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建立政权,国家出现)。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传子)。核心内容:王位传子。呈现特点:看重血缘。(3)保留了氏族社会残余。

二、商代(前1600—前1046年)汤

(1)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③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又是有限的,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2)特点

①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②弥漫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

1、分封制(解释“封建”的含义)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渊源:内外服制度。

(3)过程(补:郡国并行制、藩国制)

①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②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分封;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④春秋战国分封制走向瓦解(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分封制、诸侯征战、秦国占领王室土地,周王完全丧失分封大权)。

⑤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内容

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天陕西西安),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对象

A、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待遇优厚:土地(战略要地、富庶之地),大量物资、武装、人口等;

B、殷商降族、古国等;

③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土地、物资、武装、人口)

④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⑤权利和义务

义务:军事:镇守疆土,随从周王作战;政治:定期朝觐述职;经济: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权力:世袭统治;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⑥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6)特点

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地方与中央关系相对松散;

③分封对象多元化;

④层层分封;

⑤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7)作用

性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备的地方行政区划。

积极

①周人: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贵族: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民族:传播了周文化,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

消极: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期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

(8)瓦解

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变法……

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制度的缺陷:诸侯再次分封后的臣民不直接从属于周王,产生一种离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重亲缘而轻法度,缺乏对诸侯的约束力。)

③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2、宗法制

(1)原因(目的)

①主要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实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构成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5)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族权与政权、财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护政治关系。

(6)作用

①直接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②深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A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孝顺长辈、长幼有序,恪守孝道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了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B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阻碍了社会进步。(补取名、家谱等) ●家谱

(1)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7)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关系示意图如下:

3、礼乐制度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浓厚的血缘部族和宗法色彩,具有家国一体的特色;

(2)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3)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

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山东省实验中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I)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山东省实验中学任杰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历史。我们的祖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政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权。到了周朝,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立了宗法分封制度等近乎理性科学的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制度,并且将“国”和“家”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政治统一和国民性组

成的一部分。 本节课分为三部分内容“夏商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第一目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华政治文明的源头——夏商政治制度。第二目则介绍了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明确先秦中国就有了较为科学的巩固国家统一的制度,在分析此目的时候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第三目则阐明了宗法制,这一目学生掌握起来较有难度,里面涉及到很多新的概念“嫡长子继承”、“大宗小宗”和“贵族等级序列”等概念。这一目应该作为难点进行处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依然是感性思维占主体,这部分内容学生多在平时生活和初中学习中几乎没有接触,因此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去理解先秦的政治制度。本课能搜集的史料相对较多,也更为生动。因此,可以多元化的开发各种立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文字资料、图片材料、视频资料等,运用史料分析,回顾历史等方法让学生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以此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有着历史的渊源的,从而增加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自信心。 难点:理解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宗小宗的相对关系,以及宗法制对历史的影响。处理方法:运动角色扮演、实例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宗法制的运用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1、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学生为中心”的方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情感体验、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创新情景、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并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方案,既培养个性,又面向全体。 2、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情景设置、设疑诱思、讨论协作、模拟教学、视频直观等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建立政权,国家出现)。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传子)。核心内容:王位传子。呈现特点:看重血缘。(3)保留了氏族社会残余。 二、商代(前1600—前1046年)汤 (1)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③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又是有限的,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2)特点 ①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②弥漫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 1、分封制(解释“封建”的含义)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渊源:内外服制度。 (3)过程(补:郡国并行制、藩国制) ①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②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分封;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④春秋战国分封制走向瓦解(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分封制、诸侯征战、秦国占领王室土地,周王完全丧失分封大权)。 ⑤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内容 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天陕西西安),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对象 A、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待遇优厚:土地(战略要地、富庶之地),大量物资、武装、人口等; B、殷商降族、古国等; ③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土地、物资、武装、人口) ④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⑤权利和义务 义务:军事:镇守疆土,随从周王作战;政治:定期朝觐述职;经济: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自我测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历史必修一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解析与探究] 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 ①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 ②形成原因。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自我测评] 1.商代的附属国与西周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不同:商代的附属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于商王的,附属国的首领由商王册封,但与商王基本上没有血缘宗亲关系;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基本保持独立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发生战争。而西周的诸侯则是被周王分封到地方的,被封诸侯或是周王的宗亲,或者通过姻亲与周王形成宗法关系,诸侯与周王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周王的势力渗透到诸侯国,周王派代表监督诸侯,对诸侯国的控制加强了,诸侯国的自主权有所削减,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了;周初有的诸侯国打破商朝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成为人口构成复杂的更有活力的新兴封国。 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①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世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作用:巩固分封制度,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3.举例说明礼乐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 关系: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举例:依据礼乐制度,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解析与探究] 阅读以上文献,结合所学知识,请思考: 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 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知识点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3)政治制度: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①含义: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②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统治特点: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周朝 1.分封制 (1)原因:周初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 (2)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内容 ①对象:主体是同姓王族,异姓诸侯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 ②纽带:王畿以外的土地及其人民。 ③关系: 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特点: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意义:①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④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6)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7)瓦解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

