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2.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划分

1.社会学的含义

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阶段划分

古典社会学

1、第一阶段: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2、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20年,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学

3、第三阶段:﹙帕森斯时代﹚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第四阶段:﹙反帕森斯时代﹚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群雄割据时代。

当代社会学

5、第五阶段: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新时代,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吉登斯。

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特点

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

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社会学。即功能主义只考虑如何改良现存体制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改造和变革社会体制。

2.社会冲突论(科塞尔、达伦道夫)

特点: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

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3.社会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

特点: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4.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

特点: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见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影响。

4.城市社会学的含义

是指社会学中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5、城市型状态的主要特征

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的。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为:

⑴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

⑵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⑶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⑷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

⑸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⑹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

6、了解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影响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转变的城市模式。

主要观点: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

俗化及规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他们主要研究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方式所替代。

2.亚社会派(The Subsocial School),亚社会派又称人文生态学派。

基本观点:社会的变因是“非个人情感竞争的结果”。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空间位置,是由城市亚文化社会各种因素确定的,人类在生物亚社会压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竞争等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作用的结果。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

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

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4.经济学派(The Economic School)

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产物。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为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经济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5.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 School)

主要观点: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城市是人造的,但城市又制约人的生活。工业城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他们主张彻底改造城市结构,以

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6.技术学派(The Technological School)

主要观点:从技术角度研究城市空间位置、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强调技术进步对城市的作用,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交通网以及城市的分布有极大的影响。大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住宅分布与交通网密切相关,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性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主要观点: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据。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别。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

8.社会权力学派(The Social Power School)

主要观点:将社会变化中的权力作为一种独立起作用的因素来分析对城市形成的作用。社会权力是地域共同体或国家各团体所掌握的起作用的一种力量。城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争夺,作用于城市规划,使不同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表现出差异性。

7.个性系统的组成

个性特征包括固定的心理品质和流动性的个性特点

①定势体系(态度系统):具有调节行为功能及选择影响的作用;

②动机系统(需要系统):具有发动与维持行为的功能及行为方向的作用;

③自我态度系统:具有自我调节个人行为的作用

8.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含义: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类型: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区分: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成就角色)

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

4、根据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9.社会角色的失调

⑴角色冲突:①角色间的冲突②角色内的冲突

⑵角色不清

⑶角色中断

⑷角色失败

10.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类型

1、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⑴遗传⑵环境⑶学习⑷目标动机

2、人类社会行为类型:按社会后果分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11.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

(2)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以信息传递为基础。

(4)并不仅仅只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

(5)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

(6)社会互动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

12.社会互动的情境:

1、规模情境:⑴二人关系⑵三人关系⑶多人关系

2、目的情境:⑴熟悉情境⑵工作情境⑶社交情境

3、关系情境:⑴情感关系⑵工具关系⑶混合性关系

4、空间情境:⑴自然空间⑵社会空间

13.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性质。如情

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

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1、合作

2、竞争

3、冲突

4、强制

5、顺从与顺应

14、人的社会化理论

1.“镜中我”(库利)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而形成的自我的概念‘

2.角色扮演(米德)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3.

埃里克森8阶段4.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15、社会化的含义、内容、类型及主体

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社会化2、行为规范社会化3、生活目标社会化4、角色社会化5、政治社会化6、个性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儿童时期)、2.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成人时期)、4.逆向社会化(老年社会化)、5.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主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同龄群体⑷工作单位⑸邻里与社区⑹大众传播媒介

16、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⑴儿童期

特点:儿童主要靠感觉、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儿童期具体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⑵青年期

特点:青年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易导致自我认同危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应及时化解,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如青少年宫、校外辅导站、失足青少年帮教组等。

⑶成年期

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个人继续学习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主要任务:继承、传递、创造

⑷老年期

特点:生理——衰退状态

心理——自我认同弱化,思想言行趋于保守

角色转变——退出职业活动;祖父母;丧偶

17、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3.民族社会化、

4.法律社会化、

5.性别角色社会化

18.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差异

⑴初级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初级群体:无论是邻居、儿童游戏群体,还是朋友圈子都是在地缘、业缘或共同兴趣、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经过持续不断的交往自然而形成的。

