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复习题课后练习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题课后练习题

3.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P22)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统计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对比研究与定位研究结合

数理模型分析

新技术应用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

4.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P17)

工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城市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畸形

5.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P42

(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

6、如何理解列斐伏尔所谓“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的观点?

列斐伏尔是城市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空间的生产》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他将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2分)

列斐伏尔断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他总蕴含着某种意义”。(其一,物理的自然空间正在消失,自然只被视为质料,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生产力已经用它来塑造各自特定的空间;其二,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其三,理论复制了空间生产的过程;其四,如果空间是被生产的,如果有一个生产过程,我们就涉及到“历史”。

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关乎空间与国家的关系。他确信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国家政治权利主导一切。(1分)他还用“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一对概念说明空间问题上资本、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并认为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冲突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分)关于空间与行为的关系,列斐伏尔相信这是一个双重过程:空间塑造与影响行为,空间又是行为

建构的结果,因为人们会改变空间以适应他们自己的需要。

7、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

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 试模仿沃思论述城市人格及其成因的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

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10.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的关系:

(1)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是城市地域运动的基本方式,结节性和均质性是城市地域结构乃至城市体系结构中的基本特征。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普遍存在的。自城市产生以来,在城市布局和城市内部演化中,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一直在起作用。

(2)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共同作用于城市。在均质地域空间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结节点;在结节点对周围地域的支配和影响下,保持了均质地域的相对独立性。在城市内部,结节点占地虽小,但作用甚大,它使城市充满活力。在区域范围内,城市均质地域的特性和性能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及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3)总之,结节地域的有机联系使城市形成一个整体,均质地域的空间组合构成这一整体的外部景观。

12. 试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与原则。参考第28题

14、论述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

西方社会学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马克斯×韦伯。(1分)韦伯提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划分社会层次,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这种三维划分标准也是当今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最基本特征。(3分)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就是个人用收入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能力。社会标准是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和被尊敬的程度。权力就是“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3分)以上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作为独立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1分)

15.简述我国城市社会流动的特点。(P32)

同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的六大特点: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高达60%—70%的人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优势阶层流出率较低,管理阶层在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中居于优势地位,人们流动进入阶层之后不想再流往其他阶层。

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

6)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

16、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1)工业化对城市化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工业化过程必然是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次,工业化提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基地

第三,工业化使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的渗透到农村.

2)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对劳动人

口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因此,第三产业在提高城市人口容量,推动城市化发展上有着巨大的潜力.

3)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快,城市化与经

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

4)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7. 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1)起步早(2)城市化水平高(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1)起步晚(2)城市化水平低(3)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原动力是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动力不足、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

18. 试述城市文化的定义、特征、结构及功能。

定义: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的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征:相对农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集聚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辐射性、世俗化的特征结构:就文化的层次性而言: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城市主文化、城市亚文化

文化的组成单位: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功能:社会规范功能、社会整合、社会化、娱乐休闲

19.试述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过程。

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城市文化系统中各个文化特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它主要由城市文化传播、城市文化冲突和城市文化融合这一系列过程组成。

城市文化的运作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城市文化及文化力是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动力

城市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深刻的影响

21.简述对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解,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城市的城市发展模式。

答、a、东部及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模式:首先,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更加广泛的城市群和城市带,这些城市带以我国几个最大、最主要的城市为依托,并形成许多发展良好的中小城市相配合,形成了组团式的大城市群。其次,沿海地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可谓是“外溢”式和“跨越”式并存。再次,东部与沿海地区许多城市旅游业、服务也相对发达,形成旅游业、服务业型城市发展模式或者两者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模式。

B、其一,西部城市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资金、技术、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城市发展有着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模式。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采取“受辐—创新型模式”,走“制度先导模式”与“要素自发模式”并举的发展模式之路。其二,综合—市场型模式,是从政府、市场联合推动,过渡到以市场推动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三,西部地区以其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形成了一些工矿业型城市发展模式。

C、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重外延、轻内涵,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粗放模式;城市发展模式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行政色彩严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有效实施。

