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探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乌托邦小说;女性主义

一、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发展过程

乌托邦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想象中的理想王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相反的生活状态。它们是对立存在的,于是创造出女性乌托邦小说,给予女性追求平等意识的肯定。从16世纪托马斯•莫尔创作《乌托邦》开始,到18世纪,萨拉•鲁滨逊•司各特创作了《千年神殿》。18世纪,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男性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与之相比,女性在社会上呈现出没有价值的形象,女性地位不断降低。《千年神殿》为女性建立了一个井然有序、没有压迫的女性社会。让对生活绝望的女性可以到这里抚平伤痛。这也暗示了女性在被社会不公平对待后的心理状况。女性可以在一个没有男性的社会上生活,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到了19世纪,女性主义处于激进阶段,因为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走向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一些女性作家开始创作女性乌托邦小说。例如《米佐拉:一个预言》,小说描写了一个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男性的社会,不用靠男性来繁衍下一代。这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思想解放与独立意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女性乌托邦小说主要代表作是《她乡》。三个美国男性到了一个只有女性,且没有国家、种族、职业差异的她乡。这与美国的社会形态全然不同,三个男性与她乡的三个女性结婚生子,以养育后代的科学成就为价值标准。女性乌托邦小说里,没有男性的社会是女性宣扬女权的一种方式。但到了女性乌托邦小说发展的后期,女权主义不那么激进,因为20世纪初爆发了世界大战,一些军工厂开始招聘女性进厂工作,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1928年,妇女拥有了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2]。女性乌托邦小说中的女性,也是积极构建两性共存的社会改革者。女性乌托邦小说从一开始的完全批判男权,到两性共存。这是女性主义取得成就和女性对社会发展思考的结果。这一时期,女性乌托邦小说大多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之地,和现实中的社会不一样。女性在不断地寻找现实社会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一方面突出对现实世界改变的困难,另一方面是积极开辟新的社会秩序的精神。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野心改变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躲避性质。20世纪后期,盛行中产阶级思想,女性既不属于中产阶级,也没有完全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女性乌托邦小说再度兴盛。但依旧没有改变对现实社会逃避的现状,只是以科幻的题材代替了略带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有强烈的幻想色彩,拉开了现实与文学的距离。女性乌托邦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争取解放的过程,为研究乌托邦小说提供了资料。

二、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

(一)女性乌托邦小说里没有阶级思想

在女性乌托邦小说里面,没有“阶级”这一概念,人人生而平等。无阶级是对男权的控诉,摆脱男性和社会的压迫,争取自由,对女性权利的追求。例如在《乌托邦》小说中,社会是由全体乌托邦人当家做主,没有阶级限制。

(二)两性互助

女性乌托邦小说是女性话语权与女性文化的结合,女性想要解放,在推崇女性主义的同时,还要与男性进行互动,形成互相帮助的平衡感。但乌托邦小说大部分侧重于写女性解放思想,只有在结尾的时候,才有与男性互动的体现。例如《克兰福德镇》的结尾,女性主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结尾也体现出了与男性和平共处的状态。在小说中,女性是社会的中心,甚至比男性还要高出一等。从开始的激进女权主义到后面成熟的女性思想,在社会上的女性或者男性都是平等的[3]。女性开始追求女性解放时,一开始就会激进地变革,首先要推翻的就是男权主义,她们认为是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阻碍了女权,到后来,女权主义取得一定的效果之后,态度有所缓和。

(三)反对父权

女性乌托邦小说里主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反对父权,提倡两性秩序,在乌托邦小说里面建

立一个女性乐园。例如《她乡》中关于父权的描述,小说中有两种社会形态,一种是女性主义的乐园,没有父权的影响,另一种有父权的牵制。在没有父权牵制的社会下,女性的文化、思想等都得到了发扬。

三、女性乌托邦的两个维度

从英美两国的发展史来看,女性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没有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女性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女性要解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就需要打破原先的男权主义社会的秩序。打破、建立新秩序之后,积极建设未来女性社会新的社会构架。女性乌托邦文学家面对这一生存困境,开辟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主义的道路,用一个远离尘世的神秘之地,建立起了女性主义的社会。在女性乌托邦小说里面描写的女性,她们在积极地消除阶级,追求两性互相的尊重。小说里有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描写与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女性生存现状是女性与男性关系上,消除等级,平等互爱。对女性的人文关怀,是面对生态破坏与男权压迫,把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融为一体。

(一)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描写

乌托邦小说要呈现的并不是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女性艰难的生存状态。而是更加真实地表现出社会失衡带来的隐患。例如在《使女的故事》中,大量描写了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安全感与随时都会被迫害的故事。小说中写道:“那时女人是不受保护的,这是个个女人都心知肚明的规矩。”小说中的女性对于男性而言,只是生活的附属品,没有实用价值。在《使女的故事》中,看到了美国女性生存的艰难处境。面对这一处境,女性乌托邦小说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女性对于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女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是有直接影响的。两性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4]。