社会组织:如工厂、商店、机关、学校等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

⑵初级群体成员对其活动的全面参与性;

初级群体活动:个人将自己的个性全面投入进去,可以表现出自己全面的个性、深厚的感情、喜怒哀乐的复杂情绪。其成员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而存在。

社会组织:很难考虑和照顾到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

⑶初级群体成员互动的自觉性;

初级群体: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个人的自觉性起着更大的作用。

社会组织:按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互动

⑷以人或以事为中心的关系;

初级群体:人际关系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关系

正式组织:人际关系是以事为中心的关系

⑸初级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正式的社会组织虽然也要满足其成员的需求,而在社会组织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与责任,对其成员需求的满足只限于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范围。

⑹初级群体的功能是综合性的

初级群体:比较全面地反映着人们的社会需求,因此每一种初级群体的功能往往是多方面的。如家庭,有生产、消费、文化娱乐、社会化等

社会组织:具有的社会功能则往往是单一的。如工厂和矿山承担生产的功能,商店承担商品流通的功能,学校承担教育的功能等。

19.态度的含义、心理成分及关系

态度的含义:⑴态度是一种的心理和神经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⑵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⑶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认知成分:它是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里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

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它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

行为倾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是作出行动前的思想倾向,并不等于外显行为。

20.偏见的含义、偏见与态度的区别

含义:偏见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不同于态度.

态度:认知成分、情感、行为倾向

偏见:刻板印象、团体属性上不是认识上、歧视

21.偏见克服的方法

①社会化②受教育水平③直接接触④自我检控

22.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理论:

人的价值体系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排成一个需求系统。其中最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它是一种随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最高层次的需求是高级的需求,它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

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3.社会分层含义与类型

含义:社会分层——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高低不同的等级排列类型: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24.社会分层

⑴中国历来是差异性很大的社会

⑵城乡差异巨大

⑶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

⑷身份等级社会与官民社会

⑸社会精英群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⑹社会分化对社会不稳定的巨大影响

⑺较好的社会流动机制

25.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

1、富豪裕阶层:聚居在城郊高级别墅区

2、富裕阶层:居住在城市中心的高级公寓

3、中产阶层上层:居住在市区或城市新区新商品住宅

4、中产阶层下层:聚居在市区普通商品住宅、原单位大院、房改房。

5、贫困阶层:聚居在旧城破旧住宅区、部分衰退工厂宿舍区

6、城市边缘阶层:租住于郊区房、自建棚户的城市边缘区。

26.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类型:1.根据流动方向分: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流动的原因分: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3.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起点分为一生流动和代际流动

3.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划分:①一生中流动(同代流动)②代际流动(异代流动)27. 环境心理学的含义、心理与环境的互动

含义:以人的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什么样

的环境,才是符合人的心愿的环境。

互动:⑴物理环境(刺激),心理环境(判断、评价),人的心理和反应

(2)物理环境可能成为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不等于物理环境

(3)环境认知、利用与优化

28. 环境认知的基本观点

1人对环境的认识是通过人的感受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来形成的。2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3.人家受外界刺激是自成有组织有意义的知觉,形成的心象组织的规律性

29..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2、接迈性原则。

3、相似原则。

4、连续性原则

5、完形倾向。

30. 城市空间情境的基本要素及营造

基本要素:1.空间本体形态及其实体构成

2.自然环境

3.使用者(包括个体及组织)

4.使用或活动方式

5.文化区位

营造:⑴组织良好的城市物质情境

⑵塑造良好的城市社会情境

①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②社会公德③风俗习惯、信仰与宗教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成就

⑤生活内容与方式

31 .社区的概念、要素

概念: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具有共同的文化和社区意识及认同感。

要素:①地域②人口③文化制度④生活方式⑤地缘感

32. 城市社区的特点、效率、服务

1.特点——①社区是一个实体②设区具有多重功能③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④是以聚落作为依托或物质载体⑤是发展变化的。

2.效率——是指一个社区在单位时间与空间内所担负的功能。1居住效率。2生态效率3运行效率4聚集效率.

