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地理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地理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

情绪色彩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学习方法。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

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等。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课堂

上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熟练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而地理

教学情境创设将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来创设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搜集与教材相关的生活常识,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

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对生产生

活的指导意义,利用这些生活常识作为案例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生活”时,按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

苏北地区的水果有哪些?2.我们这里房屋的结构样式怎样?3.我们的服装一年四季有怎样的

变化?4.我们一年四季的饮食有怎样的不同?5.我们这里的农业生产要不要考虑气温的变化?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指定一个问题讨论。因为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于是,大家

踊跃发言,都能说上一些共同点,最后达成这样的共识:我们这里的水果主要是苹果、梨、

桃子、葡萄等,但香蕉、菠萝、荔枝产地不在苏北地区,因为这些水果需要高温;我们的房

屋墙体高大,屋顶多为倾斜的,因为夏季气温很高且雨水较多;我们的衣服一年四季变化很大,冬天气温低,我们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夏天气温高只穿短袖衫等。学生在作答的过程

中感到平时生活中充满着地理问题的种种奥妙,使他们倍感亲切,内心感到地理原来离自己

这么近,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与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

自信心。

二、通过故事来创设情境

讲故事也是创设情境教学的一种方法,故事的选择要与教材讲析的内容相关,从故事中引导

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

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我国的一

个历史典故,其中蕴含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时就可以由此来创设情境:赤

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赤壁古战场在我国

东部季风区,时值隆冬季节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而曹军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

攻反而会烧了自家。由此引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属性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理解掌

握便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故事情境设计,使学生明白本节知识的重要性,充分唤起学生对本

节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问题探究来创设情境

教师要运用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怀着好奇心理去探讨,去了解。例如在学习我国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这一特点时,有这样的问题设计: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处在大体

相同的纬度位置上,阿拉伯半岛上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气

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这两地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探索,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最后

一致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的同时又受东南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正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由

此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应是海陆位置,进一步体现我国季风气候的优越性。

四、通过教具模型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

直观性一直是地理教学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学地理教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宏观性和复杂性,要求地理教学实现图像化、立体化、系列化等目标。中学地理直观教具包括各种地图、图表、图片、实物、模型及各种电子仪器设备等。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就可以借助模型进行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刻直观的体会到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抽象的地理原理或现象。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了过去课堂单一沉闷的气氛,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情境设计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资源情况来确定适当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愉快的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7篇

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的,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__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7篇) 地理教学教案篇一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理的教案篇二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记住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名称。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地理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地理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 情绪色彩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学习方法。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 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等。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课堂 上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熟练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而地理 教学情境创设将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通过生活、生产实例来创设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搜集与教材相关的生活常识,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 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对生产生 活的指导意义,利用这些生活常识作为案例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生活”时,按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 苏北地区的水果有哪些?2.我们这里房屋的结构样式怎样?3.我们的服装一年四季有怎样的 变化?4.我们一年四季的饮食有怎样的不同?5.我们这里的农业生产要不要考虑气温的变化?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指定一个问题讨论。因为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于是,大家 踊跃发言,都能说上一些共同点,最后达成这样的共识:我们这里的水果主要是苹果、梨、 桃子、葡萄等,但香蕉、菠萝、荔枝产地不在苏北地区,因为这些水果需要高温;我们的房 屋墙体高大,屋顶多为倾斜的,因为夏季气温很高且雨水较多;我们的衣服一年四季变化很大,冬天气温低,我们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夏天气温高只穿短袖衫等。学生在作答的过程 中感到平时生活中充满着地理问题的种种奥妙,使他们倍感亲切,内心感到地理原来离自己 这么近,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与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 自信心。 二、通过故事来创设情境 讲故事也是创设情境教学的一种方法,故事的选择要与教材讲析的内容相关,从故事中引导 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 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我国的一 个历史典故,其中蕴含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时就可以由此来创设情境:赤 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赤壁古战场在我国 东部季风区,时值隆冬季节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而曹军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 攻反而会烧了自家。由此引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属性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理解掌 握便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故事情境设计,使学生明白本节知识的重要性,充分唤起学生对本 节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问题探究来创设情境 教师要运用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怀着好奇心理去探讨,去了解。例如在学习我国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这一特点时,有这样的问题设计: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处在大体 相同的纬度位置上,阿拉伯半岛上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气 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这两地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探索,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最后 一致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的同时又受东南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正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由 此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应是海陆位置,进一步体现我国季风气候的优越性。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5篇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5篇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习,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农村的生源基础相对较薄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 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 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 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 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 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 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 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 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篇1)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初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题式情境教学在教育领域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以学生为中心, 以情境为载体,创造出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将以初中地理学科为例,分析如何设计一节成功的主题式情境 教学。 一、探究教学内容 在设计主题式情境教学之前,首先要确认融入教学的内容。对于初中地理学科而言, 教学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区域的自然及人文特征、资源利用 和环境保护等等。因此,在设计主题式情境教学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知识水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概念和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对其进行探究。 例如,选择一个主题:“环保行动需要你我共同关注”,并围绕该主题让学生从多角 度了解环境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包括区域污染及其影响、环保科技及其应 用以及大型环保行动等方面进行教学。 二、创建情境氛围 主题式情境教学需要创造相应的情境氛围,可以借助PPT或教学视频等形成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感受,激发探究欲 望。 在“环保行动需要你我共同关注”的主题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于虚拟城市的场景,展示城市污染问题的现实状况。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关于环境污染和其 给城市带来的影响的真实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 何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安排探究任务和形式 主题式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探究任务的设计,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探究方向,进行探究。探究的任务可以简单或复杂,可以设计成课余时 间继续完成。教学中,可以多角度考虑文献阅读、场地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和PBL等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环保行动需要你我共同关注”的主题环节中,我们可以安排小组活动,要求学生 团取一些能够保护环境的清洁行动,在真实的社区环境中进行落地实践,将所学知识付诸 实践并感受到行动的成果。 四、分析评价和反思

