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历史人物:冯桂芬生平及思想介绍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历史人物:冯桂芬生平及思想介绍

冯桂芬生平及思想介绍

冯桂芬,字林一,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是对洋务运动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家。他是林则徐的学生,曾仔细研读过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1853年在苏州时以在籍京官身份奉诏举办团练自保。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他逃到上海。由于长期在东南沿海生活,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有直接的体会,一度赞成“借兵助剿”,认为“用夷固非常道”,但“不失为权宜之计”,所以主张由英、法军队代守上海,筹划并积极参与江浙官绅与洋人一起镇压太平军的“中外会防”。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学西方的政治社会制度和狭义的“文化”)是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本质特点,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一个“新动向”,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实际以此为开端。冯桂芬是这一运动最早、最重要的倡导者之一。他在一系列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兴办洋务的基本思想,这些文章可说是他多年对古今中外治国方案研究的心得,集中表达了他的政治、社会观点,后来汇编成书,名为《校邠庐抗议》。之所以命名为“抗议”,他在自序中说是“位卑言高之意”。

在《校邠庐抗议》中,冯桂芬从诸多方面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深入的分析、批判和揭露。面对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政治上依旧因循守旧,毫无生气;贪污贿赂公行无忌,官名几为市肆之名;官为富豪犬马,而鱼肉百姓;经济上千疮百孔,横征暴敛,结果是民受饥苦、蠹国病商;军事上防同虚设,不堪一击……确如大厦将倾。

中国为西方列强欺凌,他感到“开天辟地以来未有之奇愤”,深为国忧。他分析了中国面临的险恶局面,呼吁上下如不振奋精神、奋起变革,“我中华且将为天下万国鱼肉,何以堪之!”所以他疾呼:“自强之道,不可须臾缓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他进一步说,“人实不如”并非说人的天赋不如,而是“人自不如”,就是后天不努力、不长进。天的自然条件不如人是可耻的,但无法改变;而“人自不如”,更加可耻,因为“人自不如”是自己不努力才不如人的,但只要知耻后勇,洗心革面,这种“不如人”是可以改变的。怎样才可以自强,他认真研究了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先进之处,比较中西现状,提出了几个在当时振聋发聩的“不如夷”:在社会政治方面,“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在军事方面,“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而人材健壮未必不如夷。”

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说中国“不如夷”应向西方学习却被视为“非圣人之法”的异端。恪守封建冥灵的顽固势力拒绝一切新事物、攻击学习西方是“以夷变夏”,虽然痛遭西方列强欺凌依然不思振作,继续做“天朝上国”的迷梦。顽固派拒不向先进学习的昏聩无知恰是近代中国一直落后的重要原因。对他们的陈词滥调,冯桂芬义正辞严地驳斥说,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质趋文,拙趋巧,其势然也”,这是必然的。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夏、商、周时代,强敌破门而入的现实使中国不得不变。拘泥成法、因循苟且,就会自承其弊,任人宰割。所以“法”如果不合形势,虽先古圣人遗留也要抛弃;如果能使国家强盛,就是“蛮夷”之法也要学习。针对中国弱点,他提出了广泛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广译西书、采用西方机器和新式农具、变通科举来培养西学人才等一系列主张。这样,中国对西方“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虽然他这样热情地主张学习西方,但还是将这种学习限定在科学技术的范围内,非常小心地将根本制度“礼”排除于外:“且用其器,非用其礼也,用之乃所以攘之也”。他对自己思想的总结是:“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这一简单概括后来成为洋务派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蓝本。

冯桂芬的思想是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但又突破了林、魏“师长”仅限于坚船利炮局限,而是由“技”深入到“学”、进入科学学理的层次。他自己大概也没有意识到,他的观点、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后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起始,的确如一些学者所言,标志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阶段性进展。他的思想承前启后,为后来的洋务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成为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嚆矢。

冯桂芬被李鸿章延揽幕下,深得其器重。李鸿章在江苏的许多举措如复书院、兴试院、设立广方言馆等,常常委冯筹划办理,李鸿章的早期洋务活动更是随处可见冯的身影。曾国藩在《复冯官允书》中亦盛赞《校邠庐抗议》“足

以通难解之法,释古今之纷。至其拊心外患,究极世变,则又敷天义士所切齿而不得一当者,一旦昭若发蒙,游刃有地,岂胜快慰。”“必为世所取法,盖无疑义。”1874年冯桂芬病逝后,李鸿章为其亲撰墓志铭,并奏请建“专祠”。《校邠庐抗议》以后被频繁刻印、广为刊布,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光绪皇帝曾下谕旨印刷一千部颁发各衙门,作为变法的重要参考读物。