3.服务——指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

33. 社会问题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其类型

城市社会问题的含义:是指城市中存在的扰乱社区正常生活秩序的越轨行为倾向,以及由于城市基本建设失衡而造成危及社区正常运作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a、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b、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c、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d、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类型:a.结构性社会问题b.跨时空性社会问题c.伴生性社会问题

d.失范性社会问题

e.过程性社会问题

34城市规划如何体现对城市老龄化问题,解决的宗旨

①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同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②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③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有所养问题④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⑤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道路⑥充分发挥老龄化人口的“余热”使之“老有所为”

35. 城市应处理的生态关系

⑴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利用与补偿、污染与治理

⑵产业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

⑶生产与生活、市区与郊区、局部与整体

⑷活动强度与环境容量

⑸眼前与长远、效益与风险、机会与失误

36.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形式、方法

参与形式:1.指专业人员,家庭成员社区组织,行政官员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而制定一系列措施的过程2指指定第三部分(各种民间组织,而不是公共与私人部门)中参与

方法:1.公众咨询2.讨论会3.听众会4.协议会5.问卷调查6.提交意见书

7.规划公示:媒体公开、现场公示、邻里通告等

37.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

1.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20世纪50年后,“第十小组”(Team10)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几乎与此同时,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概念,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人类聚居学认为人类居住环境由五个要素组成. 即:自然界、

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人类聚居学就是从这五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中研究人类居住环境。这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20世纪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运动。这一运动的主旨就是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因此在这一阶段,城市规划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城市规划已更多地具有咨询和协商(Consultation Negotiation )的特征。与多元论思想相配合,城市规划所寻求的是在各类群体中进行沟通、对话,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空间层面上寻求解释,或将这些内容转化为不同的空间形态,然后通过协商和谈判建构起一个协同的纲领。

2.城市社会隔离。社会学认为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城市就是在各类人群不断进行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原因。

3.城市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将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到一起,使它们一体化。城市社会整和机制一般包括:制度性整合﹙制度化﹚功能性整合﹙专业化﹚认同性整合﹙社会化﹚

4.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更为强调的是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一般来说,城市更新具有以下特征: ⑴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⑵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⑶城市更新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

5、规划的公众参与。《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38. 社会指标的含义、功能、类型

含义:社会指标是指反映社会现象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项目。功能:1.反映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2.监测的功能﹙对社会状态、社会目标测定﹚

3.比较功能

4.评价功能

5.预测功能

6.计划功能

类型:1.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2.观察性指标﹙信息性指标﹚与计划性指标﹙预测性指标)3.投入性指标、生产性指标、产出性指标4.肯定性指标、否定性指标、中性指标5.客观性指标与主观性指标6.经济性指标与非经济性指标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 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 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 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 2、城市的基本特性 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 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 3、我国城市的界定 (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城镇

又包括“城区”和“镇区”; (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 (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 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 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 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 (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 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 1、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 2、古希腊城邦 建起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城市 特点:①居民分散于各城邦国家;②城市人口规模200-20000人;③许多城市联盟出现;④四周是海,所以一般不建城墙;⑤阶级和阶层、公民与非公民(妇女、儿童、外来人、奴隶) 3、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1)城市多:2世纪开始城市遍布整个欧洲 (2)人口规模大:到3世纪城市人口规模达100万 (3)城市等级设计:以罗马为中心 (4)建立道路系统:320条道路网络,总长达8万公里,为罗马征服和统治和为基督教传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 考试说明: 考试题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 考试形式:机考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 1 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 B C D E A.贸易 B.军事 C.法律 D.社交 E.政治 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 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 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 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 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 1 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 起来的 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 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 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 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 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 1 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 A B C D E A.封面信 B.指导语 C.问题 D.答案 E.编码

1 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 A B D E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问询法 E.跟踪法 2 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A B C D A.地租昂贵 B.人口稠密 C.交通拥堵 D.环境恶劣 E.就业难 2 7、边缘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 A B C D A.建筑低层 B.低密度 C.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结构 D.人口的多样化、隔离化 E.行政上有主体、空间上有界限 2 8、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B C D E A.人口增长过快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B.城市人口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C.城市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D.城市人口流动加速 E.城乡就业矛盾突出 4 9、农村社区主要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B C D E A.传统主义 B.仪式主义 C.持续教育 D.单一的标准化和可预期性的社会角色 E.民俗和民德是行为依据 4 10、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包括: A B C D A.礼治秩序

