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一、课题:初中数学概念课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如数、因数、倍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能够正确使用数学概念,如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据、推理推断等;

3. 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概念,如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据、推理推断等;

4. 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概念,如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据、推理推断等;

三、教学内容:

1. 数:数的概念、数的分类、数的表示法、数的运算等;

2. 因数:因数的概念、因数的分类、因数的表示法、因数的运算等;

3. 倍数:倍数的概念、倍数的分类、倍数的表示法、倍数的运算等;

4.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分类、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等差数列的运算等;

5.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分类、等比数列的表示法、等比数列的运算等;

四、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演示法:通过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介绍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思考;

2. 情景教学:教师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

3. 探究式教学:教师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演示: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六、教学评价:

1.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 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 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 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 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师:(展示刚才演示过的3个大数)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记数方法使下列各数更加便于读、写?请同学们六个人一组,分组进行讨论。 (1)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 生1:答:13.7亿,640万,3亿。 师:回答正确。这是数字加上单位的记数方法,在小学已经学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在3亿后面再加上好多个0,那么这种记数方法还好用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 好的教学课件是很重要的。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篇1】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 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整式的除法包括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根式、函数的基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点之一。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根据乘、除的互逆关系总结的,它是幂运算性质的继续,也是学好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的关键。两个单项式相除,分三个步骤:即系数相除,同底数的幂相除和只在被除式里字母的处理。 学情分析 1.教学情况来看本班学生能认真上好数学课,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对于书本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2.本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在整式的除法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整一节课以“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为主要形式。 3.我班学生比较弱的地方是有些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如有些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本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的除法运算. 2.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研究数学问题的经验. 2.提倡多样化的算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案例简析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案例简析 潘志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笔者参加完成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0年度立项课题“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开始于1999年12月,至今已达2年多时间,历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复探索,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为: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提出数学新概念→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旧概念的联系→运用新概念解决问题→小结反思新概念形成过程.本文将通过一则“教学案例”的简要分析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教学内容:代数式 教学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代数式概念与一次式的联系与区别,初步掌握与运用代数式的概念解决问题;了解式的扩充是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用代数式概念作为载体,设计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探究新概念“代数式”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美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以下是教学过程. 1 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 教师活动:课前准备:(1)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一切事物间的数量关系都能用一次式表示吗?(2)有关新概念“代数式”的发生、发展史料收集. 课前:(1)布置探究问题;(2)提供查询方向,将学生探索的结果进行引导、加工、组合. 学生活动:(1)学生课前根据教师的问题通过多渠道查询(如网络、图书馆、个人资料、小组讨论、请教他人等等),准备答案及素材;(2)亲身体验有趣而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的过程,并形成一定的观点、看法;(3)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并与教师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加工信息,写出结论. 简析:使学生通过收集和思考问题,尽快地投入到对新概念的探究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好奇、探究和创造欲望,将获得的材料、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比较分类,分析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喜欢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活动:学生举例收集(选择部分内容): (1)运动员经x秒跑完400米,平均速度:400/x米/秒;(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高线长为b+1,它的面积:(1/2)a(b+1);(3)棱长为x的立方体,它的体积:x3;(4)大米单价是每千克3.20元,食油单价是每千克8.40元,买a千克大米和b千克食油的总价:3.20a+8.40b(元);(5)梯形高线长h,上、下底分别为a和b,梯形面积:(1/2)(a+b)h. 简析:从实际问题出发,经过数学化,与学生共同从中提炼出上述问题的共性特征:用运算符号把数与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称为代数式). 2 提出数学新概念 教师活动(电脑展示“代数式”的有关数学史料):卡片1:伟大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符号的巧妙和利用符号的艺术,是人们绝妙的助手,因为它们使思考工作得到节约,在这里它以惊人的形式节省了思维.” 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欣赏、领悟、体验概念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通过交流、对比,完善新知识的产生,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整齐划一模式. 学生活动:资料获取的主人——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经过联想、归纳等途径,形成对“代数式”发展史的一连串了解(卡片1:收获——代数式发明的意义). 简析:使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形成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一次高潮. 教师活动(电脑展示“代数式”的有关数学史料):卡片2: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也说过:“利用了符号,数学上的每一个论断,它所要描述的东西就可以更快地被别人所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概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案例5篇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案例5篇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案例1 教材分析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 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案例2 一次函数的图象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初二数学教案案例(精选7篇)

