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刍议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刍议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刍议

作者:蔡梦瑶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4期

内容摘要: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大量才华卓著的人文主义者,通常认为他们复兴了古典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成为黑暗中世纪之后的再次闪光。然而,在这些光亮的背后,总有一些区别于过去的新东西,它们被复兴的光芒所遮蔽,却为现代思想带来了古典和中世纪世界都不曾有过的星火。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就是这样一部雅努斯式的作品。托马斯·莫尔是近代社会主义的始祖,他通过《乌托邦》一书第一次向人类展示了一幅有关社会主义的完整思想体系。本文从女性在乌托邦这个理想社会中的政治,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阐释了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研究发现,托马斯·莫尔的女性观具有前卫性,对后来的女性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女性观

一.引论

在西方的古典世界,女性的地位不高,特别是中世纪的西方女性。中世纪早期女性社会地位的根本性并未改变,而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即公元14-18世纪初期)是西方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其中既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等极具影响力的恶性事件,如猎巫运动等,可见,西方社会的转型并非像以前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充满着美好与希望,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之音。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种重新的构建,性别关系的重构当然也在所难免。但即使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地位和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女性观的研究可以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寻找到“端倪”。国内外大都是研究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所体现的幸福观,劳动观,很少有人研究过其中对于女性地位的阐述和看法。本文从女性在乌托帮这个理想社会中的政治,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阐释了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并且通过比较女性主义和女性观来突出托马斯·莫尔思想的前卫性。乌托邦中对女性的论述体现了莫尔想象的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高,对后面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二.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生于1478年,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由于据说在1535年,他在宗教问题上违抗英王亨利八世,被判处死刑而不得不走上断头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思想比较先进,他们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的理论,相信人的力量。托马斯·莫尔也是其中一份子。但是由于多数人文主义者毕竟主要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众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莫尔之所以超

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同时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他能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乌托邦》这部不朽的著作中,为当时英国广大劳苦群众所遭受的水深火热的痛苦,慷慨陈词,大声疾呼。

莫尔在大学读书时代,已经对希腊拉丁古典文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头角峥嵘,受到一些前辈学者的器重。以后他又和欧洲大陆上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 Desiderious Erasmus 〔约1466- 1536〕)成为莫逆之交,反复商量问题,切磋学问。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乌托邦”(Utopia)这个词本身就是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六个字母中有四个元音,读起来很响,指的却是“无何有之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很明显,莫尔是一个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写作的动机是积极的,是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然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同义词,乌托邦在后代被人们和空想等同起来。这也许非莫尔始料所及。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接下来我们就书中所涉及对女性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描写来阐释托马斯·莫尔的女性观。

三.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

对于女性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第一次正式确立女性的独立学术研究对象,实现了从神话人物到史诗角色再到学术形象的跨越式发展。其次,这本书第一个提出并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理想国家女性政治学说。最后,这本书中对女性的描述和研究第一个开创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先河,建立在生物基因遗传理论、教育学理论、社会分工理论、政治学理论基础上,其研究范式在理论、方法、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他的女性观在当时是很伟大的: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城邦女性社会价值;从政治学的高度,提出女性政治地位边缘化的问题;从伦理学的维度,阐述男女平等教育训练的设计。突破社会主流思想的框架,“有资格的女子也可以做统治者,男女平等” “除非把母犬当成弱者,否则它们应当承担与公犬天性相同的工作。”(柏拉图138)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确实具有惊世骇俗的震撼性作用,为后来的妇女运动指明了方向。而当西方进入中世纪时期尽管出现了对男女平等等呼声,但是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对古希腊罗马典文化复兴的需要,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女性的看法又开始发生了大变化。我们可以在托马斯·莫尔写的《乌托邦》中找到线索。在《乌托邦》中谈及职业问题的时候有提及“乌托邦人不论男女都以务农为业,他们无不从小学农,部分是在学校接受理论,部分是到城市附近农民庄上做实习旅行,除了制裁衣服而外,其他的手艺都是每人学一种,男生的如此,女的也如此。妇女体力较

