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

这篇课文节选自《论语》。

二、论语

问题1:那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论语”两字是什么意思?

生:论”是议论“,语”是言语、谈话。师:议论的“论”应该读“lùn”,而不应该是“lún”。

明确:《论语》的“论”是个通假字,“论”通“仑”(lún)。《说文》:“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所以《论语》的“论”应该读“lún”。仑为何意?“仑”字的繁体字写作“侖”,它是个会意字,由“亼”和“册”两部分构成,《六书正伪.辑韵》云:“亼”,古集字,“册”即“简册”,就是编串在一起的竹简。《说文》注:“聚集简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可见,“仑”就是“把众多的竹简按一定的次序编在一起的意思,引申为编辑、编撰、编篡”的意思。《论语》的“语”就是“语言”的意思。(这个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

“侖”是“論”的本字。侖,甲骨文=(口,言说)+(册,典籍教义)

问题2:《论语》这本书是谁写的。

明确:《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

具体介绍:《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编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文中第一句话。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伐’,本为砍杀,如《广雅·释话一下》:“伐,杀也。”后来引申为进攻,如“武王伐封”“郑子罕伐许”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

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当时的鲁国正在发生“三恒犯上”。犯上:贵族中以下犯上。那什么是“三恒”呢?

鲁国国君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次书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恒公的儿子,所以其后代称为“三恒”。“三恒”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大家族。(贵族世家)后来“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于鲁襄公十一年瓜分了鲁国公室,把持了鲁国朝政。一直到鲁哀公时期,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谋求扩充实力,意欲攻伐颛臾。孔子38岁从齐国回到鲁国,设坛教学,历经十年,已桃李满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时季孙氏的当家人季桓子刚接替其父的宰相位置,受着家臣阳虎(即阳货)的挟制,正设法自立图强;而阳虎则手握重权,干预国政,伺机颠覆“三桓”,费邑宰公山不狃本与阳虎同谋,又因利益冲突,不甘人下,各怀私心。三方面都在争取孔子的支持。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

在这种形势下,孔子首先让弟子冉求、子路投在季孙氏府上做家臣,加强季孙氏的力量。“三恒“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会成为鲁国国君除掉自己的帮手,所以想先下手为强,除掉颛臾。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文本探究

明白了“季氏将伐颛臾”情况后面的历史背景。我们再来理解这篇课文。

问题:文中总共写了几次师生对话?

明确:三次。

(一)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对话。

解读: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重点:叫学生,解释“见”,“拜见”“谒见”。解释“见于孔子曰”如果翻译成冉有、季路拜见孔子的话,说明是冉有和季路主动去见孔子呢?那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分析下文。

解释:“有事”。指祭祀和战争,此处应补一句:古代多指祭祀。例如,以《左传》为例,“有事”共出现过7次,只有2次指战争。那你们认为,冉有和季路为什么要说“有事”而不说“伐”呢?

明确:说明他既不敢不言又不愿明言,不言老师会责骂,明言老师亦会指责,所以有意“含混其词、轻描淡写”,既不违背事实,又能含糊其辞;既尽到禀告的责任,又最大程度降低了季氏将要采取的行动的烈度,缓和了矛盾,这样便有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企图蒙混过关。

问题1:听了冉有、季路的解释,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无乃尔是过与?”中的过。即反对。

问题2: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1.先王封国,不可伐;

2.邦域之中,不必伐;

3.社稷之臣,不当伐

这三点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地位角度讲的。因为颛臾这个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伐,也不必伐,季氏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伐(名不顺言不正)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问题3: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1.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2.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3.求!语气强烈加感叹号,语气强烈

重点:注意“何以伐为”中的“伐”字。这个“伐”字。也是意味深长。

一、前面冉有用“有事”,但孔子直用“伐”字,表明自己已经明白“有事”的内涵,揭开冉有、季路虚伪的面纱。二、点名这次军事行动师出无名,不可妄为。

朗读指导:要把孔子对冉有责怪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读表明季氏不该讨伐颛臾的三个理由时,应高昂、急促,要加强“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二)面对孔子直接的指责,冉有又是怎样辩解的呢?我们看第二个对话。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先解释,翻译,后分析)

解读: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没有责任)

问题:孔子又是怎么批驳的?

