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_刘英

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_刘英

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_刘英
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_刘英

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

刘 英1 王 雪2

(1.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2.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0)

摘 要: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文学家的作品既饱含历史理性,又表现出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她们所倡导的环保、平等、民主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保障,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针对当代文学人文精神的日益淡化,人文责任的逐渐丧失,重倡文学的乌托邦精神,有着特别深刻的意义。本文以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5女儿国6、玛吉#皮尔西的5在时间边缘上的女人6和娥秀拉#勒瑰恩的5黑暗的左手6为例,探讨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

关键词:女性主义乌托邦;人文关怀;生态关怀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vision of a new social structure based on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w ith the natural w orld is a di sguising feature of American feminis t utopian novels.These novels seek to eliminate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 d present a gender -free alternative w orld.Fem i n i st utopian novels also substitute an ecologically balan ced society for an ecologically corrupted male society.They emphasize ecological w el-l being more than techno -logical advancement or economic gai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umanisti c and ecological concern through th e lens of three feminist utopi an novels:Char -lotte Perkins Gilman .s Her land ,Ursula Le Guin .s L e f t H and of Dar kness and M arge Piercy .s Woman on the Edge of T ime.

Key Words:feminist utopia;humanistic concern;ecological con cern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4-0038-04

20世纪以来,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性别压迫和种族歧视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又加剧了物欲的泛滥和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文学家试图开拓出一条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路子,用乌托邦小说的形式来实践她们对女性未来和人类未来的设计。她们的作品既饱含历史理性,又表现出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既指点社会前进的方向,又兼顾对人的生存状态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索。

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是女性文学下的一种亚小说文类。在美国,它的历史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更是不断涌现。下面开列的名单虽不完整,但足以显示出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丰富成果,如: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的5女儿国6(Herland ,1979),娥秀拉#勒瑰恩(Ursula Le Guin)的5黑暗的左手6(L ef t H and o f Darkness ,1969),玛吉#皮尔西(M arge Piercy)的5在时间边缘上的女人6(W oman on the Edge of Time ,1976),乔娜#拉斯(Joanna Russ)的5女男人6(Female M an ,1975),等等。

这些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概括来说有三点:1消灭社会性别差异,代之以人的全面发展;o消除统治和压迫,代之以民主和平等;?超越人类中心意识,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批评,它的终极关怀是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一个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本文以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5女儿国6、玛吉#皮尔西的5在时间边缘上的女人6和娥秀拉#勒瑰恩的5黑暗的左手6为例,探讨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

和生态关怀。

1.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精神使命长期以来,人们对乌托邦的态度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乌托邦代表了人类对美满自由的期待;另一方面,它又喻示了追求/乌有之乡0的徒劳。由于这种矛盾心理,人们对乌托邦文学的研究一直保持着谨慎的距离。问题是,人们没有认识到,乌托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对理想社会的具体规划和实际可行性上,而在于它内在的乌托邦精神。

乌托邦精神就是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开拓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认为,乌托邦是一种来自远方(或未来或另一神秘国度)的暗示,是为当下社会悬设的一个道德价值尺度,使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和审视(贺来,1997)。它将三维时空拉入一个开放性的对话之中:以/将在0反观/现在0,又经/现在0而追问/既在(姚建斌,2003)0。它时时刻刻昭示着现实的不足,激励着人们对理想进行生生不息的追求。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乌托邦总是担负着关怀人类终极命运的历史使命。 乌托邦精神正是女性主义写作的灵魂。美国学者玛琳#巴(M ar -leen Barr,1983)在5妇女与乌托邦6中就曾明确指出:/重构人类文化是乌托邦主义和女性主义写作的共同目标。0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是女性主义思想与乌托邦精神结合的最佳载体,是检测女性主义乌托邦设想的实验室,为女性主义者的理论探索提供了文学手段。弗朗西斯#巴特库斯基(Frances Bartkowsk i,1989)在其5女性主义乌托邦6一书中写道:/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促使人们审视当前现状,并超越作者简介:刘英(1968-),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女性主义文学,西方文论,英美文学;王雪(1963-),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论,翻译学收稿日期:2005-09-16

2006年第4期总第205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6,l 4

Serial l 205

二元对立思想的约束。0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对男权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想的批判和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纬度上:(1)在人与人关系的层面上,消除等级与特权,代之以平等、尊重和互爱;(2)在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的层面上,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征服/被征服,占有/被占有的二元对立,把对人的关怀与对生态的关怀融为一体。

本文要讨论的三部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是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的范例。为便于下面的分析,首先对三部小说的内容做一简要回顾。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5女儿国6最初于1915年间连载于吉尔曼的杂志5先驱6,后于1979年正式出版。女儿国是一个全部由女性组成的、以孩子为中心的乌托邦社会。三名美国男子偶然发现了女儿国的存在,于是带着枪支弹药和男权社会既有的思维定式闯入了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原以为轻易便能将女儿国征服,然后再享尽风流。没想到一去就被擒获,几次想逃都失败,反成为受教育和改造的对象。在女儿国,三名男子惊异地发现这里的女子全然没有男权社会所期望的女性气质,如柔弱、顺从、害羞等,而是个个身手矫健,沉着冷静和才情横溢。而且女儿国的文明高度完善,有着一套独特的女性文化,这使三名外来男子深刻认识到美国社会的种种缺陷。

