Mobilearn功能分层模型(OMAF):

移动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学习者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其学习环境和参与人员都是移动的。

对目前移动学习现状的研究表明:

(1)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只是目前学习手段的一种扩展,不能替代现有学习工具。也并不是任何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

(2)移动学习资源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学习者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设计学习模块时应从时间上加以把握;

(3)移动短消息(SMS)服务可用于学习者的日常交流,还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

排、重要教学通知的发布;

(4)WAP教育站点的建设对移动学习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移动学习是教学媒体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而其可以承载许多学习形式,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

25、Ubiquitous Learning:泛在学习

概念是伴随着泛在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逐步提出来的。

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也叫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但其移动性不够。最早由施乐公司前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在1988年提出,他认为泛在计算强调计算和环境融为一体,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在泛在计算环境中,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而这个过程是在高度自动化的计算设备的帮助下完成的。泛在计算的目标是通过物理环境的多个计算机的协作以增强计算机的使用性,同时对于使用者来说这些发挥作用的机器本身不可见。“不可见”是泛在计算的最低目标,其最高要求是“深层嵌入的,合适的,自然的,以至于我们在使用时并不考虑设备的存在”。如果说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营造了一个“逼真的世界”,那么,泛在计算技术则是努力将信息整合到真实世界之中。前者要求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分离,后者要求信息与环境的融合。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速研发,我们经历了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到普适计算的计算技术演进。其中分布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是由远程通信与信息访问、分布式安全性等技术发展而来的,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是分布计算的最新发展。继而分布计算发展为移动计算(Mobile Computing),泛在计算是移动计算中加入嵌入式系统、智能空间等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移动计算为普适计算提供了位置移动性,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服务的范围。但是移动计算不可能包含泛在计算或普适计算,因为后者需要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计算技术。有人也把泛在计算成为嵌入式计算(Embeded Computing)。

所谓泛在学习,简单理解就是学习活动无所不在,即3A(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它是泛在计算应用的一个分支。这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学习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的,该学习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学习服务观。从基于桌面计算环境的学习(E-Learning)到移动学习(M-Learning),再到泛在学习(U-Learning),人类学习的程度在逐步深入,学习的地域在逐步扩大。

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其目标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不受资源限制,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泛在学习的特点是:

(1)宏观上看有永久性(学习进度跟踪)

(2)微观上看有遂发性(即时性)

(3)交互性(协作性)

(4)教学活动回归到生活

(5)自适应性

(6)资源的智能推送(Push)

其优势: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者所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和目标本身,淡化了外围学习工具的因素,使学习回到其本来面目——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另一个优势是计算设备便携先进。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U-Learning关键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资源建设: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真实化学习资源;

(2)学习终端开发:终端多样化,注重高性能、大容量、易输入、小视力负担的终端开发;(3)支撑网络建设:“三网”融合(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网络),传感器网络(U-Senser);(4)服务导向方面:提供随时随地接入学习,智能化、个性化、感性化学习服务。

目前以基于位置感知的泛在学习为研究热点。我国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实,就是典型的普适计算应用产品。

26、Learning from media vs. Learning with media:“用媒体来学”与“在媒体中学”概念之争

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和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这场媒体功效比较的论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他们各自的相反观点是:

(1)“学媒无关论”强调作为教学传播工具的媒体本身对学习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影响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独立于媒体而单独存在。从该观点中能够找到许多行为主义的身影,刺激行为的条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发生了变化,克拉克站在学习结果的立场上判断媒体发挥的作用,他一直倡导在各种媒体刺激中寻求共性的教学方法。

(2)“学媒相关论”强调媒体与方法是共同作用于学习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并不是只有教学方法才会影响到学习。教学方法的实现需要借助媒体,而各具体的媒体应发挥其特长。学媒相关论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学习者只有与媒体所创建的环境(媒体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进行有意义的交互,才能习得知识。考兹玛站在教学过程的立场上,认为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不可分。

学媒之争反映了不同的学习观,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媒体与学习的关系应该完成从“用媒体来学”到“从媒体中学”的转变。尤其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教学方法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作用。媒体可以作为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认知负荷。

“学媒论”对当今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正确看待媒体及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深度挖掘媒体的教育功能。既不能过分夸大其功效,忽略教学设计的重要地位;也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认为只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自然会获得好的学习绩效,排斥新型媒体的教育应用。

27、Virtual Reality(VR):虚拟现实

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此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虚拟”说明该技术所产生的局部世界是非真实的、人造的、虚构的;“现实”说明对进入局部世界的人,从此人的感官出发如同进入了现实世界一样。VR 体现了计算机适应人,人通过最平常的交流方式参与到信息处理的环境中去,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VR有三个特征(3I):

(1)沉浸性(Immersion):最显著、最本质的技术特征。让用户全身心的投入到仿真的虚拟环境中,用户觉得自己是该世界的一个部分,由观察者变为参与者。在传统的人机界面交互中,人自己感觉得到自己独立处身于界面之外。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沉浸性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和触觉沉浸上。

(2)交互性(Interaction):通过键盘、鼠标与虚拟环境的交互是低层次的。所谓交互主要是借助VR系统中的特殊硬件(数据手套、力反馈装置),使用户能通过自然的方式,产生与真实世界一样的感觉。

