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在当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权益逐渐得到重视和关注,但依然存在着着许多不平等

和歧视现象。许多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开始探讨如何为女性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乌托邦

世界。在这个乌托邦中,女性不再受到压迫和歧视,她们具有自由发展的权利,可以享受

平等的社会待遇,展现自己的审美和才华。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这里的女性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

审美和才华,不受任何束缚和限制。在这个乌托邦中,女性不再受到文化和社会的规范和

压迫,她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和魅力。

在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中,女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审美标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的审美标准往往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约束,她们常常被要求符合社会对美的定义,

这种定义往往是局限和片面的。在这个乌托邦中,女性可以摆脱这种约束,她们可以自由

选择自己的审美标准,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外貌、服饰、发型还是身材,都不再

受到外界的束缚和文化的规范,女性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选择。这将为女性创

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审美环境,让她们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

在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中,女性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当今社

会中,女性的才华和能力往往被忽视和低估,她们面临着职场歧视、薪资差距等问题。在

这个乌托邦中,女性将不再受到这种排斥和歧视,她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可和尊重。无论是艺术、科学、文学还是商业等领域,女性都可以展现

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与男性一样获得同等的机会和待遇。这将激发女性的创造力和活力,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在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中,女性将不再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威胁。在当今

社会中,女性往往面临着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威胁,她们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都可能

遭遇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对待。在这个乌托邦中,女性将不再受到这些威胁,她们可以

安全、自由地生活和工作,不再担心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的侵害。这将为女性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让她们可以享受平等的社会待遇和权益。

在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中,女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审美标准,充分展现自

己的才华和能力,不再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威胁。这将为女性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

会环境,让她们可以享受平等的社会待遇和权益,展现自己的风采和魅力。审美乌托邦并

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实现这个愿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平等、公正的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的出现。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摘要:乌托邦精神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精神,女性乌托邦小说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最深切的愿望。在英美文学体系中,拥有大量经典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其为女性和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足迹。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评论 一、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概述 “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提出,其含义在不同学者看来具有不同的解释。从字面来看,“乌托邦”大致指“乌有之乡”,但这种解释并没有指明其精神实质和其文化上的独特意蕴。对西方英美文学史的解读来看,“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于英美文学中,在早期较为零散,规模有限,直道莫尔的《乌托邦》,才标志这“乌托邦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范式。随着后人对乌托邦小说的继承和发扬,在十九世纪,乌托邦小说进入了“盛世”。 随着乌托邦小说的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女性乌托邦小说成为具有强大发展势头的亚乌托邦类小说。女性乌托邦小说是女性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的最佳载体,女性乌托邦小说对当时的社会发问:“现状是什么,它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该如何建立规范?”在这种问题的驱动下,其展开对社会的批判,显示对社会的前瞻性,追求社会的两性秩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女性乌托邦小说进入繁荣期,代表作有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她乡》、萨拉·奥恩·朱依特的《尖冷杉之邦》等。 二、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 女性乌托邦小说的重要特征思想是反对父权,废除父权,提倡两性秩序,在诸多女性乌托邦小说中,均体现了对女性乐园的积极建构。女性乌托邦小说提供了一个启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他者”,而“他者”只有在作为“自我”现存制度和既定秩序的参照时才有存在的意义。比如在吉尔曼的《她乡》中,其同时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并在父权制强大的“他乡”与父权制缺失的“她乡”,分别描述了各种生活状态,并彰显女性文化,为女性主义者研究两性秩序共存提供了新的视域。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的概念源自于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著的《乌托邦》一书,指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其中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与 人之间和谐相处,环境优美,生活富足。在传统的审美乌托邦中,女性的角色往往被边缘化,被定义为一种被保护、被动的存在。建构一个女性乐园成为了创造一个真正平等的审 美乌托邦的重要一环。 建构女性乐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性别二元对立带来的不平等。在传统的社会中,男 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女性常常处于被支配和被压迫的地位。在女性乐园中,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没有性别差异和歧视的平等社会。女性将有与男性平等的发言和决策权,不再受到性别桎梏的束缚。 建构女性乐园还需要关注女性的身体权益和自主权利。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常 常受到摆布和控制,甚至成为了男性权力展示的工具。在女性乐园中,女性将拥有完全的 身体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和管理自己的身体,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涉和剥夺。这包括对生 育和生命的自主权,对性和感官享受的自由探索。 建构女性乐园还需要保护女性的权利和尊严。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常常遭受各种形式 的性别暴力和歧视,她们的权利和尊严往往被侵犯。在女性乐园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零 容忍的社会环境,对性别暴力和歧视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我们需要提供给女性更多 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她们自立自强,真正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建构女性乐园还需要关注女性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常常被赋予了 照顾他人和牺牲自己的角色,而她们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往往被忽视和压抑。在女性乐 园中,我们要倡导女性对自己情感和精神的关爱和呵护,鼓励她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快乐。同时也要建立一个互助和支持的社会网络,帮助女性解决各种问题和困扰,共同成长和进步。 建构一个女性乐园是创造一个真正平等的审美乌托邦的关键一步。在这个女性乐园中,女性将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不再受到性别二元对立的束缚。她们将拥有完全的身体自 主权和自由,不再受到外界的控制和剥夺。她们的权利和尊严将得到保护,不再遭受性别 暴力和歧视的侵害。最重要的是,女性将可以真正实现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追求自己 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女性乐园将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和谐与美好。

