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高年级读本第6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读本第6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

小学高年级读本第6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高年级读本第6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第6讲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含义及作用,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读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读本分析

本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首先从民法典通过并实施的故事引入,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

正文第一部分讲解了“法律是什么”。读本以生活化语言讲法治:引用神兽“獬豸”阐述法治公平、公正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法律的作用,认识法治的内涵。

第二部分讲解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读本通过介绍宪法的内容、性质、地位及效力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相关知识,进而认同宪法是根本法。并从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等突出体现国家维护宪法权威的具体做法。

最后,从个人层面,我们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最终以具体要求为本课落脚点,引导学生从日常行为中树立规则意识,做到遵规守纪。

读本图文并茂,关注儿童生活的实际,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我

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儿童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治的内涵。

2.认识宪法地位,知道国家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才能更好发展。

3.树立规则意识,做到遵规守纪。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治的内涵。

2.教学难点:认识宪法地位,知道国家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才能更好发展。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同时,通过道法课程学习,学生也初步具有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读本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经验与认知。但学生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理论理解能力有限,等等。这需要教师用学生听得懂的话、喜欢听的语言、生活化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含义,感受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引导学生树立守法意识。

五、说教学方法:通过对视频、图片等资料的探究、分析、讨论,借助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含义及作用。

六、说教学准备:教师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准备视频等。

七、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阅读导入

1.生阅读本讲导读部分故事:民法典通过并实施的故事。

2.师提出问题:①我国民法典是怎样制定和编篡出来的?②我国的民法典具有什么特点?③从我国民法典制定和编篡的历程你感受到什么?

3.生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

4.师总结导入:

民法典的施行、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这是新中国成主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从我国民法典制定和编篡的历程我们感受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关于法律的话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师板书课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设计意图:以阅读导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和兴趣,为开启以下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首先从民法典通过并实施的故事引入,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引导学生感受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环节二:活动探究

(一)活动探究一:法律是什么

1.说文解字——法,理解法律的含义。

(1)师课件出示《说文解字》中“法”字的解释,生认真阅读。

材料:《说文解字》中说“法”字。

代表法的獬豸虽然凶猛可怕,但它针对的是犯法者,守护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是可畏可敬又可爱的。

(2)师提出问题:①通过阅读,你知道什么是法吗?②法守护的是什么?

(3)生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

(4)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5)师讲解:我们可以根据一种“神兽”的名字来理解法律,它叫獬豸,又称任法兽。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它就用角去顶无理的方,甚至将罪大恶极的人顶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令民众心生敬畏。由此看出,法律就是准绳,它守护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设计意图:借用神话故事讲解,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容易明白法是什么。

2.找一找,与我们小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

(1)师谈话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校园里快乐学习、生活,你知道有哪些法律在保护着我们快乐学习、成长?

(2)生小组内讨论、交流问题。

(3)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出示几部法律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生认真观察,师出示有关法律条文,生阅读。

(5)师谈话:这些是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正因为有了这些法律,同学们才能健康、快乐地在学习、生活和成长。可见,这些法律对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呢?生答。

(6)师总结:社会生活是多样的,我们的法律也是多样的。这些不同的法律就像一根根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

设计意图:通过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为例讲解,学生容易听懂法律的作用,明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调整,要树立法治意识。

(二)活动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读材料,议一议,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师出示材料,明确宪法日。

材料:2014年11月1日,……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生读材料,思考问题:①“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②设立“国家宪法日”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生小组内交流。

(4)师讲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设立宪法日,体现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看视频,学生能体会到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作用。

2.宪法日,学宪法活动,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1)师出示问题,生思考:在宪法日这天,你发现了什么?

(2)生小组内交流发现。

预设:①许多单位打出了宣传标语:学习宪法、维护宪法”……

②法律工作者在公共场所宣传宪法;③有些国家机关开展“宪法宣誓”活动……

(3)师提出问题,生思考: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4)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5)师总结: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我们要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自觉维护宪法权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生活中的发现,讨论交流,学生深刻地体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要积极维护宪法的权威。

(三)活动三: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1.议规矩,明白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1)师提出问题: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规矩?