社会学概论最新自考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过关宝典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2e19358193.html,)*电大考试*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的产生地是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①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孔德的学说:A、科学的分类。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B、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C、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 ②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①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②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③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其著作《资本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鸿篇巨著。 5、科层制(官僚制)包括三种类型①传统型权威②个人魅力型权威③法理型权威 6、最早把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 7、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8、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 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 学科。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 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 响。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 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 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 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 学研究的先河。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后 期的主帅布鲁斯。 9、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①社会学 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②社会学研究领 域的多样化③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 元化④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 很大进展。 10、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 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苏俄社会学:米海洛夫斯基创立了主观社 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他们的主观社 会学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普列汉诺夫和布 哈林是当时苏联社会学的主要人物。 11、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有110 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曲折的发展时期。 1979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 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 12、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分为①传 入时期:谭嗣同、严复、章太炎②成长时 期:余天休、陈达③建设时期:许仕廉、 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孝通、毛泽 东④恢复重建时期:费孝通、田汝康、雷 洁琼、王康。 13、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 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 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4、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此进行了开 拓性工作的有:许仕廉、孙文本、吴文藻。 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 潘光旦的“位育”理论、费孝通的“差序 格局”理论等已经成为具有影响的研究中 国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 15、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社会 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实现 这一目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应当体 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 次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 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三立足中国社 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 观相结合,理论经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 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四采取积极的态 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中国过去社会学 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 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 社会学学派。第五,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 力为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16、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进 程,“社会学美国化”是个先例。巴西、 印度等世界各国社会学工作者都不约而同 地倡导、推行社会学本土化,建立符合本 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学。17、在中国,社会 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一致的,起 步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后期得 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的推行。 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 工程。 18、马克思在创立社会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远远 超过了孔德,使之成为以后社会学发展过 程中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②马克思将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 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其著作《资本论》是 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 鸿篇巨著。③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但有其 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实践内容。。 19、为什么说美国社会学是社会学本土化 的典型?答: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 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 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 术过程。虽然社会学产生于欧洲,但是当 其传入美国后,美国早期的社会学者,很 快就将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将关注的焦点 放在认识、评价和解决城市中的贫困、恶 劣居住条件、移民生活、种族关系、行为 放纵等社会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 学理论和方法,产生了许多社会学理论流 派,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学,因此说,美国 的社会学本土化是一个典型。 20、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思想和 实践是什么?答:主要思想:(1)许仕廉, 反对在社会学教学中对外国教材的抄袭, 明确提出建设“本国社会学”的概念和办 法。(2)孙本文,主张采用欧美社会学的 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和制度, 并依据全国社会实际情况,综合而且系统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Urban Community Planning )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8 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教学内容 绪论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 4 学时) 第一节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由来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节社会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二、社会运行 三、社会变迁 四、社会发展计划 第三节城市社会问题 一、老龄化问题 二、就业问题 三、贫困问题 第四节城市社会学 一、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基础 二、城市社会学的应用领域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3 学 时)第一节城市 一、城 二、市 三、城市 第二节城市案例 一、外国城市

二、中国城市第三节案例 分析第二章城市化( 5 学 时)第一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案例 一、英国城市化进程 二、法国城市化进程 三、美国城市化进程 四、日本城市化进程 五、中国城市化进程第三节案例分析 一、城市化特征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三、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状况 四、推进城市化的机制第三章城市规划( 5 学时)第一节城 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性质和特点 二、城市规划的任务 三、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第二节城市规划案例 一、巴黎城市规划 二、纽约城市规划 三、伦敦城市规划 四、上海城市规划第三节案例分析 一、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第四章 城市建筑( 5 学时)第一节城 市建筑 一、同心圆模式 二、扇形模式 三、多中心模式 第二节城市建筑 案例 一、罗马城市建筑 二、巴格达城市建筑 三、柏林城市建筑 四、德里城市建筑 五、大连城市建筑 六、济南城市建筑第三节案例分析