(3)构想性(Imagination):虚拟的环境是人构想出来的,它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可用来实现一定的目标。用户在沉浸的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构思,构思再次输入系统,系统处理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如此反复,是一个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有人称VR是放大人类心灵的工具。

目前,VR的类型有桌面VR、沉浸VR、增强现实VR和分布式VR(多个地理上相互独立的用户联网后共享虚拟空间)。不能把VR与3D动画混淆起来。VR技术源于对3D动画技术自由交互的渴望。3D只能按设计者预先假定的路径观看,信息是单向的,没有交互性和临场感。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词汇(1)

curriculum 课程计划

pilot test 试行

mechanism 机制

trial 尝试

Pragmatic philosophy实用主义哲学

Discipline Forming 学科建立

Communication Theory 传播理论

programmed instruction 程序教学

Operational Research 运筹学

Logic theory 逻辑学

Descriptive Discipline 描述性的学科

Prescriptive Discipline 规定性的学科

Probabilistic 概率性

军队、工业、公司培训领域、职业教育领域、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全民社会教育Training for Military,Industry,Corporation; V ocational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all

Classroom-focus 以"课堂"为中心

Product-focus以"产品"为中心

System-focus以"系统"为中心

Ideology 指导思想

Formative evaluation 形成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 总结性评价

Modern ideology of education 现代教育观念

Systematic ID 系统化教学设计

Systemic ID 整体化教学设计

Didactics, Instructional Theory and ID 教学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manifest 说明

Random access learning 随机进入学习

Situated learning 情境学习

Anchored learning 锚定式情境学习

教学论--哲学取向philosophy-oriented -- 探求规律并解释现象

教学理论--心理学取向psychology-oriented --- 探求在一定情境下,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总体方法教学(设计)理论(蓝图)

sound 丰富的,合理的,充分的。

rudiment 雏形

Piaget 皮亚杰1896~1980

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 认知发展说

Assimilation 同化

Accommodation 顺应

Equilibration 平衡

Schema 图式

Eclecticism 折衷学派

Learning Psychology 学习理论

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价值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alue

对某一价值的偏好Preference for a value

信奉 Commitment

价值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of a value

价值体系的组织Organization of a value system

泛化心向Generalized set

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 Multi-intelligence

语言智能V 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对象Audience

行为Behavior

条件Condition

标准Degree

常模参照评定(Norm-referenced)

标准参照评定(Criterion-referenced)

课程计划(Curriculum for a program)

课程(courses)

单元(units)

课(lessons or topics)

advanced organizer 先行组织者

Perception stage认知阶段

分解阶段 Part skills practice stage

定位阶段(连贯动作阶段)Total skill Coherently practice st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信息加工理论

集体教学(mass teaching)

UC: Ubiquitous Computing 泛在计算

UN: Ubiquitous Network

Evaluation instrument developing 评价工具的编制

Adversary Model 对手模式

Responsive Model 应答模式meta-Evaluation 再评价

the null curriculum 空无课程

Expressive Objectives 表现性目标

访谈Interview

问卷Questionaire

观察Observation

检核观察表Check-list

24、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

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汇点。移动教育是指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用于支持移动学习的移动设备主要指的是:手机、PDA、笔记本电脑、混合设备(指混合了移动电话的语音功能和PDA的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SmartPhone、PocketPCPhone等),实现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具有可携带性(portability)、无限性(wirless)、移动性(mobility,在移动过程中也可较好地使用)。下图是欧盟的移动学习系统Mobilearn功能分层模型(OMAF):

移动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学习者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其学习环境和参与人员都是移动的。

对目前移动学习现状的研究表明:

(1)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只是目前学习手段的一种扩展,不能替代现有学习工具。也并不是任何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

(2)移动学习资源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学习者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设计学习模块时应从时间上加以把握;

(3)移动短消息(SMS)服务可用于学习者的日常交流,还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重要教学通知的发布;

(4)WAP教育站点的建设对移动学习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移动学习是教学媒体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而其可以承载许多学习形式,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

25、UbiquitousLearning:泛在学习

概念是伴随着泛在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逐步提出来的。

泛在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也叫普适计算(PervasiveComputing)但其移动性不够。最早由施乐公司前首席科学家MarkWeiser在1988年提出,他认为泛在计算强调计算和环境融为一体,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在泛在计算环境中,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而这个过程是在高度自动化的计算设备的帮助下完成的。泛在计算的目标是通过物理环境的多个计算机的协作以增强计算机的使用性,同时对于使用者来说这些发挥作用的机器本身不可见。“不可见”是泛在计算的最低目标,其最高要求是“深层嵌入的,合适的,自然的,以至于我们在使用时并不考虑设备的存在”。如果说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营造了一个“逼真的世界”,那么,泛在计算技术则是努力将信息整合到真实世界之中。前者要求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分离,后者要求信息与环境的融合。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速研发,我们经历了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到普适计算的计算技术演进。其中分布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是由远程通信与信息访问、分布式安全性等技术发展而来的,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是分布计算的最新发展。继而分布计算发展为移动计算(MobileComputing),泛在计算是移动计算中加入嵌入式系统、智能空间等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移动计算为普适计算提供了位置移动性,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服务的范围。但是移动计算不可能包含泛在计算或普适计算,因为后者需要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计算技术。有人也把泛在计算成为嵌入式计算(EmbededComputing)。