初二数学教案案例(精选7篇) 初二数学教案案例(精选篇1) 一、课堂导入 回顾平行四边的性质定理及定义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如果……那么……)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二、新课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的平边形。 几何语言表达定义法: ∵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一个四边形只要其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则可判定这个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活动:用做好的纸条拼成一个四边形,其中强调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一)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这个命题的前提和结论是什么? 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BC=DA。 求证:四边ABCD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目前只有定义,也就是须证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当然是借助第三条直线证明角等。连结BD。易证三角形全等。 板书证明过程。 小结:用几何语言表达用定义法和刚才证明为正确的方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二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设问:若一个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能否判定这个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呢? 活动:课本探究内容,并用事准备好的纸条(纸条的长度相等),先将纸条放置不平行位置,让学生设想若二纸条的端点为四边形的顶点,则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若将纸条摆放为平行的位置,则同样用二纸条的端点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我们能否用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让学生找出题设、结论,然后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 初二数学教案案例(精选篇2) 学习重点:函数的概念及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学习难点: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 【自主复习知识准备】 请你举出生活中含有两个变量的变化过程,说明其中的常量和变量。 【自主探究知识应用】 请看书72——7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思考书中第72页的问题,归纳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2、完成书上第73页的思考,体会图形中体现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出函数的定义,明确函数定义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 归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______变量x和y,并且对于x 的_______,y都有_________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__________,y是x 的________。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补充小结: (1)函数的定义: (2)必须是一个变化过程; (3)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每取一个值,另一个变量有且有唯一值对它对应。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一、课题:初中数学概念课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如数、因数、倍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能够正确使用数学概念,如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据、推理推断等; 3. 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概念,如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据、推理推断等; 4. 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概念,如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据、推理推断等; 三、教学内容: 1. 数:数的概念、数的分类、数的表示法、数的运算等; 2. 因数:因数的概念、因数的分类、因数的表示法、因数的运算等; 3. 倍数:倍数的概念、倍数的分类、倍数的表示法、倍数的运算等; 4.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分类、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等差数列的运算等; 5.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分类、等比数列的表示法、等比数列的运算等; 四、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演示法:通过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介绍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思考; 2. 情景教学:教师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 3. 探究式教学:教师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演示: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六、教学评价: 1.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首先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通过参与这学期的国培培训计划,对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况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其实质就是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的如何,对学生学好数

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 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促进者和组织者。 1. 运用具体实物或模型,形象地讲述新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概念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以初中《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概念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以初中《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相关概念,掌握函数的求值和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 2.技能目标:运用函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函数的定义及函数的相关概念,掌握函数的求值和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 2.难点:运用函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教学实例、大白板、彩色笔、学生教辅资料。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知识 (10分钟) 1.通过展示一张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如水龙头的开关过程,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引出“输入-输出”关系的概念。

2.在黑板上写下“输入”和“输出”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概念。 3.引导学生思考:能否通过一个输入值唯一确定一个输出值?可以举 出一些例子来验证。 Step 2:引入函数的概念 (15分钟) 1.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函数的定义以及函数的相关概念,如定义域、 值域、自变量、因变量等,并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2.通过举例说明函数的概念,如求将英寸转换成厘米的公式,可以将 英寸作为输入值,厘米作为输出值,然后编写一个函数描述这个关系。 3.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函数的特点和作用。 Step 3:求值和绘制函数图像 (25分钟) 1.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函数的具体值,巩固函数的定义和概念。 2.通过给定函数的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自变量对应的因变量的值, 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3.讲解如何使用表格数据绘制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找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绘制出函数的图像。 Step 4: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5分钟) 1.通过实际问题,如求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矩形面积的最大值等,引导学生应用函数的概念进行求解。 2.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 方法。

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年级:初中 主题:分数的概念与运算 授课时间:45分钟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包括分子、分母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熟练转换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 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个相同的巧克力,并示意学生分成几个等分。然后问学生如何表示每份巧克力的大小和数量。 教师出示分数的定义:“分数是由一个整体分成几等分中的若干等分组成的表示方法。” 3. 解释分子、分母的含义(10分钟) 教师示意学生拿起任意一块巧克力,提问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解释。 4.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15分钟) 教师出示示例题,例如:2/3 + 1/4 =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计算,并回答结果。然后教师给予解释并讲解步骤。 然后逐步展示其他运算的示例题,如减法、乘法、除法,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计算与讨论。 教师给出一道实际问题,如:小明有1/3的蛋糕,小红有1/4的蛋糕,请问他们两个一共有多少蛋糕? 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进行运算并给出答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答案是否正确。 6. 分数与小数的转换(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分数,如2/5,然后引导学生将其转换为小数形式,并提醒学生注意循环小数的存在。 7.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对分数的概念与运算进行复习。 教师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 - 巧克力或其他物品(用于引入概念) - 示例题与实际问题的草稿纸 - 课后练习题 评估方法: - 学生互动讨论 - 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回答问题能力 - 课后作业提交与表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案例1:整数运算应用 问题描述:小明乘以一个整数后得到的结果是-30,如果小明除以这个整数,商是-6。请问这个整数是多少? 解决思路:设这个整数为x,根据题意可以建立如下方程:x * (-30) = -6。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整数x的值。 案例2: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描述:有一辆火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B 地行驶。另外一辆从B地出发,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A地行驶。两车相遇时,两地相距1200公里,则两车分别行驶多长时间? 解决思路:假设两车相遇所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利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建立方程:60t + 80t = 1200。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时间t的值。 案例3:等差数列求和 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5,公差是2,求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解决思路: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以得到这个数列的前10 项和。 案例4:三角形面积计算