乌托邦文学论文:英美文学的乌托邦文学见解评析

乌托邦文学论文:英美文学的乌托邦文学见解评析女权主义乌托邦对文学的影响 乌托邦思想与女权主义思想有着共同的目标—重构人类文化。在使用女权主义思想或者乌托邦思想实行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二者的共同策略就是把颠覆父权社会与重构人类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国学者指出:“乌托邦主义所倡导的重构人类文化正是女权主义写作的目标”。传统的乌托邦作品仅仅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因为真正的两性平等在历史上从未存有和实现过。 女权主义者就在作品中构建一个没有性别压迫,甚至是两性平等的社会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反映女权主义思想,体现乌托邦精神,注重女性和人类未来。女权主义乌托邦作品把女权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起来,以唤起被压抑的集体记忆,致力于新的社会文化建构,讨论主体性、女性属性、身体欲望和个体差异,借助想象在作品中营造着女性和人类的精神家园,对父权社会实行全面的抵制和颠覆。 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乌托邦”一词出现后,女权主义乌托邦的观点被众多的文学批评家引用和发挥,而且成为女权主义文学评论和乌托邦文学的又一个重要的切入点。20世纪后半叶,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和反乌托邦小说再度兴盛,小说创作从以男权文化的现实主义批判转向了对女权文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展望。即他们在承袭西方主流乌托邦小说模式的同时,融入鲜明的女性主题。女权主义者设想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好世界,表现出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这种超现实的追求促动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女权主义乌托邦在中国 1989年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FrancesBartkowski)在《女权主义乌托邦》(FeministUtopias)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女权主义乌托邦”一词。当前国内对女权主义乌托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对女权乌托邦理论的译本和研究专著,只有少量的对西方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在这个理想化状态中,人们追求美的境界和自由,而 其中的建构女性乐园则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审美乌托邦空间。在建构女性乐园中,女性能够 实现自我表达和自由发展,享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待遇。这个乐园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审 美资源和体验,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价值。 在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中,女性乐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受制于 男性权力结构,被剥夺了自由发展的机会。而在女性乐园中,女性能够摆脱这种束缚,自 由地追求自身的审美理想。乐园中的女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品味, 无需受到传统的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的限制。 女性乐园的建构也包括了审美资源的拓展和丰富。乐园中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演出和娱乐场所,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艺术交流的机会。在乐园中还设立了女 性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创作基地,为女性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创作的空间。这些设施和 资源的丰富,使得女性在审美乌托邦中更加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女性乐园的建构还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性和价值。在乐园中,女性不再被当做男性的附 属品,而是被认可和尊重其独立的审美权利和创造力。女性被视为独立思考者和创作者, 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审美选择和行动。乐园中的女性追求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于 自身独立价值的追求。 建构女性乐园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和困难。由于传统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偏见,女 性乐园往往被边缘化和忽视。为了实现审美乌托邦中建构女性乐园的目标,需要社会各界 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和法规,推动社会性别平等,为女性乐园的建构提 供有力保障。而艺术机构和公共场所也应该积极开展女性艺术家的展览和演出,提升女性 艺术家的知名度和地位。