(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3)师引导讲解:生活中规矩有很多,但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4)师出示案例,让学生明白违法者要承担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学生容易理解的规矩谈起,学生容易接受。通过简单案例分析,让学生能明白法律也是一种规矩,而且是最大的规矩。违反这种规矩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说一说,我们怎么做。

(1)师出示图片:“校园小法官”向同学们请解法律知识。

(2)生读图,师提出问题: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怎样做呢?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4)师总结:我们要从小树立规则意识,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环节三: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法律是准绳,它规范、指引着我们的各种行为,明白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我们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争当守法的小标兵。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加深学生的印象。

《法治中国建设人人有责》说课稿

《法治中国建设人人有责》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鲁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下 《法治中国建设人人有责》,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背景,带领学生了解社会的法治进程,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法治;感受法律对青少年自身的关爱,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责任感,学会依法办事,同时青少年要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明确“法不可违” ,从小树立法律信仰,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教学理念,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 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

用;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 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教学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学生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因比,必须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强化规则意识。 二、说教法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通过图片导入,感受规则的重要性, 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以及法律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5-2 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教案)-学生读本 (初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第5 讲法治兴则国家兴 5.2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结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具体案例,阐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努力。青少年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素养,参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 【教学重难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根据学情,围绕重难点,采用观看视频,图片展示,时政分析,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2023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导入新课 教师:2023年5月28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五号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展示课题:5.2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 【新课学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1民法典的地位?(P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阅读书56页习语: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观看图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加快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 3.加快构建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 4.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 5.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归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性?(P56-P57)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要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8课第1框法治国家课后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法治国家 (建议用时:40分钟) 知识点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句话强调( ) A.立法的重要性B.执法的重要性 C.司法的重要性D.守法的重要性 A[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2.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根据《宪法》规定,对于“宪法法律至上〞中“法律〞的理解,如下选项正确的答案是( ) A.是指具有法的一般特征的规X性文件 B.是指全国人大制定的根本法律 C.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是指全国人大与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当宪法和法律连在一起使用时,“法律〞通常指全国人大与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D 符合题意。] 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这要求我们( ) A.坚持宪法至上原如此B.坚持良法善治 C.立法工作与时俱进D.坚持某某立法 A[材料强调了宪法至上,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与良法善治、与时俱进、法律的制定过程,排除B、C、D。] 4.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如此,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这是因为( )

①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②法律是通过某某程序制定出来的③法律符合每一位公民的利益④法律表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D[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如此,所以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①是题干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与题意不符;在我国,法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并不符合每一位公民的利益,③错误;法律是通过某某程序制定出来的,表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②④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建设法治国家 5.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某某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前提是( ) A.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B.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C.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 A[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广阔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展,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某某的法治化、制度化。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A符合题意。] 6.某镇政府在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土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镇政府对原告作出合理的赔偿。如下不符合这一事实的说法是( ) A.政府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 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受到保护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视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句话有着很深刻的历史渊源,也对我国当今的法治社会发展和实践影响深远. 借鉴历史,有利于反思当下.早在古希腊时期,希腊的人民便十分尊崇法治.法律像酵母一样扩散到希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而对这种尚法风气形成重要作用的是立法者的立法及实践活动.可见,当时的执政者已经十分重视立法工作的进行.这点,对世界各国的立法,执法,司法有着开篇式的重大意义.然而,光有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良好的法.当时的执政者德拉古实行改革,但是并没有反映平民的愿望,而是对平民相当的苛刻,因此除了死刑,其他的法律条文已经没有人愿意执行了.这一点,对当代同样具有警醒意义.良法对于中国的稳定发展很重要,建立的良法十分迫切.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更明确的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要使法律富有生命力,必须要严格落实.我们可以将之解读为,好的法律应该是从立法开始,坚定不移深入的保障和促进人权.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贯彻宪法的基本精神.好的法律,是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以法的理性形式,又能体现法的人文关怀,才能得到人民的普遍遵守.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优质课说课稿(2课时)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 《法律为我们护航》说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框题,是增强学生权利意识,培养学生自护能力的重要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 知识目标: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认识法律保护未成年 人权益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十课“法律伴我成长”的第一框题,是在前一课了解法律和生活密切相连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这一框题的内容

