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女性主义乌托邦角度浅析吉尔曼的《她乡》

从女性主义乌托邦角度浅析吉尔曼的《她乡》

从女性主义乌托邦角度浅析吉尔曼的《她乡》

作者:王颖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1期

【摘要】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借其独特的视角和写法,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的愿望,表达了对父权社会二元对立说的批判和否定,也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吉尔曼的《她乡》是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解构了“女性气质”,消解了男性角色的强势地位,消除了等级特权,构建起一个在平等、关爱等女性价值基础之上的美好世界。

【关键词】女性主义乌托邦;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她乡

“乌托邦”(Utopia)源自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像的、理想的社会。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现实不完满的超度”,从对现实的超越进而升华成为一种理想。乌托邦精神即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开拓精神。而乌托邦精神又被认为是女性主义写作的灵魂。《妇女与乌托邦》中曾指出“重构人类文化是乌托邦主义和女性主义写作的共同目标。”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认为“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促使人们审视当前现状,并超越二元对立思想的约束。”

女性乌托邦主义小说是女性文学下的一种亚小说文类,其以小说为载体反映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乌托邦精神,关注女性和人类的未来。女性乌托邦主义的价值取向概括来说为:消灭社会性别差异;消除统治和压迫;“超越人类中心意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1860—193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者之一,也是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社会家。吉尔曼以其著名短篇小说《黄色墙纸》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而《她乡》是吉尔曼在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创作繁荣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标志着吉尔曼从现实主义走向乌托邦主义—从早期《黄色墙纸》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解构转变为对女性主义理想社会的规划和构建。《她乡》讲述了三名男性—社会学家范、地理学家泰利和医生兼植物学家杰夫三人参加丛林探险之际误入一个完全由女性组成的神秘国度,在这个“女儿国”三人分别与当地女性产生了感情并缔结了婚姻,最后由于泰利意欲对妻子施暴三人被永远驱逐出境。透过三名男性闯入者的视角,吉尔曼展示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女性世界:男性失去了独享的尊崇地位,没有国家、种族、阶级和职业的差异,女性拥有才情和智慧,以学习为终身生活目标,对于男性她们不取悦不畏惧。吉尔曼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男性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经济的来源,女性则是柔弱者,是由男性羽翼庇护的。因此《她乡》借助“女儿国”这个想像的乌托邦,颠覆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等级制度,“揭露了父权社会推崇备至的…女性气质‟背后所隐藏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形态”。

西蒙娜·波伏娃曾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指出,母性(女性的温柔、顺从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观念)并不是由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决定的,而是一种父权社会的文化构成。《她乡》中的女儿国是女性的天地,女性个个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尊自重,在智力和体力上都胜过来自父权社会的三名外来男子。当这三名外来男子认为自身的父权尊严受到挑战,他们使用各种手段企图“征服”“她乡”中的女性,却处处落败。因此,在“她乡”女性并没有像在父权社会低人一等,并且摆脱了父权社会所倡导的女性气质——与父权社会中女性被紧胸衣、裙子和高跟鞋束缚的形象不同,她们穿上便于运动的裤装,留利落短发,身体充满力量——范通过观察这些女性逐渐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所谓的…女性特质‟匮乏得惊人。这立刻叫我想到我们坚信深爱的…女性魅力‟根本不女性,而只是反映男性特质——为了取悦我们而发展的,因为他们不得不取悦我们……”。吉尔曼通过《她乡》反对柔弱温顺的女性形象,鼓励女性尊重爱护自己的身体,对抗男性欲望,捍卫自己的主体权利。

在《她乡》中,孩子是全社会的中心,但不是每个女性都能成为生理上的母亲,只有最具天赋的女人才能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因为孩子关系着整个社会日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女性如果想成为母亲,必须对身体智力等方面的集体核准,从而得到去宗庙冥想的资格,获得后代。而不能或者不想生育的女性可以通过照顾她人的孩子成为co-mother来表达母爱。这些全部建立在爱、关怀和平等的女性价值之上。单性生殖的方式剥离了男性对于生育的作用,同时将父权社会中女性被只限于生育哺乳养育孩子的角色消解——按照父权社会的逻辑,男性从事的工作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的,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价值不可否认,而女性的工作则被认为是次要的,无足轻重的。摆脱性别差异的“她乡”也摆脱了父权社会中二元对立思想的束缚。在“她乡”中没有了男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吉尔曼从人的角度考虑了女性的价值和生存状态,“以女性主义观点为核心,以人文主义视角结构了适宜于女性和全人类居住的家园乌托邦”。