“灯火”闪亮下的乡土中国——评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

“灯火”闪亮下的乡土中国——评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洪晓萌;房伟 【摘要】<正>2013年伊始,贾平凹推出了新作《带灯》,这是他继《废都》、《秦腔》、《古炉》等之后,又一部反映土地与农民的荡气回肠的乡村史诗。小说以一 个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在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抵制与改变,乡 镇基层工作的繁杂与艰难,用'带灯'一个点映照了整个改革进程的广阔的面。让我们欣喜的是,贾平凹坚持了一贯的写作视角之余,在《带灯》中又有了新的尝试与突破。可以说,贾平凹在《古炉》的审美乌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5 【总页数】6页(P33-38) 【作者】洪晓萌;房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2013 年伊始,贾平凹推出了新作《带灯》,这是他继《废都》、《秦腔》、《古炉》等之后,又一部反映土地与农民的荡气回肠的乡村史诗。小说以一个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在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抵制与改变,乡镇基层工作的繁杂与艰难,用“带灯”一个点映照了整个改革进程的广阔的面。让我们欣喜的是,贾平凹坚持了一贯的写作视角之余,在《带灯》中又有了新的尝试与突破。

可以说,贾平凹在《古炉》的审美乌托邦建构之后,再次将目光对准了现实中的农村问题,接续了《秦腔》中对“乡土中国的城市转型”这样一个厚重博大的主题,并从女性化的视角再现了这一艰难复杂、宏大深刻的现代转变,为世界提供了新的“中国经验”。 一 贾平凹此次少有的启用了女性形象作为主人公,作为他观察周围的视角与基点,带灯这个人物寄寓了贾平凹的思考与理想。其实,在贾平凹的早期作品中,女性,特别是善良美好的女性,一直是牧歌式的乡土理想的象征。但是,自从《废都》之后,这种女性人物,或者正面化的女性视角,似乎成为贾平凹解构时代的牺牲品。然而,在《带灯》中,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了这种女性视角的回归。吴义勤也指出:“关于《带灯》,我的最大感受是作品艺术的张力。贾平凹的小说都是贴着地面写的,鸡毛蒜皮,贾平凹对笔下的人物是充分尊重的,是让人物自主表演的一种写作,而不是五四以来的启蒙作家想象构建,人物本身就匍匐在地上。”①带灯是秦岭樱镇的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她对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深入农民之中,真诚地关心他们,竭力帮他们解决困难,她为十三个在大矿区患上矽肺病的农民讨取赔偿,为待业在家的老伙计联系摘苹果的工作等,解决农民的鸡毛蒜皮和纠缠麻烦。同时,她工作讲方法有手段,有时做得比男人强,她利用曹老八的权威与弱点,让他当工会主席;她利用元黑眼与镇长的利益关系,替南胜沟村借到了抽水机;她智截了尚建安与四个组长对黄书记的上访,完成了维稳的工作任务……带灯的工作能力甚至得到了以书记、镇长为代表的男性权力秩序的肯定。但她终究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是一个异数。生活于农村却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有虱子,喜欢安静,亲近自然,具有小女生的心思;喜欢读书、幻想,被镇长批评具有小资情调。她寂寞了写信读书,无聊了看蜘蛛、养白毛狗、看天气预报;身在官场却“不进步”,安于现状,甚至看不惯官场的既定秩序。她不同于《黑氏》中爽朗、敢作为的黑氏,《废都》

建构与解构—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乌托邦小说研究

建构与解构—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乌托邦小说研究 摘要: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乌托邦小说始终都代表着每一个时代女性最为美好的愿望,它既表达了对于两性秩序的批判及否定,同时还表达了对于理想中两性关系的向往及认可。女性主义的乌托邦小说家们正是通过乌托邦小说的形式和想象为女性营造出了精神家园,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成逻辑的世界,对男性的霸权主义做出了挑战,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 关键词:乌托邦;女性主义;女性系谱;生态女性主义 乌托邦是内在于人的生命结构中的精神冲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对于人们想象中完美的自由王国的期盼与追求。19世纪初期,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觉醒以及多种女性运动的不断爆发,部分英美的女性作家开始意识到在男性的乌托邦小说中父权意识以及女性形象的缺失及扭曲。为此,她们开始在小说的创作中将男权文化的现实主义批判逐渐转变为对于女性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规划及拓展,她们在继承了西方主流乌托邦小说模式的同时,还进一步的融入到了更加鲜明的女性话题,更是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创作之中,开始在女性乌托邦领域初露锋芒,此后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乌托邦小说在表达方式中更是对于女性主义文学做出了明确的诠释。对此,对于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更深的研究及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一、女性乌托邦小说的概述 (一)乌托邦与女性乌托邦 女性乌托邦小说兴起于18世纪的后半期,于20年代形成了非常大的发展趋势。女性乌托邦小说就是通过小说母体映射出女性主义的思想,从