高中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3

湖南省蓝山二中2012高二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岳 麓版必修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单元线索 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器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维新变法) 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制度 激进民主主义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二)“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举措: ①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③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1)《海国图志》,1842年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 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地位: 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

易错点13近现代中国思想 01顽固派、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异同 1.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应用科学和技术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应用科学与技术和近代企业的兴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才会有很多人提问相关的问题,故C项正确;从材料来看西学得到了传播,中体西用思想并没有被抑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维新的主张,且此时只是早期维新思想出现,并没有往深入发展,排除B项;崇尚科学成为主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项。 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3.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 0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历史人物:冯桂芬生平及思想介绍

冯桂芬生平及思想介绍 冯桂芬,字林一,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是对洋务运动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家。他是林则徐的学生,曾仔细研读过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1853年在苏州时以在籍京官身份奉诏举办团练自保。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他逃到上海。由于长期在东南沿海生活,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有直接的体会,一度赞成“借兵助剿”,认为“用夷固非常道”,但“不失为权宜之计”,所以主张由英、法军队代守上海,筹划并积极参与江浙官绅与洋人一起镇压太平军的“中外会防”。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学西方的政治社会制度和狭义的“文化”)是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本质特点,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一个“新动向”,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实际以此为开端。冯桂芬是这一运动最早、最重要的倡导者之一。他在一系列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兴办洋务的基本思想,这些文章可说是他多年对古今中外治国方案研究的心得,集中表达了他的政治、社会观点,后来汇编成书,名为《校邠庐抗议》。之所以命名为“抗议”,他在自序中说是“位卑言高之意”。 在《校邠庐抗议》中,冯桂芬从诸多方面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深入的分析、批判和揭露。面对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政治上依旧因循守旧,毫无生气;贪污贿赂公行无忌,官名几为市肆之名;官为富豪犬马,而鱼肉百姓;经济上千疮百孔,横征暴敛,结果是民受饥苦、蠹国病商;军事上防同虚设,不堪一击……确如大厦将倾。 中国为西方列强欺凌,他感到“开天辟地以来未有之奇愤”,深为国忧。他分析了中国面临的险恶局面,呼吁上下如不振奋精神、奋起变革,“我中华且将为天下万国鱼肉,何以堪之!”所以他疾呼:“自强之道,不可须臾缓矣!”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他进一步说,“人实不如”并非说人的天赋不如,而是“人自不如”,就是后天不努力、不长进。天的自然条件不如人是可耻的,但无法改变;而“人自不如”,更加可耻,因为“人自不如”是自己不努力才不如人的,但只要知耻后勇,洗心革面,这种“不如人”是可以改变的。怎样才可以自强,他认真研究了西方资本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三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衰,但统治者依然盲目自大,麻木不仁。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惊醒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及思想 (1)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阐述 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地位主要思想 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出版《孔子改制考》,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废科举,变官制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大胆批判;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严复理论宣传贡献巨大《天演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 3.实践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4.意义 (1)具有爱国性: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2)具有进步性: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具有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 1.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 (1)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首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宣传革命思想。 (3)1905年,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2.传播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3.实践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初步实现。 1.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不同 抵抗派和洋务派同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清朝统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包括军事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差别 (1)“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坚船利炮、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 (2)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理论核心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两者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专题过

专题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 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 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 解析:选B。据材料“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故 A项正确,不合题意;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洋务思潮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前者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后者是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故C项正确,不合题意;后者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看到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 2.(2018·德州高三期末)1866年,恭亲王奕在奏折中指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绝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这一主张( ) A.准确概括了中、西学的关系 B.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 D.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 解析:选B。奕对中、西学的关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封建顽固派阻挠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奕的这一思想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奕的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但并没有摆脱,故C项错误;“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说法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 3.(2018·蚌埠高三质检)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这表明文祥( ) 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 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选A。材料“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义可采取”,表明文祥认识到议会制的优点,并希望一定程度上借鉴其精神内涵,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始于1898年,与材料“187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义可采取”可知,文祥对西方民主制度一定程度上持肯定态度,故D项错误。 4.某同学对中国近代一人物总结了三个要点,即“宣扬自由民主”“翻译外国书籍”“赞成改良道路”。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纲要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纲要 一,名词解释(2*8’=16’) 1.校邠庐抗议 答案一:取自《中国政治思想史》 此书成书于1861年后,是冯桂芬在上海任职期间所作,书中对中西的状况做了比较,指出了中西方的差距,并比较早地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同时冯桂芬还在书中讨论了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等一系列问题,希望以此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体现了冯桂芬的爱国情怀。 答案二:取自百度百科 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邠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 的主张。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本书作者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林则徐的学生,受其师影响,有强烈的经世意识。本书40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各个方面,是当时著名的鼓吹改革的代表者。 2.《大同书》 《大同书》是康有为1884年在他27岁时所写。在这本书中,康有为通过大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全面直接系统地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理论,如其反专制的进步思想,倡导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其特点是反专制主义而美化资本主义。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新标志,其中充满了民主主义的内容。 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 (1)苦乐观 (1)平等观 (1)仁爱观 大同思想的制度设计: 经济状况:废除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整个社会 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社会结构: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社会实行自治制度,是个无国、废兵 的世界,全世界合为一公政府,只有议员,没有行政官员 政治原则:实行民主管理。 3.《海国图志》 答案一:取自《中国政治思想史》 成书者魏源,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述及各国历史沿革、行政区域、民情风俗、人口土地、物产矿藏、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它使中国人认识到,远离 华夏万里之外的各国并非是古时候的蛮、夷、戎、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 文明,从而对这些外“夷”有了新的认识。《海国图志》同另一部《瀛环志略》,在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一酝酿中的变革 含答案