(二)人文关怀

16世纪之后,英美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大面积的进行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人们开始对自然疯狂的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同一时间,兴起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打破了封建神学,提倡以人为本,促使了女性的觉醒,女性与男性是互相存在、互相促进的。例如小说《她乡》就描述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这个国家像一个花园一样。女性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由男性主导的社会所造成的,包括对女性的统治,也是由于男性主导社会导致的。女性乌托邦小说将人文主义和生态关怀结合起来,探索人与自然、女性与男性和平共处的平衡状态[5]。

四、结语

女性乌托邦小说为女性构建了一个理想世界,让她们可以从现实生活逃到理想世界中来。她们在理想世界中有足够的权利,能被社会尊重,甚至比男性的地位还高。小说旨在传播民主、平等的价值观,要求两性共存,以此来改变女性自身的命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摘要:乌托邦精神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精神,女性乌托邦小说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最深切的愿望。在英美文学体系中,拥有大量经典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其为女性和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足迹。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评论 一、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概述 “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提出,其含义在不同学者看来具有不同的解释。从字面来看,“乌托邦”大致指“乌有之乡”,但这种解释并没有指明其精神实质和其文化上的独特意蕴。对西方英美文学史的解读来看,“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于英美文学中,在早期较为零散,规模有限,直道莫尔的《乌托邦》,才标志这“乌托邦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范式。随着后人对乌托邦小说的继承和发扬,在十九世纪,乌托邦小说进入了“盛世”。 随着乌托邦小说的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女性乌托邦小说成为具有强大发展势头的亚乌托邦类小说。女性乌托邦小说是女性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的最佳载体,女性乌托邦小说对当时的社会发问:“现状是什么,它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该如何建立规范?”在这种问题的驱动下,其展开对社会的批判,显示对社会的前瞻性,追求社会的两性秩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女性乌托邦小说进入繁荣期,代表作有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她乡》、萨拉·奥恩·朱依特的《尖冷杉之邦》等。 二、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 女性乌托邦小说的重要特征思想是反对父权,废除父权,提倡两性秩序,在诸多女性乌托邦小说中,均体现了对女性乐园的积极建构。女性乌托邦小说提供了一个启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他者”,而“他者”只有在作为“自我”现存制度和既定秩序的参照时才有存在的意义。比如在吉尔曼的《她乡》中,其同时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并在父权制强大的“他乡”与父权制缺失的“她乡”,分别描述了各种生活状态,并彰显女性文化,为女性主义者研究两性秩序共存提供了新的视域。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人物形象;作品研究 一、女性人物形象特点 要探讨人物形象需要嵌入小说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切合不同的历史背 景和人物成长历程,以及社会文化,才能理解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其社会文明程度、地 域文化和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独立性 英美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通常被冠以独立性的特质,往往具有强 烈的男女平等观,不仅仅体现在女性人物的思想方面,还往往赋予女性人 物强健的体魄,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男性,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女性人物拥有特有的技能,是其走向人格独立的基础,也使女性与男 性彻底实现了平等,而并非仅停留在尊重的层面。 (二)自我意识 人物的自我意识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另一个独特的现象。我要做生活的 主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在近年来的英美文学 作品中,女性人物往往被塑造为生活的主人,以展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尤其在面对灾难和人生困境时,女主人公往往在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中重新 认识自己,通过与心灵对话,激发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也就是讲述了一个“浴火重生、破茧成碟”的故事。 比如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创作的著名小说《岛》,講述了佩 特其斯家族中三代四位女性对抗家族遗传麻风病史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

岛既一个接收麻风病人的避难所,而同时也是这四位女性从被动接受命运,到主动与拿去抗争,并最终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试炼场。第一代伊莲妮的 生活被麻风病摧毁,第二代玛丽娅的生活被毁而又重生,爱情被毁而又重生,第三代的索菲亚最终在女儿的牵引下回归家乡,到第四代阿丽克西斯 从上代人的故事中获得启发,重新找回自我。这四位女性从不被世人理解,在自卑、鄙夷中生活,到找回自信,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反抗精神 由于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抗精神似乎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 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的特质。反抗精神代表了不屈不挠、坚韧、毅力,甚至 强壮。近年来的英美文学作品虽然注重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塑造,但似乎 更偏爱女性人物形象的视角。从《分歧者》到《岛》,再到近两年热销的《饥饿游戏》,都是重点塑造女性人物在面对坎坷命运、遭遇危机时的冷静、果敢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二、女性人物形象的主体性建构 自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英美文学作品开始进入了“女性小说家时代”。涌现出大量以女性人物形象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人物 细腻传神,尤以重视对女性人物的内心情感、胸怀、心机、道德品质的展现,并就女性的社会角色和与世俗抗争等精神进行重点刻画。进入二十一 世纪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主体性建构更趋明显。 (一)存在感及价值体现 (二)女性主义体现 人物形象塑造总是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分不开的。女性主义作为当 今英美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与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英美文学选读:《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

