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着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着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着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着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5.《汉纪》

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汉纪》30卷,82432字。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着《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三)《汉纪》的贡献

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的改编原则。

即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所以《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

第二,《汉纪》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范晔肯定《汉纪》“论辩多美”。

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6《三国志》裴松之注

因为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裴注主要内容为: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其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的“笺注名物,训释文义”方法,改变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的新方法。

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种,有32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要》),有保存文献之功。

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的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7史馆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建立修史制度,专门从事修史工作。“自是着作郎始罢史职”。

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从此,这种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历代相袭,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8《史通》

唐朝刘知几(661——721)着;其内容今本为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

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其中涉及:A.史料的搜集;B.鉴别和取舍;C.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外篇则主要叙述了A.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

B.正史源流;

C.评论史家和历史着作的得失。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在于: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对《史通》的评价

(1)《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着作,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2)《史通》的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

(3)《史通》提出史学理论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9.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宋代着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幼喜《左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时(1038)中进士,仕历仁、英、神、哲四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其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纂。宋哲宗即位(1085),司马光还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佑更化”。死后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在史学上的代表作为《资治通鉴》,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0郑樵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到夹漈山隐居读书,“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夹漈遗稿》下)

家贫无图书,“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同上)

他对各种学术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献皇帝书》)

这些为他编撰《通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史学四长

这是清代着名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之一,他在代表作《文史通义》认为在刘知几《史通》“才学识三长”的基础上,应增补一个“史德”。即是一个优良的史家应该具备“才学识德”四长。

所谓“史德”,即“着述者之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二.答问题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

第一,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

第二,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初步提出历史的社会功能。

第三,史学成果的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

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的史官、国史的制度,“书法无隐”的良史观念的出现,表明对史学客观性的重视。

二.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

(1)具历史着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着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三.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也集中记载历史事件的原委,或集中记述人物的经历,弥补了史事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

第二,《左传》记事的范围更广泛。

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第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书中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赞曰”等无不受其影响。

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高扬“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简要评价“班马异同”

第一,《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在通识指导下写成的断代史,书中《刑法》《食货》等志,《匈奴》《西域》等传,都突破汉代的断限,叙述历史的源流,将历史的断面与历史的连续性结合起来。

第二,《汉书》强调汉朝的正统。

《史记》是“通古今之变”,《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把《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把新朝皇帝写为《王莽传》,放在《汉书》之末,这是为了突出刘氏王朝的正统地位。

第三,《史记》“圆而神”,体例灵活;《汉书》“方以智”,体例严整。

《史记》五帝、夏商周、秦、秦始皇、项羽、西汉诸帝“本纪”写法不一,体例繁杂。《汉书》改为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事记,确立以一帝一纪的基本模式。

《汉书》“十志”,改进《史记》“八书”,在记述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

《汉书》将《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简化了纪传体。《史记》“列传”随意命名、年代顺序混杂。《汉书》列传以“年代”为序;先专传合传,后类传;统一以“姓名”标目。

第四,班固以封建正宗思想评价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

五.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刘知几对此前史学所作的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总结了史学的发展状况,提高了史家的自觉的历史认识,推动了史学的发展。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对《尚书》、《春秋》等儒经中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刘知几指出:“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才”:是指写史的表达能力;“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刘知几要求史官写史“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要“不掩恶,不虚美”,“善恶必书”,为此他作《直书》、《曲笔》两篇。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比如主张删去或改造《艺文志》,同时改造《天文志》、《五行志》。主张增设《都邑》、《氏族》、《方物》三志等等。六.简要列举唐修八史

《梁书》:姚察、姚思廉

《陈书》:姚察、姚思廉

《齐书》:李德林、李百药

《周书》:令狐德棻等

《隋书》:魏征等

《晋书》:房玄龄等

《南史》:李延寿

《北史》:李延寿

七、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

《文史通义》是清代着名史学家章学诚的代表作,共8卷,分内外篇。内篇5卷,外篇3卷。该书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着作。其中于史学理论贡献尤多。该书着作的目的:一是阐明史学的意义;二是评论文史着作编纂等方面的得失;三是评论当时学风流弊、世教民俗。