基于“一境到底”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为例

基于“一境到底”主题式情境教学模式 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人教版“河流 地貌的发育”一节为例 摘要:“一境到底”教学模式以一条主情境贯穿整节课,教师通过创设不同 的子情境和梯度性的问题,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线,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 现知识的整体建构。本文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同时结合地理记录片《再 说长江》等片段创设“一境到底”式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 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一境到底;地理纪录片;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基于“一境到底”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材料选择 本课内容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第三 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节课的内 容要求为:运用视频,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解 释外力(河流)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1] 本课程内容多且复杂,因此选择“一镜到底”作为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相比其他 情境教学方法,“一境到底”的教学策略教学线索清晰、学生兴趣度高、课堂教 学高效。[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不同河段的图像,识别不同河段的地貌,描述其 特点(区域认知);结合地理要素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规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分析河流地 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3]。针对该教学目标选择纪录片《再说长江》作为情境素材,帮助学生串联教学内容,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二)“一境到底”的教学设计(90min)

教学活动:(导入)老师播放记录片《再说长江》主题曲—长江之歌。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形式导⼊课程,⼊来吸引学⼊的学习兴趣,⼊便学习;⼊来加深学⼊对⼊江的认识,达到敬畏⼊命的效果。 情境一:河流侵蚀地貌(25min) (一)上游峡谷 材料1:纪录片《再说长江之一江东去》中这样描述虎跳峡:这里是长江水流速度最快的地方,30米左右的宽度,16公里的长度,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金沙江纵身跳下了213米,从江面到两岸的山顶之间,3900多米的高差也形成了世界上最深峡谷之一的虎跳峡。 设问①阅读材料,进行思考。虎跳峡发育在长江的什么位置?进一步分析峡谷地貌的成因。 设计意图:结合纪录片中对虎跳峡的描述,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河流向下和向源头侵蚀的作用。 (二)中游曲流 材料2:纪录⼊《再说⼊江之江流⼊海》中对荆江的描述:从枝江到城陵矶的直线距离是⼊百⼊⼊多公⼊,荆江却流连四顾,以⼊⼊⼊⼊个连续的弯道形成了⼊江上著名的九曲⼊⼊弯。在地势平坦的地⼊河流会呈现出弯曲流淌的⼊然形态,于是就弯弯曲曲地流淌开来了。 材料3:根据《再说⼊江》中的资料,荆江河段北⼊是江汉平原,南⼊是洞庭湖。 设问②:进⼊⼊江中游的荆江为什么会呈现出“九曲⼊⼊弯”的形态? 设问③:荆江河段南北两面出现不同地貌形态的原因;以后又会如何演变? 设计意图:通过对荆江河段的描述,直观地呈现出河流在中游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变小后,河谷发育中期出现的地貌形态。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0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0篇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0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

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

地理教案(9篇)

地理教案(9篇) 初中地理教案篇一 【过渡】图片中展现多种自然灾难,有一些是自然现象。那么,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自然灾难和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我们课本例举了哪些自然灾难?台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常常受到的一种自然灾难,为什么我们称它为一种自然灾难?下面,就教师提的这些问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阅读课本】P54 【板书]】第四节,自然灾难 【提问】什么是自然灾难? 【学生答复】自然环境常常发生特别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特别变化叫做自然灾难。 【多媒体】那么像图片中的太平洋海底发生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难吗?假如不是,如何来解释? 【学生答复】不是(或是) 【引导过渡】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灾难,首先它必需是发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次,它必需是对我们人类造成损失或者资源破坏的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才可称之为灾难。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喷发并未对人类造成伤亡或损失,因此它不属于自然灾难。