英美文学选读:《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 引言:为什么《傲慢与偏见》如此经典? 当谈到英美文学中最受欢迎和广为传播的小说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无疑名列前茅。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部细腻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作品,更因为 它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本文将重点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对整个故事的推动和主题的贡献。 1. 伊丽莎白·班内特:独立自主的女性 伊丽莎白·班内特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主要女主角,她是一位聪明、机智和独立自主的年轻女性。她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受传统和社会观念的束缚。伊丽莎白对爱情持有独立的态度,她拒绝嫁给富有但自大的绅士达西,因 为她认为他对其他人的傲慢是不可原谅的。通过伊丽莎白的形象,奥斯丁探讨 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以及理性与感性在爱情中的平衡。 2. 弗里茨·威廉·班内特:父爱与责任 弗里茨·威廉·班内特是伊丽莎白的父亲,他是一个懒散而不负责任的人。他对家庭的经营和子女的教育都缺乏热情和责任心。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绅士,他没 有确保家族的财务稳定,也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女儿,导致她们的婚姻选择受到 限制。通过弗里茨的形象,奥斯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性对家庭责任的漠视, 同时强调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

3. 富有的达西家族:封建社会的权利和傲慢 达西家族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重要家庭。达西先生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的 绅士,他被描述为傲慢和自负。他的傲慢源于他来自富裕家庭和身份的自豪感。达西家族对封建社会的权利和特权感到自豪,他们拒绝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交往,因此,他们与班内特家族的女儿们的姻缘终被拒绝。通过达西家族的形象,奥斯丁探讨了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傲慢和偏见。 4. 班内特家族:社交文化与婚姻观念 班内特家族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们与达西家族存在一定的社交差距。他 们注重举止和社交礼仪,但经济状况不佳,无法满足达西家族的要求。班内特 家族的父母很希望能为自己的女儿找到好的婚姻,以改变家族的命运。通过班 内特家族的形象,奥斯丁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社交文化和婚姻观念,揭示了社 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婚姻的现实问题。 5. 班廷家族中的五个姐妹:性格差异和婚姻选择 班内特家族中的五个姐妹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婚姻选择。简善良、温柔而 乐观,她最终嫁给了达西先生的朋友。莉迪亚活泼、冲动,她追求刺激和浪漫 的爱情,最终陷入了困境。其他三个姐妹的形象也表达出不同的特点和婚姻观念。通过这五个姐妹的形象和选择,奥斯丁展现了不同性格类型对婚姻和命运 的影响,以及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冲突。