与其他乌托邦小说相同,《她乡》也消除了等级和特权,建立了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模式。权力在“她乡”中被视作一种集体的公共的经验,而并非是一些人凌驾于另一些人之上的工具,个人利益永远与集体利益相联。而取名制更表现出对个体的尊重。在父权社会,妻冠夫姓、子随父姓这个看似天经地义的准则实质反映出男女之间、父子之间的关系是被附属和附属的关系——命名者对被命名者享有控制和统治权,“她乡”的取名制打破了这种关系,并且蕴含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这种革新是消除统治、尊重个体的一种尝试。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她乡》中不存在二元对立,而是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女性将自己看作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自然尊重并且用科技手段使其变得更洁净、更有效。

吉尔曼的《她乡》解构了女性气质,消解了父权社会中的男性角色,建立了在平等关爱等价值观基础上的女性至上的乌托邦。通过自觉的虚构,吉尔曼借助这个乌托邦世界表达对现实父权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以及对超越现实的美好世界的追求。“只有当男人与女人在社会角色、经济、政治、责任、自由呵自尊等方面完全的、真正的实现了平等,才能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的痼疾、即剥削问题——对女人的剥削、对弱者的剥削和对地球的剥削。”因此,可见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思想虽然不成熟,但其中的生态关怀超越以人为绝对中心的人文视野,表现了对世界多层面的关怀。

【参考文献】

[1]Ursula Le Guin. Is Gender Necessary? Redux, 1987. In Dancing at the Edge of the Wrold: Thoughts on Words, Women, Places [C]. New York: Grove, 1987:7,12,16.

[2]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M].她乡.林淑琴,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陈榕.女性主义乌托邦之旅——吉尔曼的《她乡》与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女儿国之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

[4]孙海英.两个“女儿国”乌托邦——西梁女国与《她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5]廖述娟,刘明.从生态关怀角看女性乌托邦小说的现实意义[J].作家杂志,2011(8).

[6]刘英,王雪.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7]刘英,张建萍.从“他乡”到“她乡”,吉尔曼女性主义写作策略的转变[J].妇女研究论丛,2006(4).

[8]赵莉,李海燕.由《她乡》看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创作的进步性[J].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9]杨海霞.从《她乡》看女性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J].外国文学,2009(9).