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 处以上。典型的有: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新步步高】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1.1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学案1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制度: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制度: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特点: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封邦建国 1.概念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2.分封对象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中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先代帝王的后代。 3.作用 (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深化探究]

探究点1西周分封的对象 材料(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 思考结合材料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答案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中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 [易混易错] 如何把夏朝建立的年份换算成某个世纪的某个时期?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如果换算为世纪和时期,应是公元前21世纪的前半期,而不是公元前20世纪的前(后)半期和公元前21世纪的后半期。 [深度点拨] 如何理解“家天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夏朝开始出现的王位传子制度,意味着“家天下”取代了原始社会的“公天下”。“家天下”的出现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重点精讲] 西周分封制有何突出特点? (1)从分封对象看: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 (2)从分封布局看:同姓亲族被分封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整体上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3)从“授”与“受”的关系看: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臣属关系明确。 (4)从分封方式看:层层分封,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探究点2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材料《孟子·梁惠王下》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怎样的关系? 答案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岳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概要】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

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学习指导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分模块进行,大部分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根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开展和影响。过程与方法 〔1〕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2〕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开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张图片显示的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作答。 没错,就是“涂山望夫石〞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大禹治水会诸侯之地,古称“涂山氏国〞,涂山望夫石相传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所化,日夜盼望着夫婿回来。 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望夫石〞的诗歌,唐代诗人王建曾作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苏轼也曾留下?登涂山?。 那么,十三年后,“行人归来〞,行人归来后又有哪些作为呢?夏商周是如何传承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 【板书】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板书】1.夏朝 展示图片?夏代疆域图?、夏启图、夏桀图 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向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历经16帝429年,到夏桀时灭亡。 资料:“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 同学们思考一下,大禹杀防风氏说明了什么? 老师:大禹治水以后,威望日盛,防风氏因为迟到,就遭到大禹的杀害,可以看出大禹时期,就已经显示出部族社会首领的特权,夏朝建立以后,这种特权更加明显,成为当时的政治特点。 政治特点: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板书】2.商朝 展示图片?商代疆域图?、鸣条之战、商汤图、殷纣图。 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率领天下诸侯鸣条之战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亳〔今商丘〕,后屡次迁都。其统治区域从黄河流域延伸至长江流域。商朝历经31帝671年,到殷纣时灭亡。 【板书】〔1〕内外服制度 展示图片?安阳妇好墓?、妇好雕像、妇好墓出土的铜钺。 老师:同学们对妇好及妇好墓了解多少呢?请举手答复。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一)夏代的知识点总结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 2、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3、重要君主:禹、启、桀 4、制度:王位继承的传子制(王位世袭制) 5、依据: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知识点 1、时间: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2、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3、重要君主:汤、纣 4、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外服是附属国。商王对于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5、特点:商王朝是一个神权色彩特别浓厚的国家。 ★(三)西周知识点 1、时间: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0年 2、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3、重要君主:文王、武王、周公、周幽王 4、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释: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P课本第2-3页) 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⑵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⑶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包括:功臣、原附属国、被商灭掉的古国、姻亲 ③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④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随同作战、定期朝觐(jin)交纳贡赋、派人劳役 ⑷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序列。 2、宗法制——(P课本第3-4页) ⑴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⑷作用(意义):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总结:宗法制的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异姓之间无宗可言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题(岳麓版附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练习题(岳麓版附答案) 第一单元教师用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选择题: 1.《武丁卜辞》中有“乙巳卜觳贞(壳上的纹路),王大令罘(众)人日协(协)田……”的记载,由此可见,商代的政治特征是()。 A.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B.王位世袭制的实行 C.井田制的盛行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的能力。商朝统治者不论祭祀、战争,还是渔猎、农事等,都要向鬼神问卜,这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特征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2.(2010课标全国,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考查分封制的内涵,要求考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山东简称鲁,来源于分封制下的鲁国,山西简称晋,来源于分封制下的晋国。答案]C 3.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答案]B提示]注意关键词“授土”“授民”与分封制的关系。 4.“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 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 解析]“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 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 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 的意思。答案]A 5.《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子日微子启,其次日仲衍,其次日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史据法而争之日:‘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殷商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解析]D材料指出尽管三兄弟为同母,但长子和次子出生时其母为妾,而纣出生时其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1)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弥漫着神权色彩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2、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殷商降族。 4、诸侯国权利:再分封、设官、拥有武装力量、征赋役、铸钱币。 5、诸侯国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周王室服务 6、作用: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7、特点: a.从对象看,多样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b.从地域看,分布在黄河中下游 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宗法制 1、根本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直接目的: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实质: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内容: (1)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度 (2)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和小宗关系。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4、宗法制的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相对性、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社会等级森严。 5、影响: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6、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三)礼乐制度: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密切结合) 3.贵族长期垄断特权,享受“世卿世禄”。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02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同步测试

