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甲骨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在龟甲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成体系文字形式。甲骨文记事简略,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这些记载本身不是历史考察,但他们却为后人研究当时社会情况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

2.《春秋》:中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史学思想上重视人事,极少谈论天命,有比较进步民族观,重视不同时期的历史联系,重视文献对于认识历史的重要,十分重视与历史相关的义。编纂形式上,讲究用词造句,连缀文辞,春秋书法,善于综合、排比史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对史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3.《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它包含历史内容丰富,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发展,丰富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容量,弥补编年体自身不足,历史表述具备艺术性,擅长写战争和外交辞令。重视民族关系记载,在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4.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写出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以往晋史的缺憾,使用载记体例记载十六国事迹,《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历史内容,内容简练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十表对典章制度的叙述较有价值。

5.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夏曾佑编著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编纂方法上根据考古学成就,运用西文社会进化史观叙述中国历史。教学内容上兼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编写体裁上采用篇章节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演变更替。突破传统封建史学体系,分上古中古近古阶段叙述中国历史。

6.《通志》:纪传体通史。南宋郑樵撰,撰述上恢复司马迁通古今之变优良传统,证明纪传体通史撰述仍是必要,提出了撰述纪传体史书的方法论。它进一步扩大了史学对于典章制度的研究和撰述范围;贯穿了作者的无神论思想、批评阴阳五行之学;倡言史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际观察。

7.《资治通鉴纲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续编完成,共59卷。朱熹以纲仿《春秋》,目效《左传》,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创立了纲目体。大字的纲是提要,小字的注评论史事。本书加入了浓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释,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

8.会要体:我国古代史书体裁之一。它按朝代汇集史事和典章制度,故称会要。明清两代的此类史著也称会典。创始于唐人苏冕的《会要》,完善于宋人王溥的《唐会要》。会要都是依朝代汇集史料的,内容多为典章制度。分类有门和目两级。它兼有工具书和资料汇编的功能,可供查检通览,是一种独特的史书。

9.《明儒学案》: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62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每介绍一个流派,先叙述渊源流别,概括要旨,然后列举代表人物,各立小传,摘录重要言论,提示学术思想特点,加以评论。是研究明朝学术思想的一部重要史著。

10.《文史通义》: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代表作。把史书划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系别,以圆神方智为各自特点;撰述体制严整有序,尽可能容纳完备历史知识,而记注体制灵活,能充分反映史家历史见解。运用这一认识考察史学发展,摸索法则,提出独到的总结中国史学发展的方法论。

11.《读史方舆纪要》: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它擅长概括不同地区地理形势轻重得失,注意结合社会历史多方面因素评价各地的重要性;作者具有杰出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思想、渊博学识和卓见;在地理书的经世致用方面是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在清代前期史学发展上有显著位置。

12.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通志》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三皇下迄唐朝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13.《五代史志》:撰述特点:1.几乎综合并囊括了以往“正史”书志的全部内容,是总结性成果;2.把天道、人事分别看待,反映出撰述者对于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性发展;3.《五代史志》中的《经籍志》是《七略》之后一次更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之总结性成果。它按经史子集四部分法奠定了古代文献分类的基础;4.在撰述思想上兼容南北,且上承两汉,是“正史”书志发展的新阶段,也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的问世,提供了思想上和撰述上的条件.

14.司马迁的历史思想:

历史思想:究天人之际:1.天事人事不相干。2.对当时盛行封建祭祀祈求神仙活动虚妄进行深刻揭露讽刺。3.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作用。通古今之变:1.对历史演进进程提出比较完整看法。2.在通古今基础上阐述历史变化,指出历史进化。

3.历史总在发生盛衰交替。

历史美学:1.描写历史人物栩栩如生。2.写战争和历史场面身临其境。

史学思想:1.鲜明强烈史学发展意识,认为史学家应将史学视为连续性神圣事业。

2.对史学社会作用有深刻认识,肯定历史借鉴价值,又反对混同古今模仿历史。

3.重视阐述历史撰述宗旨。

4.强调对历史文献认真辨析,提倡治史态度。

15.《汉书》怎样做到上下洽通,详而得体:

1.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内容贯通博洽,在表现西汉历史的承上启下方面颇有用心,八表和十志与史记相比,既有继承文化,又有发展创新,对后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3.各部分内容相互关系的逻辑结构上,以皇帝、百官、诸侯及有关政治设施为中心;以天地、阴阳变化为准绳;以地域、经济生活、人事为依托。

4.以《六经》为纲领率百家学术以备典籍文章。

16.刘知己的主要史学思想的内容:

《史通》体裁体例:1.把史书体例作为史学批评重大问题看待。2.总结出关于体例理论体系,提出在宏观方面史书体例理论,对编年纪传两种体裁认识对中国史学影响。3.对纪传体史书内部结构进行理论概括。阐述各种体例在史书中所处位置及关系,对正史体例总结。

文字表述:1.重视叙事,以简要为原则。2.从审美意识来看待史书文字表述。(3)贯彻简要原则方法多样用晦是文字表述的更深一层。

撰述原则:1.提出直书曲笔两个范畴。2.从史学考察上揭示曲笔不能根绝的历史原因。3.史学家本人品行各异以致出现不同。4.社会原因。5.直书和曲笔对立是史学家概述原则,从根本上决定史书价值和命运。6.赞颂直书史学家抨击曲笔者。史学功用:1.史学能够长存是因为史学家不绝。2.强调史学教育作用,给后人教育启示,产生内省思齐的要求,是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力量。

刘知己的史学三长论:1.只有具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才可称作史才。2. “才”指掌握文献能力。“学”指各方面的知识。“识”指史家器局和胆识。

17.杜佑的主要思想内容:

杜佑的史学思想:1.杜佑著《通典》,分门立目,讲求会通,重视论议;2.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A.全书逻辑体系首先论述经济制度,然后涉及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B.对于国家政权结构及功能的逻辑认识一致。3.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A.具有勇敢的的批判精神;B.重实际,讲功效,把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C.把握了社会的症结,反映了时代的要求。4.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A.反对“非古是今”;B.主张“变通”和“适时”,以顺应历史进步的趋势。

18宋元时期纪传体历史特点:

第一阶段:北宋时期。1.理学家关于《春秋》严名分等级和伦理道德观点的发挥。

2.史学求通观点得到发展。

3.史书体裁变化,编年体体裁史书的崛起。

第二阶段:南宋时期。1.当代史和民族关系史有较大发展。2.史学思想上,思想家对历史社会人伦问题思考,提高到哲学高度。3.历史文献学上有所发展。4.史学体裁体例发展。5.史家讲究书法义例。6.南宋出现具有特点的史学流派。

第三个阶段:元代。1.民族史书编写发展,特别是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民族史著作。2.全国性的志书和省志的编修。3.典制体官修著作。4.前代史学巨著的刊刻。

5.元人修《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正史,在史学史上是有地位的。

19.清代考据学的成果: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崔述《考信录》

《十七史商榷》:关于史书文字考订,文字讹误,编次错误,文字颠倒遗漏,前人误注误校误补;关于历史事实考证以典制和事迹为重点,侧重于对地理和职官的考证;对于史事和史学都有评论,更能反映学术见解。

《廿二史札记》:考史基本方法是参互勘校,重在内容的异同和得失;重视发挥对于历史的见解,关注治乱兴衰,在评论史事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对于后人多有启发;在史学评论方面,善于运用比较方法,持论平实。

《廿二史考异》:重在文字义例舆地职官等实际涉及的范围更广;写出订正文字或旁征博引以证己说,达到专论规模;一一考订了诸史志表,全书三分之一以上是关于志表的考证,反映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知难而进的治史精神。

《考信录》:由宗经而疑传注、诸子、杂说等对于历史的解释和杜撰,提出对于古史考证真伪的必要,在史书辨伪和历史认识上有宝贵价值;在史学理论和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以严谨的辨伪,考证发展了古代之学的疑古认识。

20.《资治通鉴》的成就和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有着严密的编写程序和工作方法;作从目,编写提纲和汇集资料;修长篇,初步整理有关资料,写出初稿;考订异同,删改定稿。

体裁特点:1.综合历代纪传体史书内容,集中反映分散于纪传之中同一史事。

2.总括以往编年体皇朝史成果。

3.与其他通史代表作把通史撰述推进到新阶段。内容特点:1.扩大编年体史书容量,记载史事连贯丰富。2.以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各方面代表性历史人物。3.以历代盛衰得失为中心,战争民族关系是重要内容。

4.对于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各阶层人物没有重点记述。表述艺术性:1.善于描写战前策划,战役中的防守和奇袭。2.写历史场面也有很多精彩的篇章。3.写人物,有不少写得颇具特色。

思想价值:1.以历史事实证明史学对于政治极端重要性。2.包含丰富历史事实和前代漫长历史过程,历代兴衰得失,提供大量历史经验教训。3.以史学资治撰述热情。4.重视通过认识历史问题来更好认识现实问题。