[责任编辑:汤静]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摘要:乌托邦精神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精神,女性乌托邦小说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最深切的愿望。在英美文学体系中,拥有大量经典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其为女性和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足迹。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评论 一、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概述 “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提出,其含义在不同学者看来具有不同的解释。从字面来看,“乌托邦”大致指“乌有之乡”,但这种解释并没有指明其精神实质和其文化上的独特意蕴。对西方英美文学史的解读来看,“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于英美文学中,在早期较为零散,规模有限,直道莫尔的《乌托邦》,才标志这“乌托邦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范式。随着后人对乌托邦小说的继承和发扬,在十九世纪,乌托邦小说进入了“盛世”。 随着乌托邦小说的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女性乌托邦小说成为具有强大发展势头的亚乌托邦类小说。女性乌托邦小说是女性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的最佳载体,女性乌托邦小说对当时的社会发问:“现状是什么,它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该如何建立规范?”在这种问题的驱动下,其展开对社会的批判,显示对社会的前瞻性,追求社会的两性秩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女性乌托邦小说进入繁荣期,代表作有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她乡》、萨拉·奥恩·朱依特的《尖冷杉之邦》等。 二、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 女性乌托邦小说的重要特征思想是反对父权,废除父权,提倡两性秩序,在诸多女性乌托邦小说中,均体现了对女性乐园的积极建构。女性乌托邦小说提供了一个启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他者”,而“他者”只有在作为“自我”现存制度和既定秩序的参照时才有存在的意义。比如在吉尔曼的《她乡》中,其同时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并在父权制强大的“他乡”与父权制缺失的“她乡”,分别描述了各种生活状态,并彰显女性文化,为女性主义者研究两性秩序共存提供了新的视域。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 第一章绪论 在人类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是一种附属的地位。自从十五世纪开始,西方开始有了专门论及妇女的权利与价值的文章。但真正开始具有社会运动的雏形,却是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革命女志士古杰所发表的「妇女权力宣言」,妇女运动到此才有明确的抗争对象与目的。所以,虽然妇女运动到今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他带给世人的启发与迷惑却是最具震撼性的。 第一节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一直将女性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而不能展现其之聪明才智,在中古欧洲,比较聪明的女性可能会被冠上女巫的标志,在古代的中国,也一直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所谓的三从四德,女性一直不备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只是一个附著在男性身上的菟丝花,就连大文豪卢梭也是如此的认为。 沃尔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在1792年发表了「女权的辩护」一文中,对卢梭有诸多的批评,卢梭认为,一个女子永远也不能自认自己可以独立,他应当被恐惧、害怕、胆小所控制,表现出可爱乖巧的一面,无论何时男子想要轻松休闲的时刻,他要风情万种地做出卖弄的姿态,成为富於诱惑力的尤物,才是男子的良伴。沃尔斯考夫特认为这种说法实在荒谬之至,一个伟大的人物,竟会在此种主题上,充满男性自大与肉欲的思想。 他认为女人应该被视为具有理性动物的行为能力,不应将他们视为依赖他人而存在的畜类,教养他们应该涵养他们的心智,给予崇高的原则与训练,使其经由自觉而依赖人性本身的尊严,教育他们如同男子一般,接受挑战而非满足需要 ,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一性。 米尔(John S. Mill,1806-1873)与他的妻子泰勒(Harriet Taylor)在1861年共同完成了「论妇女的附属地位」。文中提到,婚姻使女人成为合法的奴隶;在吴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莎士比亚的妹妹」一文中,莎士比亚的妹妹茱底丝,她和莎士比亚一样是非常聪明、一样富有才华。茱底丝不想嫁给父亲安排的对象,於是逃婚到了伦敦,但她的遭遇和一样到了伦敦的莎士比亚有著天壤之别,没有人相信他的才华,而最後自杀了。虽然这并不是真实的故事 ,但却让我们感到在莎士比亚那种瞧不起女性的时代,只要你是女性,纵然你有在多的才华,也不可能会有机会发挥。 第二节女性主义的定义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是源自於法国的feminisme。根据柯德教授的研究,1880年代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在1890年代,法国妇女团体或妇女刊物虽然时常引用它,但是温和派的妇女平权倡导者往往要与他保持距离,自称她们的组织是「女性的」而非「女性主义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年「女性主义」才被法国各派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者所接受。 西蒙.波娃认为女性主义是指独立於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位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她认为女性主义者是在结合阶级斗争,但独立於阶级斗争之外,力求改变妇女处境的女性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 (1)概述: 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 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 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 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 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