弱,因而做轻易的工作,一般是毛织和麻纺,男人担任其余较繁重的活计。他们每天照例在黎明前举行公共演讲,无分男女,成群结队来听讲。”(55)这个体现了男女在工作分工上的平等,不论男女都得工作。在谈及女性社交生活上,“女子成年结婚后,到丈夫家居住。年纪最老的人当家,妻子伺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母亲哺育自己的婴儿。(61)谈及婚姻和配偶问题时说到“女子到十八岁才结婚,男子要大四岁。男女婚前如证明犯来私通罪,受重处罚。在选择配偶时,女方不管是处女抑嬬妇,需赤身露体,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已婚老妇人带去求婚男子前亮相,同样男方也是如此。(87)此处虽然提及男女双方都是在平等的状态下交流,也体现了在婚前对男女双方是否对对方坦诚,但是也体现了对人体的不尊重,在如今的社会是一种不尊重人权的行为。同时在乌托邦社会遵从一夫一妻制原则,如果妻子无任何非议,乌托邦人不允许男子违反她的意志而强行和她分离。对于乌托邦人来说,背信弃义的行为侍残酷不仁的。但他们又尊重夫妻自身的意愿,如何双方性情不合,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经过议会的批准方可寻他人进婚嫁。破坏夫妻关系的人罚充最苦的奴隶。在战争中妻子有权决定是否随丈夫出征,这不但不会被禁锢,还事实上受到鼓励和赞扬。她们被安置在自己丈夫身边,彼此非常紧密地团结,互相支援。(99)这些就有效保证了夫妻关系的和谐性,保护了妻子和丈夫的权益,保护了家庭的和睦不被分散。但如果仔细品读托马斯·莫尔写的《乌托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些对于女性的看法还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些观点比如社交,婚姻等方面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女性的权益但是在国家层面的比如政治生活领域还没有女性的涉及,女性还没有实质的权利来领导社会。而且在参加战争这件事上,在乌托邦中男女在固定的日子里刻苦的参加军训,锻炼自己,唯恐不能出战。这并没有完全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忽视女性的特殊性,存在将女性男性化的狭隘性。

四.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妇女就自身在教育、职业、家庭和性等方面呼唤自己应有的平等权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高潮,由于西方知识界的女性学者开始认识到知识层的男性与国家政府对待女性的态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她们开始从人文主义阵营脱离出来。波伏娃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这一著名论断,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进入到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女权主义运动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注重理论武器,力图从改造人的思想入手争取女性的彻底解放和平等。女性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夠产生如此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与20世纪以来的主要思潮和理论流派紧密结合,既有所借重,又展开精辟入里的反思:一方面对社会现实和理论系谱中的男性中心主义进行彻底清理,另一方面唤起女性的主体意识。20世纪60年代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在这种女性主义社会思潮下形成的,成为很快盛行于欧美并蔓延于世界的一种批评理论。

几个世纪以来,女性主义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百科全书给出了我们的定义:即社会和政治运动理论。女性主义包含了几个关于性别不公平和女性不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文化和政治、理论以及道德哲学。“女性主义”一词源于法国的“女性主义”一词,这是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查尔斯·傅立叶创造的。19世纪90年代,在妇女争取平等政治和法律权利的运动中它被第一次使用

在英语这门语言中。女性主义地理学、女性主义史、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学科都来自女性主义。由于女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女性政治活动家们表现出对个人自由、政治权利、社会自治和金融独立、女权、出生权、就业权和受教育权等关怀;他们甚至结束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和调情等行为。这些政治活动提出了性别歧视并且加强对妇女权利、利益和问题的说明。

五.结语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给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带来了影响。他的女性观在当时是很伟大的: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女性社会价值;从政治学的高度,提出女性政治地位边缘化的问题;从伦理学的维度,阐述男女平等教育训练的设计。突破社会主流思想的框架,“有资格的女子在社会生活上也可以做统治者,男女平等”“除了制裁衣服而外,其他的手艺都是每人学一种,男生的如此,女的也如此。”(148)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确实具有惊世骇俗的震撼性作用,为后来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妇女运动指明了方向。比如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各种解放的思潮和改革运动开始逐渐在社会中流行,产生了女性主义。女性主义(Feminism)的兴起首先是与作为社会运动的妇女解放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当“人人平等”的口号提出之后,变革男女之间的威权关系自然就开始纳入人们的思考范围。1729年,玛丽·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发表《女性与权力》,标志着女权斗争开始出现,但直到19世纪,争取女性解放的行动才逐渐摆脱分散和零星状态,开始出现有组织的运动。但是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乌托邦思想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严重脱离实际,寄托于未来,典型的理想主义思想;回避矛盾,不能用回避矛盾的方式解决矛盾,有逃避主义思想倾向;强调男女之间无差别的平等,忽视女性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2]Plato: The Republic. Beijing: Democracy and Construction Press, 2017.

[3]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l995.

[4]Bao Xiaolan: A Review of Western Feminist Studies. Beijing: Joint Publishing House,l995.

[5]玛丽·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女性与权力》,刘漪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6]Craft Mary : Women and Power. Trans. Liu yi.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8.

[7]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化理论》,胡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8]Eagleton Mary : The Theory of Feminist Culture. Trans.Humin. Changsha: Hunan Literature and Art Press,1998.

[9]孙绍先:“女权主义”.《外国文学》(5)2004:第49页.

[10]Sun Shaoxian :"Feminism". Foreign Literature (5)2004: 49.

[1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2]More Thomas: Utopia. Trans. Dai Yuling. Beijing: Business Press, 2020.

[13]沃特金斯( Watkins,S.A.):《女性主义》.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

[14]Watkins (Watkins,S.A.):Feminism. Guangzhou: Guangzhou Press ,1998.

[15]勒内·韦勒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第306页.

[16]Renervillek, Austin Warren:Literary Theory. Trans. Liu Xiangyu et al. Beijing: Joint Publishing House 1984.306.

[17]勒内·韦勒克:《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254页.