集中体现其史学思想:

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

章氏提出“史学所以经世”的观点,就是要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

既反对理学的“空言义理”,又反对乾嘉考据学者长于考据而不言经世的学风。

2.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

3.主张史家必须具有“史德”

《文史通义》认为《史通》“才学识三长”还不够,应增补一个“史德”。

所谓“史德”,即“着述者之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4.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记注两类。

三.论述题:

(一)论述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贡献。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早年师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跟孔安国研究《尚书》。20岁起开始游历各地。后回到长安后,担任郎中之职,出使巴蜀、云南等地。36岁的司马迁在洛阳受父亲司马谈遗命修史。后继父职为太史令。曾经主持《太初历》的修订。48岁时遭“李陵之祸”,以“诬上”罪被判死刑。后受宫刑。55岁左右,完成其代表作《太史公书》撰写。

《史记》的内容

《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10表,8书,70列传,共130篇,52.65字,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两千多年的历史。

2.历史贡献: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史记》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郑樵评价说:“使百代而上,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2.确立了“详近略远”,重视当代史的撰史原则。

在《史记》130篇中,专记汉代有62篇,并记前代及汉代者11篇。自楚汉相争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100年的历史,《史记》用一半的篇幅来记载,反映了司马迁对当代史的重视。

3.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撰写过程中广采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注意利用朝廷收藏的文献档案。比如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再加上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等;

而在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中,奉行两个原则:

A、“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依据。“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B、“择其言尤雅者”:“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对奇异不雅的传说,他一般摒弃不用。

4.《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着。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

《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司马迁善于抓住主要情节,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概念化的叙述。这是司马迁人物传记的最大特色。

所以,鲁迅评价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二)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

1.《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

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

司马光称“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进资治通鉴表》)十七史之外,引用史书达322种之多(见宋高似孙《史略》)。

《四库全书》称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司马光注重史料的考证,撰写《通鉴考异》三十卷,选择比较可靠的史料修入《资治通鉴》。

(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

1.《资治通鉴》吸取纪传体长处,将各种分散史料集中,把当时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2.用编年方法,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使历史变得系统明晰。

因此,《资治通鉴》避免了编年体的弊病,完善了编年叙事法。

(3)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资治通鉴》共有186篇史论:

其中“臣光曰”三字史论,共102篇。

引用其他史家论赞的,有84篇。

这些议论,反映了司马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体现了政治思想。

资治通鉴的史学贡献还突出在表现在他的史学思想上:

(1)突出史学的资政的作用

司马光提出作史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资治通鉴》尽可能符合客观史实,强调“无所抑扬,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

《资治通鉴》“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

(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重于人事

《资治通鉴》对有关神鬼怪诞记载,一概不加采录。主张“治人不治天”,在人事作用上谈历史盛衰。

(4)强调维护礼制,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

司马光认为等级名分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其重点在于尊君,认为“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三)论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1、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

由明清政府组织的大规模修史活动频繁,编纂了大量卷帙浩大的历史着作。其特点:

第一,据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统计,官修史籍有100余种,清代官修史籍达150余种。有《元史》《明史》《明清实录》“七《通》”等名着。

第二,明清官修史籍集中在前中期,体现“盛世修史”的特点。

第三,所修史籍多为典章制度史,是当时官方史学服务于政治的表现。

第四,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中蕴含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因素。

既通过笼络知识分子阶层修史以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又通过“焚书禁史”(明朝“焚《通纪》案”、“禁李贽着作案”,清代“庄廷鑨《明史》案”等)以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史着的丰富、体裁的创新和理论的发展