22、简述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答、早期的: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欧文的新协和村;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的《明天,和平改革之路》一书中阐述了“花园城市”的规划设想和结构模式。强调城市应该有一定的规模,超过这个规模之后应有周边的城市容纳超过的居民,城市周边有环城绿化带,用于控制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张,土地归公众所有,有居民委员会代为管理;花园城市是一个占地1000英亩、人口规模为3万德小城镇。城镇周围是绿地、农业林带,城外有一条主要铁路把花园城与其他城市联结起来。城市中y地带是公共建筑和市政中心,市政中心外围主要是商店、宽阔的中心公园、住宅区和花园,再环城地带有一些工厂,城外是广阔的农业地带。实践是:莱奇华斯、韦林。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1915年盖迪斯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发展了霍华德的城市规划理论,较早的提出了区域规划的思想。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强调应当把自然环境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把地区得调查与分析作为规划的基础;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统一体系中,城市规划应当包括城市以及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的规划。

其中还有影响的是欧斯曼的巴黎改建计划、朗方的华盛顿规划。

23. 试述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和编制程序。

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程序:调查、确定目标、资料分析、拟定草案、确定方案

24、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

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点是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这使得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而非经济型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的简历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其次由于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最好由政府发动的城市化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在农村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所需的建设资金。

(2)体质特点—城乡双重性

首先,表现为城乡双重居民身份体制,

首先,表现为城乡双重交换体制

(3)结构特点—不协调型

首先,我国城市数量太少

其次,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大城市比重过高。

再次,我国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东密西疏的特点,与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成正相关关系。

(4)进程特点—波浪型

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起步晚,起点低、波动性大的特点。

(5)水平特点—滞后型.

26、试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城市文化建设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突出表现为相对于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言,城市文化的有效供给不足。(2分)

(2)城市社会成员缺乏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主动性。(2分)

(3)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2分)

(4)缺乏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管理机制。(2分)

27.试模仿沃思论述城市人格及其成因的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

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8、试述生态城市的概念、特点与建设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扬诺斯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型,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资、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特点: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

建设: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符合生态系统。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该遵循和谐、高效、环保的原则,以持续发展为准则,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使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建设内容:高质量的环保系统、高效能的运转系统、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完善的绿地系统、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原则:系统原则、自然原则、经济原则、生态原则、阶段性原则

措施:控制城市人口、合理规划城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养生态意识。

31.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变化特征)? P116

(1)家庭规模正在不断小型化;

(2)家庭类型也日益核心化,三口之家和二人世界成为家庭的主体形式;

(3)家庭形式更为丰富,单亲家庭、无子女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渐趋增多

32.转型期我国城市化代际流动特点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例想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地改变,高达60%----70%的人与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成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

4)工人阶级的流动存在很大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父辈所居的层次越低,其子辈向上流动的难度也越大。

6)流动中出现无序与越轨

33.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

积极影响:(1)社会流动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

(2)城市里商业,技术人员等的流动,调节了城市劳动力的结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缓和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释放由社会不公平形成的社会张力;

(4)社会流动特别是向上层社会流动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培养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化解社会紧张和社会冲突的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

和希望,社会的阶层结构越具有弹性,社会集团性的冲突越不容易产生。

消极影响(1)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3)增加了交通压力;

(4)流动人口构成复杂,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压力;

(5)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难题。

此外,城市流动人口还对城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家庭婚姻关系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4.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城市化的战略

根据我国国情及城市化的基础,参照世界城市化的经验,我国的城市化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改革传统的城乡关系体系,理顺城乡关系,打破城乡壁垒,建立人口自由流动的机制,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使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实现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战略的阶段性

要实现我国城市化的总体战略目标,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城市化战略的差异性

城市化战略的差异性是指根据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城市基础,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对策

36.城市发展指标有哪些主要功能

反应现状、规划管理、预测、比较和评价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 考试说明: 考试题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 考试形式:机考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 1 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 B C D E A.贸易 B.军事 C.法律 D.社交 E.政治 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 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 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 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 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 1 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 起来的 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 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 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 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 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 1 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 A B C D E A.封面信 B.指导语 C.问题 D.答案 E.编码

1 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 A B D E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问询法 E.跟踪法 2 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A B C D A.地租昂贵 B.人口稠密 C.交通拥堵 D.环境恶劣 E.就业难 2 7、边缘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 A B C D A.建筑低层 B.低密度 C.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结构 D.人口的多样化、隔离化 E.行政上有主体、空间上有界限 2 8、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B C D E A.人口增长过快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B.城市人口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C.城市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D.城市人口流动加速 E.城乡就业矛盾突出 4 9、农村社区主要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B C D E A.传统主义 B.仪式主义 C.持续教育 D.单一的标准化和可预期性的社会角色 E.民俗和民德是行为依据 4 10、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包括: A B C D A.礼治秩序