一酝酿中的变革 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危机加剧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和特点,维新派进行维新活动的重大事件。 3.分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理解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开展。 一、大势所趋 1.国际形势 (1)在经济上: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在政治上:英美等国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3)世界潮流: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国内形势 (1)民族危机: ①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①原因: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②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新思想的演进 1.近代开眼看世界 (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思想 (1)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的指引下,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2)评价: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早期维新思想 (1)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2)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3)评价: 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②对后来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4.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 (2)梁启超: ①著作:《变法通议》。 ②主张: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民权论”的核心是“以群术治群”。 ③作用: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严复: ①途径:创办《国闻报》,翻译了《天演论》和《原富》。 ②主张:介绍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③特点: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 ④评价:“中国西学第一人”。 5.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内容: 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交锋。 (3)作用: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三、士人干政 1.背景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含解析)人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西学东渐思潮兴起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分析近代前期各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特点。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主张,认识 其思想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及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 派的主张已提升到学习“制度”的层次。 4.从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西学东渐思潮在近代中国思 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 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大多数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闭目塞听。 (3)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代表 贡献地位 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 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索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 (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4.意义 (1)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2)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 1.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知识分子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 2.方案的提出和确立 (1)提出:1894年,孙中山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将“建立民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 3.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影响: ①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②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拥护,许多知识分子投身革命事业。 4.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细微点拨 [家国情怀]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3单元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3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学习目标]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1)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清廷朝野感到震惊。 (2)一批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寻求御敌之方。 2.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1)林则徐 ①贡献: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贡献:1842年,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②作用:启发了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为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近代化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一系列变革思想。 2.形成 (1)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内涵 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 4.评价 (1)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2)它强调的维护封建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起着阻碍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

[轻巧识记]“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特别提醒]抵抗派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要是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1.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人进一步觉醒,维新思想日益激荡。 2.理论依据 (1)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严复的译作《天演论》。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康有为 ①《新学伪经考》猛烈抨击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学。 ②《孔子改制考》则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力证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是历史演进的必由之路,从而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 ①维新运动的重要宣传家。 ②梁启超发表的《变法通议》阐明了变法的内容和具体途径。 (3)严复:最重要的贡献是译述了《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进中国,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轻巧识记]维新变法思想 [特别提醒]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019版高考历史创新大一轮北师大版讲义: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第32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说明考查角度 维新思想1.(2017·课标全国Ⅰ,29)留日学生分布区域 2.(2017·课标全国Ⅱ,29)广告反映的思想解放潮流 3.(2016·课标全国Ⅲ,28)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 4.(2016·课标全国Ⅲ,29)张之洞制定《学堂章程》所反映的清政府施政思想 5.(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思想主张 6.(2014·课标全国Ⅰ,29)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2013·课标全国Ⅱ,40)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一“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 ⎨ ⎧①鸦片战争失败,极大地震动了社会各界。 ②一些官僚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努力考察世界历史、 地理状况。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 ⎩ ⎨ ⎧a.贡献:设立译馆,译成《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 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b.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 ⎩ ⎨ ⎧a.贡献:编撰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3)作用 ⎩ ⎨ ⎧①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关注和认识世界。 ②为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近代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发展过程 ①前期 ⎩ ⎨ ⎧a.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 b.内容: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初步表述了“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即要用西方的科学技术 来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名教纲常。 ②后期 ⎩ ⎨ ⎧a.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张之洞撰写《劝学篇》。 b.内容:一面强调维护封建制度与伦理纲常,一面 主张学习西方以求变革,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 的思想理论。 3.评价 (1)积极性:在反对顽固守旧、号召人们学习西方、谋求变革方面有进步意义。 (2)消极性:强调维护封建体制,阻碍人们思想解放。 考点二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的进一步觉醒。 (2)理论依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严复的《天演论》。 (3)代表人物