所谓泛在学习,简单理解就是学习活动无所不在,即3A(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它是泛在计算应用的一个分支。这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学习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的,该学习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学习服务观。从基于桌面计算环境的学习(E-Learning)到移动学习(M-Learning),再到泛在学习(U-Learning),人类学习的程度在逐步深入,学习的地域在逐步扩大。

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其目标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不受资源限制,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泛在学习的特点是:

(1)宏观上看有永久性(学习进度跟踪)(2)微观上看有遂发性(即时性)(3)交互性(协作性)(4)教学活动回归到生活(5)自适应性(6)资源的智能推送(Push)其优势: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者所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和目标本身,淡化了外围学习工具的因素,使学习回到其本来面目——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另一个优势是计算设备便携先进。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U-Learning关键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资源建设: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真实化学习资源;(2)学习终端开发:终端多样化,注重高性能、大容量、易输入、小视力负担的终端开发;(3)支撑网络建设:“三网”融合(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网络),传感器网络(U-Senser);(4)服务导向方面:提供随时随地接入学习,智能化、个性化、感性化学习服务。目前以基于位置感知的泛在学习为研究热点。我国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实,就是典型的普适计算应用产品。

26、Learning from media vs. Learning withmedia:“用媒体来学”与“在媒体中学”概念之争

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和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这场媒体功效比较的论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他们各自的相反观点是:

(1)“学媒无关论”强调作为教学传播工具的媒体本身对学习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影响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独立于媒体而单独存在。从该观点中能够找到许多行为主义的身影,刺激行为的条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发生了变化,克拉克站在学习结果的立场上判断媒体发挥的作用,他一直倡导在各种媒体刺激中寻求共性的教学方法。

(2)“学媒相关论”强调媒体与方法是共同作用于学习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并不是只有教学方法才会影响到学习。教学方法的实现需要借助媒体,而各具体的媒体应发挥其特长。学媒相关论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学习者只有与媒体所创建的环境(媒体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进行有意义的交互,才能习得知识。考兹玛站在教学过程的立场上,认为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不可分。

学媒之争反映了不同的学习观,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媒体与学习的关系应该完成从“用媒体来学”到“从媒体中学”的转变。尤其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教学方法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作用。媒体可以作为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认知负荷。

“学媒论”对当今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正确看待媒体及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深度挖掘媒体的教育功能。既不能过分夸大其功效,忽略教学设计的重要地位;也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认为只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自然会获得好的学习绩效,排斥新型媒体的教育应用。

27、VirtualReality(VR):虚拟现实

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此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虚拟”说明该技术所产生的局部世界是非真实的、人造的、虚构的;“现实”说明对进入局部世界的人,从此人的感官出发如同进入了现实世界一样。VR体现了计算机适应人,人通过最平常的交流方式参与到信息处理的环境中去,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VR有三个特征(3I):

(1)沉浸性(Immersion):最显著、最本质的技术特征。让用户全身心的投入到仿真的虚拟环境中,用户觉得自己是该世界的一个部分,由观察者变为参与者。在传统的人机界面交互中,人自己感觉得到自己独立处身于界面之外。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沉浸性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和触觉沉浸上。

(2)交互性(Interaction):通过键盘、鼠标与虚拟环境的交互是低层次的。所谓交互主要是借助VR系统中的特殊硬件(数据手套、力反馈装置),使用户能通过自然的方式,产生与真实世界一样的感觉。

(3)构想性(Imagination):虚拟的环境是人构想出来的,它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可用来实现一定的目标。用户在沉浸的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构思,构思再次输入系统,系统处理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如此反复,是一个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有人称VR是放大人类心灵的工具。

目前,VR的类型有桌面VR、沉浸VR、增强现实VR和分布式VR(多个地理上相互独立的用户联网后共享虚拟空间)。不能把VR与3D动画混淆起来。VR 技术源于对3D动画技术自由交互的渴望。3D只能按设计者预先假定的路径观看,信息是单向的,没有交互性和临场感。

24、MobileLearning:移动学习

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汇点。移动教育是指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用于支持移动学习的移动设备主要指的是:手机、PDA、笔记本电脑、混合设备(指混合了移动电话的语音功能和PDA的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SmartPhone、PocketPCPhone等),实现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具有可携带性(portability)、无限性(wirless)、移动性(mobility,在移动过程中也可较好地使用)。下图是欧盟的移动学习系统Mobilearn功能分层模型(OMAF):

移动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学习者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其学习环境和参与人员都是移动的。

对目前移动学习现状的研究表明:

(1)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只是目前学习手段的一种扩展,不能替代现有学习工具。也并不是任何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

(2)移动学习资源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学习者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设计学习模块时应从时间上加以把握;

(3)移动短消息(SMS)服务可用于学习者的日常交流,还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重要教学通知的发布;