论《她乡》中的“她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她乡》中的“她乡” 乌托邦是由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1478—1535)在16世纪早期所创作的一个术语。乌托邦作为一个理想的升华,它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现实不满的超度。而女性乌托邦小说,即以小说为载体,反应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乌托邦精神,关注女性和人类未来的小说。1890年——1920年是女性乌托邦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是生活于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著作《她乡》(Herland,1915)就是这时期女性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 但《她乡》和其他女性乌托邦小说一样,在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中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国内对吉尔曼的研究也是甚少。通过资料的检索和研读,总结了一下国内外关于吉尔曼和《她乡》的研究成果,以下进行简要叙述: 根据资料检索情况来看,从90年代到现在,国外研究吉尔曼的博士论文共有18篇,其中1990到1999年间有3篇,从2000年到2008年则达到15篇,其中3篇博士论文涉及了吉尔曼的乌托邦作品,均以小说《她乡》为例,并且大多将该小说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在论著方面,对吉尔曼乌托邦小说的评论也主要集中在《她乡》上,例如吉尔·拉德、瓦尔·高夫以及托马斯·高尔特·珀塞(Thomas Galt Peyser)等研究者探讨了该小说的乌托邦思想内涵、叙事角度、女性的社会性别等。也有研究者研究吉尔曼小说的女权主义思想,将《她乡》与其他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Frances Bartkowski)在其著作《女权主义乌托邦》(Feminist Utopias,1989)的第一章中比较了《她乡》和法国作家莫尼克·威狄格((MoniqueWittig)的《女游击队员》(Les Guérillères,1969)。总体而言,对吉尔曼乌托邦小说的研究并不多,吉尔曼在该文类的地位和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 中国学术界对吉尔曼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其批评轨迹基本与国外一致,但是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似乎还没有引起中国学界足够的重视。一些国内学者编撰的美国文学史鲜有提及吉尔曼,如2002年出版的《新编美国文学史》(全四卷)中对吉尔曼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童明教授的《美国文学史》(2002)精炼地解读了吉尔曼的《黄色墙纸》(The Yellow Wallpaper,1892)的自传特征和女权特征。在译介方面,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只有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和乌托邦小说《她乡》。《黄色墙纸》的第一个中译本是文忠强1983年的译文,被选录在《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中,后来另有马建军和吴其尧的译本。目前,《她乡》只有台湾译者林淑琴的译本(台北:

《啊,拓荒者!》中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摘要: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女主人公对待自我女性身份和与其他女性的关系等来分析其女性意识,从她对待土地的态度来分析其自然观,结果表明: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缺乏对女性身份及自然的正确认知,因而性格中曾经存在着男权倾向,排斥女性身份并以征服和利用土地来满足自我利益;但随着其认知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接受自我身份,并产生了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认知。 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以描写西部大草原和拓荒者生活而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她一生共发表了16部中长篇小说,60多篇短篇小说、诗歌及散文。女性和自然是她的拓荒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主题。《啊,拓荒者!》就是薇拉·凯瑟以此为主题的第一部成功作品,多年来从女性主义,浪漫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等角度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解读;其女主人公亚历山大德拉,一直以来被誉为凯瑟笔下最具有拓荒精神的完美女性。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西方父权制文化体系在压迫自然和压迫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而导致这种双重压迫的思想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它批判父权制二元认识论,赞美女性本质,强调对女性与自然的重新认知;并倡导在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下建立一个消除性别压迫,缓解生态危机的和谐社会。它以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宗旨,在文学批评中得以初步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传统文学的渗透引发了评论界对以往作家作品的重新解读,薇拉·凯瑟和她的《啊,拓荒者!》就是其中一例。本论文正是尝试采用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重新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而得出不同结论。 一、强烈男权倾向的女性 青年时期,在性别意识和自然观念上,女主人公表现出明显的男权倾向:成长于父权意志为中心的家庭,男权理念的长期内化,使亚历山大德拉能够被认可为父权意志的继承者。从象征意义上讲,父亲临终前对她委以重托在一定程度上使她这一身份地位得以确立。首先,“名”如其人。沙伦·欧伯恩曾指出:“凯瑟对女主人公的名字的刻意选择,强烈暗示了本部作品与前一部作品《亚历山大桥》的相似性,作家赋予了《亚历山大桥》中的男主人公以Alexander Barely的名字,而在《啊,拓荒者!》中赋予女主人公以颇具男性化的Alex—andra Bergeson,意在突出女主人公和前者一样,都陷入了内心迷惘和冲突并导致了严重的自我性格分裂。”[1_j( ‟亚历山大德拉的着装颇具男性的特点,“她穿着男式的宽大外套,头戴圆圆的长毛绒帽子,围着厚厚的围巾;她是…分界线‟上高大强壮的女孩子,步子矫健,做事坚决果断。-E23~P.安妮·伍德沃斯认为:“这些描述体现出易装癖的某些特征,暗示了人物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人的外表塑造人的身份意识并被这种身份意识所塑造,外表是自我和他者关系的一大信号。”[3j( ”在这种意义上,女主人公的易装癖(cross—dressingor transvestism)可谓是对自我女性审美的放弃及对男性审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其男性化倾向的外在表现。从女主人公与母亲的关系上来分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融洽的母女关系应该成为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敌对力量,因为它在传统的父系家庭谱系里建立了自己的女性空间。”[4j( “”但事实上,女主人公与母亲的关系却不甚亲密。由于父权制世界观的长期内化,母亲虽然不满于父亲做出的诸多决定,但最终只好默默服从。对于母亲的种种困境,女儿从没有表现出怜悯之情;并且从小说文本里,读者很难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女主人公与母亲共持家务、促膝谈心的场面,但却能从病危父亲的回忆和期望中,认识到女主人公更像是令父亲中意的能够支撑家业的男子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疏离的母女关系也体现了女主人公对传统女性气质的拒绝及对男性气质的倾向性。 由于女性话语、女性性别意识的缺失以及对农场事务的全身心投入,主人公不能察觉到异性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 2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3 美国总统面面观 4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5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 6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7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8 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 9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 10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1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12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13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14 物欲与爱情的搏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启示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15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 16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17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18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9 文化视角下探析刘半农翻译观的嬗变---从《小说大观》到《新青年》 20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 21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2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23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24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25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6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27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28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 29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30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31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 32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33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 3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35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3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37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38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39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