史学价值:1.认为国家兴衰取决于君臣的德才修养,主张明君贤臣。2.统治应顾及生民利益。3.引用搜集大量史料,具有很高文献价值。4.对通鉴在记事制度等方面有疏通之功,在校勘辨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5.历史评论于让文之中,反映深刻的历史见识。6.将考异注释散入通鉴名文下,便利通鉴的阅读和流传。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开创了纲目体;仿照春秋和左传关系;大字的纲是提要,小字的注评论史事。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开创纪事本末体;依事立目,记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原委;易读易记,对初学者方便。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叙事详尽,旁征博引自撰注文记载不同的记载;重视文字表述,擅长记叙历史场面;治史态度严谨求实,编写中进行增删修改。

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

序号书名作者今本卷数

1 史记西汉·司马迁130

2 汉书东汉·班固100

3 后汉书南朝·范晔120

4 三国志西晋·陈寿65

5 晋书唐·房玄龄等130

6 宋书梁·沈约100

7 南齐书梁·萧子显59

8 梁书唐·姚思廉56

9 陈书唐·姚思廉36

10 魏书北齐·魏收114

11 北齐书唐·李百药50

12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0

13 隋书唐·魏徵等85

14 南史唐·李延寿80

15 北史唐·李延寿100

16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200

17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

18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

19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

20 宋史元·脱脱等496

21 辽史元·脱脱等116

22 金史元·脱脱等135

23 元史明·宋濂等210

24 明史清·张廷玉等332

相关东观汉记东汉·刘珍等22

相关八家后汉书现代·周天游24

相关九家旧晋书清·汤球42

相关新元史民国·柯劭忞等257

相关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529

中国史学史复习

一、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 (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 (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 (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 (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写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1926—1927年,撰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 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左传》、《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天问》、《淮南子》 1.内容:一是关于氏族社会的生活和生产 二是关于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三是关于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 2.而传述下来的部分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上又往往带着神话和传奇的成分,因而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 总结:1.远古的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远古传说经过后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 3.原始意识影响文明时代史学家历史观点的面貌 孔子和《春秋》私人撰述的发展 一、孔子修《春秋》 1.背景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步伐加快,史学的发展是历史变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突出反映 2.地位 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来源 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采用鲁国的纪年,但记载了周王朝和列国在这个时期的大事 4.内容 共含242年史事,每年都有史事记载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包括朝聘、会盟、战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了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事,还记有许多政治人物的丧事 5.方法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着。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 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就《日知录》的内容,略论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2.简析《国语》在体例上的特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 B、刀刻记事法; 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史学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思想等等。先秦时期第一章1、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 (1)八卦或是画卦。黄帝时出现 (2)结绳记事。神农氏时出现 (3)壁画。远古时期出现 (4)物语。远古时期出现 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 (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 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6、金文。是铸在青铜铸刻在钟鼎(一般是青铜器)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具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和春秋时的铭文,、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7、从历史学角度看从卜辞到金文的变化1)文字由简到繁,记录越来越详细。(2)记录内容有取悦神或向神灵请示转向记录人事,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3)开始诞生出最早的

史学史考试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主讲老师陈记然 姚磊 题型:填空、名词、材料分析、简答、论述; 陈老师语录 (1)《战国纵横家书》促进了史书的极大发展,为什么是发展呢?因为写得好!为什么写的好呢?你读读就知道啦! (2)在中国古代啊,普通人和熊啊,是互相转变的!(口误,把英雄说成了熊。) (3)千万不要非礼! (4)千万不要抄,那样不雅! 印象:此师甚幽默。 一填空(10ⅹ1) 1甲骨文:是指殷商晚期、西周前期,王室贵族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记事、卜辞文字。 2金文:主要是指商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等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吉金文)现在已经发现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以上,青铜器铭文比甲骨文在单件器物上篇幅更长,一般是100字上下,或者是300字左右。 3《世本》:是战国时期的一本史书,记事从黄帝开始下到春秋,是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史书,《世本》初步建立了纪传体的规模。 4《竹书纪年》:是目前中国所知的最古老的编年体通史,称为《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晋太康二年(281)﹐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人不准(“不准”是人名)盗掘当地古墓﹐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竹书纪年》按照编年体形式,记叙了夏商周三朝的历史,周幽王以后记载晋国的历史,《竹书纪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5《左传》: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战国史学的代表,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解释《春秋》的史事,被称为春秋内传,与《公羊传》、《谷(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6《汉书》:变《史记》通史为断代史,取消了世家,把“书”改名为“志”,开创了纪传体断代体,整齐了纪传体的体例,成为后世正史的模式。 7“四史”通常是指司马迁著的《史记》、班固著的《汉书》、范晔著的《后汉书》、陈寿著的《三国志》,也叫“前四史”。 8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篇》是我国最早的最完整的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的《史通》,深受《史传篇》的影响。 9元朝修史工作之所以长期滞后是因为受三史义例之争的缘故。 1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有着“弇州之宜史否”的争论。 11顾炎武《音学五书》是一部开创性的声韵学专著。他的代表作还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强调经世致用。 12黄宗羲《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专著,开创了学案体。 13史学一词最早见于后赵石勒时期。 14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 二名词(5ⅹ3) 1《世本》