乌托邦文学论文:英美文学的乌托邦文学见解评析

乌托邦文学论文:英美文学的乌托邦文学见解评析女权主义乌托邦对文学的影响 乌托邦思想与女权主义思想有着共同的目标—重构人类文化。在使用女权主义思想或者乌托邦思想实行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二者的共同策略就是把颠覆父权社会与重构人类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国学者指出:“乌托邦主义所倡导的重构人类文化正是女权主义写作的目标”。传统的乌托邦作品仅仅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因为真正的两性平等在历史上从未存有和实现过。 女权主义者就在作品中构建一个没有性别压迫,甚至是两性平等的社会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反映女权主义思想,体现乌托邦精神,注重女性和人类未来。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把女权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起来,以唤起被压抑的集体记忆,致力于新的社会文化建构,讨论主体性、女性属性、身体欲望和个体差异,借助想象在作品中营造着女性和人类的精神家园,对父权社会实行全面的抵制和颠覆。 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乌托邦”一词出现后,女权主义乌托邦的观点被众多的文学批评家引用和发挥,而且成为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和乌托邦文学的又一个重要的切入点。20世纪后半叶,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和反乌托邦小说再度兴盛,小说创作从以男权文化的现实主义批判转向了对女权文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展望。即他们在承袭西方主流乌托邦小说模式的同时,融入鲜明的女性主题。女权主义者设想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好世界,表现出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这种超现实的追求促动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女权主义乌托邦在中国 1989年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FrancesBartkowski)在《女权主义乌托邦》(FeministUtopias)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女权主义乌托邦”一词。当前国内对女权主义乌托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对女权乌托邦理论的译本和研究专著,只有少量的对西方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探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乌托邦小说;女性主义 一、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发展过程 乌托邦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想象中的理想王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相反的生活状态。它们是对立存在的,于是创造出女性乌托邦小说,给予女性追求平等意识的肯定。从16世纪托马斯•莫尔创作《乌托邦》开始,到18世纪,萨拉•鲁滨逊•司各特创作了《千年神殿》。18世纪,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男性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与之相比,女性在社会上呈现出没有价值的形象,女性地位不断降低。《千年神殿》为女性建立了一个井然有序、没有压迫的女性社会。让对生活绝望的女性可以到这里抚平伤痛。这也暗示了女性在被社会不公平对待后的心理状况。女性可以在一个没有男性的社会上生活,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到了19世纪,女性主义处于激进阶段,因为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走向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一些女性作家开始创作女性乌托邦小说。例如《米佐拉:一个预言》,小说描写了一个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男性的社会,不用靠男性来繁衍下一代。这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思想解放与独立意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女性乌托邦小说主要代表作是《她乡》。三个美国男性到了一个只有女性,且没有国家、种族、职业差异的她乡。这与美国的社会形态全然不同,三个男性与她乡的三个女性结婚生子,以养育后代的科学成就为价值标准。女性乌托邦小说里,没有男性的社会是女性宣扬女权的一种方式。但到了女性乌托邦小说发展的后期,女权主义不那么激进,因为20世纪初爆发了世界大战,一些军工厂开始招聘女性进厂工作,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1928年,妇女拥有了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2]。女性乌托邦小说中的女性,也是积极构建两性共存的社会改革者。女性乌托邦小说从一开始的完全批判男权,到两性共存。这是女性主义取得成就和女性对社会发展思考的结果。这一时期,女性乌托邦小说大多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之地,和现实中的社会不一样。女性在不断地寻找现实社会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一方面突出对现实世界改变的困难,另一方面是积极开辟新的社会秩序的精神。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野心改变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躲避性质。20世纪后期,盛行中产阶级思想,女性既不属于中产阶级,也没有完全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女性乌托邦小说再度兴盛。但依旧没有改变对现实社会逃避的现状,只是以科幻的题材代替了略带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有强烈的幻想色彩,拉开了现实与文学的距离。女性乌托邦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争取解放的过程,为研究乌托邦小说提供了资料。 二、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 (一)女性乌托邦小说里没有阶级思想 在女性乌托邦小说里面,没有“阶级”这一概念,人人生而平等。无阶级是对男权的控诉,摆脱男性和社会的压迫,争取自由,对女性权利的追求。例如在《乌托邦》小说中,社会是由全体乌托邦人当家做主,没有阶级限制。 (二)两性互助 女性乌托邦小说是女性话语权与女性文化的结合,女性想要解放,在推崇女性主义的同时,还要与男性进行互动,形成互相帮助的平衡感。但乌托邦小说大部分侧重于写女性解放思想,只有在结尾的时候,才有与男性互动的体现。例如《克兰福德镇》的结尾,女性主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结尾也体现出了与男性和平共处的状态。在小说中,女性是社会的中心,甚至比男性还要高出一等。从开始的激进女权主义到后面成熟的女性思想,在社会上的女性或者男性都是平等的[3]。女性开始追求女性解放时,一开始就会激进地变革,首先要推翻的就是男权主义,她们认为是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阻碍了女权,到后来,女权主义取得一定的效果之后,态度有所缓和。 (三)反对父权 女性乌托邦小说里主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反对父权,提倡两性秩序,在乌托邦小说里面建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研究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研究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宝库。本文将就几部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展开赏析与研究,探讨它们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奥斯汀展示了社会等级观念和个人偏见的毒害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对追求地位和财富的人持有批判的态度,坚持追求真爱和内心的满足。而达西先生则是一个傲慢自大的绅士,但在与伊丽莎白的相处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最终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通过这对主角的塑造,奥斯汀揭示了人们对他人的偏见和误解是可以被改变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爱和内心追求的重视。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魅力在于奥斯汀对社会风气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她通过对话和行为的描写,展示了人们的虚伪、傲慢和偏见。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奥斯汀对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的批判也为后来的女权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二、《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马奇亚多的一个小村庄中的七代人的故事。小说通过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时间的循环、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无数的悲剧和荣耀。他们的命运似乎被注定要经 历一系列的重复和循环,而无法逃脱。马尔克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反映了人类的孤独和渺小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和历史的思考。 《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在于马尔克斯对语言和形式的创新。他运用了超现实 主义的手法,将奇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度和厚度。同时,马尔克斯对历史和政治的关注也为作品增添了一层社会批判的意味。 三、《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 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对失去的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国 梦的追寻。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社会现象的反映,菲茨杰拉德展示了美国社会的虚荣和空虚。 小说中的盖茨比是一个富有而神秘的人物,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然而,他最终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他的爱情和美国梦都只是虚幻的幻觉。通过盖茨比的经历,菲茨杰拉德揭示了美国社会中金钱和地位的虚假价值观。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魅力在于菲茨杰拉德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社 会现象的剖析。他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示了人们对爱情和成功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同时,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也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层次。 总结: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与研究,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傲慢与偏见》、《百年孤独》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作品,它们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揭示,引发了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读者们对这几部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从《红王妃》看德拉布尔女性乌托邦之建构

