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法规说课教案

旅游法规说课教案

《旅游法规》说课教案

----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安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常红霞

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

我是安康职业中专从事旅游专业教学的常红霞,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一、本课教材分析

“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是选自陕西旅游出版社董宪民主编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专用新编教材《旅游法规》第三章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利用法律作好旅游服务工作和自身利益不受侵害。本课是在认识了“导游人员考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导游业务》,对导游人员的业务有了一定的了解,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有很强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已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求知欲强烈。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本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法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预设为:

【知识目标】

1、掌握导游人员权利及其行使该权利的条件。

2、掌握导游人员的义务及法律责任。

3、能够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作好旅游服务工作和保护自己权益不受侵犯。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驾驭法律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自我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正义感,学会尊重他人和自己以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导游人员的义务及其相应法律责任。

教学难点:导游人员的四大权利及其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四、教法分析

依据本课实践性强和学生文化基础扎实、自信张扬的特点,在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教学原则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着重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

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模拟旅游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提出自己的困惑,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案例中的复杂关系,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由模拟准备、模拟表演、教师总结评价三步完成。我是在教学环节第一步“教学导入”中采用

小组讨论法:以模拟案例为导向,在小组中激烈讨论,随时提出具有启发和挑战性的问题,让讨论步步深入,并将发言要点比较总结讲评,以此来突破本节难点。我是在教学环节第三步“分组讨论”中采用

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提出导游在带团时比较困惑的法律问题,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突出重点。我在教学第五个环节“任务探究”中采用

五、学法分析

1、对照比较前后联系:采用这种方法是根据本节知识点多,前后联系紧密的特点和教法而定的,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重点内容。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入模拟真实案例,促进小组合作讨论以此来突破难点

六、教学程序分析

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八个步骤:

1、课前准备:我在课前查阅相关的参考书,收集大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准备模拟案例的表演。

2、教学引入:2分钟

我请学生模拟表演在旅游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导游小李在带团时被游客要求讲黄段子拒绝后遭刁难寻求法律保护的经过,引出导游人员权利及其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10分钟

我提出引导性问题:(1)小李拒绝游客讲“黄色”笑话,是否属于服务缺陷,为什么?(2)游客为找失物,搜包行为侵犯了小李的什么权利?小李应该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小组主持人协调对偏离教学内容的话题进行调整,记录人快速记录每个学员的发言内

九、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回顾本节课的课程预设,我做到了以学生的“学”贯穿始终,紧扣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理念”,优化教学情境,做到“手中有方法”,加强实践训练,做到“眼中有学生”。

教学启示:知识与技能本是同根,有了知识的支撑,技能完全可能是学生心智生长的结晶。

问题思考:探究问题不应泛化、随意、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小组讨论不能成为学生的“避风港”,教师的“课中休息”,教室的“微缩课堂”。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旅游政策与法规教案教材

第一章《宪法》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我国宪法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哪些具体内容。 二、重点和难点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的发展趋势;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地位;人民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的内容和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 三、教学方式: 讲述式、启发式 四、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第一节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导入新课: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成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学习宪法的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能够从宪法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更好的运用于和服务于今天的宪政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以至最后消亡的过程,宪法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逃不出这个规律。宪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17.18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一、宪法的产生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 1、|英国是资产阶级宪法的策源地。 2、美国是成文宪法的先驱 3、法国是欧洲大陆制定宪法最早的国家8 4、宪法产生的条件、 (1)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要求人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权利主体。平等、自由成为商品经济的时代精神,而近代宪法正是以平等自由为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所以,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建立了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使资产阶级以人民代表的名义进入议会和国家机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之后便以根本法的形式将这种政治制度固定下来,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基础。 (3)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是自由、民主、人权等宪政思想的传播和深入人心。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宣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分立”等民主宪政观念,并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宪法产生的条件。(4)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是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关系极为复杂,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一部法律为各部门法规定所遵循的共同的基本原则,宪法应运而生。 (二)宪法的发展 1、近代宪法的发展: 2、现代宪法的发展: 3、宪法的发展趋势: 当代宪法的主要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法规教程教案

旅游法规教案 经济管理系 ***

第一章旅游法概述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熟悉和掌握。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法的产生及其调整对象; 2、熟悉法的基本知识; 3、掌握旅游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旅游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2、难点:旅游法律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旅游法的产生及调整对象 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法的产生 旅游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旅游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向前发展,既有以经济为目的的旅行经商活动;也有以公务为目的的国事访问;更多的是观光消遣旅行、文化和修学旅行、宗教旅行等。 1845年,库克在莱斯特正式成立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专门从事旅游代理业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游代理商。旅行社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旅游业的诞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中的这些矛盾、冲突和纠纷日趋增多和复杂化,如何处理和解决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旅游经营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旅游活动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国际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提到了一些国家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使他们已经认识到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调整上述各种社