(4)WAP教育站点的建设对移动学习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移动学习是教学媒体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而其可以承载许多学习形式,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终身学习和协作学习。

25、UbiquitousLearning:泛在学习

概念是伴随着泛在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逐步提出来的。

泛在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也叫普适计算(PervasiveComputing)但其移动性不够。最早由施乐公司前首席科学家MarkWeiser在1988年提出,他认为泛在计算强调计算和环境融为一体,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在泛在计算环境中,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而这个过程是在高度自动化的计算设备的帮助下完成的。泛在计算的目标是通过物理环境的多个计算机的协作以增强计算机的使用性,同时对于使用者来说这些发挥作用的机器本身不可见。“不可见”是泛在计算的最低目标,其最高要求是“深层嵌入的,合适的,自然的,以至于我们在使用时并不考虑设备的存在”。如果说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营造了一个“逼真的世界”,那么,泛在计算技术则是努力将信息整合到真实世界之中。前者要求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分离,后者要求信息与环境的融合。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速研发,我们经历了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到普适计算的计算技术演进。其中分布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是由远程通信与信息访问、分布式安全性等技术发展而来的,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是分布计算的最新发展。继而分布计算发展为移动计算(MobileComputing),泛在计算是移动计算中加入嵌入式系统、智能空间等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移动计算为普适计算提供了位置移动性,极大地扩大了信息服务的范围。但是移动计算不可能包含泛在计算或普适计算,因为后者需要以人为中心的智能计算技术。有人也把泛在计算成为嵌入式计算(EmbededComputing)。

所谓泛在学习,简单理解就是学习活动无所不在,即3A(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它是泛在计算应用的一个分支。这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学习本身就是无处不在的,该学习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学习服务观。从基于桌面计算环境

的学习(E-Learning)到移动学习(M-Learning),再到泛在学习(U-Learning),人类学习的程度在逐步深入,学习的地域在逐步扩大。

泛在学习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学习信息,其目标是创造让学生随时随地,不受资源限制,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泛在学习的特点是:

(1)宏观上看有永久性(学习进度跟踪)(2)微观上看有遂发性(即时性)(3)交互性(协作性)(4)教学活动回归到生活(5)自适应性(6)资源的智能推送(Push)其优势: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习者所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和目标本身,淡化了外围学习工具的因素,使学习回到其本来面目——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另一个优势是计算设备便携先进。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U-Learning关键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资源建设: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真实化学习资源;(2)学习终端开发:终端多样化,注重高性能、大容量、易输入、小视力负担的终端开发;(3)支撑网络建设:“三网”融合(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网络),传感器网络(U-Senser);(4)服务导向方面:提供随时随地接入学习,智能化、个性化、感性化学习服务。目前以基于位置感知的泛在学习为研究热点。我国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实,就是典型的普适计算应用产品。

26、Learning from media vs. Learning withmedia:“用媒体来学”与“在媒体中学”概念之争

克拉克的“学媒无关论”和考兹玛的“学媒相关论”,这场媒体功效比较的论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他们各自的相反观点是:

(1)“学媒无关论”强调作为教学传播工具的媒体本身对学习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影响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独立于媒体而单独存在。从该观点中能够找到许多行为主义的身影,刺激行为的条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发生了变化,克拉克站在学习结果的立场上判断媒体发挥的作用,他一直倡导在各种媒体刺激中寻求共性的教学方法。

(2)“学媒相关论”强调媒体与方法是共同作用于学习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并不是只有教学方法才会影响到学习。教学方法的实现需要借助媒体,而各具体的媒体应发挥其特长。学媒相关论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学习者只有与媒体所创建的环境(媒体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进行有意义的交互,才能习得知识。考兹玛站在教学过程的立场上,认为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不可分。

学媒之争反映了不同的学习观,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媒体与学习的关系应该完成从“用媒体来学”到“从媒体中学”的转变。尤其随

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教学方法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作用。媒体可以作为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认知负荷。

“学媒论”对当今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正确看待媒体及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深度挖掘媒体的教育功能。既不能过分夸大其功效,忽略教学设计的重要地位;也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认为只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自然会获得好的学习绩效,排斥新型媒体的教育应用。

27、VirtualReality(VR):虚拟现实

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此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虚拟”说明该技术所产生的局部世界是非真实的、人造的、虚构的;“现实”说明对进入局部世界的人,从此人的感官出发如同进入了现实世界一样。VR体现了计算机适应人,人通过最平常的交流方式参与到信息处理的环境中去,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VR有三个特征(3I):

(1)沉浸性(Immersion):最显著、最本质的技术特征。让用户全身心的投入到仿真的虚拟环境中,用户觉得自己是该世界的一个部分,由观察者变为参与者。在传统的人机界面交互中,人自己感觉得到自己独立处身于界面之外。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沉浸性主要表现在视觉、听觉和触觉沉浸上。

(2)交互性(Interaction):通过键盘、鼠标与虚拟环境的交互是低层次的。所谓交互主要是借助VR系统中的特殊硬件(数据手套、力反馈装置),使用户能通过自然的方式,产生与真实世界一样的感觉。