2019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讲义:必修3 第13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复习指南【P139】 时空定位【P139】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与科学、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 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 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 三民主义(提出:1905年,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924年,阐释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 第13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夯实基础【P139】 一、开眼看世界 【基础梳理】 “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原因: 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②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③主观原因:地主阶段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影响:开创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重难突破】 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是指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 思想解放一般是以少数先进分子批判旧观念、阐述新学说为开端,通过启迪民众的觉悟,达到全社会对新学说、新观念的认同。这种持续不断的批判、宣传过程,就是思想解放运动。 【真题演练】 【例1】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B.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C.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解析】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他已经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但并不主张以西方的政治制度取代清王朝的君主专制,故选C。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8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B[据材料《海国图志》“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2019·某某一模)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X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 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 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 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 A[由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后关注西学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数士大夫的思想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看出,当时社会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故选A项;“传统的精神世界”指思想,而“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是阶级X畴,排除B项;“大多数的”说明也有一部分士大夫具有新思想,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效,排除D项。] 3.冯桂芬指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用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 ) A.主X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X 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 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冯桂芬主X学习西方诸国先进的技术,郭嵩焘主X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这些思想都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中体西用”,C项错误;材料中郭嵩焘主X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D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必修三考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选D题干中“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说明魏源对美国共和制持肯定的态度,说明其传统的夷夏观念发生了变化。 2.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 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 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 解析:选D材料显示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革新,故D项正确。 3.马建忠特别强调外贸在国家经济中占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外贸是国家财富的来源,而外贸顺差就是财富增殖。他分析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其根本原因不在于“船坚炮利”,而是在于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高度发展上。这一观点() A.带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 B.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C.没有突破重农抑商的思想 D.改变了中国在外贸中的不利地位 解析:选A重商主义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马建忠认为:“外贸是国家财富的来源,而外贸顺差就是财富增殖”,故A项正确。 4.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解析:选B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材料中“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反映了其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 5.严复认为:“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西方政治学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定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三民思想”的提出() A.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出路 B.体现维新派图强标本兼治思想 C.表明资产阶级认识到救亡的根本 D.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先导 解析:选B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故A项错误;严复的观点是从“民力、民智、民德”来看的,体现了图强标本兼治,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救亡的根本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严复“三民思想”并未认识到救亡的根本,故C项错误;孙中山三民主义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方面内容,与严复“血气体力之强”“德行仁义之强”无关,故D项错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宏观概要 通史概要: 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 一个方向:面向西方 一个主题:救亡图存 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 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 (一)背景、 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 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案(含解析)

【第20课西学东渐】之小船创作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 (3)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思想的制约,使国人对外界懵然无知。 2.代表 (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

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 3.概括 (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 4.评价 (1)局限: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进步: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

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5)影响 ①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②为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维新思潮的形成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西学知识的增长。 (2)代表 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双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 (2)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3)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高一必

第20课西学东渐 目标导航 1.对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了解即可。 2.“开眼看世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洋务派及其思想主X、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X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常考点,一定要掌握并会运用。 3.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和特点,关键要认识。 课前预习 (10分钟,10分)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________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2)中国与________的联系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________。 3.代表 (1)林则徐:命人翻译了《________》,亲自编译《________》,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的思想主X。 4.影响 (1)“________”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________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体用之争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制的必然性②强调变革教育的必要性 谭嗣同①批判________、宗 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 教②倡导________平 等 《仁学》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严复 借用________的原 理,阐明中国实行 ________,就会由弱 变强的道理 《天演论》 系统地将近代 ________介绍到中国 来的第一人 3.论战 (1)双方:维新派与顽固势力、________。 (2)内容:要不要________;要不要兴________、实行________制度;要不要废“________”、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3)影响: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答案: 一、1.(1)鸦片战争(2)西方世界 2.外来侵略 3.(1)各国律例四洲志(2)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4.(1)开眼看世界(2)独立自强 二、2.西方文化 3.(1)中学为体(2)政治文化 4.(1)西方物质文化(2)夷夏之辨 三、1.(1)中法战争(2)改良政治君主立宪制度(3)工商科技政治制度 2.(1)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2)①维新改革②儒家经史维新变法①君主立宪①专制君权②男女进化论变法维新西方文化 3.(1)洋务派(2)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八股 课堂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