《黄墙纸》的女性主义视角品评

《黄墙纸》的女性主义视角品评 摘要:《黄墙纸》是女性主义者吉尔曼的代表作。文中通过描写妇女受到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权影响的痛苦经历。揭露了性别歧视和压迫,批判了不平等的夫妻关系,探讨了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象征含义,从而揭示了父权制文化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关键词:黄墙纸;话语权;女性主义;象征意象作为美国19世纪末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夏洛蒂·珀·吉尔曼竭力摆脱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努力实现作为女性的自我价值。她为了争取独立,从事写作事业,不仅使自己成为著名的小说家,还同时扮演着诗人、演说家、社会评论家和记者这些社会角色,成为当时争取独立的女性的典范。她在美国社会新秩序日益完善的19世纪末所写的《黄色墙纸》( The Yellow Wallpaper)便是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品。《黄墙纸》描述了一个美国中上阶层女性因产后失调而患上轻微的精神抑郁症。身为医生的丈夫带她住进一所殖民时期的老房子进行“休息治疗”。这种休息治疗使她不得照看自己的孩子,不得离开,不得写作,不得做任何她喜欢做的事情。她几乎被囚禁在一间育婴室里,她惟一可做的就是坐着看墙纸。渐渐地,她似乎从

孩子们撕得乱七八糟的墙纸上看出了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似乎看到了牢笼里关着的一个女人。当她认出了那个女人就是她自己时,她疯了。丈夫在他的现实世界中如鱼得水,然而妻子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中。她想象力丰富,忧愁而敏感。可能是浪漫美丽的遐思,可能是灰暗阴森的冥想,这一直为丈夫公开嘲笑并严加提防。他的这种家长制作风体现在对妻子的不屑的嘲讽、严厉的警告和亲热的诱骗中。他的男权思想固执的认为妻子身染重症,必须治疗。而一直以来所接受传统思想的妻子也不断强化自己的这种病态意识,乖巧听话地积极配合着丈夫。然而整日的沉睡并没有平静纷繁的思绪,反而在不断的压抑和无意识反抗下变得烦躁沮丧又神经质。在被丈夫拒绝了她“认真,诚恳,合情合理的谈话请求”后,她的精神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在尝试了最后一次与丈夫沟通后,妻子终于放弃了挣扎,任由自己走向疯狂。西蒙·波伏瓦曾说过:“女人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这便将女性的命运放置到历史的历时性的视角下进行考察。对于处于中心地位的男性来说,他们总是藏在虚假的面具后面为自己的举动寻求某种道义上的依据,以此达到对女陸话语权利的剥夺,对女性意识的遮蔽。“话语即权力”,那么对于始终处于失声野地中的女性来说,要确立自己的价值就必须逃脱男性的坐标,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这种压迫性沉默是强权集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女性中心现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女性中心现象 中国民族歌剧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終围绕女性主题展开,可以说是一部以女性主角人物形象塑造为主线的发展史。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女性中心现象,是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理论应用于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研究的尝试,目的在于用女性主义的思维审视中国民族歌剧的女性中心地位,进而揭示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轨迹的深刻内涵。“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源自于法语的“Feminisme”,译文理解为“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1880年创立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社的法国女子奥克雷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西蒙·德·波伏娃认为,“女性主义是指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女性主义者是在结合阶级斗争但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力求改变妇女处境的女性甚至男性。”