会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旅游法”的概念出现了。日本、韩国、巴西、墨西哥、英国、美国等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继制定了专门用于调整旅游活动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同时,世界一些国家和旅游组织还签订了一批国际旅游公约、条约和协定,使旅游立法工作日趋完善。 二、世界旅游立法概况 世界旅游立法分为国际旅游立法和国内旅游立法。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旅游立法机构,国际旅游立法是各主权国家在不违背国际法的原则下,就其适用的旅游法律规范,按照其意志共同协商的结果,国际旅游法律规范一般是以公约、条约和协定等形式表现出来,根据缔约国家的多少,又分为双边或多边公约、条约和协定等。其适用的范围一般只限于缔约国和承认参加国,不涉及其他国家,也不能侵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国内旅游立法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利益而制定的旅游法律规范,其法律效力仅限于本国国家主权范围内,但其中涉外内容,外国人在该国境内时也必须遵守。 (一)国际旅游公约、条约和协定 1、《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 2、《国际航空运输协定》 3、《关于铁路旅客及行李运输的国际公约》 4、《关于旅行契约的国际公约》 5、《国际旅馆业新规程》 6、关于制止在航空器内犯罪等国际公约。 (二)发达国家的国内旅游立法 1、美国的旅游立法 2、日本的旅游立法 3、其他国家的旅游立法 其他国家也都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本国旅游法律。如1966年巴西颁布了《巴西联邦共和国旅游组织法》,1967年韩国制定了《韩国旅游振兴法》,1969年英国出台了《英国旅游发展法》。此外,西班牙、菲律宾、法国、埃及、瑞士等国也都制定了专门的旅游法。

旅游法规 教案

教案 2015 ~20 16 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旅游政策与法规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2014级旅游管理 授课班级经管B1451班 授课教师吴儒练 职称讲师 二○一五年九月

旅游政策与法规教案 标题:法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了解法的概念、特征,理解法的本质,熟悉法的渊源 教学重点及难点: 法的渊源(重点);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难点)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2 ) 第一章旅游法概述 第一节法的基本知识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备注:(重点)

第7章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课程教案

《旅游法规与案例分析》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每个国家都制定了关于外国人、本国公民出入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国家主权和安全,同时保护外国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在1985年11月22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并且,为了规范旅行社组织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活动,保障出国旅游者和出国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 讲授新课 第七章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节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制度 一、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制度概述 P14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出入境活动日渐频繁,规模稳步扩大。为了管理、规范中国公民出入境活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985年11月22日由第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1986年2 月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实施细则》,1986年12月3日由国务院批准,1986年12月26日由公安部、外交部、交通部联合发布,1994年7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修订,1994 年7月15日由公安部、外交部、交通部联合发布。为加强对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管理,规范出国旅游,保障参游人员的合法权益,1997年7月1 日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为了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组织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活动,保障出国旅游者和出国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适应入世规则,维护中国旅游业的形象,2001 年12月12日国务院第50 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自2002年7月1 日起施行。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边防检查条例》等法律、法规也是规范我国旅游者出入境行为的重要法律制度。 二、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的办理 P145 1、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有效证件 【1】、护照 护照是一国政府依法颁发给本国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在国外旅行、居留使用的合法身份证件和国籍证明,以便持证人及时取得外国主管当局和本国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的协助和保护。护照载有“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字样,由公民所在国的外交或公安机关颁发。 护照一般分为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和普通护照三种。 外交护照:发给政府高级官员、外交和领事官员、负有特殊外交使命的人员和政府代表团成员等。持有外交护照者在外国享受外交礼遇。 公务护照:发给政府一般官员、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因公派往国外执行文化、经济等任务的人员。 普通护照:发给出国的一般公民、国外侨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规定,普通护照的有效期为:护照持有人未满十六周岁的五年,十六周岁以上的十年,取消延期。 【2】、签证 签证是一国外交、领事或公安机关或由上述机关授权的其他机关,根据外国人要求入境的申请,依照有关规定在其所持证件(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上签注、盖印,表示准其出入本国国境或者过境的手续。中国公民凭护照或其他有效证件出入境,无须办理签证。但作为允许旅游者前往一个国家或中途经过或停留的证件,中国旅游者在经批准出境获得护照后,应申办所要前往国的签证。出国旅游应向目的地国驻华使、领馆办理签证申请。若没有使、领馆,也没有其他使馆代办业务的,则需到办理该国签证机关的国家办理。出国旅游要提前办理签证;办理好签证要特别注意有效期和停留期;需延长的应向有关单位办理申请延长手续。 【3】、旅行证