如果说吉尔曼的5女儿国6地处某一异乡绝域,那么玛吉#皮尔西的5在时间边缘上的女人6则发生在某一未来时空。小说标题中能穿越时空的女人名叫科妮,是个生活在纽约的奇卡诺人(墨西哥裔美国人)。在1976年的现实世界中,科妮深受男权制度和种族主义的压迫,先是被一系列的男人抛弃,然后被送入疯人院。正当她痛苦绝望之际,一位来自未来世界的女人将她带到了时间已是公元2137年的一个叫做迈特坡伊塞特的地方。这个未来世界的平等互助、亲如一家的群体精神与美国现实社会的个人主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物质主义形成了鲜明反差。

与皮尔西同时代的娥秀拉#勒瑰恩是美国最负盛名的科幻女作家,至今已获五次雨果奖,四次星云奖。5黑暗的左手6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围绕一个被冰雪覆盖的、被称为/寒冬0的行星展开。爱库曼是个宇宙联邦,地球是其成员之一,为扩大联邦范围,特派来自地球的根利#艾作为爱库曼邦联的公使,前往寒冬星(格辛星)去说服星球上的两大国家卡海和欧格瑞恩加入星联。小说中最具有颠覆意识的是有关消除性别差异的构想。

以上的简要描述使我们看出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基本轮廓,其对人类命运的具体思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

2.生育与性别的分离:母职/母性的重新定义

/母性0是评价女性美德的重要标准,它的内涵包括女性在哺育后代过程中所体现的奉献精神,还包括对一切弱小或值得关爱的事物所表现的爱心。在男权社会中,母性被认为是女性的自然属性。根据男权社会的逻辑,既然只有女性具备生育和哺乳等生理功能,那么女性就应该承担养育孩子的任务。由此生理性别差异导致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家务分工上,还体现在社会分工中。社会劳动的分工又导致一系列的价值差异。例如,男性所从事的工作往往被认为是重要的,在文化和经济上得到丰厚的回报;相反,和女性相关的工作却常常被认为是次要的、附属的,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报酬。

对此,女性主义者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西蒙#波伏娃(S imone de Beauvoir)在5第二性6(The Second Sex)中,以存在主义理论为武器,对/生物决定论0进行了批判,否定了/女性本质论0。她指出,母性并不是女性的生物属性,而是一种文化构成。美国学者凯特#米勒(Kate M illet)在5性政治6(Sexual Politics,1977)中也明确表示,男女性别角色定位是男权制为维护/性政治0而通过家庭、社会、宗教、神话等途径向女性强加灌输的,让女性视母性为其天职,自愿为男性牺牲自我。如果母性和妻性成了女人的全部属性,那么,女人便失去了作为/人0的其他要素。

女性主义学者在颠覆了男权社会的性别角色定位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的方案。激进女性主义学者法尔斯通(S.Fires tone, 1971)主张藉由先进科技来一场彻底的生物革命,将男女生理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分别全然取消,以进入一双性同体的乌托邦里。女人可以利用科技而反挫男人。如人工受精、试管受精、胚胎移植、代孕母等科技能使母亲身份失去生理基础,是女人迈向解放的佳径。而且,既然要颠覆男权社会中的男女性别意识,那么男女恋情就不再是唯一合法的恋情。于是,生育与婚姻、异性恋彻底脱离。母职不再是女人的天职,男人亦可承担生儿育女之责。

在5女儿国6中,母职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是个人和社会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不是每个有子宫的女人都能成为生理上的母亲。女儿国的女人若不适任母亲的职责,则被劝服不要生育。因为孩子是属于国家社会的,孩子关系着国家日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爱护教育孩子是社会大众的共同责任。因此只有最具天赋的女人才能直接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不能或不想生育的女人,也可以通过照顾她人的孩子,来满足自己想表达母爱的需求;而每个孩子都在期待和祝福中出生,并接受女儿国社会提供的最妥善的教育和照顾。总之,教养之责实非单靠母亲个人之力即能胜任,为了国家的未来,女儿国所有人都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这不正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0的大同理想吗?

5女儿国6是女性主义第一浪潮(1848-1920)的产物。受时代的影响,书中的女人们似乎缺乏性欲,她们以单性生殖繁衍后代。对于外来男性,她们不取悦,不畏惧。当外来男性欲/强暴0她们时,竟被她们驱逐出境,永不得复返。与5女儿国6不同的是,皮尔西的乌托邦是在女性主义第二浪潮中创作的,因此,它并不排斥性行为,而是将性经验视为人类经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男权社会不同的是,在这里,性行为是表达亲密的一种方式而非生育之途径。而且,性关系完全自由,不受婚姻制度和异性恋准则的约束。每个人都可以先后或同时拥有异性或同性的/同枕伴侣0。皮尔西的乌托邦既保持了双性社会所特有的爱情对劳动的推动力,又消除了以性别为基础的劳动分工。

皮尔西的乌托邦性别构想是对当时美国社会思想体系的颠覆。在1976年的现实世界,生儿育女和操持家务被认为是女人天经地义的职责。女主人公科妮就是因为未尽母职才被送进了疯人院而惨遭折磨。但是,在2137年的未来世界中,母性将不再是女人独有的价值和经历。婴儿可以在子宫外受孕和培育,男人在注入某种荷尔蒙之后也可以哺乳婴儿。母职同参军、从政或经商等一样属于一种职业。迈特坡伊塞特是女性的乌托邦。由于人工生殖代替了自然生殖,女性得以彻底解放。正如小说所述:/这是一场长期的革命。当我们打破了所有旧秩序时,我们最终要放弃的是生殖权。只要女性还在受生理的束缚,就永远不会与男人平等。让男人也尝试着做母亲,他们才会变得更为人性、体贴和温柔。0(M arge Piercy,1976:115)