[18]Renervillek: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Thought and Literary Movement.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9. 254.

[19]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20]Yang Lixin: A Study of Western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Changsha: Hunan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2.

[21]赵树勤:《女性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Zhao Shuqin: Female Culture.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6.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分析 摘要:乌托邦精神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精神,女性乌托邦小说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最深切的愿望。在英美文学体系中,拥有大量经典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其为女性和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足迹。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评论 一、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概述 “乌托邦”一词最早是由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提出,其含义在不同学者看来具有不同的解释。从字面来看,“乌托邦”大致指“乌有之乡”,但这种解释并没有指明其精神实质和其文化上的独特意蕴。对西方英美文学史的解读来看,“乌托邦思想”源远流长于英美文学中,在早期较为零散,规模有限,直道莫尔的《乌托邦》,才标志这“乌托邦小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范式。随着后人对乌托邦小说的继承和发扬,在十九世纪,乌托邦小说进入了“盛世”。 随着乌托邦小说的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女性乌托邦小说成为具有强大发展势头的亚乌托邦类小说。女性乌托邦小说是女性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的最佳载体,女性乌托邦小说对当时的社会发问:“现状是什么,它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该如何建立规范?”在这种问题的驱动下,其展开对社会的批判,显示对社会的前瞻性,追求社会的两性秩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女性乌托邦小说进入繁荣期,代表作有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她乡》、萨拉·奥恩·朱依特的《尖冷杉之邦》等。 二、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 女性乌托邦小说的重要特征思想是反对父权,废除父权,提倡两性秩序,在诸多女性乌托邦小说中,均体现了对女性乐园的积极建构。女性乌托邦小说提供了一个启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必须认识“他者”,而“他者”只有在作为“自我”现存制度和既定秩序的参照时才有存在的意义。比如在吉尔曼的《她乡》中,其同时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并在父权制强大的“他乡”与父权制缺失的“她乡”,分别描述了各种生活状态,并彰显女性文化,为女性主义者研究两性秩序共存提供了新的视域。