问题描述: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8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解决思路: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5:平方根运算 问题描述:求解方程x^2 = 16的解。 解决思路:通过开平方的运算,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6:倍数关系 问题描述:某个数的13倍再加上5等于123,请问这个数是多少? 解决思路:设这个数为x,可以建立如下方程:13x + 5 = 123。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数x的值。 案例7:解一元二次方程 问题描述:解方程x^2 + 5x - 6 = 0。 解决思路: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8:等差数列通项计算 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公差是3,第5项是14,求解这个数列的通项。 解决思路: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2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 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法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解法方法,实例演练等。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引入解法方法,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能够 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2. 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 教学目标:认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几何 思维。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基本概念及联系,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3.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教学目标:掌握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独立解题。 4.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概念、位置关系及公式推导,实 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的 位置关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5. 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 教学目标: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内容: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及实 例演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1.引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培养了我们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十分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成为了每位数学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2.课堂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3.知识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建筑设计中的平方根运用、金融投资中的 利率计算等,激发学生对平方根的兴趣与好奇心。 4.概念讲解 通过具体的图像、实例和文字解释,教师向学生简明易懂地讲解平方根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其数学性质和特点。 5.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给每组一定数量的平方根相关的题目,要求他们互相讨论、探究,互相帮助,并通过小组报告的形式将他们的发现与理解呈现出来。 6.知识巩固 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平方根的运算法则进行反复的计算实践,巩固他们 的学习成果,确保他们掌握掌握运算的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7.扩展应用

设计一些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思考和解答,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将平方根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8.辅助材料和工具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图表、视频等辅助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和其他工具进行计算和实践。 9.互动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加以引导和解答,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10.课堂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小组报告等形式,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11.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综合应用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12.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已经对平方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他们通过互动讨论和实践练习,培养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案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共12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共12篇〕 篇1: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络。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那么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根底知识纯熟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拟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那么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假设y=kx+b(其中k,b为常数且 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k≠0时,有 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络: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根底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假如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间隔是: 4、正比例函数 y =(3k—1)x,,假设y随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假设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7、假设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那么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那么b的值为。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集锦1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集锦1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1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

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 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何小亚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何小亚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教学设计案例一:整数的加法与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的概念,掌握整数的加法与减法规则。 2.能够熟练运用整数的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于负数的认知。比如,一个银行账户里有100元,如果取出50元,那么剩下多少钱?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到100-50=50,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出负数的概念。 2.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整数的概念,即正数、零和负数构成了整数集,用数轴表示整数的大小关系。

3.加法规则:讲解整数的加法规则。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和负数加正数的规则及运算法则。通过简单的计算例子展示。 4.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一些整数加法的计算题,以帮助学生熟悉运用加法规则解决问题。 5.减法规则:讲解整数的减法规则。正数减正数、负数减负数、正数减负数和负数减正数的规则及运算法则。通过简单的计算例子展示。 6.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一些整数减法的计算题,以帮助学生熟悉运用减法规则解决问题。 7.综合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比如,小明有100元,他买了一本书花去了30元,之后又借了小红20元,请问小明手中有多少钱? 8.总结:让学生总结整数的加法与减法规则,并归纳整数运算的特点。 教学设计案例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能够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能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的认知。比如,一个抛物线形状的水池,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形状在数学中有没 有对应的函数。引导学生认识到二次函数,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二次函数的概念,即二次函数是一种以 自变量的平方为最高次幂项的代数函数。 3.图像与性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比如对称轴、顶点、 开口方向等。通过练习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分析其性质。 4.集中练习:让学生通过给定的二次函数方程画出其图像,并分 析性质。同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应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应用:让学生研究不同形式的二次函数图像,比如平移、 缩放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