解读: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状后),是谁之过与?”

问题:孔子的话有几层意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证)引用周任的话。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尸位素餐)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周任是古代著名的史官,引用他的话,说理更有权威性与可信度。我们现在写文章,也常要引用名家名言以增强说服力。

论据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一个类比“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扶持,跌倒而不搀扶”

论据三: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比喻)两个比喻“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虎兕”和“龟玉”分别比喻什么?若将季康子及其武装力量视为虎兕, 将颛臾比作龟玉的话,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即为季康子出动军队, 攻打颛臾, 颛臾最终被消灭, 孔子是以此向冉有、季路二人表明季氏讨伐颛臾的严重后果。另外一重喻意则为, 不管是柙中虎兕还椟内龟玉, 都应有看管人, 现在虎兕从柙中跑出来, 椟中龟玉被毁, 明显的是看管人失职所致, 这实际上仍是批评冉有、季路二人未尽到责任。

论据四: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反问责备)对话结尾再次用反问加强语气“是谁之过与?”指出他的两个学生在这个事件中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叫同学们朗读全文,重点朗读两个反问句,要读出责备的语气。

(三)阅读第三段,看看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下,冉有终于道出了什么真实想法?

解读: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问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理由?

明确:强盗理论。(因“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故‚伐颛臾‛,为什么这是强盗逻辑,学生或许会比较难理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季氏与颛臾、鲁哀公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礼‛等方面去思考讨论。)

重点:注意“取”,跟有事和伐一样,都是军事进攻术语。“取”,这是冉有脱口而出急不择言的结果。取即拿下,跳过进攻过程,直言胜利结果,包藏的是冉有言必行、行必果的战略雄心。巧妙的是,冉有用的是“不取”,反面立论,先破待立,着眼未来,夸大后果,力证此次军事进攻的合理性、前瞻性与重要性,试图力挽狂澜于既倒,让老师收回成见。

问题:而且,冉有道出这个理由,说明他刚才所说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不是老实话,于是孔子就更加生气了,首先骂二人的这种态度:“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谁能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明确:孔子主要批评弟子的“文过饰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主语是“君子”,谓语是“疾”,宾语是“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冉有的话,将“伐”说成“有事”和“取”,始终不说“伐”,也都是掩饰,用子夏的话“小人之过也必文”衡量,冉有简直就是小人,活脱脱“伪君子”的形象。

问题:这种态度是君子讨厌的,既有悖于政治道德也有悖于为人道德。然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同学们齐声朗读PPT上的句子。

解读: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讨论后明确:(PPT)孔子的治国思想

(1)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板书:对内:均、和、安。对外:修文德。)

政治主张、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

材料2:[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道:引导。格:亲近归附之义。)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而后,在这里孔子指出了冉有和季路的三处错误: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人无德)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二人无能)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二人兴乱)

解读最后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重点:指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四)分析孔子的情感变化

冉有从刚开始的含混其词、轻描淡写再到推脱责任,再到最后的强词夺理。

孔子的对此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师生对话之初,是怎样的?责备、谴责意味重一点。

孔子的情感是随着和冉有的对话的深入而逐步变化的。

(孔子——责备、谴责、批判、痛恨)

所以,三次直呼冉有名字,语气要越来越为强烈。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六、拓展

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的责难,自始至终都只诘于“求”,矛头紧逼冉有一人,而把季路丢在一旁不闻不问,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与当时气氛有关。师生相见,一旦学生躲躲闪闪地说出了想法,就招来老师一顿猛批,可见气氛紧张。刚开始,孔子是“温柔一刀”,“无奈……乎”,表面猜测,实则否定,话中有话,绵里藏针。接着是除慨激昂,从“伐”之无名(“先王以为东盟主”)、无礼(“在邦域之中”)、无理(“社稷之臣”)三个角度,证明此战无义无德。二人观点被批得体无完肤。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选择闭嘴是明智的。