第一,《明史艺文志》分“史部”为10类,着录史书1378部,共27547卷;《清史稿艺文志》分16类,着录史书2473部,共57995卷。

第二,史书体裁不断创新,历史撰述向专史方向发展。

其一,分学术、制度、个人、地方、军事等专史。其中,以梳理学术源流的思想学术专史最为突出。

如冯从吾《元儒考略》、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数十种。

其二,既反映历史演进大势、又记载社会历史全部内容的纪事本末体,走向综合体裁。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马骕《左传事纬》等。

马骕《绎史》采用纪传、纪事本末、学案、典制等体,附以世系图、地图和年表。

第三史学理论获得重大发展。

其一,刘知几《史通》重新获得重视和研究。

明代陆深《史通会要》、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清代黄叔琳《史通训诂》和浦起龙《史通通释》等。

其二,明代卜大有《史学要义》、胡应麟《史学占毕》,到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等史学理论专门着作的撰写,显示史学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

其三,明代王阳明到清代章学诚相继提出“六经皆史”,促进史学摆脱经学的羁绊,提高了史学的独立地位,同时也促使学术由考经向考史发展。

3、历史批判与学术总结的出现

第一,明清时期,不断出现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私家史学着作。

明代祝允明《罪知录》皆“举、刺、予、夺,言人所不敢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贽《焚书》《藏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独出胸臆,无所规放”(《藏书》卷首)。

直至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读通鉴论》、唐甄《潜书》等,均为历史批判的名着。

第二,出现整理性的学术总结运动。

从明代中期杨慎、焦竑、陈第、方以智开始复兴“古学”,“风气既开,国(清)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四库全书总目》卷119《通雅提要》。)

到清代中期兴起了以文献考据为手段,对数千年的历史文献进行全面总结和情理的高潮。

其一,出现三大考史名着。

其二,发展了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等一系列科学的学术方法。

4、史学与社会的联系紧密,不断走向社会深层

第一,历史的教育功能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历史普及读物大量涌现。

如《资世通训》是明太祖“思以化民成俗,复古治道,乃着是书,以示训戒。”(《明太祖实录》卷97),以及《宗藩昭鉴录》《相鉴》《武士训戒录》等等。

明代马维铭《史书纂略》“取二十一史本纪、列传,各撮取大略,汇为一编。”

清代有《廿一史约编》《廿四史约编》《史略》等等,均是通俗史学着作。

第二,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各阶层的广泛认同,史学经世致用的观念深入人心。

明代心学家王畿提出“儒者之学务于经世。然经世之术约有二端:有主于事者,有主于道者。”(《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陈子龙《明经世文编》、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贺长龄《清经世文编》等。

5、中西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域外史地着作的兴盛

第一,郑和下西洋,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和巩珍《西洋番国志》为明初中外交通史书。

