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简述

1、《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有何意义?

根据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范晔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因此他把“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蔡文姬收入该传,而蔡文姬曾先后嫁给卫仲道、匈奴左贤王、董祀。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此外还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的社会风气。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范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的目的。

2、关于东汉末年的史事记载,《后汉书》和《三国志》谁更可靠?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总的来说《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而章太炎认为,“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三国志这本书记载很谨慎,很多不确切的地方会特别注明,而不任凭主观臆断去撰写。而后汉书的作者在内容上是真实大胆的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免偶尔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些事情,最明显的就是他对黄巾起义的看法。

3、《汉纪》和《东观汉纪》是怎样的一部著作?从内容和特点上简要分析

《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东观汉记》原名《汉记》,因主要撰于皇家藏书处东观,后人乃称为《东观汉记》。这书是纪传体东汉皇朝史,含纪、表、志、传、载记五个部分。原书143卷,记事起至自光武,讫于灵帝,为东汉时人所撰述的本朝史巨著。唐宋以后,逐渐散佚,自元以下,几无完篇传世。《东观汉记》体裁上不同于《史记》、《汉书》的地方,是有“载记”一目,记王常、刘盆子、樊崇、吕母、隗嚣、王元、公孙述、延岑、田戎等事。这些人,或为“群盗”,或为“叛臣”,故以“载记”记之。《东观汉记》原有志10篇,多处于蔡邕之首,今仅知律历、礼、乐、郊祀、天文、地理、朝会、车服篇,而朝会、车服二志是其新创。《东观汉记》因出于东汉史家之手,故在记述东汉历史方面,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这是气候的各种东汉史所不能代替的。魏、晋间,《汉纪》与《史记》、《汉书》被称为“三史”

《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汉纪》30卷,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卷,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我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它流传至今有广泛的影响。《汉纪》是以《汉书》为基本材料缩编而成的,故其与《汉书》一样,起始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止于公元23年王莽灭亡,共记前后231年的历史。全书共30卷荀悦作《汉纪》,取材范围不超出《汉书》,只是把班固书中的志、传、表等资料,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适当地剪裁排列,溶于各卷帝纪之中。全书18万字左右,约为《汉书》4分之一的篇幅。所以后人有戏称其为简本《汉书》再者,《汉纪》在编编《汉书》的同时,还加进了一些《汉书》没有,或虽有但简而不详的史料。如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铜马的事迹,就比《汉书》记载较为详细。注重史论是《汉纪》又一特点。

4、班固对司马迁史学有何批评?原因何在?是否成立?

5、宋代理学与史学的关系?史学史被动接受理学,还是主动迎合?史学是否理学化?

6、宋代史学对社会的作用

7、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8、杜佑与《通典》

9、为什么说郑樵的《通志》《二十略》最好?

10、《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是其自鸣得意之作,认为是“总天下之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二十略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校雠略》、《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金石略》和《图谱略》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艺文略》通录了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了新的图书分类方法。《校雠略》是《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的说明书,集中系统地反应了郑樵的文献学思想。《校雠略》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对文献资料的搜访,典藏,整理,使用等问题的看法都包括在内。在我国学术史上,将校雠之学写成专著,是从《校雠略》开始的,郑樵的发轫之功,不可抹煞。这二十略有些是郑樵独创的,像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略。

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他在《校雠略》中指出:“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例,虽寡而纷。类例不患其多,患多之无术耳。”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类例”摄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商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郑憔对古代文献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我国古代著名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所采用的都是两级类目的分类体系。郑樵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独创新的分类体系,包括12类、100家、432种。这种三级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郑樵又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广古今而无遗”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

他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按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地提出了“求书八法”,即:“一曰即类以求,二日旁类以求,三日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日求之私,七日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他的“求书八法”被后代藏书家牵为圭桌。

郑樵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则,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他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