而进一步体现出乌托邦的精神,是对于女性以及人类未来发展进行关注的 小说。乌托邦的精神是立足于现实且又对于现实的超越,不断对理想以及 精神的开拓。乌托邦精神是对于女性主义进行更深阐述的灵魂。有美国学 者针对于《妇女与乌托邦》曾经有非常明确的观点:对人类文化进行重构 是乌托邦主义以及女性主义创作的相同目标,但是在两性平等的历史中从 来都没有实现及存在过,所以女性主义就开始在理论以及作品中被不断的 建构,作家们更是通过作品建构出了没有性别压迫的理想主义社会。女性 的乌托邦思维,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表现,不论是处在文本中还是政 治之中,都寄予了每个时期女性的愿望,更是其理想意识中对于两性关系 的肯定及追求。 (二)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发展 1890—1921年是女性乌托邦小说最为鼎盛和繁荣的时期,《她乡》 是这一时期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性作品。《她乡》全部都是由女性所构成, 主要是以孩子为关键的乌托邦社会,通过独特的女性文化,来进一步的反 映处在这个社会中的宗教、教育、社会形态等状况。 1921—1962年女性乌托邦小说可谓到了干枯期,1959年以后,关于 女性乌托邦的小说才再度兴起,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是玛吉皮尔西 的《时间边缘上的女人》以及莫尼克维迪格的《女游击队员们》等等,这 些作品基本都被归类为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与乌托邦文学存在同根的, 二者的发展路线以及脉络都是相互递交的,并且都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梦 幻色彩。 二、乌托邦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构建 在历史长河遗留下来的父权文化中,男人一直都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而女性不过是作为商品,是附属品,作为生育的机器以及性需求的释放者,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和角色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然而在审美乌托邦中,女性乐园的建构是一个更加重要和复杂的话题。审美乌托邦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追求和谐、美好、平等和自由,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女性乐园应当是一个理想的场所。本文将探讨在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实现这样的乌托邦理想。 在审美乌托邦中,女性乐园是一个关于女性自由发展、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理想场所。在这样的乌托邦中,女性不会受到性别歧视和限制,她们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女性乐园也将会提供一个安全、温馨和包容的环境,让女性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在这样的乌托邦中,女性将会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为了实现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首先需要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这包括废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在教育、就业和政治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同时还需要加强性别教育,提高社会对女性权利的意识和关注程度,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奠定政治、法律和道德基础。 除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审美乌托邦中的女性乐园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文化支持。这包括建设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家庭环境,让女性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支持和理解,从小培养女性的自主和独立意识。社会也需要创造一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文化氛围,让女性能够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成为一个独立而自信的个体。通过这样的社会文化支持,可以为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奠定社会和文化基础。 审美乌托邦中的女性乐园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这包括提供女性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资源,保障女性在职场中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妇女劳动力的保护和支持,改善女性的就业条件和福利待遇。通过这样的经济支持,可以为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奠定经济基础。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这不仅涉及到政治、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支持,还关乎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在实现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发展。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美好的审美乌托邦中的女性乐园。