第二,明中期,张燮《东西洋考》,李言恭《日本考》,郑若曾《朝鲜图说》,严从周《殊域周咨录》等,为东西洋历史地理着作。蔡汝贤《东夷图说》指出“日本横于海上,其心叵测,沿边二十六郡忧殷哉……有经世之责者试思之。”(《东夷图说·总说》)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史学史》期末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 世纪20 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 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 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 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 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 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 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 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 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 年—306 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 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 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 “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 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50字优秀作文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550字 篇一: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读完《匆匆》这一课后,让我感到了时间的飞逝及作者对已逝日子无比的惋惜与无奈。 时间就是如此的飞逝,如此的无情。在不经意间,时光便会稍纵即逝,无法挽留。它来的匆匆,去的匆匆,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尽管你珍惜它也好,尽管你挥霍它也好,它永远也不会挽留一刻,永远不会回头。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吃饭、默默时,他就在我们不经意间来去匆匆。时光去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回过头去,我们已经虚度了4000多日子,从婴儿时代的牙牙学语,成长为了一个要迈入中学的少年,十几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我们叹息时,也是无用的。时光不会因为同情你而停下脚步,只有我们珍惜时光,不虚度年华,才会赢得未来。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那么,在我们去世的时候,也不会留有任何的遗憾和惋惜了。 在我们小学生时代,很多孩子还没有察觉到时间的匆匆,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总认为自己才十几岁,还有几十年的光阴等着我们,他们已经虚度了多少光阴,但他们还没有察觉到,难道你们不感到惋惜吗? 过去的日子我们的确是浪费了不少,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珍惜所给我们的一分一秒。我们不能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又赤裸裸的回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得不容易,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只有一次机会,既然来了,就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我们要在这世界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要知道:只有抓住今天,才能赢得明天,才能赢得未来! 篇二: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匆匆》一文,它使我明白了什么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写的,文中曾写道: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时间去了,便再也不会回来了。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关于时间的名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名言都在告诉我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的确,时间是宝贵的,不是用钱就能买到,即便花再多的钱,时间也不会多出一丝一毫。同时,时间又是易逝的,在不经意间,它便轻轻悄悄地离开,不再回来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在文中感叹他的时间流逝得太多,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已经过去的时间不如作者多,但也有四千多日子已经从我身边无声地流逝。我想挽回它,却又无法挽回,因为它已离开,一去不复返。于是,在我的懊恼中,在我的悔悟中,时间毫不留情地一天又一天地流走,甚至不曾向我告别。

Scratch3.0课程教案_汪汪散步

和小兔子老师一起学Scratch 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 案例名称:汪汪散步 上课前:可以和小朋友们聊一聊今天上的主题相关的东西,从而导入今天的主题,可以但不局限于(对话、图片、视频,提问等等) 上课流程: 一、案例介绍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宠物,目前养的比较多的有汪汪、猫咪、乌龟、鸟儿等等,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带着我们的汪汪去散步 二、案例演示 通过案例演示(完成的案例视频)来让小朋友们更清楚更直观的知道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设计的是什么,设计出来的效果如何。同时通过案例演示,可以分析出我们这个案例中的角色、背景以及用到的主要指令和大致的程序流程。 三、案例分析 3.1角色分析 角色:汪汪

3.2背景分析 背景:户外 四、流程分析 汪汪:开始(小绿旗)→初始位置→来回散步【向前走【初始造型→移动步数→播放声音→等待→切换造型→等待】10次→向后走【设置造型→移动步数→播放声音→等待→切换造型→等待】10次】 PS:【】:一直重复执行括号内程序指令(无限循环) 【】10次:重复执行指定次数括号内程序指令(有限循环) 五、用到指令 5.1 运动模块 ?:角色移动指定的步数 ?:将角色移动到舞台中央指定的X/Y坐标位置,默认坐标(x:0,y:0) 5.2 外观模块 ?:将角色的造型换成指定的造型 5.3 声音模块

?:播放指定的声效,汪汪叫声 5.4 事件模块 ?:程序启动之后,点击小绿旗,执行后续的程序脚本 5.5 控制模块 ?:时间间隔,等待指定的时间后执行后面的指令 ?:重复指定次数执行模块里面的程序指令 ?:一直重复执行模块里面的程序指令 六、角色和背景设置 6.1角色设置 1、删除默认的小猫角色,点击小猫角色,然后点击右上角的x进行删除,如下图①所示,然后点击下图②所示位置进入角色库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关于匆匆的读后感500字7篇