旅游政策与法规 教案

旅游政策与法规教案 教案标题:旅游政策与法规 教学目标: 1. 了解旅游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掌握一些常见的旅游政策与法规; 3. 能够运用旅游政策与法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定义和概述; 2. 国家层面的旅游政策与法规; 3. 地方层面的旅游政策与法规; 4. 国际层面的旅游政策与法规。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旅游政策与法规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a. 介绍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定义和概述; b. 分析国家层面的旅游政策与法规,如旅游法、旅游发展规划等; c. 探讨地方层面的旅游政策与法规,如各地旅游管理局的规定; d. 讨论国际层面的旅游政策与法规,如国际旅游组织的相关规定。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旅游政策与法规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一个旅游政策与法规相关的问题,并提出 解决方案。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旅游政策与法规知识,强调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旅游政策与法规相关的案例材料; 3. 小组讨论的题目和问题。 教学评估: 1. 案例分析中学生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 2. 小组讨论中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活动: 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深入了解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具体内容; 2. 组织学生参观旅游管理机构,亲身感受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情况; 3.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研究并提出一份完整的旅游政策与法规建议。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 了解旅游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旅游政策与法规 的认识和理解。

《旅游政策法规》说课教案

《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说课教案 《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一)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依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是在完成《旅游学概论》后开设的,也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旅游政策与法规》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利用法律做好旅游服务工作和自身权益不受侵害。本课是在认识“导游人员考证制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导游人员的权利及其行使该权利的条件。 2、掌握导游人员的义务及其法律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法律知识做好旅游服务工作及维护自身的权益。 2、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激发学生正义感,学会尊重他人和自己以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三、说内容 (一)知识点: 1、导游人员的权利概述及4项基本权利。 2、导游人员的义务概述及9项基本义务。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导游人员的义务及其法律责任。 2、教学难点:导游人员的权利及其行使该权利的条件。 四、说教法 为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及动手能力,在理论联

系实际和启发性教学的原则下,我着重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模拟旅游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提出自己的困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由模拟准备,模拟表演、教师总结评价三步完成。我是在教学环节第一步“教学导入”中采用。 2、小组讨论教学法:以模拟案例为导向,在小组中激烈讨论,随时提出具有启发和挑战性的问题,让讨论步步深入,并将发言要点比较总结讲评,以此来突破本节难点。我是在教学环节第三步“分组讨论”中采用。 3、基于任务的探究式教学法:提出导游在带团时比较困惑的法律问题,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突出重点。我在教学第五个环节“任务探究”中采用。 五、说学法 体验式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获得个人的体验,从而提升了个人的能力,开发了个人的潜能。 讨论式学习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我价值的展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八个步骤: 1、课前准备:我在课前查阅相关的参考书,收集大量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准备模拟案例的表演。 2、教学引入:5分钟 我请学生模拟表演在旅游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导游小李在带团时游客要求讲黄段子拒绝后遭刁难寻求法律保护的经过,引出导游人员权利及其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15分钟 我提出引导性问题:(1)小李拒绝游客讲“黄色”笑话,是否属于服务缺陷,为什么?(2)游客为找失物,搜包行为侵犯了小李的什么权利?小李应该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分组开始讨论,小组主持人协调对偏离教学内容的话题进行调整,记录人快速记录每个学员的发言内容。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的意见归纳

旅游政策与法规-说课稿

《旅游政策与法规》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程名称是《旅游政策与法规》。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是: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教学条件、课程考核设计及单元设计实例。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旅游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获取国家导游资格证的必修课程。它的前置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旅游学概论》这两门课程,后续课程主要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和《顶岗实习》等。 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国家方针整个旅游法律关系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了解与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能力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分清旅游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达到运用所学旅游法规知识分析旅游业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高学生依法分析问题、解决旅游纠纷的能力,从而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旅游应用性人才。第三是素质目标,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根据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导游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导游岗位工作的需要,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情境的设计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导游业务的工作步骤为依据,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嵌入到各情境中。 我将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是能向游客宣讲国家方针政策,能解决旅游纠纷,能应聘旅游企业、能安排旅游行程、能模拟设立一家旅行社。这五项典型工作任务,分别对应五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宣讲国家政策,当好民间大使;订立旅游合同,解决旅游纠纷;应聘旅游企业,模拟导游服务;安排旅游行程,处理突发事件;模拟注册、经营、管理旅行社。 三、教学内容选取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体现四个方面的需要。首先是满足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