主要分成两个层面:首先,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具体原因,增强未成年人的权利意识。其次,知道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体会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增强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教学难点:增强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很多事情缺乏辨析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是弱势群体,在受到侵害时缺乏自护的意识和能力。此外,七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正义感,但是在看待问题的角度单一,不具备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往往容易情绪化,缺乏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 四、教学设计过程 本课设计了“未成年人需保护、未成年人谁来护、未成年人齐来护”三个环节。 引入:“运用你的经验”分享 学生根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进行我们的“特权”经验分享活动 出示一系列图片 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我们还有哪些“特权”。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9.2 生活需要法律 说课稿

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说课稿 ×××××初级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说课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设计依据2、教学背景分析3、教学过程预设4、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1、说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心中有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说教材内容。本框由“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和“法治的脚步”两目组成,从生活需要法律、法律嵌入生活、法律相伴人生的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简要介绍法治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说学情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抓好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忽略法律的保障作用,缺乏法律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1、说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活需要法律;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增强自觉选择遵守法律的观念。 能力目标:学会辨别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初步具备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能够准确写出我国三部法律名称;能够分别熟练复述三项权利和义务;说出法律产生的历程;知道全面依法治国及其总目标。 2、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同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教学难点是法律产生的历程。 教学方法:践行“创设情境体验,提升生活智慧”的教学主张,运用“预设情境一合作探究一提升智慧一升华体验”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预设 设计思路: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2、宪法是根本法》说课稿(含3个课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2、宪法是根本法》说课稿(共3课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2、宪法是根本法》 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2、宪法是根本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的感受宪法日,主要包括了解宪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宪法制定的时间、内容,以及宪法日设立的意义,树立学习宪法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一方面引导他们充分阅读教材上现有的内容,另一方面用好宪法文本这一重要的资源;其次是运用搜集信息和处理新的能力,通过搜集宪法资料课内外。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感受并识记国家宪法日。 2.认识到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能力目标 1.了解宪法的主要内容。了解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2.组织一些活动宣传国家宪法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组织活动感受宪法日的重要意义,认识宪法的法律效力及权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宪法日设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难点:在日常生活中要尊董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五、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

领导在学习民法典会议上的讲话稿—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学习民法典讲话稿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凝聚14亿人民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我就抓好民法典的学习贯彻,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民法典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法典的编纂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民法制度的解决方案,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一)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座里程碑。编纂民法典是对几十年来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次系统梳理和融合升级,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伟大成就,也是依法治国各方面工作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民法典的颁布,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提供了基本遵循,标志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翻开了新篇章、拉开了新帷幕、迈开了新步伐。

(二)民法典是加强民事权利保护的时代宣言书。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权利宪章”,我国编纂的民法典,将民事权利集中规定并全面保护,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人民特色,特别是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改变以往“重物轻人”现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三)民法典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宣讲台。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融入民事法律规范,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施行和宣传,民法典所蕴含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自愿原则和平等观念等私法理念,必将深深扎根于民众内心,逐渐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 二、准确把握民法典的实质内涵 民法典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契合发展需要,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充分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引领21世纪潮流的民法典,是民事法律规范的集大成者。 (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民法典保证人民依法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一等奖范文5篇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一等奖范文5篇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一等奖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学宪法讲宪法》.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我们的国家因为和平,因为和谐,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作为一位炎黄子孙,有责任去维护我们祖国的和谐,而作为一名中学生,更应该去了解.去遵守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_月4号是我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同时也是宪法宣传日.以宪法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 ,就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观念. 宪法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于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_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 _54年9月._75年1月._78年3月和_82年_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__年3月_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修改.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等. 遵守宪法,可以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命安全.阻塞交通的道路,频频发生的交通事故总令我们痛苦不堪.每年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数以万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几亿之多.谁曾想过发展的背后竟会有如此残酷的数据?面对死亡的悲剧,我们在埋怨,我们在斥责,想想那些因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是否要深思?面对车祸的原因: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等.这些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被无视而导致了悲剧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吹糖人》教案 冀教版