关于匆匆的读后感500字7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时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一段话。 我们没有想过自己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恐怕没有过。我们甚至还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长大,不再听妈妈的唠叨,不再受学校的管制,想玩电脑就玩电脑,想看电视就看电视,不再写作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幻想归幻想,现实的生活我们还是要面对的。 也许我们都想长大,但是等到长大的时候,却又想回到童年。如果问起家里的长辈,她们都会说:“人这一辈子过得很快,你还小,等你到了我这个岁数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有一天,当你失去一个亲人时,在心痛之余,你会对“时间匆匆”这个词有更深的了解。我在20xx年的时候,我的太爷爷过世了。太爷爷生前是一个庄重而慈祥的人,他写的一手好字,文章写得也不错,经常给报社写文章,文章也经常被刊登。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烟草公司,给儿女留下了一份家业,公司的所有人对太爷爷的评价都很不错。 在太爷爷过世之后,我经常不甘心地问妈妈:“人去世之后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唉—能有什么呀?”妈妈经常用叹息回答我。面对“死”这个字,很多人都很害怕,但,我却不怕,我很平静。因为,我知道自己将来也会有那么一天。

所以,珍惜时间,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给世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了: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这是散文家朱自清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八日的一篇脍炙人口的 散文——《匆匆》里面的一段话。这段话给了我无尽的遐想和无数的启示。 《匆匆》这篇散文主要抒发作者对时间易逝的体验与感受。本 文以“匆匆”为题,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蕴含着浓烈的情味,潜隐着深刻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读了这篇散文,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文中,作者用了大量优美的语句和很多寓意深远,耐人回味的句子。如“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新奇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在时间的海洋里那么渺小,消逝得是那么快。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时光,转瞬而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同学们,珍惜时间吧!不要在虚度年华了!要知道昨天是一张 空头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今天才是唯一的现金! 最后,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首诗吧!

整理——2012年级各讲思考练习题

2012年级各讲思考练习题 (《中国史学史》思考练习题 知识、能力、时间有限。。。。只是大概弄了出来。弄得很不好,各位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整理一下吧!) 第一讲导论 1、史学史学科的具体任务 A、清理史学遗产:是史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B、阐明史学演进过程 C、揭示史学发展规律 2、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意义或建设史学史学科体系的作用 (1)、有助于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科的三要素之一 (2)、有助于其他学术史研究,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3)、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条件:对本科发展的重要参照意义。 (4)、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具备(5)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3、“新史学”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提倡“新史学”,标志着史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也正在经历一场转变,与传统向近代转变相呼应,表现了学人的学术觉醒。2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共同的特点: 1、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不是循环的、退落的。 2、史学的意义是研究历史发展的“公理公例”。 3、坚决摈弃旧史学以王朝更替和一姓兴衰为核心的做法,而主张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为主旨,写民史、社会制度史、文化史等等。 4、注意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为历史研究要借助于他种学科。 4、梁启超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八项) 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史家的史学活动;史学评论;史学与其他社会因素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 5、中国史学史学科产生后各发展时期的特点 草创时期(30~40年代) 在一些高等学校史学系开设了中国史学史课程;同时,有许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专题研究论文发表出来,有的研究者写出了综论性质的论文,有的研究者写出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史学史讲义,还有一些研究者公开出版了中国史学史专书。 沉寂时期(50年代)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 《匆匆》读后感1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匆匆》,我是在二十几年前开始读的,至今已看了很多遍。每次读时内心中都有所感所悟,可是仔细品味时,又无法确切的明白其中的滋味。二十多年后,我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品味了世事的艰难,人生的变迁,对社会、对人生渐渐有了一些看法,经过这许多经历之后,在闲暇时偶尔内心里也会浮现出《匆匆》上的一些话语,平淡里却蕴含至深哲理。似乎有所悟,才渐渐体会到这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在淡淡的愁思里却寓意深刻。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生命?则会有很多说法,可是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然内心里却对此问题挥之不去,茫茫然然,正如《匆匆》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是啊,我们匆匆忙忙来了,糊糊涂涂的走,在生命的过程里,如一场黄粱美梦,了无所得。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若是一次旅途,这一站中国是生,这一站的终点是死,没有一个死去的人会让生者明白死去后的体验,可是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正如我们有生,可是为什么会恐惧死亡,我想正是源于我们对生的无知。人们在活的时候,一些人总想争名夺利,无休无止,他们的欲望大的可怕,他们总是看见自己没有的,却总是看不见自己有的;他们总是追求进取,可是却不知道休养生息。因此,老子说:“知止不辱,知足长乐”。孔子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是啊,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却是有限。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早晚自食恶果。正如我们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可是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给世界万物众生留下了什么?给养育我们的天地留下了什么?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很悲观吗?也许以前我是这样看得,但是现在的观念看来,这句话是很冷静的,我们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为什么人之所以为人?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活?也有人说:“过去的已过去,如轻烟、薄雾,不留一丝痕迹;未来的还没有来,太渺茫了;只有现在,是最实在,最可把握的了。”我也认为这个观念很好!可是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最可把握的现在是如此的不可把握,当你想抓住它时,它刹那间即逝,了不可得。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当我想现在时,现在马上就过去了,倏然而逝;可是未来的日子,马上就在现在的影子里变成过去。 朱自清先生感叹,我们的日子逃去如飞。佛说:我们的生命是念念生灭,比射出的箭快。你掩着面叹息,又能怎么样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是啊,你何曾留有一丝一毫的痕迹呢?就算你有无尽的财富,很高的威望,可是你能带走什么?你终将赤裸裸的走,不留一丝痕迹。孔子教诲我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善不积不足以扬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三国的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啊,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众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避恶向善,我们的社会就是天堂;反之,则是地狱。我们的快乐,是源自我们的内心;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知足感激之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如果失去了这些,就算你拥有无尽的财富,你的快乐又在那里呢? 最后,“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0位学者推荐的100本好书