城市社会学第1阶段练习题

精品文档第一阶段练习题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城市社会学》分)(总分100考试科目:第一章至第三章考试层次:批次:学习中心(教学点) 身份证号:学号:专业: 得分: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分)分,共20(每题2 。)1、沃思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问题 D、城市化 B、城市社会关系 CA )。2、卡斯特分析城市过程的核心概念是( D、社会空间 B、集体消费 C、环境感知A、产业全球化)的趋势。3、城市发展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城市群的共同发展,这体现了( D、生态化、集群化 C、知识化A、国际化 B )趋势。 4、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 现了城市发展的(、知识化生态化 DA、集群化 B、分散化 C、。、西美尔着重研究了城市的()5 、社会规范、社会心理 DA、社会团结 B、社会整合 C )。6、城市社会学基本完成了创立阶段的标志( B、涂尔干的理论发展A、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 D、滕尼斯的理论 发展C、韦伯的理论发展。)7、蕴含城市社会学端倪,第一个采用农村——城市连续统一体模 式的是( 滕尼斯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A.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B. 韦伯的合理性与 非理性西美尔的都市与现代性 D.C. )、在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中,位于城市中央的是( 8 中心商业区 D.工人住宅带 C.贫民区 B.A.中产阶级住宅带)应用到城市分析中。9、列斐伏尔将( 、社会学范畴 C、政治学范畴、心理学范畴 D BA、经济学范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凯文·林奇对城市空间与(1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A、地理环境 B、经济发展 C、人类行为 D、科学技术 二、多项选择题分)102分,共(每题1、在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分析法有()。 A、系统分析法 B、比较分析法 C、定量分析法 D、社会分析法 2、下列反映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特点的是()。 A.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B.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 C.城市发展不平衡 D.城市畸形发展 3、下列正确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特点的表述有() A.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 B.城市的商业职能突出

城市社会学第3阶段练习题及答案,这是其中一个阶段共3个阶段。答案在后面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及答案,这是其中一个阶段共3个阶段。答案在后面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城市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体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 ()。(1 分) A. 普通性 B. 特殊性 C. 爆发性 D. 复合性 2.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有利于进行国内各地区的对比,反映的是指标编制的()。(1 分) A. 主体性原则 B. 科学性原则 C. 可比性原则 D. 动态性原则 3. 从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看,城市发展模式可分为()。(1 分) A. 外延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内涵集约型发展模式 B. “外溢”式发展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模式 C. 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D. 要素自发式模式与制度先导模式 4. 功能主义者看来,贫困的原因是()。(1 分) A. 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 B. 利益争夺 C. 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 D. 失业 5. 关于生态经济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是()。(1 分) A. 生态经济城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 B. 生态经济城市的形象特征是绿色美 C. 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城市的典型特征 D. 绿色环境是生态经济城市的典型特征