《乌托邦》读书笔记

《乌托邦》读书笔记 作者托马斯·莫尔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那些统治者们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要么疯狂地掠夺人民的财产,为此他们可以耍尽各种手段,设下最阴险而卑鄙的圈套;要么挑起掠夺性战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寻找种种借口,不惜牺牲人民的性命或致他们于伤残。平时还要豢养一批雇佣军,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统治者们以严苛的刑罚对付下层群众,根本没有什么公正可言,"盗窃犯被处死的比比皆是,有时一下子就有二十个人被送上同一台绞刑架。"莫尔认为,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本来只想去盗窃的人,便可能连人也杀掉。除非能保证被抓到后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否则为了能够更安全就必须干掉知情者来掩盖罪行。因此当我们用酷刑去恐吓盗贼时,却给无辜的平民带来了灭顶之灾。" 莫尔的这些大胆揭露,为当时的英国社会勾勒出一幅立体画,也为第二部分描述乌托邦的社会制度作了陪衬。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莫尔得出了若干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结论。 在《乌托邦》一书的第二部,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莫尔主要涉及了乌托邦人民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乌托邦的官员、乌托邦的社会分层,以及乌托邦的法律制度。首先,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人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是全岛大会和议事会。议事会设在首都亚马乌罗提城,由岛上的五十四座城市分别派出三名年老而经验丰富的公民组成,其成员每年更换一次,他们商讨那些关系全岛公共利益的事务,他们规定,如果一部法令在距颁布之日三天前没有经过讨论,那么它就不能被批准实施;而且,议事会有惯例:不在一个议案提出的当天对它进行讨论,而要留待下一次会议;其次,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岛上设总督、特朗尼菩(或称首席飞拉哈)、摄护格朗特(或称飞拉哈)三级行政官员。总督为最高行政长官,由岛上的二百名摄护格朗特主要从亚马乌罗提城下辖四个区的四位候选人中经秘密投票选出。第三,从社会分层上看,乌托邦社会由自由公民和奴隶构成。乌托邦的奴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国内犯了重罪而被罚为奴隶的人;另一类是在国外犯罪而被判为死刑的犯人。在这里,莫尔试图对第一部分中,人们提出的"该如何惩办盗贼"这一问题,做出详细的回答。最后,乌托邦的法律制度也颇具特色。乌托邦几乎没有法律,也不存在律师,由人们自理诉讼,法官也能够热练地权衡各种供词,出恰当的判决。 在经济方面。首先,乌托邦人的一切经济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劳动为前提加以展开的。在乌托邦,所有的城市及其附近的乡村,不分男女,只要年龄和体力适合,都要参加劳动。那些摄护格朗特,虽然可依法免于劳动,但他们不会利用这个特权,而是通过以身作则来吸引其他人更好地去进行工作。其次,乌托邦人讲求经济效益。他们的劳动者所从事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自然需要和便利要求"所必需的职业。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业,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最受重视,不分男女,无一例外,乌托邦都要轮流从事农业劳动。第三,在乌托邦没有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中建构的女性乐园 审美乌托邦的概念源自于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著的《乌托邦》一书,指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其中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与 人之间和谐相处,环境优美,生活富足。在传统的审美乌托邦中,女性的角色往往被边缘化,被定义为一种被保护、被动的存在。建构一个女性乐园成为了创造一个真正平等的审 美乌托邦的重要一环。 建构女性乐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性别二元对立带来的不平等。在传统的社会中,男 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女性常常处于被支配和被压迫的地位。在女性乐园中,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没有性别差异和歧视的平等社会。女性将有与男性平等的发言和决策权,不再受到性别桎梏的束缚。 建构女性乐园还需要关注女性的身体权益和自主权利。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身体常 常受到摆布和控制,甚至成为了男性权力展示的工具。在女性乐园中,女性将拥有完全的 身体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和管理自己的身体,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涉和剥夺。这包括对生 育和生命的自主权,对性和感官享受的自由探索。 建构女性乐园还需要保护女性的权利和尊严。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常常遭受各种形式 的性别暴力和歧视,她们的权利和尊严往往被侵犯。在女性乐园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零 容忍的社会环境,对性别暴力和歧视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我们需要提供给女性更多 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她们自立自强,真正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建构女性乐园还需要关注女性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常常被赋予了 照顾他人和牺牲自己的角色,而她们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往往被忽视和压抑。在女性乐 园中,我们要倡导女性对自己情感和精神的关爱和呵护,鼓励她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快乐。同时也要建立一个互助和支持的社会网络,帮助女性解决各种问题和困扰,共同成长和进步。 建构一个女性乐园是创造一个真正平等的审美乌托邦的关键一步。在这个女性乐园中,女性将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不再受到性别二元对立的束缚。她们将拥有完全的身体自 主权和自由,不再受到外界的控制和剥夺。她们的权利和尊严将得到保护,不再遭受性别 暴力和歧视的侵害。最重要的是,女性将可以真正实现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追求自己 的快乐和幸福。这样的女性乐园将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和谐与美好。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刍议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刍议 作者:蔡梦瑶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4期 内容摘要: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大量才华卓著的人文主义者,通常认为他们复兴了古典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成为黑暗中世纪之后的再次闪光。然而,在这些光亮的背后,总有一些区别于过去的新东西,它们被复兴的光芒所遮蔽,却为现代思想带来了古典和中世纪世界都不曾有过的星火。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就是这样一部雅努斯式的作品。托马斯·莫尔是近代社会主义的始祖,他通过《乌托邦》一书第一次向人类展示了一幅有关社会主义的完整思想体系。本文从女性在乌托邦这个理想社会中的政治,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阐释了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研究发现,托马斯·莫尔的女性观具有前卫性,对后来的女性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女性观 一.引论 在西方的古典世界,女性的地位不高,特别是中世纪的西方女性。中世纪早期女性社会地位的根本性并未改变,而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即公元14-18世纪初期)是西方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其中既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等极具影响力的恶性事件,如猎巫运动等,可见,西方社会的转型并非像以前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充满着美好与希望,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之音。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种重新的构建,性别关系的重构当然也在所难免。但即使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地位和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女性观的研究可以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寻找到“端倪”。国内外大都是研究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所体现的幸福观,劳动观,很少有人研究过其中对于女性地位的阐述和看法。本文从女性在乌托帮这个理想社会中的政治,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阐释了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女性观。并且通过比较女性主义和女性观来突出托马斯·莫尔思想的前卫性。乌托邦中对女性的论述体现了莫尔想象的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高,对后面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二.托马斯·莫尔及其《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生于1478年,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由于据说在1535年,他在宗教问题上违抗英王亨利八世,被判处死刑而不得不走上断头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思想比较先进,他们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的理论,相信人的力量。托马斯·莫尔也是其中一份子。但是由于多数人文主义者毕竟主要地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众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莫尔之所以超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现代文学的社会理想与警示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现代文学的社会理想与警示 引言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现代文学中一对常见的概念。这两个词源于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写作的《乌托邦》,分别指代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和对社会缺陷的警示。现代文学中通过创作虚构的社会体系来探讨人类社会问题,表达作者对人类幸福、自由和公正等价值观念的思考。本文将分析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在现代文学中的典型代表,并探讨其所传递的社会理想与警示。 1. 乌托邦:完美社会的幻象 1.1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1.1.1 背景介绍 《乌托邦》是最早被提出并定义了“乌托邦”概念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一个无贫穷、无私欲和无战争的理想国家。 #### 1.1.2 特点与理念 * 社会平等与共享财富 * 劳动与教育的重视 * 公共利益高于个人欲望 1.2 亨利·戴维·索瑞尔《乌托邦五十年》 1.2.1 背景介绍 《乌托邦五十年》是索瑞尔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一部乌托邦文学,探讨了技术进步和社会改革对乌托邦实现的影响。 #### 1.2.2 新时代下的理想社会构建 * 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 * 政府效能与管理激励