#39#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

这样,当社会全体人员都参与生育后代的活动时,人类关系中的等级概念如强弱、高低、统治与服从等都将被彻底解构。

如果说5在时间边缘的女人6勾画了一个两性和谐共存的社会,那么,5黑暗的左手6(1976)则是一部在雌雄双性同体的世界里寻找平等的乌托邦之作。在该书中,勒瑰恩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性别经验的世界。这些寒冬星居民,既非男亦非女,或者既是男也是女,他们随着固定的生理周期变性,无性期、有性期,周而复始地循环,人们可以视时机决定适合的性别,终其一生,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可能是父亲,也可能是母亲。每个月有固定的发情生殖周期,会随机呈现男性或是女性的性征,进行性与生殖方面的活动。这是作者对创造理想两性境地最大胆的想象,也是她受道教阴阳互动论影响的具体体现(谷红丽,2002)。通过对格辛星上的性别经验描写,作者意在指出:男女没有本质差别,两者对于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人文关怀表现在从人的角度来考虑女性的价值和生存状态,将两性关系作为评判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参数。两性关系是人类的基本关系,两性关系的和谐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完满。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它走出了激进女权主义者的狭隘空间,清楚地向人们表明:女性受难的同时男人也在受难,女性解放的同时也是男性的解放。因此,它探寻的不仅仅是女性的解放,更是全人类的健康发展。

3.对等级和特权的否定

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男权文化中统治逻辑的否定、对个体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肯定上,即消除等级和特权,建立平等公正、相互依赖的关系模式。

在吉尔曼的5女儿国6中,女人们将权力视为一种集体的公共的经验,避免使一些人的权力凌驾于另一些人之上,个人利益永远跟集体利益相联。她们致力于民主建设,公民自己直接参与集体决议的过程。决议结果力求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不同需求,旨在提高个人和全民素质。

女儿国的取名制表现出对个体的尊重。在美国现实社会,妻冠夫姓,子随父姓是天经地义的准则。然而,它折射出这样一个事实,即男女之间、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女人是父亲与丈夫之间的物质交换,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命名者对被命名者享有控制和统治权,命名是统治和被统治二元对立等级秩序得以保持的途径。女儿国的取名制打破了这种主客体关系,一个人的名字既是自我个性的体现又是融入集体的象征。女儿国的一位教师这样描述她们的取名过程:/我们的名字从不固定,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和进步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就拿我们的国母来说,她最初的名字是-思想家.,后来,随着她的才干和智慧的不断增长,我们改称她为-睿智的思想家.,现在,我们则称她为-伟大而睿智的思想家.0。(Gilman, 1979:75)

尽管5女儿国6创作于20世纪初期,它的取名方式却蕴涵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后现代主义认为,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是不确定的,语言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皮尔西创造的乌托邦与5女儿国6相比在取名方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迈特坡伊塞特这个未来世界里,每个人的名字不是固定的和被强加的,而是可以在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随时改变的。这种做法不仅保障了个体间的平等,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取名方式的革新是消除统治、尊重个体的一种有效尝试。此外,在5在时间边缘的女人6中,皮尔西还提出了通过控制基因,干扰生物遗传,来实现消除种族主义的设想。作者通过来自未来世界的露西恩特(Luciente)阐释道:/早在40年前,我们就决定要培育高比例的深色人种,以达到整个人口的基因混合,打破生理与文化的传统联系,不给种族主义留下任何存在的机会。但同时,我们仍会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差异才会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0 (M arge Piercy,1976:96)

在5黑暗的左手6中,摆脱了性别差异的格辛星也摆脱了人类二元对立思想的束缚。勒瑰恩(1989:7)称这部作品为一次/思想试验0。取消了性别差异,任何以男性为中心或女性为中心的权力话语和统治体系便不可能存在。格辛星是理想的女性乌托邦,在这里,权力被重新分配,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不再是决定一个人是适合治家还是适合治国的主要因素。小说借这样的虚构社会,促使我们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

4.重建人与自然、生态与科技的平衡

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凯伦#华伦(Karen W arren,2000)指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与对女人的压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终极意义上讲,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统治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即:二元对立思维和价值等级制。按照这种逻辑,世界上的事物可分为两类对峙: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人类-自然、男人-女人等。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不仅是对立关系,而且是上下等级关系。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和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就是建立在这种观念框架上的。因此,推翻父权制与拯救生态在观念层面上是交织在一起和彼此强化的。

生态女性主义学者麦茜特(1999)认为,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掠夺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随着科学革命的推进,地球作为养育者母亲的隐喻逐渐消失,而人类驾驭自然成了文明战胜无序的象征。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占有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正使人类逐步丧失其赖以生存的家园,最终会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反思、批判和超越男权思维,重建人与自然、科技与生态的关系。

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的深切关注,它们将妇女解放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将关怀、互爱和互惠作为核心价值,通过各种想象探索着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关系。

在5女儿国6里,妇女视自身为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她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形式都应平等、合作互爱。人们尊敬自然中的万物,但并不任其发展,而是以科技为手段让自然成为更洁净更有效的居住场所。比如,她们经过900年的实验而成功地培育出一种树木,它既美观又能结出富有营养价值的果实。霍华德#塞戈尔(How ard S egal, 1994)曾指出:/自然与文明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而应相互交融,文明化的自然是现代化的花园。05女儿国6正是这样的一座现代化花园。在这里,/建筑与风景融为一体,整个国家看似一座精美的花园0。难怪外来者杰夫惊呼道:/即使在德国,我也从未见过被如此悉心呵护的森林。0(Gilman,1979:15)但是,女儿国的居民们对自然的人为干预有着自己的限度和前提,即,科技在自然中的应用不能危及