6. 工人不愿意接受现有的报酬或劳动条件,自愿放弃失业,是()。(1 分) A. 自愿性失业 B. 非自愿性失业 C. 结构性失业 D. 非结构性失业 7. 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不正确的是()。(1 分) A. 数量大 B. 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 短期停留 D. 增长速度快 8. 劳动者暂时退出工作岗位,等待新的就业机会,反映的是()。(1 分) A. 隐性就业问题 B. 结构性就业问题 C. 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D. 显性就业问题 9. 在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中,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是()。(1 分) A. 整体性原则 B. 协调性原则 C. 特殊性原则 D. 互动性原则 10. 下列关于城市发展模式描述错误的是()。(1 分) A. 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模式 B. 城市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C. 城市发展模式各国有统一的模式 D. 城市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二多选题 (共5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1. 下列关于城市流动人口描述正确的有()。(2 分) A. 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B. 流动性质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 C. 在城市只作短暂停留 D. 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E. 既有积极功能又有消极功能 12.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2 分) A. 重外延轻内涵 B. 粗放式发展模式仍有相当影响 C. 行政色彩浓重 D. 可持续发展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实施 13. 城市发展指标的功能有()。(2 分) A. 反映规划 B. 规划管理和调控 C. 预测 D. 比较和评价 14. 城市规划协调发展原则中,协调主要指()。(2 分) A. 各项生产与人民生活相协调 B. 各项建设在分布上协调 C. 居住条件与生活水平的协调 D. 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相协调 15. 我国城市住宅问题主要表现为()。(2 分) A. 住宅质量 B. 住宅数量 C. 住宅价格 D. 住宅环境 E. 住宅费用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2分*20 多选题2分*5 名词解释3分*4 简答题5分*4 论述题9分*2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生态系统以帕克、伯吉斯和麦肯齐为代表人物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社会学的先河 2.城市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上升;涂尔干开创了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 3.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的过程 4.城市生活方式研究重点:城市生活方式的起源、形成与变迁、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与辐射 5.城市社会关系是指在城市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的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对城市发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对城市发展史的研究;二是对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 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共同研究领域 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 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基本范畴,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居民、城市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城市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方面的研究。 5.城市化研究:城市化是当前世界的一种普通趋势和潮流; 6.城市文化研究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标志; 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人口问题、住宅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犯罪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性别问题等等。 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代表人物主要有滕尼斯、涂尔干、西美尔、韦伯等 1)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了代表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法国社会学家涂 尔干1893年《社会分工论》,分别以“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来描述农村和城市的特征;西美尔着重研究城市的社会心理,从分析城市生活入手揭示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以及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研究了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史,《论城市》,提出“完全的城市社区”的定义,主张全面具体的研究城市。(滕尼斯、涂尔干、韦伯:社会结构;西美尔:社会心理) 2)城市社会学创立: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罗伯特·帕克:第一次指出可以把城市看做“一种有机体”和“一种心理物理过程”,提出借鉴人类学方法研究当代城市生活,帕克阐明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指导纲领,即通过对城市具体组织、各种职业和城市文化来研究城市生活。 伯吉斯: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的“同心圆”假说,并启发后来的研究; 麦肯齐:在帕克创立的人类生态学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城市社会变迁的各种过程,提出“生态过程论”; 沃斯:分析总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研究了社会学家积累的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建构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芝加哥学派吧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

城市社会学复习题课后练习题

3.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P22)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统计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对比研究与定位研究结合 数理模型分析 新技术应用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 4.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P17) 工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城市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畸形 5.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P42 (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 6、如何理解列斐伏尔所谓“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的观点? 列斐伏尔是城市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空间的生产》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他将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2分) 列斐伏尔断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他总蕴含着某种意义”。(其一,物理的自然空间正在消失,自然只被视为质料,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生产力已经用它来塑造各自特定的空间;其二,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其三,理论复制了空间生产的过程;其四,如果空间是被生产的,如果有一个生产过程,我们就涉及到“历史”。 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关乎空间与国家的关系。他确信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国家政治权利主导一切。(1分)他还用“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一对概念说明空间问题上资本、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并认为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冲突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分)关于空间与行为的关系,列斐伏尔相信这是一个双重过程:空间塑造与影响行为,空间又是行为 建构的结果,因为人们会改变空间以适应他们自己的需要。 7、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

城市社会学 答案

城市社会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25分) 1、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2、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3、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4、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5、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 二、简答题。(42分)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 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1)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2)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3)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 2)城市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向开发转变的规律。 3)城市和地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 4)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 5)城市规模和城市容量相适应的规律 4、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A同心圆理论是由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伯吉斯于1925年提出的。同心圆理论既是芝加哥城市形态的一张地图,也是有关城市扩张的动态过程的一个理论图表。B城市的持续发展源于人口的压力,它引发了中心集聚化与贸易分散化的双重过程C城市发展依据竞争进行分配,竞争的结果导致空间与功能的区分,城市最终成为以高度集中的中央商业区为中心,并为其他四个功能不同的区域如居住、通勤等同心环带所环绕的同心圆结构 5、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1)促进了城乡人财物的交流, (2)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 (3)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缩小了城乡差别, (5)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1)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2)增加了管理难度, (3)流动人口还对城市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家庭婚姻关系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6、城市生态问题的表现 1)城市人口膨胀 2)城市气候特殊化 3)城市供水紧张 4)城市“热岛现象”普遍 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6)城市绿化锐减 三、论述题。(33分) 1、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 积极影响:(1)社会流动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 (2)城市里商业,技术人员等的流动,调节了城市劳动力的结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缓和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释放由社会不公平形成的社会张力; (4)社会流动特别是向上层社会流动机会的增加,有利于培养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化解社会紧张和社会冲突的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社会的阶层结构越具有弹性,社会集团性的冲突越不容易产生。 消极影响(1)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 (2)加重了城市的负担;