文学批评资料之六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Feminism) 在feminine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关于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朱丽娅.克莉斯蒂娃把它描述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作为主张妇女参政和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者的斗争的妇女运动,渴望在作为计划和历史的线性时间之中替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在这种意义上,这场运动亦深深植根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其中包括“妇女的政治要求,争取同工同酬的斗争,争取享有与男人平等的参与社会机构的权力的斗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第二阶段以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性主义者为代表,她们强调妇女同男人十分不同,以差异为名否认男性秩序,并颂扬女性本质。“这些妇女对女性心理及象征体现颇感兴趣,试图赋予那种过去文化充耳不闻的内在主观性的、有形经验以一种语言。……这种女性主义一方面与古代的(神话的)记忆结合,另一方面与边缘运动的循环时间或者永恒时间结合”,认为妇女有权处于历史和政治的线性时间之外。第三阶段是以1979年以来正在兴起的女性主义者为代表,她们拒绝那种作为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它结合了两种态度──嵌入历史或彻底拒绝由这种历史的时间强加在某种经验之上的主体的限制”。(《妇女的时间》)托里尔.莫瓦把这三个阶段的要点概括为:“1.妇女要求平等地进入象征秩序。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平等。2.妇女强调差异,摒弃男性的象征秩序。激进的女性主义。颂扬女性特征。3.妇女(克莉斯蒂娃自己的立场)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形而上学二分法。”在回顾女性主义的发展时,莫瓦总结道:“女性主义不只倡导反抗权力,它还应主张改变现存的权力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权力的概念。”(《性别/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维维安.福里斯特将女性主义的内涵表述为:“妇女们将不得不保护自己,与一系列根深蒂固的陈腐思想作斗争,与男人们推崇或反对的、同时也经常捆住妇女手脚的习惯势力作斗争;她们将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而最重要的是精确性,她们必须去观察,去真实而自然地看待自己,要保持这种纯真自然绝非易事;她们不但要敢于看到自己的玄远梦幻,而且要敢于摒弃旧观念,在一个消沉的世界里看到崭新的、生机勃勃的形象。为什么她们更需要摆脱男人们的所有眼光?因为妇女是有待发现的秘密,她们就是分歧,她们是尚未探索的领域。”(《妇女的眼睛所看到的》)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凯瑟琳.斯廷普森说:“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分析,这种分析将性别以及性别结构与性别的不公正置于最突出的地位;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事业,这一事业将妇女对于这种不公正的抵御置于最突出的地位;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不同的但却拥有更好的未来的乌托邦远景,这种远景有可能使妇女抵御不公正并使这种抵御成为崇高的事业。”(《伍尔夫的房间,我们的工程:建构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不论是注重社会活动的,批评实践的,还是理论建构的,都毫不隐瞒其政治倾向性。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劳蕾特斯指出:“女性主义将自己界定为一种政治实例,这种政治不仅仅是一种性别政治,而且是一种经验的政治,普通生活的政治,这种政治会转而进入表现方式及创造实践的社会领域,取代美学

从《红王妃》看德拉布尔女性乌托邦之建构

从《红王妃》看德拉布尔女性乌托邦之建构作者:董菁刘锦翠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2期 摘要:英国女性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以关注女性生存境遇而著称,其小说《红王妃》通过对18世纪朝鲜红王妃与当代英国女学者芭芭拉生存境遇的描写,再现了女性生活真实图景,作者在打破传统的两性秩序之上,塑造了乌托邦新人形象,建构起未来女性生存之理想状态。 关键词:德拉布尔;女性;乌托邦 女性乌托邦小说始终带有女性主义最显著的特征,揭示女性生存之状态,表达女性自我认同,探索女性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建构女性理想的生存家园,它在着力于解构传统两性秩序基础上,探讨理想的两性关系。女性主义的乌托邦小说家们对男性的霸权主义做出各种挑战,构建属于女性自己的乌托邦,形成一个崭新的自成逻辑的生存地带。我们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视,展开对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红王妃》的另一种解读。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年—)因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不懈探索在英美文学界赢得广泛的关注,被誉为“妇女的小说家”。德拉布尔是英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1980年德拉布尔获得英国女王所授CEB勋位之殊荣,2006年剑桥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2008年被授予DBE勋章。德拉布尔的小说涉及知识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女性的心声,她不断探索女性理想的生活道路和生存方式。其小说《红王妃》发表于2004年,这是一部带有浓郁乌托邦色彩的女性主义作品。 德拉布尔通过文本实践描绘了女性乌托邦的建构过程和内在动力,尝试通过女性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打破男性权威的基础上,立足自身,超越自我镜像的认同和对双性同体的迷恋,缔造了一个未来女性生存的理想世界,乌托邦新人陈建依身上寄予了作者所希冀的最美好的女性形象,充满希望与生机活力。 一、对男性霸权的挑战打破了传统的两性秩序 《红王妃》通过跨文化、跨时空的叙述讲述了一个女性生活在未来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两性世界。故事记述了一个生活于20世纪的英国女学者芭芭拉,她在前往韩国首都首尔的飞机上读到18世纪朝鲜红王妃的回忆录,被她的故事深深震撼。红王妃十岁入宫中成为思悼王储的王妃,十五岁完婚,婚后第一个儿子出生体弱夭折,思悼王储也被其父正祖国王所厌恶,患上了精神病,最终被封在米柜中惨死。红王妃自己在这种种巨大挫折下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她在回忆录中十分坦白地说道,“绝大多数情况下,女人的权力仍是假男人之手行使的。我本人就是如此,毕竟我生活在女人备受限制的时代。但是,多亏了我,我的儿子和孙子才得以生存,我用我的满腔热血和聪明才智奋争,才保住了他们的性命。”[1]红王妃聪明、勇