(3)构想性(Imagination):虚拟的环境是人构想出来的,它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可用来实现一定的目标。用户在沉浸的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构思,构思再次输入系统,系统处理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如此反复,是一个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有人称VR是放大人类心灵的工具。

目前,VR的类型有桌面VR、沉浸VR、增强现实VR和分布式VR(多个地理上相互独立的用户联网后共享虚拟空间)。不能把VR与3D动画混淆起来。VR 技术源于对3D动画技术自由交互的渴望。3D只能按设计者预先假定的路径观看,信息是单向的,没有交互性和临场感。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词汇总结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词汇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闭路电视教授 Airborne Television Instruction空中电视教学 Commission on Educational Television教育电视委员会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 training industry 培训公司 academic years 学年度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知识管理系统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建构主义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System Technology教学系统技术系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教学媒体与技术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学习技术 seatwork:课堂作业 14.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个别化教学 15.Reinforcement or feedback强化或反馈 15.Realistic context真实的情境 16.Cooperative groups协作小组 17.hard technology 硬技术 18.soft technology软技术 19.heterogeneous groups异质小组 20. learning center学习中心 21. Learning carrels个别化学习台 22. reinforcement theory 强化理论 23. method of instruction 教学方法 24. linear programming| format 直线式程序 25. programmed instruction 程序教学 26. intrinsic programming线性程序 27. remedial explanations 补救性解释 28. branching programming|format分支式程序 29. Web-based instruction.基于网络的教学 30.Programmed tutoring 程序化辅导 31. structured tutoring结构化辅导 32. self-instructional material 自学材料 33. Programmed teaching程序化授课 34.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PSI)个人教学系统 35. instructional principles 教学原理 36. entry skills 入门技能 37. screening device筛选工具 38. systems approach系统方法 39. small steps小步子 40. overt responses 外显反应 41.immediate feedback即时反馈

教育学专业英语词汇

[英语词汇] 教育学词汇 人为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三段教学法three formal lesson-steps; three formal steps 口述作文oral composition 口授oral instruction; oral teaching; verbal instruction 口算oral arithmetic 口语表达oral expression 口头报告法oral report method 小学学科primary subject 工作单元unit of work; work unit 中文点字法Chinese Braille method 五段教学法five formal lesson-steps; five formal steps 分析教学analytic instruction 分科教学departmental teaching 分级;分班class grouping 分组制group system 分组教学group instruction 分组实验法brigade-laboratory method 少年文学juvenile literature 幻灯片lantern slide 心算mental arithmetic 户外作业out-door study; out-door work 户外运动out-door sport 手工训练manual training 手工教室manual-training room 手语法sign language 手语术chirology; dactylogy 文化学科culture subject 文学科目literary course 方案课程project curriculum 日志法diary method 日课表daily program; daily schedule; programme; time schedule 主科major subject 主学习primary learning 出席attendance 出席簿attendance book 可教性educability 必修学科required subject 本土知识native knowledge 正反例证法method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ases 正式学科formal subject 正误例证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 示范demonstration 示范法demonstration method; method of demonstration

关于教育的一些英语词汇

教育常用词汇 课外阅读outside reading办学效益efficiency in school management 协调发展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program of development 教育投入input in education 优化教师队伍optimize the teaching staff 实行分区规划practice regional planning 社会参与communal participation 新增劳动力incoming labor force 职前教育pre-service education 岗位培训undergo job-specific training 提高......的思想品德enhance the moral awareness of ... 职业道德professional ethics 重点学科key disciplinary areas or priority fields of study (大学)专科Major Types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ort 2- to 3- year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s 扫盲班literacy class 注册人数enrollment 年龄段(层)age bracket 反复灌输inculcate 希望工程Project Hope 学龄儿童school-ager 人才枯竭exhaustion of human resources 辍/失学青少年school dropout/leaver 基金会foundation 服务性行业service trade 在职培训on-the-job/in-service training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基础科学the fundamentals 学分制the credit system 三学期制the trimester system 双学士制a double BA degree system 主副修制a system of a major field of specialization plus a minor field 教学、科研、生产的"三结合" "3-in-1 combination" involving teaching,research, and production 三结合联合体tripartite complex 定向招生students are admitted to be trained for pre-determined employers 包分配guarantee job assignments 燎原计划the Prairie Fire Program 示范试点demonstration pilot project 结合、使加入incorporate 动员mobilize 税收tax revenue 多学科的multi-disciplinary 重点大学key university 授予(学士)confer 被授权be authorized to do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center for post-doctoral studies 专业speciality 爱国人士patriotic personage 国家发明奖National Invention Prize 国家自然科学奖National Prize for Natural Sciences 国家科技进步奖National Prize for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术报告会,专题讨论会symposium 记者招待会press conference 国家教委主任Chairman of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国家统计局the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国家教育经费nation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财政拨款financial allocation 半文盲semiliterate; functional illiterate 占百分比account for ...% 专任教师full-time teacher 资料中心data center 国际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教育方针guideline(s)/guiding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第六章翻译