第10课吹糖人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本课“糖、摊、孙、悟、恨、述、哈、推、端、详、郑”等1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巧、孙、悟、恨、哈、钱、推、咬”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教具准备:搜集吹糖人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件令你时常想起,不断回味的趣事呢?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当听到清脆的锣声响起,就个个精神抖擞。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板书课题:吹糖人) (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话题入手,一下子拉进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带着疑问走向课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教师检查朗读效果,即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纠错,遇到共性的问题要指导全班学生多读几遍。 如:一会(huì)儿、好(hào)奇、 “糖摊儿、钢镚儿、小玩意儿”等儿化音。 3.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①出示词语: 郑重清脆好奇羡慕滴溜溜 端详融化惊奇凭借恨不得 (多种方式检查,如齐读、领读、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等等,在检查认读的同时,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让学生说说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还有一些词语在此不必处理,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效果更好,如羡慕、郑重、端详、恨不得。) ②出示生字: 巧孙悟恨哈钱推咬 (方式同上) 4.学生提出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5.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6.小组交流讨论,全班进行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缩小语言环境,使字词不断重复再现。运用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巩固所知,为更好地学习和理

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国的地位、意义。 (2)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4)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相信我国能够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科学精神】 通过对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怎么样坚持依法治国的学习,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法治意识】 明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公共参与】 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理解坚持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节课我们学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二、讲授新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板书) 探究与分享一: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法制”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两者区别: 1.内涵不同: 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 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

和方法。 2.法制所讲的法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而法治所讲的法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 3.法制所讲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专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所讲的法律制度单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确适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 4.法制社会中的法与民主的关系既可以是与民众的意志相统一、体现了民众意志的法,也可以是与民众相对立、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会中法完全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政治民主; 5.法制社会中法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国家机关,也可能是在法的约束和规范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独裁者或权力机关,也就是说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拆人治。而法治社会中法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却是完全的、绝对的,包括一切的权力机关和所有的个人,法治必然地排拆人治,法在法治社会中至高无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绝对的个人或权力机关的至上权威,而且所有的国家权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划分,并相互制约。 两者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板书) 教师:依法治国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

弘扬宪法精神主题演讲稿最新10篇

弘扬宪法精神主题演讲稿最新10篇 法律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保护神,也是做为一个小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一起来看看弘扬宪法精神主题演讲稿最新10篇,欢迎查阅!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学宪法讲宪法》。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我们的国家因为和平,因为和谐,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作为一位炎黄子孙,有责任去维护我们祖国的和谐,而作为一名中学生,更应该去了解、去遵守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12月4号是我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同时也是宪法宣传日。以宪法实施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就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观念。 宪法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法律地位高于普通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__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修改。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等。 遵守宪法,可以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生命安全。阻塞交通的道路,频频发生的交通事故总令我们痛苦不堪。每年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数以万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几亿之多。谁曾想过发展的背后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优质课说课稿(2课共4课时)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生活需要法律》说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生活需要法律”这一框题,是初中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的一课,对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

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三、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四、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走近法治、追寻足迹、探究力量三个教学环节。 导入:“身边法律大家谈” 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 1.你还知道哪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宪法是根本法》说课稿2篇

2《宪法是根本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宪法是根本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中的感受宪法日,主要包括了解宪法的基本知识,包括宪法制定的时间、内容,以及宪法日设立的意义,树立学习宪法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二、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一方面引导他们充分阅读教材上现有的内容,另一方面用好宪法文本这一重要的资源;其次是运用搜集信息和处理新的能力,通过搜集宪法资料课内外结合了解宪法内容;其三还是要充分联系生活,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认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的特别需要,感受法律保护对未成年人的意义。 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法律来积极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法律的保护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我的正当权利。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法律保护公民的正当权利,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

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别需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法律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 1、出示图片:打击犯罪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2、依法治国首先应该依据哪部法律学生回答(略)。 3、教师归纳: 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二、出示图片:宪法 因为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等根本问题。 学生齐读教材中关于宪法第一条第一、第二款规定。教师:你还知道其他根本问题的相关内容吗 1、活动一:知识抢答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妇女的权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