社会学复习

1、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填空题) 2、简述文化的特征。(简答题) 第一,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第二,文化具有共享性。 第三,文化具有象征性。 第四,文化具有包括性。 第五,文化具有整体性。 第六,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非物质文化包括哪些内容?(简答题或多选题)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4、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名词解释) 5、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名词解释) 6、警察属于职业亚文化;戏剧属于非物质文化。(填空题) 7、非评比性文化有哪些?(简答题) 非评比性文化也可以称作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属于这类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玩笑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礼仪、禁忌、姿态、发式等等。 8、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只是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名词解释)9、社会化的主体包括哪些方面?(简答题) 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10、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 (简答题)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 (论述题)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①在早期社会化阶段,个人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能力,其次是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②社会化的第二项重要内容就是道德社会化,也就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指导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③社会化就是要使个人能与他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社会。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能否将戏顺利演下去,就取决于每个人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1、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形成了所谓的角色集。(填空题) 12、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有警察、法官、各级党政干部、党员、团员等等。(填空题或多选题) 13、功利性角色是如商人、企业家、经理等各种从事生产性、经营性活动,以营利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填空题或多选题) 14、各级党政干部、法官、警察、学者、教授、艺术家等属于表现型角色。(填空题或多选题) 15、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填空题) 16、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填空题) 17、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是工具关系。(填空题) 18、社会互动的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填空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个人、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社会学概念,机械团结、社会学 个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社会身份: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诞生之初以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为主,后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中的团体行为。 2.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四种关系网络的概念、群体社会成员互动 个人社会化的内涵: 个人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个人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转化;个人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四种关系网络: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 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而 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 活动。对于个人最重要的是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 关系。社会互动的涵义包含以 下几个内容。 一、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 个人以上的人之间。 二、人与人之间发生依赖关 系。在公交车上的人没有互 动,但当发生交流时才有互 动。 三、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四、互动可以通过媒介传播。 五、社会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 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场 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互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邻里的概念、特殊性、社会 功能 (1)邻里:驻地毗连的人们 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 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 构成相对独立地小群体,即形 成邻里。 (2)邻里的特殊性:地缘性, 情感性,非正式性 (3)邻里的社会功能:相互 支持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 社会控制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4.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特 点、效率、社区研究的三个阶 段 (1)社区:是指在同一个地 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群 体。 (2)构成要素:①地域要素 ②人口要素③文化制度和生 活方式④结构要素⑤社会心 理要素 (3)特点: ①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② 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 达。 ③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性 大。④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 神文化生活丰富。 ⑤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文化 变迁速度快。 (4)效率: ①居住效率:社区内建成区的 单位面积上居住人口数量的 多少。 ②生态效率:居民在活动中利 用生态的情况。 ③运行效率:社区内承载和处 理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等 各种社区流的能力及单位时 间内社区流的流动量。④积累 效率 (5)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1915年以前以常规向 善论为主题,集中研究贫民的 生活状况和社会问题。 阶段二:1915-1929研究重点 为描述和分析社区生活。 阶段三:1929-1940研究重点 为以理论为主的科学分析。 5.现代社区研究的三个方向、 社区的静态系统构成 (1)现代社区研究的方向: 方向一:针对社区结构和社区 动态的本质内容研究。 方向二:把社区作为自变量或 因变量研究相关影响。 方向三:选择社区生活的某些 侧面进行研究。 (2)社区的静态系统构成: ①社区人口:人口数量、迁移、 人口构成(性别、年龄、职业、 婚姻、文化构成) ②.社区组织: A组织分类:经济组织、政治 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 织; B社区组织的体系:垂直式、 水平式 C社区的组织管理:家长制、 科层制、系统管理模式 6.社区组织的分类、组织、管 理模式 (1)社区组织的分类:根据 构成要素特性和成员关系的 不同,可以将社区组织划分为 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根据组织 功能的不同,将社区组织分为 四类:①经济组织②政治组织 ③整合组织④模式维持组织; 从组织的利益分配类型出发, 分为互利组织、工商组织、服 务组织和公益组织;按照权威 类型,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 组织和规范组织;我国常见的 组织分类一般为经济组织、政 治组织、教科文组织、宗教组 织、群众组织。 (2)社区组织的组织:经济 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 模式维持组织 (3)社区组织的管理模式: 家长制管理模式、科层制管理 模式、系统管理模式。 7.社区文化的定义、构成、变 迁 (1)社区文化的定义: ①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认为: 社区文化可以说是某一社区 内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 境——物质的、象征的、社会 的和精神的——的总成绩; ②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 斯基认为:从功能的角度考 察,社区文化应包括经济、教 育、政治、法律与秩序、知识、 巫术、艺术及娱乐八方面; ③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则认 为:社区文化存在于语言文 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 值体系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 惯例、规划和特定方式当中。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2分*20 多选题2分*5 名词解释3分*4 简答题5分*4 论述题9分*2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城市生态系统以帕克、伯吉斯和麦肯齐为代表人物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城市社会学的先河 2.城市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上升;涂尔干开创了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 3.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的过程 4.城市生活方式研究重点:城市生活方式的起源、形成与变迁、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与辐射 5.城市社会关系是指在城市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的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1.城市发展研究对城市发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对城市发展史的研究;二是对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 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共同研究领域 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 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基本范畴,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居民、城市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城市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方面的研究。 5.城市化研究:城市化是当前世界的一种普通趋势和潮流; 6.城市文化研究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标志; 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人口问题、住宅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犯罪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性别问题等等。 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 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代表人物主要有滕尼斯、涂尔干、西美尔、韦伯等 1)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了代表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法国社会学家涂 尔干1893年《社会分工论》,分别以“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来描述农村和城市的特征;西美尔着重研究城市的社会心理,从分析城市生活入手揭示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以及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研究了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史,《论城市》,提出“完全的城市社区”的定义,主张全面具体的研究城市。(滕尼斯、涂尔干、韦伯:社会结构;西美尔:社会心理) 2)城市社会学创立: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罗伯特·帕克:第一次指出可以把城市看做“一种有机体”和“一种心理物理过程”,提出借鉴人类学方法研究当代城市生活,帕克阐明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指导纲领,即通过对城市具体组织、各种职业和城市文化来研究城市生活。 伯吉斯: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的“同心圆”假说,并启发后来的研究; 麦肯齐:在帕克创立的人类生态学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城市社会变迁的各种过程,提出“生态过程论”; 沃斯:分析总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研究了社会学家积累的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建构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芝加哥学派吧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