2. 反乌托邦:警示社会缺陷之余 2.1 奥威尔《1984》 2.1.1 背景介绍 《1984》是奥威尔在1949年出版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展示了政府权力滥用对个人自由带来的威胁。 #### 2.1.2 独裁统治与思想控制 * 思想监控与宣传机器 * 高度中心化政府控制力 2.2 阿德勒-斯托纳《美邦人》 2.2.1 背景介绍 《美邦人》是阿德勒-斯托纳在1935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批判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对人类道德和社会纪律的危害。 #### 2.2.2 物质至上与道德沦丧 * 物欲横流与破碎的社会关系 * 道德沦丧与个体主义 结论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作为现代文学中重要的主题之一,通过虚构社会体系向读者展示了完美社会及其理念,同时也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反思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典型作品,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理想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引发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文学作品不仅满足人们对娱乐和情感沟通的需求,更能在其中找到启示和警示,引导人类更好地面对现实挑战并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乌托邦的崩溃与人性的复杂性1984的思考

乌托邦的崩溃与人性的复杂性1984的思考 乌托邦的崩溃与人性的复杂性——《1984》的思考 乌托邦是一个理想化社会的概念,意指一个没有瑕疵、追求完美的 社会。然而,在乌托邦的崇高理想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复杂性。乔治·奥威尔的经典小说《1984》正是以此为题材,通过对一个极权主义 社会的描写,探讨了乌托邦的崩溃以及人性的阴暗面。本文将从乌托 邦的定义和特征入手,探讨《1984》中乌托邦破裂的原因,并讨论其 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复杂性。 乌托邦的定义与特征 乌托邦一词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意为“不可到达之处”。它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社会,追求社会的和谐、公平与完美。乌托邦的 特征通常包括社会的和平稳定、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差距、自由公正 的法律制度等。然而,乌托邦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社会,因为人 性的复杂性使得乌托邦实现变得困难。 《1984》中乌托邦的崩溃 《1984》描绘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世界,以“党”为核心,主角 温斯顿·史密斯作为一个反抗者,试图推翻统治秩序。小说通过对社会 的描写,暴露了乌托邦理想的破灭。 首先,乌托邦中的社会和谐与平稳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小说中, 党利用高强度的思想控制和恐怖统治手段,通过思想警察监控人们的 日常活动,压制异见,迫使人们接受党的意识形态。这种一元化的思

想控制让人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自由,造成了真实的个体感与社会感的缺失。相反,反抗和不服从的意识在隐藏中蔓延,为乌托邦的破裂埋下伏笔。 其次,乌托邦中的人人平等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在小说中,党通过剥夺个体的自由和隐私权,迫使大家为着党的利益而奋斗。人们被分为党员和无党派两个阶级,党员享有特权,而无党派则受到严格的监控和统治。这种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的存在,使得乌托邦的平等理念成为一纸空文。随着乌托邦内部的不公平现象逐渐暴露,矛盾与冲突在日常生活中激化,进一步加速了乌托邦的瓦解。 乌托邦破裂中体现的人性的复杂性 《1984》中乌托邦的崩溃不仅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问题,更彰显了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对权力的渴望和追逐中。小说中,党通过对权力的掌控和滥用,将人们变得唯命是从。然而,温斯顿作为一个反抗者,内心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追逐。这种对权力的欲望是人性的阴暗面之一,同时也是乌托邦破裂的一大原因。 其次,人性的复杂性表现在对真实和自由的追求中。在小说中,党通过对信息的篡改和控制,使得人们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然而,温斯顿对真实的追求让他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种追求真实和自由的渴望是人性中希冀和坚持的体现,也是乌托邦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

浅析《乌托邦》中的教育观念

浅析《乌托邦》中的教育观念 《乌托邦》是16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托马斯·莫尔所著,是一部描写理想之国的哲学作品。教育是乌托邦建设的重要一环,莫尔在其中呈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乌托邦教育不分年龄性别,坚持男女平等教育。乌托邦年长者认为,人的智慧可以通 过先天的天赋以及经历不断地提高,所以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接受相应的教育,实现一个 人一生的教育。同时,相对于当时不少国家只对男性进行教育,乌托邦实现了男女平等的 教育,使得女性也能够受到平等的教育,实现了性别平等。 乌托邦的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乌托邦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 技能,还包括德育和个性发展。学生在乌托邦的学习中,不仅要学到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例如诚实、正直、勤奋、荣誉感等等。此外,乌托邦的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探究精神以及领导能力,让他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 潜能。 乌托邦的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乌托邦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实践教育 和思维训练。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此外,乌托邦教育也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如学生会自 己种地、打造生活用品等,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其生活实践能力。 乌托邦的教育为人才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乌托邦的职业选择,统治者 坚持不强制个人的职业选择,而是给予每个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乌托邦学生需要经过十 四岁的阶段测验,根据性格、才能、志向等等因素,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获得自由和尊重。 总之,《乌托邦》中的教育观念强调全面发展、实践教育和自由选择。通过这些教育 手段,乌托邦所建立的自治国家可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富强,也为今天的教育提供了 启示和借鉴。