旅游管理中职说课稿10篇

旅游管理中职说课稿10篇 旅游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对旅游法律关系的概念、构成,违法行为以及法律责任四个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此课的学习,对调整人们在旅游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做好相关旅游工作的保证。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课都至关重要,它贯穿于《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始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法律关系的概念、构成,掌握违法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有法必依”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旅游法律关系的构成难点—违法行为的四要素 四、教学方法:本节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严谨性较高,也比较抽象,若单纯用讲授法,学生难免感觉枯燥。因此,可借助案例法、对比法、提问法、学分激励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五、教学流程 1、教学引入:我通过引入最近热议的香港导游逼内地游客购物的“阿珍事件”,设置疑问,阿珍的行为是否违法,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出旅游法律关系及法律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新课。(3分钟) 2、讲授新课(25分钟)

(1)旅游法律关系的概念,结合理解概念需要注意的三点即旅游法律关系是符合旅游法律规范要求的社会关系、旅游法律关系是具有旅游权力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旅游法律关系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社会关系,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模块框架图,使学生升华对概念的理解。 (2)法律关系的构成:对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及内容进行详细叙述,让学生对其不明白之处提问,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举例说明法,加深理解。详细讲解后,我安排1-2名学生当场记忆背诵,活跃学习气氛。 (3)违法行为的概念与构成:重点讲解违法行为的四要素,即违法行为以违反法律、法规为前提;这种行为对社会有危害性;其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的责任能力或法定的行为能力,并且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故意过失的过错行为。在具体讲述时,还应指出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及行为人故意过失的界定标准。为了加深记忆,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出几道关于法定责任能力、行为能力及行为人故意过失界定方面的选择题,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D、法律责任:重点进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概念分析,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惩罚的具体形式,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用对比的分析法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查漏补缺。 3、小结(7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四个问题,在学生对相关内容理解以后,再回到最初的案例“阿珍事件”,解答疑问,在练习中不断把知识引入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4、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复习作业,下一节课提问,并且告诉学生这是可以增加平时分数的,以激发他们自学的积极性。

导游法规知识、旅游法法律制度说课讲解

第二章、旅游法法律制度 第一节、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旅游者的权利 (一)自主选择权 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二)知悉真情权 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三)严格履行权 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 (四)受尊重权 旅游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 (五)特殊群体获得便利优惠权 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 (六)救助保护请求权 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利。旅游者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二、旅游者的义务 (一)五个应当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二)三个不得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不得损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四)三个配合 旅游者购买、接受旅游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 旅游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以及有关部门、机构或者旅游经营者采取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旅游者违反安全警示规定,或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不予配合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五)出入境旅游者的“二个不得” 出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外非法滞留,随团出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 入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内非法滞留,随团入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第二节、旅游经营活动 一、旅游经营 旅游经营者是指旅行社、景区以及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 (一)旅行社 依据旅游法规定,设立旅行社,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为其提供旅游服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旅游主管部门的许可,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1)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旅游政策与法规教案

第一章 ?宪法?根本知识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我国宪法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哪些具体内容。 二、重点和难点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的开展趋势;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中国资产 阶级XXXX国宪法的历史地位;人民革命根据地宪法性文件的内容和性质;中华人民XX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 三、教学方式: 讲述式、启发式 四、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第一节宪法的产生与开展 导入新课: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成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 们学习宪法的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能够从宪法的历史开展中得到一些经历和启示,更好 的运用于和效劳于今天的宪政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开展以至最后消亡的过程, 宪法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也逃不出这个规律。宪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17.18 世纪资产阶级 革命的产物。 一、宪法的产生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 1、 |英国是资产阶级宪法的策源地。 2、美国是成文宪法的先驱 3、法国是欧洲大陆制定宪法最早的国家8 4、宪法产生的条件、 〔1〕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开展。商 品经济的开展,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要求人们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权利主体。平等、 自由成为商品经济的时代精神,而近代宪法正是以平等自由为思想根底和价值追求,所以, 兴旺的商品经济是近代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资产阶级在 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建立了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XX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使资产 阶级以人民代表的名义进入议会和国家机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 在革命胜利之后便以根本法的形式将这种政治制度固定下来,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建立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根底。 〔3〕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是自由、XX、人权等宪政思想的传播和深入人心。17、18 世纪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宣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分立〞 等XX宪政观念,并为人们普遍承受,成为资产阶级XX制度的根本内容和宪法产生的条件。〔4〕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是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开展, 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关系极为复杂,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一部法律为各部门法规定所遵循的共同的根本原那么,宪法应运而生。 〔二〕宪法的开展 1、近代宪法的开展: 2、现代宪法的开展: 3、宪法的开展趋势: 当代宪法的主要开展趋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