论《她乡》中的“她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她乡》中的“她乡” 乌托邦是由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1478—1535)在16世纪早期所创作的一个术语。乌托邦作为一个理想的升华,它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现实不满的超度。而女性乌托邦小说,即以小说为载体,反应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乌托邦精神,关注女性和人类未来的小说。1890年——1920年是女性乌托邦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是生活于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著作《她乡》(Herland,1915)就是这时期女性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 但《她乡》和其他女性乌托邦小说一样,在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中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国内对吉尔曼的研究也是甚少。通过资料的检索和研读,总结了一下国内外关于吉尔曼和《她乡》的研究成果,以下进行简要叙述: 根据资料检索情况来看,从90年代到现在,国外研究吉尔曼的博士论文共有18篇,其中1990到1999年间有3篇,从2000年到2008年则达到15篇,其中3篇博士论文涉及了吉尔曼的乌托邦作品,均以小说《她乡》为例,并且大多将该小说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在论著方面,对吉尔曼乌托邦小说的评论也主要集中在《她乡》上,例如吉尔·拉德、瓦尔·高夫以及托马斯·高尔特·珀塞(Thomas Galt Peyser)等研究者探讨了该小说的乌托邦思想内涵、叙事角度、女性的社会性别等。也有研究者研究吉尔曼小说的女权主义思想,将《她乡》与其他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Frances Bartkowski)在其著作《女权主义乌托邦》(Feminist Utopias,1989)的第一章中比较了《她乡》和法国作家莫尼克·威狄格((MoniqueWittig)的《女游击队员》(Les Guérillères,1969)。总体而言,对吉尔曼乌托邦小说的研究并不多,吉尔曼在该文类的地位和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 中国学术界对吉尔曼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其批评轨迹基本与国外一致,但是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似乎还没有引起中国学界足够的重视。一些国内学者编撰的美国文学史鲜有提及吉尔曼,如2002年出版的《新编美国文学史》(全四卷)中对吉尔曼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童明教授的《美国文学史》(2002)精炼地解读了吉尔曼的《黄色墙纸》(The Yellow Wallpaper,1892)的自传特征和女权特征。在译介方面,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只有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和乌托邦小说《她乡》。《黄色墙纸》的第一个中译本是文忠强1983年的译文,被选录在《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中,后来另有马建军和吴其尧的译本。目前,《她乡》只有台湾译者林淑琴的译本(台北:

加兹达诺夫审美意识中的存在主义及乌托邦情结

加兹达诺夫审美意识中的存在主义及乌托邦情 结 加兹达诺夫审美意识中的存在主义及乌托邦情结 加兹达诺夫审美意识中的存在主义及乌托邦情结杜荣加,伊·加兹达诺夫(r.M.ra3uaHOB,1903-1971)是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一浪潮中的杰出作家。在加兹达诺夫的小说中,处处闪烁着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的光辉,体现了作者对人、自然、社会等关系的存在主题的理性思考。同时,作品展现了他审美意识的存在主义和浓厚的乌托邦情结,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所接受的俄罗斯及法国的文化、文学、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地联系。一、俄罗斯的文学和哲学对加兹达诺夫审美意识的存在主义及乌托邦情结的影响俄罗斯文化和哲学的关系,是影响和形成加兹达诺夫世界观的源泉之所在。我们读加兹达诺夫的作品时,会立刻在脑海中闪现出有关布宁作品的风格特征:人物性格刻画异常细微,语言极具可塑性。1934年,G.阿达莫维奇称加兹达诺夫为“布宁的追随者”,是布宁唯一的学生。布宁也曾赞扬加兹达诺夫对文体技巧的掌握,易流动的语言,意想不到的准确的修饰语。加兹达诺夫认为:虽然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布宁有联系,更多的还是来自对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人文艺美学思想和创作手法的继承和发展。生于