城市社会学部分章节课后问题答案

前八章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群体发展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城市社会学: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控制:利用社会或文化工具,对个人或集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 ?社会变迁: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能创造和扩展经济机会,社会所有成员均等获得这些机会,参与并受惠于经济增长模式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的发展评价方法,是用来对各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排序的统计指标 ?社会学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科学性 ?马洛斯需求层级理论五层级及关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由低级需求向咼级需求发展。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积极和消极。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奖状奖金奖章,死刑坐牢流放,习惯风俗,道德法律,艺术,社会制度,军队,法庭,监狱?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构成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城市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及其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7城市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齐美尔)社会关系形式。(韦伯)各种文化要素形成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结构。 ?社会角色差距:由于个人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理想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邻里: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社会群体,有着显着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 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 ?社会组织:城市中人们为了合理有效的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共同活动的群体?城市社区: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活动的社区。 ?城市群:特定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家庭的功能: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基本群体,可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网络的主要类型:1亲缘社会网络2地缘社会网络3业缘社会网络4泛缘社会网络 ?邻里的社会功能:1相互支持的功能2社会化3社会控制4交流 ?社区的构成要素:1地域2人口3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地缘感 ?社会问题:社会的正常运转出现了问题,即社会中发生了被多数人认为是不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而且必须通过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改进?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从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从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工业人口需要集聚,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半城市化: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化。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优越,会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均

城市社会学142答案

城市社会学》 模拟试卷 B 卷 单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 40 分) 1、人文生态学模型最为关注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最好的答案 ) . A. 政府官员的决策 B. 城市的空间形式和结构 C. 城市居民的财产 D. 城市居民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t 2. 芝加哥学派人文生态学理论家认为城市的变迁主要是通过 A. 联邦政府的经济决策 B.本地官员的发展计划 C.随机和不确定的事件 D.“入侵”和“替代”的过程 3. 传统的人文生态学强调 ______ . A. 社会因素 B 城市规划 C 竞争 D 政治权力 4、 农业革命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 __ A 对于城市人口的数量影响有限 C 创造了比游牧社会更简单的社会组织形式 5、 城市人口的年龄特征会影响 _ A 城市的大小 B 城市中酒吧的数量 6、 下列哪项出现在戈登 .纪尔德的城市革命的要素中? A 永久而相对密集的居住地 B 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C 民主的政府 D 城市排污系统 7、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___ A 马克斯 . 韦伯 B 罗伯特 . 帕克 C 罗伯特 . 默顿 D 埃米尔 . 涂尔干 8. 政治经济学派对于人文生态学派的批判是因为后者 _____ . a. 忽略了在城市发展中掌握权力的主体所发挥的影响 b. 单纯倚赖于经验的考察 c. 过分重视城市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国家和世界总体趋势 d. 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过于密切 9. 下面哪个理论认为不同的土地使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中心 ____ . a. 区域分隔理论 b. 伯杰斯的同心圆理论 c. 多核心理论 d. 扇形理论 10. 伯杰斯的理论对 ________ 解释力最强 B 推动了劳动分工 D 发生在公元前 7,000 年 C 城市政府的特点 D 城市的形态

城市社会学课后复习题

一、绪论 1、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1)定义1: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孙明洁) (2)定义2:城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城市社会整体出发,以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唐忠新) 2、城市社会学有哪些传统的研究领域? 城市社会学有自成体系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以及系统的方法。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系统构成和发展过程来组织其内容体系。 这意味着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从横的方向看是系统的,需要探讨城市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从纵的方向看是动态的,需要研究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从系统的角度看,城市社会结构包括区位结构、生态结构、社会(人口、经济、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 从动态角度看,应研究城市起源与演变、城市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3、梳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 (1)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①人类生态学派,包括古典人类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重点是城市中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城市生态的变化,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②社区学派,包括城市性理论、社区权力研究、城市社会网研究,研究重点在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③结构-功能学派,包括体系论、互动论、冲突论,研究重点重点是社会的要素、城市结构、子系统功能和整体功能。 (2)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产生):①法国-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消费社会学);②美国-哈维-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③英国-帕尔-韦伯学派,包括住房阶级理论、城市经理人理论。特点是猛烈抨击人文生态学,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替而自动达致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展开一场政府的城市政策究竟服务于谁的利益的争论。研究兴趣是资本主义的作用、国际经济秩序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财富的积累与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 (3)全球城市研究,包括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重点研究城市中人