10位学者推荐的100本好书 一本好书,如沁人心脾的沉香,氤氲着文化气息。读之,浮躁的涌潮便会逐渐退去;思之,精神的岛屿就能缓缓浮现。与其陷入一屏一幕的寂寥,毋宁去感受一灯一卷的瑰丽。毕竟,无论何时,精神骨节生长的声音,是最令人激动的。世界那么大,不如,我们读书吧! 填写完成的在线表格将在visa4uk系统保留一个月,一个月内未提交申请,该表格将被删除。请确保表格填写日期和递交签证日期之间小于一个月。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壹 在自身工作学习态度方面,该生课余时间也阅读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籍,且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他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温和、谦虚、自律、自信的性格使他在竞争中获益;学校培养了他勤奋、尽责、善良、正直的态度,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1.《尊严:历史和意义》,[英]迈克尔·罗森著,石可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4月 2.《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主题与变奏》,[美]彼得·伯格、[英]格瑞斯·戴维、[英]埃菲·霍卡斯著,曹义

昆译,商务印书馆,20XX年5月 3.《由巫到礼释礼归仁》,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XX年1月 4.《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陈嘉映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4月 5.《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陈来著,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XX年4月 6.《什么是道德?——李泽厚伦理学讨论班实录》,李泽厚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5月 7.《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印]莫·卡·甘地著,启蒙编译所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年5月 8.《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张济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4月 9.《中国通史(插图典藏本)》,吕思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6月 10.《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马化腾等著,张晓峰、杜军主编,中信出版社,20XX年7月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贰 1.《二战史》,[英]约翰·基根著,李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1月 2.《伊丽莎白女王》,[英]艾莉森·威尔著,董晏廷译,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 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 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 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 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 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 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 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 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 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 的发展; 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 建设的助力之一; 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 活动; 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 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 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 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 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最新《匆匆》读后感15篇