俄罗斯的加兹达诺夫深受俄罗斯的经典作家的作品熏陶,从中汲取了自己所需的文学素养,同时,他是一个亲自参加过国內战争和世界大战的20世纪的作家,在法国接受的大学教育,因此,他的世界观、诗学、生活信条、写作的手法技巧等都是20世纪的产物,也是俄法两国社会文化熏陶的产物。俄罗斯存在主义哲学对加兹达诺夫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对加兹达诺夫来说,有机统一的生活和生活的哲学,生活和伦理的审美态度,它们是统一的,即是由20世纪俄罗斯哲学家看做是理想的人类团结。加兹达诺夫的创作经受了生活严峻的考验,与其说它是生活的磨难,还不如说它是加兹达诺夫的文艺、理论和哲学来源。 存在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感受, (论文范文.fwsir.) 在加兹达诺夫的创作中,也存在主义文化哲学的精髓,通过作家亲身的经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与民族基质、伦理道德、哲学以及共济会等影响而变体,这些看似如此不同的向量却在加兹达诺夫的审美意识中完美地结合。这体现在加兹达诺夫创作的独创性是对生活中某些残酷的东西的揭示,是对某些令人陶醉的生活的抒情写照:存在一乌托邦原则,这可以在作家的个人经历,在作家的个性,在他的文化和民族基质在他对共济会的热情中寻找答案。“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托马斯·莫尔(1478-1535)提出的,它为人类社会描述了一个美好而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图景。加兹达诺夫无沦在何种生活环境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从席勒的审美乌托邦看《她的国》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从席勒的审美乌托邦看《她的国》 作者:王红丽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1期 摘要:席勒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多追求人性解放,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的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她的国》是由作者建构的“乌托邦”式的纯女 性的理想社会,尝试在美学的熏陶下,重新建构起原始的美好生活及世界,契合了席勒的审美 的最高境界。本文拟从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出发,在人性、审美、艺术、自由四方面探寻《她的国》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关键词:席勒审美乌托邦《她的国》 席勒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美学家,其思想多体现在《给克尔纳论美的信》《美育书简》等著作中,他的美学思想多追求人性解放,在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强调 艺术和审美的解放功能,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的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其审美乌 托邦是在政治的变动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人性问题,进而提出用非暴力的手段进行解决,在 大革命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审美的乌托邦极难实现。不过在《她的国》这部作品中,可以窥见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所推崇的理想社会。 《她的国》( H erland )是美国女作家夏洛特· 柏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arkins Gilman) 于1915 年写的作品,它是由作者建构的“乌托邦”式的纯女性的理想社会。在这里 到处洋溢着女性本该有的原始活力,三位有着传统男权社会思维定式的男人闯入了“女儿国”,原本以为会轻易将其征服并享受极尽的娱乐,没想到却被女性制服并被教育和改造。这“荒诞”的故事通过其中一个男人之口娓娓道来,在男权社会和《她的国》的文化对比中,展现了一个 在席勒笔下的自由王国。 本文借冯学雨同学的学位论文《席勒、马尔库塞审美乌托邦之比较》中对席勒审美乌托邦 的划分对《她的国》进行分析。 审美乌托邦又叫作美学乌托邦、艺术乌托邦,属于乌托邦思想的范畴,它是以美学和艺术 理论的形态来构建乌托邦理想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乌托邦”的解释为:“一种理 想的国家,居民生活在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环境中”。席勒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主张建立的社会正是这样一个社会。而《她的国》这部乌托邦小说是尝试在对生活在现代语境及现代社会中的人 进行审美和艺术的拯救;在美学的熏陶下,重新建构起原始的美好生活及世界,使在现在社会 中迷失本性、丧失本真、遭遇分裂的人能够寻回最初的美好,重新走向自由的世界。这正契合 了席勒追求的审美的最高境界。 一、人性 文学是“人学”,人性是审美乌托邦建构的起点。席勒在审视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的目标 失败时,将原因归结为人性的堕落,“在这场现时代的戏剧中,他们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方面是野蛮,另一方面是萎靡不振:人们堕落的这两种极端竟在同一时间里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在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中,表现出粗野的无法无天的本能”“另一方面,有教养的 阶级则表现出一幅更令人作呕的懒散和性格腐化的景象”。a 所以,他坚信“至于理性在它的 观念中所设想的国家,不可能作为更好人性的基础。相反,它只能建立在更好人性的基础上”。 b 也就是说,更好的人性是建立理性国家的基础。所以,他非常羡慕古希腊人的人性,在自然