再者,与子路性格有关。子路伉直好勇,讲义气,对老师忠心不二,是尊师敬道的典范。《说苑·建本》记载:“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对子路的尊师孝顺,孔子也有评价:“由也事亲师,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且子路还是善于接受别人批评和勇于改正错误之人。孔子曾经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对此,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因此,当老师指出自己错误时,子路不敢反驳、不能反驳。

第三,从表达效果看,子路与冉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噤一犟,一柔一刚,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同时也反映出孔子的教育效果,一次谈话就浇灭了一位学生心中的火苗,效果立竿见影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思维地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地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地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地姿态,做生活地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地孔子地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地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地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地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地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āú社稷ì颠ā兕ì柙á椟ú 、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地封地 ()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掌握文言实词与句式. 、抄写课文一次,并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高一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能够归纳出“疾、止、见、过”四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情感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取其精华。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实词虚词——主题理解——学习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对于孔子,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有写过什么书? 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其言行的文集。从宋朝开始,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二、背景介绍 大家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季氏,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季氏肯定会扩大势力,取代鲁国公,进而吞并天下。)那如果遇到障碍或将成的祸患,又该怎么办?(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季康子(就是课本中的“季氏”)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三、讲解课文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然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辨析: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谒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敕勒歌》)通“现”出现 谡sù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 这篇课文节选自《论语》。 二、论语 问题1:那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论语”两字是什么意思? 生:论”是议论“,语”是言语、谈话。师:议论的“论”应该读“lùn”,而不应该是“lún”。 明确:《论语》的“论”是个通假字,“论”通“仑”(lún)。《说文》:“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所以《论语》的“论”应该读“lún”。仑为何意?“仑”字的繁体字写作“侖”,它是个会意字,由“亼”和“册”两部分构成,《六书正伪.辑韵》云:“亼”,古集字,“册”即“简册”,就是编串在一起的竹简。《说文》注:“聚集简册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可见,“仑”就是“把众多的竹简按一定的次序编在一起的意思,引申为编辑、编撰、编篡”的意思。《论语》的“语”就是“语言”的意思。(这个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 “侖”是“論”的本字。侖,甲骨文=(口,言说)+(册,典籍教义) 问题2:《论语》这本书是谁写的。 明确:《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 具体介绍:《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编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文中第一句话。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伐’,本为砍杀,如《广雅·释话一下》:“伐,杀也。”后来引申为进攻,如“武王伐封”“郑子罕伐许”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

2020-2021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

2019-2020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二、课前预习 (一)《论语》与孔子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孔子,名,字,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二)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2.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4.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5.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颛臾 ..⑵虎兕.⑶出于柙.⑷毁于椟.中⑸近于费. (四)完成《导与练》P9基础积累部分练习。 三、智慧导学 1、阅读第一段,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文中他说了哪些理由?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3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和《论语》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 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 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 二、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 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 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

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三、自由朗读,注意读音。 四、自读课文 注意重点词语和重要句式,弄懂文章意思。 五、分析第一段 第1段,先交代谈话的背景:对话发生在季氏将要攻打颛臾的时候。当冉有与季路告诉孔子这个消息后,孔子的态度如何? 明确: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这与?”(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直言不讳地批评,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攻打颛臾是错误的: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的批驳人情入理,层次清晰,极有力度,无懈可击,并以“何以伐为?”的反问句来加强语气,问得两位学生哑口无言。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二、结合工具书,能疏通文意 三、学习圣人的思想精髓,初步培养经世济民的精 神 四、学习驳论文的特点,在本文中注意引证、类比、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理解并把握本文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所采用 的教育方法,主要就是“因材施教”。再则是要有一个 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政治上,他有入世的精神,