【提问】假如是化工厂因使用操作不当引发爆炸属于自然灾难吗? 【学生答复】不是,由于它是人为缘由造成的,因此不属于自然灾难。 【活动】完成P55熟悉身边的自然灾难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并清晰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灾难,那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自然灾难发生?或者你见过哪些自然灾难?它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学生答复】地震、台风、洪涝等 【教师】同学们答复的各种自然灾难,这说明,在我国自然灾难的种类许多,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难分为气象灾难和地质灾难,还有如海洋灾难(海啸等),但课本里不作描述。我们福建地区常常患病台风的侵袭,台风是属于气象灾难还是地质灾难? 【学生答复】气象灾难 【提问】我国的气象灾难包括哪些? 【阅读答复】气象灾难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多媒体】展现各种气象灾难的图片,学生欣赏并答复是哪些气象灾难。 【承接】通过观看各种气象灾难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每一种气象灾难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些气象灾难是不是遍布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是不是如我们沿海地区都受到台风攻击呢?请同学们依据课本P54,结合P56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难的分布

“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主题情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主题情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主题情境是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学情、教材等进行分析,从而创设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相吻合,且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其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程讲解。“双减”背景下,鼓励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堂主题情境活动中自主探索。但由于部分教师主题情境活动开展经验较少,对主题情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误区,导致教学情境单一、主题情境与学科关联性差等问题出现,这不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也不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基于此,广大教师有必要结合“双减”新要求,对初中地理课堂主题情境活动的设计进行深入思考。 一、主题情境的构建原则 (一)学科性 主题情境活动设计要对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进行思考,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进行教学设计。在主题情境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站在地理发展的角度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新颖性 “双减”背景下,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 提升,主题情境活动设计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影等艺术形式或游戏、辩论等互动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三)主体性 初中地理主题情境活动设计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个性化发展需求确定主题并开展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所了解,并据此进行主题情境教学设计,从而提升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四)实效性

“双减”背景下,主题情境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能调动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如此,才能让学生更专注于学习。也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够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认知共鸣。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主题情境活动的设计 (一)制定目标 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较为陌生,很多学生对地理课程内容十分好奇,而如何保持地理学科的新鲜感,让学生熟悉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为此,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目标,创设主题情境。例如,初中地理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初中地理应该学习什么?”“初中地理应该怎样学?”等发散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 解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借助视频动画向学生展示不同区域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等,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地理世界。(二)确定主题 一般来说,主题的确定包含内容、形式、结构三方面。就主题内容而言,通常是初中地理的主要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案及“双减”政策的发展要求,初中地理教学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获取更多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对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地理问题的思考。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其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很难将生活场景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生活化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题形式即情境展现的主要方式,初中地理教学可通过小组合作或视频教学等方式创设情境,一方面要确保主题形式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教学内容与主题形式能够实现互相融合。主题结构是初中地理主题情境活动的主要过程,即课堂教学顺序,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或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设计。主题

课题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Word版

课题内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案例一: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太原五中高中地理组郭勇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观点,举例说明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③说出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④知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⑤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④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⑤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③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难点:①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②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教学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节从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入手,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活动等三方面作了深入的解释;外力作用的影响分别从外力作用的表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三方面阐述。为此,学习中结合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设计了相关教学情景,通过活动案例,和学生一起探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进而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师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1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气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三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根据气压梯度力,让学生画出任一点的风向。并让学生明确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地理清知识点。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气压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想提早编写好教学教案。那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地理教学设计案例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势特点、河流特点、气候特点。 2.通过浏览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散布特点和蔼候特点。 难点:山河散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进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穷,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摸索,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势图,引导学生视察,点拨识图技能。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点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势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视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势、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干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散布的地表形状。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顺降水散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熏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多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多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5篇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你可能需要编制教学设计,这是一个规划解决学习成绩问题的过程。下面给大家带来优秀的地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1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欧的范围和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和首都,并知道这一地区重要的地理和环境特征。 2.学会用地图和统计图说明欧盟在本地区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经济联盟的优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西欧联合开发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04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05年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地图,分析西欧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地理教学设计15篇

地理教学设计15篇 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

地理教学设计(15篇)

地理教学设计(15篇) 地理教学设计1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__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年任八年级6个班的地理教学,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

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