第六章 section B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声称我们的教学目标比较准确地描述了教学所指向的目的。它们在学习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当制定教学目标,提供教学和评价学生成绩时,把存在的不同的标准或学习的结果记在脑中是重要的,把不同标准和结果区分开是重要的,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习的标准,他们很可能专注于一个水平上而忽略其他的。例如,一个教师可能会教大量的事实信息,但从不会抽出时间教学生应用和综合信息,或许一个教师会教更高水平的思考技巧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技巧必须融入这些更高端技巧的基本技巧的事先学习。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在认知能力层面上是最著名的,这种分类是等级鲜明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必须先掌握较低层次的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知识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以下是分类的内容: 1、知道(回忆已知的学习知识) 2、领会(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3、应用(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 4、分析(把知识分成若干块) 5、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形成整体) 6、评价(按给定的要求通过具体标准评价产品的价值)

知道或知识(回忆信息)代表了布鲁姆分类中的最低层次。它最低是就它最先出现而言的——它为所有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基础。只有能够对信息进行回忆,学习者才能进入领会这个层次(对信息进行解释)。第三个层次是应用,指的是在新的或者现实情况中运用知识或原理,在这个层次的学习者通过运用前一层次所理解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第四个层次是分析——将复杂的信息分解成简单的部分,当然,这些简单的部分已经在分类中的前几个层次中得到了解。第五个层次是综合,包括通过整合低层次中的了解到的信息创造出以前不存在的东西。评价是布鲁姆教育目标等级中的最高层次,包括做出一些判断,这些判断基于前几个层次所学习到的根据指定的标准比较某种产品。 这种分类方法的主要价值可以分为两层意思: (1)它可以激发教师帮助学生获得各种不同层次的技能,通过首先确保掌握较低层次的目标来为掌握较高层次的目标铺设适当的基础。 (2)它为发展评价学生各层次学习绩效的测量策略提供了一个基础。 Section C 杰罗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什么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一种以质疑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发生在问题求解的情况中,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利用他或她过去的经验和现存的知识去探索将要学习的事实和新真理。学生通过探索和

教育专业英语词汇

教育专业英语词汇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Education Education Terminology and Vocabulary Aspects mental health book levy pass community school progress department promotion drop out qualification enrolment remedial funding report immunisation skill institution kindergarten Everyday School Life primary absent questionnaire assembly readability assessment region assignment school council attendance school fees break school leaving age canteen scholarship coaching selective high school school diary sponsorship elective subject statistics essay student intake exam tertiary excursion locker Evaluation period achievement project borderline pass recess certificate report comprehension roll call concentration school camp diploma school uniform entrance exam science lab evaluation semester fail stationery illiteracy glossary literacy grammar prerequisite subject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extbook pronunciation working bee reference day student Subjects language aid accounting liaison office algebra principle art school councilor

教育技术专业英语第十九章翻译

第十九章 sectionA survey methods survey rearch is the method of gathering data from respondents thought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some population,using an instrument composed of closed structure or open-ended items (questions). this is perhaps the dominant from of data collec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providing for efficient collection of data over broad populations,amenable to administration in person,by telephone,amd over the internet. some forms of survey research by telephone or the interent may be completely automated. Key terms and concepts the survey instrument is name given to the schedule of question or respone items to be posed to respondents.it is equivalent to the terms questionnaire or interview schedule,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survey research being conducte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ordinarily,interviews refers to the face-to-face administration of a survey instrument,whereas quwstionnaires refers to mail or other indirect methods of administration. items are the individual survey question or statements for which a response is solicited from the respondent. Data Collection Modes 1.Face-to-face interviewing is usually the most expensive but it can obtain the highest response rate because it maximizes engagement with the respondent and imposes the lowest burden on the respondent.For the same reasons,face-to-face interviews can support longer instruments.It is also the best data collection type for open-ended responses. 2.Mail surveys are usually among the least expensive modes,are often best for sensitive items, and there is no interviewer bias.However,mail surveys are a poor choice for open-ended items or complex survey designs as they place a high burden on the respondent. 3.Telephone interviewing has the advantage of speed of data collection while supporting longer instruments than mail surveys and supporting open-ended responses,though not as well as face-to-face interviewing. 4.Web surveys are often the least expensive to administer yet can be fast of data collection,particularly since implementation time may be low.Web surveys can be administered to very large populations,even internally.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收集数据从受访者认为是代表 一些人口,使用一个仪器由封闭的结构或开放式项目(的问题)。 这也许是最主要的数据收集在社会科学中,提供有效的数据收集在广泛的人群,服从政府的人,通过电话,amd在因特网上。 某些形式的调查研究通过电话或网络营销可能完全自动化。 关键术语和概念 这项调查仪器的名字给了时间表的问题或响应项目对受访者。它与术语问卷或面试时间表,根据类型的调查研究正在进行。 访谈和问卷调查 通常,面试指的是政府的一个测量工具面对面,而问卷指邮件或其他间接的方法管理。 项目是个体调查问题或声明的反应是请求从被申请人。 数据收集方式 1。面对面的面试通常是最昂贵的,但它可以获得最高的响应速度,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参与被申请人和征收最低被申请人负担。出于同样的原因,面对面的访谈可以支持更长时间的工具。它也是最好的数据集合类型的响应。 2。邮件调查通常是最昂贵的模式,通常最适合敏感物项,没有面试官偏见。然而,邮件调查是一个贫穷的首选项或复杂的调查设计开放式作为他们的地方一个高负担被申请人。 3。电话面试的优点是速度的数据收集工具同时支持长比邮件调查和支持开放式的反应,尽管不是以及面对面的面试。 4。网络调查往往最昂贵的管理还可以快速的数据收集,尤其是实现时间可能较低。网络调查可以被输送到非常大的人口,即使在内部。 SectionB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is usually taken to be the most scientific of all methods,the "method of choice". The main problem with all the non-experimental methods is lack of control over the situation.The experiment is sometimes described as the cornerstone of psychology:This is partly due to the central role experiments play in many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also to psychology's historical view of itself as a science.A many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also to psychological research use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An experiment is a study of one cause and effect.It differs from non-experimental methods in that it involves the deliberate manipulation of one variable,while trying to keep all other variables constant. Experiments in the Laboratory:

(完整版)出版专业英语词汇

16-mo 十六开本 32-mo 三十二开本 64-mo 六十四开本 A format 大众市场纸皮书版式(178x111mm) AAA Association of Authors′ Agents 作者代理商协会 AAP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美国出版商协会ABA 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美国书商协会abbreviations dictionary 缩略语词典 ABC book 启蒙读物 ABC 入门 abecedary 入门书 abridged edition 简易本,节本 abridgement 摘要 abstract bulletin 文摘通报 abstract journal 文摘杂志 abstract 摘要,提要 abstracts volume 文摘本 academic dissertation 学位论文 academic thesis 学术论文 accompanying diagram 附图 accordion fold 折页 accordion pleat 折页 account 报道,报导 acquiring editor 组稿编辑 acquisition 组稿 active series 在版丛书 active titles 热门书 adaption 编译 addendum 补遗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艾迪生-韦斯利出版公司additive process 加色法 adhesive binding line 胶粘装订联动线 adhesive binding 胶粘装订 adolescence literature 青少年读物 adult book 成人读物(以别于儿童读物) advance against royalty 预付版税 advance contract 预签合同 advance copy 样书 advance of royalties 预付版税 advance payment of royalty 预付版税 advance payments to the author 给作者预付款 advance payments to the paper merchant 给造纸商预付款advance payments to the printer 给印刷厂预付款 advance payments 预付款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英语词汇

Lesson 1 Accuracy 精确性、精度Amplitude 振幅,幅度Channel 信道,频道Coefficient 系数Convergence 收敛Differentiate 求……的微分Expansion 展开式Harmonic 谐波的 Instant 瞬时,时间Integrate 求……的积分Linear 线性的 Order 次序,阶 Peak 最高的,最高峰Periodicity 周期 Phase 相位 Polynomial 多项式的,多项式 Resistor 电阻器 Series 展成级数,级数Taylor series 泰勒级数 Set 集合 Sinusoidal 正弦的 Time domain 时域frequency-domain 频域integrand 被积函数 Lesson 2 decay 衰减 duration 持续时间exponential 指数的multiplier 乘数,乘法器oscillatory 振荡的frequency density function 频率密度函数 Fourier series 傅立叶级数Spectrum 频谱 Imaginary part of complex 复数的虚部 Real part of complex 复数的实部 Conjugate pairs 共轭对Lesson 3 algorithm 算法 decaying oscillatory function 衰减振荡函数 power series 幂级数 shift operator 移位算子 product 乘积 electrical disturbance 电干 扰 sampled-data signal 数据采 样信号 be proportional to 与…成正 比 Lesson 5 dead-band 死区 hysteresis 滞后 linearity 线性度 measurand 被测量 oscilloscope 示波器 performance 特性 precision 精确度 resolution 分辨率 static friction 静态摩擦 sensitivity 灵敏度 calibration 校准 loading effect 负载效应 slop 斜率 platinum 铂 thermometer 温度计 in cascade with 与…串联 in parallel with 与…并联 lever 杠杆 displacement 位移 indicated value示值 true value 真值 deflection 偏转 possible error 可能误差 probable error 概率误差 root-sum-square error 方和 根误差 Lesson 6 overshoot 过调量,超调量 transient response 瞬态响应 variable 变量 ramp 斜坡 resonance 共振 step input 阶跃输入 step response 阶跃响应 transient 瞬态的 first-order system 一阶系统 static error 静态误差 dynamic error 动态误差 time constant 时间常数 frequency response 频率响 应 damping ratio 阻尼比 under-damp 欠阻尼 over-damp 过阻尼 mass-spring system 质量-弹 簧系统 steady-state 稳态 rise time 上升时间 settling time 建立时间(过 渡过程时间) specification 性能指标 tolerance 容差 Lesson 7 capacitance 电容 deformation 变形 distortion 变形,扭曲 electromagnetic 电磁的 gauge 表,仪器,计 strain gauge 应变计 crystalline material 晶体材 料 voltage 电压 current 电流 harmonics 谐波 inductance 电感,感应 infrared 红外的 linearize 线性化 natural frequency 固有频率 mutual-inductance 互感 photoconductive cell 光电 导管 photoelectric effect 光电效 应 piezo-electric 压电的 potential divider 分压器 potentiometer 电位计,电位 器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复习资料全