第4期刘英王雪美国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40#

生态系统的和谐,而是更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皮尔西的未来世界中,人们离开喧哗的城市而走向素朴的田园,选择步行而放弃交通。社会消费不求奢华,服装、食品和建筑等一切从简。人们注重环保和资源再生,以风、太阳能和水作为主要能源,回收废品,减少污染。居民们对地球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因为他们深知: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的生存。同时这里的人们对工业发展有着冷静的思考,他们清楚科技进步的代价和增长的极限。例如露西恩特在谈到工厂时说:/工厂并非仅仅在生产产品,它也在消耗原材料和造成污染。因此,我们应按需生产,杜绝浪费。0(Piercy, 1976:270)尽管居民们崇尚自然,但并不排斥高科技,而是以人为本,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例如他们的植物转基因、器官再生等技术活动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与幸福而进行的。

5黑暗的左手6中的格辛星人也是本着同样的原则来发展科技的。他们的高科技主要用于抵御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改善供热系统和研制保暖服装等。而且他们的科技发展进程缓慢。在地球上仅用3年就能开发出的科技成果在寒冬星却需要30年的努力。正如作者(Guin,1979:12)所述:/格辛星人从不掠夺地球。他们积极地利用科技,却不愿被科技所左右。他们的日历很特别,每一年都是第一年。由此,他们将男性的线性历史观与女性的循环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0

上述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女性主义不乏对男权科技观的抨击,它往往被误认为是反科技的立场。但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女性主义并不否定科技本身。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977)在5历史的起源和目标6中指出:/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一切取决于它为什么目的而服务于人。0女性主义学者从未主张要遏止科技的发展,他们强调的是以道德和伦理为准则指导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生存与发展、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的平衡。在科技与人文日益失衡的今天,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所表达的这种思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5.结语

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作家借助想象在小说中营造着女性和人类的精神家园,一个有着完全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逻辑和规则的世界。勒瑰恩(1989:16)曾指出:/只有当男人与女人在社会角色、经济、政治、责任、自由和自尊等方面完全地、真正地实现了平等,才能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的痼疾,即剥削问题)))对女人的剥削,对弱者的剥削和对地球的剥削。0此话表达了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家的共同心声: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让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

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思想虽不十分成熟,但它对人类关怀和生态关怀的强调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品中所倡导的环保、平等、民主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保障。同时,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针对当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日益淡化,人文责任的逐渐丧失,重倡文学的乌托邦精神,有着特别深刻的意义。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中的生态关怀是人文关怀的升华,超越了以人为绝对中心的人文视野,表现了对世界多层面的关怀。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家既是社会的良知,也是人类理想家园的守望者。

参考文献:

[1]Joanna Russ.T he Female M an[M].Beacon Press,1975.

[2]Ursula Le Guin.T he L e f t Hand of Darkne ss[M].Harper&Row,

1969.

[3]M areen Bar&Nicholas Smith,eds.W ome n and Utopia:Critical

I nterp retations[M].Lanham,M 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3:1.

[4]Frances Bartkow ski.Feminist Utop ias[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9:3.

[5]Simone de Beauvoir.T he Second S e x.http://w w w.marx i https://www.doczj.com/doc/7e15390342.html,/

reference/subject

[6]Kate M illet.Sexual Politics[M].London:Virago,1977:23-57.

[7]Shulamith Firestone.The Dialectic of Sex:T he Case f or Feminist

Rev olution[M].New York:Bantam,1971:11-12.

[8]M arge Piercy.W oman on the E dge o f T ime[M].New York:

Fawcett Crest,1976:115,96,270.

[9]Charlotte Perk i ns Gilman.Herland[M].Ed.Ann https://www.doczj.com/doc/7e15390342.html,ne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9:75,20,15.

[10]Ursula Le Guin.Is Gender Necessary?Redux,1987.In Dancing at

the Edge of the World:T houghts on W or ds,W omen,Places[C].

New York:Grove,1989:7,12,16.

[11]Karen Warren.E c of eminist Philosophy:A Wester n Perspectiv es on

W hat I t Is and Why I t M atters[M].Row man and Li 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0:1.

[12]How ard Segal.Future I mperf e c t:T he M ixed Blessing of Technol-

ogy in A meric a[M].Amherst:University of M assachusetts Press, 1994:20.

[13]Karl Jaspers.T 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Greenw ood

Publishing Group,1977:27.

[14]贺来.乌托邦精神:人与哲学的根本精神[J].学术月刊,1997

(9):17.

[15]姚建斌.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J].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社科版),2003(2):108.

[16]谷红丽.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女作家厄秀拉#勒#

魁恩[J].外国文学,2002(5):3-9.

[17]麦茜特.自然之死[M].吴国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3-4.

#41#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在哪里方面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在哪里方面 人文关怀旨在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需求、权利以及价值进行关注和关心,既在生活上照顾患者也在治疗康复方面对患者进行专业指导,能够使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医疗机构提供的是医疗服务,其根本目的是祛除疾病实现患者的健康, 1、形成以医者需求为中心的观念, 1)医疗服务对象不仅是患了疾病的病人,还应包括亚健康的人; 2)医疗服务内容涉及到保健、咨询等各个方面; 3)医院除了治疗疾病,还包括满足人的保健消费需求; 2、转变医务工作者整体的观念 1)不把就医者当作求医者来认识,只认为病人患病后到医疗机构就医是来乞求医生治病。2)提供医疗服务方便、快捷、周到。亚健康状态的人就医时获取的服务主要是:健康检查、心理咨询、康复、保健、疗养、器官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对于健康人来说,其就医时对医疗服务满意与否主要表现在是否方便、有效。 3、满足就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不断推出的新疗法、新技术来实现这一要求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样存在着研发期、临床试用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研究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项目,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4、满足就医者对不同服务的需求。就医者的医疗服务需求都是不同的,医疗机构对不同的需求群体应提供能够满足他们各种需求的医疗服务。 影响医疗服务满意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1)医疗服务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的环境与设施、医疗的各种标识、医务人员的服饰等;(2)医疗服务方面的因素:①医疗质量(包括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②服务(包括获取服务的便捷程度、配套服务的完善程