城市社会学复习题课后练习题

3.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P22)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统计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对比研究与定位研究结合 数理模型分析 新技术应用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 4.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P17) 工业城市与传统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 城市发展具有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城市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畸形 5.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P42 (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 6、如何理解列斐伏尔所谓“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的观点? 列斐伏尔是城市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空间的生产》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产物,他将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2分) 列斐伏尔断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他总蕴含着某种意义”。(其一,物理的自然空间正在消失,自然只被视为质料,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生产力已经用它来塑造各自特定的空间;其二,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其三,理论复制了空间生产的过程;其四,如果空间是被生产的,如果有一个生产过程,我们就涉及到“历史”。 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关乎空间与国家的关系。他确信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国家政治权利主导一切。(1分)他还用“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一对概念说明空间问题上资本、国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并认为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冲突是社会的基本矛盾。(1分)关于空间与行为的关系,列斐伏尔相信这是一个双重过程:空间塑造与影响行为,空间又是行为 建构的结果,因为人们会改变空间以适应他们自己的需要。 7、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

社会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题

2010秋季社会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 A.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C)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C)的标准。 A•结构特征B•互动关系C.归属感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D)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 A.偶合人群 B.常规人群 C.表意人群 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B)的代表人物。 A.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12.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3.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 A.费孝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14.(C)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 B.公司 C.邻里 D.教会 15.提出中层理论的是社会学家(B)。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16.“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社会学复习考点