乌托邦的女性想象:威蒂格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乌托邦的女性想象:威蒂格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作者:王迪 来源:《法国研究》 2016年第2期 王迪 【摘要】在法国女作家莫尼克?威蒂格的叙事作品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和精神:希望。作家希望通过文本实践缔造一个与读者共享的童年记忆空间,希望探寻女性乌托邦社会的内在 动力和建构过程,为女性勾勒一个“美好之乡”,希望为乌托邦新女性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园和 坚定的价值归宿。希望意识,或者说更好的生活方式成为威蒂格寄予乌托邦新人的美好愿望。 希望原则与威蒂格主张的激进姿态、与她宣称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同性恋不是 女人”等否定言辞同时存在其文本中,我们试图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视,展开对威蒂格 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关键词】乌托邦女性想象威蒂格 【项目】本文系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西克苏“阴性书写”观其在中国的嬗变与反思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M201410028006)。 莫尼克·威蒂格(Monique Wittig,1935-2003),作为法国新时期女性主义运动的“少数派”代表,法国评论界对其毁誉参半。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性别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威蒂格 带着其“少数派作家”的梦想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视野。在关于威蒂格叙事作品的研究中, 国外学者谈论最多的无疑是它们所表现的“激进的女性主义”主题,其中法国学者卡特琳 娜·埃卡尔诺(Catherine Ecarnot)的专著《莫尼克·威蒂格的写作》从叙事学和语言学的视角探索了威蒂格叙事作品在形式上、思想主题上的创新之处;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则关注了威蒂格激进的女同性恋观点,考察其对身份的诘问和女性主义政治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对威蒂格的研究亦呈增长趋势,从语言学、女性书写等视角解析威蒂格的叙事作品。例如,张玫玫在《身体/语言:西苏与威蒂格的女性话语重建》中展现两种书写模式的异同,展示它 们颠覆现有秩序、改变未来的潜力。黄华则以威蒂格“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同性恋 不是女人”等论断为例,分析了威蒂格新的主体观。如果就威蒂格的主要观点和立场而言,以 上阐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主题的。 然而,上述研究视角的代表性导致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对它们的阐释和接受衍生 出一个普遍化的倾向:每当我们提到威蒂格,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女游击战士》,总是强调其 激进、强硬和带有攻击性的女权主义姿态,加之威蒂格在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新小说叙事手法 和新词迭出,给读者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和接收瓶颈,后者[ 我们注意到,威蒂格的读者范围 也相对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学研究两个专业领域。]往往简单地将威蒂格列入“少数派女性主义作家”的行列,并悲观地认为威蒂格主张的“激进的政治转型”与“彻底推翻男人/女人的区别划分”[ Monique Wittig, La Pensée straight, Paris?: Editions Amsterdam, 2001, p.16.]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威蒂格以《女游击战士》为代表的叙事作品内涵都相当丰富,其中贯穿了一个基 本原则和精神:希望。威蒂格在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时表示,一直以来,她都希望将文本 实践看作一次冒险,一次满怀希望的冒险,女主人公在各式文本中经历坎坷,不断重新认识自 己逐渐成长,希望之光从未在文本中泯灭。“质疑异性恋思维——一个从未被女性主义质疑的 观念——,在性别之外重新定义个体主体”,这是作家一直想要达到的目的;威蒂格将希望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