2021-202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A. 太尉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郡守 2.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继承了商周形成的()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4.我国法律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据《说文解字》阐释,汉语中“法”的古体是“灋”。“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鹰,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在古代,“法”主要表现为“刑”或“刑律”,“刑”既有刑戮、罚罪之意,也有规范之意;“鹰”也称“獬豸”,是神话中的独角兽,它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上述材料表明,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诉求不包括( ) A. 法律寄托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 B. 法律富含着公平正义的神圣意蕴 C.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D. 法律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5.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其主要含义是( ) A. 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B. 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 C. 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D. 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6.嬴政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严格的等级制 B. 浓厚的部族色彩 C. 秦始皇非常勤政 D. 权力高度集中 7.顾炎武曾说:“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 A. 中央集权制度 B. 科举选官制度 C. 郡国并行制 D. 监察制度 8.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皇权至高无上 B.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 书同文,人同伦 10.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两对矛盾: ①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2、汉初:郡国并行制 3、汉武帝削相的措施: ①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更相12人); ②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人士中破格选用人才; ③设“内朝”对抗“外朝”。(“中朝”又称“内朝”) 4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5、门下省(审议)、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流程:门下省——中书省——皇帝——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①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 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③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用。 7、宋朝削相:设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增设“参知政事”

宋朝中央分权机构: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政权)、三司使(财政权) 8、元朝中央分权机构: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 9、中国古代选官制的演进:“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答案 【篇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 答案(全册)[1]】 class=txt>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解析与探究 通过分封,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层层相属的体系。周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西周社会结构具有政权与族权合一的特点。 自我评测 1、商代附属国独立性相对大,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西周各诸侯与王室的关系更为密切,臣属关系更为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①在西周宗法制度下,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②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③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④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1、可以用教材第4页关于周礼对贵族饮宴的规定加以说明. 活动建议 “执”字甲骨文形状像一个戴着手梏,“圉”字像戴着手梏的人被关进监狱,这两个字反映了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监狱等国家机器;“王”字像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高大的人,说明王权的强大;“臣”字像一只竖立的眼睛,说明臣下对上级俯首顺目;“劓”字像用刀割鼻子,“刖”字像锯断人的一脚,这两个字反映出当时有残害肢体的刑罚;“巫”字的形状反映出当时祭祀、占卜活动频繁。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解析与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