从《红王妃》看德拉布尔女性乌托邦之建构作者:董菁刘锦翠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2期 摘要:英国女性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以关注女性生存境遇而著称,其小说《红王妃》通过对18世纪朝鲜红王妃与当代英国女学者芭芭拉生存境遇的描写,再现了女性生活真实图景,作者在打破传统的两性秩序之上,塑造了乌托邦新人形象,建构起未来女性生存之理想状态。 关键词:德拉布尔;女性;乌托邦 女性乌托邦小说始终带有女性主义最显著的特征,揭示女性生存之状态,表达女性自我认同,探索女性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建构女性理想的生存家园,它在着力于解构传统两性秩序基础上,探讨理想的两性关系。女性主义的乌托邦小说家们对男性的霸权主义做出各种挑战,构建属于女性自己的乌托邦,形成一个崭新的自成逻辑的生存地带。我们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视,展开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红王妃》的另一种解读。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年—)因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不懈探索在英美文学界赢得广泛的关注,被誉为“妇女的小说家”。德拉布尔是英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1980年德拉布尔获得英国女王所授CEB勋位之殊荣,2006年剑桥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2008年被授予DBE勋章。德拉布尔的小说涉及知识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女性的心声,她不断探索女性理想的生活道路和生存方式。其小说《红王妃》发表于2004年,这是一部带有浓郁乌托邦色彩的女性主义作品。 德拉布尔通过文本实践描绘了女性乌托邦的建构过程和内在动力,尝试通过女性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打破男性权威的基础上,立足自身,超越自我镜像的认同和对双性同体的迷恋,缔造了一个未来女性生存的理想世界,乌托邦新人陈建依身上寄予了作者所希冀的最美好的女性形象,充满希望与生机活力。 一、对男性霸权的挑战打破了传统的两性秩序 《红王妃》通过跨文化、跨时空的叙述讲述了一个女性生活在未来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两性世界。故事记述了一个生活于20世纪的英国女学者芭芭拉,她在前往韩国首都首尔的飞机上读到18世纪朝鲜红王妃的回忆录,被她的故事深深震撼。红王妃十岁入宫中成为思悼王储的王妃,十五岁完婚,婚后第一个儿子出生体弱夭折,思悼王储也被其父正祖国王所厌恶,患上了精神病,最终被封在米柜中惨死。红王妃自己在这种种巨大挫折下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她在回忆录中十分坦白地说道,“绝大多数情况下,女人的权力仍是假男人之手行使的。我本人就是如此,毕竟我生活在女人备受限制的时代。但是,多亏了我,我的儿子和孙子才得以生存,我用我的满腔热血和聪明才智奋争,才保住了他们的性命。”[1]红王妃聪明、勇

建构与解构—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乌托邦小说研究

建构与解构—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乌托邦小说研究 摘要: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乌托邦小说始终都代表着每一个时代女性最为美好的愿望,它既表达了对于两性秩序的批判及否定,同时还表达了对于理想中两性关系的向往及认可。女性主义的乌托邦小说家们正是通过乌托邦小说的形式和想象为女性营造出了精神家园,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成逻辑的世界,对男性的霸权主义做出了挑战,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 关键词:乌托邦;女性主义;女性系谱;生态女性主义 乌托邦是内在于人的生命结构中的精神冲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于人们想象中完美的自由王国的期盼与追求。19世纪初期,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觉醒以及多种女性运动的不断爆发,部分英美的女性作家开始意识到在男性的乌托邦小说中父权意识以及女性形象的缺失及扭曲。为此,她们开始在小说的创作中将男权文化的现实主义批判逐渐转变为对于女性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规划及拓展,她们在继承了西方主流乌托邦小说模式的同时,还进一步的融入到了更加鲜明的女性话题,更是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创作之中,开始在女性乌托邦领域初露锋芒,此后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乌托邦小说在表达方式中更是对于女性主义文学做出了明确的诠释。对此,对于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更深的研究及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一、女性乌托邦小说的概述 (一)乌托邦与女性乌托邦 女性乌托邦小说兴起于18世纪的后半期,于20年代形成了非常大的发展趋势。女性乌托邦小说就是通过小说母体映射出女性主义的思想,从

而进一步体现出乌托邦的精神,是对于女性以及人类未来发展进行关注的 小说。乌托邦的精神是立足于现实且又对于现实的超越,不断对理想以及 精神的开拓。乌托邦精神是对于女性主义进行更深阐述的灵魂。有美国学 者针对于《妇女与乌托邦》曾经有非常明确的观点: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构 是乌托邦主义以及女性主义创作的相同目标,但是在两性平等的历史中从 来都没有实现及存在过,所以女性主义就开始在理论以及作品中被不断的 建构,作家们更是通过作品建构出了没有性别压迫的理想主义社会。女性 的乌托邦思维,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表现,不论是处在文本中还是政 治之中,都寄予了每个时期女性的愿望,更是其理想意识中对于两性关系 的肯定及追求。 (二)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发展 1890—1921年是女性乌托邦小说最为鼎盛和繁荣的时期,《她乡》 是这一时期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性作品。《她乡》全部都是由女性所构成, 主要是以孩子为关键的乌托邦社会,通过独特的女性文化,来进一步的反 映处在这个社会中的宗教、教育、社会形态等状况。 1921—1962年女性乌托邦小说可谓到了干枯期,1959年以后,关于 女性乌托邦的小说才再度兴起,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是玛吉皮尔西 的《时间边缘上的女人》以及莫尼克维迪格的《女游击队员们》等等,这 些作品基本都被归类为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与乌托邦文学存在同根的, 二者的发展路线以及脉络都是相互递交的,并且都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梦 幻色彩。 二、乌托邦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构建 在历史长河遗留下来的父权文化中,男人一直都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而女性不过是作为商品,是附属品,作为生育的机器以及性需求的释放者,