度、服务的及时性、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沟通技巧等);③医疗服务效果的快慢;④医疗服务的价格等。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余华《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书写暴力下的温情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研读作品文本,以及文学界和批评界对于余华《活着》的解读,结合自己对《活着》文本内容及形式的理解,从余华写作的初始动机、作品呈现内容和形式外加余华自序中对其相关内容的呈现作为观点论据以及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几个大的板块来完成对于作品的一次探索,更多地展现余华对于生命意义的思索,以及对于人类苦难意义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人文关怀;生命意义 Writing the violence of warmth _humanism in Yu Hua's novel "to live"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work presents the content and from, from writing the initial motivation of Yu Hua "to live” interpretation ,combined with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content and from for "to live” by studying the works of text,as well as literary critics plus Yu Hua preface their content presents several large plates as a point of view the argument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itself to complete the exploration work, to show that Yu Hua's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humane care for the meaning of human suffering. Keywords: Yu Hua ; alive ; suffering ; humane care ; the meaning of life 正文: 《活着》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在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讲述的是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然而这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悲剧才渐次上演。整部作品被接踵而来的死亡贯穿着往前走,充斥着的是满满的死亡的悲凉的气息。这确实是一篇读起

日语论文题目大全

食品问题から両国间のあり方 中国、日本の交流の歴史(ある人物、事件を通して) 20までいきませんが、日本人、日本の文化はいろいろありますので、 ことばの说明に関する考察~国语辞典を资料として~ 强调を表す语についての研究 「喜び」の表现に関する考察 味の表现に関する考察 ものの名前とその名づけに関する考察 现代语における「全然」の用法 女性の文末形式に関する研究 同意を求める「~だろう」の使用~日本语母语话者と日本语学习者の比较~日本语会话教科书におけるあいづちの表现 日本语教科书における终助词の扱い 谢罪の表现とその使用意识に関する考察 若者ことばの特徴 オノマトペと动词の共起性に関する调査 回避ストラテジーに関する考察 现代日本语における自称词、他称词の使用に関する研究 原因、理由を表す「から」「ので」に関する一考察 终助词「ね」の意味机能 「必ず」と「きっと」の意味分析 受动文の使用と意识に関する一考察 前置き表现に関する一考察 日语自动词在表达中的作用 从受授动词看日本人的人际关系 中日委婉表达的差异 从日语中的待遇表现看日本人的语言观念 从年轻人用语看日本青年人的价值观 从近年来流行语的发展看当今日本社会 对日本人姓名的考察 对日本地名的考察 日本的雨和风与日本人的季节感 日本语言中的美意识考察 中日家庭成员之间称呼的比较 中日青年就职观念的差异 日本的少子化问题考察 日本女性就业状况的变化 从日本人的饮食生活看欧美文化的影响 对日本社会中欺凌现象的考察 对日本浴室文化的考察 自杀与日本的岛国文化 从“花”看中日美意识的差异 日本人生活里的“和”意识 成语翻译技巧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发表时间:2016-04-11T10:51:30.32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5期作者:韩文芳 [导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韩文芳甘肃省永靖县太极中学731600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在我们使用的小学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将其中的精神养料化为己有,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新编语文教材更多地选入了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的文章,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使文章里的真、善、美和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积极的情感价值取向。因此,语文课不能停留在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味说教的传统桎梏上。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上,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意义,然后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刻的体验、提炼、判断,完成“美的鉴赏”,再将自己审美的结果、情感体验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接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共鸣,使这种美和情感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先体验和感受文本所流露出来的美和思想,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二、加强语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长期以来,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地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社会学的说教代替了崇高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被搁置一边,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只剩下了一些干巴巴的说教。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学小说,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浸润于语言深处的情感的体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教学戏剧,是对人生世相的一种细微体察。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之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我们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有思考的机会、有表达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我们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我在语文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学生个性的思维和见解的发挥。而学生在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喜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感知、赏析、评论,结合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活遭遇等,“知人论世而谈诗”,透彻领悟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深刻品味作品的文化底蕴,认识到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复杂与变化,认识到人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认识到“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除了有物质追求外,还要有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要充满灵性和热情,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的存在发展,对未来充满神往和想象,对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正如巴金所说的:“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这就是语文文学教育的魅力和功用。 三、在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等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语文教学凸显出强劲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为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展示平台。我利用说明文《神奇的克隆》中丰富的科技教育内涵,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海洋与生命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关系,激发起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生命、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课前我向学生推荐了几个网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学生只要用键盘敲击出所需要的关键词就可进行网络搜索、网上超文本阅读并下载有关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拿来”为自己的论题服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此外,我还利用教材内容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专题讨论。这些开放性语文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心灵更为充实、目光更为敏锐。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然而,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被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起来了,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形象受到了误解。(一)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其人文关怀的维度是如何被遮蔽起来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的解释模式:第一种解释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妨把这种解释模式称之为“工具论”。虽然这种理论承认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全人类,但它又坚持认为,第一,这个目标是长远的;第二,这个目标是通过长期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人们在解释其学说时,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乃至压抑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而把其阶级斗争的属性加以强化域夸大,甚至干脆把它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手段。更有甚之,人们干脆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并使之与人文关怀尖锐地对立起来,以致谁要谈论人文关怀,谁就是在曲解或非难马克思哲学。第二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科学论”。诚然,马克思哲学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眼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来。因为“科学论”关注的仅仅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性,而对其他的重要待征,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特征,往往不予重视。此外,“科学论”还强调,在人类社会中唯一起作用的力量就是“规律”或“必然性”,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活动,将别是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总之,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并用前者去否定后者,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形象的扭曲。三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实践论”。“实践论”是这几年最流行的理解模式。与上述两种理解模式相比,乍看起来,“实践论”是最接近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的,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人们通常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当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也探讨了实践的其他形式,如科学实验、阶级斗争等。但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其他形式都是从生产劳动这一基本形式中引申出来的。其实,问题正出在这个共识上。人们通常以下面这种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即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只要劳动者认识了外部世界的因果律,也就在劳动中达到了自由;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文学经历了从浪漫情绪到现实情绪再到绝望情绪的历史变迁。) 社会背景 (1)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并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 (2)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然而,旧的理想与偶像的消失需要新的理想和偶像的补充和替代。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或精神寄托者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3)从社会层面上讲,传统小说中的和谐社会转化为残酷竞争社会,传统小说中的“父亲”与“家庭”则转化为竞争社会中的“老板”与“工厂”。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代替了原来农业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不再是依据明显的家族或政治遗传权力形成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按照