社会学复习考点 名词解释 1.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的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2.理念型: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3.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4.科学:是为发展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体系而系统的运用一系列方法,包括经验调查、数据分析、理论思维以及对各种论点的逻辑分析。 5.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 实地调查。参与观察或访谈。 6.非言语沟通:借助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行为举止等来进行的信息和意义的交换。“脸面”、姿势与情感 7.三角测量法:在研究中运用多种方法,使用每一种方法去补充和检验其他的方法。 8.蓄意破坏伦:描述这种情形,居于臣属地位的人打破了被具有权势的人所珍视的日常互动的默认原则。 9.反应性惊呼:在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中,某些发音不是交谈,而是含糊不清的惊呼组成的。那么这种惊呼不是一种反射性反应,而是喊给在场的别人听的,事实上人们独处的时候不会发出这种惊呼。本质上,是对社会生活细节的控制性管理的一部分。 10.先赋地位:基于种族、生理性别、或年龄等生物属性而指定给你的。 11.获致地位: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 12.主导地位:在任何社会里,都有一些地位比其他一切地位更重要,通常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总体位置。基于社会性别和种族。 13.无焦点的互动:指的是一旦在场的个体们表现出彼此的相互察觉,无焦点的互动就发生了。当人们和他人在一起时,即使并没有直接说话,他们也会通过体态,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进行非言语沟通。 14.有焦点的互动:一旦个体直接关注别人的言行,有焦点的互动就发生了。 15.社会化中介: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化过程在其中发生的那些群体或社会背景。 16.家庭:直接由亲属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群人,其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 17. 亲属制度: 个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或是通过婚姻形成,或是通过连接血亲的血统关系而确立。 18. 核心家庭:两个成年人与他们亲生或领养的孩子一起住在一个家户里。 19. 扩大家庭:当住在一个家户里的不止是一对已婚夫妇及其子女,而且还有近亲,或是彼此之间有一种紧密而又持续的关系时,便称之为扩大家庭。(扩大家庭可能包括祖父母、兄弟及其妻子、姐妹及其丈夫、姑姨和甥侄) 20.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21.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A ) A.孔德 B.斯宾塞 C.韦伯 D.马克思 2.一般认为,社区概念由(A )提出。 A.德国滕尼斯 B.美国帕克 C.美国林德 D.法国迪尔凯姆 3. 由一对夫妇未婚子女生活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B.主干家 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4.人们有意识地建立起来旨在达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称为(A )。 A.社会组织 B.社会群体 C.社会行动 D.社会制度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的意 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C ) A.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6、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D ) A.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7、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成 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A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 D.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B ) A 生产关系 B、婚姻关系 C、亲子关系 D、抚养与赡养关系 9.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代表是(B )。 A.韦伯、斯宾塞、齐美尔 B.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C.狄尔泰、韦伯、库利 D.孔德、斯宾塞、韦伯 10.反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D )。 A.迪尔凯姆、斯宾塞 B.迪尔凯姆、孔德 C.韦伯、孔德 D.韦伯 11.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C )的社会化。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1.在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什么样城邦体现着崇高精神生活和市民民主政治 古希腊 2.城市化是什么的产物 工业化 3.城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适宜的生态条件,复杂的社会结构(基本的劳动 分工和权力等级)和什么的结合。 粮食过剩与交换 4.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一定类 型的社区活动、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和什么 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 5.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成因有哪些? A.社会结构的变迁 B.经济体制的不合理 C.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活跃 6.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主要有:城市文化的有效供给不足、城市社会成员缺乏参与、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和什么 ? 缺乏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的建设管理机制 7.我国城市管理特征有哪些 系统特征、依法特征、动态或适应 8.城市文化融合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什么三个过程 文化适应 9.戴维?哈威认为资本的运动过程有哪些 第四循环“投资改善环境” 10.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城市人口膨胀、城市气候特殊化、城市供水紧张和什么 城市热岛现象普遍 11.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 被动性、不稳定性、不充分性、挪后性

12.传统人文区位学派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的利用情况,代表理论有哪些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 13.简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加速城市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解决城市社会问题;进行城市规划与管理 14.国内外关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机制的争论主要是围绕什么? 技术理性、政治权力 15.地域分化主要有哪几大区 中心事务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居住区 16.城市化的内驱动力包括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17.试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 发展生产经济师生态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 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 解决城市问题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长久之论 培育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18.城市文化内含四个层次 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生活或行为层、心理观念文化层 19.论述中国转型期间社会组织的特点。 城市社会分层的层次非常丰富 社会阶层的结构发展失衡失序 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紧张 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越来越活跃 20.城市社会问题的特点 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 21.家庭结构 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22.古希腊城邦 以古希腊为中心建立的独立的主权国家,规模小,实行的是直接的民主制度,是各城邦所体现出来的同意的制度和文明。 23.城市病 由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城市各种要素之间关系严重失调的现象,而且被大多数人公认为消极的必须进行解决的问题。 24.逆城市化 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生的人口反向流动向郊区迁移。 25.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 26.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的划分三种类型:a、垂