论《她乡》中的“她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她乡》中的“她乡” 乌托邦是由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1478—1535)在16世纪早期所创作的一个术语。乌托邦作为一个理想的升华,它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现实不满的超度。而女性乌托邦小说,即以小说为载体,反应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乌托邦精神,关注女性和人类未来的小说。1890年——1920年是女性乌托邦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是生活于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著作《她乡》(Herland,1915)就是这时期女性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 但《她乡》和其他女性乌托邦小说一样,在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中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国内对吉尔曼的研究也是甚少。通过资料的检索和研读,总结了一下国内外关于吉尔曼和《她乡》的研究成果,以下进行简要叙述: 根据资料检索情况来看,从90年代到现在,国外研究吉尔曼的博士论文共有18篇,其中1990到1999年间有3篇,从2000年到2008年则达到15篇,其中3篇博士论文涉及了吉尔曼的乌托邦作品,均以小说《她乡》为例,并且大多将该小说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在论著方面,对吉尔曼乌托邦小说的评论也主要集中在《她乡》上,例如吉尔·拉德、瓦尔·高夫以及托马斯·高尔特·珀塞(Thomas Galt Peyser)等研究者探讨了该小说的乌托邦思想内涵、叙事角度、女性的社会性别等。也有研究者研究吉尔曼小说的女权主义思想,将《她乡》与其他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Frances Bartkowski)在其著作《女权主义乌托邦》(Feminist Utopias,1989)的第一章中比较了《她乡》和法国作家莫尼克·威狄格((MoniqueWittig)的《女游击队员》(Les Guérillères,1969)。总体而言,对吉尔曼乌托邦小说的研究并不多,吉尔曼在该文类的地位和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 中国学术界对吉尔曼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其批评轨迹基本与国外一致,但是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似乎还没有引起中国学界足够的重视。一些国内学者编撰的美国文学史鲜有提及吉尔曼,如2002年出版的《新编美国文学史》(全四卷)中对吉尔曼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童明教授的《美国文学史》(2002)精炼地解读了吉尔曼的《黄色墙纸》(The Yellow Wallpaper,1892)的自传特征和女权特征。在译介方面,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只有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和乌托邦小说《她乡》。《黄色墙纸》的第一个中译本是文忠强1983年的译文,被选录在《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中,后来另有马建军和吴其尧的译本。目前,《她乡》只有台湾译者林淑琴的译本(台北:

读书心得——从父亲形象缺失的视角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意识

读书心得——从父亲形象缺失的视角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意识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一个美国家庭——马奇家四个小姐妹的成长过程。奥尔科特写就了父亲常年随军在外、家中只有母亲的陪伴和教导的特殊家庭教育背景下,四个小姐妹如何在生活的历练中长大成人,如何成为具有个人独立价值观念并对生活有所取舍的成长经历。这部文学名著尽管情节简单,但是内容却极为丰富,构思非常巧妙,每一章节都反映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于女性的深刻认识。自从此部作品1869年问世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主题思想探讨了其具有的文学价值,普遍观点是认同这部著作从女性的角度讨论女人的角色和地位,其中Nina Auerbach就极力主张这本小说是有关于女人集体自立的问题,并认为小说颠覆了传统家庭妇女的形象。经过多方查找,笔者发现以往赏析《小妇人》的文章大多是从美学或者超验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和分析其写作艺术和文学价值。本文则另辟蹊径,从父亲角色的缺失来分析当时男权社会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影响与压迫,揭露女性生存地位之卑微以及挖掘作品中女性形象渴望平等生活的诉求。 一、作品的时代背景 19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生活图景和精神状况不同于现在,那时,美国社会严重受到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思想的束缚和道德观念的支配,认可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社会规约女性不能步入社会的主流生活,她们的适当位置应该在家庭,婚姻是唯一被认可的女性生存的形态,她们应当始终保持贤妻良母的形象。这种使女性处于卑微、从属地位的道德观毫无疑问是一道无形的枷锁,阻碍了女性的个性发展和解放。社会风尚极力倡导男孩子