11《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题库及答案华中师范大学

11《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题库及答案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试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生态系统 B.城市文化系统 C.城市经济系统 D.城市政治系统 【答案】:A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A.城市流动人口问题 B.城市效益问题 C.世界城市问题 D.城市中心作用问题 【答案】:C 3.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建立在经验和()的基础上。A.历史 B.事实 C.数据 D.经验 【答案】:B 4.公认的城市社会学创始人是()。 A.韦伯和沃思 B.齐美尔和帕克 C.迪尔凯姆和韦伯 D.帕克和沃思 【答案】:D 5.社会学收集资料的四种方法,以下何种正确?()

A.问卷法、推理法、观察法、访谈法 B.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 C.访谈法、推理法、文件法、考证法 D.访谈法、观察法、推理法、考证法 【答案】:B 6.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文献法和()。A.分析法 B.演绎法 C.问卷法 D.比较法 【答案】:C 7.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与城市社会 B.城市居民 C.城市人口 D.城市发展 【答案】:A 8.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 A.孔德 B.斯宾塞 C.韦伯 D.马克思 【答案】:A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的有()。 A.城市流动人口问题 B.城市现代化问题 C.城市环境问题 D.城乡关系问题 E.城市管理问题

【答案】:A、B、C、D、E 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有()。 A.问卷法 B.景观分析方法 C.城市填图方法 D.观察法 E.网络法 【答案】:A、D 3.城市社会学有哪些研究意义?() A.把握城市发展规律 B.解决城市社会问题 C.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D.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 E.推动城市小型化发展 【答案】:A、B、C、D 4.下面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论述,正确的是()。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 B.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 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D.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的研究,是关于社会的学问 E.社会学主要研究人本身 【答案】:C、D 4.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社会学调查方法的是()。 A.抽样调查 B.全面调查 C.典型调查 D.访谈调查 E.观察调查

城市社会学习题含答案

城市社会学习题含答案 一、多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B、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C、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D、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 E、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正确答案:ACD 2、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 A、跟踪法 B、访谈法 C、观察法 D、问询法 E、文献法 正确答案:ACDE 3、文化融合的过程包括 A、整合 B、筛选 C、建设 D、接触 E、撞击 正确答案:ABDE 4、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参保者的意识不健全 B、覆盖面太窄 C、整体缴费水平太高 D、现行社会保障的法制不健全 E、资金缺口大 正确答案:BCDE 5、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的时限不同 C、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

D、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E、服务的对象不同 正确答案:ACD 6、城市多元文化格局具体表现在 A、追求地域性 B、追求本土化 C、追求开放性 D、追求创新性 E、追求国际化 正确答案:ABD 7、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管理是城市经济职能的要求 B、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是一回事 C、城市经营是一种综合职能的体现 D、城市管理是一种综合职能的体现,城市经营是城市经济职能的要求 E、城市经营着眼于城市内部资源要素的配置;城市管理更多地强调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 F、城市管理着眼于城市内部资源要素的配置;城市经营更多地强调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 正确答案:AD 8、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福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在曲折中发展,不断扩充,形成了()的传统福利框架。 A、板块分割 B、个人负责 C、国家负责 D、封闭运行 E、条块分割 正确答案:ACD 9、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等情况,将城市公共危机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 A、波及范围 B、影响力大小 C、危害程度 D、人员损失情况

城市社会学考试

城市社会学考试 一、多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社会性 B、不确定性 C、两面性 D、紧迫性 E、突发性 正确答案:ABCDE 2、下列关于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B、经济资本是资本最为有效的形式,是其他各种资本的根源 C、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并不具备经济资本的基本特征,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 D、文化资本包括身体形态、制度形态和客观形态 E、文化资本的增值等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值 正确答案:ABCDE 3、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全球化 B、局部社区 C、自然社区 D、整体社区 E、信息化 正确答案:ACE 4、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是一个过程 B、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E、治理是协调 正确答案:ABDE 5、芝加哥学派主要采用了()来描述社会群体在城市的空间分布。 A、种族 B、生命周期

C、民族 D、阶级 E、阶层 正确答案:ABE 6、功能论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 A、经济结构不是社会中的主要结构,全力在社会中是合法分配的 B、工作与报酬是合理分配的 C、社会的阶层结构经由社会变迁而变 D、阶层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存在,每一个社会都会因社会需要整合、协调和团结而产生社会阶层 E、阶层反应了社会的共享价值观,提高了社会与个人的功能 正确答案:ABCDE 7、影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科技发展 B、城市文化 C、城市污染 D、城市人口 E、人力资本 正确答案:ABCDE 8、城市的特性包括: A、异质性 B、匿名性 C、法理性 D、聚集性、信息性 E、多样性 正确答案:ABCDE 9、我国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包括: A、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B、sos儿童村 C、儿童福利院 D、儿童活动中心 E、少年宫 正确答案:ABC 10、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包括下列哪些维度?