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 智慧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 辨别(Discriminations) 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s) 定义性概念(Defined Concepts) 规则(Rules) 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动作技能(Motor Skills) 态度(Attitudes) ?引起注意(Gain attention) ?告知目标(Inform learner of objectives) ?提示回忆原有知识(Stimulate recall of prior learning) ?呈现教材(Present stimulus material) ?提供学习指导(Provide learner guidance) ?引出作业(Elicit performance) ?提供反馈(Provide feedback) ?评估作业(Assess performance) ?促进保持与迁移(Enhance retention transf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Molenda and Robinson , 2004) 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 Nine events of instruction九段教学法: 1.Gaining attention: a stimulus change to alert the learner and focus attention on desired features. –引起注意:改变刺激,将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在所期望的特征上。 https://www.doczj.com/doc/923550330.html,rming the learner of the objective: a statement or demonstration to form an expectancy in the learner as to the goals of instruction. –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通过陈述或示范在学习者中形成对教学目标的期望 3.Stimulating recall of prior learning: a question or activity to remind the learner of prerequisite knowledge. –刺激回忆先前学过的内容:通过问题或活动使学习者回想起先前所学知识 4.Presenting the stimulus: an activity or information that presents the content of what is to be learned. –呈现刺激:用活动或信息来呈现即将学习的内容。 5.Providing learning guidance: a cue or strategy to promote encoding. –提供学习指导:促进编码的线索或策略 6.Eliciting performance: a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or otherwise perform what is being learned. –引出行为:提供实践的机会或执行所学内容 7.Provid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of a corrective nature that will help learners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提供反馈:正确的信息反馈有助于学习者提升成绩。 8.Assessing performance: an opportunity to demonstrate what has been learned. –评价行为:提供评价所学知识的机会 9.Enhancing retention and transfer: examples or activities that prompt the learner to go beyond the immediate context of instruction. –保持促进和转移:提供案例或活动,以促进学习者对当前教学情境知识进行迁移 第九章Reclaim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回归教学设计) 1.Instructional science is concerned with the discovery of the natural principles involved in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the use of these scientific principles to inv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dures and tools. –教学科学关注的是与教学策略关系密切的自然原理的发现;教学设计是运用科学原理创建教学设计程序和工具。 2.Instructional design is a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s which promote the acquisition of specific knowledge and skill by students. –教学设计是开发能促进学生获得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体验和环境的技术。

教育学专业词汇英语

教育专业词汇的英语翻译 人才枯竭exhaustion of human resources 辍/失学青少年school dropout/leaver 基金会foundation 服务性行业service trade 在职培训on-the-job/in-service training 基础科学the fundamentals 学分制the credit system 三学期制the trimester system 税收tax revenue 多学科的multi-disciplinary 重点大学key university 授予(学士)confer 被授权be authorized to do 专业specialty 爱国人士patriotic personage 国家教育经费nation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财政拨款financial allocation 毕业论文thesis; dissertation 毕业实习graduation field work 毕业设计graduation design 毕业典礼graduation ceremony; commencement 毕业证书diploma; graduation certificate 博士生导师Ph.D advisor; doctoral advisor(supervisor) 授予某人学位to confer a degree on sb. 升级to be promoted to a higher grade 留级to repeat the year‘s work; to stay down 补考make-up examination 升学t o go to a school of a higher grade; to enter a higher school 升学率proportion of students entering schools of a higher grade 奖学金scholarship (国家)助学金(state)stipend/subsidy 领取助学金的学生a grant-aided student 学费tuition (fee) 占百分比account for ...% 专任教师full-time teacher 国际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教育方针guideline(s)/guiding principle(s) for education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Education must serve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e integrated with productive labor, and train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are well developed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a socialist education system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is oriented to the 21st century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to keep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教育技术专业名词英语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词汇 1、CSCL: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CSCL,译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它是建立在CMC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译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机制上的一种学习方式,优点众多,倍受关注和青睐。相关术语还有CollaborativeLearning(协作学习)。 2、IT ineducation:教育信息化 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e-Education)。还有一个缩略语叫ICT,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不同于传统通信概念,其产生的背景是行业间的融合以及对信息社会的强烈诉求。ICT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表述更能准确地反映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电信在信息时代自身职能和使命的演进。 3、InformationLiteracy:信息素养 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相关词汇还有ComputerLiterracy,计算机文化素养。 4、LearningContract:学习契约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或依据,在学生件签订的一种类似于契约的协议,形似异义的词有contact(接触)、contrast(对比)、constant(常数,不变的)、content(内容,满意)、context(上下文,背景,来龙去脉)、contest(竞赛,辩论)。 5、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于问题的学习 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6、ConceptMaps:概念图 用以指示课、单元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形态的一种图表。思维导图(ThinkingMaps)整合了思维技能和地图技术,使用该种学习技术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能力。该技术也能使学习者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有CicleMap、Bubble Map、Double Bubble Map、Tree Map、Brace Map、FlowMap、Multi-Flow Map、Bridge Map,可参见https://www.doczj.com/doc/923550330.html,/htree/Curriculum/ThinkingMaps.html#C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