探析女性文学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

探析女性文学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 作者:朱杰萍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8期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在不断地进步中创造了英美文学,现在英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成活,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同时还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十分有力的基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但是英美文学始终保持着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地作用。但是由于女性文学的发展和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写作视角和风格上,女性文学的个性和特点相对比较突出,很快就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中脱颖而出,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始终被人们所喜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围绕女性文学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对今后文学的发展和写作水平的完善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女性文学英美文学地位影响作用 可以说英美文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在人类文明建设和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孕育出现的,因此英美文学也是有文明演变而来的,是人类发展历史上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英美文学还能散发魅力,吸引着广大的人们,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不可分割。虽然在英美文学中女性文学的发展相对较晚,但是由于女性文学在写作方式和表达形式上更具有特点,因此在对英美文学的发展中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本文就对女性文学在英美文学中的地位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将女性文学对英美文学的重要作用进行明确和突出[1]。 一、女性文学和英美文学的概念 1.英美文学 在人类长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英美文学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一般英美文学中比较追求的是自由婉约或是狂热多情的表现风格,也正是这种表现风格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认为,英美文学主要是对早期的英美文学家,以他们的作品为基本的形态,充分地反映了英美生活的主要方式和社会情况等真实生活内容的一种文学形式[2]。 2.女性文学 一般情况下,女性文学有时我们也称之为女性解放文学或是女性主义文学。这种文学形式最开始形成于早期的欧洲,那个时候欧洲正在实行文艺复兴,本身就是一场文化的解放和发展,因此在这个时期,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女性的视角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通过将文学作品在女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进行表达,写作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变得更加细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剖析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形象剖析 【摘要】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的领军地位和他对美国文学发展所留烙下的深刻痕迹 早已是众所周知。海明威作为一名知名且杰出的作家对女性的态度,一直是人们争辩的主 要方面。海明威经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往往地位较低,且缺乏自我价值。本篇论文通过联 系作者海明威所处的社会背景,赏析其代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探索他 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想法来源,让阅读者更切身地体会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角色。 【关键词】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女性形象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作品,专家学者几乎都会承认海明威是一 位对文坛影响极大的作家。从海明威出版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明威善 于发挥简单、直接却又不乏特色的作品风格。他希望以有限的字数进行描绘,所用词汇语 法都尽量精准化、简练化。因此,为了表彰海明威善于创新开拓的写作风格,于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被正式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海明威擅长利用他所塑造出的冷血残酷又暴力的氛围去烘托他笔下极具海明威个人写 作风格的角色。读者们通过阅读他的小说往往会从男性角色的身上看到海明威本人的影子。因此,文学界有很多人得出了“海明威厌女,且不擅长描写女性角色。”所以海明威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中被很多女权支持者联合抵制。后来,人们发现,海明威的 作品中也包含了很多具有独立思想,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比如在《太阳照常升起》 中具有多变性格的“新女性”布瑞特、《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纯洁少女”玛丽亚。海明 威笔下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关于女性的真实倒影。 一、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现状 (一)无自我思想的女性形象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总是有不间断的评论说海明威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是“没有自我 主张的小妇人”,他们认为哪怕是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英雄都适用于这个评论。从他们主 张的看法中,这些抨击海明威的评论家们经常提到《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和《丧钟 为谁而鸣》的玛利亚。虽来自不同的小说,不光故事背景大致相符,这两个人的性格设置 确实有很多相似点。作为海明威笔下的女性配角,她们两个都是外形优越,性格软弱,她 们都非常仰慕海明威所描绘的“大男子主义”的男主形象。确有部分批评家认为这些女性 角色都是在“男权社会”影响下的副产物,他们认为这些女性角色是没有自我思想的。 (二)“恶毒的悍妇”女性形象 一九二六年海明威所著的《太阳照常升起》可谓是褒贬不一,罗维和布伦纳认为该部 小说是“海明威第一部成功的小说,或许可以称得上是最成功的作品。”但批评界依然对 海明威的作品提出强烈质疑,他们认为小说所描写的故事过于极端,让人感觉过于不堪, 对女性人物的描写更是非常极端。

读书心得——论《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读书心得——论《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 态女性主义思想 《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红头发女孩安妮,因为阴差阳错,被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收养,在绿山墙农舍快乐成长的故事。起初在绿山墙,安妮的生活是不顺利的,因为是个女孩且性格古怪,一度处于要被退回孤儿院的尴尬境地。但这个似丑小鸭一般的女孩最终凭借着自身优秀的品格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温暖而感人的故事情节设置,使《绿山墙的安妮》成为一部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著作并深受读者喜欢。《绿山墙的安妮》中弥漫着浓郁自然气息:自然景色、自然情感、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作者的自然情怀与女性意识相结合,正暗合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某些观点,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自觉的生态意识。一.安妮的自然情怀 “女性对自然界有一种认同感,以一种具体的、爱的行动与自然界相连,因此,女性更接近自然。”女性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自原始社会便存在着。原始社会时期的男性,更看重自然的实用性,自然对于他们而言是狩猎的场所,是展现他们男性阳刚个性的场所。而女性则不同,女性先天便拥有着良好的进一步与自然联系的生理条件。女性拥有着同自然一般的孕育生命的能力,且拥有着关怀、同情、非暴力等特质。这种相较于男性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而言,女性更加亲近自然。 在《绿山墙的安妮》中,自然是安妮的朋友。安妮非但不畏惧自然,还把绿山墙的景物拟人化,把自然当作朋友。“绿山墙农舍实在是太美了……如果我出去玩了,就会和花草树木还有小河交朋友。”[1]可爱的安妮还给她的朋友取了悦