2023年城市社会学知识试题(附含答案)

2023年城市社会学知识试题(附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 ) A、城市与城市社会 B、城市人口 C、城市居民 D、城市发展 2.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 A、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 B、城市社会产生的社会关系是以首属联系的 C、城市社会与各个家庭的经济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 D、城市社会中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认同基础 3.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差别是(A )o A、本质区别是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乡村社会 B、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农村社会是以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为基础

C、城市社会是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群聚居,而农村社会是不同家族组合而成的共同体 D、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不同 4.社会运行的趋势是(A ) A、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B、社会的管理与控制 C、社会的形成 D、社会的需要 5.按联合国的规定,老年型人口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达到(C ) A、 5%, 5% B、 10%, 6% C、 10%, 7% D、 5%, 8% 7.“社会控制”是由美国社会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 A、素罗金 B、汤恩比 C、罗斯 D、摩尔根

8.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显著特征是(A ) A、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 B、建筑物种类的复杂多样 C、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D、人际关系的高度网络化 9.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等规划实践来看,真正有成效的公众参与是(C ) A、个人层次的参与 B、个人与单位共同参与 C、社区组织的居民代表的参与 D、单位参与 10.城市居住社区的概念区别于城市居住区概念的最主要地方是(A ) A、城市居住区基本表达的是一个空间实体居住地域概念,而城市居住社区更将这种地域看作是一种以居住行为为核心的内在社会网络及社会互动的空间表现 B、人口数量 C、地域范围 D、地域组织方式

城市社会学试卷答案

一、创立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及特点 答: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 )对城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的美国的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对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他指出城市社会学应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并提出具体的城市定义。他把城市研究从纯粹的思辨的空中拉回到现实的土壤上,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帕克理论标志着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了。 路易斯•沃思(Louis Wirth)系统整理了以前的城市社会学思想,组织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既克服了古典社会学纯粹思辨的偏颇,也纠正了芝加哥学派的先驱者偏重描述性研究的倾向,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体系。 二、城市定位论 答:P62 三、评述当今拉美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 答: 四、论述与评述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就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 1 按时间分段述评,要求条理清晰 2 避免泛泛而谈,要有具体分析 3 要有自己的观点,严禁抄袭 4 800字左右 第一阶段, 从1949 年到1960 年。这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949 年的10. 6%提高到1960 年的19. 7% ,11年提高了9. 1 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约0. 83个百分点。 1949—1957 年是城市化稳步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经济恢复和发展得比较顺利, 国家经济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程度的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前, 全国设市的城市有58个。解放初期, 经过调整建制, 1949 年底全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了138个,设县镇2 000多个。到1957 年, 市建制增加到177个¹。城镇人口也增加到9 949万人, 比1949年的5 765万人增加了4 184万人, 每年平均增加523 万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49年的10. 6%提高到15. 7% , 平均每年提高0. 65个百分点。 在“一五”时期,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城市建设也取得较大成效。国家建立了负责管理城市建设的专门机构, 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方针和重点, 对市、镇建制进行了调整。对重点城市的建设, 编制了城市建设规划, 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 进行统一的建设; 对其他非重点建设城市, 也根据不同的情况新建了一批住宅, 增加供水能力和提高水质, 整治沟、塘, 改造排水系统,改造了城市公共交通。新中国成立后, 城市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成功的禁烟、禁娼、禁赌, 打击旧城市中遗留下来的流氓恶势力, 城市建设发展, 人民生活改善,社会治安良好, 城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然, 在1949—1957年期间, 在城市化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各种影响城市化顺利发展的问题也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方针下, 投资向资金密集型产业倾斜; 加上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改造后, 基本上消灭了私营经济、城市个体经济, 形成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不利于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和多渠道就业, 影响了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2、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低下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作用已日益凸现。 3、限制农业人口自由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 城市隔离的格局逐步成。 4、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造成了小城镇的衰落, 破坏了形成中小城市的基础。 5、为弥补生产建设资金的不足, 在城市建设中片面强调降低住房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标