城市社会学课后复习题

一、绪论 1、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1)定义1: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孙明洁) (2)定义2:城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城市社会整体出发,以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唐忠新) 2、城市社会学有哪些传统的研究领域? 城市社会学有自成体系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以及系统的方法。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系统构成和发展过程来组织其内容体系。 这意味着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从横的方向看是系统的,需要探讨城市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从纵的方向看是动态的,需要研究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从系统的角度看,城市社会结构包括区位结构、生态结构、社会(人口、经济、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 从动态角度看,应研究城市起源与演变、城市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3、梳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 (1)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①人类生态学派,包括古典人类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重点是城市中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城市生态的变化,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②社区学派,包括城市性理论、社区权力研究、城市社会网研究,研究重点在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③结构-功能学派,包括体系论、互动论、冲突论,研究重点重点是社会的要素、城市结构、子系统功能和整体功能。 (2)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产生):①法国-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消费社会学);②美国-哈维-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③英国-帕尔-韦伯学派,包括住房阶级理论、城市经理人理论。特点是猛烈抨击人文生态学,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替而自动达致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展开一场政府的城市政策究竟服务于谁的利益的争论。研究兴趣是资本主义的作用、国际经济秩序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财富的积累与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 (3)全球城市研究,包括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重点研究城市中人

城乡社会学

城乡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 一、什么是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的生态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城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规划以及城市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 二、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社会学最初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城市社会学的兴起、工业化革命 城市社会学在欧洲 滕尼斯在这本书中把人类社会区分为以小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对大城市为特征的“法理社会”,还将礼俗社会视为富有生机的整体,认为法理社会只不过是机械的集合体。他的这一理论对孕育中的城市社会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埃米尔·杜尔凯姆 (1)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 (2)其开创性的教学和出版物包括:《社会劳动分工》、《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3)观点:主张以“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来描述城市与乡村的特征。 乔治•齐美尔 个人应学会使自己适应城市。——乔治•齐美尔《城市与精神生活》 马克斯·韦伯(Max W eber ) 1、提出“完全城市社区”的定义,城市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功能。 2、主张全面地、具体地研究城市, 城市社会学的正式形成 城市社会学正式创建于 20世纪 20年代。真正用社会学视角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的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学者。 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社会理论的建树 帕克: 1、城市是一个人口和机构的有序系统。 2、借鉴人类学的方法走出去对当代城市生活进行更深入、更公正的实地调查。 伯吉斯:在古典城市区位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城市内部结构的同心圆假设。 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社会理论的建树 沃思: 1、将欧洲的传统理论与芝加哥学派的观察研究整合在一起,第一次把先前城市社会学家的观点综合成为一个比较严密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2、提出城市性状态有三种主要因素: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异质性。

城市社会学复习大纲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城市是城市社会学最基本的概念。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2、城市群 城市群是在特定区域内集聚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3、里坊制 所谓“里”,即无论内城外城的居住区都按照一平方里的面积划分为一个整齐的居住单元,每个里都只有一条通道与外部连接,设一处里门,专人把守,平民住宅的门只能开向这个通道,只有达到一定阶层的人家才允许门开向大街(类似“甲”、“由”字)。 4、城市公共空间 (1)城市空间角度: 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城市的外部空间,即室外的、位于建筑之间的空间,同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是承

载城市公共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 (2)功能活动角度: 从功能与内涵角度来划分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公共生活职能和内容的场所就是公共空间,它既可能是室外的(如公园),也可能是室内的(如茶馆)。 5、门禁社区 弗兰纳根对美国郊区的“门禁社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它是居住联合体的一种类型,它在通往社区的道路上设置大门;限制进入口数量;社区四周建起围墙和篱笆;雇佣私有的保安,使用摄像头和红外线探测器等。 6、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普及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7、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要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社区。虚拟社区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社区的业主、居住社区的开发商、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以及网站管理者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