《匆匆》读后感15篇 读过匆匆这篇散文,仿佛有千言万语闷在心头。却说不出口。 来的都要来,去的也都去了。一件事发生后又来啦一件事。时间也随着这么的事一分一秒流失了。这世上为什么要有时间这个限制!令人空虚了三千七百三十多天就这么默默的流失了,也不知道流在了那里,如一滴水滴在了大海再也找不到了那么的一滴相同的水了。在这三千多天里只带给家庭的一些温暖,与同学的快乐与悲伤……在这时间里人人求名求利。要这么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我们来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来这里要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来这里?是来享乐的吗?那为什么又有人生九苦一份乐?来受苦的吗?谁那么没事干。 三国演义开头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看惯秋月春风。 我读了《匆匆》这篇课文觉得他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教育意义,作者是朱自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当无法挽回而感到无奈和惋惜。 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年轻时不好好用功学习和努力工作,到老了才后悔,真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啊!在联想到自己,虽然现在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在自己小学的六年生活里没有做过什么事。我觉得好像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但是已经回不去了,就好像朱自清所说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啊!我们的日子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的。 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有句格言不是说: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是二十世纪末的散文家,他写这篇文章时只有二十三岁,当时他已经是清华大学的才子,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没有为国做出贡献,他笔下的《匆匆》就是他当时心情的流露。 时间像流水,时间像风,时间像光,稍纵即逝。自己难道不为自己浪费时间的行为心痛吗?两个月的时间,自己能做多少事,有没有浪费时间呢?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要爱惜时间,因为岁月不饶人,再有本事的人,也无法把时间留下,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合理的学习、生活、休息,决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第一次感到时间的流逝。 在过去3000多日子里,我做过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 1 朱杰勤著《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又收入朱杰勤著《史学理论》(《朱杰勤文集》第四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刘节著《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3 仓修良魏得良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仓修良著《中国古代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4 张孟伦著《中国史学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1986年出版) 5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6 高国抗编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7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8 施丁著《中国史学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9 陶懋炳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10 周春元编著《中国史学史》(贵州师大学报编辑部1989年出版) 11 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修订本(上、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 邹贤俊主编《中国古代史学史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13 魏文清编著《中国古代史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14 胡逢祥张文建著《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15 张家璠耿天勤庞祖喜主编《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16 曹靖国著《中国近代新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17 桂遵义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国》 18 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19 陈其泰著《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20 高国抗杨燕起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21 马金科洪京陵编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2 王学典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23王学典著《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运》 24 俞旦初著《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著。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 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 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 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 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 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关于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读后感7篇

关于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读后感7篇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不论怎么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一天了,只能勇敢的去过下一天。读过《匆匆》后,我更是有这样的感受。 我的生活从我们呱呱落地以后就开始了,所以说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快,转眼间我就上了六年级,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时间总是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溜走吗? 时光飞逝如电,那些整天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人,快点醒悟过来吧!不要再那样做了,不要因为一些琐事而浪费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不光是这些人,还有那些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成天无所事事的人,他们那些人只当是来学校玩的,而不汲取知识,这些人长大了会变得脾气暴躁,心里有杀人的念头。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别学那些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是无价的,无论你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一秒钟的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每天24小时;同时时间也是最偏心的,它只给珍惜它的人以最长的生命,给不珍惜它的人以疾病以痛苦,所以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珍惜我们宝贵的时间吧!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悟出了许多道理。 前不久,我们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 其中:“但这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才不会留下遗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在的我们都娇生惯养,不会注意这些。早上的太阳公公上班时,我们都喜欢赖在床上,一日之计在于晨,无比美好的早晨又过去了。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一下子便没了影子——从床边过去了。匆匆吃完午饭?不是的,我们从不放过一个精彩的节目,一手端着饭碗,一手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全神贯注,饭碗一粒未动——中午又过去了,从饭碗前过去。下午应该要写作业?没有,“今天我和同学约好要去‘爬山’。”“今天我又很‘重要’的事情要出去。”……一个下午便又在玩耍时过去。晚上呢?“明天再做吧,明天比较有空,今天晚上玩会儿电脑……” 一天匆匆过去了,你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有看书吗?有做作业吗?有复习或预习功课吗?没有,没有,没有。而明天却又将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