经济生产和劳动分配形成的等级制度。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原来依靠国家机器维持的统治体制逐渐转变成依靠经济机器维持的社会统治。 (4)随着经济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统治自己的东西变成一种“无形的铁手”,人们在生存的斗争中会觉得有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总是在控制着他们,但又不知道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自然主义所叙述的就是社会主体在生存中抗争、在注定的失败中堕落以及在悲剧性的结局中灭亡的故事。但是,这种悲剧化的叙述并不是自然主义作家故意追求艺术效果的产物,而是对当时美国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暗含了作家意识形态和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判断的转变。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1)自然主义文学作家注重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表现主体对自然和社会的生理和心理反映,标志着社会文化意识从理想化到工具化的价值观转变。 (2)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和动机的内驱力,大众深层意识的转变是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主要内容。自然主义文学作家聚焦人类的深层意识和欲望冲动以及未曾探测的阴暗角落,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怎样使人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

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文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关键词:郁达夫在日本多年受日本文尤其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大致兴起于明治末期,其作品主要取材于家个人的私生活注重表现日常活的消极、阴暗面反对概括集中和典型化强调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平板地摹写抛弃一切人工的修饰,赤裸裸地展露人的野性和丑恶。郁达夫对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田山花袋、葛西善藏等屡有论及,对他们那种描写上事无巨细、坦露自我的文风可谓深得要领无论在他的小说取材和具体的描写方法上我们都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受其影响的痕迹。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生前命途多外身后毁誉不一,至今在文学史上似乎仍未能给他一个恰当的地位。但郁达夫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最近几年,不断有研究和评介郁达夫作品的论文问世,使人耳目一新。郁达夫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论文都探讨了这一重要问题,有人将之归为作家的个人气质;有人说他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郁达夫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自我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浅见,以供研究时参考.达夫正在日本留学。关于《沉沦》的写作过程,郁达夫曾说: 写《沉沦》各篇的时候,我已在东京的帝大经济学部里了。那时候生活程度很低,学校的功课很宽,每天读小说之暇,大半就在咖啡馆找女孩喝酒,谁也不愿意用功,谁也想不到将来会以小说吃饭.所以《沉沦》里的三篇小说,完全是笔墨游戏,既无真生命在内,也不曾加以推敲,经过琢磨的.记得《沉沦》那一篇东西写好之后,曾给几位当时...... 文学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日双方的学者都承认,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很大,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否认这一事实,即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影响,尤其是在“五四”时期,这种影响更为明显。郭沫若就指出过:“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都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就因为这样,中国的新文艺是接受了日本的洗礼的。”①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中外文学猛烈撞击的情况下建立起它的大厦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都曾留学国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各国文学的影响,郁达夫也不例外。综观他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广而杂的,俄、德、英、法等国的文学都曾对他的创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还有来自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等人都曾是郁达夫喜爱的作家,备受其推崇。从1911年到1922年,郁达夫在日本度过了十余年的青春岁月。在日本的这段生活和体验,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时值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从时间上来说,日本大正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五四”前后;从思想方面来看,这也正是要求“两性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世纪末的各种文艺思潮此消彼长、竞相争妍之际。耳濡目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明显地受到日本大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而带有日本大正都市文化的品格。他的小说不是从中国农村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而是从大学生课堂的周围生出来的。这一事实规定了他小说创作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实践是日本东京帝大出身者的文学,是日本大正时期都市文化的产物。日本大正时期,自然主义文学思潮风行。但是,日本自然主义不同于欧美的自然主义。在输入的过程中,日本学者与作家误解了自然主义一词的本来含义,发展成了貌似写实主义实质却是浪漫主义的一种文学思潮。“私小说”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最典型的日本式的文学样式。“私”是日语中“我”的中文字,由此引出了“自我小说”的概念。简单的说,所谓“自我小说”就是作者把自己......(郁达夫自小孤独,十八岁独身一人在日本求学,过着一种思乡受歧视的生活。郁达夫曾说:“因别离而生的那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因贫困而来的那一种优郁哀伤之感,更因孤独而起的那一种离合幻妙之思,竟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简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以及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培植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改善护患关系乃至医患关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