“任”与“礼”的主张,当时礼崩乐坏,但是孔子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的“礼”与“任”的主张。 二、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冉有和子路的做法和孔子的政治主张一致吗? 明确:冉有和子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孔子对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 了严厉的批评。在这篇对话体的议论文里,我们可以看 到孔子严密的论辩过程。 三、教师范读,正字音。 四、结合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时教师 提出个别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词:事以为社稷就不能危持颠扶相为疾患来萧墙是 特殊句式:(1)倒装: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何以伐(之)为 今(若)不取(之) 而(汝)不能来也

(3)被动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4)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5)固定结构: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何以伐为(何以……为) 成语:既来之,则安之祸起萧墙 五、文本研读 (一)齐读文章第一段,思考: 1、哪一句交代了谈话的时代背景? 2、 [1][2]下一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 实词、诵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 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

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 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 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性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 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 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 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 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 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

《季氏将伐颛臾》 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在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

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2019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l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5.讨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目的要求: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进入新课: 1.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2.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5.分析课文。 ⑴.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 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 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 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 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优秀教案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

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3.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或手写剧本; 2.课堂音响设备; 3.点击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东方文化中的将领形象,提问:季氏将领是怎样的人物? 步骤二:背景介绍(15分钟) 1.通过讲解和讨论,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包括

颛臾的位置、季氏家族的等。 2.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氛围。 步骤三:朗诵和理解(25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季氏将伐颛臾》。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词句的构成,理解诗意。步骤四:情感联想与表达(25分钟) 1.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 情感。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并交流彼此的表达方式。 2.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 五、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

2.对学生的朗诵、情感表达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后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其阅读诗歌的能力。同时,通过情感联想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时应更加具体和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七、教学延伸: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拓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延伸活动和话题。 1. 阅读其他季氏家族相关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对季氏家族的描写和诗意表达。 2. 学习和了解古代战争和将领的文化背景,如季孟之战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了解“颛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此地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3.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如修辞手法、韵律以及诗人的意象表达等。 4. 分析诗人写作的动机和意图,探讨他对于战争与权力的态度,以及对人性、社会现象的思考。 5. 鼓励学生创作与《季氏将伐颛臾》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The design of teaching plan of Jishi jiangfa Zhuanyu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 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在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l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5.讨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长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

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那么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那么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教师范读 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以下字音、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社稷jì 虎兕sì 费 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间隔,不如教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教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接顺畅。 2 指名朗读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听句读,听是否连接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二读课文

高中语文_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重要句式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工具书去阅读文章,掌握大意,概述孔子的思想以及感受孔子精彩的驳论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祸起萧墙中领会孔子经世济民的仁义思想,并且培养学生树立树立经世济民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政治主张的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去感受孔子的智慧! 二、解题与背景: 颛臾:鲁国的附庸国。 季氏将伐颛臾:伐,攻打。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

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则日趋衰微。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停顿对不对。 2.正字正音 ①论语 ( ) ②颛臾 ( ) ③社稷 ( ) ④虎兕 ( ) ⑤出于柙( ) ⑥焉用彼相矣( ) ⑦干戈 ( ) ⑧冉有 ( ) ⑨椟 ( )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以下语气: (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 (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 (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 (6)要注意“也”的语气。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标划出来,等会儿小组内讨论解决。 2、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3、学生展示所讨论、梳理的文中重要文言词句。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 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 三、教学策略 1.朗读涵泳 2.辨词积累 3.语感品析 4.活动感悟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 2.基础的厘清 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

【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 3.任务型朗读 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 【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 【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 5.穿插孔门轶事 (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 (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 (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 【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6.再读课文 分角色演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对孔子、冉有、子路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说明】这次朗读带有研读性质在基本把握全文内容、文体特征、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子(核心人物)的关注上,这是学习的关键。

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 1、解决翻译

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 (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 (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 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2、内容分析^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