从女性视角分析传统童话《睡美人》

从女性视角分析传统童话《睡美人》【摘要】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分析了睡美人的沉睡与苏醒以及睡美人故事中几个经典的意象,分析了女性的内在力量以及被遗忘的13,从而对这一经典童话有了新的认识,启发女性对自身生命进行探索。 【关键词】《睡美人》;荣格心理学;女性主义;沉睡与苏醒 一、研究背景 《睡美人》这个故事被收录于《格林童话》第六版的《小荆棘玫瑰姑娘》。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在睡觉的故事,但是它在格林童话中还有另一个名字——《小荆棘玫瑰姑娘》,意味着故事还有另一个重点,就是荆棘和玫瑰。 《乌托邦》作者托马斯·莫尔曾说:“通过故事循环,反复咀嚼经验,在不断的讲述中,发现更深层次的含义。讲故事是陶冶心灵的好方式,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循环出现的主题——那些深刻的,揭露人生迷思的主题。”童话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看的东西,经过时间的不断冲刷,集体记忆被一代代人所堆砌。荣格学派认为个体被集体无意识所改造并对其进行传承。荣格用原型来指称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这一词语并不是一个现代词语,伊里奈乌斯等人很早就使用过这一词语。但是,荣格自称他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在于,他提出原型“并非仅仅由传统、语言和移民传播,而是自发地,不论何时何事地,不需要任何外部影响地发生。”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对《睡美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经典童话故事中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睡美人沉睡与苏醒 公主由于触碰了纺锤尖而沉睡百年,但是并未死去。格林童话中有很多将女性置入阴暗之处的情节,为了某些缘故,女性必须进入一种类似于沉睡或死亡的状态,然后又在某种契机下苏醒过来。在睡美人沉睡一百年的时候,王子进入城堡吻了她,进而她苏醒,这可能是年轻女性情欲爆发的一种隐喻。王子进入城堡后,荆棘变成开满花朵的灌木这一意象,其实是女性能量的苏醒,是开启与掌握自我生命的关键。 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也有类似的情节,但是我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较为严重。传统社会对待自发的女性情感、欲望,经常以死亡进入黑暗甚至地狱来处理。年轻女性的自发情感是一种禁止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必须被封存进入沉睡。最后突破种种困难,等待合适的时机破茧成蝶。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作为南安太守的掌上千金,出生便注定了她应当成为具备三从四德的妻子的形象。但是她在婢女的引诱下,在梦中与情郎柳梦梅幽会。在封建压迫下,她无法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最终只能郁郁而终。最后他们的爱情感动天地,杜丽娘还魂而生,经历种种磨难与情郎最终在一起。这与《睡美人》的故事有相似之处,都说明了女性在发展情感欲望的历程中都可能会经历死亡或者等待重生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女性力量的一种束缚,这也说明了古代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建构,都是在传统男性审美规范下进行的,对女性的欲望以及情欲进行压制和束缚。 睡美人之所以广泛流传,不仅是因为其经典性和历史性,还因为她触碰了女性沉睡与苏醒的原型。她代表了一种女性下沉的意象,代表了生命力的停滞,代表了女性的情欲被压迫。大多数女性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比如妻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叙事的视觉艺术-最新文档资料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叙事的视觉艺术 托马斯·莫尔是英国亨利八世时代举足轻重的政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久负盛名的文学家。他的历史命运始终和他的经典之作《乌托邦》紧密联系。然而,它的历史之谜就是,这样一位权倾朝野的职业政客,最终为何因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犹如戏剧般地终结自己的政治生涯和宝贵生命?文学史上对此做出多种猜测。有论者从宗教信仰分析莫尔的天主教情结和欧陆政治传统;有人从社会阶级层面探讨他的家庭出身问题和阶级分层意识;也有人从历史语境探讨他的权力意识和政治哲学;女性主义者论证他反对亨利八世政治婚姻的性别意识;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分析《乌托邦》与霍宾《外交家》的历史渊源和观念契合。从叙事结构的图像特征来看,《乌托邦》堪称文艺复兴的经典文本,而《外交家》被公认为同时期的经典油画,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空间观念和视觉意识的相似之处。借助当代视觉文化理论,本文从文本与视觉两个层面上阐释《乌托邦》的叙事特征和主体想象,在分析《乌托邦》的叙事结构的同时,以“异托邦”的空间观念探讨其叙事文本的视觉意识。 一《乌托邦》的阅读视角 《乌托邦》采用英国社会和异域他乡的二元对比模式,它借助旅行家希斯罗德和政客莫尔的持续讨论,不断展现自我意识和他化视角的双重叙事结构。然而,犹如调色画板的各层图案,它