目录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人文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运用 (3) 2.1 人文护理的专业体系 (4) 2.2 人文护理的理念体系 (6) 3人文护理的实施 (7) 3.1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7) 3.1.1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 (7) 3.1.2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 (8) 3.1.3构建医患、护患以及病人家属间良好的人际氛围 (8) 3.2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 (8) 3.2.1推行心理护理 (9) 3.2.2加强健康教育 (9) 3.3强化人文知识学习、倡导科学护理观 (10) 4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作为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转变观念,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患者入院时有人热情相迎,出院有人笑脸相送;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让病人看明白病,费用明白是关键,是让病人享有知情选择权的重要体现。常用药品及价目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和电脑触摸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不再是”雾里看花”,消除了交糊涂费、花冤枉钱的疑虑,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努力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病人出院时,送上一份“健康联系卡”。做好出院前的再次沟通,把病人送到病区电梯门口。实行这一工作模式后,住院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人文关怀教育的作用。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教育观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教育的本质要求即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创新最终使得教育个体的学生走向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也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且极富主体精神的专业人才。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主要是重视个人自身的发展,同时将自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充分激发个体的潜能,使得个体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准确的寻找自身的定位并在进行多变的社会活动时能够正确的选择和创新。人文精神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在于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最直接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包括人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这是对主体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的评定。教育作为提高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构建知识体系是要充分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因此发扬主体精神是现时代的社会主题,是

贯彻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主要精神。 二、目前我国人文关怀教育的现状 目前,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教育者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大,认为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并且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的通过率成为评判老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也就使得老师忽略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浇灌式的教学方法,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得人文关怀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措施 1、老师要树立人文观念思想。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主体,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对事物有初步认知的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为学生作着榜样作用,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树立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将人文精神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课堂和课文,因此想要提高

8-1 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第八章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一) 第八章 授课题目: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理解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掌握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创作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社会价值及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十九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 教学方法:互动式的讲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思想艺术特点和发展状况 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19世纪下半叶,欧洲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同时进行殖民扩张。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迫害共和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导致1870年以色当战役的惨败。普法战争的爆发表明普鲁士日益强大,欧洲的几个强国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第二帝国的败北加深了民族矛盾,由此产生了1871年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局为了转移矛盾,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哲学思潮广泛流行。 这就是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深刻影响。它的哲学基础是孔德(1798—1857)的实证主义。实证一词即“实在”、“确定”、“精确”的意思。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他把一切现象看成不变的自然规律,不去探索原因和目的。孔德力图将哲学融化于自然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概述 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动荡不安。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两次科技革命使科学理性精神空前高涨,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更多地思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并试图将二者加以融合。第二帝国的暴力统治,普法战争的失利,以及巴黎公社对社会的冲击,使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这些成为自然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哲学只研究事物的表象与事实,并不去探求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孔德强调艺术(包括文学)应该努力去探索人,但在孔德看来,人的生理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决定了人的社会性,因此主张以人的病理状态作为道德研究的基础。接受了实证主义哲学观点的泰纳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论点,但在这三要素中,他更强调种族因素,即先天的生理遗传因素及特定的民族因素。遗传学家吕卡斯的《自然遗传论》把人的一切病况都归结到遗传问题,认为一个人的过失通过遗传可以危害整个家庭,并可能波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更是将实验论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强调精确地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认为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必须探求其特性和环境。另外,贝尔纳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些理论都深刻地影响了自然主义文学,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 法国是欧洲现代国家中最直接地接受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衣钵的国家,柏拉图提出的摹仿说最深刻、最直接地影响了法国作家。十九世纪上半叶,以摹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在法国空前繁荣。而自然主义作家同样认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这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相同,他们也的确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左拉不仅对司汤达、巴尔扎克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推崇备至,甚至把他们看作是自然主义之父。他还提出自然主义小说应该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为典范,像福楼拜那样坚守客观冷静的创作原则。悠久的摹仿论传统、发达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的科学理性精神相结合,使自然主义最先在法国产生。 最早具有自然主义特征并取得创作实绩的是龚古尔兄弟。他们注重对社会风俗细致的描绘,而且多写病态人物,开始用生理学,甚至病理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埃德蒙·德·龚古尔认为他们兄弟的所有的作品,落点都在神经官能症上。《杰米妮·拉赛朵》是他们的代表作,被看作是自然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写了一个女佣悲惨的一生,她爱上了一个好吃懒做的男人,被逼得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最后贫病而死。龚古尔兄弟把主人公当作一个病例来进行解剖分析,正如他们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所说:“在感官享乐的赤裸裸的逼真描绘的后面,隐含的是对性爱心理的临床研究。”龚古尔兄弟的创作为自然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左拉是法国自然主义无可争辩的创建者,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和理论建树成为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核心。围绕他形成了一个自然主义的“梅塘集团”,这个集团除左拉以外还包括莫泊桑、阿莱克西斯、瑟阿尔、于斯曼和厄尼克。这个集团中几位作家的合集《梅塘晚会》于1880年问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法国,除了龚古尔兄弟和左拉外,其他自然主义的重要作家还有莫泊桑,他是“梅塘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很多作品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如《女雇工的经历》、《泰利埃公馆》、《温泉》等。另外还有阿尔封斯·都德,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一定程度上游离于自然主义。但由于受到左拉、龚古尔兄弟的影响,也明显存在自然主义的倾向。他的剧本《生存竞争》便被认为是“舞台上的达尔文主义”。 随着左拉的《实验小说论》(1880)、《自然主义戏剧》(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自然主义理论著作的问世,自然主义在19世纪80年代进入兴盛期。,在这一时期,自然主义传到了欧洲其它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德国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杂志《社会》等,并且在自然主义戏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俄国在1873年就翻译了左拉的作品。瑞典、希腊、意大利、波兰、丹麦等国也出现了一些自然主义作家,取得了一定的创作实绩。此后,自然主义又影响到了欧洲以外的国家,日本产生了像岛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等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品。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嘉莉妹妹》等作品也明显地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自然主义也进入了拉丁美洲,出现了一些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自然主义文学的特征 (一)科学理性精神关照下的真实观 自然主义十分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可以说,真实性是自然主义的最高原则。龚古尔兄弟力图描绘“真实的生活”,将目睹过的故事写入文学作品,左拉更强调说“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而“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但是,虽然自然主义推崇现实主义大师们,也深受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自然主义毕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文学思潮,所以自然主义所倡导的真实性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实主义执著于典