美国著名女权主义作家吉尔曼在《妇女与经济学:男女经济关系为社会进化的一要素之研究》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为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女性主义的产生来自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唤醒,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女性参与受教育和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入,女性主义思潮对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逐步被运用到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当中,对音乐批评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女性研究为中心的女性音乐批评理论逐步形成,它以女性形象、女性作曲家和女性音乐欣赏等要素为研究对象,并将音乐作品审美与政治、历史和种族相关联,力图改变过去父权传统下对女性形象扭曲的批评方式,成为美国新音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中心现象的研究逐渐见诸于文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论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观测点:一是中国民族歌剧中某部歌剧的女性主角人物形象塑造研究;二是着眼于中国歌剧女主角的悲剧情结;三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某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她乡》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她乡》 作者:李新然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 李新然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 471023) 摘要:夏略特·帕金斯·吉尔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她的著名乌托邦小说《她乡》塑造了一群热爱和平、追求平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女性,体现了吉尔曼在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她乡》;生态女性主义;和平;平等;花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5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CXJJ-YJS-S003) 夏略特·帕金斯·吉尔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1892年出版的《黄色糊墙纸》让吉尔曼为众多读者所熟知,这部作品揭露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 的控制和压迫。1915年出版的《她乡》是吉尔曼的另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三名男性闯入了一个 在地图上并不存在的“女儿国”的故事。叙述者范戴克是一名社会学家,他与好友地理学家泰 利及医生兼植物学家杰夫在结伴探险的途中听说有一个完全由女性组成的“女儿国”的存在。 三人很是怀疑这样的一个国家是否真的存在,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三人决定一探究竟。他们 断定即使“她乡”真的存在也是混乱不堪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女人是嫉妒的、不独立也没有组 织能力的。但事实是待三人真正进入并了解了“她乡”后,他们发现这个全部是女性的国家农 业发达、科技先进,并且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整个国家漂亮的更像是一个花园一样。在“她乡”期间,三名男性分别与当地的女性产生了感情,并缔结了婚姻。但是由于具有极强大男子 主义的泰利企图凌辱他的妻子,三人最终被驱逐出了“她乡”。吉尔曼塑造的她乡的形象其实 是和生态女性主义者所追求的和平、两性平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一致的。 一、和平的“她乡” 当三位男性科学家从向导那里听说了“她乡”这个神秘的国度后,便全副武装,决定去征 服这个女儿国。他们断定“她乡”的女性是很危险的:“颇能防卫自己,不会欢迎不讲理的访客。”而且他们以男权社会既有的思维定式认为:“她乡”的女性之间“一定争斗不休……女 人向来如此。我们别想要找到任何秩序和组织。”但是当三名男性科学家带着武器闯入“她乡”时,迎接他们的并不是武力反击,反而是提供给他们住所和衣食,以礼相待。而且经过一段时 间的相处,三名男性科学家吃惊地发现不同于男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频繁的争斗,“她乡”中 的居民相处十分融洽。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而必须依附于男性生存,因此时常发生多名女性为 了争夺同一个男性而发生争斗的事件。但是在没有男权思想污染的“她乡”,女性无须取悦男性,也就不存在为取悦男性而造成的争斗。相反,她们形成自己的“姐妹盟”,“她们都是姐妹,成长时,都一起成长--不是通过竞争,而是依靠团结合作”。一方面她们一起工作,为建 设一个更适宜她们以及后代居住的家园而共同努力。与世隔绝的小国寡民受到国土面积的限制,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粮食。“她乡”的女性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发展农业,“花费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