《城市社会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城市社会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城市生态系统 2.生活方式 3.经验、事实 4.法理社会 5.适应城市 6.城市研究中心 7.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地利说 8.阳城 9.行会组织 10.长安 11.城市 12.城市地域 13.库利 14.工业布局理论 15.房租、扇形理论 16.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17.霍曼斯、布劳、蒂鲍特、凯利 18.开放性、流动性、流动性、复杂性、异质性 19.霍夫曼系数 20.集中型、扩散型 21.发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22.附属型阶段、半独立型阶段、独立型阶段 23.经济型、旅游型、公务型、探访型 24.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家庭构成、生活方式 25.综合性、地区性、预见性、社会性 26.雅典宪章 27.自然、文化、社会组织 28.物、人 29.市长——议会制、市委员会制、市经理制 30.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二、简答题: 1.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什么? 答:中国城市化问题,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效益问题,城市中下作用问题,城市现代化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生活方式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城市社会发展指标问题,城市管理问题。

2.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有哪些流派? 答:市场化学派,亚社会学派,生存学派,生态综合体学派,经济学派,环境学派,技术学派,价值取向学派,社会权利学派。 3.早期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规模,人类早期城市有比过去各种聚落更多,更密集的人口;出现了非农人口;农业剩余产品的征收;有象征意义的公共建筑;已有文学和数学;产生应用科学;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雕塑艺术;远距离贸易;居民角色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4.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城市行政职能突出;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以封建统治为依托。 5.现在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城市有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到开放的规律;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城市与乡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规律。 6.简述城市社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机制。 答:城市社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机制是: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阶层利益的实现程度及协调状况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社会行为的状态制约着各种社会组织的活动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组织活动状况及其关系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7.我国城市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体力劳动者多,脑力劳动者少。农业劳动者比重不低,占有相当多比例。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如果将我国城市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林牧渔劳动者比重较低,生产性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则体力劳动者比例太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 8.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我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城市化的过程中本身就包含着这个过程所达到的任何结果。事实上,城市化就是农村性状态向城市性转变的过程。城市化不仅仅是指对某种城市性状态的静态描述,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城市本身的发展及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的总过程,是城市化过程的扩展源。我们强调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于承认城市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人们既没有能力阻挡它前进,也没有能力人为地使它超越必经的各个阶段。 9.发达城市国家的特点是什么? 答: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发生的商品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

城市社会学试题

城市社会学 [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点在于()。 A.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B.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C.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D.它的研究经常结合和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从社会学看来,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关系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点。 [单项选择题] 2、城市地区分析提出用来表征城市社会地域分化的三个指标是()。 A.职业、收入和种族 B.城市化、社会阶层和社会隔离 C.财富、权力和声望 D.种族、职业、经济地位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城市化、社会阶层和社会隔离是表征城市社会地域分化的三个指标。 [单项选择题] 3、按城市社会学的观点,管治根本性的短处在于()。 A.某些领域同常规政治结合 B.存在着某些领域同常规政治分离的倾向 C.它不排斥政治来治理社会 D.往往不是集中的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管治的根本性的短处在于它要通过市场式的决策排斥政治来治理社会,存在着某些领域同常规政治分离的倾向。 [单项选择题] 4、社区生活质量的衡量,是以()的拥有程度为主的。 A.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生活舒适性 B.闲暇时间、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福利

C.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福利、方便的出行交通 D.闲暇时间、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福利、公众参与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社区物质文明最基本表现是社区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中有三个重要的构成方面:社区成员对闲暇时间、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的拥有程度。这种拥有程度愈高,生活质量也愈高,反之亦然。 [单项选择题] 5、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运行的几大主题是()。 A.需要、互动、管理与控制、变迁与进步 B.隔离、控制、变迁、进步 C.需要、创造、管理、变迁和进步 D.互动、创造、管理、变迁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所谓社会运行机制,即指社会运行中所遵循的规律或所形成的模式。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运行的几大主题:需要一互动一管理与控制一变迁与进步。 [单项选择题] 6、以下现象中,()是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是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 A.法律、法规;道德、宗教 B.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宗教 C.军队、艺术;法庭、法律 D.条例、习惯;规程、时尚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所谓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包括那些为了处理人们的行为而产生的诸如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等。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其表现往往是人们不自觉、不怎么定型的行为。 [单项选择题] 7、()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 A.农业化 B.工业化 C.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 D.农业机械化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当农业生产达到了不仅能够生产出农业人口自己消费的农产品,而且能为城市人口提供足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商品粮,并且能够生产大量的经济作物,城市迅速发展才有可能,同时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市中去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