高中作文素材 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

高中作文素材: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供大家参考。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呱呱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当我们看到别人受到表扬的时候,也 异的成绩,但自己却没有努力学习。 如果这种喜欢“不劳而获” 人都不想要这个“球” 这么一丁点的爱心呢? 会有什么人做这件事呢? 超越自我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学踢双飞,有人教我怎样踢,还有人教我手脚怎样配合。历经了千辛万苦,我终于学会了踢一个双飞,我练了一个多月的双飞,却怎么也突不破一个的记录。在大家的鼓励下和我不断的努力下,我又一口气连跳了17个双飞,连自己也简直不敢相信。同学们都为我鼓起了掌。这是我第一次超越自我,超越我心中的极限,我觉得我学习也应该像跳绳一样,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极限。 成功的动力源于拥有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和抛开自我,我眼寻求生命的直谛。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生活的层面十分狭隘。他们总是只关心自己,只关心眼前的一点利益。这种人就像井底之蛙。胸怀大志的人所显露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他们勇于超越自我,全力以赴圆自己心中的梦。

也许你只是一块矗立山中,终日承受日晒雨淋的顽石,丑陋不堪而无声无息,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被人遗忘在那里,可你长久的立在那里,便是你永恒的骄傲。 也许你是一朵残缺的小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只是一张发黄的纸,一块染色的布,但因为有了你,世间多 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只要你拥有勤劳的双手,充满智慧的头脑。你就能战胜自我。你就能超越自我! 让我们都超越自我,做一个超越自我展望生命的人,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实! 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 秋子,女,23岁,河南商丘人,艾滋病公益活动志愿者。2006年11月,她应聘到上海一家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因为被该机构下属一学校负责人认为“长相有问题” 秋子因此被称为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 她要向用人单位索赔精神损失费。 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相貌 问题” ‘不’的权利!平等权利的获得,需要斗争争取。”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文学素养(一)

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文学素养(一) 摘要:从分析《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一书可以看出,一位经济学家,在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范围,而对更加广阔的社会问题倾注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如对前沿热点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同时,还显示了不凡的文学素养,进行别具一格的诗词创作,对经济学与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文学化的语言表达经济学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经济学家;人文关怀;诗词情结;文学创意哈雅克曾这样评价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只是一个物理学家的物理学家,可以是一流的物理学家,也可以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不可能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如果不是危险的起码也是令人厌恶的。”1]这样宽严不公的评价虽然不无可商榷处,但是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相比,经济学显然比物理学要更接近于人文科学。正因为此,2001年8月3日,“堪萨斯建议”呼吁全世界经济学界,要从更广泛的人类行为的定义、注重文化、富于历史感的思考、新型的知识理论、经验性的基础、研究方法的扩展、跨学科的对话等七个方面,对当今的经济学作根本性的改革。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经济学家确实不能“只是经济学家”!张明龙教授正是这样一位不只是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他的个人专着《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2],在研究经济学时,倾注了深深的人文关怀,显示了不凡的文学素养。 一、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或以为是人性关怀,或以为是生活关怀,或以为是终极关怀,甚至干脆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人文素养或人文精神……不一而足,看来非一时所能定论的。笔者缺乏理论素养,只是从《研究》和阅读中直觉到:所谓人文关怀首先应当是以正直的良知、不竭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神圣的使命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而作的现实努力。简洁点,可借用吴炫先生一个词──“存在关怀”,即关注现实社会的健康和进步。张教授二十余年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实质上是他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这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来反映: (一)对前沿热点的关注 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认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善于捕捉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所谓“前沿信息”即现实社会的经济热点问题。1983年,张教授以发表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上的《试谈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这篇论文,正式登上经济学舞台。可是不久,他便从理论的象牙塔转入方兴未艾的竞争研究;刚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日益激化,他力图消解二者对立,寻求结合的途径;稍后,市场经济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时,他又致力于探讨其类型结构、规则体系,并剖析其利弊;在市场迫使企业改革作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和深入之时,他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动力机制、公司制规定和创新实证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切实而深刻的研究;随着市场体制的确位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他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五十年来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宏观调控等;2000年,中国正式提出西部开发战略,次年这一战略便有重点、扎实地进行,他重点就突破资本瓶颈、大力培育当地主导产业、推进中心地区城市化等西部开发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展开了抓牛鼻子式的研究;2002年,他再就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纵观张教授这二十年来的经济学研究,不难发现:他瞄准的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是各个阶段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事实”,①即对人类生存状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关注。 毫无疑问,“经济事实”是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经济学家必须首先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还必须针对各种“经济事实”提出相应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然而若局限于此,还不能成为出色的经济学家。因为与时俱进是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虽然保证了经济学研究与时代发展同步,但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