中国史学史 大题

1、中国古代史学是如何产生? 中国的史学起源很早,在从事历史记载和编写历史书中产生了史学。殷朝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历史记载。但史学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是掌管历史的官。“祭酒”,本义指老者、长者,转意为功高者。“史学祭酒”即史官中的领头人物。南朝时刘宋义帝在政府设了四学“儒、玄、史、文”,史学由著名史学家何承天主管,后来四学改为四科。唐初,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唐,史学成为科举取士的名目。其范畴和内涵日益丰富。 2、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左传》的主要内容和史学贡献 内容:《左传》记事从前722~前468年,30卷,约18万多字。内容主要记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列国之间的战争,记事以晋国、鲁国、楚国为多。《春秋》有的绝大部分《左传》都叙述了,《春秋》没有的《左传》也有叙述的,所以记的事比《春秋》多13年,共记255年史事。 贡献: (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思想性提高了。 4、试述先秦史学的基本特点 一是体例以国别、编年为主,其它史体尚在萌芽之中。 二是官修、私修史书同时存在。 三是“直笔”、“曲笔”现象并存。 四是经史难分、史文难辨。 五是历史观念的丰富。 总之,先秦史学对后世史学具有“发凡起例”的奠基之功,无论在编撰体例、史书笔法和历史观方面,都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由于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先秦史学在体例、体裁、内容、范围、语言、文字等诸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从总体上看,先秦史学尚处萌芽创始阶段。 5、试述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历史观和治史的方法 《史记》的史学成就: ①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②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③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④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朝鲜等也有记载。 ⑤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⑥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中国近现代史 复习资料2010年11月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3:“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4:美国总统顾问亨利·亚当姆斯:为保障列强国内的经济秩序和安全,“必须征服亚洲”,“决不能容许中国和亚洲实现工业化和政治上的独立”,“如果容许中国和亚洲独立自主地开发自己的资源”,“如果容许在太平洋彼岸??以无尽藏的黄河流域的生产资料为供应的民族工业的体系成功地组织起来,对西方文明来说,将是不可思议的罪行。”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根据材料2、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3)有一种观点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根据材料3、材料4及所学知识,试分析“侵略有功论”。 2、材料:“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 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回应……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 昌,接着汉阳汉口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二镇首先取得胜利。” 问题:(1)上述起义是什么事件? (2)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与否历来说法不一,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史学史复习题

二、名词解释 1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是孔子作《春秋》时创立的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2.《东观汉记》 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 3.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4.裴松之 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5.国史之狱 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6.监修总裁。 修史的主管官,在清代史馆中,监修总裁一职并非所有史馆都有,只在实录馆、《明史》馆等重要史馆中设立。实录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六年。监修总裁负责史馆的全面管理工作,向史馆传达皇帝的谕旨,向皇帝汇报史馆的工作情况,提出与修史有关的建议,审定史馆各项规章制度、写作计划以及史书稿本、定本等。监修总裁例由内阁大学士监充。因为监修系朝廷重臣,外间事务繁多,有时兼领多个史馆,故而对史馆的管理不可能非常细致,其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官修史书在政治问题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协调史馆与各衙署之间的关系。监修总裁擢官他任或免职致仕,其职由后继者补任。 7.《史通》 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史学批评著作 20卷52篇10卷39篇10卷13篇49篇。全书以内篇为主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绪论 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 1、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 (1)八卦或是画卦。黄帝时出现 (2)结绳记事。神农氏时出现 (3)壁画。远古时期出现 (4)物语。远古时期出现 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 (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 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其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对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政治、宗教、文化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它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4.《春秋》 孔子所修,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含242年的史事。所记内容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并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 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 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 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 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 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 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 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 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 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 的发展; 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 建设的助力之一; 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 活动; 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 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 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 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 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