耳动听的名字,如:把开满鲜花的樱桃树叫做“白雪皇后”;把白桦树围成的场地叫做“悠闲的旷野”;把绿山墙果园向下延伸的小路叫做“情人小路”等。每取一个名字安妮会很高兴地和身边人分享,就好似同他人介绍朋友一般。 在小说中,自然会带给安妮治愈的力量。安妮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同自然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在遇到困难时安妮会向自然倾诉,从自然中获得治愈的力量。波伏娃曾指出:“一个孩子要是承担过于沉重的劳动,就很可能成了一个早熟的奴隶,从而也注定了会过没有快乐的生活。”[3]但是,安妮的精神非但没有被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垮,相反她的性格越来越乐观,其实这都是源于自然给予她的源源不断的治愈力量。小说中,安妮因为要被退回孤儿院而感到伤心,但是这种悲伤感很快就被绿山墙农舍周围的景物抚慰平息。“安妮醒来……她回忆起一个可怕的事实:他们并不要她,因为她不是个男孩……安妮凝视着窗外六月的早晨……她的眼睛在所有这些景物上停留很久……浑然忘却了一切,脑子里只留下她四周的美好景物……”[1] 二.自觉的生态意识 文学的创作往往来自于生活,自然在蒙哥马利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是一个美丽的生态小岛,岛上有着浓浓的自然风光。在1874年11月30日,蒙哥马利就出生在爱德华王子岛北部的一个小镇上。虽然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岛中,但是蒙哥马利的童年生活并不完美。她两岁时母亲因肺结核不幸去世,在外从事商业的父亲因无暇照顾她,小蒙哥马利便被寄养在祖父母家中,同祖父母一起在一所老式的四周种满绿色苹果树的农舍里生活。由于自小母爱缺乏,又与父亲疏远,祖父母又无法了解小蒙哥马利内心的情感需求,年幼的她时常会感到孤独,常常将强烈的情感需求寄托于精神世界和大自然。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下英美文学中乌托邦小说研究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下英美文学中乌托邦小说研究 18世纪末,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女权运动蓬勃发展。一些英美女作家不满男性乌托邦小说中的父权意识和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女性乌托邦小说开始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女性乌托邦小说,首先它具有小说的属性,其次反映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乌托邦精神,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关注女性和人类的未来。可以说,女性乌托邦小说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针对女性乌托邦小说,美国学者马琳·巴曾说:“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构是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写作方向”。女性乌托邦小说展现的是一个没有性别压迫的美丽新世界——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对于小说中的女性乌托邦思想,与其说是作家的大胆虚构,不如说是现有社会模式中对于女性压迫的反抗。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出现是传播女性主义思想和乌托邦精神的重要载体,也为女性主义者进行理论探索提供了文学武器。对于乌托邦而言,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活现状如何,是否合理,应该怎样加以规范?而女性主义就会认为,男性主导的社会模式是不公正的,应该提倡男女平等,建立平等的社会秩序。换而言之,女性乌托邦和男性主流的乌托邦既有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它们的相同之处都具有批判性和借鉴意义,不同之处在于女性乌托邦小说批判男权压迫,希望建立以女性为主导的美丽新世界。 一、女性主义视角下英美文学中乌托邦小说的流变

女性主义视觉下英美文学中乌托邦小说,最早出现在18世纪。1762年,英国作家萨拉·鲁滨逊·司各特发表《千年圣殿》。小说描述了一个由单身女性组建的一个具有自治权的村庄。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不能结婚,由此也吸引了大批逃婚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乌托邦村庄的建立,就是为了抚平女性在婚姻中受伤的心灵。这个俨然是一个女儿国。由于没有男性角色的存在,更是避免了男权的伤害,女性可以实现自我意志。总而言之,《千年圣殿》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并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这样一些精神独立、秀外慧中的女性。她们不屑于男性参与自己的生命。这部小说的出现开创了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先河,也为英美文学增添了新的文学类型。 1890年—1920年是女性乌托邦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在这一时期创作出她的代表作《她乡》。小说中的世界全部由女性组成,有一整套的女性文化。有一天,有三个从美国来的男性闯入这个世界。他们发现在这个女性世界中,没有国家概念,没有种族阶级之分。《她乡》中的世界是女性的世界,母亲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负责教育后代。换而言之,母亲不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艺术。从这本小说中,我们也体会到,女性乌托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非完全摒弃男性,她们多半是精神独立,寻求和男性和平共处的社会改革的支持者。事实上,女性乌托邦小说并非一味将男性角色置之度外,它们没有安排男性角色,而是为从女性主义视角下窥探另外一种社会发展模式。1836年,著名小说家玛丽·格瑞菲斯发表《今后三百年》。在这本书中,女人不仅获得了统治权,具有继承权,而且和男性地位平等,同工同酬,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