的阅读视角呈现难以调和的视觉冲突:想象物的乌托邦与现实世界的英国社会,既在现实世界的文本结构共同存在,又在虚构想象的叙事空间相互对立。代表作者立场的希斯罗德描绘乌托邦想象的社会体制,作为作者化身的政客莫尔却自相矛盾地辩护君权神授的王权体制,面向作者反映出自我意识与自我否定的叙事矛盾,对读者又呈现自我肯定与自我疏离的视觉困惑。这种视角矛盾原本来自作者本身的主体想象和语言游戏,考验的则是读者群体的视觉意识和阐释境界。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得其想。从阅读视角来看,《乌托邦》作为语言艺术的文本结构,更多呈现出油画艺术的视觉特征。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因而注重莫尔《乌托邦》与霍宾《外交家》在视觉层面的理论渊源和观念契合。 作为文艺复兴的经典画作,《外交家》的发表虽然滞后《乌托邦》两年,但它却从视觉图像的叙事问题突显后者作为叙事文本的视角问题。它刻画的人物是法国驻英国使节邓特维利和天主教大教士德赛维斯,不仅通过画中诸如望远镜与十字架,地球仪与《圣经》等时尚物件之间的多处形式对立,反映出法皇路易与英王亨利、天主教与基督教,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历史矛盾,而且借助诸如在邓氏帽檐和骷髅头像之间的画中暗点,呈现在叙事符号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视角艺术”。这种视角艺术的关键之处在于它的虚实问题决定着是非曲直的阐释边界。也就是说,在叙事符号层面,观者只有放弃传统的凝视方式,采用全面的阅读视角和后置的聚焦立场,才能发现视觉空间的叙事暗点(骷髅头像);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一《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论《她乡》中的“她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她乡》中的“她乡” 乌托邦是由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Sir Thomas More1478—1535)在16世纪早期所创作的一个术语。乌托邦作为一个理想的升华,它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现实不满的超度。而女性乌托邦小说,即以小说为载体,反应女性主义思想,展现乌托邦精神,关注女性和人类未来的小说。1890年——1920年是女性乌托邦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是生活于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著作《她乡》(Herland,1915)就是这时期女性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 但《她乡》和其他女性乌托邦小说一样,在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中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而国内对吉尔曼的研究也是甚少。通过资料的检索和研读,总结了一下国内外关于吉尔曼和《她乡》的研究成果,以下进行简要叙述: 根据资料检索情况来看,从90年代到现在,国外研究吉尔曼的博士论文共有18篇,其中1990到1999年间有3篇,从2000年到2008年则达到15篇,其中3篇博士论文涉及了吉尔曼的乌托邦作品,均以小说《她乡》为例,并且大多将该小说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在论著方面,对吉尔曼乌托邦小说的评论也主要集中在《她乡》上,例如吉尔·拉德、瓦尔·高夫以及托马斯·高尔特·珀塞(Thomas Galt Peyser)等研究者探讨了该小说的乌托邦思想内涵、叙事角度、女性的社会性别等。也有研究者研究吉尔曼小说的女权主义思想,将《她乡》与其他女权主义乌托邦小说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Frances Bartkowski)在其著作《女权主义乌托邦》(Feminist Utopias,1989)的第一章中比较了《她乡》和法国作家莫尼克·威狄格((MoniqueWittig)的《女游击队员》(Les Guérillères,1969)。总体而言,对吉尔曼乌托邦小说的研究并不多,吉尔曼在该文类的地位和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 中国学术界对吉尔曼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其批评轨迹基本与国外一致,但是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似乎还没有引起中国学界足够的重视。一些国内学者编撰的美国文学史鲜有提及吉尔曼,如2002年出版的《新编美国文学史》(全四卷)中对吉尔曼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童明教授的《美国文学史》(2002)精炼地解读了吉尔曼的《黄色墙纸》(The Yellow Wallpaper,1892)的自传特征和女权特征。在译介方面,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只有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和乌托邦小说《她乡》。《黄色墙纸》的第一个中译本是文忠强1983年的译文,被选录在《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中,后来另有马建军和吴其尧的译本。目前,《她乡》只有台湾译者林淑琴的译本(台北:

第十二讲托马斯·莫尔

第三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民国家 16世纪,在君主制度在欧洲成功了一段时期之后,它的负面影响也就逐步显露了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君主们走向专制,他们忙于进行扩张性的战争,认为人民为自己统治下的臣民而非与君主结盟的公民,缺乏对于公共利益的认识和长远的政治眼光。这样,在共和制度走向衰弱,君主政治在英国、法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出现了批判欧洲的君主制度、要求建立全新的人民国家的思想。托马斯·莫尔就是这种新的思想的主要代表。 托马斯·莫尔的政治思想之所以能够这样在近代早期的政治史上另辟蹊径,第一是因为这种思想于1516年在《乌托邦》中正式提出时,正是英国、法国在政治方面从与市民结盟的君主制向专制的君主制转换的时期。然而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一层理由,即莫尔思想中有民众自己的建立人民国家的特色。这个特点使它几乎完全排挤了先已存在的人文主义者向君主不断进言的君主论传统。托马斯·莫尔的思想有积极的特性,有对于君主制度反对人民特点的批判,而最重要的是它有建立人民国家的设计蓝图,这种蓝图,在人文主义政治传统中从一开始就很缺乏。 插图:托马斯·莫尔和他的弟子们 一对于欧洲君主制度的批判 托马斯·莫尔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过去,这种差别也越来越显著,结果是现代的学者认为莫尔的思想与其说是对人文主义传统的一种继承,毋宁说是对它的一种挑战。托马斯·莫尔有继承人文主义政治传统的一面,正如昆廷·斯金纳所归纳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具有普遍的人文主义感觉,以至于“强烈赞同人文主义者对于美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这样一种比较具体的假设的广泛信念,即维护正义必须是任何有道德的共和政体的基本目的。他还重申了这样一句由来已久的人文主义的老生常谈:维护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社会的关键必定在于为其公民提供那种正确的人文主义科学的教育1。”虽然在最初莫尔和意大利人文主义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后来他却渐渐走上和这种传统不同的道路。他反对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注重缔造好君主的保守思想。虽然如此,托马斯·莫尔依旧保持着自己为人民声辩的正统性。 从向君主进言的做法看,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近代政治史上的意义,在于他们与统治者的结盟的基础;从道德和教育的角度看,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影响在于他们的伦理道德学的发展,这种道德政治学相信,君主可以在人民的影响和人文主义教育的熏陶下实现道德统治,即体现公共利益,从而从社会的层面上,建立起与民众期望不远的公民社会。 然而托马斯·莫尔,在另一方面,却已经看到人文主义君主身上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实质,而这个原型,就是托马斯·莫尔本人的亲密朋友、英国的君主亨利八世。托马斯·莫尔发现了那熟读人文主义经典页能够写出很漂亮文章的亨利,在政治问题上,并没有能够采纳人文主义者的建议,他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也正从一种合作的关系,走向了统治的关系。托马斯·莫尔因此怀疑人文主义式的进言在君主的身上究竟有无影响,正是在这一特殊的认识上,莫尔感受到了向君主提出任何“不仅是值得称颂的而且是真正有益的政治忠告是很困难的2。” 1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卷:文艺复兴,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89页。

乌托邦简介

莫尔《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人文主义思想家。莫尔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2岁时,被父亲送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摩顿的府邸当侍从。给名人当侍从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摩顿学识渊博,既是学者、律师、建筑师,又是阅历丰富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莫尔耳濡目染,学识大为长进,摩顿曾向他的朋友介绍说,“在我们桌子旁服侍的这个孩子将本会对每一位能看到他成长的人表明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莫尔14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学习古典文学。曾向格罗辛学习希腊文,而学习希腊文有崇拜异教的嫌疑,校当局和他的父亲大为不满,他于是被牛津大学革除。追于父命,他于1494年回到伦敦,入法律学校学习,1496年以优异成绩获准进入伦敦的林肯法律大学,这是一所十分有名的法科大学,莫尔在该校受到严格的训练,1502年毕业后,他被委派到一所法律学校任教,后来,被邀请回林肯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律师的工作,他处理案件廉洁正直,因而声望日起。 公元1504年,年仅26岁的莫尔被选为国会下议院议员,开始了政治生涯,他勇敢地履行职责,带头反对亨利七世增课新税的要求,亨利七世激怒得发狂,把莫尔的父亲投入伦敦塔监狱,不过,交纳一百镑保释金后被释放。面对暴政,莫尔毫不畏惧,他愤然离开国会,重操律师旧业,并从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潜心研读教父的著作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著作。他一度致力于宗教的研究,并迷上了卡尔图斯教团,亲身实践极端的苦行生活,并寻思加入这个教团,正在这时,初遇伊拉斯谟,从而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1509年亨利八世继位,为了巩固王权,设法笼络莫尔,屡召莫尔入宫,均遭拒绝,后来不得不亲自到莫尔家中与莫尔一起进餐,从此莫尔重回政界,但莫尔对亨利八世不存幻想,有一次,人家祝贺他受国王的爱顾时,他回答道:“假使我莫尔的人头真会让他得到一座法国城池,这颗头准得

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简介

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简介 托马斯·莫尔是英格兰政治家、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以其代表作《乌托邦》闻名于世。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托马斯·莫尔人物简介 托马斯·莫尔(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英格兰政治家、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以其代表作《乌托邦》闻名于世。托马斯·莫尔曾经在牛津大学攻读古典文学,柏拉图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之后更逐渐成为一个人文主义者。莫尔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等职业,阅历相当丰富。1535年,莫尔因为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托马斯·莫尔人物生平 生活背景 托马斯·莫尔约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他的父亲约翰·莫尔(JohnMore)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的欧洲,拉丁文被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因此,幼小的莫尔被送入了伦敦的圣安冬尼学校,学习拉丁文。十三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Morton)的家中作少年侍卫。莫顿是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机智过人、谈吐优雅,曾担任过英国的大法官,对此莫尔在《乌托邦》中专门做过描述。从他那儿莫尔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响。这位主教对聪明好学的莫尔极为赏识,常对朋友夸奖说:“我的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名人”。 律师生涯 莫尔在宗教信仰方面,浸沉较深,他认真研究过奥古斯丁的作品。莫尔曾在法律协会附近的卡尔特修道院住过四年,尝试修道生活,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